初中历史课优秀教案_第1页
初中历史课优秀教案_第2页
初中历史课优秀教案_第3页
初中历史课优秀教案_第4页
初中历史课优秀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中历史课优秀教案引导语:以下是一篇优秀的初中历史课优秀教案,供大家参考学习!课题: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课型:新授课年级:七年级姓名:李庆花单位:枣庄市实验学校手机子邮箱:zouchengliqinghua@163.com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课主要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主要思想家、军事家和他们的思想主张,以及形成的百家争鸣的局面,属于思想文化史。在历史发展中,春秋战国时期正是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的大动荡时期,诸子百家思想的形成和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正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到大变革时代的表现,同时百家争鸣也为统治者选择治国之道提供了思想基础。二、课程标准知道老子和孔子,初步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孔子的思想主张与教育成就;了解老子及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培养学生在对传统思想文化批判和吸收的前提下,初步形成联系实际、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将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治历史与本课思想史的联系,初步形成历史的整体观。通过编制表格,增强学生阅读与归纳总结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儒、道、法等家代表人物思想的了解,引导学生认同优秀传统文化,形成敢于独立思考、敢于表达思想的习惯和勇于探索的精神。通过对孔子教育成就的学习,教育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难点:通俗讲解各位思想家的主张。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世界古代十大思想家孔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托马斯�q阿奎那哥白尼培根牛顿伏尔泰康德达尔文教师:孔子被国际学术界尊为世界古代十大思想家之首,他的思想在当时和后世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孔子是个怎样的人?他为什么能在国际学术界获得如此崇高的地位?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孔子,走进孔子生活的时代。(设计意图:以孔子位列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导入新课,使学生认识到孔子在世界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一、礼崩乐坏:春秋战国的纷争展示:平王立,东迁于洛邑,辟(避)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史记·周本纪》现代文翻译:周平王即位,东迁到洛邑,来躲避犬戎的侵扰。周平王时,周天子的权威下降,诸侯之间强大的兼并弱小的,齐国、楚国、秦国、晋国这些国家很强大,不再听从周天子的命令了。教师: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状况是怎样的?学生:分组讨论,各小组推荐代表回答问题。小组一:政治上,各国纷纷实行变法,最著名的是商鞅变法。小组二:经济上,铁器和牛耕的推广,大量私田被开垦出来。小组三:军事上,春秋争霸,战国兼并战争日益残酷和激烈。教师: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周天子地位衰微,诸侯王崛起,周初分封制形成的等级制被逐渐破坏,这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期。一些有识之士面对这种种新的社会现象与社会问题,纷纷提出自己的看法,表述自己的政治主张。(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史料的分析,帮助学生认识到春秋战国的纷争对政治、经济、军事上的影响,使学生了解孔子、老子思想及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背景。)二、孔子和老子:仁者与智者的思考1.仁者——孔子(1)思想家孔子展示:孔子教师:孔子是鲁国陬邑人(今山东省曲阜市南辛镇),宋国贵族后裔。他三岁丧父,自幼生活贫苦,曾做过管理仓库和牧场的小官,后升任鲁国大司寇。晚年孔子带领学生周游列国,但其政治主张不被当时统治者所采用。后来回到鲁国专心整理古代典籍,广收门徒,潜心教育事业。展示: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论语》现代文翻译:马棚失火。孔子退朝回来,问:‚伤着人了吗?‛没有过问马的情况。教师:通过以上材料,请同学们说一说孔子是个怎样的人?这段材料反映了他什么思想?学生:孔子关心人,而不在意财产的损失。学生:反映了孔子“仁”的思想。教师:孔子所提倡的“仁”,包含一切美德。孔子认为“仁”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爱人”。展示: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轼)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疑)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论语》现代文翻译:孔子路过泰山,看见一个妇人在坟前痛哭。孔子扶着车前面的横木听了会儿,派子路前去询问:‚你在这里哭,好象有什么伤心事啊?‛妇人回答:‚是的。以前我公公被老虎咬死了,我的丈夫也被咬死了,如今我儿子又死于虎口。‛孔子说:‚那您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人答到:‚这里没有暴虐的政权。‛孔子说:‚子路你要好好记住,苛政比老虎还要凶猛啊!‛教师:孔子发出“苛政猛于虎”的感慨,反映了孔子什么思想主张?学生:孔子主张要“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法。教师:孔子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而且还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设计意图:通过师生对话,帮助学生理解孔子的言论,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2)教育家孔子教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文,说一说孔子在教育上作出了什么贡献?学生:孔子创办私学。展示:孔子讲学图教师:夏商西周时期,“学在官府”,只有贵族才有机会接受教育,平民百姓是没有机会进入校门的。孔子创办了私学,由“学在官府”变为“学在四夷”,打破了官府对教育的垄断。展示:孔门弟子颜回曾参子路教师:孔子招收学生不问身份贵贱和家世贫富,只要愿意学习,主动奉送10条干肉当见面礼就可以成为孔门弟子。孔子弟子大多数出身于平民,也有商人出身,还有出身于贵族的。孔门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像颜回、子路、曾参等人,在历史上都非常有名。教师:孔子在从事教育的过程中,总结出的一些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展示: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曰:‚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现代文翻译:子路问孔子:‚听到了就马上行动吗?‛孔子说:‚有父亲和哥哥在,怎么能听到就行动呢?应该听听他们的意见。‛冉有问孔子:‚听到了就马上行动吗?‛孔子说:‚听到了就马上去做吧。‛公西华对孔子说:‚子路来问你听到就马上行动吗?你告诉他有父兄在,要听他们的意见;冉有来问你听到就马上行动吗?你让他马上就去做。我很迷惑,敢问为什么?‛孔子说:‚冉有这人遇事好退缩,所以鼓励他前进;子路这个人好胜,所以让他后退,多听听别人的意见。‛教师:同样的问题,孔子却给了两个学生不同的回答。这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教育思想?学生:反映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展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教师:孔子的这段话告诉了我们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学生:学习过的知识要经常复习,要“温故知新”。展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论语》教师:我们可以从孔子的这段话中得到什么启示?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展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教师:孔子的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对于我们学习有什么帮助呢?学生:三个人一起行走,其中一定有能当我老师的人。学生:要虚心好学,善于向别人请教。(设计意图:通过对《论语》的解读,帮助学生从史料中提取信息,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教师: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对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学生:孔子的学说成为以后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教师:从汉朝开始,孔子受到到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的推崇。孔子及其后代两千多年来一直拥有着崇高的地位。孔子也被尊称为“至圣”、“万世师表”。而在今天,孔子及儒家学说,已经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展示:世界各地孔子学院(设计意图:通过孔子学院在海外的建立,使学生认识到孔子和他创立的儒家思想,已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和标志,走向世界。)教师:在与孔子生活的同一时代里,还有一位智者不得不提,这就是老子。孔子曾经向老子请教礼,称赞老子“学识渊深”、“志趣高邈”。展示:孔子问礼于老子2.智者——老子展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现代文翻译:福与祸相互依存,可以互相转化。比喻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教师:这段材料反映了老子的什么思想?学生: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要从正反两个方面思考问题。展示:塞翁失马学生:讲述《塞翁失马》的故事。(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讲述“塞翁失马”的故事,使学生形象地理解老子的辩证法思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春秋末期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和老子创立的道家学说,分别反映了仁者与智者对于当时社会的思考。随着战国时期的到来,迎来了一个群星灿烂的时代。三、百家争鸣:群星灿烂的时代古为今用:(设计意图:通过填写表格,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我们班中存在着个别同学不按时上交作业的'问题。请同学们分成4组,分别以墨家、儒家、道家、法家的观点,来说出你的‚治班方略‛。学生:分组讨论,各小组推荐代表发言。儒家小组:应该多关心、爱护这些同学,加强思想教育,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改正他们的错误行为。墨家小组:同学之间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我们可以成立学习小组,帮助那些完成作业有困难的同学,共同进步。道家小组:应该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现在有些同学还小,没有意识到做作业的重要性,等升入高年级后,他们的自觉性会得到提高,这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法家小组:我们可以制定班规,对不按时完成作业的同学进行惩罚,如果不完成作业,就不许参加三好学生的评选,也不许参加课外活动等。教师:同学们能够根据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做到活学活用,其实每家学说都有可取之处,我们要做到“博采众长”,从中吸取精华,为我所用。(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治班方略”的陈述,既帮助理解了百家争鸣各派的政治观点,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面对春秋战国时期的纷争,你认为哪家学说更符合当时社会的状况?学生:法家提出改革、法治,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主张,符合战国纷争的状况。展示:嗟乎!寡人得见此人(韩非子)与之游,死不恨矣!——《史记》现代文翻译:哎呀,我要是能见到这个人(韩非子),与他交游,死也没有遗憾了!教师:法家学说最终被秦始皇所采用,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三)课堂总结,拓展延伸四、源远流长:中国文化的根基教师: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界呈现出的“百家争鸣”,特别是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成为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法家的思想为历代统治者所采用,形成“外儒内法”的统治思想。这些不仅对当时的思想文化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可以说是我国传统文化思想发展的第一次高峰,同时也是我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源头,为后来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六、课堂检测测验题目一:列举百家争鸣中各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测验题目二:完成《助学》相关内容。七、板书设计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一、礼崩乐坏:春秋战国的纷争二、孔子、老子:仁者与智者的思考三、百家争鸣:群星灿烂的时代四、源远流长:中国文化的根基八、教学反思根据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对本节课进行了整合分为四部分:一礼崩乐坏:春秋战国的纷争;二孔子老子:仁者智者的思考;三百家争鸣:群星灿烂的时代;四源远流长:中国文化的根基。第一部分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前面所学,使学生明白春秋战国的纷争及社会的大变革促使“百家争鸣”思想繁荣局面的出现。第二部分向学生介绍春秋时期来那个伟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通过孔子“问人不问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