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上册全一册教案语文S版.docx_第1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全一册教案语文S版.docx_第2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全一册教案语文S版.docx_第3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全一册教案语文S版.docx_第4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全一册教案语文S版.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童话寓言之旅1稻草人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掌握多音字“俩、落”,理解挽救、勉等词语。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初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稻草人的忠诚善良和尽职尽责。教学重点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并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稻草人的善良和尽职。教学用具课文插图。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借助插图,简介叶圣陶及他的童话作品二、揭示课题、认识稻草人1.板书课题:稻草人2.指名读课文,检查预习要求:读准字音、不读破句。3.出示稻草人插图,让学生感知稻草人的外貌。找出文中关于稻草人外貌描写的句子,想想外貌描写表现了什么?(稻草人外形的简陋,农人生活的艰辛)4.指导朗读第1自然段。5.课文为什么把稻草人与牛、狗进行对比?(突出了稻草人的尽职尽责)6.指导朗读第2自然段。小结:第1、2自然段是文章的一部分。写农人做的稻草人整天整夜站在地里,尽职尽责。三、初读感知1.快速读第38自然段,思考:课文讲稻草人看到了四件事,是哪四件事呢?简要说说这四件事的内容。交流:(1)当稻草人看到饱满的稻穗时,它想到了什么?找出描写读稻草人的心理活动的句子。(稻草人看着,心里很高兴。)(2)当小蛾来到田里时,思考:稻草人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稻草人见小蛾落下了,心里非常着急又想到主人的命运,心里就像刀割一样。他做的:他手里的扇子摇动起来。)(3)当小蛾下子,稻草人又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他想:祸事来了,要告诉主人挽救。他做的:扇子摇得更勤了。)(4)当老妇人离开稻田时,稻草人又是怎样想的呢?(稻草人看见主人就要走了,急得不得了。)2.小结:从故事中可以知道稻草人热爱主人、心地善良,做事非常尽职尽责,但因能力有限,无力挽救主人的命运而内心痛苦。3.简要说说故事的内容。四、作业1.书写生字、词语。2.语段仿写:第1自然段外貌描写。第二课时一、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二、细读感悟1.指名学生读课文第39自然段,边听边体会描写稻草人心理活动的句子:交流:(1)稻草人看着,心里很高兴。(同情主人,热爱主人)(2)稻草人见小蛾落下了,心里非常着急又想到主人的命运,心里就像刀割一样。(着急又爱莫能助)(3)这使稻草人感到无比惊恐,心想祸事真的来了,越怕越躲不过。(惊恐又无能为力)(4)稻草人看见主人就要走了,急得不得了。(焦急万分)(5)他痛心,不忍再看禁不住低头哭了。(因无力挽救主人的命运而深感痛心)2.指导朗读相关句子,读出稻草人高兴、着急、惊恐、焦急、痛心的心情。3.文章中几次直接描写老太太?分别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的?各表现了老太太怎样的心情?找出相关的段落读一读,体会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以快乐的心情反衬结局的悲惨,以乐写痛,则痛甚)4.学完这几段,你弄懂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疑惑?a.稻草人为主人做了哪些努力?有效吗?用一个熟语概括这种情况。(心有余而力不足)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情感?(同情劳动人民却又无力改变现状的悲哀)b.文中“她看一切事情都很好”指的是哪些?c.文中表现稻草人焦急的心情的词语有哪些?(急得不得了、连忙、急迫、急得要命、使劲、恨不得)d.“除了稻草人以外,没有一个人为稻子发愁。”这句话有没有话外音?三、学生默读第9自然段,思考1.“咬嚼”一词还可以用哪些词代替?用本词的好处表现在哪里?(表现肉虫的贪婪。令人厌恶,闻者的不忍与心痛)2.稻草人为什么低下头?作者想表达什么情感?事实上,稻草人低下头是什么原因?四、拓展想象一下老太太见到田里的情况会怎样,然后写150字左右的语段,表现老太太那时的动作、神态、心理活动。五、表达方法(一)编写童话要注意的几点:1.要反映真实的看法和感受。2.要热爱生活,善于观察和思考。3.要展开想象的翅膀。4.注意运用拟人化的手法。(二)学习作者通过描写人物内心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六、深化主题你喜欢稻草人吗?现实生活中,有哪一类人像稻草人?七、布置作业2寓言两则教学目标1.学会4个会认字和5个会写字。2.朗读并背诵课文。3.通过阅读课文,理解寓言的内容。能够联系实际理解寓意。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内容,理解寓意。教学难点掌握结合注释及查字典理解重点字词的方法,进而读懂课文内容。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猜画谜,激发学生学寓言的兴趣。(出示一些经典寓言故事的图片)2.师引导:以前,我们学过不少寓言故事,还记得吗?都有哪些?寓言以浅显而生动的小故事,向人们讲述做人、做事的道理。但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则寓言故事与以往的表达方式上有些不同,是什么呢?打开书,快速浏览,你发现什么?是两则文言文。二、新授学习(一)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1.怎样才能将文言文读准确,有什么方法吗?请学生尝试自己读故事,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同时注意断句。2.指名读生字、词语。“矛、盾、锐利、坚固、弗”。请学生到黑板前,板书第一则寓言的题目。教师强调“矛盾”二字书写并字面解题。3.教师范读课文。4.同桌互读课文,在互帮互助中,把故事读通顺。(二)细读课文,深入体会1.指名读文章,讲一讲故事大意。2.故事究竟是怎样发生的呢?学生读第一句。教师出示:“楚人有鬻盾与矛者。”由这一句你知道了什么?怎么知道的?“从前楚国有一个人卖矛和盾。”“鬻”的理解学生是通过书下的注释了解的。在此提示学生学习文言文要善于运用书下注释帮助理解。3.他是如何叫卖的?你知道了什么?(1)分别请学生读那个人叫卖的两句话。学生解释句子大意。理解“坚、利、于”等词语。学生在注解里无法找到解释,可引导学生翻阅字典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并给予肯定和鼓励。(2)学生带着理解读一读这两句话,并体会其中重点词句的含义。(3)他为什么要这样夸耀自己的矛、盾?之前他会想什么?叫卖时的语气、神态、动作是怎样的?周围的人听后又会有哪些表现呢?小组内可以演一演。(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讲一讲小故事,并有感情地朗读句子。4.人群中,有这样一个人,他不仅在听,更在想,于是他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指名读,谈理解。楚国人的反应怎样?“应”:回答。“弗能应”:不能够回答。能用一个词语表达吗?无言以对、哑口无言。5.为什么“弗能应也”?这个楚国人片面地夸大矛、盾的作用,结果出现了自己说话相互抵触的情景。6.那么,你怎样理解“自相矛盾”这个成语呢?比喻说话、做事相互抵触。(三)思考:生活中有没有“自相矛盾”的时候呢?或者你觉得这个成语用在什么情况下合适呢?想一想,小组交流。三、课堂总结自相矛盾的故事告诉我们说话办事要说实话,办实事,不要违背了事物的客观规律,自己先说服不了自己。四、布置作业1.抄写生字新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尝试背诵。用现代汉语讲一讲这个故事。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谈话:上一课,我们学习了韩非子难一里的一则小故事。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寓言故事,这次带给大家的是战国策齐策里的故事,听一听、猜一猜。(放录音讲故事看幻灯片猜成语)你们能不能根据刚才听到的故事和看到的图画猜出这个故事的题目呢?(引出课题画蛇添足)二、新授学习(一)读悟探究1.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读准字音)2.指名分节朗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读音和断句)3.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故事是怎样发生?怎样发展?结果怎样呢?4.发生:学生读第1、2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大意。(教师注意引导解释“足、余、之、成”等词语,并鼓励学生用上上节课的学习方法)5.教师:而后发生了什么事情呢?谁来读读?用自己的话说大意。(教师注意引导关键词语的理解)“一人蛇先成”,他是怎样说?怎样做的?读一读你感受到什么?“吾能为之足”指导学生用十分傲慢的语气去读,摆出那副扬扬自得的神态来。(个别读)6.教师:他很得意!可是最后却没有喝到酒,为什么呢?“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1)理解这句话。(2)指导学生读出反问的语气,将质疑、不屑的神情表现出来。(个别读,怎样表演才能使人们受到启示?)(3)故事的结果怎样?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这个人“终亡其酒”呢?他自作聪明,违背事物本来的面目,弄巧成拙,办糟了事情。出示:为蛇足者,终亡其酒。(4)带着理解读一读。(二)学以致用1.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什么?2.想一想,生活中有没有过“画蛇添足”的时候,用这个成语造句。教师点拨:比如同学们写作文,本来结构完整,可常常添上一些废话凑数,这可以说是什么?三、课堂总结1.有感情地朗读寓言故事,并在小组内相互说一说寓意是什么?2.你能将文言文讲给别人听吗?选择一篇试背。(教师可以提供课文留白或成语故事的图片)四、布置作业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2.分小组选择一个故事演一演。3.收集一些寓言故事,并了解一下寓意。3卖火柴的小女孩儿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会写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和理解生字所组成的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过程与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的兴趣。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内容教学难点学习运用在阅读中进行旁批的学习方法,深入理解文章内容。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的大年夜是怎样过的?(学生畅所欲言)在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的笔下,有一个美丽的小女孩儿,却有家难归,在寒冷的街头卖火柴。小女孩儿有着怎样的命运?在这个大年夜发生了怎样的故事?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那个风雪交加的大年夜。2.板书课题,简介作者。二、新授学习(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播放录音,教师提出要求(1)学生边听边小声跟读,读准、读通课文。(2)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二)集体反馈,掌握生字(三)自读课文,理清脉络1.自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课文读准确,读流利。2.简单地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先叙述大年夜,天下着雪,又黑又冷,小女孩儿还在街上卖火柴;接着,小女孩儿为了暖和一下自己,一次又一次地擦燃火柴,从火柴的亮光中看到了种种幻象;最后讲小女孩儿被冻死了。)3.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把课文分成三部分。三、课堂总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认识了著名的童话大王安徒生,并学习了12个生字,通过初读课文,我们已经能掌握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本课,了解一下小女孩儿为什么大年夜不敢回家?四、布置作业认真书写生字新词,并能正确读出这些生字新词的读音。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初步阅读了课文,谁还记得课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吗?(学生举手回答)新年即将来临,人们的心情本应是高兴的、欢乐的、幸福的。而小女孩儿却赤着脚在街上流浪着,她又冷又饿,又不敢回家,最后还冻死在街上。你觉得她的处境是怎样的?我们一起来学习。二、新授学习(一)创设情境,唤起对小女孩儿深切的同情1.下面我们就静下心来,仔细地品读课文,试着走进作者和小女孩儿的心灵世界。认真听老师读课文的第一部分,然后说一说小女孩儿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来读读这部分内容,小女孩儿目前的处境是怎样的,在文中空白处写一写。3.结合具体的语句汇报(1)冷: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小女孩儿只好赤着脚走,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的。她在一座房子的墙角里坐下来,蜷着腿缩成一团。她觉得更冷了。(2)饿:每个窗子里都透出灯光来,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儿,因为这是大年夜她可忘不了这个。(3)不敢回家:因为她没卖掉一根火柴,没挣到一个钱,爸爸一定会打她的。再说,家里跟街上一样冷。4.找学生试着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请学生结合自己的感受来评价,并提建议。再自由读这部分,感受小女孩儿的可怜。5.如果你是小女孩儿,你现在最需要什么?(温暖、食物、疼爱等)可是,她又冷又饿,有家又不敢回,除了旧围裙里的火柴,一无所有。在这种情况下,她会做些什么?又会想些什么呢?(二)深入品读,感受女孩的悲惨命运1.自由轻声读小女孩儿擦燃火柴的部分,把你最受感动的地方画下来,并写一写自己的感受。2.以汇报的方式,感受小女孩儿命运的悲惨。(如,在擦燃火柴美好的幻象中,感受到小女孩儿现实生活的残酷:小女孩儿特别寒冷,渴望温暖,就幻想到了大火炉;特别饥饿,渴望食物,就幻想到了烤鹅;现实中孤独,渴望亲人的疼爱,就幻想到去世的奶奶。)现实与幻想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幻想的越美好,越是衬托出了现实的悲凉,让人越发感觉到小女孩儿命运的悲惨。三、课堂总结1.在同学们深情的朗读中,我们与作者和小女孩儿的心灵产生了共鸣,回顾一下,我们是如何走进这个童话世界的。2.这篇童话为什么让我们如此感动?四、布置作业读完这个感人的童话,我们一定有许多话想对那个可怜的小女孩儿说。请同学们先来读一首9岁儿童刘倩倩的诗歌你别问,这是为什么。再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4* 刺猬汉斯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新词,积累“冷嘲热讽”等词语。2.能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价,并从中受到感染、教育。教学重点在快速阅读中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对故事人物进行评价,体会文章所表达的丰富情感及深奥道理。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新授学习(一)检查复习既然大家已经预习过了,下面我们听写一下这课的生字。有同学课下提意见,说每次都是老师给学生听写,不公平,这次由你们给我听写。(二)初读故事1.快速阅读故事把握全文,同桌互相复述。2.再读故事,能够用自己的话比较精彩地讲述故事,拟出小标题。横空出世(从出生的那一刻起,这个半人半刺猬的男孩就注定有不平凡的经历)勇闯森林(猎人进森林都是骑着马,赶着猎狗,背着枪,而汉斯进森林却骑着公鸡,赶着一群猪,拿着笛子,不可不谓之“勇”)巧遇国王(能与尊贵的国王在森林相遇不可不谓之“巧”)国王失信(山重水复疑无路)迎娶公主(柳暗花明又一村)(三)再读课文1.用最简洁的语言复述课文,梳理主要人物:汉斯父子,两位国王。2.评头论足分析每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并从文中找到依据。汉斯父亲:庸俗,冷漠,势利,厌恶自己丑陋的儿子,甚至盼着他死去。儿子成为贵人以后其态度截然相反。两个国王:守信与否。汉斯:乐观,善良,天真,勤劳,有孝心,天生丑陋却顽强生存,独守森林不忘吹笛自娱,为人指路提出天真要求。未尝父爱辛劳养猪报恩,外丑内美好人终成正果。(四)并列阅读1.汉斯由一个怪物变成一个英俊少年,这样的情节能让你想起哪些故事?2.交流丑小鸭灰姑娘等。(五)让学生表演以下情节,体会人物情感1.农夫向妻子发牢骚。2.汉斯怒斥公主。3.想象一下农夫夫妇见到已经成为驸马的儿子时的表情与对话。三、课堂总结汉斯的故事告诉我们良好的品质、美好的心灵,可以给人带来好运。四、布置作业续写故事:小时候听故事我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后来呢”。的确,美好的故事谁都不希望结束。独守森林的汉斯能否适应新的生活呢?大家想象一下汉斯在王宫中的生活会是怎样的呢?拿起你的笔,写一写吧!5* 尼尔斯骑鹅历险记教学目标1.学会5个会认字。2.默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3.了解尼尔斯是一个勇敢、善良、有爱心的孩子,并向他学习。教学重点要求学生能够自主阅读长课文。教学难点理解内容,了解人物。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本单元我们学过了不少有趣的童话。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长篇作品的节选。这就是瑞典女作家赛尔玛拉格洛芙的代表作尼尔斯骑鹅历险记。这部作品迄今已经被翻译成50余种文字在世界发行,还被改编为动画片,很有趣。让我们快读读吧!二、新授学习(一)默读课文,整体感知(二)再读课文,感受人物1.你认为尼尔斯是一个怎样的孩子?A.全班讨论,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B.明确:尼尔斯是一个勇敢、善良、知错就改、富有爱心的孩子。2.尼尔斯对待马丁的态度(语言、行动),都说明他的善良和有爱心。(1)尼尔斯不禁怜惜起马丁来,安慰他说:“用不着为他们抛弃你而伤心,休息一下回家吧!”(2)尼尔斯担心极了冰冷的湖水中。3.“立刻赶过去”体现他的勇敢。(1)尼尔斯睁开眼睛,“快把鹅放下!”(2)尼尔斯急了,尾巴。(三)课外延伸1.把文中的好词好句画出来读一读。2.可以找原著读一读。三、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归纳)四、布置作业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第二单元爱我中华6开国大典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认识“渠、钮、帜、聂”;会写“防、耸、旗、擎、渠、钮、徐、帜、融、检、司、缓”;理解“典礼、城防部队、擎、徐徐上升、缓缓、就位、肃立、瞻仰”等词语。2.指导学生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无比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并领悟文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记述、重点突出、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3.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体会重点语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第7自然段。教学重点体会开国大典盛况,正确领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体会重点语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板书课题2.理解题意。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典: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大典:隆重的典礼。3.介绍时代背景。二、新课学习1.学习课文第一部分。(1)读这段课文,你有什么感受?(2)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这些感受?(成员多,到会群众范围广:“四面八方、汇集”;来得早:早上六点钟起,就有群众的队伍入场了;人数多:成了人的海洋;热情高:直奔,五更天,摸着黑;秩序好: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3)从重点词语句子中体会人们的思想感情。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为什么不用“走向”)(4)指导朗读。语调适宜庄重而平直。(5)练习朗读。2.学习课文第二、三部分。(1)默读课文,说说开国大典分为几个过程?哪些过程最能体现出开国大典的盛况?(2)学生自由发言。(3)教师小结并板书。宣布典礼开始奏国歌宣布新中国成立升国旗宣读政府公告阅兵式群众游行。(4)分析阅兵式的情况。问:为什么阅兵式最能表现开国大典的盛况?(5)联系上下文说一说句子的含义,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为什么不用“朝着”或“看着”。)场中挺立着一根电动旗杆。(将“挺立”与“立着”进行比较。)3.学习课文第四部分内容。(1)指名读,思考:你读懂了什么?(晚上九点半,游行队伍才完全走出了会场。说明典礼时间持续得长。)(“两股红流”指的是人民群众的队伍,举着灯笼、火把游行。游行队伍一片火红,所以用红流代表游行队伍。)(“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中的“光明”除了讲光亮外,还象征着人民解放了,摆脱了黑暗社会的统治,前途一片光明。)(2)“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如果说成“两支游行队伍分头向东城、西城走去”好不好?(不好。表现不出游行队伍声势之大,场面之壮观。)(3)找出群众激动、喜悦、兴奋的句子读一读。三、结论总结本文生动描写了新中国诞生时开国大典庄严、隆重和热烈的情景,表现了新中国诞生的伟大意义,反映了全国人民热爱党、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四、课堂练习写一段话:1949年10月1日,我站在天安门广场上五、作业布置熟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句,提出不懂的问题。第二课时一、新课学习细读课文,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1.学生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一部分描写默读,边读边画出作者的描写,读所画的部分,想象当时的情景,批注自己读后的体会。2.按文章的写作顺序进行交流。第一部分:大典前对会场的描写。(1)第2、3自然段对会场上建筑及布置的描写。引导学生了解建筑物的位置;引导学生了解场面描写必须首先写出某一个特定场合的整个面上的情况,做到有点有面,点面结合。(2)第4自然段对群众队伍的描写。引导学生抓重点句“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中的重点词“直奔”体会人们那种激动、兴奋的心情。(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4自然段。第二部分:大典中场面的描写。引导学生交流从对毛主席的动作和群众反映的语句中所感受到的感情;引导学生体会场面描写时要突出重点,写出气氛;层次清楚,有条不紊。第三部分:对大典结束后场面的描写。(1)两股“洪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2)引导学生理解句中的“洪流”指的是什么?(3)引导学生通过换词练习理解句子的含义。(把“洪流”换成“游行队伍”;把“流”换成“走”;把“光明”换成“光亮”。)(4)引导学生练习朗读。(5)背诵第7自然段。二、结论总结本文生动描写了新中国诞生时开国大典庄严、隆重和热烈的情景,表现了新中国诞生的伟大意义,反映了全国人民热爱党、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三、课堂练习试着体会文中用词准确、比喻贴切的特点。可以抄录有关句子。四、作业布置课后,收集有关毛泽东主席的生平资料。想一想:人们为什么对他如此崇敬、热爱?7* 望大陆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体会诗中所表达出的于右任先生浓浓的爱国情感。2.指导学生认识“兮、殇”2个生字;能正确、熟练并有感情地背诵全诗。3.感受作者浓浓的爱国情感。教学重点体会诗中所表达出的于右任先生浓浓的爱国情感。教学难点理解诗人为什么要“望我故乡”“望我大陆”,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2.认识诗人。简介诗人生平及写作本诗的背景。二、新授学习1.自学生字,品析诗歌注意字的音和形。(学生自学后教师针对个别字再详细讲解。)“兮”“殇”都是一声;“殇”是翘舌音。2.自己读课文,注意把诗读正确、流利,了解每一小节诗的大意。3.体会诗歌感情。(1)默读课文,思考:诗人有什么嘱咐?(等诗人死后,要把他埋葬在高山之上,他可以随时望大陆。)(2)说一说诗人为什么要“望我故乡”“望我大陆”?(因为诗人的故乡是中国大陆,他深深怀念大陆,思念故乡和亲友,可是在他有生之年却回不到中国大陆。)(3)有感情地朗读一二节。(4)齐读第三小节:诗人都望到了什么?(见到“天”“地”的景象:天是深蓝色的,在天幕笼罩下的大地,茫茫一片,望不到边,给人以视野宽大、心胸开阔的感觉。)(5)指导学生看文中的插图,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6)理解:“山之上,国有殇!”(体会诗人愿以身许国的情怀。体会诗中所表达出的于右任先生浓浓的爱国情感。)(7)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三、引导学生阅读“学习链接”体会诗人强烈期望两岸统一的情感和渴望回归大陆的心情,体会他在有生之年未能实现心中期望的失望情感,以及他未能回到大陆、回到故乡、与故乡亲人相见的痛楚。四、指导朗读、背诵1.带着感情自己读读这首诗。2.在规定的时间里让学生朗读,然后比一比谁先背下来。五、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从文中得知于右任先生具有浓浓的爱国情感。学习课文后,我们也应该热爱自己的祖国。六、布置作业能正确、熟练并有感情地背诵全诗。8明天更辉煌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认读“缀、汁、荆、棘”4个生字。会写“辱、觅”等7个字。掌握“骨肉分离、自强不息、企盼、耻辱、寻觅、点缀、乳汁、炎黄子孙、荆棘、步伐”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节。3.能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大陆和香港血浓于水的亲情。教学重点指导学生体会诗中所表达的香港回归给作者和全国人民带来的无比喜悦的激动之情。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诗句深刻领悟体会其中所表达的感情。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出示中国地图)同学们,你们谁能找出香港的位置?你们知道香港是哪一年回归祖国的吗?2.导入新课。二、新课学习1.再读课文,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2.整体感知,划分段落。全诗共三节,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讲述了祖国对香港的思念之情,盼望着香港能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第二部分:回顾了香港人民饱受的沧桑,讲述了祖国对香港的关心与帮助,体现了祖国内地与香港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第三部分: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祝愿香港明天更加辉煌。3.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全诗表达了作者对香港饱受沧桑的关爱之情,赞扬了中国人民的伟大精神,并祝愿香港明天更加辉煌。三、学习课文第一部分1.指名读第一节,画出重点词句。2.你从“漫长的岁月”里读出了什么?漫长的岁月指香港自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末一百多年的日子,从后面的“一串串故事”可以看出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发生了好多的事情。四、课堂总结香港离开了祖国的怀抱,骨肉分离,我们怎能不悲痛,怎能不愤怒呢?香港的回归成为了举国上下共同的努力和期待。五、作业布置课后熟读课文,并且背诵课文的第三节。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二、新课学习1.一边诵读,一边思考:课文有三个小节,各写了些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呢?2.读第一小节时,应弄清“漫长的岁月”“你被迫离开母亲的怀抱”“骨肉分离”具体指什么,并抓住“撕断肠”“为之怒号”“为你悲伤”“企盼”等词语体会所含的情感。3.读第二小节时,可让学生了解香港的百年沧桑史的一些事例,去理解“你饱尝痛苦和耻辱”等诗句;可让学生了解香港的“世界第一”的一些事例,去理解“你把滴滴汗水,点缀在东方之珠上”等诗句。4.读第三小节时,要让学生自己去查阅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有关资料,并由教师做简明概述,帮助学生理解“有一位伟人永志不忘”“他用超人的智慧和胆略,为你绘制了回归的航向”等诗句。还要让学生观察课文第二幅插图,并结合朗读有关诗句,使学生懂得:“一国两制”构想已作为邓小平对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而功垂青史、光照中华。在理解每小节诗的内容、情感时,要结合指导朗读,做到能有感情地去读,并把第三小节背诵下来。三、课堂总结香港离开了祖国的怀抱,骨肉分离,我们怎能不悲痛,怎能不愤怒呢?香港的回归成为了举国上下共同的努力和期待。四、作业布置课后搜集闻一多的七子之歌香港。9枣核教学目标1.从质朴而富于抒情色彩的语言中体会海外华人依恋故土的民族感情。2.学习用枣核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方法。3.体会以小见大,借物抒情的写法。4.结合语境,品味词语的深刻含义。教学重点体会海外华人依恋故土的民族感情。教学难点体会以小见大,借物抒情的写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听歌导入,可以说,思乡、爱国,是中华民族共有的民族之感,是华夏子孙共有的民族之情。2.这节课,我们就共同学习一篇思念家乡、眷恋故土的文章现代著名作家、翻译家萧乾的枣核。二、新授学习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枣核”是这篇文章的线索。)2.那么,文章围绕这个线索写了哪几件事情?第一部分:(1)索枣核第二部分:(2-4)得枣核第三部分:(5-10)话枣核第四部分:(11)悟枣核三、深入课文,体悟情感1.动身访美之前,一位旧时同窗寄来封航空信,再三托付我为她带几颗生枣核。她想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她想在自家园中种下一棵枣树因为她思念家乡。2.她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托,是手掌或其他东西向上承受物体,“托在掌心”,似乎是在感受枣核的力量,显得珍惜。3.她一面往衣兜里揣,一面故弄玄虚地说:“等会儿你就明白啦。”本意是故意玩弄花招,使人感到高深莫测。这里贬词褒用,意思是卖关子,不肯直说,表现了“那股调皮劲”,描写了同窗得到枣核时异常高兴的情态。这里再次设下悬念。4.在安顿好我住的房间之后,友人首先带我去了哪里?她为什么劈头就问我花园有没有家乡的味道呢?后花园。急切地向我倾诉思乡之苦。5.可是我心上总像是缺点儿什么。缺点儿什么,指难以弥补的远离故土的缺憾,缺少家乡的温暖。6.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过旧历年是炎黄子孙的文化传统,“一”过圣诞,“就”想旧历年,用“一就”的句式强调了旧时同窗游子思乡之情的浓烈和深沉。(你能不能用“一就”的句式造一两个句子?)7.那是我们家的“北海”。为何是我们家的?这体现了什么?北海是细心的友人亲手建造的,它体现的是友人的一种自豪和满足。8.文章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用文中的话回答:找出中心句)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板书:思乡之意爱国之情)四、探究写法这篇文章,表现的是海外友人的思乡之情,为什么却以“枣核”命题?题目的作用:1.“枣核”是本文的线索,用它设置悬念,推进悬念,揭开悬念。2.“枣核”是抒发游子思乡之情的载体,将海外游子与祖国紧紧连在一起。作者用枣核设置悬念、用枣核推进悬念、用“枣核”揭示悬念。枣核将海外游子之心与吾乡吾土紧紧连在一起。枣核虽小、在文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五、课堂小结小小的枣核,深深的思乡爱国情。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无论我们身在何方,也必将如此深沉地依恋与热爱我们自己的祖国吧!因为“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六、拓展延伸思乡爱国一直是人类众多美好情感之一。在这个方面,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宝库给我们保留了众多优美的诗篇。再到课外去找一些作品读一读吧!10* 太阳与士兵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太阳与士兵的对话,体会文章所表达出的边防战士对祖国的忠诚之情。2.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归纳出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的,提高概括能力。3.对有条件的学生可以指导他们用书信的形式写出读后感。教学重点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并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体会文章所表达出的边防战士对祖国的忠诚之情。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生活中,有各种对话儿子与母亲的对话,学生与老师的对话,将军与士兵的对话,士兵与士兵的对话可是,你听过这样的对话吗?(板书:太阳与士兵)二、新课学习1.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课文一共有多少次对话。说说课文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并给每一次对话加上一个小标题。2.交流汇报。3.交流,并读通对话。课文一共有三次对话。第一次对话写士兵们清晨高唱“哨歌”上岗,在太阳照耀下升旗。第二次对话写士兵们用自己的双手在荒凉的小哨所上建起升旗场。第三次对话写士兵们年复一年在冰天雪地迎风站哨。4.小组同学讨论,给每一次对话加上一个小标题。三、结论总结课文主要写了哨歌、国旗、升旗场、士兵等几方面的内容,表达了士兵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与忠诚,倾吐了他们的报答之心,奉献之情。四、作业布置课后把你学习了这篇课文的感受写下来。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二、新课学习1.选择一次对话,分角色朗读。2.交流汇报在朗读中所感受到的士兵的形象。交流时随机板书:挺拔朴实、吃苦。耐劳、崇尚美好。英姿焕发、意志坚强。3.交流感受士兵形象的同时,可引导学生提出具体的词句,并说说从中体会到了什么。随机理解句子:(1)当我的脚步刚刚踏上中国大地的时候,朴实的士兵庄严地表达他们对祖国的忠诚!(阳光、朝气、挺拔、朴实)(2)在我们心目中,国旗是祖国母亲最俊美的脸庞。(热爱祖国)我们一锹一镐地把它平整好(吃苦耐劳)我们用砖围它点缀它。(崇尚美好)北国的松柏,中原的月季,陕北的向日葵都带着战士故土的馨香在这时落户。(战士们来自祖国各地,共同守护祖国疆土,都对祖国无比热爱和忠诚。)(3)一年一年,爬冰卧雪的英姿依然(意志坚强、英姿焕发)她与您融为一体,我们感受到祖国母亲的慈爱。(表达知恩之心)我们要将我们全部的光和热,献给祖国,献给人民,献给您伟大的太阳!(倾吐报答之心,感恩之情)找到你最感动的句子,再读一读,说说你为什么感动。读出自己认为最感动的地方,去感染同学们,与作者的情感共舞。总结升华。多么感人的对话,多么真挚的情感,多么朴实的语言!在这里,我们感受到了边防军人对祖国无限的忠诚。有这样的战士,有这样的边防官兵,我们怎么能不为祖国而感到骄傲呢!这时你最想对我们的士兵们说什么呢?小结:写作方法:对话方式记叙士兵的动人事迹。大手笔、新视角来写对话。三、结论总结课文主要写了哨歌、国旗、升旗场、士兵等几方面的内容,表达了士兵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与忠诚,倾吐了他们的报答之心,奉献之情。四、作业布置给“东方第一哨”的解放军叔叔写一封信,倾吐你心中想说的话。第三单元温暖的记忆11永远的歌声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掌握“淙淙”“龇牙咧嘴”“鼻涕”“剃头”“小辫儿”“拽住”“吆喝”等词语。2.初读课文,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3.帮助学生学习作者通过典型事件,抓住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方法。4.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我们”对老师诚挚的爱,教育学生树立尊敬、热爱老师的优秀品德。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我们”对老师诚挚的爱。教学难点学习作者通过典型事件,抓住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方法。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看到这个课题,你想到了什么?(这是谁的歌声?为什么说这歌声是永远的?文章中的故事和歌声有什么关系?)2.好,请带着你的问题,开始学习课文。二、新课学习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默读课文,画出生字、生词,借助字典或结合上下文理解字义或词义。反馈交流学生识字、写字情况。(略)指名读全文,想想课文写了什么内容?交流:指名说补充说教师小结。再读课文,找出文章中描写事件的部分。交流:第210自然段。2.初读质疑。自由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交流:学生针对课文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梳理问题。三、作业布置1.抄写生字、词语。2.熟读课文。第二课时一、整体感知课文回忆,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略)二、回应学生课前质疑问题1.文章为什叫作“永远的歌声”?2.当“我们”向老师献上草药和小鱼的时候,老师为什么搂住“我们”哭了?三、精读课文,感悟理解(一)学习第一层,体会孩子对老师的喜爱之情。1.默读第25自然段,找出与老师有关的语句,读读这些句子,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2.全班交流:语句:(1)“我们的老师是个从城里来的女学生,剪着短头发,又年轻,又漂亮。”(2)“她用好听的嗓音教我们唱小歌剧”(3)“我还和姐姐争论过还是我们老师唱得好听。”(4)“我说天下第一好。”感受:“我们”这些山乡的孩子对老师非常热爱。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孩子对老师的热爱之情。自由读指名读(二)学习第二层,进一步感受学生对老师的热爱之情。1.自由读第6、7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2.全班交流:感悟:(1)明知进山有危险,还要进山为老师采药,体会到学生对老师的爱。(2)老师嗓子哑了,学生很着急,想尽一切办法为老师治病,感受到学生爱老师。3.练习有感情朗读。同桌分角色对读第7自然段,读出对老师的热爱之情。同桌对读指名朗读(三)学习第三层,感受师生情。1.自由读第810自然段,哪句话最令你感动?为什么?2.全班交流:(1)“眼尖的二兰忽然又发现溪里有小鱼把它们一条一条地穿起来”“老师是南方城里人,爱吃鱼”学生的心多细呀!“我和二牛干脆下了水”为老师抓鱼不顾一切。“摸、捉、追、堵、甩、穿”想尽一切办法抓小鱼。教师小结:从学生的一连串抓鱼的动作中,我们感受到了他们对老师浓浓的爱。自由读指名读(2)第9自然段。师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孩子们为老师抓鱼忘记了一切,全然没有发现自己身边隐藏的危险,因为他们心中只有老师。(3)当孩子们委屈地献上自己为老师采的草药、抓的小鱼时,老师为什么搂住“我们”脏乎乎的身子,哭了?变换角色体会:如果此时你就是那位深受学生爱戴的教师,看到学生这样的表现,你会怎样说?怎样做呢?学生可以表演的形式进行汇报。教师小结。四、学习开头和结尾,体会写法1.自由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部分,你发现了什么?(首尾呼应,文章结构更加完整)要求学生要说出体现首尾呼应的语句。2.师问:课前有同学提出文章为什么以永远的歌声作为题目,现在你能回答这个问题吗?小组讨论全体交流(要点:歌声是老师留给我们的,但那遥远的歌声已化为美好的记忆,那诚挚的师生情感留在了同学们的心里,永生难忘。)五、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3。2.朗读最使你感动的段落。12秋天的怀念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理解新词。2.领悟文中蕴含着的平凡而又伟大的母爱。教学重点读课文的内容,领会朴实的语句中蕴含着的丰富的感情。教学难点读课文的内容,领会朴实的语句中蕴含着的丰富的感情。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关于母爱,古今中外多少人在真情地为她唱着赞美的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读这篇课文,再一次感受催人泪下的母爱(板书课题)。二、新授学习(一)布置自学。1.自由读课文。2.边读边在课本上标画。(二)交流汇报。1.母亲重病缠身,还要推着下肢瘫痪的我去北海公园看花,结果怎样?(母亲犯病,竟成永诀。)2.母亲是怎样关心我的?(可通过以下语句,边读边悟。)(1)当我发脾气时,“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注意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地看着我。”(母亲虽然自己身患重病,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却默默地承受着我的粗暴无理。)(2)“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为了我,母亲虽然爱花,却没有精力、时间,没有心思再养花。)(3)“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语虽朴素,却体现了母亲的伟大和坚强。)(4)“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拉拉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母亲是要把萧瑟的秋天挡在窗外,要把我心中的寂寞、消沉逐出窗外吧。)(5)当听说我愿意去北海时,母亲“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还不停地絮絮叨叨地说着(能够带孩子出去走走,母亲竟是如此兴奋!她希望我能开心、快乐。)(6)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还有那个未成年的女儿”(春蚕到死丝方尽,母亲临终时仍挂念着孩子。)3.体会作者透过这些小事,表达对母亲的一片深情。4.假如清明节到了,作者面对母亲的遗像,会说些什么?(可以先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写一写,然后再交流。)三、课堂总结这篇课文朴实无华,感人至深,因为母爱是人类最神圣的感情。同学们,你还了解哪些关于母爱的作品、故事?在你的生活中感受到平凡而又伟大的母爱了吗?请说一说。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母亲离开他已经几十年了。这么多年,他一直思念着自己的母亲。这是作者史铁生写的一段话,请读一读,看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默读)那时的我,作为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着想,我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了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而这样的母亲,注定是世界上活得最苦的母亲。二、新授学习(一)走进母亲自身的“好好儿活”。1.请同学看课文第一段,母亲的一句话却深深地刻在“我”的心底,说说是哪一句话。(“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板书:“娘俩好好儿活”)2.顾名思义,这娘俩指的是母亲和儿子两人在一块好好儿活。 3.这是母亲对儿子说的话,儿子是怎么不好好活了,母亲才会说出这样的话?请用课文中的句子,朗读给大家听。比如:(1)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收音机里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2)“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3)“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4.是啊,我活着还有什么劲?所以: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拉拉”地飘落,我5.实话实说的讨论:你们多大?他21岁活蹦乱跳的年龄,可以四处周游,有多少事情可以做!没有了双腿,他这样做,你们怎样看?小结:面对这样天大的打击,他活着好“苦”啊!(回扣板书的“苦”)6.请注意:母亲的自身情况又是怎样?请也找课文相关句子读给大家听。比如:a.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b.她出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7.有没有知道得肝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