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理解性默写汇编练习_第1页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理解性默写汇编练习_第2页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理解性默写汇编练习_第3页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理解性默写汇编练习_第4页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理解性默写汇编练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1.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不以师长自居,而用循循善诱的方式,打消弟子们的顾虑,让他们能够畅快地各言己志的两句是“

”。2.《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子路表示,对于一个夹在大国之间又“

”的“千乘之国”,自己只要三年就可以使百姓变勇敢并懂规矩。3.《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冉有表示,治理一个小国,他用三年时间,“

;至于礼乐教化则“

”。4.在《论话·先进》中,公西华在谈自己的志向之前,先谦虚的说:“

”。5.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不言其志,而是描述了一幅与冠者、童子一起“

”,吟咏归家的郊游图景,含蓄地表达出"礼治"的社会理想。6.《论话·先进》中写到孔子听了子路的志向后笑了笑,这是因为他认为“

”。7.《论话·先进》中的曾晳在谈自己的志向时,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暮春时节,“

”,成人和童子十几人在沂水中洗洗澡,在舞雩台吹吹风,然后“

”。8.在《论话·先进》中,孔子在点评几位弟子的志向时,感慨的说“

”,可见他对公西华才能的高度肯定。9.在《子路、曾哲、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中,孔子点评了几位弟子的志向,其中“

”表达了他对公西华才能的高度肯定。10.《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先用温和自谦的话“

”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营造轻松、亲切的环境后,又启发弟子各言其志的。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公西华认为自己有很多不足,需要学习,对于宗庙祭祀等事,他谦虚地说:“

。”1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认为自己用三年时间治理一个国家,可以达到“

”的效果。1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先从自己谈起,把师生摆在同等的地位。“

”的说法,又充分表现了他平易近人、谦逊和蔼地对待学生的态度。14.《论语·侍坐》中写孔子的弟子侍坐时各言其志,孔子回答曾皙说,“

:‘

”,所以子路讲述志向后他笑了。15.《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对于子路的回答,孔子没有直接表态,而是用神态去暗示:

。这既是暗示性的批评,又不伤其自尊。16.《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最赞同曾皙的回答,从“

:‘

’!”这句话可以看出来。17.《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中描绘暮春时节在沂水沐浴后,到求雨的祭坛上吹风的一句“

”。18.《侍坐》中孔子最赞同曾皙的回答,从“

”这句话可以看出来。19.《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

”一句表现了冉有对自己治国才能的肯定,但对于礼乐教化,就只能“

”,这表现了冉有的谦虚谨慎。20.《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关于志向,冉有认为自己能够治理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小国,三年之后,

_,至于礼乐教化,

”。2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在大自然里沐浴迎风的闲适情景的两句是:“

”。22.在《论语·先进》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认为自己需要多学习,对于诸侯祭祀、朝见天子等事务感兴趣,他只希望“

”。23.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

”两句可以看出冉有谦逊踏实的品格。2.《谏太宗十思疏》1.《谏太宗十思疏》多用譬喻说理,形象晓畅,深入浅出。韩愈将一个国家视为一棵树、一条河,认为君王居安思危、“

”是治国的根本和源头,又以“

”告诫唐太宗人民的力量决定国家的兴亡,要深切谨慎地对待。2.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慨叹历代帝王“虎头蛇尾”,往往有好开始,而“

”。3.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徵建议君主:念及高高在上充满危机,“

”;他担心君主意志松懈心思懒散,“

”。4.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指出“取天下易守天下难”的缘由是是:

。5.《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不要因为自己的喜恶而赏罚不公的句子是:

。6.《谏太宗十思疏》指出帝王是承受上天使命的两句是:

。7.《谏太宗十思疏》中指出君王有重大权利和地位的两句是:

。8.《谏太宗十思疏》用设喻来说明不居安思危、戒奢行俭,就做不到积累德义的句子:

。9.《谏太宗十思疏》中,指出君主应该选拔有才能的人,听取好的意见的两句是:

。10.《谏太宗十思疏》中,指出帝王要总结“十思”、弘扬九德的句子是:

。11.《谏太宗十思疏》中,概括历代帝王能创业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的两句是:

。12.《谏太宗十思疏》中,强调道德不宽厚,不能克服欲望,就如同挖根求木茂,堵源求泉流远的句子:

。13.《谏太宗十思疏》中用“

”说明人们开始都能做得很好,但很少能坚持到最后。14.选拔有才能的人,做到人尽其才,是选人用人的正确导向;广开言路,从善如流是发扬民主的重要体现。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曾说过“

”,至今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15.《谏太宗十思疏》中“

”两句的意思是人们做事往往有美好的开端,却很少能够坚持到底。16.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开篇,用通俗的比喻巧妙自然地引出“

”两句,强调了德义对于治国安邦的重要性。17.魏徽《谏太宗十思疏》中,写诚信待人与轻视他人会产生迥异结果的句子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18.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说明做事有慎始而难在慎终的句子是“

”。19.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运用了“木”与“流”两个形象性和哲理性都很强的比喻,继而引出了自己所要表达的观点:“

”20.《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期望达到“____

____,____

____”的理想政治境界。21.《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告诫君王“戒奢侈”的句子是:“

”。22.《谏太宗十思疏》中用对比的手法来说明竭诚待人和轻视他人会带来不同结果的句子是:“

”。23.《论语》中“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的选才纳言观点与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的“

”相似,成为初唐治国方略。24.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中,提出“

”的用人纳谏的策略,成为初唐的治国方略。25.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以“木长”需“固本”,“流远”需“浚源”作类比,得出的结论是“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6.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并不是起笔便开门见山地提出“十思”,而是先用“

”两句阐明了天下安定的基础。27.《谏太宗十思疏》中,强调竭诚相待而不傲物远人的句子是

“______

___,_________

__”。28.《诗经》有言:“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在《谏太宗十思疏》中,“

”两句表述了相似的观点。29.魏征在《谏太宗十思书》中规劝唐太宗不要因为个人的喜好而滥赏乱罚的句子是“

,_

”。30.历史启示我们,要想使国家安定,江山永固,就必须对百姓积聚道德和仁义,正如《谏太宗十思疏》中所说“

,_

”。31.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表现“谦受益,满招损”意思的两句是“

,_

”。32.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

,_

”两句用反激法从“根”“源”上去激发对方且言辞尖锐,这不仅强调了作者的政治意图,也充分表达了作者进谏规讽的本意。33.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认为如果君主能有选贤任能并善于纳谏,不但智者献谋勇者尽力,而且“

,_

”各尽其职。34.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期望达到的理想政治境界是“

,_

”。3.《答司马谏议书》1.《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自言与司马光交情很好,但在政治上却常有不同意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强调自己虽想解释,但对方终究不会考虑自己建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反驳对方所谓“侵官”之说时,陈述新法经过了朝廷议定,且交付主管部门执行这一事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反驳对方来信“生事”之论时,先指出变法的理论根据“____________________”,然后阐明变法的根本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5.《答司马谏议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回应了司马光在来信中关于“征利”的指责。6.在王安石看来,只有拒绝正确的批评,文过饰非才叫拒谏,他在《答司马谏议书》中指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本算不上拒谏。7.《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举盘庚迁都之例驳论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论述了从黎民百姓到士大夫都是反对的声音。8.《答司马谏议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王安石借盘庚之事道出了自己的行事准则:三思而后行,确认正确,无怨无悔。9.《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直指当时北宋政坛士大夫们往往把淡漠国事、附和流俗作为处事良方的不良风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答司马谏议书》中,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也可看出王安石对变法招来的怨诽早有预料。11.《答司马谏议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开诚布公直接点明二人政见不一及其原因所在。12.《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以“名实”为论证的立足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了名实关系的重要性,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13.《答司马谏议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作者从人性的惰怠及士大夫随波逐流的惯性的角度,分析了反对者“汹汹然”的根源。14.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认为自己所不能领教的碌碌无为、墨守陈规思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委婉的口吻中蕴含着锐利的锋芒。15.在《答司马谏议书》中,“

”是王安石借盘庚迁都这一典故对自己行事准则的表达,也可把它看作历史上改革家果决精神的高度概括。16.《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在分别对保守派谬论进行驳斥前以“

”两句为论证的立足点,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17.在《答司马谏议书》中,“___________,_______

____”,可以说是王安石的行事准则,也是历史上一切改革家刚决精神的一种概括。18.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认为,天下儒者所争论的,尤其表现在“名实”的问题上。他接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举盘庚迁都的历史事件后,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自己的行事准则,彰显了一代改革家的刚决精神。20.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针对司马光来信中的指责,逐一进行驳斥,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自己并非拒纳谏言。21.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指出两人意见常常相左的原因是“

”。22.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写“不为生事”原因的两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3.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对司马光在来信中指责实行变法是“生事”的反驳。4.《阿房宫赋》【高考真题】1.(2020全国卷Ⅲ)《阿房宫赋》中以一连串的排比夸张表现阿房宫的奢华,如写架起房梁的椽子“

”,嘈杂的音乐声“

”。2.(2019全国Ⅱ卷)杜牧《阿房宫赋》中“

,_

”两句,写阿房宫占地极广且极为高大,以表现其雄壮之美。3.(2017全国Ⅰ卷)杜牧在《阿房宫赋》的结尾处感叹道,如果六国爱护自己的百姓,就足以抵抗秦国,紧接着说:“

,_

?”4.(2016全国Ⅱ卷)杜牧《阿房宫赋》中以“

,_

”描写阿房宫宫人的美丽,她们伫立远眺,盼望皇帝临幸。【情境默写】1.在《阿房宫赋》中,阿房宫中像“

”一样的建筑极其众多,用杜牧的话说就是“

”。2.在阿房宫中,即使同一天里的同一座宫殿气候也会不同,这是因为宫女们在其中唱歌时,会让人感觉“

”,而她们在里边舞袖飘飘地跳舞,又会让人感觉“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表示,六国灭亡后,其王侯的宫妃、女儿和孙女只能离开故国,“

”,且每天要“

”,成为阿房宫中的宫人。4.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

”比喻阿房宫中的宫人早晨梳妆打扮时打开妆镜的情景,用“

”比喻她们梳理鬟发时的情景。5.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夸张的手法描写阿房宫中的宫人早晨梳妆打扮时的情景,她们倒掉洗脸水后,就会出现“

”的景象;她们焚香熏衣时,就会出现“

”的景象。6.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指出,六国王宫中收藏的珍宝是其统治者经过不知多少代多少年“

”,才能够“

”的。7.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指出,六国统治者经过“

”从百姓那里抢来的珍宝因国亡而“

”,就只能又被掳掠到阿房宫中。8.在《阿房宫赋》中,杜牧用一系列对比突出秦皇只顾个人享乐而不顾惜百姓的行为,其中,他用

”与耕田的农夫对比,用“

”与机上的织女对比。9.在《阿房宫赋》中,杜牧用一系列对比突出秦皇只顾个人享乐而不顾惜百姓的行为,他夸张地说,阿房宫屋顶上的瓦缝“

”,阿房宫中的栏杆“

”。10.在《阿房宫赋》中,杜牧指出:灭掉六国的是六国的统治者,“

”;使秦灭族的是秦的统治者,“

”。11.在《阿房宫赋》一文的结尾,杜牧感叹道,如果六国统治者能够各自爱惜本国百姓,“

”;如果秦的统治者能爱惜六国百姓,“

”。1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表现这座庞大的宫殿依山势而设计、结构精巧的特点的句子是“____

____,________”两句。13.杜牧《阿房宫赋》中多用夸张和比较的手法突出阿房宫的奢华,“

”一句写出了钉头的突出众多,“

”一句强调了瓦缝的参差纷繁。14.《阿房宫赋》中以夸张手法表现阿房宫的奢华,如写众多突出的钉头“_

”,参差交错的瓦缝“_

__”。15.《阿房宫赋》中,杜牧说“

”,认为秦国亡于自身,随后又指出这类历史悲剧一再重演的原因是“

”。16.杜牧的《阿房宫赋》在批评“秦爱纷奢”时,

_,

”,两句运用对比手法写出了阿房宫中音乐之繁盛。17.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指出,六国与秦都是自取灭亡。他认为,“________________”,则六国能抵御强秦;“____

___________”,则秦可江山永固。18.《阿房宫赋》中,“

”一句通过动作描写,说明了六国获得珠宝玉石的方法,“

”一句通过动作描写,表现了秦人对待珠宝玉石的态度。19.《阿房宫赋》中先写秦始皇从人民那掠尽财物,再以“

”一句形象地写出了秦统治者对财物的糟蹋挥霍,这种行为让天下的百姓“

”。20.杜牧《阿房宫赋》论述六国和秦朝灭亡的原因时说,如果当年六国能善待百姓,“

”;如果秦人能善待六国之人“

”,又怎么会灭亡呢?21.(《阿房宫赋》中,杜牧运用铺陈排比来论说“秦爱纷奢”,最后得出结论,这些“纷奢”行为使百姓“

”,而秦朝统治者却“

”。22.杜牧《阿房宫赋》开篇的“

”,写出了秦始皇统一天下的气势。23.杜牧《阿房宫赋》中的“

”,极言阿房宫占地之广,其楼阁之高。24.杜牧《阿房宫赋》中的“

”,交代阿房宫的建成,突出其用材之多和建设之快。25.杜牧《阿房宫赋》中的“

”,描写了阿房宫的建筑走势,表现了其规模之宏大。26.杜牧《阿房宫赋》中的“

”,描写了阿房宫中楼阁之密集。27.杜牧在《阿房宫赋》中以“

”为过渡,巧妙地将对阿房宫的描写由整体外观转到内部的具体建筑。28.杜牧《阿房宫赋》中的“

”,形象地描写了阿房宫中廊道曲折、屋檐高耸的景象。29.在杜牧的笔下,阿房宫中的建筑“

”,就像蜂房水涡一样。30.杜牧《阿房宫赋》中的“

”,形象地描写了阿房宫中的建筑既各依地势而有不同,又相互呼应,成为一个整体。31.在《阿房宫赋》中,杜牧用“

”来描写空中的复道。32.在《阿房宫赋》中,杜牧在描写水上的桥梁时反问道“

”,表现了它的壮丽神奇。33.《阿房宫赋》中的“

”,杜牧通过描写宫中舞蹈时给人的凄冷感觉,从侧面表现宫殿之宏大。34.在《阿房宫赋》中,描写人在阿房宫中会迷失方向的句子是:

。35.《阿房宫赋》中的“

”,用比喻的方式描写阿房宫中的女子打开妆镜时的景象,极言其人数之众。36.在《阿房宫赋》中,杜牧指出阿房宫中的宫人是被掳掠来的六国的“

”。37.在《阿房宫赋》中,杜牧用“

”描写阿房宫中的宫人经过一番梳妆打扮后娇柔美丽的姿态。38.在《阿房宫赋》中,杜牧用“

”描写阿房宫中的宫人听到皇帝车辇远去的声音而怅然若失的情态。39.在《阿房宫赋》中,杜牧用“

”描写阿房宫中的宫人打扮好后渴盼得到皇帝宠幸的情态。40.《阿房宫赋》中,杜牧沉痛地写道“

”,这既表现了一些宫人渴望见秦皇一面而不能的悲惨,更是夸张地写出阿房宫宫人之多。41.《阿房宫赋》中,杜牧在极力描写了秦皇荒淫奢靡的生活后,先用“

”阐述人心相通的道理,再进一步指出老百姓也有和秦皇相同的心理。42.在《阿房宫赋》中,杜牧指出“

”,这是告诫统治者要汲取秦的教训,不能自己享乐而不顾念百姓。43.在《阿房宫赋》中,杜牧斥责秦的统治者对百姓毫无限度地搜刮,自己却挥霍无度的句子是:

?44.在《阿房宫赋》中,杜牧指出,正是因为秦的统治让天下的百姓“

”,才使阿房宫有了“

”的结果。45.杜牧《阿房宫赋》中的“

”,把秦皇享乐时的乐声与百姓的市井语言进行对比,突出秦皇只顾自己享乐而不知顾惜百姓。46.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夸张的手法写阿房宫梁柱上光彩耀目的钉头比粮仓里的米粒还要多的句子是:

。47.在《阿房宫赋》中,杜牧用“

”,揭示秦始皇失去民心而不自知的心理状态。48.在《阿房宫赋》中,杜牧用“

”,描写秦的统治者对从六国抢来的珍宝的使用情况,表现其生活的奢靡。49.在《项羽本纪》中有几句话: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这些史实在《阿房宫赋》中也有相关概括:“

”。50.杜牧在《阿房宫赋》中以“

?”对秦统治者搜刮百姓的行为和奢靡的生活进行了质问。51.《阿房宫赋》中“

”两句,描写了阿房宫内宫人焚香、烟雾缭绕的景象,反映了统治者生活之奢靡。52.杜牧《阿房宫赋》中“

”两句告诫大家要吸取教训,不要让历史重演,如果不能吸取教训将会重蹈覆辙。53.《红楼梦》中的俗谚“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化用了《阿房宫赋》中“

”两句。54.杜牧《阿房宫赋》文采焕然,使用了很多修辞手法,如

”两句运用夸张手法,写阿房官占地之广、建筑之高。55.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杜牧《阿房宫赋》中“

”两句,给当朝统治者敲响了警钟,警示后人不要重蹈秦国灭亡的覆辙。56.杜牧的《阿房宫赋》,借阿房宫的兴毁引出对秦王朝兴亡的思考,并告诫后人的句子是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57.在《阿房宫赋》中,杜牧批判秦统治者穷奢极欲,用“

”两句揭露其疯狂掠夺财富而大肆挥霍的暴行。58.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对于秦统治者搜刮民间财物而毫不珍惜的行为,发出质问、愤怒谴责的句子是“_________

__,_______

___”。59.杜牧《阿房宫赋》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并且挥霍无度的两句是“________

__,_______

_____”。60.《阿房宫赋》用“____

____,______

___”两个对偶句描写了秦人对从六国剽掠而来的珍宝不知珍惜,生活极度奢侈。61.《阿房宫赋》中,杜牧在结尾处感叹道,如果六国爱护自己的百姓,就足以抵抗秦国,紧接着又说,只有“

,

”秦国的迅速灭亡才可以避免。6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描写秦始皇喜欢繁华奢侈,将宫殿梁柱上的钉头与百姓的粮食进行比较的两句是“

,

”。63.杜牧《阿房宫赋》中“

_,

”两句,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阿房宫栋柱之多,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64.杜牧《阿房宫赋》“_________

__,_____

_____”两句,简洁地勾勒了阿房宫的建筑走向。65.《阿房宫赋》中作者用比喻、夸张的手法描写阿房宫中建筑之多的句子是

,

”。66.杜牧《阿房宫赋》中两句“

”描绘出中国古代筑群内各建筑物间的联系方式和屋顶的特征性装饰形态。67.杜牧《阿房宫赋》中描绘乌青的云朵纷纷扰扰,原来是宫妃们在梳理晨妆的发髻的两句是:“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68.《阿房宫赋》中以一连串的排比夸张地写出阿房宫中美人宫妇之多,如她们打开的镜子像“______

______”,晨起梳头时头发如“_______”。69.杜牧的《阿房宫赋》“

,_

”两句把镜子比作天上的星星,表面上是写镜子之多,实则侧面反映了宫中宫女之多。70.《阿房宫赋》中写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百姓的极度掠夺之上,并挥霍无度的两句是:“

,_

。”71.《阿房宫赋》中作者用“_

,_

”两句,从整体范围和居住感觉上来描写建筑的宏大。72.杜牧《阿房宫赋》中所用比喻形象又贴切,用明星、绿云、雾横比喻妆镜、晓鬟、焚椒,其中“

,_

”既写了阿房宫之水,又写了美人之奢。73.《阿房宫赋》中

,_

”运用对比手法,通过写钉头之多突出阿房宫建造的奢华。74.杜牧《阿房宫赋》中“歌台暖响,春光融融”和“

,_

”两句构成对比,以歌舞之纷繁衬托宫殿之众多。5.《六国论》1.《六国论》中写齐、赵二国虽不赂秦也最终灭亡,但苏洵对齐国“______

______”表达不满,对赵国“______

______”表示可惜,态度截然不同。2.苏洵《六国论》中,“

,_

”两句,是说秦国两次攻打赵国,都被李牧打退。3.苏洵在《六国论》中从两个角度论述了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观点,其中韩、魏、楚属于“

”,燕、赵、齐属于“

”。4.《六国论》中,作者明确齐国灭亡的原因是“

”,这也论证了“

”观点。5.苏洵《六国论》认为,齐国采用“

”的错误策略,五国灭亡后,“

”。6.在《六国论》中,苏洵认为燕国不以地赂秦,因此“

”,后因太子丹采用了刺秦的错误策略,“

”。7.在《六国论》中,苏洵感慨道,六国若能用赂秦之地“

”,用事秦之心“

”,合力抗秦,则秦国也会担心地吃饭也难以下咽。8.苏洵在《六国论》中假设,六国若能采用正确策略合力抗秦,那么“

”;他为六国有这样好的形势,却“

”,导致国力日渐削弱乃至灭亡而悲叹。9.在《六国论》中,苏洵就“弊在赂秦”的观点可能引发的疑问而设问:“

,_

?”10.《六国论》中,苏洵在指出六国赂秦导致灭亡的原因之前,先从反面指出六国的灭亡“

,_

”。11.在《六国论》中,苏洵认为六国中没有赂秦的国家是因为赂秦者而灭亡的,他的理由

,_

”。12.苏洵在《六国论》中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中心论点后,紧接着从赂秦者的角度对其进行阐释的句子是:

,_

。13.苏洵在《六国论》中比较了秦获得土地和诸侯失去土地的方式后,得出了“

,_

”,本来就不在于战的结论。14.苏洵《六国论》中表示,哪怕是尺寸之地,也是先祖们经过“

,_

”获得的,极其不易。15.苏洵在《六国论》指出“

,_

”,所以诸侯奉送给秦的土地越多,秦对诸侯的侵犯就越厉害。16.在《六国论》中,苏洵引用古人之语指出,以地事秦的行为就像抱着柴草来救火,“

,_

”。17.在《六国论》中,苏洵指出诸侯的子孙对先辈辛苦开辟的土地毫不珍惜,将之“

,_

”。18.苏洵《六国论》中具体表现秦对诸侯之地贪婪无厌的句子是:

,_

。19.苏洵认为战国时燕国的灭亡与其采用的刺秦策略有很大关系,他在《六国论》中说“

,_

”。20.苏洵《六国论》中论证赂秦之弊时引用古人之语说“

,_

”,如果柴草烧不完,火就不会熄灭。21.苏洵《六国论》认为,燕赵处在其它诸侯国几乎全部被消灭的时候,智谋和国力孤危,因此两国“

,_

”。22.苏洵《六国论》中假设,六国若都能采取正确的策略,那么“

,_

”,与秦相较或许还不可轻易估量。23.在《六国论》的结尾,苏洵用假设的方式警告宋朝统治者“

,_

”,那就连六国都不如了。24.苏洵的《六国论》不在于总结六国灭亡的教训,而在于借古讽今,他提醒当时的统治者,如果“

”,则连六国都不如了。25.苏洵在《六国论》中直接指出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

”最后他告诫统治者“

”。26.大好河山,寸土不让。《六国论》在批评诸侯国对待土地的态度时,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手法,子孙如弃草芥的土地,父辈祖先却要”

”才能获得。27.《六国论》中作者借“

”两句指出了贿赂的危害,言简意赅,要言不烦。28.苏洵在《六国论》中分析道,秦国战争以外所得土地远远多于战争所得,因此“___

_____,___

”,本来就不在于战争。29.苏洵在《六国论》中指出,没有贿赂秦国的国家最终也走向了灭亡,其原因是

“__

,______

”。30.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古人也有对此非议的,如宋朝的苏洵在《六国论》中就这样评论刺秦事件:_

,________

。31.苏洵在《六国论》中含意与苏轼在《教战守策》“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无厌”相同的两句是“_

,________

”。6.《登岳阳楼》1.杜甫《登岳阳楼》中借“昔”、“今”二字展开思路,拉开时间的帷幕,为全诗浩大的气势奠定基础的诗句是:

。2.《登岳阳楼》中“

。”两句,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3.《登岳阳楼》中“

。”两句,表现了诗人的凄凉之境、哀痛之心、愤怨之情。4.《登岳阳楼》中“

。”两句,写诗人站在岳阳楼上,遥望关山以北,胸怀家国,涕泪交流。5.杜甫在《登岳阳楼》中由个人身世转写国事危难,感伤涕零的诗句是:

。6.《登岳阳楼》其一中表现诗人愤懑之情的语句是

。7.《登岳阳楼》中虚实结合,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阔而又生动的句子是:

。8.《登岳阳楼》中逼真描画出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景象,可以和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相媲美的的诗句是:

。9.杜甫《登岳阳楼》中“

”,两句,描写了洞庭湖的波浪掀天、浩茫无际,表现出宏大的气势与壮阔的意境,被王士祯赞为“雄跨今古”的佳句。10.《登岳阳楼》中,杜甫用“

”表达了和《登高》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相似的孤独病痛之感。11.杜甫在《登岳阳楼》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抒发了漂泊天涯、老病孤独之感。7.《桂枝香·金陵怀古》1.《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表现词人登高望远,所看到的深秋时节金陵最具典型特征的景物的句子:

。2.《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词人感叹六朝的历史像流水一样流逝掉,未曾给当朝的人留下什么教训和反思的诗句:

。3.《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词人关注到江上的征帆和江边的酒家等人文景观的诗句:

。4.《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直接抒情,追怀往事,抒写对前人吊古、怀古不满之情的诗句是:

。5.《桂枝香·金陵怀古》中描写千里奔流的长江澄澈得好像一匹白绢,青翠的山峰犹如被簇拥的句子是“

”。6.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

”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出晚秋时节江流及峰峦的壮美。7.《桂枝香·金陵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把水天融为一体,旷远而清新,雄健而壮阔。8.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以“_

_

_,___

_”两句慨叹繁华远去,秋色萧然,引出深沉的忧思。9.《桂枝香•金陵怀古》中“____

____,____

____”两句生动地描写出词人登高远望,纵目千里所看到的景象。10.《桂枝香·金陵怀古》借用色彩对比,动静相生的手法并收束上阙写景的诗句是“____

____,____

_____”。11.《桂枝香·金陵怀古》中“

”两句,动静结合,色彩对比鲜明,描绘了一幅美丽的金陵秋景图。12.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

,_

”两句,既暗含着“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的历史事实,又饱含着作者对因骄奢淫逸而导致亡国这一历史宿命的感慨。13.《桂枝香·金陵怀古》中,词人一声叹息,化用杜牧的《台城曲》诗句,再现陈后主亡国悲剧,而其后的统治阶级不以此为鉴,江南各朝覆亡相继的名句是“

,_

”。14.《桂枝香·金陵怀古》中“

,_

”,作者化用窦巩《南游感兴》中的句子,流露出他对北宋王朝不能励精图治的不满情绪与对国家民族命运前途的关注和焦急心情。15.金陵号称六朝古都,无数文人墨客游历于此,留下了不少感慨“物是人非”的名句,请写出其中两句:“

,_

”。16.《桂枝香》一词中,“

”一句,涵盖千古兴亡的故事,揭露了金陵繁华表面掩盖着纸醉金迷的生活。《过洞庭》张孝祥“

”一句运用通感修辞,表明不仅无风,连风的影子都没有,表达富有新意。17.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登高凭吊古迹,陈说空叹兴亡荣辱没有意义的句子是“_

,_

”。8.《念奴娇·过洞庭》1.张孝祥在《念奴娇·过洞庭》中描写词人的“

”的胸怀与洞庭月下“表里俱澄澈”的气象相交融,意境恢宏,人格高洁。2.《念奴娇·过洞庭》中,词人借明亮的月光和灿烂的银河,说自己“表里俱澄澈”的两个句子是:

。3.《念奴娇·过洞庭》中,词人写招待客人时,自己舀尽西江的水,用北斗星做酒器的两个句子是:

。4.《念奴娇·过洞庭》中,点出了在这秋草无色,秋水无波,美玉一般的空灵画面上,湖上的一叶扁舟分外突出,真似仙境的句子是:

。5.《念奴娇·过洞庭》中,词人敲击船沿、仰天长啸,抒发出自己的满腔豪情,似乎忘却时间的句子是:

。6.苏轼《西江月》: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念奴娇·过洞庭》中,词人也有类似的句子是:

。7.《念奴娇·过洞庭》中,描写词人“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的词句是:

。8.《念奴娇·过洞庭》中,写天人合的美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词句是:

。9.《念奴娇·过洞庭》中“

”两句体现了诗人的鲜明个性,不管官场冷暖,纵情泛舟洞庭。10.《念奴娇·过洞庭》中,“素月分辉,明河共映,表里俱澄澈”三句的景与“

”的情交相呼应,交相融合。11.《念奴娇·过洞庭》中,以江为酒,对星细酌,万物为友,用奇崛想象之语表达词人愉悦的心境和豪迈的气度的句子是:“

”。12.《念奴娇·过洞庭》中,“

”点出了在这秋草无色,秋水无波,美玉一般的空灵画面上,湖上的一叶扁舟分外突出,真似仙境。颇有自然造化全都供我所用的意味,有力地衬托出诗人的豪迈气概。13.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描绘水天辉映,天地一片纯净晶莹的句子是

”。14.《念奴娇.过洞庭》中“

”写出月色清冷,衣物单薄、人情冷暖,尽管如此,诗人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泛舟在无边的洞庭湖。15.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

”两句写月夜清冷,词人衣着单薄,凉意顿生,官场的人情冷暖,更让人不免有萧条冷落之感。16.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通过夸张的手法并且运用两个动词,表现出词人是如何招待客人的两句是“

”。17.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设想自己为主人,“

”,让天地万物为宾客来陪自己纵情畅饮,豪迈之气溢于言表。18.《念奴娇·过洞庭》中“

”两句写作者从回忆转到现实,虽有几分落寞但气概未减,内心从未动摇。19.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

”两句,通过描写不畏湖面凄冷、平稳泛舟的情景,表现诗人超越世俗宠辱得失的襟怀。9.《游园(皂罗袍)》1.《游园(皂罗袍)》开头两句“

”写园中景色,以及由此引起的感情波澜,蕴含着无限的感叹和惋惜。2.《游园(皂罗袍)》中“

”两句,化用谢灵运的“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句意,写出杜丽娘联想到自己的身世、遭遇以后,从胸中涌出无限哀怨。3.《游园(皂罗袍)》中以合唱的形式,展现了一幅绚丽而略带迷惘色彩的画面:

,﹔

。4.《游园·皂罗袍》中“

”两句,是春心的萌动,更是追求美好生活和自由人性的觉醒。这样的呼声在当时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10.综合默写1.历史悠久的八百里洞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古人常常在诗词中描绘洞庭湖的美景,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舟,在古诗中是常用的意象。《登岳阳楼》(杜甫)、《念奴娇·过洞庭》(张孝祥)中都有“舟”的诗句,分别是“

”“

”。3.苏洵《六国论》借古讽今,指出凭借偌大的大宋王朝,如果“

”,那又在六国之下。王安石在《桂枝香·金陵怀古》中吊古伤今,指出面对六朝灭亡史实,不以此为鉴,凭高对此,枉自感叹“

”。4.苏洵在《六国论》中告诫统治者不要被强敌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的句子是:“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认为自己与司马光议政时常常意见相左,是因为“

”。5.“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杜牧《阿房宫赋》以“________________”批评了后代统治者的错误做法,苏洵《六国论》则以泱泱大国“________________”表达对重蹈覆辙的忧虑。6.古典散文闪耀着思想的光辉,包含着浓郁的人文精神。李斯在《谏逐客书》中先以太(泰)山与河海为喻,引出(1)“

,_

”,表明领导者只有广纳贤才,才能彰明美好的德行。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总结了秦朝灭亡的教训,指出秦人来不及为自己悲哀,后人为他们悲哀,但是如果(2)“

,_

”。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说,如果帝王(3)“

,_

”,那么德行就不能保持深厚,性情就不能控制欲望,如同砍断树根来求树木长得茂盛,堵塞源泉而想要水流得远。【必修下情境默写参考答案】1.《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高考真题】可使有勇

且知方也【情境默写】1.以吾一日长乎尔

毋吾以也2.加之以师旅

因之以饥馑3.可使足民

以俟君子4.非曰能之

愿学焉5.浴乎沂

风乎舞雩6.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7.春服既成

咏而归8.赤也为之小

孰能为之大9.赤也为之小

孰能为之大10.以吾一日长乎尔

毋吾以也11.端章甫

愿为小相焉12.可使有勇

且知方也13.以吾一日长乎尔

毋吾以也14.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15.夫子哂之16.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17.风乎舞雩18.吾与点也19.可使足民

以俟君子20.可使足民

以俟君子

21.浴乎沂

风乎舞雩22.端章甫

愿为小相焉23.如其礼乐

以俟君子2.《谏太宗十思疏》1.戒奢以俭;载舟覆舟2.能克终者盖寡3.则思谦冲以(而)自牧;则思慎始而敬终4.有善始者实繁

能克终者盖寡5.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6.凡百元首

承天景命7.人君当神器之重

居域中之大8.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塞源而欲流长者也9.简能而任之

择善而从之10.总此十思

宏兹九德11.有善始者实繁

能克终者盖寡12.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塞源而欲流长者也13.有善始者实繁

能克终者盖寡14.简能而任之

择善而从之15.有善始者实繁

能克终者盖寡16.思国之安者

必积其德义17.竭诚则吴越为一体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18.有善始者实繁

能克终者盖寡19.思国之安者

必积其德义20.鸣琴垂拱

不言而化21.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22.竭诚则吴越为一体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23.简能而任之

择善而从之24.简能而任之

择善而从之25.思国之安者

必积其德义26.思国之安者

必积其德义27.竭诚则吴越为一体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28.有善始者实繁

能克终者盖寡29.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30.思国之安者

必积其德义31.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32.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根不固而求木之长33.仁者播其惠

信者效其忠34.鸣琴垂拱

不言而化3.《答司马谏议书》1.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

而议事每不合2.虽欲强聒

终必不蒙见察3.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以授之于有司4.举先王之政

以兴利除弊5.为天下理财

不为征利6.辟邪说

难壬人7.胥怨者民也

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8.度义而后动

是而不见可悔故也9.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

同俗自媚于众为善10.至于怨诽之多

则固前知其如此也11.而议事每不合

所操之术多异故也12.名实已明

而天下之理得矣13.人习于苟且非一日

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14.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守前所为而已15.度义而后动

是而不见可悔故也16.名实已明

而天下之理得矣17.度义而后动

是而不见可悔故也18.名实已明

而天下之理得矣19.度义而后动

是而不见可悔故也20.辟邪说

难壬人21.所操之术多异故也22.举先王之政

以兴利除弊23.举先王之政

以兴利除弊4.《阿房宫赋》【高考真题】1.多于机上之工女多于市人之言语2.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3.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谁得而族灭也4.一肌一容尽态极妍【情境默写】1.蜂房水涡

矗不知乎几千万落2.春光融融国;风雨凄凄3.辇来于秦;朝歌夜弦4.明星荧荧;绿云扰扰5.渭流涨腻;

烟斜雾横6.摽掠其人;倚叠如山7.几世几年;一旦不能有8.负栋之柱;架梁之椽9.多于周身之帛缕;多于九土之城郭10.非秦也;非天下也11.则足以拒秦;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12.各抱地势;钩心斗角13.多于在庾之粟粒;多于周身之帛14.多于在庾之粟粒多;于周身之帛缕15.族秦者秦也;后人哀之而不鉴之16.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17.使六国各爱其人;使秦复爱六国之人18.摽掠其人;弃掷逦迤19.用之如泥沙;不敢言而敢怒20.则足以拒秦;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21.不敢言而敢怒;日益骄固22.六王毕

四海一23.覆压三百余里

隔离天日24.蜀山兀

阿房出25.骊山北构而西折

直走咸阳26.五步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