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论之区域经济合作-两岸经济合作专题(双学位讲座)_第1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论之区域经济合作-两岸经济合作专题(双学位讲座)_第2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论之区域经济合作-两岸经济合作专题(双学位讲座)_第3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论之区域经济合作-两岸经济合作专题(双学位讲座)_第4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论之区域经济合作-两岸经济合作专题(双学位讲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区域经济合作

两岸经济合作区域经济合作——主要内容一、区域经济合作概论1、区域经济合作的内涵与与分类2、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全球化的关系3、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特点二、区域经济合作一般理论1、区域经济合作(一体化)传统理论2、区域经济合作(一体化)理论的发展三、区域经济合作研究动态1、区域经济一体化实践对理论研究的推进2、区域经济合作的研究前沿3、中国区域经济合作研究现状(合作现状与研究现状)区域经济合作——主要内容四、国际区域经济合作主要组织及其实践1、欧盟经济一体化的组织与实践2、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立及其组织架构与实践五、国内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1、长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及其一体化前景2、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及其一体化前景3、中国区域经济政策的转型与区域经济合作区域经济合作——主要内容六、特殊区域经济合作1、具有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特点的国内经济合作的产生2、CEPA的主要内容及大陆与港澳的经贸关系3、ECFA的签署、实施与两岸经贸关系4、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含义与实践(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泛北部湾经济合作)七、CAFTA与ECFA的对接及广西的政策选择1、广西的区位特点与区域经济合作格局2、CAFTA与ECFA的对接及其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关系3、CAFTA与ECFA的对接对两岸经济发展的影响4、广西在CAFTA与ECFA的对接中的角色与作用、收益第一节、两岸关系发展态势及其走向

(一)历史地认识两岸关系(二)全面地认识两岸关系(三)客观地认识两岸关系(一)历史地认识两岸关系台湾的现实问题存在历史根源,从历史角度可寻找到答案。台湾移民社会的构成:闽南(77%)、客家(10%)、外省(10%)、原住民(2%)本土化不等同于分裂国家,台湾意识不等于台独意识。充分尊重台湾同胞的生活方式和当家作主的愿望。(二)全面地认识两岸关系1.大陆人的思维定式:历史、地理、民族2.台湾人的思维定式:地理、岛民意识、本土意识3.美国人的立场与态度:和平维持现状4.日本人对台湾的影响:日据时期的皇民化运动、李登辉与司马辽太郞比喻:亲子、养子、义子(三)客观地认识两岸关系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秉承学术的立场和社会的良知1.过去:对“水深火热”的理解2.现在:对台湾民意的判断(中间大、两头小的球形结构);主流民意:不统、不独、不武(“三不”)3.将来:台独思潮开始退潮,统一思潮开始涨潮二、对两岸关系的基本判断两岸关系的发展格局是各种力量相互较量与综合作用的结果。台湾、大陆、国际三个方面的因素。两岸局势可采取逆向思维观察。虽然两岸关系的本质不会改变,但在向有利于统一的方向发展。三个基本判断:独不可行,统不可急,拖不可惧(一)独不可行四种台独:言论台独、政治台独、法理台独、国际台独。后两者有三个不可逾越的红线:1.台湾内部:立委四分之一提案、四分之三通过;全体有效选民二分之一的门槛2.国际格局:国际警察、赢家与输家3.两岸格局:大陆实力,大陆底线博弈论:避免军事上的负和博弈,暂停政治上的零和博弈,推动经济上的正和博弈(二)统不可急1.台湾问题的艰巨性台湾政治生态;教科书;台独基本教义派;国、民两党的斗争策略2.台湾问题的复杂性美国因素、日本因素3.台湾问题的长期性做台湾人民工作,台湾青年人的想法(三)拖不可惧1.20年的战略机遇期,中国的和平崛起需要一个稳定的国际环境和两岸局势。2.谁更不怕拖?时间对谁有利?对实力壮大的一方,以拖赢得机会和时间。3.统一的时间表问题:(1)最乐观的判断:2020(2)比较可能的判断:2030(3)最悲观的判断:2045.10.25三、对两岸关系的战略思考1.历史经验:恩威并重、文武相济;恩服在前,威服在后。2.现实难题:恩不足以吸引台湾民心,威不足以遏制台独;文不足以服其心,武不足以夺其权。3.基本手段:和不可缺、武不可废、压不可断。(一)和不可缺1.立足于和。和平是大政方针,不是权宜之计,不到万不得已,决不轻言放弃和平。政策:和平统一,一国两制2.以和为贵,以和促统,和则共生。和平统一的十大好处。三大流派。3.和的重点。做台湾人民工作,争取民心,体现人文关怀。一个中国表述。吃软不吃硬;讲情不讲理。(二)武不可废1.最好的愿望和最坏的打算。能战方能言和,准备好“打”,其实是为了不“打”,武最好是备而不用,以武止战,以武避战。2.三个如果:外国势力,台独内乱,久拖不决。反分裂要立足于“打”;统一要立足于“和”。3.三种策略:上策不战降台;中策临界威慑,以“慎战、小战、少战而屈人之兵”;下策以武夺台,达到“先胜”、“全胜”、“速胜”军事效果。“两岸终将一战”?战争控制论,绝对优势与不对称战力。(三)压不可断软(柔)的更软,硬(刚)的更硬;软的得法,硬的有效;多管齐下,在防范中出击。除文攻武备外,还有高压手段:政治战、外交战、心理战、法律战、舆论战在争取民心方面,少说多做,争取中下下层的支持。在争取国际社会支持方面,联合多数。四、对两岸关系的策略运用现阶段的策略运用是:交流、接触;协商、谈判;妥协、让步。三个基本策略:交不可停,谈不可弃、让不可无(一)交不可停以交促信:化解敌意、增强互信1.民间交流:每年近500万人次,累计650万人,4700万人次;大陆常住台胞100多万2.经贸交流:1200多亿美元贸易、2000亿美元协议台资、1000亿美元到资比喻:月亮、地球、太阳物体的磁吸效应,脐带联系得分与失分(二)谈不可弃1.争取谈,以谈促和:九二共识,一中原则2.谈判的两种策略:政治谈判要坚持“两岸一中”原则;民生、经济、事务、技术性谈判,可淡化政治色彩,只要不违反“一中”原则即可。3.政治谈判的四个程序:政治对话—政治谈判的程序性协商—政治谈判(政治地位问题)—统一谈判(三)让不可无欲先取之,必先予之。比喻:小鸟大智慧者大妥协、大让步;小智慧者小妥协、小让步。差别对待:人民、企业、政党、当局1.对人民是经济利益的让步:求学、就业、收费、从业资格2.对企业优惠:农产品、CEPA、服务业、旅游等“胡萝卜”。3.对主张“一中”的政党:政治利益的让步4.国际空间的让步:WHO第二节、台湾经济发展历程以发展战略分期的台湾经济发展(主要依据台湾当局所采取的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与变化来划分发展阶段。)(l)初级产品出口发展战略阶段(1945——1952)(2)消费品进口替代发展战略阶段(1953——1960)(3)制造品出口扩张发展战略阶段(1961——1972)(4)高级的进口替代发展战略阶段(1973——1979)(5)高级的出口扩张发展战略阶段(1980年以后)以增长速度分期的台湾经济发展主要依据台湾经济增长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不同发展速度来划分发展阶段。(l)衰退停滞阶段(1945——1952)(2)扩张增长阶段(1953——1962)(3)高速增长阶段(1963——1973)(4)曲线增长阶段(1974——1982)。(5)中速增长阶段(1983——1990)。(6)低速增长阶段(1990年代末——)以结构演变分期的台湾经济发展主要依据台湾经济增长过程中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化来划分发展阶段。(1)农业主导阶段(1945——1962)(2)工业主导阶段(1963——1979):1963年台湾工业结构比重首次超过农业

(3)第三产业主导阶段(1980年代中后期以来)政治形势演变下的台湾经济发展(一)从混乱到稳定时期的台湾经济(二)从稳步发展到迅速增长时期的台湾经济(三)进入70年代以后,台湾经济面临着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政治、经济,内政、外交方面的困扰。发展模式分期的台湾经济发展(1)初级产品出口模式(2)消费品进口替代模式(3)制成品出口扩张模式(4)资本品进口替代模式(5)技术产品出口模式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措施促进技术密集型工业的发展,加速产业转型:(l)设置“新竹科学工业园区”,设立‘资讯工业策进会”,并在工业技术研究院下成立“电子研究所”、“材料工业研究所”及“机械工业研究所”等产业技术研究机构;(2)设立“中国输出入银行”(1979年),改组“交通银行”为政策性开发银行,对策略性工业及重要生产事业提供长期低利融资及参与投资;(3)进一步修订《奖励投资条例》(1980年),以适应策略性工业的发展;(4)调整重化工业投资计划与发展方向,使之逐步趋向低耗能、低污染。配合经济转型,改善产业发展环境:自由化、国际化、制度化(1)大幅撤除贸易障碍,陆续修正‘‘海关进口税制”,大幅降低农工原料及其相关产品的进口关税;(2)放宽外汇管制,推动外汇自由化政策;(3)解除投资管制,鼓励对外投资、将岛内夕阳工业向岛外转移;(4)推动金融自由化,开放民营银行、外商证券投资等金融领域;(5)调整“奖励投资政策”,大力扶植技术型产业的发展。工业与农业关系工业化第一阶段的农业政策(一)直接吸取农业剩余的政策。(1)实物土地税政策(收、售稻米);(2)易货贸易政策(肥料换谷);(3)工农价格剪刀差政策;(4)直接转移地主的资产。(二)积极增加农业生产的政策。(1)土地改革;(2)扶持农业的政策工业化第二阶段的农业政策(一)取消挤压政策。(二)合理农产品价格政策。(三)增加农业投资政策。工业化第三阶段的农业政策(一)价格支持政策。(二)福利增进政策。(三)推动规模经营政策。(四)加速农业升级政策。台湾经济发展的原因第一,特殊的物质基础。第二,有利的外部条件。第三,战略与策略的有机结合。第四,重视人力资本的作用。、、、、、、、、思考:东亚模式中的台湾日本经济的发展为东亚模式的形成提供了前提条件,但真正具有说服力的解释仍应以亚洲四小为对象。东亚模式完全是一个发展经济学的问题,是对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有效工业化过程的模式总结。即便雁形模式是东亚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也只能说明日本与美国一样,在以一个发达市场经济国家身份向这些国家或地区转移产业。其实,日本的情况相对特殊一些,二战前日本就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二战后日本因战时的统制经济及战争影响而使经济发展陷于困顿,因此,它对西方制度的移植只是一些具体制度。市场制度则是日本经济体中本已存在后遭破坏的。市场制度在日本与其说是移植倒不如说是修复。台湾的情况更有说服力。第三节台湾经济发展形势与出路台湾经济在20世纪60-70年代出现了20年的高速发展(年均9.8%),80-90年代又保持20年的中速增长(年均7.3%),在经历了40年的“长盛期”(年均8.3%)后,21世纪初期出现逆转,进入了低速增长时期(2001-2007年年均不到4%),2008年出现10%,此后持续下滑,仍保持低速增长的特点和态势。(一)当前台湾经济的主要表现台湾经济在20世纪60-70年代出现了20年的高速发展(年均9.8%),80-90年代又保持20年的中速增长(年均7.3%),在经历了40年的“长盛期”(年均8.3%)后,21世纪初期出现逆转,进入了低速增长时期(2001-2007年均不到4%)。台湾经济发展由盛而衰的表现是主要经济指标出现“四低四高”现象。1.“四低”现象

(1)经济不振。自2001年负增长(-2.22%)后,表现一直不尽人意,在3%-5%,在“四小”中排行倒数第一。(2)生产萎缩。三大支柱产业(轻纺、石化、电子)相继外移后,制造业发展速度放缓。(3)投资下滑。投资环境恶化,厂商投资意愿低落,企业外移,固定投资增长率较低。(4)消费疲软。经济不景气使岛内企业纷纷关门,就业机会减少,民众财富缩水,民间消费萎缩。2.“四高”现象(1)失业率攀升。1967-2000年失业率维持在3%以下;2000年突破3%,2001年达4.57%,2002年更升至5.17%,近年有所回落,但仍处于高位状态。(2)收入差距拉大。1963-1980年五分位倍数从5.33降为4.17,基尼系数从0.321降为0.277;2000年前者增为5.55,后者增为0.326;2005年又增为6.04和0.34。(3)财政赤字增加。1999-2007年债务余额从2.3万亿增至4.6万亿元新台币,近占GDP的40%,远超过新兴国家和地区25%的平均水平,也超过国际社会公认的34%的警戒线,加上地方和隐性债务,实际更高达13万亿元,每年偿还利息高达1300亿元。(4)通货膨胀显现。由消费者物价上涨率和失业率组成的民间痛苦指数从1999年的3.09大幅上升至2007年的8以上;民间快乐指数下降(利率+经济增长率)。(二)台湾经济的主要问题

1.产业“空洞化”。三大支柱产业相继外移后,新的支柱产业一直没有建立起来,制造业逐渐呈现“空洞化”趋势。

2.经济“边缘化”。区域经济合作浪潮对台湾经济在贸易、投资等方面产生排挤现象,跨国公司生产据点和营运总部纷纷搬离,资源从净流入转变为净流出,经济发展空间被压缩。

3.大陆政策滞后。台资生产性企业在大陆的加速扩张,需要台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