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循环血管生理2011_第1页
血液循环血管生理2011_第2页
血液循环血管生理2011_第3页
血液循环血管生理2011_第4页
血液循环血管生理201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章 血 液 循 环,第四节 血管生理一、各类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弹性贮器血管(主动脉,肺动脉主干及其大分支) 缓冲心缩期动脉压和维持心舒期动脉压分配血管(中动脉) 将血液输送到各器官组织 阻力血管(小,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 改变管径从而改变血流阻力,交换血管(真毛细血管): 血液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容量血管(静脉): 起贮血库作用(容纳循环血量60-70%),1. 血流量和血流速度血流量:单位时间内流过血管某一截面的血量( L/min),也称容积速度。与管道两端的压力差以及管道半径的4次方成正比。血管的直径是决定血流量的重要因素。血流速度:血液中的一个质点在血管内移动的线速度,与血流量成正比,与血管的截面积成反比,二、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压,2.血流阻力血流阻力: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所遇到的阻力。来自于血液流动时血液和血管壁的摩擦力以及血液内部的摩擦力。与血液的黏度成正比,管道半径的4次方成反比。器官的血流量主要取决于阻力血管的口径,口径大,阻力低,血流量就多,三、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1.动脉血压的形成 (1)循环系统内血液充盈 (2)心脏射血 *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 缓冲作用,使收缩压不致过高,舒张压不致过低 使左心室间断射血变成动脉内连续血流 (3)外周阻力 外周阻力:主要指小动脉和微动脉对血流的阻力。在血液充盈的前提下,动脉血压的形成是心脏射血和外周阻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动脉血压的形成,心室舒张,心室收缩,射血入主A,大A弹性回缩(势能释放),推动血液继续流动,舒张压(DP),收缩压(SP),推血(1/3)流动 大A扩张(2/3) (动能消耗) (势能贮存), 收缩压:心室收缩中期主动脉血压的最高值。 100 120 mmHg 舒张压:心室舒张末期主动脉血压的最低值。60 80 mmHg 脉压:收缩压和舒张压之差, 30-40 mmHg 平均动脉压:一个心动周期中每一瞬间动脉血压的平均值,100 mmHg,(1)每搏出量心缩期射入A血量血压 (2)心率心舒期缩短心舒末期A血量血压,3.动脉血压的影响因素,心舒末期A血量(不明显) DP(不明显),收缩压(明显),血流速度,舒张压(明显),搏出量收缩压(不明显),回心血量,(3)外周阻力心舒期血流速度心舒期A血量 SP(不明显)(4)大动脉管壁弹性 缓冲SP ; 维持DP (5)循环血量/血管容积的比例改变 如: 失血性休克循环血量 血压(显著) 过敏性休克血管容积回心血量血压,舒张压(明显),血压,导致SP(明显) DP脉压,体循环平均压 血压(Bp)下降,小结:动脉血压的影响因素,(二)动脉脉搏,概念:心动周期中动脉内压力发生周期性波动。这种周期性压力变化可引起动脉血管发生搏动,称为动脉脉搏。 应用脉搏描记仪记录的浅表动脉脉搏的波形称为脉搏图。,1. 动脉脉搏的波形,(1)上升支: 影响上升支的斜率和速度因素:心输出量、射血速度、外周阻力、大动脉的弹性,(2)下降支:分为前段、降中波(降中峡)、后段下降支的形态可大致反映外周阻力的高低2. 传播速度:可扩张性大,则传播慢,六、静脉血压和静脉回心血量 (一)静脉血压1)外周静脉压:各器官或肢体的静脉血压2)中心静脉压:胸腔大静脉或右心房的压力 正常值:0.41.2kPa(412cmH2O),中心静脉压高低取决于两个因素: 心脏射血能力 中心静脉压 静脉回流速度 中心静脉压 中心静脉压过低,心输出量减少; 中心静脉压过高,静脉回流减慢。测量中心静脉压意义: 1.反映静脉回心血量和心脏功能状态 2.控制补液量与补液速度,(1)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 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静脉回流血量 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静脉回流血量(2)心肌收缩力 心缩力射血分数心室舒张期室内压,(二) 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静脉回流量抽吸力,静脉回流量中心静脉压,心缩力射血分数心室舒张期室内压,(心衰时),颈静脉怒张、肝淤血肿大、下肢水肿,(3)骨骼肌的挤压: 肌肉收缩挤压静脉静脉血向心脏方向回流 + 静脉瓣膜的防止倒流=肌肉泵。 例如:长期站立 + 静脉瓣膜的损伤下肢静脉曲张。立正久站下肢静脉回心量心输量血压 脑供血不足 昏厥,(4)呼吸运动:,静脉回心血量,心房与静脉压差,心房 + 大静脉扩张,胸 内 负 压 ,胸廓扩大,吸 气,(5)体位: 直立下肢静脉回心血量(约多容纳500ml) 卧位时下肢静脉回心血量直立 卧位迅速转为立位静脉回心血量 例如: 患肢抬高有利于静脉回流,防止水肿 久蹲突然站立血滞留下肢静脉回心血量减 少心输量血压脑、视网膜供血不足 暂时的头晕、昏厥,视物不清。,总结: 影响因素 静脉回心血量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 心肌收缩力 骨骼肌的挤压作用 收缩时,舒张时呼吸运动 吸气时,呼气时重力和体位的影响 立卧,卧立,定义: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通血毛细血管动-静脉吻合支微静脉,七个部分,四、微循环,三条途径,(三)微循环血流量的调节微动脉(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 微循环的总闸门 其舒缩活动控制着这一功能单位的血流量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微循环的分闸门 其舒缩活动控制着真毛细血管网的血流量微静脉(毛细血管后阻力血管)微循环的后闸门 其舒缩活动控制着血液经毛细血管网流入静脉 的血流量,微循环的自身调节,局部代谢产物组织胺,Po2 ,后微A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舒张,真毛细血管开放血流量及流速,后微A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收缩,局部代谢产物 组织胺,Po2 ,真毛细血管关闭血流量及流速,缩血管物质,五、组织液和淋巴液 组织液是细胞与血液进行物质交换的中介。(一)组织液的生成与回流物理状态:呈胶冻状,不能自由流动的占99%。 可自由流动的液态组织液占1%。 毛细血管壁 (回流)血浆 组织液(生成),有效滤过压= 生成压-回流压 =(毛细血管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 -(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 动脉端:(30 + 15)-(25 + 10)= 10 mmHg 静脉端:(12 + 15)-(25 + 10)= - 8 mmHg 有效滤过压0 组织液生成(动脉端) 有效滤过压0 组织液回流(静脉端),淋巴液的生成与回流形成:组织液进入毛细淋巴管即成。 毛细淋巴管结构特点:始端为盲端,管壁由单层内皮C构成;相邻内皮C边缘互相瓦片状覆盖,形成单向活瓣。,淋巴液的回流动力: 管内外压力差 促进因素: 淋巴管泵、胸内负压。 生理意义: 1.回收组织液中的蛋白质。 2.运输肠道吸收的脂肪酸和胆固醇。 3.调节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的液体平衡。 4.清除组织中的RBC、细菌及异物。,第六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血液循环,躯体运动神经与植物性神经,支配躯体运动的神经躯体运动神经,支配内脏的神经植物性神经或称自主神经,受大脑意识的支配;其细胞体存在于脑和脊髓中,神经冲动由大脑到效应器只需一个神经元。,在一定程度上不受意识的控制;胞体部分存在于脑和脊髓,部分存在于外周神经系统的植物神经节中,神经冲动由脑到效应器需要更换神经元。其中神经节前的称为节前神经元,节后的称为节后神经元。,一、神 经 调 节,(一)心脏的神经支配和作用1.心交感神经及其作用,心脏交感神经丛 (NE)可被 心得安阻断,脊髓胸段(T1-5),星状神经节颈神经节(换元, Ach+N受体),心肌细胞膜(1受体),膜对Ca2+通透性增高 , Ca2+内流增加,心率加快 传导加快 心缩力加强,窦房结(4期), , ,“ 称为交感正性作用”,房室交界(0期),心房肌、心室肌(兴奋-收缩耦联),起源:,2.心迷走神经及其作用,心脏迷走神经丛 (Ach)可被 阿托品 阻断,起源:延髓 (背、疑核),心内神经节(换元, Ach+N受体),心肌细胞膜(M受体),G蛋白,膜对 K+外流增加、 Ca2+内流减少(超极化),心率减慢 传导减慢 心缩力减弱,窦房结(4期 ),房室交界 (0期 ), , ,“ 称为迷走负性作用”,心房肌、心室肌 (兴奋-收缩耦联),心脏受交感和迷走双重神经支配,例: 心率变化(次/分) 对照 75切断迷走神经 75切断交感神经 75交感、迷走神经均切断 100(自身节律),3.支配心脏的肽能神经元 与传统递质共存共释放,调制传统递质的作用 参与对心肌及冠脉活动的调节。 血管活性肠肽(VIP):正性肌力及冠脉扩张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加快心率、舒张血管,(二)血管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 血管运动神经纤维 缩血管神经纤维 舒血管神经纤维1.交感缩血管神经纤维(去甲肾上腺素) 去甲肾上腺素受体:血管收缩(结合能力强) () 阻断剂:酚妥拉明2受体:血管舒张(结合能力弱) 阻断剂:心得安,安静状态下,交感缩血管神经纤维持续发放低频率的冲动,称交感缩血管神经纤维的紧张性活动(13次/秒),使血管维持一定的收缩状态。紧张性血管收缩;紧张性血管舒张其分布密度: 1.视不同部位的血管而异 皮肤骨骼肌和内脏冠状血管和脑血管 2.视各段的血管而异: 小动脉、微动脉大动脉静脉,2.舒血管神经(乙酰胆碱Ach)1)交感舒血管神经:无紧张性活动(骨骼肌微动脉) Ach+M受体骨骼肌血管舒张肌肉血流量意义:与情绪反应、防御以及运动初期骨骼肌血流 量增加有关。2)副交感舒血管神经:无紧张性活动(少数器官) Ach+M受体血管舒张血流量意义:舒张局部血管,起局部调节作用。对循环系 统的总外周阻力影响不大。,(三)心血管中枢定义:在中枢神经系统中,与调节心血管活动有 关的神经细胞群,称心血管中枢。,1延髓心血管神经元,延髓心血管中枢是调节心血管活动的基本中枢。心血管正常的紧张性活动起源于延髓。包括: 缩血管区:延髓头端腹外侧部C1区,交感缩血 管紧张和心交感紧张都起源于此区神经元。 舒血管区:延髓尾端腹外侧部A1区,兴奋时抑 制C1区,引起血管舒张。 传入神经接替站:延髓孤束核的神经元。 心抑制区:心迷走神经元的细胞体位于延髓的 迷走神经背核和疑核。,2延髓以上的心血管神经元,主要表现为对心血管活动和机体其它功能间的复杂整合 下丘脑的整合作用。 大脑皮层、边缘系统的作用。 小脑的作用。,1压力感受性反射,(四)心血管活动的反射性调节,血压(BP),颈动脉窦、 主动脉弓感受器受到牵拉兴奋,主动脉神经-迷走神经(减压),延髓心血管中枢,交感缩血管N中枢(-),心交感N中枢(-),心迷走N中枢(+),交感缩血管神经(-),心交感神经(-),心迷走神经(+),血管舒张口径,心脏活动抑制心率收缩力,外周阻力,心输出量,血 压 ,(4)反射过程,窦神经并入舌咽神经,静脉回流,(3)减压反射的特点,分析窦内压动脉血压关系曲线,(4)减压反射的生理意义,“缓冲”血压变化,维持血压相对恒定。尤其对保证脑、心等重要器官的供血起重要作用。对快速出现的血压变化起调节作用。 压力感受性反射的重调定。,2颈动脉体及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反射,血液中O2分压CO2分压 H+,颈动脉体主动脉体,延髓孤束核呼吸神经元心血管活动神经元,控制呼吸不变情况下:心脏抑制外周阻力血压,呼吸加深加快,自然呼吸条件下:心率,心输出量,脏器血流量,外周阻力血压,迷走N窦N(舌咽N),化学感受器,颈动脉体及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反射(Chemoreflex),在心房、心室和肺循环大血管壁存在许多感受器,总称为心肺感受器。,适宜刺激,机械牵张容量感受器,化学物质前列腺素、缓激肽,3、心肺感受器引起的心血管反射,二、体液调节,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抗利尿激素、血管内皮生成的活性物质、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心钠素、前列腺素、阿片肽及组织胺,(一)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1血管紧张素生成过程: 血管紧张素原(肝合成) 肾素 血管紧张素(10肽) (转化酶,主要在肺血管) 血管紧张素(8肽) 血管紧张素酶A 血管紧张素III(7肽),2生理作用: 血管紧张素有很强的血压升高作用.通过:(1)收缩血管:A.直接作用:全身微动脉收缩B.使血管升压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多.C.作用于交感神经末梢使释放NE增加,(2)增加醛固酮分泌并直接促进肾小管对Na+和水的重吸收(3)引起和增强渴觉 饮水,3肾素的 释放调节:,(1)肾内机制: 肾动脉压力感受器,致密斑化学感受器(2)神经机制:肾交感神经兴奋(3)体液机制:血液中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增加,循环血量等适宜刺激,体内的肾上腺素(Ad)、去甲肾上腺素(NE)由肾上腺髓质分泌。在化学结构上同属儿茶酚胺类,故统称为儿茶酚胺。,(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三)抗利尿激素antiduretic hormone,ADH) (即血管升压素,vasopression) 九肽,下丘脑视上核室旁核部分神经元合成,送至垂体后叶贮存,作为垂体后叶激素释放。,1生理作用 (1)促进肾的集合管水重吸收,抗利尿,保留体液 (2)强烈的血管收缩剂,维持血压。2释放:在禁水,失水,失血等情况下释放增加,下丘脑,神经垂体,下丘脑垂体束,下丘脑促垂体区,腺垂体,垂体门脉,下丘脑,视上核,室旁核,(四)血管内皮生成的活性物质,1舒血管物质:前列环素(PGI2)、内皮舒张因子(NO)2缩血管物质:内皮素,L-精氨酸NO(内皮舒张因子, endothelium- derived relaxing factor,EDRF)促NO合成因素: 1.血流的切应力 2.低氧,等,NO合成酶,NO的作用:1.使阻力血管扩张降低血压2.降低延髓内交感缩血管神经活动,并且抑制交感神经末梢释放NE3.介导受体和胆碱能神经的舒血管作用,(五)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激肽原(Kininogen)高分子量激肽原 低分子量激肽原(血浆) (腺体) 缓激肽 血管舒张素(胰激肽) 失 活,缓激肽(bradykinin 9肽)和血管舒张素(Kalidin 10肽),氨基肽酶,激肽酶,激肽释放酶,生理作用: 舒血管,参与血压调节、增加腺体血流量。病理情况下,与炎症和过敏反应有关。,(六)心房钠尿肽 舒张血管,抑制肾素、醛固酮及ADH释放(七)前列腺素E2 舒张血管(八)阿片肽 垂体释放的-内啡肽与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内啡肽具有中枢及外周降压效应(九)组织胺 强烈舒张血管,可致组织水肿,三、局部血液调节(自身调节),(一)代谢性自身调节机制 组织代谢产物如CO2、H+、腺苷、ATP、K+可使微动脉及毛细血管前括约肌舒张(二) 肌源性自身调节机制 器官的灌注压微动脉肌源性活动加强器官血流阻力 血流量相对稳定,器官的血流量取决于其代谢活动,主要通过灌注该器官的阻力血管的口径进行调节。,四、动脉血压的长期调节,肾体液控制系统:体内细胞外液量增多血量增多血压升高肾排水、Na+增多血压恢复体内细胞外液量减少时发生相反的改变。影响肾体液控制系统活动的因素:1ADH 循环血量ADH释放 肾排水。2RAS系统(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第五节 器官循环,一、冠脉循环 (一)冠脉循环的解剖特点: 表面走行、垂直穿入、易受压迫 毛细血管分布丰富 侧支细小,易阻塞,(二)冠脉循环的血流特点:,1.心舒期供血为主 心室收缩期:挤压冠脉,冠脉血流急剧减少;心室舒张期:对冠脉挤压解除,血流明显增多。 等容收缩期快速射血期减慢射血期舒张期(等容舒张期)心室舒张期冠脉血流量占很大比例。因此,决定冠脉血流量的因素:主动脉舒张压的高低心舒期的长短收缩及舒张对右心室的影响不及对左心室明显,2.动、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