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专业论文)影响大学生精神健康的隐性劣性刺激研究——以湖南高校为例.pdf_第1页
(社会学专业论文)影响大学生精神健康的隐性劣性刺激研究——以湖南高校为例.pdf_第2页
(社会学专业论文)影响大学生精神健康的隐性劣性刺激研究——以湖南高校为例.pdf_第3页
(社会学专业论文)影响大学生精神健康的隐性劣性刺激研究——以湖南高校为例.pdf_第4页
(社会学专业论文)影响大学生精神健康的隐性劣性刺激研究——以湖南高校为例.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在转型过程中,社会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 化子系统在改革的过程中剧烈动荡:竞争的压力、文化的失范、价值 观冲突、角色的困惑、道德的冲突等都使得社会不稳定;各种劣性刺 激的涌现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危机。因此,研究影响大学生精神健康 的隐性劣性刺激具有重要的意义。 研究目的:大学生在隐性劣性刺激的影响下出现了诸多形式各异 的心理问题,本文从社会学角度出发,研究社会文化失范、个人社会 化缺陷与社会支持系统匮乏中产生的隐性劣性刺激,以期找出对大学 生造成影响的隐性劣性刺激,进而促使社会、家庭、组织在管理、教 育、服务等过程中最大限度地预防和避免这些劣性刺激的出现。 研究方法:在对国内外有关研究进行文献回顾的基础上,对湖南 省八所高校的3 5 4 名在校大学生,使用白编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 家庭教养评定量表和症状自陈量表进行测量和调查,使用s p s s l l 5 统计软件进行相关数据统计与分析。 研究结论:大学生的精神健康与社会中的隐性劣性刺激有关,隐 性劣性刺激的主要来源包括社会大文化的失范、校园与群体文化失范 和家庭文化的失范;家庭社会化、学校社会化和媒体社会化的缺陷; 学校支持系统、家庭支持系统和同辈支持系统的匮乏。 建议j 要避免隐性劣性刺激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负面作用,需要 引导健康主流文化;优化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塑造大学生的现代人 格;健全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以使当代大学生在社会转型的特殊时 期保持身心健康。 关键词:隐性劣性刺激;社会文化失范;个体社会化缺陷;社会支持 系统匮乏;大学生精神健康 a b s t r a c t t h es o c i e t yc h a n g e dr a p i d l yi nt h ep r o c e s so fs o c i e t yt r a n s i t i o n ,t h e p o l i t i cs u b s y 矗e m ,e c o i l o m ys u b s y s t e ma n dc u l t u r a ls u b s y s t e m 南i l 酣i n t h er e f o m p r o c e s s ;t h ec o m p e t i t i o np r e s s u r e ,t h ec u l t l l r a la n o m i e ,t h e v a l u e sc o n f l i c t ,t h er o l e sp u z z l e ,t h em o r a lc o n n i c ta n ds oo nu n s t a b l et h e s o c i e t y ; e a c hl 【i n do fb a ds t i m u l a t i o n se m e 唱e n c ec a u s e st h ec o l l e g e s t u d e n t s m e n t a lh e a l t h yc r i s i s t h e r e f o r e ,i ti so fs i g n i f i c a n c et or e s e a r c h o nt h eb a dl a t e n ts t i m u l a t i o nw h i c ha f l e c t st h ec o l l e g es t l l d e n t s m e n t a l h e a l t h y p u 叩o s e :u n d e rt h eb a dl a t e n t s t i i n u l a t i o n si 1 1 f l u e n c e ,t h ec o l l e g e s t u d e n t sa p p e a r e dv a r i o u sp s y c h o l o 百c a lp r o b l e m s f r o ms o c i o l o g i c a l a n g l e ,t h i sa n i c l er e s e a f c ht h eb a dl a t e n ts t i m u l a t i o np r o d u c e df r o mt h e s o c i e t y c u l t u r a l a n o m i e , t h ei n d i v i d u a ls o c i a l i z a t i o nd e f b c ta n dt h e s c a r c i t yo ft h es o c i e t ys u p p o ns y s t e m ,h o p i n gt o f i n dt h eb a dl a t e n t s t i m u l a t i o nw h i c ha f l e c t st h ec o l l e g es m d e n t s ,a n dt h e nm a x i m i z et h e s o c i e t y ,t h ef a m i l y ,t h eo 喀a n 娩a t i o na v o i dt h e s eb a ds t i m u l a t i o n i nt h e p r o c e s so fm a n a g e m e n t ,e d u c a t i o n ,s e i c e m e t h o d :b a s e do nt h el i t e r a t l l r er e v i e wt ot h ed o m e s t i ca n df o r e i g n r e l a t e dr e s e a r c h ,c a r 巧o nt h es u r v e ya n dt h e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o n3 5 4s t u d e n t s w h os t u d yi nh u n a nn o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 ,u s i n gs e l f 二m a d eq u e s t i o n n a i r e , s o c i a ls u p p o r tr a t i n gs c a l e ,f a m i l yu p b r i n g i n g r a t i n gs c a l ea n ds y m p t o m c h e c l 【l i s t9 0 ,a n du s et h es p s s1 1 5t oa n a l y z et h ed a t eo ni n q u i 巧 r e s u l t :t h ec o u e g es t u d e n t s m e n t a lh e a l t h yi sr e l a t e dt ot h eb a d l a t e n ts t i m u l a t i o n t h eb a dl a t e n ts t i m u l a t i o nc o n t a i n ss o c i a lc u l m r a l , c a m p u sa n dg r o u pc u l t u r a la n o m i ea n df a m i l yc u l t l l r a la n o m i e 一 t h e f a m i l ys o c i a l i z a t i o nd e f e c t , s c h o o ls o c i a l i z a t i o nd e f e c ta n dm e d i u m s o c i a l 讫a t i o nd e f e c t ;t h ef a m i l ys u p p o r ts y s t e m ,s c h o o ls u p p o i h ts y s t e m a n ds a m e g e n e r a t i o ns u p p o r ts y s t e m s u g g e s t i o n :i i lo r d e rt o a v o i dt h en e g a t i v ee 1 托c tt h eb a dl a t e n t s t i m u l a t i o n ,i ti sn e c e s s i t yt og u i d eh e a l t h ym a i nc u r r e n tc u l t u r e ;t o o p t i m 边e t h es o c i a l 讫a t i o no ft h es t l l d e n t sa n dm o l dt h e mm o d e m p e r s o n a l i t y ; t op e r f e c tt h e i rs o c i e t ys u p p o r t ss y s t e m ;t ok e e pt h e m p h y s i c a la n dm e n t a lh e a l t h yi nt h et r a n s f 6 n n a t i o np e r i o d 】 沁y w o r d s :b a dl a t e n ts t i m u l a t i o n ; s o c i e t yc u l t u r a la n o m i e ; i n d i v i d u a l s o c i a l 娩a t i o nd e f e c t : s c a r c i t yo ft h es o c i e t ys u p p o ns y s t e m ; c o l l e g es t u d e n t s m e n t a lh e a l i h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 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 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 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 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f 丽踉沙印年易月 纱日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研究生在校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湖南师范大学。 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湖南师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 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 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l 、保密口,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 、不保密口 (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竹) 作者签名:f 可艰 锄摊唯哔 日期:岬年 日期: z 月 占月 乒日 么日 , 影响大学生精神健康的隐性劣性刺激研究以湖南高校为例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精神健康亦即心理健康,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精神健康 历来受到世人的关注。大学生刚刚经历了青春期而又未完全进入青年 期,他们仍处于从幼稚向成熟发展的过渡阶段。他们的心理特点错综 复杂,处于独立与依赖、闭锁与开放、求知欲强识别力低、理想和现 实差距大的矛盾状态中,极易产生心理冲突。他们具有了成人感,渴 望摆脱成人尤其是父母的羁绊而有自己独立自主的决定权,然而在面 对许多复杂的矛盾和困惑时,又依然希望得到成人的理解、支持和保 护。因此他们虽然已脱离了孩子的群体,但尚不能履行成人的责任和 义务,常被排斥在成人行列之外,成为角色尴尬的“边缘人。心智 发展的不成熟,使之心理很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的新时期,社会的转型对整个社会产生 了巨大的冲击,社会各个子系统在整体社会结构剧烈变化的过程中也 产生了相应的变化。但是由于某些子系统比如文化子系统的变化相对 被动与滞后,社会在运行过程中产生了大量失序和失范现象,产生了 大量隐性劣性刺激,社会也呈现出不稳定的状态,这些都将对人们造 成刺激。一切作用于人的心理的现实都构成刺激,按照刺激对人的心 理健康状况影响的积极与否,在这里将其分为良性刺激和劣性刺激。 “劣性刺激 则指令人不满意、不舒服、不愉快、对主体存在消极影 响的客观现实。在劣性刺激中,有些是显而易见的有形的事物、人物、 事件等,有的却是虽然看不见,但却对人们的心理构成客观影响的刺 激,即本文要研究的隐性劣性刺激。如过大的工作压力、紧张的人际 关系等。在充满着大量隐性劣性刺激的社会环境中,大学生的心理必 会受到一定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多元文化的矛盾与冲突、亚文化规范、 竞争压力、价值真空、道德失范、信息膨胀等必然给大学生的精神健 康带来现实或潜在的威胁。 硕士学位论文 在隐性劣性刺激的影响下,大学生的精神健康状态堪忧。目前许 多大学生正处在“第三状态( 即亚健康状态) 困扰,主要表现为无 聊无为、胆怯退缩、自卑逃避、封闭压抑、麻木迟钝、幼稚依赖、优 柔寡断、虚荣矫饰、偏激固执、任性刁蛮、委屈感与牢骚、悔恨、犯 罪感与自责、仇恨与敌意、自我失败主义等等。从近几年来各种研 究调查来看;大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率为2 3 2 左右,而且大学生的心 理健康状况呈现每况愈下的趋势 。从1 9 9 2 年起,清华大学教授樊富 眠等人采用大学生人格问卷( u p i ) ,每年对本校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 查,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认为自己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约占1 5 1 7 ; 1 9 8 9 年国家教委对全国1 2 6 万名大学生的调查表明,大学生的心理疾 病率达2 0 2 3 ;北京市大学生心理素质课题于1 9 9 8 年启动,历 时两年多,通过对2 3 所高校6 0 0 0 名在校大学生的调查测试,发现有 1 6 5 1 的学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2 0 0 0 年在南京召开的大陆、 香港、台湾三地2 1 世纪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学术研讨会上,有报告提供 资料说,在我国,8 0 年代中期,2 3 1 5 的大学生有精神障碍,9 0 年 代上升到2 5 ,近年来已达到3 0 ,有精神障碍的人数正在以1 0 的 速度递增 。据北京1 6 所大学调查,因精神疾病休学、退学的人数分 别占总的因病休学人数的3 7 9 、退学人数的6 4 4 p 。黄希庭、郑涌 等人曾从全国6 大区1 6 所院校随机抽取的5 2 8 名大学生进行s c l - 9 0 测 查,结果显示:其中有1 1 8 人至少有一项心理健康因子超过正常标准。 经检验发现,不同性别、年级、系别及重点非重点院校学生之间,在 心理障碍的发生率上无显著差异。综合其他省市调查结果认为:大学 生中存在中度以上心理问题的比例为1 6 5 1 ,1 1 的学生自我评价心 理素质较差或很差。大学生各种心理症状的得分显著高于正常人群, 张玲心理健康研究与指导【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 0 0 1 :1 4 0 陈家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 0 0 2 :1 3 6 张旭东,车文博挫折应对与大学生心理健康【m 】北京:科学出版社,2 0 0 5 :1 6 叶湘虹,德育知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病理学研究【j 】现代大学教育,2 0 0 3 ( 1 ) 林永和大学生心理素质怎样【n 】中国教育报,2 0 0 2 ( 1 2 ) :1 2 欧岚论大学生挫折情绪及其调节【j 】渝西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 0 0 3 ( 2 ) :8 7 9 0 刘雪英大学生心理障碍及其对策【j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 0 0 | 0 ( 4 ) :2 影响大学生精神健康的隐性劣性刺激研究以湖南高校为例 说明大学生群体相对于正常人群而言,是心理卫生问题的高发群体。 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总体水平来看,在校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发病率都 在1 0 3 0 之间,而其中较严重心理障碍的发病率都在1 0 左右。在 2 0 0 1 年1 0 月召开的全国第三次精神卫生工作会议上,卫生部副部长殷 大奎指出:“调查显示,我国1 7 岁以下的3 7 亿儿童和青少年中,约3 0 0 0 。万人受到情绪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困扰,2 0 2 0 年我国精神疾病负 担将上升至疾病总负担的四分之一。 虽然大学生存在较多精神问题,但他们却较少求助于专业心理卫 生机构。由于个人社会化的影响,大学生在遇到问题时更多倾向于自 己解决;有必要时,多数向父母或朋友求助,求助于专业心理咨询的 比率偏低,只有极少数( 7 8 ) 的学生在遇到失眠或严重的心理困扰 时,才找精神科医生。虽然女学生的求助倾向比男学生略强,但也主 要是求助于父母,较少求助于精神科医生。也就是说,大学生偏好向 非正式的社会网络( 父母或朋友) 求助,正式的心理咨询或精神卫生 服务却未被充分利用。 在此求助偏好下,社会支持系统的匮乏,则更降低了大学生心理 求助的机会与可能性。大学生遇到困难偏好于向父母、朋友求助,但 是随着社会的转型和城市化的发展,家庭的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家 庭功能变窄,亲子关系变淡,更少学生愿意向父母倾吐自己内心的想 法及压力;在人际方面,很多学生缺乏知己或知心朋友,不愿意和朋 友交流心理问题和向朋友求助;传统邻里关系的变化,使学生与邻人 之间缺乏交往,也丧失了一部分求助对象。因此,他们求助的范围变 小、可能性降低。 家庭、邻里承担的功能变少,正式的社会支持系统又未完全建立, 致使很多学生走向了极端的方式自杀。1 9 9 8 年全国卫生统计资料 表明,1 5 3 5 岁年龄组已成为我国自杀死亡的主要群体;而造成1 5 2 4 黄希庭,郑涌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咨询【j 】高等教育出版社,2 0 0 0 :1 1 8 - 1 2 1 郑春峰,精神疾病已成我国疾病总负担之首【n 】南方日报,2 0 c r 7 1 0 1 8 梅锦荣,隋玉杰,曾建国大学生的求助倾向【j 】中国临床心理学,1 9 9 8 年4 月第6 卷 3 硕士学位论文 岁年龄组死亡的原因中,自杀位居第一,其中1 5 2 4 岁自杀死亡率为 1 0 6 3 1 0 万,而大学生主要处于这个年龄阶段。2 0 0 2 年,北京心理危 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历时7 年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年平均自杀率为 2 3 0 0 1 0 万( 而国际平均自杀率仅为1 0 0 0 1 0 万,中国是国际平均数的 2 3 倍) ,每年因自杀死亡人数平均为2 8 7 万;自杀已成为中国全国人 口第5 位二1 5 3 4 岁青少年人口中第一位的死因,占相应人群死亡人数 的1 9 。 问题的严重性使得精神卫生近几年来已经被党和政府提上了重 要的议事日程,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要问题 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 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 荣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健全心理咨询网络,塑造自尊自信、 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力我国政府十几年来也就大学生心 理健康教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1 9 9 4 年,国务院颁发的中共中央关 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通过多 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 2 0 0 1 年4 月,国家教育部第一次就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颁发了关于加强 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2 0 0 2 年4 月,教育部 又颁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 试行) , 提出:“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为重 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2 0 0 4 年8 月,国务院颁发了关 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再次提出要结合 实际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由此可见,对大学生精神健康及 其影响因素进行相应研究己十分迫切。 邢利芳我国大学生自杀现象的原因,影响因素与干预措施【j 】中国学校卫生,2 0 0 4 年8 月第 2 5 卷第4 期 用话剧医治大学生“心病”【d b o l 】中国教育新闻网, h t t p :价n m j y b c o m 锄x y 压y l b x s x d t 2 0 0 6 0 5 2 5 j 8 8 2 7 h t m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苦干重要问题的决定i z 】人民日报,2 0 0 昏1 0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z 】1 粼- 3 1 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 试行) 【z 】教育部办公厅,2 0 0 2 4 9 影响大学生精神健康的隐性劣性刺激研究一以湖南高校为例 二、研究综述 我国心理健康研究较欧美国家起步晚,在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方 面也是如此。最早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期刊文献是1 9 8 3 年的两篇文 章:汪刘生的浅谈信息污染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刘玉华的中 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学生心理特点初探。从1 9 8 3 年开始,每年的相关 研究逐年增加。各界的学者对影响大学生精神健康的。因素从不同的侧 面进行了分析:夏茂香主要从学生自身( 生理、情绪、个性、自我 评价等) 和客观环境( 家庭教育、学校环境、社会环境) 方面进行分 析;杨建文、冯一星、董美华、张敬平、孔庆兰通过实践研究发现家 庭学校和个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影响;肖征认为影响大学生心理 健康的因素有:社会环境和社会文化、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学生素 质;段鑫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环境变迁、学业期望、人 际关系、自我认知、心理冲突、生活事件、家庭环境;林乐香认为 影响大学生精神健康的因素有人格、交往能力、社会、家庭、学校五 方面。总体而言,这些研究的内容主要是以下方面:跟学习有关的 一切行为;跟人格有关的特质、性格等;人际交往;择业、就业;休 闲活动及运动,如网络成瘾、体育运动、大学生演讲焦虑;应对方式 及大学生防御机制的研究;精神疾病:自我认识;情绪情感;心理辅 导、情绪训练及心理疗法;一般心理健康测量;其他方面,如父母教 养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某些量表的制作过程等以及有关生 理方面的问题。 当人的精神疾病不能单纯地用生理学和心理学来解释时,社会学 开始涉足精神病研究领域。社会学对精神健康的兴趣可以追溯到1 9 5 2 年克劳森被任命负责美国国家精神健康研究所( n i m h ) 的社会环境 夏茂香,刘中立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j 】长春大学学报,2 0 0 3 ( 8 ) :5 7 5 8 杨建文,冯一星,董美华等江苏省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研究【j 】中国公共卫生,2 0 0 3 年第 1 9 卷第1 0 期 肖征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与分析【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 版) ,2 0 0 5 ( 3 ) :1 1 5 1 1 7 段鑫星影响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探讨【j 】江苏高教,2 0 0 5 ( 2 ) :1 0 0 1 0 2 林乐香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探析与调适【j 1 黑龙江高教研究,粼8 ) 硕士学位论文 研究实验室。在2 0 世纪6 0 7 0 年代,研究活动的中心转向大学,n i m h 向大量有关精神健康的研究和研究训练计划提供了支持。到9 0 年代 末,精神健康社会学家已经组成了一个紧密的学者群,他们在美国一 些主要的大学中( 包括伊利诺伊大学、印第安那大学、约翰斯霍普 金斯大学、北卡罗莱纳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等) 建立了活跃的研 究中心,精神健康社会学在美国社会学学会也有了一席之地。主要着 手于以下方面的研究:( 1 ) 精神健康和精神病的确定和测量,( 2 ) 确 定危险因素,( 3 ) 对个人和社会反应的解释等。欧洲、日本等发达国 家的学者也对精神健康从社会学的视角进行了研究。我国有关学者也 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形成了一些成果:如姚夏婷对新时期精神 卫生的挑战与对策进行了探索;陈学诗提出“心理卫生应与社区精 神卫生相结合;杨德森对2 1 世纪我国社区精神卫生工作发展进行 了展望( 2 0 0 6 ) ;王祖承等对欧美1 0 国精神卫生工作现状进行了考 察。有的学者对社区居民、失业人群、老龄人口、迁移人口、农民 工、青少年等特殊群体进行了相应的研究。李培林、杨静音、青连斌、 夏学銮、邵道生、樊富珉、马建青、孙时迸等社会学者等也对心理健 康、心态和谐、心理服务予以了关注、研究或实践。 关于大学生精神健康的研究有如下特点:( 1 ) 研究最多的是大学 生的自我认识、情绪情感以及应对方式三方面,而择业、精神疾病和 休闲活动方面研究相对较少。( 2 ) 关于大学生自身问题研究的较多, 而外部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的较少。( 3 ) 研究方向比较广泛,涉 及了从生理到心理,从家庭到学校、社会,从国内到国外等各个方面。 关于影响大学生精神健康的劣性刺激目前学术界研究较少,也未 曾提出过隐性劣性刺激的相关概念,第一个直接研究劣性刺激的是研 究学生在遭遇劣性刺激时的心理和行为反应的心理学者肖汉仕教授 姚夏婷新时期精神卫生的挑战与对策【j 】海峡预防医学,2 0 0 1 ( 6 ) 陈学诗心理卫生应与社区精神卫生相结合i j 】上海精神医学,2 0 0 2 ( 3 ) 杨德森本世纪初我国社区精神卫生工作发展展望【j 】上海精神医学,2 0 0 2 ( 2 ) 王祖承欧美1 0 国精神卫生工作的现状【j 】上海精神医学,2 0 0 0 年s 1 期 影响大学生精神健康的隐性劣性刺激研究以湖南高校为例 ,研究劣性刺激具体方面( 社会文佬失范、个体社会化缺陷和社会 支持匮乏与精神健康) 的文献相对较多: ( 1 ) 关于社会文化与精神健康的相关研究 心理学层面上的文化,是指由社会传承下来的影响人们的思想 信念及生活和行为方式的实践活动与思想意识。文化是一种社会现 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 史的积淀物。h h s t e m ( 1 9 9 2 :2 0 8 ) 根据文化的结构和范畴把文化 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类别。广义地说,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 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人们普遍 的社会习惯,如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 人类创造社会文化,社会文化又创造人类,包括人类的人格、气 质、行为、价值观等。社会文化与大学生的精神健康有着密不可分的 联系,许多学者展开了相关研究:王景芝,宗健梅认为作为人类智慧 结晶的传统文化,对于提高现代人的心理素质,增进其心理健康会 起到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彭晓玲、周仲瑜、柏伟等对大学生价值 观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心理健康的学生与不健康 学生的价值观有差异;刘霞、李贞梅、王利发现心身疾病具有社会 文化根源;王凤兰探讨了媒体、网络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 极作用和消极影响;谢春风、陈红提出要警惕暴力文化对青少年心 理健康的伤害 ;社会学者李强认为社会文化的失范使得人们精神紧 张,给社会成员带来心理困扰和精神痛苦。 ( 2 ) 关于个体社会化缺陷与精神1 建康的相关研究 社会化是一个反映个体和社会之间关系的概念,最早起源于人类 肖汉仕,苏雁林劣性刺激对学生心理及行为的影响研究【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 0 0 7 伫) 王景芝,宗健梅传统文化与现代人的心理健康【j 1 河北学刊,2 加3 ( 2 ) 彭晓玲,周仲瑜,柏伟等大学生价值观与心理健康相关性调查分析【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 会科学版) ,2 0 0 5 ( 2 ) 刘霞,李贞梅,王利论心身疾病的社会一文化根源【j 1 医学与哲学1 9 9 7 ( 2 ) 王凤兰论高校心理键慷教育与网络文化影响的关系f 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 0 0 | 8 ( 1 ) 谢春风,陈红警惕暴力文化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伤害【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 0 0 | 6 ( 1 0 ) 李强社会转型期我国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与干预【j 】理论与现代化,2 0 0 3 ( 6 ) 硕士学位论文 学。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认为:“社会化就是指个人学习知识、 技能和规范,取得社会生活的资格,发展自己的社会性的过程。 美 国社会学家罗伯逊这样定义:“社会化是使人们获得个性并学习其所 在社会的生活方式的社会相互作用过程 二”而帕森斯指出,社会化过 程就是社会角色学习的过程。在心理学界,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齐格勒 等人认为:社会化指的是一个过程,通过这一过程人们成为他们所 生活的那个社会的一个有特色的和积极主动的社会成员。 我国社会 心理学家吴江霖提出:“怎样把自然人变为对社会有用的社会人就是 社会化。”章志光教授认为:“社会化通常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 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 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 儿童心理学家朱智贤认为: 社会化是“个体掌握和积极再现社会经验、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系统 的过程鲫。林崇德教授指出:“所谓社会化就是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相 互作用中获得他所处的社会的各种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和知识技能, 成为独立的社会成员并逐步适应社会的过程。” 综而言之,社会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社会化是一个过程, 是个体在与社会相互作用中成长变化的过程;社会化是在一定的社会 与文化环境中发生的;社会化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包括学习社会知识、 获得价值规范、掌握社会经验、形成社会行为、发展自我、获得个性 等多个方面;社会化的目标是使个体从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使个体 成为独立的、合格的社会成员。 社会化作为个体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自本世纪3 0 年代起逐 步受到心理学家的重视。近年来,对个体社会化的研究日益引起国内 费孝通社会学概论【m 1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 9 8 4 :5 4 【美1 伊恩罗伯逊社会学( 上) 【m 】黄育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9 0 :1 3 8 【美】e 齐格勒等社会化与个性发展【m 1 李凌等译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 9 鼯:1 2 吴江霖社会学与社会心理学【m 】北京:工人出版社,1 9 8 6 :1 9 4 章志光,金盛华社会心理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 9 9 6 :7 3 一” 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i 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8 9 :5 6 8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 9 9 5 :2 4 1 庞丽娟,胡娟论社会化及其现代教育意义【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 0 0 3 ( 0 1 ) 影响大学生精神健康的隐性劣性刺激研究一以湖南高校为例 学者们的重视。杜文东等从人类发展的不同时期分析人的社会化,认 为“社会化的作用是使个体行为与社会规范取得一致,人的社会化进 程受到挫折便会引起心理不适甚至心身障碍 ;社会学者李强认为, 个体社会化在社会化机构、社会化方式以及社会化内容方面的缺陷会 影响个体的精神健康;有人认为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必 然会弓i 起其出现心理健康问题。为此,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和价值观,强化社会责任感,塑造良好的人格品质,提高应对能力, 注重对同辈群体作用的正确引导,对提高大学生社会化水平,保持心 理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国内有人对大学生社会化的过程进行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所有学生的社会化过程中都存在着矛盾、冲突和痛苦, 而这些矛盾、冲突和痛苦与大学生的精神健康密切相关。安阳师范 学院的王运彩对安阳市几所初中学生进行测量显示,初中生心理健康 与社会化过程中父母的家庭教养方式存在相关 。王春莉、廖凤林的 研究结果认为,父母教养方式与高中生的焦虑和抑郁情绪存在显著相 关。蒋奖的研究指出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的行为问题、心理健康有 着密切的关系。父母给予子女更多的温情与爱,子女出现行为问题的 可能性就会降低;反之,如果父母过多地采用惩罚、干涉、过度保护 等教养方法,子女中出现行为问题的机率会增加 。 ( 3 ) 关于社会支持与精神健康的关系研究 早在1 9 世纪,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在对自杀现象的研究中就发 现社会联系的紧密程度与自杀有关。关于社会支持与大学生心理健 康的关系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国内外学者对大学生社会支持进行了 杜文东,吴建龙,周中明心理健康的社会学基础人的社会化【j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社会 科学版) ,2 0 0 2 ( 1 ) :3 l 一3 3 李强试论心理健康日益恶化的主要原因及其控制【j 】天津社会科学1 9 9 4 ( 3 ) :1 0 6 1 1 0 毛晋平大学生社会化问题与心理健康f j 】大学教育科学,2 0 0 4 ( 3 ) 滕玉成,孙健敏,张心翠论社会化过程中的矛盾与冲突【j 】山东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 版) ,1 9 9 4 ( 0 3 ) 王运彩论父母教育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j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狮5 ( 1 ) :6 8 - 7 0 蒋奖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行为问题关系的研究【j 】健康心理学杂志,2 0 0 4 ( 1 ) :7 2 7 4 d u r k l e i m e s u i c i d e ,as o c i o l o g i c a ls l u d y 【j l ,n e w y o r k :f h ep r e 豁,1 9 5 0 硕士学位论文 大量的研究,多数研究结果证明社会支持系统与青少年的学业成就、 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有相关关系,社会支持系统的匮乏易导致不良行 为的发生。肖凌燕等研究发现不同重要他人的积极社会支持有助于降 低大学生的特质焦虑水平。欧阳丹和李慧民均发现良好的社会支 持可以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保持良好的状态。余欣欣对高师学生社会 支持、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发现,获得社会支持较多的 个体,倾向于采用积极应对方式,心理健康状况相对较好,而社会支 持匮乏的个体,倾向于采用消极应对方式,心理健康状况一般较差。 综观国内已有的研究成果,大学生精神健康问题已经得到了较高 程度的学术关注,其研究方向比较广泛,涉及了从生理到心理,从家 庭到学校、社会,从国内到国外等各个方面。这些学术研究具有十分 重要的理论视角、理论范式和方法论意义,同时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应 用价值。但是已有的研究成果还是存在一些不足:( 1 ) 对大学生自身 的问题研究得较多,而对社会因素的影响研究得较少,尤其是社会文 化环境因素和个体社会化因素方面很少,即使有也很不具体;( 2 ) 主 要采取医学和心理学研究视角,社会学角度研究较少;( 3 ) 社会管理 中存在大量劣性刺激却缺乏具体优化措施,社会干预不够。 然而在精神病病因分析方面,以单纯生理医学和个体心理学为基 础的遗传性和器质性分析已日显单薄。目前精神病患者绝大多数以社 会环境的某些特异性为病发诱因,这就需要从个体生理和心理以外的 环境因素中发掘更为广泛的致病可能。目前社会文化因素的作用随 着社会的转型和变迁愈来愈明显。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 c w m i l l s ) 认为,许多个人遭遇的困扰,只有在更广阔的社会领域,将个人的生 肖凌燕,丁建军,邹涨大学生特质焦虑与社会支持系统关系的研究【j 1 河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 会科学版) ,2 0 0 0 :2 5 欧阳丹社会支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的研究【j 】青年研究2 0 0 3 ( 3 ) :2 9 3 3 李慧民社会支持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及人格特征的关系【j 】中国学校卫生,2 0 0 4 ,2 5 ( 3 ) : 2 6 3 2 6 4 余欣欣高师学生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j 】高教论坛,2 0 0 2 ( 5 ) : 1 2 m 1 2 3 项葵社会互动失衡与精神异常【j 】社会科学,1 9 9 1 ( 1 ) :3 7 枷 影响大学生精神健康的隐性劣性刺激研究以湖南高校为例 活与社会的历史这两者放在一起认识,才能得到真正的理解。文化 是人类存在的方式,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当中创造文化,同时文化 反过来也创造着人类。人类所有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都被当下的文 化影响、渗透和指引,甚至操纵。人的一生都被打上了某种文化的烙 印,人的一切行为都可以窥见独属某个时代文化的印迹。甚至可以说j 。 人们的性格、心理、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以及各种价值观念都是由文 化创造的,心理是文化发展的归宿。因而,社会文化的某些方面不可 避免地成为影响大学生精神健康的隐性刺激,如价值观,舆论媒体导 向,社会规范等。它们或是良性刺激,或是劣性刺激。而社会文化能 够对人起作用则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个体从刚出生开始,就开始学 习人类社会长期发展中所积累起来的知识、技能和规范,个体通过有 意( 受教育) 、无意( 潜移默化) 的社会学习,了解角色行为的社会 期待和行为规范,并“内化”为自身行为。社会化是对社会文化的一 种内化,社会化的作用是使个体行为与社会规范保持一致。这样,人 们就能够保持正常的社会生活和心身发展乃至心理健康。个体的心 理承受能力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培养、建立起来的,当个体社会化环 境或条件存在缺陷,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人格、个性、行为方 式等很可能成为导致个体心理承受能力差、对社会适应不良的主要因 素,甚至造成心身障碍。那么社会化缺陷实际上便是一种隐性劣性刺 激,影响了个体的精神健康。当个体不适应他所处的文化,社会化过 程的缺陷造成心理承受力脆弱,无法独立面对困境时,他只有求助于 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社会支持系统也就是他此刻最后的避风港,对 这个避风港安全程度的感知会影响其身心健康。如果个体的社会支持 系统或他感知的社会支持系统很匮乏,那么他感受到的压力便会成倍 地增加,孤立无援、焦虑感、恐惧感随之袭来。如此,社会支持系统 的匮乏也便成了危害心理健康的隐性劣性刺激。 【美】c w 米尔斯社会学想象力【m 】北京:生话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 0 0 1 :1 3 杜文东,吴建龙,周中明心理健康的社会学基础人的社会化【j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社 会科学版) ,2 0 0 2 年3 月第3 卷第1 期 1 1 硕士学位论文 因而笔者认为,对研究精神健康要立足于社会学的视野,在生物 学、心理学之外采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式进行相关研究,只有采取生 物心理社会模式的综合干预才能最大程度地维护大学生的精神健 康。 三、研究意义 从上文的各统计数字看来,大学生的精神健康问题十分严重,社 会各界已引起高度重视并从生物学和心理学角度进行了许多相关研 究。本研究从学术价值来讲,将有助于开拓社会学的新视域,在大学 生精神健康研究方面开拓新视角;从应用价值来讲,本研究将为社会 有关部门提供避免大学生精神健康隐性劣性刺激的建议和方案,有助 于促进大学生精神健康软环境的优化和保障大学生精神健康。 四、研究内容 大学生精神健康的影响因素问题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从 社会学实证研究的基本范式出发,本研究的主要内容由理论假设、研 究设计、结果分析、结论与讨论、建议与对策五个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是理论假设。本文主要以人格发展理论和社会支持理论 为指导进行相关分析和研究。 第二部分是研究设计。包括研究假设、研究变量的界定,资料来 源、样本情况和资料分析方法的介绍。本研究的基本理论假设是大学 生精神健康不仅跟生理、心理因素有关,更与社会中的隐性劣性刺激 有关。在这个基本假设的指导下,本研究提出了三个具体假设:一是 大学生精神健康与文化失范带来的隐性劣性刺激具有相关关系;二是 大学生精神健康与个人社会化缺陷引发的隐性劣性刺激具有相关关 系;三是大学生精神健康与社会支持系统匮乏导致的隐| 生劣性刺激具 有相关关系。 第三部分是结果分析与小结。本文通过描述分析研究无症状组学 生和有症状组学生在社会文化、个体社会化及社会支持三方面的不 同,通过描述、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研究这三方面对大学生精神健康 的影响情况。本研究的基本结论是:隐性劣性刺激对大学生精神健康 影响大学生精神健康的隐性劣性刺激研究以湖南高校为例 有很大影响,而社会文化中、个体社会化过程中以及社会支持匮乏带 来的某些隐性劣性刺激都对大学生精神健康造成程度不一的影响。 第四部分是建议与对策。本研究的建议主要是:引导健康主流文 化;优化社会化进程,塑造现代化人格;健全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 五、研究的创新之处 在影响大学生精神健康的因素上,前人大多研究个体内部因素, 本文则主要探索影响大学生精神健康医学、心理学以外的社会性因 素,突破了以往关于大学生精神健康大多停留于医学、心理学方面的 研究。同时,本文以劣性刺激的隐性部分为研究对象,采用社会学的 理论与视角进行研究,开拓了社会学的相关研究领域。 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理论视角 1 1 人格发展理论及其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埃里克埃里克森( 1 9 0 2 1 9 9 4 ) 是当代最有名望的精神分析理论 家之一,其人格发展理论是二十世纪心理学理论研究的最重要成果之 一。人格发展理论认为,人格发展受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和制约, 自我在人格中的作用是建立自我认同感和满足人控制外部环境的需 要。 个体的发展即人的自我认同感建立过程贯穿人的一生,是生物 的、心理的、社会的三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统一体。根据生物发展渐 成论原则,埃里克森将个体从出生到临终的生命周期划分为八个发展 阶段。这八个阶段是包含两个对立的发展危机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 一个自己独特的发展任务,这种任务以“危机 的形式出现。危机并 不是灾难性的,而是一个人变得脆弱或增强潜力的转折点。具体如下: 1 信任与不信任( 婴儿前期) ;2 自主与羞怯、疑虑( 婴儿后期) ;3 主动性与罪恶感( 幼儿期) ;4 勤奋与自卑( 儿童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