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专业论文)我国环境侵权民事责任制度研究.pdf_第1页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专业论文)我国环境侵权民事责任制度研究.pdf_第2页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专业论文)我国环境侵权民事责任制度研究.pdf_第3页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专业论文)我国环境侵权民事责任制度研究.pdf_第4页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专业论文)我国环境侵权民事责任制度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环境侵权民事责任制度研究 专 业: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研 究 生:罗 旦 清 指导老师:杨 粉 米 副教授 摘要 较之于传统民事侵权,环境侵权因其发生频率高、损害后果严重、波及范围 广而引起世人的关注。在以往的研究中,法学界大多从“立法论”角度出发,探 讨我国环境侵权民事责任制度的完善。纵观我国环境立法,其立法数量之多与立 法速度之快在各部门法中实属名列前茅,但我国的环境状况并未因此得到改变, 反有日益严峻之势。究其原因,主要是目前我国缺少的并非是法律,而是环境法 律规范发挥作用的环境。鉴于此,本文将研究方向从“立法论”转向“解释论” 。 在包括侵权责任法在内的所有现行法框架下,始终坚持并运用民法解释论方 法, 以私权利的救济为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实现法的安定与正义之间的统一。 最终希望能找到填补侵权损失的有效途径,以实现环境友好型社会。 本文首先分别对环境权、环境侵权和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概念进行界定,并 对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特性进行分析, 加强了环境侵权民事责任制度内涵的确定。 其次,结合我国现有法律规定,从归责原则、构成要件、承担方式和抗辩事由四 个方面对环境侵权民事责任制度的本体性问题进行了详细阐述、分析,勾勒出一 个比较完整的知识轮廓。而后,通过对正式规则、非正式规则和执行机制三方面 进行概括分析,从而得出目前我国环境侵权民事责任制度虽正式规则较为完善, 非正式规则和执行机制层面仍存在较大缺失等认识。随即引出我国环境侵权民事 责任制度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紧接着,以美、德、日等国环境侵权民事责任制 度为契合点,对国外的侵权排除和损害赔偿责任方式进行具体分析。最后,在对 我国环境侵权民事责任制度进行理性反思的基础上,从“解释论”出发,试从基 本法律制度、具体法律制度和社会化具体制度三方面提出构建我国环境侵权民事 责任制度的对策性建议。 关键词:关键词:环境侵权,民事责任,本体性问题,完善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study on civil liability system in environmental tort in china specialty: environment and natural resources protection law nam : luo dan-qing instructor: asso.prof yang fen-mi abstract be compare with the tradition civil tort, the environmental tort make a sensation on account of incidence rate higher, harm serious, impact scope widely. in the past, the research of the environment tort civil responsibility system, chinese jurisprudential circle of science of environment law mostly from the legislation theory to improve the environment tort civil responsibility system. making a general survey of our legislation, the environment legislation particularly, come out first in the examinations with large quantity and the fastest developing in all legislation. but the problem of environment trend to severe more and more in china without any change from the legislation. currently, it is not lack the laws, but the condition which let the law work with standard。in view of, the research direction of the article should be from the legislation theory to interpretative theory, in other words, under the law now in force including , the research subject to help the right to privacy as starting point and ending, stand interpretative theory ground, insist on and use the way with interpretative theory of civil law. jurisdiction clause via explanation careful, try to let some standpoint be make as the law which should be it have. realizing the unification of the law between maintain and justice。finally, wish for finding out the effective way to fill the lost by the tort. first, the article defines the concept apart from environmental right, environmental tort and the environment tort civil responsibility and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environment tort civil responsibility. then it strengthens definitiveness of the environment tort civil responsibility system. secondly, to combine the existing legal rules, analysis deeply the essence of the environment tort civil responsibility system from four areas including doctrine of liability fixation, constitutive requirements, undertake responsibility, reasons of counterplea. next,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thorough generalization analysis three parts including formal rules, informal institution, execution mechanism, to evaluate the environment tort civil responsibility system, thereby, we could know that the environment tort civil responsibility system more perfect in formal rules, but more deficit in informal institution and execution mechanism. then, meeting point as the environment tort civil responsibility system of usa, germany and japan, make a concrete analysis of tort rule out and liability for damages rules, hereby form the reference and revelation. finally, base on national environment tort civil responsibility system, from interpretative theory, try to comment the reasonable structure of the environment tort civil responsibility system by three points such as legislation, civil proceedings and concrete socialization system.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tort; civil liability; ontological problems; perfection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目 录 1 绪论 . 1 1.1 研究背景 . 1 1.2 国外研究现状 . 1 1.3 国内研究现状 . 2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4 2 环境侵权民事责任制度概述 . 5 2.1 环境权与环境侵权 . 5 2.1.1 环境权的理论与实践 . 5 2.1.2 环境侵权的概念界定 . 5 2.2 环境侵权民事责任与物权侵害责任 . 8 2.2.1 环境侵权民事责任与物权侵害责任的异同 . 8 2.2.2 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概念界定 . 8 3 我国环境侵权民事责任制度的现状及问题 . 10 3.1 我国环境侵权民事责任制度现状 . 10 3.1.1 我国环境侵权民事责任正式规则现状 . 10 3.1.2 我国环境侵权民事责任非正式规则现状 . 15 3.1.3 我国环境侵权民事责任执行机制现状 . 16 3.2 我国环境侵权责任制度存在的问题 . 18 3.2.1 环境侵权民事责任基本法律制度存在缺失 . 18 3.2.2 环境侵权民事责任具体法律制度尚待完善 . 18 3.2.3 相关社会化具体制度急需同步建立 . 19 4 我国环境侵权民事责任制度的完善 . 20 4.1 国外环境侵权责任方式对我国的借鉴 . 20 4.1.1 侵权排除责任方式 . 20 4.1.2 损害赔偿责任方式 . 20 4.2 我国环境侵权民事责任制度的完善 . 20 4.2.1 健全环境侵权民事责任基本法律制度 . 20 4.2.2 完善环境侵权民事责任具体法律制度 . 20 4.2.3 构建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社会化具体制度 . 28 结论 . 33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i 致谢 . 34 参考文献 . 35 攻读硕士论文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38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让人们付出了沉重的生态代价。如今处处可见的却是充满 恶臭的污浊的河流;满目土丘黄沙,黄风肆虐;昆虫鸟兽陆续被列入保护动物的 范畴各种环境问题愈演愈烈,已经严重影响到人们的身心健康,无以复加。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虽取得飞跃式发展,但优先发展经济的理念致使 某些地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出现严重失衡。我国环境现状的严重性在于:一方 面,受环保意识落后、资金投入失衡、治污设施落后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使得治 污速度远远赶不上环境破坏的速度;另一方面,受陈旧的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 我国环境严重污染的态势在短时期内难以改变。从一定程度上来说,环境问题已 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软肋。因此,如何妥善解决我国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促 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了一项亟待解决的任务。 作为现代社会的一种新型侵权行为,环境侵权与传统侵权相比较,有着因果 关系复杂、潜伏期长、致害原因多样等特点。而自 20 世纪中期以来,各国经过长 期的探索和实践,相继出台了各项法律法规保护环境,并由此产生了解决环境问 题的三大法律责任。虽然三大责任制度均具有维护社会秩序的效果,但是刑事责 任和行政责任都是通过采用强制措施惩罚行为人,进而达到维护社会秩序、保护 公共利益的目的,二者均无法对受害人的私权利进行妥善的保护。相比之下,环 境侵权民事责任在面对环境侵权问题时,尤其是维护受害人的私权利上,彰显了 其最基础、 最重要的地位。 侵权行为最直接侵害的是被侵权人的人身和财产利益, 而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因此,让侵权者直接向受害 人进行赔付, 既可以使受害人的权益得到恢复 (或在权益无法恢复时, 得到补偿) , 又可以对侵权者加以惩戒,从而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因此,我们只有加强环 境侵权敏是责任制度的探讨和研究,才能从根本上促进我国环保事业的健康和可 持续发展。 1.2 国外研究现状 环境侵权民事责任制度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产物。在古农业社会,由于生产力 低下,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有限,排出的物质很难造成环境的大量污染,因此并 不存在环境侵权民事责任这一概念。罗马法仅在有关相邻关系的规定中间接涉及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环境污染问题,如十二铜表法第 7 条就规定了日照权。公元前 287 年,罗马 法学家盖尤斯、乌尔比安通过对阿奎利亚法注释,确立了以行为人的主观过 错为判定基础的过错归责原则。东罗马帝国查士丁尼在公元前 5 世纪颁布国法 大全 , 对民事案件中的过错归责原则予以进一步完善。 但此时大多时沿用物权法 的相关规定来解决问题,而非我们所称的环境侵权。 随着自由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人类社会从农业文明走进工业文明,环境问 题逐渐显现,且呈现出复杂化、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原本的“无过错、无责任” 理论显露弊端,严格责任崭露头角。法国法学界泰斗马兹奥德提出并进一步发展 了“过错客观化”理论,他认为“过错”是指行为人的某些不当行为违反了社会 “一般人”的能力和注意义务,而人类只有跳出过错归责原则的局限,环境侵权 现象才会有更好的救济路径。 17 世纪, 法国学者法霍多马针对动物致人损害现象, 在自然秩序的民法中前瞻性地提出“过错推定论” ,指出“行为人因其不法行 为给他人合法权利造成损害时,如若行为人不能证明自己主观上没有过错,那么 就可以根据既定事实推定行为人有过错。 ” 同时, 日本学者加藤一郎将利益均衡思 想运用于公害侵权中,在序论公害法的现状与展望一文中提出“忍受限 度论”的概念,并对其合理性、内容、考量因素等内容作了初步阐述。后经其弟 子野村好泓和淡路久刚在民事诉讼和环境权一书中加以修正和发展,现已使 之逐步发展成对过失和违法性进行一元化判断的新忍受限度论,现已成为日本理 论界解决社会公害问题的通说。 1.3 国内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理论界对环境侵权民事责任制度的研究大多集中于环境侵权民事责 任中的相关法律问题研究,并已取得一系列成果。作为民法理论的延伸,学者们 对人身权和财产权属于环境权的范畴已达成共识。从本质上来说,学界普遍认为 环境侵权是一种有别于一般民事侵权的特殊民事侵权,而法学界对环境侵权民事 责任的本体性问题研究也较为丰富。在环境侵权民事责任归责原则方面,我国学 者大多主张严格责任。如王利明著的侵权责任法研究 (下卷)第十一章第三节 指出, 侵权责任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在环境民事侵权领域确立了适用严格责 任。石佳友在论侵权责任法的预防职能兼评我国 (载中国 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民商法学2009 年 11 月)一文提出,由 于环境损害的不可逆转性和长期性,损失一旦造成就难以恢复原貌,故必须对环 境污染者课以严格责任。此外,马洪在环境侵权的归责追问 (载生态文明与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环境资源法2009 年全国环境法学研讨会 )一文中提出,环境侵权属于侵权 法范畴,应结合适用过错与无过错相结合的归责模式。在构成要件上,王胜明在 论著中指出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是违反环保法规定的污染环境行为、客 观损害和因果关系。在承担方式上,王利明在我国环境侵权责任法的体系构建 (载中国法学2008 年 4 月)一文中认为,如果不恢复环境,受害人的民事权 益无法得到保护时,应允许受害人提出恢复环境的请求,且责任人承担恢复原样 的义务是不以是否需要支出合理费用为考虑前提的。李挚萍在论由国家机关提 起的环境民事公益诉讼 (载法治论坛2010 年第 2 期)一文中对恢复原状费 用所涵盖的具体项目作了明确界定,并对各项目在环境侵权领域的精神损害赔偿 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化规定。此外,针对我国目前的环境侵权民事责任制度的救济 途径,许多学者从实体法、程序法、社会化具体制度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建议。 如吕忠梅著的理想与现实中国环境侵权纠纷现状及救济机制构建从现实 篇和理想篇两个部分对中国环境侵权纠纷予以制度构建。汪劲在 2011 年出版的 环境法制的中国路径:反思与探索一书中从基本态势、立法变革、制度抉择、 制裁模式创新、法律适用、外国经验借鉴六个方面对我国环境法治路径进行了全 方面的探讨。贾爱玲在其撰写的环境侵权损害赔偿的社会化制度研究一书中 认为我们需要从新的理论视角和制度设计来寻求救济受害人、减轻企业责任的新 途径,设计了包括环境责任保险、财务保证、公共补偿基金、企业互助基金、环 境损害的社会保障性救济制度等在内的多种救济路径,并对各制度之间的协调与 适用做了较为详细的阐述。 总体而言,经过多年的研究,我国环境文化已如朵朵奇葩,争奇斗艳。环境 侵权民事责任的有关法律体系已经较为缜密,包括民事基本法、环境单行法、民 事程序法、侵权责任法在内的法律法规都对环境侵权民事责任做出了不同程度的 规定。 但目前我国关于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研究亦存在不完善之处, 主要表现为: 第一,法律规定的过于零散、笼统,且迄今为止我国也没有专门的环境侵权民事 责任法律, 这就直接导致我国现有的环境侵权民事责任制度显得极为薄弱。 第二, 研究内容的滞后性。基于理论研究滞后于侵权事实的先天弊病,新侵权责任法 颁布后,我国学者的研究并未予以跟进或赶超。第三,我国环境侵权民事责任制 度还很不完善,如损害填补机制、各种社会补偿机制之间的配合等,依然存在较 大的研究空间。因此,加强对环境侵权民事责任制度的探索和研究就显得更为重 要。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人类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人类的生存史是一部人类征服自然、利用自然的历 史,也是一部人类掠夺资源、破坏环境的历史。近代以来,随着近代工业和科技 的发展,人类创造了绚烂的文明,但人类对环境的破坏也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各种环境侵权事件铺天盖地来袭。 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为我国环境侵权民事责任制度的完善提供理论支持。一个 国家环境侵权民事责任制度的完善与否将直接影响侵权人民事责任的承担和受害 人的权利救济。环境侵权发生后,最为重要的问题就是通过什么方式来维护受害 人的权益和加害人责任的公平承担。希望本研究课题能为建立我国科学化、系统 化的环境侵权民事责任体系提供理论基础和支持,为我国环保事业的发展奉献自 己的绵薄之力。 从理论意义上来说,笔者希望通过对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相关问题的探讨研究, 指出目前我国环境侵权民事责任制度中存在的诸多不足,进而试着提出完善我国 环境侵权民事责任制度的一些建议,以弥补法律之遗,最终推动我国立法的构建 与完善。从实践意义上来说,将理论切实运用于实践,有利于更好地维护环境侵 权事件受害人的合法权益,从而推动我国环保事业的发展。这对保护和改善我国 现有生态环境,实现人类、环境、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2 环境侵权民事责任制度概述 2.1 环境权与环境侵权 2.1.1 环境权的理论与实践环境权的理论与实践 环境法是国家为保护公民的环境权益而从公共利益的角度出发,赋予公民参 与社会环境管理决策的法律,其理论基础是环境权。作为一种独立的新型人权, 目前环境权的各种学说和实践都处于一个积极的发展态势之中。鉴于本课题的研 究范畴,在此,本文仅探讨公民环境权,对国家环境权暂不讨论。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随着各种环境危害事件的频发, “只有一个地球” 1、 “人类共同继承遗产”2等学说竞相登场,人们也因此迅速接受了环境保护的观 念。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联合国大会首次以决议的方式开展了“公民有权利要 求在良好环境中生活的法律依据”的大讨论。1970 年 3 月,在东京召开的“公害 问题国际座谈会”明确提出“应将国民享有的健康、生态和福利等环境权利作为 一种基本人权在各国环境体系中确定下来” 3,参与会议的大多数国家都接受了 该观点。1973 年,作为世界人权宣言的补充, 欧洲自然资源人权草案在 其基础上将环境权明确规定为一种法定人权,这也是环境权在国际条约中被首次 确定。 2.1.2 环境侵权的概念界定环境侵权的概念界定 理论研究需要以概念的界定为前提条件。 “环境侵权”由“环境”和“侵权” 两个概念组成,所以我们需分别对其进行剖析。 环境侵权之“环境”界定 在不同的语境中,“环境” 有着不同的含义。 一般意义上的环境是个 “乾坤袋” , 内涵十分丰富。它是指所有影响生物机体生命、生存和发展的自然或人工的众多 外部条件的综合体。既包括大气、水、森林、矿藏等自然的原生态物质因素,也 包括观念、制度、习俗等人文的、非物质因素。一般来说,环境是指与某项中心 事物相对或相关的所有周遭事物的综合体。4但本文所探讨的环境侵权上的“环 境”指的是以人类社会为中心,围绕人类的生存空间,并对此可产生影响的各种 自然因素的结合体。5 二者相对比,最大的区别在于:两者虽都包括自然环境,但是前者还包括自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 然环境外的人文环境。此外,环境侵权中的“环境”范畴被大大限缩,其仅指处 于特定事物中的特定人群。余外的因素只有在其直接或间接影响特定人(人群) 时才被纳入“环境”的范畴,如若二者相距甚远,互相之间的因果关系则不属于 环境侵权中所指的“环境”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环境侵权之“环境”是指可以 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特定的人 (人群) , 且与其相对或相关的各种自然 因素的总体。 环境侵权之“侵权”的界定 针对因行为人的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行为而致使他人权益遭受侵害的现象, 各国的表述不尽相同。大陆法系国家中,德国采用“干扰侵害”的表述,法国称 之为“近邻妨害”6,日本则使用“公害”一词7。英美法系国家则大多使用民 法领域的“妨害行为”8这一概念来定义破坏环境的行为,所含范畴最为广泛。 我国法律法规则同时使用“污染” 、 “破坏” 、 “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等多组词组 来予以概括。 一般来说, 在 宪法 和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以下简称 民 法通则 ) 、 环境保护法等公法中,立法者多采“污染” 、 “公害” 、 “环境污染” 等措辞来赋予其公共内涵。如果单独从私法角度看,则立法者更乐意将其定义为 一种特殊侵权行为。如民法通则第 6 章第 3 节项下第 124 条和侵权责任法 第 65 条都规定污染者应对其环境污染行为承担侵权责任。 立法法律术语的混乱导致我国学者对环境侵权的性质有着不同的认识。陈泉 生认为环境侵权是指“因行为人的社会行为而致使社会环境遭受破坏,从而侵害 部分人的合法权益,以至危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事实” 9。吕忠梅则认为, “行 为人(自然人或法人)损害环境的行为使被害者人身或财产遭受损失的,行为人 应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10曹明德在论及环境侵权时指出, “狭义上的环境侵权仅 指行为人因违反国家保护环境的相关规定而损害他人的合法权利时,侵权人应依 法承担民事责任的一种特殊侵权行为” 。11民法学者王利明认为, “污染环境的侵 权行为是指行为人的排污行为造成了环境污染,并致使受害人受到损害,行为人 应当依法承担无过错责任的民事侵权行为”。12 由上可见,学者对环境侵权定义的分歧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环境权是否是环境侵权的客体 作为民法理论的延伸,学者们对人侵害人身权和财产权属于环境侵权,没有 争议,但理论界对环境侵权是否包括环境权颇有分歧。吕忠梅认为环境侵权的客 体仅指人身权和财产权,而陈泉生、曹明德却认为环境侵权的客体还应包括环境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 权。笔者认为,虽然我国立法目前尚未提及环境权这一概念,但不应以此为依据, 将环境权从环境侵权的范畴中予以剔除。我国现行环境立法主要体现在民法通 则 、 环境保护法和侵权责任法第 8 章。前两部法律由于制定时期较早,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环境权的理论研究尚未成形,加上立法时机的不成熟,故 当时立法者并未将环境权纳入环境侵权的客体之中。 而新近颁布的 侵权责任法 , 由于其任务主要是解决特殊侵权的责任承担问题,因而条文中并未出现有关环境 权的阐述。 “环境权”概念自 20 世纪 60 年代提出后,经过较长时间的发展,现已 逐渐获得世界各国的认可。在某些国家不仅受到法律的确认,而且也获得侵权法 上的救济。13并被多个国家的立法所采纳。鉴于我国环境事件频发,笔者认为, 将环境权作为环境侵权的客体顺乎历史发展潮流,也更有利于保护我国环境。 破坏生态是否属于环境侵权 关于环境侵权, 民法通则第 124 条与环境保护法第 41 条的规定不尽 相同,由此导致学者们对环境侵权行为内涵的理解产生歧义。以杨立新教授为代 表的民法学者大多支持民法通则第 124 条所采用的狭义说。14 大多数的环 保法学者则支持环境保护法第 41 条规定的广义说,认为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 都属于环境侵权的客体。如陈泉生使用“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遭受污染或破坏” 这一表述;金瑞林采用“排放污染物或其他损害环境的行为” 。笔者认为, 侵权 责任法第 2 条第 1 款: “侵害民事权益,应当依照本法承担侵权责任。 ”此处采 用“民事权益” ,而非“人身、财产权益”的表述,故从文义解释和立法者目的解 释来看, “民事权益”理应包括“生态环境利益” ,所以,破坏生态属于环境侵权。 并且生态破坏同样属于环境侵权的范畴, 环境污染只是生态破坏的初始状态而已。 如若将环境侵权行为局限地理解为环境污染,这意味着我们从实质上割裂了环境 污染与生态破坏二者之间的必然联系,那么因次生环境问题而产生的侵害他人合 法权益的侵权民事责任的承担问题则无法得到科学的解决。所以我们要想更好的 把握环境侵权的本质特征,只有从广义上理解环境侵权行为。 学者们的艰辛探索和研究,对我们全面、正确认识“环境侵权”这一概念有 着重大的指引作用。 本着法律概念必须明确、 规范和具有可操作性这一基本要求, 根据概念定义的一般规则,笔者认为,环境侵权是指行为人实施了破坏人类生活 环境和生态环境的行为,并且该行为已经损害到他人的人身权、财产权、环境权 等权利。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8 2.2 环境侵权民事责任与物权侵害责任 .1 环境侵权环境侵权民事民事责任责任与物权侵害责任的异同与物权侵害责任的异同 在某些情况下,物权侵害和环境侵权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例如,2011 年 6 月, “康菲渤海湾漏油案”中,每天泄油量在 23,500 桶至 60,000 万桶之间,给环 境以及相应环境中人身、财产安全带来的损害不可估量。此种危险性的严重程度 要远远超过某一高速列车脱轨后可能造成的损害。从该案例可见,环境污染会导 致物权的形式受到障碍,或者直接构成对他人物权的侵害。从实践来看,环境污 染的同时伴随着物权受到侵害是环境污染案件的主要类型之一。 但是,由于环境侵权责任和物权侵害责任毕竟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考察侵 权责任,两者仍存在较大区别:其一,从侵权客体来看,环境侵权责任既可能造 成物权侵害,也可能导致人身权侵害。而物权侵害的侵害客体仅限于物权,不包 括其他民事权利。其二,从归责原则来看,环境侵权是侵权责任法中特别规 定的一种侵权责任,属于严格责任的一种类型。而物权侵权根据情形不同,既可 适用过错责任原则,也可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其三,从赔偿范围来看,环境侵 权责任的赔偿范围包罗万象,既可以是财产损害、人身损害,也可以是精神损害。 而物权侵害行为的赔偿范围仅仅局限于财产损害。 此外,作为环境法律责任之一的环境侵权民事责任还有着自己独有的属性。 一是财产性。财产责任为主、非财产责任为辅是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主要特性。 当一方不履行环境保护义务的行为给他人造成损害时,惯常的做法是通过财产性 赔偿的方式对受害方予以救济。只有在损害结果难以依靠财产责任予以消除时, 环境侵权加害人才会被要求承担停止侵害、排除妨害等非财产民事责任。二是补 偿性。公法的主要内容和目的是对侵害人的一种惩罚,而私法是以实行同质救济 为原则,以填补受害人的损失和权利的恢复为目的。因此,在环境侵权民事责任 领域,惩罚性被完全排除,补偿性为其实质。 .2 环境侵权环境侵权民事民事责任责任的的概念概念界定界定 从法律特性的角度看,环境侵权的构成要件有别于一般民事侵权。如环境侵 权行为的间接性和后发性、环境侵权当事人的不确定、环境侵权行为的地域性, 甚至在某些情况下,环境侵权行为还具有一定的公益性。因此,环境侵权行为在 民事责任的承担上也将有别于一般性的民事侵权行为。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 “责任”一词在法律上有着多重含义,而本文的“责任”则是指因不履行所 应负的法律义务而应承受的某种制裁。 “责任”以国家公权力的介入为必要条件, 没有国家公权力的介入,就没有责任一说。每个民事主体都有保护人类赖以生存 的环境的法定义务,同时不得侵害他人的合法环境权。因此,在环境侵权责任关 系中,一方当事人不得侵害他人的人身权、财产权和环境权等合法权利是民事主 体的法定义务,当加害人违反该义务后,受害人请求国家权力保护时,侵权行为 引发的损害赔偿义务则是加害人所应承担的环境侵权民事责任。我国侵权责任 法中“环境污染责任”的提法,是我国在立法上首次对因环境污染造成他人民 事权益损害而应承担相应责任的有力概括。 相对于以往各种提法而言, “环境污染 责任”的表述更为准确和精确。首先,顾名思义,它强调了此种责任是因双方破 坏环境、污染环境而产生的。其次,它强调环境侵权行为时与环境污染行为紧密 联系在一起的,而此处的环境污染行为包括生活污染、生态污染等各种污染。再 次,虽说法条中并未直接使用“环境侵权责任”的表述,但是其被规定于侵权 责任法中,通过体系解释我们不难得出,其采用的“环境污染责任”的表述应 该解释为“环境污染侵权责任” ,也即我们平时所称的“环境侵权责任”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0 3 我国环境侵权民事责任制度的现状 若斯曾说过: “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 它是人为设定的一些旨在促进人 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制约。 ”他认为,制度应由正式规则、非正式规则,以及执行机 制三个部分共同组成。反映在我国环境侵权民事责任制度上,则是正式规则比较 完善,非正式规则和执行机制相对比较薄弱。 3.1 我国环境侵权民事责任制度现状 3 .1 我国环境侵权民事责任正式规则现状我国环境侵权民事责任正式规则现状 目前,我国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正式规则主要由五方面的法律法规构成:一 是以宪法为核心的指导性规范,二是民法通则 、 侵权责任法等一般性 法律规定,三是环境保护法和一些自然资源保护和污染防治法,四是最高法 的相关司法解释,五是国务院环保部门和地方政府的有关行政法规。其中, 侵权 责任法第八章“环境侵权责任”用四个条文分别对归责原则、举证责任、共同 环境侵权和第三人过错导致环境侵权四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1在民事 程序法方面,我国以 2007 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坚持的“谁主 张,谁举证”为原则,以部分特殊举证责任倒置为例外,这其中就包括“环境污 染引起的损害赔偿诉讼” 。 我国环境侵权民事责任归责原则分析 在侵权责任法的制定之前,关于环境污染侵权究竟应适用何种归责原则, 理论一直存在不同的观点。一是过错责任说。此种观点认为环境污染侵权以过错 和违法为前提, 民法通则第 124 条是其适用的法律依据;17二是过错责任与 无过错责任结合说,1996 年的水污染防治法第 55 条第 1 款采用的过错与无 过错相结合原则是其法律支撑,两者是相互补充,而不是相互排斥的关系;18三 是无过错责任,此种观点认为,1982 年的海洋环境保护法第 42 条和 1984 年 的水污染防治法第 55 条先后确立了环境污染的无过错责任原则,且采用无过 1侵权责任法第 65 条规定: “因污染环境造成损害的,污染者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 第 66 条规定: “因污染环境发生纠纷,污染者应当就法律规定的不承担责任或者减轻责任的情形及其行为与 损害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 ” 第 67 条:“两个以上污染者污染环境,污染者承担责任的大小,根据污染物的种类、排放量等因素确定。 ” 第 68 条规定: “因第三人的过错污染环境造成损害的,被侵权人可以向污染者请求赔偿,也可以向第三人请 求赔偿。污染者赔偿后,有权向第三人追偿。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1 错责任原则符合环境污染责任的一贯发展趋势的,有利于对环境救济受害人的保 护。19 我国侵权责任法的制定,实际上对此争议作了一个回应,该法确立了无 过错责任原则(即严格责任) ,理由在于: 第一,从文义解释来看,该法对环境污染责任坚持无过错责任原则。 侵权 责任法第 65 条并没有“过错” 、 “违反排污标准” 、 “违反法律规定”等相关表述, 而是直接规定: “污染者因污染环境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可见其不 是采过错责任,而是严格责任。从立法者目的解释来看,只要同时满足“受害人 有损害” 、 “污染行为与损害结果有因果关系” ,则不论污染者主观是否有无过错, 都应承担侵权责任。20 第二,从抗辩事由来看,该法也是坚持无过错归责原则。首先,作为一种特 殊的归责原则,无过错归责的抗辩事由必须由法律明文规定。 侵权责任法第 66 条对环境污染侵权责任的免责事由作了明确规定,因此,环境侵权领域的免责 事由必须是“法律规定的” 。其次,从具体的抗辩事由来看,环境污染侵权适用无 过错归责原则主要体现在:一是侵权责任法并未将合法排污规定为法定抗辩 事由,且从环境保护法的相关规定来看,也认为合法排污行为对他人权益造 成损害的,排污者也应承担责任;二是侵权责任法第 68 条规定,第三人造成 损害的,并不能直接导致加害人责任的免除。可见,我国环境污染责任采用的不 是过错责任,也不是过错推定责任,而是无过错责任。 第三,采用无过错归责与我国长期以来的立法实践一脉相承。1982 年制定的 海洋环境保护法明确了海洋环境污染中的无过错责任, 民法通则颁布后, 理论和实践中对 124 条是否为无过错责任存在争议。1991 年 10 月,国家环保局 在复函中指出: “排污单位造成了环境损害, 且他人因此遭受损失是承担污染赔偿 责任的法定条件” 。自此,实践中形成一致意见,即认为在环境侵权案件中实行无 过错责任。 我国环境侵权民事责任构成要件分析 我国法律规定的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有三:有危害环境的行为;存 在现实的危害事实;行为与结果之间有因果关系。 第一, 须有危害环境的行为。 危害环境的行为主要是指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通常来说,其主要是以作为的形式构成,但也不排除一些以不作为形式造成的危 害环境行为。关于环境危害行为,理论界争议的焦点在于侵权行为是否要求具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2 违法性。笔者认为,既然环境污染责任适用无过错归责原则,那么无论污染者主 观是否有过错,只要其行为使他人权益遭受损害,行为人都应承担民事责任。如 果将侵权责任法第 65 条与民法通则第 124 条相比较,就可以看出, 侵 权责任法删除了“违反国家保护环境防止污染的规定”的部分,这表明立法者 不再坚持以违法性为要件的立场。此外,在责任构成要件上,增加违法性要件无 疑为受害人请求损害赔偿增加了障碍,这与侵权责任法的立法理念不符。实 际上,违法性在德国法上是过错责任的有效要件,无过错责任的成立并不需要该 要件。22既然环境污染责任坚持适用无过错责任,那么其成立就理应不需要“违 法性” 。 第二,须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