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专业论文)论生态伦理学的理论创新.pdf_第1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论生态伦理学的理论创新.pdf_第2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论生态伦理学的理论创新.pdf_第3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论生态伦理学的理论创新.pdf_第4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论生态伦理学的理论创新.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生态伦理学是二十世纪初薪兴的门崭新学科,它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里 取得了飞速的发展。生态伦理学的产生与发展既有其坚实的现实基础日益严 重的生态危机、工业文明的消极影响以及各种力量挽救生态危机的不懈努力;也 有其丰厚的理论基础观代西方哲学的后现代转向、现代西方伦理学的当代转 向以及生态学、系统科学等自然科学的积极推动等等。 与传统伦理相比较,生态伦理学具有明显的创新性,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 1 ) 将道德权利的主体扩展到了动物、生物及生态系统等非人类存在物,破除 了传统伦理对人类的固恋,确立了生态中心主义的伦理观念,为可持续发展战略 提供了理论基础:( 2 ) 从人类对自然的依赖这一角度来理解自然的外在价值,从 目的论和整体论的角度论证了自然的内在价值,并因此增加了人类对自然的道德 义务:( 3 ) 以有机、整体、全面的思维方式取代了传统伦理机械、片面的二元思 维方式,克服了事实与价值的分离及真善美的分隔,从而使人与自然由相互对立 走向和谐统一:( 4 ) 超越了局限于人类自身利益的价值评价尺度,以非人类存在 物的利益作为道德评价的标准,将公平、公正扩展到了当代人与后代人、人与自 然的全新领域:( 5 ) 将人类道德修养的境界从追求人际平等的境界提升到了动物 平等境界、生物平等境界及生态整体境界,使人们超越日常生活的道德修养境界 而达到某个更高的、更有意义的状态成为可能。 作为门新生的学科,生态伦理学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缺陷:派别林立,没 有统一有机的理论体系;充满理想,缺少切实可行的操作体系。但各流派的理论 主张和研究方法并非截然对立,而是存有深层的共性和锲合的可能,生态伦理学 必将由分化逐步走向整合;生态伦理规则的研究、与法律的结合及其道德建设必 将促使生态伦理由理论逐步走向实践。 关键词:生态伦理;道德权利主体;自然价值;整体论的思维方式; 道德评价尺度;道德修养境界 a b s t r a c t e c o e t h i c si sa n e w l y e s t a b l i s h e ds c i e n c ei nt h e e a r l y 2 0 t h c e n t u u a j l di th a sb e e n d e v e l o p i l l gr a p i d l y s i n c e吐1 e n t h e f o r m u l a t i o na i l dd e v e l o p m e n to fe c o e t h i c sn o to n l yb a s e do ns o l i d r e a l i s t i c f o u n d a t i o n ,w h i c hi n c l u d e st h em o r ea n dm o r es e r i o u s e c o c r i s i s ,t h en e g a t i v ei n f l u e n c eo fi n d u s 仃i a lc i v i l i z a t i o na n dt h e p e r s i s t e n t e 娲r t so fr e s o l v i n gt 1 1 ee c o c r i s i s b yv a r i o u s h n d so f s t i - e n g m ,b u to nr i c ht h e o r e t i c a lf o u n d a t i o na sw e l l t h e 也e o r e t i c a l f o u n d a t i o ni n c l u d e st h e p o s t - m o d e mt u m i n go fm o d e mw e s t e m p h i l o s o p h y ,m ec o n t e m p o r a r yt u m i n go fm o d e me t h i c s a n dt h e p o s i t i v ep u s ho fn a t u r a l s c i e n c es u c ha s e c o l o g y a 1 1 d s y s t e m a t i c s c i e n c e e t c c o m p a r e d w i t ht r a d i t i o n a l e m i c s , e c o e m i c si s o b v i o u s l y i n n o v a t i v e ,e s p e c i a l l yi nt h ef o l l o w i n gf i v ea s p e c t s :( 1 ) i te x t e n d st h e m o r a l s u b j e c t s t on o n - h u m a l l b e i n g s s u c ha s a j l i m a l s ,l i v i n g c r e a m r e sa n dt h ee c o s y s t e m ,e t c 砧i si d e ab r e a k sh u m a n b e i n g s f i x a t i o nt oh i m s e l fa n do 矗e r sm e o r e t i c a ir e c o u r s e sf o rs u s t a i n a b l e d e v e l o p m e n ts t r a t e g y ;( 2 ) i t u n d e r s t a n d sn a t u r e se x t e m a ln a t u r e v a l u ef r o man e w a n g l ea n dp r o v e st h ee x i s t e n c eo f n a t u r e si n t r i n s i c v a l u ei nt e n l l so f t e l e o l o g ya i l dh o l i s ma n d 也i sa d d sd u t i e st oh u m a l l b e i n g s ;( 3 ) i tr e p l a c e s t h e m a c h i n e r m o n e s i d e dt r a d i t i o n a le t h i c a l t h i n k i n gw a yb yo r g a n i ca n dh o l i s t i ct h i n 妊n gw a ya n do v e r c o m e st h e s e p a r a t i o nb e m e e n f k ta i l dv a l u e ,t n l t ha n d g o o d a i l db e a u t yt h i sm a k e s 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m a na n dn a t u r em o v i e sf r o mb e i n go p p o s e dt o e a c ho m e rt ob e i n g h a m o n i o u s ;( 4 ) i ts u r m o 吼t s 也e 打a d i t i o n a lv a l u a t i o n s t a n d a r d ,w h i c hc o n 6 n e st om a i l k i n d si n t e r e s t so n l y ,a n dr e g a r d st l l e i n t e r e s to fn o n - h u m a nb e i n g sa st h es t a i l d a r do fm o r a lv a l u a t i o n t h i s e x p a n d sj u s t i c et o t 1 1 ef i e l do fl a t e rg e n e r a t i o na n d n a t u r e ;( 5 ) i tp r o m o t e s p e o p l e s m o r a lc u l t i v a t i o ns t a t e 舶mh u m a i lb e i n g s e q u a lr e a l mt o a n i m a l s e q u a lr e a l m ,t ot 1 1 ee q u a l r e a l mo f l i v i n gb e i n g s ,a n d t om e e q u a l r e a l mo ft h ew h o l ee c o l o g i c a ls y s t e m ,a i l dm a k e si tp o s s i b l em a t p e o p l e s u m o 眦也em o r a ls t a t eo fd a i l yl i f ea n dr e a c h e sam o r em e a n i n g 向l l i v i n gs t a t e a san e w d i s c i p l i n eo f s c i e n c e ,h o w e v e r ,e c o e t l l i c su n a v o i d a b l yh a s s o m ed e f e c t s :h a v i n gag r e a tn u m b e ro ft l l e o r e t i c a ls c h o o l sb u tl a c l ( i n g u n i f i e d o r g a l l i cs y s t e m ;b e i n g 如l l o fi d e a l sb u t 1 a c k i n g af e a s i b l e o p e r a t i o ns y s t e m i ti sc e r t a i n ,h o w e v e r ,t h a td i 任b r e n ti d e a sa n dw a y so f s t u d y i n ge c o e t h i c s w i l lm o v e 仔o md i f r e r e m i a t i o nt o i n t e g r a t i o n ,t l l a t e c o e 吐l i c sw i l 王b ea c c e p t e db ym o r ea n dm o r e p e o p l e a sl o n ga st h em l e s o fe c o - e m i c si sm o r ec o n c r e t e ,t l l er e l a t i o n s l l i pb e t 、e e ne c o - e m i c sa i l d l a wi sc l o s e ra i l dt h ee d u c a t i o no fe c o e m i c si sm o r e p o p u l a r k e yw o r d s :e c o e t h i c s ;s u q e c to f m o r a l r i g h t ;n a t u r ev a l u e ; o fv a l u a t i o n : c u l t i v a 上i o n m d a r d m o r a l 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_ - - j 一 刖吾 环境问题己日益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政府及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它已成 为世界经济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阿尔戈尔曾经这样断言:“世 界正处于历史性的转折点,一个新的时代即将来临。在这个历史新时代,拯救地 球的战斗将代替历史形态方面的战斗,成为建立世界新秩序的主旋律。”。确实, 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认识的深入,环境保护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人民的共识。人 们普遍认识到,生态环境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只有采取积极的保护措施,才 有可能恢复生态平衡,使人类重新栖居于美好的环境之中。但涉及到环境保护的 理由及环境保护的方式问题,即我们为何保护环境及如何保护环境的问题,人们 之间的分歧就立即显示出来了。就伦理学而言,根据环保理由的不同。可以把众 多的西方生态伦理学派分为截然对立的两派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和自 然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 或称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 。前者以人类自身的 利益作为环境保护的终极理由,认为任何超越人类利益的环保理由都是不充足 的、无力的,后者则认为,从人类自身利益出发来保护环境,这只可能缓减环境 破坏,却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环境危机。因而他们主张:各种自然存在物拥有独立 于人的内在价值以及得到人类尊重的生存权利,它们的内在价值和生存权利才是 判断人类行为善恶的最终根据;人类只有跳出人类中心主义的藩篱,超越其自身 的利益,从更为广阔的群体动物、生物、生态系统着眼,才有可能摆脱当今 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以及与此相关的精神危机。笔者也认为,走出人类中心主义 是摆脱生态危机的必然途径。生态伦理学是富于颠覆性和革命性的新生学科,真 正意义上的伦理学应该是自然中心主义的伦理学,本文也正是在这一意义上使用 生态伦理学一词的。 然而,自生态伦理学产生的那天起,它就遭到了传统伦理及人类中心主义生 态伦理观点的批判和攻击。它们认为非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学缺乏切实可行 。 美 阿尔戈尔濒临失衡的地球生态与人类精神 m 陈嘉映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 9 9 73 一1 2 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前言 性,就如海市蜃楼,美丽无比却永远不可触及。笔者对此观点持怀疑态度。虽然 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生态伦理学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理想性的色彩,但从总 体而言,它是基于对现实问题的严肃、理性的思考;它的理论带有强烈的创新性, 但决不是如某些学者所理解的哗众取宠,它只是试图从一个崭新的角度来分析、 透视,并试图解决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本文从生态伦理学兴起发展入手,分析 生态伦理学产生的现实基础和理论基础,论证其历史必然性,并从道德权利主体、 自然价值、道德思维方式、道德评价尺度和道德修养境界等方面,论证生态伦理 学相对于传统伦理学的理论创新之处,从而论证生态伦理学对传统人际伦理的理 论超越。纵观西方当今生态伦理学的发展,笔者认为,生态伦理学必然由众多学 派的彼此对立、分化走向整合与统一,由注重生态伦理理论的论证走向生态伦理 实践。 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生态伦理学的兴起与发展 一、生态伦理学的兴起与发展 每一门新的学科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其现实的社会土壤,并受到当时的科 学理论与其它高级文化的支撑,也唯其如此,它才可能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具 有现实可行性的进步的学科。“科学史告诉我们,一种学科只有处在人们认识到 它同自己的命运和生存不可分割的环境中,人们才会关心它,重视它,从而推动 它的发展。而且这种学科也只有处在其它有关学科能从理论、方法、手段等方面 为它提供必要的能量、物质和信息的科学环境中,才能够真正得到发 展。”o 生态伦理学作为一门处于道德进化前沿地带的道德哲学,它的产生和发展 既有极其坚实的社会现实基础,也有极其深厚的理论根基。正因如此,它才在二 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以不可阻挡的势头蓬勃发展。 ( 一) 生态伦理学产生发展的现实基础 1 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 近代文艺复兴运动,把人权从神权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人类高举科学和民主 的旗号,使得自然科学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弗兰西斯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 更是加强了人类控制自然的决心,加速了人类控制自然的速度,使人与自然日益 处于对立之中。“我们不能等待自然的恩赐我们的任务是向自然索取”。 从此, 人类借助科学技术这一“伟大的工具”在利用自然、开发自然的征途上所向披靡。 而资本主义工业的形成更是在实践上加快了对自然征服的速度,加强了自然开发 的力度。随着人口的膨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类对自然的作用越来越强,大 批的原始森林被毁坏,人们开垦荒林,移山填海,自然界无处不留下人类的足迹。 正当人们沉浸在工业化所带来的物质享受之中时,工业发达国家接二连三爆发的 环境污染事件震惊了全世界,工业文明对环境的危害日益暴露在人们面前。正如 托夫勒所言:“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从来没有一个文明,能够创造出这样的手段, 能够不仅摧毁一个城市,而且可以摧毁整个地球。从来没有整个海面面临中毒的 问题。由于贪婪或疏忽,整个空间可以突然一夜之间从地球上消失。从未有开采 矿山如此凶猛,挖得大地满目疮痍。从未有过让头发喷雾剂使臭氧层消耗殆尽, 。陈敏豪生态文化和= ! = 【= 明的前景 m 武汉:武汉出版社,1 9 9 5 6 2 转引自林德宏张相轮东方的智慧 m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 9 9 3 4 4 9 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生态伦理学的兴起与发展 还有热污染造成对全球气候的威胁。”。生态危机一方面反映了人类与其生存环境 所处的那种原始的平衡状态己被打破;另一方面又反映了人类的需求已经超出了 自然界所能承受的阎限。可以说,现代伦理学对自然环境问题的关注是由当代环 境问题的尖锐化而引发的,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从现实来看,工业化所带来 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全球气温明显上升、沙漠化日 益严重,森林遭到严重砍伐、水源污染严重、大气臭氧层破坏严重、野生动物大 量灭绝、酸雨污染日趋严重、有毒化学品危害、垃圾泛滥等等。 诚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并不是近代特有的现象,人类自产生的那天起,就 是在改造环境的过程中获得必需的生活物资,因为“人从出现在地球舞台上的第 一天起,每天就需要消费,不管在他生产前和在生产期间都一样”。圆但近代以来 的生态危机具有全新的特点,即全球性、全面性、深刻性和危险性。它已经威胁 到了人类及千万个物种的生存和发展,甚至威胁到了地球的存在。正如美国著名 学者沃德和杜博斯所呼吁的:“人类生活的两个世界他所继承的生物圈和他 所创造的技术圈业已失去了平衡,正处于潜在的矛盾中。而人类正好生活在 这种矛盾中间,这就是我们所面临的历史的转折点。这未来的危机,较之人类任 何时期所曾遇到的都更具有全球性、突然性、不可避免性和不可知性。而这种危 机就在我们孩子所生活的时代将会形成。”。正是对生态危机性质的清醒认识,促 使一部分具有生态良心和生态道德感的学者将毕生的精力投入了伟大的环保运 动,为生态环境的改善而奔走呼吁。事实上,“环境危机的实质不是经济和技术 问题,而是文化和价值问题。”固即人的行为、观念等方面更深层的因素。 2 工业文明的消极影响。 人类的历史绵延悠长,文明的脚步也不断延伸。人们一般将人类文明的历史 过程划分为狩猎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现在正走向生态文明。而工业文明 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个分水岭或一座重要的里程碑。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了 前所未有的物质丰富,使人在自然界面前获得了最大限度的自由。但不可否认, 工业文明是依靠科学技术和不断发展的生产力,在无限度地索取和利用自然资源 的基础上使经济增长,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当代人的物质欲望。它在满足人类物 质需求的同时,挖空了人们的心灵,污染了人们的精神。“我们时代严重的全球 性问题从核武器的威胁到有毒化学物质。到饥饿、贫困和环境恶化,到对地 。 美l 托夫勒第三次浪潮 朱志焱,潘琪,张焱译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 9 8 3 1 7 s 1 7 6 。马克思思格斯全集( 第2 3 巷) 蝴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7 2 1 9 1 8 美 b 沃德,r 杜博斯只有一个地球 m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杜,1 9 8 1 4 7 4 8 。杨通进多元化的环境伦理剖析 j 哲学动态,2 0 0 0 ( 2 ) 4 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生态伦理学的兴起与发展 球赖以生存的体系的破坏凡此种种都是几个世纪前才开始统治这个世界的 西方工业思想体系所产生的直接后果。” ( 1 ) 科学技术异化呼唤科技发展的规约。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是工业文明 的骄傲,也是工业文明得以主宰世界文化和自然界的主要依托。但是,科学技术 在运用过程出现了与人的善良目的相背离的现象,逐渐成为一种与人类相对立的 异己力量。其突出表现是:首先,科学技术成为战争的帮凶。人类文明的进步应 当使人们远寓战争,但是现在人们仍经常能感到战争的威胁,特别是当科学技术 转换为战争的手段后,战争的结局更加令人不寒而粟。上一世纪人类两次被卷入 世界性的大战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现代战争的场面之惨烈、损失之严重、破坏 之巨大都是空前的,丽这主要是科学技术在战争中的运用;其次,科学技术成为 生产和生活中排挤入、奴役人的力量。在现代社会中,科学和技术造就了人们一 种特有的生活或生产模式,产生了一种对待自然和社会的思维定势,在这种意义 上,人不再是科学技术的主体,反而被科学技术牵着鼻子走。海德格尔认为技术 的本质是一种“框架”,这个框架遮蔽了世界的本来面目,限制了人类的行为。 马尔库塞则认为发达的工业社会越来越走向一种与人性相对立的病态境地,技术 演化为一种薪的统治方式,在这种统治方式中,人的心理、意识、行为常常受到 技术的压抑和控制,人成为自动化生产中的一种因素,成为庞大机器生产网络上 的一个部件。 现代科学技术的这种异化特性使其极有可能成为人类的灾难之源,因此,对 科学技术的发展进行有效的规约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重大课题。现在,越来越多的 人意识到科技异化的危害,并试图利用各种力量来制止其继续蔓延。而生态伦理 学就是人们用来解决这一问题的手段之一。它试图从制约人对自然的利用、控制 和征服着手,把科技的发展规限在适度的范围内,从而保证科学技术成为人类一 种现实的福利。 ( 2 ) 现代文明条件下的精神危机促使传统文化的反思。现代文明条件下的 精神危机暴露的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不协调,是人的物质需求对精神需求的 扼杀。人类生活“只有在工业革命胜利一二百年以后,北方世界才在其全社会中 第一次解决了温饱。这是巨大的福音,但也抽掉了以往多数人生活意义的基础。 于是西方世界前所未有地发生了精神虚空、失去意义等病症,这是对全人类意义 系统的挑战。在精神上社会未能提供出充实亿万众生的新的意义之时,物欲便借 。 美 大卫崭里并后现代科学科学魅力的雨现m 马千方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 9 9 54 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生态伦理学的兴起与发展 着生产的发达填补了精神的空白,于是享乐主义、消费主义占了压倒的优势。” 人类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之一在于动物是生存,而人类是生活;生存需要的只是物 质资料和本能欲望的满足,而生活不仅需要物质的满足,还必须有一个支撑这个 物质世界的意义世界即精神世界。工业文明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丰富多彩的物质世 界。但同时也抽掉了我们的精神支柱,使我们陷入了一片迷茫和无助之中,只有 借助挥霍物质、金钱这些外在的东西来缓减我们内心的慌乱。正如贝尔所言:“现 代主义的真正问题是信仰问题。用时兴的语言来说,它就是一种精神危机,因为 这种新生的稳定意识本身充满了空幻,而旧的信念不复存在了,如此局势将使我 们回到虚无。由于既无过去又无未来,我们正面临一片空白。”圆现代社会中的这 种严重的精神危机向人们提出了崭新的课题,促使人们对传统的思想观念、文化 习惯进行全面的反思,而生态伦理学正是这种哲学反思的成果之一。 3 挽救生态危机的不懈努力 二十世纪中叶以来,挽救生态危机成为一种世界性的运动,在日趋恶化的生 态环境面前,当代人表现出可贵的批判自省精神以及共同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 而汇成了拯救地球、拯救人类的强大力量,国际社会、政治派别、学术团体、民 间人氏等都开始投入到这一运动中来。 ( 1 ) 环境问题进入国际事务的议程。环境问题走向国际论坛是从1 9 7 2 年在 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的第一次世界环境会议开始的。这次会议第一次把环境 问题提到全球议事日程,开启了关于环境问题的国际性对话、合作和讨论,首次 把环境问题列入国际事务。会议发表了人类环境宣言,随后又形成了只有 一个地球的大会正式报告,呼吁各国政府和人民为维护和改善人类环境、造福 子孙后代而基同努力,并将此后每年的6 月5 日定为“世界环境日”。这是人类 对环境问题认识的一个新起点,它提高了全世晁对环境污染问题的认识,表现了 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觉醒。这次会议还第一次把保护环境作为人类目标写进正式文 件中。1 9 9 2 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以“世界环境与发展”为主题的第二次世界 人类环境会议,审查全球环境的新形势,在全球环境与发展问题上寻求共同立场, 形成持续发展的新共识。全球1 8 3 个国家的代表团和联合国及其下属机构的7 0 个国际组织的代表出席了会议。1 0 2 位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与会。会议签署了里 约环境与发展宣言、二十一世纪章程等重要文件,它表示环境问题已经登上 了全球议程的最高位置,是人类环境与发展史上影响深远的一次盛会。 o 郑也夫走出囚徒困境 m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 9 9 5 t 0 1 。【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嘲北京:三联书店,1 9 8 9 ,7 4 6 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一、生态伦理学的兴起与发展 ( 2 ) 环境问题成为各国政府的目标。传统社会发展中只有社会和经济目标, 而没有环境目标。各国政府在完全不考虑环境的情况下制定和执行政策,并常常 听任以损害环境的形式实现社会和经济目标。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这状况 逐渐得到了改变。在群众性环境运动的压力下,各国政府开始直接参与环境管理, 设立国家级的专门从事环境管理的国家机构,进行有关环境保护的立法和执法。 例如,美国成立对总统负责的环境质量委员会( 1 9 6 9 ) 和环境保护局( 1 9 7 0 ) , 颁布国家环境政策法案( 1 9 6 9 ) ,日本成立环境厅( 1 9 7 1 ) ,法国设立自然与 环境保护部( 1 9 7 1 ) ,瑞典设立环境保护厅( 1 9 6 7 ) ,加拿大设立环境部( 1 9 7 0 ) 等。现在,不仅发达国家,两且发展中国家都已经设立环境保护的专门国家机构。 中国也于1 9 7 4 年成立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1 9 8 4 年成立国务院环境保护委 员会。 ( 3 ) 环境问题成为学者专家的热门话题。学者专家的参与,对环境问题作 出科学的说明,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现象,从而使 世界环境保护运动走向它的实质性发展阶段。罗马俱乐部在这一方面作出了积极 的努力。1 9 6 8 年,意大利著名实业家、经济学家奥雷利奥佩西博士发动来自 1 0 个国家的3 0 位科学家、教育家、经济学家、人文主义者、工业家以及国际文 职公务员组成了罗马俱乐部,共同探讨人类目前和未来的处境。它推出了一系列 具有重大影响的报告:增长的极限、人类处于转折点、重建国际秩序、人 类的目标、学无止境、徼电子学和社会等。这些报告对唤醒人们的生态意 识、提高人们的生态觉悟、促进人们的生态行动产生了重大的作用。 ( 4 ) 环境问题成为广大公众的关注焦点。二十世纪中叶,在公害事件频频 发生的情况下,爆发了轰轰烈烈的环保运动,广大群众踊跃参与,对政府和企业 形成巨大压力。八十年代,随着公众环境意识的提高,逐步认识到环境保护不仅 是政府和企业的事,而且是所有社会成员的事,更多的人以自觉主动的行为参与 到环境保护事业,创造新的生活,从而形成全球一致行动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形 势。 总之,在世界环境退化严重威胁人和地球生态系统生存的形势下,从2 0 世 纪6 0 年代开始,世界各国人民以不同形式先后投入到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行动 中,已经形成一股不可抗拒的国际性潮流,它一浪高于一浪地向前发展。世界各 国不同社会阶层的人民广泛参与,不分种族和阶级,不分政治和经济地位,不分 意识形态和宗教信仰,人们一致行动起来,这是世界上前所未有的。世界对环境 问题给予了空前的关注。正是这种广泛的关注,使得生态伦理学的发展获得了深 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一、生态伦理学的兴起与发展 广的现实基础和不竭的前进动力,越来越放出耀目的光彩。当然,生态伦理学的 蓬勃发展除了现实的社会土壤这一理论赖以滋生的温床之外,也离不开相关科学 理论和其它精神文化资源的浇灌。 ( 二) 生态伦理学产生发展的理论基础 实际上,“一门学科沿什么路线、朝什么方向发展并不取决于创始人的初衷, 也不是任何学术权威或团体所能框定的。 ( 社会环境) :人类科学系统功能的升级, 社会的发展不断提出需要解答的新课题 也不断为各学科的发展提供新的可能性 ( 科学环境) 。任何一支科学支流都不是在封闭的河道里向前流动的,所以,一门 学科的形态如何发展变化,它的思维空间开拓到仟么程度,只能取决于这一学科 ( 主体) 与环境( 社会环境、科学环境) 相互关系的机制。”。就生态伦理学而言,它所 提出的许多观点从传统的主流价值观念来看,似乎有些荒谬,但从整个文化的相 关性来看,这些观点的提出决不是随意的,而是有一定的理论背景的。具体来说, 生态伦理学一系列理论观点的提出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后现代转向、伦理学的当代 转向密切相关,同时,它也与自然科学迅速发展紧密相联。 1 现代西方哲学的后现代转向。 现代西方哲学的发展呈现出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它相对于传统哲学出现了 一个重要的转向后现代主义的转向。后现代主义是西方2 0 世纪6 0 年代进入 后工业社会之后在艺术、文学、美学、社会学和哲学等领域中兴起的文化思潮。 后现代主义哲学是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理论基础。它是伴随着现象学、分析哲学的 式微和存在主义、结构主义的衰落,以后结构主义和新解释学的兴起为标志而登 上当代思想舞台的。后现代主义哲学是对笛卡尔以来的现代哲学传统的彻底反 叛,其主要的思想倾向是:反对理性主义、主体主义、科学主义、基础主义、本 质主义、普遍主义、决定论、主客二分或二元论,而鼓吹多元论、相对性、差异 性和不确定性。笔者认为,后现代哲学中的下列主张,从理论上催生了生态伦理 学。 ( 1 ) 反对理性主义和主体主义。理性主义主张理性至上,科学知识万能, 逻辑方法绝对无误,即把理性作为世界的本体和最根本的存在。文艺复兴之后, 至离无上的上帝被人类踩到了脚下,而人类的理性被高高举过头顶,取代了上帝 的位置。在理性的指引下,人类社会取得了惊人的进步: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社 。陈敏豪生态:文化与文明前景 蚍武汉:武汉出版 l = 1 9 9 5 1 5 3 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生态伦理学的兴起与发展 会财富急剧增加,人们生活状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理性也因此被人类一浪高过 一浪的赞美声所包围。遗憾的是,好景不长。皂1 9 世纪后期至2 0 世纪前期,西 方传统理性主义达到历史巅峰后逐步走向自己的反面非理性主义。非理性主 义把世界的本体和人的本质归结为生命、意志、欲望、本能、直觉、无意识、情 感和人格等非理性精神现象。非理性主义的兴起有着深刻的社会和思想根源。首 先,由于在社会理性方面所追求的资产阶级政治理想“理性王国”的破产,使人 们对理性这一“完善”的终极观念感到失望;其次,西方近代社会把理性推向了 极端:由理性崇拜到理性独尊到理性专制。这种独断的理性主义使人们别无选择, 引发了人们对理性主宰一切的怀疑和否定:再次,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 使入凭借理性力量所创造的技术文明己成为压迫人的异己力量,科技的发展却以 对人本身的侵犯和剥夺为代价,这必然引起人们对理性主义的反感和批判。 理性主义的破产也伴随着主体主义的瓦解。整个近代以来,传统哲学认为: 人之为人是因为人有“主体性”,主体性是人“公共的本质属性”,从笛卡尔的“我 思故我在”开始,到康德赋之以先验的哲学基础,再到黑格尔的“绝对之知”的 主体,主体性一直是哲学家们共同的逻辑出发点。“人是认识、权力与价值的主 体”这一中心观念构成了近代哲学关于人的自我意识。后现代主义哲学家把这种 对人的主体性的认同当作“权力膨胀”的根源。认为它将必然导致权力的绝对化, 导致言论的僵化和封闭。因此,后现代哲学家否认存在人之为人的共同的“主体 性”,他们强调人的异质性、差别性,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是不可通约的,人 被称为主体其实是一种幻想所欺骗的结果。后现代主义将消解主体作为其主要目 标之一。从海德格尔“人不是在者的主人,而是在的看护者”,到德里达反“逻 各斯中心主义”、福柯的“人之消亡”,都贯穿着一个中心:反主体主义,即反人 类中心论。实际上,人的主体地位不能通过自封而取得,更不能通过剥夺其它存 在物的权利来维护,人的主体地位是由与其“共在”的事物所赋予的,即人应当 “诗意”地居住在大地,成为大地的看护者。 ( 2 ) 反对主客二分或心物二元论。二元论指的是长期流行于西方传统哲学 中的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社会与自然、人与世界相分离、相对立的一种观 点。从笛卡尔开始,这种二元论得到了极大发展。后现代主义认为,二元论或机 械论世界观是近代西方哲学的根本特征,也是造成现代文化中“心”与“身”、 物质与意识、自然与人类、科技知识与人文知识、事实与价值、经济与道德截然 二分,乃至根本对立的哲学之根,因而也是现代人类困境产生和出现的深层理论 根源。因为“哲学本体论上的二元论或机械主义,知识论上的实证主义或唯科学 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生态伦理学的* 起与发展 主义,以及人文学术的边缘化和畸形,必然导致世界的“祛魅”,导致人文价值 被遮蔽和贬损。”o 因此,克服现代的一切弊端的根本在于克服这种传统的二元对 立论。海德格尔、罗蒂、德里达等后现代主义大师都致力于消除或解构传统的二 元对立。在海德格尔看来,为了能消除人类中心主义,根本的出路是能摆脱现代 主客二分的思想传统,在思想上重返古代主客不分的圆融境界。德里达则认为, 诸如精神和物质、主体和窖体、真与假、身体与灵魂、内在与外在等的两极分离 和二元对立都来自“逻各斯中心主义”。所谓的“逻各斯中心主义”是指传统形 而上学哲学中所设想的一个无獬可击的基础,一种第一原则或无可怀疑的根据。 “所有与基本原理、原则或中心有关的词,如本质、存在、实体、主体、超越、 意识或良知、上帝、人等等。都表明了现象的永恒性。”o 德里达认为消解了逻各 斯中心主义之后,主体和客体、真理与谬论等传统二元对立根本就不是什么立足 于牢靠基础之上的分别或区别,而只是一种意识形态造成的错误结果。因此,后 现代主义者在考察世界的本源时,不是把人和这个世界分离,而是把人和这个世 界视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看待。 ( 3 ) 现代西方哲学的发展所呈现的这种后现代趋势直接为伦理学的理论形 态的转换提供了理论前提。首先,西方现代哲学对理性主义、主体主义、形而上 学、二元论、机械论、科学至上论的批判,都直接构成了生态伦理学理论建构的 重要支点,为生态伦理学者提出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思想奠定了直接的 基础。生态伦理学的创始人史怀泽认为“生命没有等级之分”,因而我们应该敬 畏所有生命;生命中心论者泰勒认为,自然界任何一个有机体都是一个生命的中 心,人只不过是地球生物共同体中的一个成员,那种认为人因为具有理性思考、 审美创造等能力就比其它生命更有价值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人的生命并不比其 它生命优越,那种以人的价值标准来判断其它生命是否优越的做法,不过是人类 偏爱自己这个物种而歧视其它物种的不合理的自私的偏见而已;利奥波德认为 “大地伦理是要把人类在共同体中以征服者的面目出现的角色,变成这个共同体 中的平等的一员或公民。它暗含着对每个成员的尊敬,也包括对这个共同体本身 的尊敬”; 深层生态学的代表人物奈斯则主张一种生态中心的平等主义,即认为 在生态系统中,一切生命体都具有内在目的性,都具有内在价值,都处于平等地 位,没有等级差别,而人类不过是众多生命中的一神。所有这些主张对人类理性 。束红文二兀论、实证主义与世界的祛魅 j 求索,2 0 0 1 ( 4 ) 。转0 i 自卢风主客二分与人类中心主义 j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 9 9 6 ( 4 ) 荧1 奥尔多利奥波德沙乡年鉴 帕侯文惠译欧春:吉林人民 牲版社1 9 9 7 1 9 4 1 0 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生态伦理学的兴起与发展 的权威提出了挑战,对人类在世界中的中心地位表示了质疑。这些观点都是直接 从后现代哲学中吸取营养的。其次,现代西方哲学在转折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对 世界和人类发展的价值关怀和忧患意识也为生态伦理学所汲取。许多生态伦理学 者不但进行环境保护的理论研究,还积极地直接投身于环保运动,充当环保运动 的勇士。如生态伦理学的先驱利奥波德致力于野生动物保护,他主持“游猎管理” 讲座达1 4 年之久,并于1 9 2 4 年具体规划了新墨西哥州卡森国家森林大毒蜥天然 保护区。再次,现代西方哲学发展过程中所提出的许多观点也对生态伦理学的产 生和发展起了重要的启迪作用。如后现代主义对形而上学的“中心”的解构具有 一定的合理性,当人们把先验的中心消解之后,中心与边缘的分界便不再存在了, 那么在传统的思维模式中总是被逐放到边缘的自然等因素难道不应得到人们的 重视? 而如果从这样的视野中再来审视生态伦理学所提出的诸如“自然价值”、 “自然权利”等问题,我们是否还能武断地宣称生态伦理学者的基本主张是荒谬 不经的? 2 现代伦理学的当代转向。 现代伦理学肇始于世纪之交尼采的价值重估和摩尔所创立的语言分析。这两 种流派就其倾向而言可以说是背道而驰的,但它们共同的目的都是为了打破绝对 化的思想体系,把伦理学从僵化的重压之下解放出来,以恢复其生机。它们与实 用主义、自然主义、宗教伦理等思潮一起,使现代西方伦理学呈现出学派林立、 纷繁多样的景象。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观念的变化,现代西方伦理学陷入了深深 的矛盾之中,主要有:伦理文化的相对主义危机;道德哲学的形式主义危机;以 个人主义为特征的价值文化危机。针对道德文化的种种危机,西方思想家提出了 各种解决方法,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因而使当代伦理学呈现出一些新的转向。 ( 1 ) 道德哲学的研究问题和范围不断变换和扩大,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 方面。现代西方伦理学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其众多学派已逐步渗透到了道德生 活的大部分领域,特别是七十年代以来,西方兴起了应用伦理学和社会伦理学, 探讨个人和社会结构的关系,普遍道德原则如何与现实领域相结合的问题,这极 大地扩大了伦理学研究的领域和范围,从而使生态伦理学的产生成为可能。众所 周知,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是现代社会中日益凸显的重大问题,将这一问题纳入 伦理学的研究领域是道德哲学发展的应有之势。可以说,生态伦理学是西方现代 伦理学扩展其研究领域的必然逻辑结果。 ( 2 ) 由抽象思辨分析发展到关注现实和规范的应用过程。西方传统伦理学 与规范人的行为准则密切相关,因而又可称之为规范伦理学。现代伦理学在反对 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生态伦理学的兴起与发展 传统伦理学的过程中具有了非理性主义、相对主义、形式主义的理论倾向,认为 不同流派的道德标准是无法检验的,基于规范的道德常常使人性受到压抑。这意 味着西方现代伦理学不再把思维的中心放在寻找普遍道德根据上,而是更注重于 个人生活的现实性,注重具体的生活境遇,道德不再成为人们安身立命的根基, 而常常沦为个人生活的一种策略或手段。但是基于个人生存的道德哲学也不可能 使人赢得真正的道德自由,因为道德一旦失去了客观性,就必然丧失其批判引导 功能,也无法成为生活的基准。因此,人们又开始注重规范伦理学的研究。这不 是对传统规范伦理的简单回复,而是经过了一个辨证发展过程之后的崭新阶段, “它既不简单地否定普遍道德规范的合理性,又不主张一味地放逐个人;既不在 超越人的现实生活的基础上设立抽象的规范,又注重不让道德规范成为个人任意 使用的工具,而是把道德与人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使道德规范具有现实性、针 对性和导向性。”现代伦理学这种关注现实的态度为生态伦理学的产生和发展提 供了良好的锲机。如前所述,生态伦理学的产生与发展有着坚实的现实基础,它 既是当代生态危机的直接结果,也是对工业文明反思的产物,还是各种生态环境 运动积极推动的成果。可以说,正是现代伦理关注现实的态度孕育了生态伦理学。 ( 3 ) 由对古典理论的批判到古典传统的复归,反主流伦理学渐成声势。西 方近代伦理学的共同特点就是对古典伦理学的批判。近代以来的价值观念、理性 基础都已大成问题。西方文化两于余年公认的“理性”、“善恶”、“真理”等信念 已被各种“文化异质性”、“不可公度性”和“不可翻译性”所取代。各种学派都 各执其道德主张,互不相让,使西方伦理学陷入相对主义的危机中。当代伦理学 看到,从外在规定和不切根基的各种所谓“分析”入手,是不会提出正确的解决 方案的。激进的批判和稚气的拒斥并不能给当代伦理学带来建设性的成果,因此 出现了向传统学习、回归到传统去,从中吸收有益思想的倾向。当代伦理学认为 要想解决当代的伦理困境,就要回到从内心品性出发的古代道德哲学的路子。麦 金泰尔在德性之后中提出回到亚里士多德的德性品质,道德只有依照内在的 根据而不是行为的外在结果,才有希望摆脱困扰,走出怪圈。生态伦理学积极从 古代伦理思想中吸取营养,特别是从古代东方的伦理思想中借鉴有益的部分,应 该说是这种回归传统思想的成果之一。利奥波德、史怀泽等生态伦理大师也无不 强调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把对自然的态度作为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平的标准, 也可以说是受益于伦理学的这种德性转向。 2 李培超自然与入文的和解 m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 0 0 l8 i 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一、生态伦理学的兴起与发展 总而言之,生态伦理学的崛起应当是现代伦理转向的一脉,或者说它是现代 西方伦理思想实现新的转向条件下的产物。因为生态伦理学的目标既不是要单纯 地为人们重新设定规范,也不是在更大范围放纵个人,而是力求将人的生存与道 德要求相结合,在共同的责任面前通过对话、协商形成对整个人类都有约束力的 人对于自然的合理行为的道德规范。 3 现代自然科学的积极推动。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的发展总是以一定的自然科学成果为基础。作 为哲学的崭新生长点生态伦理学更是与现代科学的发展有着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