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论文)基于现代企业人力资源需求的理工科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pdf_第1页
(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论文)基于现代企业人力资源需求的理工科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pdf_第2页
(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论文)基于现代企业人力资源需求的理工科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pdf_第3页
(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论文)基于现代企业人力资源需求的理工科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pdf_第4页
(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论文)基于现代企业人力资源需求的理工科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本文从国内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现状介绍入手,具体分析了国内 外在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 阐述了对理工科院校进行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必要性及意义。 文章从人才培养模式及其相关理论出发,通过对理工科院校毕业 生素质现状的调查分析,推断出现代企业对人才素质需求的整体特 点,并对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差异进行分析,提出了构建创新型 人才培养模式应转变的八个方面教育思想观念,以及所要遵循的五个 基本原则。运用系统综合的方法,全面统筹,系统整合,优化培养, 从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人才培养过程、人才培养制度、人才培养评 价等方面对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系统设计,从而构建出理工科院 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研究意义;调查分析; 人才素质需求整体特点;差异分析;系统综合;模式构建 兰二圭堡竺尘全兰墨三羔竺兰兰止 a b s t r a c t t i l i sp 印e ri st os 协r tw 弛m ef o 晒9 1 1t r a i n i n gp a t t e m s ;i tm a k e 8 c o n c r e 惦a l l a l y s i s o nm ed o m c s t i ct a l e 鹏咖m i n g sp r o b l e m s 铽l d s h o n c 锄i n g b a s e do nm ep 砒l e m s ,he x p a n d st h es i 9 1 1 i f 妇l c e a n d i m p o r t 粕c eo f i i l i l o v a t i v e 协l e n 招i 1 1s c i e n c e sa l l d t e c h o l o 舒1 1 l l i v e r s i ! t i e s t 1 1 i sp 印e rs 锄s 矗砌t h et a l e n t s 仃a m i n gp a _ t t e m sa n di t sr e l a t e d t l l e 耐e s ,b ya n 酉i c i z i i l gt 量l ep r e s e n ts h a t i o n0 f t l l e 莎a d u a t e s0 fs c i 锄c e 雒dt e c h n o l o 斟l l i l i v e r s i t i e s ,d e d u c t i i l gt h e 百o b a l 触t u r e s o ft a l e n t s q u a l i 够r e q u m 毗a n g l i c i z 吨t i l ed i 任- e r e n c e s b e 帆e nc o l l e g et a l 邮 删m n g 锄d 眦耐s e sr e q u i r e m e n t s ,叫吨f 0 刑砌m e e i 咖e d u 。m i m o u 舢o fc o n s 仃u c t i n gi l l l l o v a t i v et a l e 鹏椭i n i i l gp 砒咖雒w e n a sm e 肌eb a s i cp 血c i p l e s 砌c hn e e d e dt oo 吼a d o p t i n gs y 栅1 i n 钯刚啪 m e t h o d s ,p i a 删【i i l ga c c o r d i i l g l y ,蛳蚰a lg r o w l h ,s ) r s t e m a t i cd e 8 1 印m t e r 眦o f 协l e 吣t r a 椭gt a 玛烈a n dc h 砌蛐r i s t i c ,t a l e n t s 讹i 1 1 i n g p r o c e 8 8 , 饿n 侮瓶n i n g s y s t e 鸭址吣俩咖g e v a l 谳啦如a s a c o n s e q u 踮c e , i tc o ns _ 雠t s 让屺n e w 仃a i n j n gp 籼o f i 衄o v a t i v ct a l e n t si i ls c i e n c e 鲫d t e c h n o i o g y 邶如e r s 王t k s k e vw o r d s :t “e n t st f a i 血gp a t t e r i i sr e s e a r c k 喇幽g p r o b l 锄,r e s e a r c h s i g n i f i c a n c e ,d i a g n o s i s ,西o b a lf e a t u r e s o f 诅l e n t sq u a m yr e q m r e m e n t , a n a l v s i so f v a r i 锄c e s s y s t e mi n t e 酬吣m o d e l c o n s t 九瓜i o n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l 引言 1 1研究背景 我国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高等工程教育肩负着培养 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责任。在人类跨 入新世纪以后,世界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对我 国高级工程人才素质培养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江泽民同志指出: “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 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 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转变那 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如何立 足于2 1 世纪我国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地改革 人才培养模式,加强能力和素质培养,提高人才的竞争力,已成为我 国高校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 ( 1 ) 素质教育思想的提出,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了思想 先导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学校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培养是个突 出的薄弱环节,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考试方法、 评价方法都显得陈旧和落后,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意识和 创造能力,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技术拔尖人才脱颖而出。中共中 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当今 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 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 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这对于培养和造就我国 二十一世纪的一代新人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我国正处在建立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实现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新中国成 立5 0 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 目的巨大成就。但面对新的形势,由于主观和客观等方面的原因,我 们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 学方法相对滞后,影响了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不能适应提高国民素质 的需要。”1 对教育的地位和现状分析的十分准确,特别是对当前 教育现状的分析后,提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可 以说是切中当前高校人才培养的时弊。“人才培养的质量问题是高等 教育的生命线”。【2 】“教育必须进一步发展,不断扩大规模和提高质 量;教育必须进一步改革,改革是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教育改革和 发展包括诸多方面的内容,但中心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更多的 高素质人才。素质教育是2 1 世纪教育教学改革的旗帜和行动指南。” p j 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大力推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当前国 内高等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 ( 2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要求必须推进人才 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完善 随着计划经济模式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和不断完善, 原来建立在计划经济体制基础上的高等教育体制、教育管理制度、人 才培养模式、专业和课程设置以及教育观念已经不同程度地不适应这 种根本转变。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不断增长,人才培养从学历本位 到能力本位的战略性转变,推动着一般院校从教育理念、发展战略、 学办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以及教学 方法和手段等方面,重新审视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2 0 0 3 年我 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1 5 ,已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阶 段。2 0 1 0 年将提高到2 3 左右:2 0 2 0 年将提高到3 3 。高等学校的 人才市场竞争已经拉开序幕,市场压力推动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不 断深化。 ( 3 )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新技术革命的严峻挑战,要求高校人才 培养必须坚持与时俱进 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技术对科学的依赖性增强,并加 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科学技术综合化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 更显突出。单靠某一学科或某一方面人才解决当今重大科技问题的时 代已经过去,当今是技术集成的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培养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高级专门人才的高等学校是人才资源的重要基础,是培养为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奋斗的一代新人的重要基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 未来,要求高校人才培养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的 创新人才。 ( 4 ) 高等工程教育质量面临的主要问题,要求必须改革高校落 后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过程首先要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人才 的需要,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毕业生工作情况调查看,工科毕 业生从事所学专业技术工作岗位的比例不到1 2 。从岗位工作性质看, 学化工的不懂机械、电气;学机械的不懂化工、环境保护,工科学生 不懂经济和管理,学企业管理的不懂工业技术,总体实践能力不够强, 都限制了本科生创造、创新、创业能力的发展。高等工程教育质量存 在以下主要问题:一是专业教育的知识面窄,并且缺乏现代工业所必 须具备的有关经济、社会、国际、人际问题的知识。专业教育的内容、 重点不能适应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形势,不能满足科技创新的需要, 不能适应工业企业和技术进步的发展需要。二是对工程设计在工程及 工程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学生缺乏现代工程设计思 想、方法和综合运用各方面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实验课的目的和 方法缺少正确认识。许多学校的实验教学分量太少,实验还依附于理 论课程,局限于验证原理和掌握操作技术,缺乏对学生进行实验思维、 实验设计、实验技术、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及表达能力的全面训练。 三是学生缺乏工程实践的训练。学生实习困难重重,缺少实习基地, 有的高校实习经费也难以得到保证。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脱节。 四是学生负担过重,学习处于被动状态,不利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自我提高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兴趣。创新性学习的训练薄弱。 ( 5 ) 社会人才竞争,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要求必须改革人才 培养模式,提高培养质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竞争性的、以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体制。我 国高等教育迈进“大众化”的阶段,高等学校毕业生面临更宽阔的就业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市场,聘用单位按需聘用,也有更大的选择余地。在人才资源相对稀 缺的社会背景下,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不强,毕业就业率、考研升学 率相对不高,反映出一般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对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需求的适应性存在明显缺陷。体现出大学毕业生“德智体美”等方 面的知识、能力、素质的水平和岗位适宜性的不足。 1 2国内外研究现状 1 9 9 9 年颁布的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 质教育的决定指出: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 成就。但面对新的形势,由于主观和客观等方面的原因,我们的教育 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相 对落后,影响了青少年的发展,不能适应提高国民素质的需要。李岚 清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报告中又强调指出:全面推进素 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进步。 2 0 0 3 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 问题的决定指出:推进教育创新,优化教育结构,改革培养模式, 提高教育质量,形成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教育体制。 2 0 0 3 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 定指出:着眼国家发展和战略需要,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加强 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的紧密结合,调整学科和专业结构,创新人才培 养模式,建立教育培养与人才需求结构相适应的有效机制。 2 0 0 6 年1 月,胡锦涛同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指出:动员全 党全社会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 斗,进一步开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局 面。陈至立同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闭幕会上指出:大力培养高层次 创新人才。自主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要从经济社会发展的 全局和科技发展的需求出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快教育结构调整, 推进素质教育特别是创新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 力,造就大批具有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的优秀人才。 党和国家反复强调“改革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设创新型国家”、“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可见其在社会经济发展新 形势下的重要性。 1 2 1国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现状 1 9 世纪英国比较教育学家萨德勒说:“对决定教育制度的因素来 说,校外的事情比校内的事情更重要。”研究的深入只能建立在普遍 的基础之上。对国外有关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有利于我们得出更加科 学的、普适的结论。国外有关文献中并没有与人才培养模式概念相对 应的词语,。人才培养模式”几乎是与“素质教育”同时产生的中国 化的新概念。但是,国外各国对与之同一意义的教育改革和培养创新 型人才的论述普遍见于各种文献中。 美国为了满足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志向,采用了灵活多样的培养模 式。主修专业培养有三种模式:一是由院或系设置的主修专业,二是 由学校或学院设置的跨学科或跨系的主修专业,三是为优秀学生提供 适合他们兴趣和特长的主修专业。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美国一些大学采取了设置专门的研究 课程、组织学生进入课题项目组参与研究生和教师的科研、设立大学 生研究计划、进入企业和研究机构从事实践和科研等等措旌。此外, 美国所有一流研究型大学在高年级均设有研讨班( s e m i n a r s ) 课程, 为毕业班开设综合四年所学知识的课程,组织各种形式的讨论课( 如 课堂讨论、小组讨论和其他形式的讨论等) ,设置独立学习、研究的 课程。 美国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强调知识广度与深度问的平衡,如通过学 校对学生知识分类的基本要求、院或系的课程要求及主修专业的课程 要求来确定教学计划,规定学生知识广度和深度的要求;强调和重视 跨学科的教学,由学校、学院或研究中心开设跨学科的专业,开设大 量的跨学科选修课程,对本系开设主修专业的课程加以限制,保证开 设一定数量外系的课程;力争使学生学习和选题有较大的灵活性,许 多大学以校、院和系的要求来规范各专业的教学计划,在这种要求下, 既满足了学校对学生的专业要求,又给学生较大的选课灵活性。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 英国重点理工大学提出了衡量素质教育培养的七条标准:积极进 取,开拓精神;崇高的道德品质和对人类的责任感;在急剧的变化和 竞争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有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 会学习、适应科学技术领域的综合化;有多种个性和特长;具有与他 人协作和进行国际交往的能力。为了提高与改善大学生的整体素质, 尤其是提高与改善重点理工科学生的文化素质,英国理工科院校都比 较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文社会科学的教育,培养为世界文明和进步做出 贡献的人才,以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曾经担任英国剑桥大学副校长 的高等教育专家阿什比教授说:“在理工科大学生的课程中,如果没 有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就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英国高校开设了西 方传统文化课程,并注意对东方文明的研究。”认为高校不能只培养 “经济动物”、“机器人”,造就单纯的社会生产力,更重要的是培养 社会成员即国家公民。 由于英国教育传统的特色,英国教育一直以自由教育模式著称, 强调导师制和讨论式教学,采用跨学科与合作办学模式。英国重点理 工科大学一直注重工程教育的技术知识结构,采取了加强型工程教育 计划和商务工程师模式,增强学生的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协作能力、 写作能力和社会经济类知识,意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德国教育改革主张:学校不仅要传播知识,而且要关心学生品德 和性格的培养。日本2 l 世纪的教育目标是:。宽阔的胸怀,健壮的体 魄,丰富的创造力,自由自律的精神。” 随着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知识增长不断加快,经 济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显著,各国高等教育都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各 国纷纷认识到为未来所做的最好准备不是为某一具体职业而进行的 狭窄的训练,而是使学生能够适应变化的世界的一种教育,各国都采 取一种发展的、前瞻的和革新的态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创新 型人才。可以说,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成为全球教育改革发展的主题。 1 2 2国内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现状 。人才培养模式”是从2 0 世纪9 0 年代中期开始在我国普遍使用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7 的一个新概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从根本上说,就是要改革和优化 我国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提出“人才培 养模式”的新概念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新使命,是十分自然的。 1 9 9 8 年教育部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普通高校教学工作会议的文件 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 l 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 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 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体现了教 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这是国家教育权威部门第一次粗略地描述人才培 养模式概念。 龚怡祖认为,模式是位于经验与理论之间、目标与实践之间的那 种知识系统。培养模式是以某种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为依托建立起来 的既简约又完整的范型,可供学校教育工作者在人才培养活动中据此 进行有序的实际操作,能够实现培养目标。它集中地体现了人才培养 的合目的性、计划实施性、过程控制性、质量保障性等一整套方法论 体系;是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得以发生联系和相互转化的桥梁与媒 介。4 3 有的学者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 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 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它由 培养目标、培养制度、培养过程、培养评价四个方面组成。培养目标 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是人才培养模式其余要素运行的基石和指 导;人才培养制度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人才培养制度由基本制度、 组合制度和日常教学管理制度构成;人才培养过程是人才培养的核 心;人才培养评价是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机制,对培养目标、制度和 过程实施监控,并最终为前几种因素的优化提供基础。】 魏所康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是一定教育机构或教育工作者群体普 遍认同和遵从的关于人才培养活动的实践规范和操作样式,它以教育 目的为导向、以教育内容为依托、以教育方法为具体实现形式,是直 接作用于受教育者身心的教育活动全要素的总和和全过程的总和,它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8 反映位于教育模式之下、具体教学方法之上这样一个区间的教育现 象。“人才培养模式是目的要素、内容要素和方法要素的统一体。“6 】 有的学者从素质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关系的角度,澄清素质教育 与人才培养模式上认识的误区,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是目的理性与技术 理性的统一体。把人才培养模式从广义与狭义两个角度进行区分,广 义的人才培养模式等同于教育模式,狭义的人才培养模式等同于多样 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有的学者提出;要构建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 式,必须坚持以下原则,即突出创新,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的辩证 统一。其具体化措施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拓宽专业和加强跨专业联 合培养,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学生个性发展等。【。1 有的学者主张改 革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遵循整体性、协调性、持续性、公平性等基本 原则,对改革专业设置方式、课程体系结构和教学管理制度。 9 1 关于理工科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有的学者认为理工 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是过分专业化。主张树立大工程观及相应 的工程教育观、以素质教育思想改造高等工程教育,强调理工科院校 培养的首先是人,应把健全人格的塑造和个性的完善放在首位,实施 普通教育一一工程专业教育一一工程实践教育完全整合的新模式。 北京七校课题组在重点理工大学人才素质要求及培养模式研究 与改革实践课题总结中指出:为推动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人才培养 模式的改革,应当特别遵循多样化的原则。包括办学体制的多样化, 培养目标、培养模式的多样化等。只有真正实现在办学模式上的多样 化,才会有个性和差异,才会有比较和竞争,从而有利于促进教育教 学改革的深入。 1 引 1 2 3 国内外关于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存在的问题 ( 1 ) 国内学者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基于理论上的探讨和设 想较多,在具体改革实践上较少; ( 2 ) 国内外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缺乏系统性,基于人才培养 的某个环节的研究较多,而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整体构建上的研究较 少: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 ( 3 ) 国内外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模式划一,没有体现学校科 类、层次特点,人才培养模式化,培养没有特色; ( 4 ) 国内外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开放度不够,与现代企业的 联系不够紧密,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实际脱节,使得学校人 才培养工作缺乏应有的活力和灵活性,没有反映出现代企业对人才的 多样性需求的特点。 1 3 研究的意义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及综合化、整体化趋势,科学技 术与人文文化相互渗透和融合的趋势,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及社会信 息化的趋势,人的全面发展要求和社会发展要求日益辨证统一的趋 势,无一不要求对高等教育传统的教育思想和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进 行变革。高等教育传统的教育思想和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越来 越不适应现实生活与未来发展的要求,无论是在主动适应和促进社会 发展方面,还是在促进人的个性的全面的、创造性的发展方面都存在 令人深深忧虑的诸多问题。因此,必须按照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知识、 能力、素质的要求变化,结合现代企业人力资源需求的实际,改革高 等教育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人才质量问题是高 等教育的生命线,是关系到高等学校能否健康、稳步、可持续发展的 重大而关键的问题,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中之重。现在的问题 是,现代企业对人才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有哪些要求? 现 行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现代企业人力资源实际需求存在哪些差异? 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应坚持以什么样的教育思想进行改革? 如何改革? 基于现代企业人力资源需求的理工科院校高素质创新型 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在对人才培养模式及其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 通过对现代企业人力资源需求的调查分析归纳出高校毕业生素质存 在的优势及不足,推断出现代企业人才素质需求特点,对现行高校人 才培养模式与现代企业人力资源实际需求存在的差异进行分析,并由 此提出理工科院校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指导思想和基 本原则,从整体上对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构建。本研究对推进理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l o 工科院校人才排养模式的改革和实践,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 企业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的指 导意义。 1 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本文从国内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现状介绍入手,具体分析了国内 外在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 阐述了对理工科院校进行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必要性 及意义。 文章从人才培养模式及其相关理论出发,通过对理工科院校毕业 生素质现状的调查分析,归纳分析现代企业对人才素质需求的整体特 点,并对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差异进行分析,在现代教育思想理 念的指导下,从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人才培养过程、人才培养制度、 人才培养评价等方面对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系统设计,从而构建 出理工科院校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本文的技术路线如图l - l 所 不。 现 状 研 究 理 论 研 究 应 用 研 究 国内外人才培养 模式研究现状 现代企业人力资源 需求分析 分析现代企业人 才素质需求特点 人才培养模式的 基本理论 刨新型人才培养模 式的构建 图1 1研究技术路线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人才培养模式及其相关理论问题研究 构建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要明晰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和系统构 成,其次要阐明其与相关教育思想的关系,再次,要构建创新型人才 培养模式,还要对创新型人才的概念和特征进行界定,因此,在构建 人才培养模式之前,要理清人才培养模式及其相关理论问题。 2 1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与构成 2 1 1 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 模式是对多维复杂形态的事物,从组成要素、结构功能、相互关 系、运动形态等某个或某些方面选定参量进行描述的理论性的简化形 式。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实 现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某种标准构造样式和运行 方式,它们在实践中形成了一定的风格或特征,具有明显的系统性与 规范性。 第一,人才培养模式要有一定的教育思想理念作为指导。人才培 养模式是建立在一定人才培养思想或理论基础之上的,是某种人才培 养思想或理论的应用化、具体化、操作化。在人才培养模式中,教育 思想理念居于指导和支配地位,它制约着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专业 设置、课程体系和基本的培养方式,从此意义上讲,教育思想理念是 人才培养活动的灵魂。 第二,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属性在于它是一种过程范畴,具体体 现在对人才培养过程的谋划、设计、构建和管理等环节上。 第三,人才培养模式的功能主要是“构造和运行”,显然,它与 非教育教学活动无关,而且与微观的教育教学活动不是一回事,这就 将培养模式与教学模式相区别开来。 第四,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标准样式,就必然具备某种程度的系 统性、范型性和可操作性。 2 1 2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成 人才培养模式一般由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制度和培养评价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四部分构成。 ( 1 ) 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指教育目的或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的具体培养要求。 一般包括学校定位,德智体美等方面应达到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基 本要求和多样化的指导性期望,以及人才根本特征、培养方向、培养 规格、业务培养要求等内容。培养目标受到社会对人才类型、规格的 需求与学生基础条件及全面发展要求的共同制约,它是培养模式中的 决定性因素。它对人才培养进行质的规定,也就是培养什么人的问题, 体现着所要培养的人才的根本特征。一定的培养模式是服务于实现一 定培养耳标这一根本任务的,因而培养目标又是专业设置、课程设置 和选择教学制度的前提和依据。培养目标经过分解而转化为显性课程 目标和隐性课程且标。显性课程目标按照设定的专业设置模式体现在 课程结构里,隐性课程目标则以有计划或随机的方式弥散在校园文 化、社会实践等活动中。 ( 2 ) 培养过程 培养过程,是指为实现培养目标,根据人才培养制度的规定,运 用教材、实验实践设施等中介手段,相互配合,以一定方式从事教学 活动的过程,因而培养过程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本质属性。培养过程主 要包括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培养途径和培养方案等。 专业设置是高等教育部门根据学科分工和产业结构的需要所设置 的学科门类,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构成要素,它规定着专业的划分 及名称,反映着培养人才的业务规格和就业方向。通常它包括设置口 径、设置方向、设置时间和空阃等内容。设置口径是指划分专业时所 规定的主干学科或主要学科基础及业务范围的覆盖面;设置方向是指 在专业口径之内是否分化专供方向以及分化多少,大专业、多方向是 专业设置的改革趋势:设置时间和空问是指专业设置的早晚、松紧和 弹性与灵活性。 课程体系“就是教学内容按一定的程序组织起来的系统”,和。教 学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是人才培养活动的载体。衡量课程体系构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造形态的指标主要有课程体系的总量与课程类型、课程体系的综合化 程度、结构的平衡性、设置机动性和发展的灵活性等五个方面。 培养途径是指人才培养活动所借助的一定的载体,通常包括基本 途径和综合途径、教学途径和非教学途径等。基本途径就是普遍认同 和采纳的课程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综合途径就是“产学研结 合”的一体化培养途径;非教学途径是相对正常教学活动而言的,主 要包括一切被称之为。隐性课程”的教育环境及教育活动,比如思想 品德教育、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科技学术活动等。 培养方案是指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化形式,主要包括培养目标的 定位、教学计划和非教学途径的安捧等。其中。培养目标的定位主要 是明确人才的根本特征、培养方向、规格及业务培养要求;教学计划 是。具体地规定着一定学校的学科设置、各门学科教学顺序、教学时 数和各种活动”,它是培养方案的实体内容,一般由课程的设置、学 时学分结构和教学过程的组织三部分组成。 ( 3 ) 培养制度 培养制度,是指有关人才培养的重要规定、程序及其实施体系, 是人才培养得以按规定实旌的重要保障与基本前提,也是培养模式中 最为活跃的一项内容。培养制度包括基本制度、组合制度和日常教学 管理制度三大类。基本制度有学年制和学分制两种模式。前者高度结 构化,课程有严密的层次划分及先后顺序,课程修习以学时、学年为 计算单位,便于统一培养人才,不足之处主要在于缺乏灵活性;后者 弹性化,按院( 系) 招生,按学科专业类制定教学计划和组织基础教 学,学生学习的自主权较大,以选修制为前提,以学习量为计算单位, 其变式有学年学分制、计划学分制、全面加强学分制度等,学分制也 有不足,表现在教学计划的完整性、系统性不易保证,教学内容和质 量标准缺乏统一要求。组合制度原先只是一种权宜性的计划安排,意 在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额外的学习课程。久而久之,随着人才培养 目标的多样化,逐渐成为一种人才培养制度,如双学位制度、主辅修 制度等。日常教学管理制度是为维护正常教学秩序,使教学过程正常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4 运转而制定的各种规章、规则等制度体系,如教考分离制度,补考制 度及各种奖惩制度。 ( 4 ) 培养评价 培养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标准对培养过程及所培养人才的质量 与效益做出客观衡量和科学判断的一种方式。它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 重要环节,对培养目标、制度、过程进行监控,并及时进行反馈与调 节,就可根据实际需要,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修订专业方向教学计划, 组合新的课程体系,选择更优的教学方略,探索更适合教学要求的组 织形式,使之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最终实现培养目标,并可使培养 模式日臻完善。考试制度和淘汰制度是两种常见的评价方式。 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等 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有两种评价尺度。一种是学校内部的评价尺度, 另一种是学校外部的评价尺度,即社会的评价尺度。社会对高等学校 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主要是以高等教育的外显质量特征即高等学校 毕业生的质量作为评价依据,而对高等学校内部的教育教学活动不太 关注;社会对毕业生质量的整体评价,主要是评价毕业生群体能否很 好地适应国家、社会、市场的需求。学校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主 要是以高等教育的内部质量特征作为评价依据,即评价学校培养出来 的学生,在整体上是否达到学校规定的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学校人 才培养质量与培养目标的是否相符。因此,高等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质 量,就是提高人才培养对社会的适应程度,提高人才培养与培养目标 的符合程度。 2 2素质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的联系与区别 素质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 如果不澄清对两 者关系的认识,我们就无法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的分析,人才培 养模式的改革与重构更无从谈起。对素质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关系 要从两个方面来把握,一是素质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区别,一个是 素质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的联系。 分析素质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关系,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素质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教育和什么是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概念已在上文进行了明 确的界定,下面主要对什么是素质教育进行辨析。 ( 1 ) 素质教育的内涵与基本思想 1 ) 素质的内涵 “素质”一词广泛见之于各种文件、报刊杂志和人们言谈之中, 如计划生育中讲“人口素质”,体育竞赛中讲“身体和心理素质”,民 族比较中讲“民族素质”,还有“公民素质”、“干部素质”、。职工素 质”、“教师素质”、。学生素质”等等。何谓“素质”? 有各种不同的 理解。按心理学的解释,其基本涵义是:。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 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素质只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 理条件,不能决定人的心理的内容和发展水平。”“3 1 按教育学的解释, 人的素质是:“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 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与社会实践,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 品质。”1 它包括人的先天素质和经后天学习、训练而逐渐内化的养 成素质,是一种先天素质与后天养成素质融为一体、不可分割的整合 素质,这种整合了的素质构成一个人今后发展的基础,并在一种新的 水平上体现出与素质原义类似的个体性、主体内在性、整体性和基础 性等特点。 2 ) 素质教育的内涵与基本思想 理解了“素质”的涵义,就可以讨论什么是“素质教育”了。素 质教育概念虽然至今众说纷纭,但基本达成了这样一种共识:“所谓 素质教育,是指这样一种教育,它利用遗传与环境的积极影响,调动 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生理与心理、智力与非智力, 认知与意向等因素全面而和谐地发展,促进人类文化向学生个体心理 品质的内化。从而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素质教育是针对教育思想中的弊端而提出的,。是教育观的变革, 是对重于应试的选择教育观和重于实用的功利教育观的扬弃,是以发 展的教育观取代选择的和功利的教育观的一场观念的变革,而这种变 革必将影响到教育过程。”“”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观,是一种教育思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6 想,素质教育思想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 学生发展的差异,强调作为主体的人的基本的、综合的素质的养成与 发展,强调“发展”与“内化”是人的素质形成和提高的两个不可分 割的过程。周之良教授认为:。素质教育观反映了教育思想的从重知 识、到重能力、再到既重知识、能力,又重素质的这一升华发展趋向, 反映了人们对教育的思考越来越接近本质了。”“” ( 2 ) 素质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区别 通过透析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模式概念的界定,我们基本可以看 出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区别。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 理论,集中反映了教育的本质及教育的价值取向,而人才培养模式是 在一定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采取的 人才培养过程的某种标准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他们在实践中形成了 一定的风格或特征,具有明显的系统性和规范性。 以上分析已经基本分清素质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澄清素质教育 与人才培养模式关系认识上的误区,以利于规范和严格使用二者概 念。但为了更深入地探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质性建构问题,还 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素质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区别: 首先,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蕴涵着其内在的人才价值观、 人才质量观和人才发展观,其对教育实践或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意义 则在于规定或限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领域和范围。人才培养模式体 现了某些教育思想,表现了其目的理性。但由于其模式的特征,人才 培养模式还表现着浓厚的技术理性,其是目的理性和技术理性的结合 体。 其次,素质教育是在应然状态上对教育的思索和追问,以人与教 育实践关系的合理性为其依据,力图展现教育的本质规定性和符合教 育发生发展规律。人才培养模式是在实然状态上对实然的应然建构, 带有很强的方法论意义。从哲学意义上来讲,实然应然化是一个渐进 的过程,实然绝不等于应然,实然是一种理想化的状态或构思,而应 然永远是向实然的接近。人才培养模式怎么更好地体现素质教育思想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7 及贯彻实施,是一个不断完善与发展的过程,对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决不能一蹴而就,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才有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 质性建构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再次,人才培养模式不是唯一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是对贯彻实 施某些教育思想而在具体操作上的限定;当然,人才培养模式承载的 教育思想也不是唯一的,其可以运用多种相融或相同或相补的教育理 念或思想。 ( 3 ) 素质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的联系 上文分析了素质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区别,但我们截然分清二 者的界限或德出非此即彼的结论是徒劳无功的,也是有违哲学原理 的,我们也必须看到另一面,二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素质教育作 为教育思想对人才培养模式具有指导作用,反过来,人才培养模式集 中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思想。正如周远清同志所说的那样:“人才培养 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 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地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 观念。”“”素质教育不能离开一定的人才培养模式,否则素质教育思 想缺失了载体,也即失去了其存在的现实基础,人才培养模式也不能 缺少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指导,否则就失去了方向与灵魂。 潘懋元先生曾说:在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两者中间存在一个广阔 的中间地带,由教育理论转化为教育实践必须经过一个或一系列的中 间环节。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重要作用就是有利于填补从教育理论到 教育实践两者之间广阔的中间地带。一方面,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教 育理论向实际转化的强梁,可以使理论转化为可操作的措施,从而为 实践所用;另一方面,人才培养模式还可以使实践不断上升为理论, 从而不断完善和丰富理论思想,从而更有效,更广泛地指导实践。据 此,我们可以将素质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的联系图示出来。 理论( 素质教育思想) h 人才培养模式h 教育实践 2 3 创新、创新人才的基本概念 综观人类发展历史,可以发现:创造性是人的本质特征,没有创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造就没有人类的发展。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人,而且只有人才 是社会实践的主体。而人之所以能通过实践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 界,还是由于经过长期的进化而产生了人类独有的精神属性这一本质 的属性,即被恩格斯赞誉为地球上最美的花朵的思维着的精神。这种 思维着的精神就是人类的智慧,而智慧的核心和最高表现就是创造 力。任何一项创新活动,都是创造者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人格 和创新成果的完美统一。我们呼唤人类文明的进一步繁荣昌盛,我们 就必须培养造就新一代具备从意识到能力的创新人才。 ( 1 ) 创新的基本概念 培养创新型人才,首先要理解什么是创巍。对于“创新”,有 多种不同的解释。现代汉语词典对“创新”解释,一是指“抛开 旧的,创造新的”;二是指“创造性”。与“创新”一词近义和相关 的词主要有“创造”和“创造性”。现代汉语词典认为。创造” 是指。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做出新的成绩或东西”:“创造性” 是“努力创新的思想和表现”或“属于创新的性质”。从词语解释来 看,“创新”与“创造”是相互包容的两个概念,人们在日常使用中 对二者并没有严格的区别。例如在提到“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时,也可以用“创造精神”与“创造能力”来代替。 毛泽东在论及创造时,曾以深邃的历史眼光,从整个人类的历史 出发,做出了以下著名的论断:“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地从必 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这个历史永远不会完结,在有阶级存 在的社会内,新与旧、正确与错误之间的斗争永远不会完结。在生产 斗争和科学实验范围内,人类总是不断发展的,自然界也总是不断发 展的,永远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上。因此,人类总是不断地总结经验, 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1 在这段精辟的论 述中归结出的“四个有所”说的就是创造。 “创新”( i n n o v a t i o n ) 是知识经济时代大力弘扬的观念,首创 于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j a 熊彼德,他的理论构成了现代创新研究的 基础。熊彼德认为,“新的或重新组合的或再次发现的知识被引入经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9 济系统的过程”称之为“创新”。对。创新”的这种认识,要比。首 创前所未有”的“创造”更宽泛,它包容了。创造”,也包容着对原 有的“重新组合”和“再次发现”。同时,对于“创新过程”,熊彼 德提出必须把知识“引入经济系统”才算完成。他认为,发明家未必 是创新者,只有企业家将发明引进经济系统,发明者才成为创新者。 在高等教育领域,创新,主要指对人的素质要求,即大学生创新 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获得,同时,也不排斥创新性的现实成 果。作为一种素质,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主要表现为人的好奇心和 进取心、创作冲动,独立意识、怀疑品格、批判态度;创新能力主要 表现为人所具有的把创新可能性变为现实性的力量,包括创造性思维 能力品质、组织计划能力和实践能力等。【2 0 1 ( 2 ) 创新型人才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个很高的目标,也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理想。早 在2 0 世纪4 0 年代,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就鲜明地提出创造教育。他 在创造宣言中,提出。创造的儿童教育”、解放儿童的创造力这 样的目标,开展了创造教育的实践。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所谓创新人才是指具有敏锐洞察经济走 势,准确分析市场、善于创造、及时把握与合理应用新知、科学决策 与调度等能力的人才。在这种人才的能力结构要素中,智力要素占据 着绝对主导的地位,或者说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人才是智力型、理论 型技术与管理人才,而非过去的体力型、经验型技术与管理人才。【2 1 1 笔者认为,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创新精神、创新人格和创新能力, 在自身的工作和生活中,能积极发现并探求新问题,并能运用独到的 方式解决问题、获得新成果的人才。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0 3 现代企业人力资源需求分析 长期以来,由于体制等方面的原因,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上与企 业用人需求结合的不够紧密,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高校培养出来的 毕业生与企业的实际需求相差较大的问题,从而造成人才资源浪费和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对现代企业人力资源需求状况进 行调查分析,从而指导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使高校人才培养工作 与企业用人需求有机结合起来,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