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2(八年级语文)_第1页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2(八年级语文)_第2页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2(八年级语文)_第3页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2(八年级语文)_第4页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2(八年级语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8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知识与技能了解说明的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过程与方法1比较分析两文的说明对象角度,把握两文所介绍的科学知识,体会作者思维的开放性与周密性。2揣摩语言,体会文本语言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3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想问题的思维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运用丰富的科学知识、敏锐的科学眼光深入探索未知的精神。重点把握两篇短文的内容,明确说明对象,理清写作思路。难点在反复朗读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逻辑顺序的特点。比较阅读法、合作探究法。查阅有关恐龙的科普读物,收集整理关于恐龙的知识。2 课时同学们,你们中间有谁看过或听说过侏罗纪公园这部电影?这部电影中第 1 页

2、共 8 页有许多我们这个星球上已知的最庞大的动物恐龙。 恐龙曾经是地球上的霸主,在今天世界的各大洲都生活过,可就是这样一种种类繁多、数量惊人的生物,却在 6500 万年前灭绝了,这是怎么回事呢?请看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是怎样为我们揭开谜底的。艾萨克阿西莫夫,美国著名科幻作家。他著述颇丰,一生著述近500 本,其中有 100 多部科幻小说, 其科幻小说的代表作为“机器人”系列和“基地”系列等。请学生快速阅读第一篇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小组讨论 )1这篇短文是按什么顺序,如何说明文章内容的?2课文的说明内容涉及哪两个学科?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讨论归纳:1按逻辑顺序说明的,

3、过程为:发现问题:南极发现恐龙恐龙并不适应南极气候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找出答案: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后来“泛大陆”又分裂成四部分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得出结论:“恐龙无处不在”是支持“板块构造理论”的新的有力证据。作者在这里采用的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解剖,既严谨,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2. 生物( 恐龙 ) 地质学 ( 板块理论 ) ,采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从中明白“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

4、学领域里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1默读课文,思考作者是怎样得出“恐龙无处不在”这一结论的,找出作第 2 页共 8 页者思考问题的轨迹。作者首先发现问题: 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恐龙并不适应南极的气候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然后进行假设推理:是大陆的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推断“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中,适合恐龙生活进一步推断 “泛大陆”后来又分裂成四部分于是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文章一方面解开了“恐龙无处不在”之谜,同时又论证了另一个问题:南极洲的恐龙化石为大陆板块理论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2讨论:以本文为例,说

5、说科学家们在科学研究中发挥了哪些创造性的思维,给了我们哪些启示。(1) 联想、想象。由南极恐龙化石联想到恐龙的迁移,由生物界的恐龙迁移想象到地质学的板块漂移理论,使问题的研究进一步深入。(2) 科学假设、推理。发现问题后,根据已有的理论进行大胆的设想,然后进行科学的推理,进而证实所提出的假设。(3) 多角度思考问题。对于同一个问题南极为什么会出现恐龙化石?从生物学和地质学多方面进行思考,把各学科丰富的专业知识融合在一起,在开阔的视野中综合思考问题, 于是在科学研究中出现了新的境界, 收到了“一石二鸟”的效果。 ( 我们从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式得到许多启示,可以联系自己的学习实际和生活实际来谈 )

6、课文体现了作者思维的开放性和严密性,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利用科学发现相互佐证来进行科学研究,打开一扇又一扇新的窗户,我们不禁为作者所感动,科学需要激情,需要创新!第 3 页共 8 页第一部分(第 1自然段):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恐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引出说明内容)龙第二部分(第 214自然段):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无恐龙无处不在推究原因(阐述说明内容)处第三部分(第 15自然段):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不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的理论提供在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总结说明内容)1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课文中多处运用了设问,这样既将中心内容逐步推出,又使读者有如面对面地交流,既亲切

7、,又真挚。如“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引出恐龙如何到另一个大陆的问题。“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引出板块构造理论。 本文在说明“大陆漂移”是恐龙无处不在的原因这一主体内容时,还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 “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 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 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 ,将“板块构造”形象化地说明出来,板块聚散的科学原理也就通俗易懂了。2多种说明方法的运用。(1) 举例子。在文章中,作者举了许多例子来说明自己的观点。例如,为了证明不仅南极大陆有恐龙化石这一说法, 列举“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说明恐龙确实

8、遍布于世界各地。(2) 作比较。将南极的恐龙的命运与其他大陆的恐龙进行比较。 “这些生物的命运比其他同类要悲惨得多,因为板块把它们向南携带到了极地。 ”(3) 打比方。使得语言既生动又明白如话,如“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一句, 形象地说明了南极洲寒冷的程度和南极洲在地球上的重要地位。(4) 列数字。如“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而科学地说明南极冰在全球冰中所占分量之大, 具体地说明了“大冰箱”的内涵。文中还运用大量的数据进行说明,给人以科学依据充分的印象,第 4 页共 8 页有很大的说服力。恐龙无处不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佐证, ) 大陆漂移学

9、说( 生物学 )( 地质学 )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本课是一篇带有科普性质的说明性的小品文,内容比较简单,学生读一遍之后基本都能明白作者的观点。教学时我多用默读的方式,让学生自己读懂文章,在分析文章中穿插一些说明文的知识,学习说明方法的运用。在相对有难度的地方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理解作者说明的思路和从科学家们在科学研究中得到的启示。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其阅读说明文的能力和对科学研究精神的学习。恐龙无处不在主要是说明恐龙在全球各地遍布的事实,从这一说明中,作者又告诉了我们什么是板块构造理论。今天,我们将了解沙子被压扁的沙子,看看它与恐龙的灭绝有什么关系。请大家

10、跟我来吧。1本文所探讨的主题是什么?“被压扁的沙子”在全文中能说明什么问题?恐龙的灭绝是本文所探讨的主题。作者通过“被压扁的沙子”来探讨恐龙的死因,再一次证明“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2本文对于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提出了哪两种科学假说?假说一:“撞击说”。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的毁灭性的撞击,是第 5 页共 8 页导致包括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假说二:“火山说”。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使得包括恐龙在内的大量生物灭绝。3在这篇文章中,作者的看法是什么?根据又是什么?“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证

11、据一:因为在恐龙灭绝的那个年代的岩层中,发现“斯石英”压扁的沙子。证据二:斯石英只在被撞击后才形成,所以如果是火山爆发毁灭了恐龙,就不会有“斯石英”存在。结论无疑是撞击毁灭了恐龙。本文与前一篇文章有什么异同之处?从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角度、说明语言方面比较。1说明顺序:两篇文章采用的都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在短小的篇幅内,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剖析,既严谨又深入浅出地解释清楚。2. 说明方法:都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首先,都采用了举例子: 恐龙无处不在列举“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举“南极也有自己的恐龙、两栖动物和其他在恐龙时代繁盛的植物和动

12、物”,说明南极不只有恐龙化石,还有别的。被压扁的沙子中举“斯石英与金刚石”,“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证明斯石英是由撞击产生的巨大压力形成的,从而得出“恐龙的灭绝是撞击造成的”。其次,都采用了作比较: 恐龙无处不在中将南极的恐龙的命运与其他大陆的恐龙进行比较。而被压扁的沙子 ,则是运用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 的比较方法来说明斯石英与普通沙子的区别。除此以外,还有“打比方” 、“列数字”、“作诠释”等说明方法。3说明角度:恐龙无处不在是从恐龙化石遍布全球的角度来谈大陆板块的移动;被压扁的沙子是从探寻恐龙灭绝的原因推断地球可能曾受到撞击。第 6 页共 8 页4

13、. 说明语言:准确简练、浅显易懂。每一次科学的新发现都会引起新的思考,引发新的科学思维,并可能在不同的研究领域碰撞出新的思想火花,人类社会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不断开拓,不断地相互联系,不断地深化,并以这种形式向前发展。第一部分(第 14自然段):提出问题“撞击说”和“火山说”探究恐龙灭绝原因的意义,防被患于未然压佐证“撞击说”,发现“斯石扁第二部分(第 5英”压扁的沙子的17自然段):分析事实证明,斯石英只在被撞击沙问题,支持“撞击说”后才形成子得出结论:“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1题目提纲挈领。本文的题目看似离题太远,实则不仅没有离题,而且还言简意赅地点出了恐龙灭绝的“撞击说”之所以产生,与对被压扁的沙子的科学发现和科学研究密不可分。此外,文题形象性强,能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2. 用词准确精练。“似乎可以肯定地说,斯石英也应该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似乎”与“肯定”连用, 看似矛盾,实则不然。 “似乎”是一种猜测、 揣度的语气,“肯定”是一种不可置疑的语气。之所以用“似乎”,是因为作者并没有亲眼目睹斯石英出现在地壳深处,只好用猜测语气。之所以用“肯定”,是因为根据科第 7 页共 8 页学推理,斯石英的形成必须具备巨大压力,而巨大压力存在于地壳深处。被压扁的沙子被压扁的沙子恐龙灭绝原因斯石英撞击说( 化学 )( 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