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和经济改革的深化概述(PPT 39页).ppt_第1页
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和经济改革的深化概述(PPT 39页).ppt_第2页
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和经济改革的深化概述(PPT 39页).ppt_第3页
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和经济改革的深化概述(PPT 39页).ppt_第4页
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和经济改革的深化概述(PPT 39页).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二讲 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和经济改革的深化,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 和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的确立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和深化 三、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问题研究,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的确立,(一)传统的计划经济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商品经济的理论和对未来社会的设想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商品经济的理论 社会分工和产品的不同占有关系是商品经济存在的一般条件。商品经济社会的一般特征在于“生产者把他们的产品当作商品从而当作价值来对待,而且通过这种物的形式,把他们的私人劳动当作同等的人类劳动来互相发生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设想,著作:

2、主要体现在资本论及其手稿、哥达纲领批判、反杜林论等著作中。 主要观点: (1)公有制完全取代私有制; (2)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被消除,以计划的方式配置社会资源,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 (3)作出六项必要扣除之后,劳动者领取消费品的方式是按劳取酬。 评价:科学的预测,但要注意其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前提条件,斯大林模式和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主要内容: (1)在所有制方面,追求“一大二公”,排斥其他经济成分。 (2)在资源配置方面,主要依靠指令性计划和行政手段,排斥市场机制。 (3)在经济组织方面,按照行政隶属关系管理经济,“条块分割”。,(4)在经济决策方面,权力主要集中在国家机构,企业没有自主权。 (

3、5)在收入分配方面,追求平均主义。 客观评价: 这种体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曾经起过积极作用,也显示了它的强大优势。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逐渐暴露出其不可克服的弊端,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二)苏东社会主义国家对计划与市场关系的探讨,苏联经济学家布哈林与新经济政策 主要观点: (1)通过市场走向社会主义 布哈林的经济理论与原苏联经济实践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1920年过渡时期经济学认为:在过渡时期商品生产在很大程度上正在消失,这时社会经济运行不是由市场和竞争的盲目力量来调节,而是由自觉实行计划来调节。 新经济政策实施以后,布哈林的观点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1925年指出:现在我们看清了

4、我们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它不在,或确切地说,不完全在我们过去所探求的地方。过去我们认为我们可以消灭市场关系。而实际情况表明,我们恰恰要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2)通过合作社引导农民走向社会主义 通过合作社走向社会主义,是列宁新经济政策中的一个重要思想。布哈林按照列宁病重期间口授的几篇遗著,指出,列宁提出新经济政策时和临终前,一直在深入思考着一个重大理论问题,即如何继续坚定不移地发展生产力的同时,保证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也同时建立起来。他认为,这一重大理论问题就是在生产的恢复和工人阶级力量壮大的条件下,通过引导农民逐步走向社会主义的办法,在俄国建立社会主义。布哈林强调,只能通过使农民关心自己经

5、济利益的办法,就是说应该使用农民得到利益的办法,吸引他们。要用利益来吸引作为私有者的小农、小业主,在经济上使中农和贫农提高起来。在将来,农民同无产阶级相比,作为一个特殊的阶级就会消失。 简要评价:很值得重视和思考的观点,当时却遭到批判。 主要著作:布哈林文选,波兰经济学家兰格的模拟市场理论,波兰经济学家兰格早在1930年代就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可以通过模拟市场机制的办法实现资源配置的合理化。 主要观点:(1)市场是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内在机制。在社会主义经济中,计划与市场应该有机结合。(2)价格是社会主义企业相互联系以及企业与消费者和私人生产相联系的基本手段,是国民经济管理中实现经济均衡的重要指

6、示器。(3)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经济必须从本国的实际出发。强调波兰必须确定自己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方向和道路,必须从自身的历史和社会经济政治条件出发,从自身的自然资源的可能性出发,建立符合本国特点的国民经济结构和运行方式。 简要评价:兰格的理论,无疑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的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 主要著作:社会主义经济理论(1981年社科出版社),布鲁斯的“导入市场机制的计划经济”论,布鲁斯,是波兰又一著名的经济学家,1960年代提出了“导入市场机制的计划经济”理论。 主要观点:(1) 决定社会基本性质的是经济制度而非经济运行模式。经济制度反映的是社会基本生产关系,经济运行模式则显示经济运行原则和方

7、式。把市场机制看作资本主义经济特有的方式,把计划机制看作是社会主义经济特有的方式,都是毫无根据的,都是错误的。(2)市场机制是商品经济运行中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中的市场机制分为两种,一种是自由市场机制,一种是有调节的市场机制。相信市场机制的绝对有效性和相信计划机制的绝对有效性都是错误的。 简要评价:区分了经济制度和经济运行模式。 主要著作:社会主义经济的运行问题( 1961年),锡克的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理论,奥塔锡克是捷克斯洛伐克著名经济学家、政治家、革命家。1955年以前是苏联模式的忠实信徒,1955年以后本国经济出现各种各样的困难,开始怀疑和批判传统的苏联模式,并逐渐形成了

8、自己的理论观点。80年代初到访中国,掀起一场研究改革理论的热潮。 主要观点:(1)锡克认为,在人类社会中,人们的需要和利益是经济活动最主要、最直接的客观动力。因此,社会主义经济学必须加强对人们经济利益的研究,必须揭示经济利益的本质,内在矛盾及其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作用。否则就不能全面理解经济运行的发展过程。(2)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存在商品经济的根源正在于还存在人们之间的利益差异和矛盾。 简要评价:把经济利益关系的分析引入社会主义经济学的体系,是锡克创造性的贡献。 主要著作:捷克斯洛伐克的经济改革(1969年)、民主和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1971年)、第三条道路(1972年)、共产主义政

9、权体系(1976),科尔内的“短缺经济学”和宏观间接调控的协调理论,亚诺什科尔内是匈牙利经济改革最早的倡导者。1957年,在他20多岁时,就发表了经济管理中的过度集中一书,对中央集权经济体制的运行机制进行了系统的实证性剖析。 主要观点:(1)“短缺经济学”与“父爱主义”。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基本特征是处于存在短缺和吸纳现象,即需求大于供给状态,这是一种资源约束型的经济。出现短缺的根本原因在于生产领域,所以对生产企业行为的分析是他揭示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中的短缺现象根源的重点之一。而企业行为的主要特征就是由于政府的父爱主义和预算软约束造成的企业短期行为。解决父爱主义的根本办法是政企分开。(2)宏

10、观间接调控的市场协调理论。科尔内从经济协调的角度将经济体制分为行政协调和市场协调。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即实行宏观调控下的市场协调,才能有效。,(三)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萌芽 第一阶段:过渡时期的经济思想(1949_1956年)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共根据七届二中全会的方针和共同纲领的精神,开始着手建立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和恢复百废待兴的国民经济。 1950年6月,毛泽东在七届三中全会上指出:有些人认为可以提早消灭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这是错误的,更不适合我们国家的情况。还提出“三年准备,十年建设”的想法。指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力量。 刘少奇十分重视

11、商品经济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作用,不仅提出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概念,还提出要“调整工商业与公私关系”,“调剂市场,调节生产,刺激新的生产事业的发展”,要充分发展商品交换,重视市场等重要观点。,第二阶段: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经济思想(1956_1966年) 1956年完成三大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苏联模式,有优势,也有弊端。党中央开始总结经验教训,对苏联进行反思。 1956年4月毛泽东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同年9月八大正确地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 八大以后,我党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方面取得了许多成果。一方面试图调整所有制结构。做出突出贡献

12、的是陈云。最早认为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主体,但是要附有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作为补充。另一方面,提出充分利用市场调节的思想。根据计划经济的弊端,陈云大胆提出“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条件下,必须充分利用市场调节”的思想。并从理论上论述了计划和调节的关系,是主体和补充的关系。,学术界也展开了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是否与价值规律相互矛盾和对立的争论。作出主要贡献的是顾准和孙冶方。孙冶方提出了“把计划和统计放在价值规律基础上”的观点。他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我们限制或消除了市场竞争带来的消极的破坏性,但仍然要计算产品的价值量即社会必要劳动量,以社会平均必要劳动量的计算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生

13、产,所以要重视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是一个盲目的自发发展的规律,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可以成为我们自觉掌握的规律。,第三阶段:文革时期的经济思想(1966_1976年) 十年文革期间,是我国政治生活极为动荡、用极左思想指导经济工作、经济建设遭到极大破坏的时期。经济理论没有进步,反而出现倒退。1975年初邓小平复出主持工作,决心扭转混乱局面。针对当时排斥社会主义经济中商品货币关系和价值规律作用和鼓吹政治挂帅及“草”和“苗”的观点,提出限制资产阶级法权,决不能脱离现阶段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要坚持按劳分配,反对大锅饭。 张闻天在1969年被送到广东肇庆看管的六年里,写了许

14、多有意义的文章,探讨了政治与经济的关系。认为最终是经济决定政治,而不是政治决定经济。不能过分重视政治斗争。,第四阶段:在徘徊中前进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思想(1976_1978年) 1977年8月党的十一大召开,提出了抓纲治国的任务。其中强调了“一定要抓革命促生产,把国民经济搞上去”但是由于两个凡是的影响,经济建设没有进展,又出现了“洋跃进”、洋冒进。 1978年11月中央工作会议,提出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在闭幕会上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提出:提倡经济民主;让工矿企业和农村生产队有自主权;要学会用经济的办法管理经济;允许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必须进行

15、改革的思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 第一阶段:经济体制改革的尝试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的提出(1978_1984) 改革从农村突破。早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安徽和四川的农村基层干部和群众就已经开始包产到组、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等多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1979年9月,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正式通过了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第一次允许包产到户形式的存在。1980年9月中央又下发文件,进一步肯定和支持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从此,在全国普遍实行起来。1983年初,全国包产到户已达93%。 1982年10月十二大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明确提出正确贯彻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

16、为辅的原则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性问题。,第二阶段: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到“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1984_1989) 1984年十月,十二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标志着改革进入了新的实质性的阶段。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一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不是完全的市场调节的经济。二是完全的市场调节主要是农副产品。三是实行计划经济不等于完全是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也是计划经济的具体形式。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都要利用价值规律。这就突破了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对立。 1987年10月,十三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

17、制。把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概括为“国家_市场_企业”。,第三阶段:市场化取向改革目标的最终确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初步形成(1989_1992) 1989年以后的形势加剧。 1992年春的南方讲话。 1992年10月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1993年11月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阐述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五个主要环节(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开放的市场体系;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建立以按劳分配为

18、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该决定形成了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为核心的全面改革的总体框架。,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和深化,(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我国发展市场经济的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 1、对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再认识。 2、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再认识。 3、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实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 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其核心问题是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关系。,随着党的十四大和十四届三中全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我国的改革开放进入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整体转型的新

19、阶段 。中央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环节,继续探索深化改革的路子,提出一些重要的思想和政策,积极而稳妥地推进和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至上世纪末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积极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体,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国有企业改革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公有制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有效实现形式,标志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思路由过去的以放权让利、利改税、两权分离

20、为内容的政策性调整进入到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制度创新阶段。这是改革思路的巨大变化,也是改革进入深层次的重要表现。为此中央先后作出集中力量抓好大中型企业,同时放开搞活国有企业、调整国有经济的战略布局等重大决策,通过加大企业联合、改组、兼并、破产的力度,促进国有资产的优化和重组。到2002年,大多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其中盯当一部分在境内外上市,显示出了现代企业的活力和优势。(见后),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大力推进金融体制和价格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是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而这需要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在继续发展商品市场的同时,特别要大力发展生产

21、资料市场,积极培育包括债券、股票等有价证券的金融市场、发展技术、劳务、信息和房地产等市场,尽快形成全国统一的开放的市场体系。,建立健全宏观调控体系,积极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和投资体制改革,我国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要把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更好地结合起来。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的基本平衡,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引导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主要采用的经济办法,就是建立计划、金融、财政之间相互配合和制约的机制,加强对经济运行的综合协调。, 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建立适应国际经济通行规则的运行机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这就需要规

22、范对外经济活动,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当时主要采取了三项措施。 一是取消外贸进口的指令性计划,改为指导性计划。对国内生产建设和市场需要的商品,由企业根据市场需求状况自行组织进口,减少配额商品管理数量,规范进口配额商品管理办法。二是赋予具备条件的企业进出口经营权,改变外贸企业经营机制转换滞后的状态,提高其应变能力以适应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培育和壮大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外贸企业。三是在结合国际惯例健全对外贸易法律法规、加快外贸体制与国际的接轨同时,降低关税总水平。从1996年4月上日起,4000多种商品进口税总水平降至23%。1997年10月1日又降至17%左右。这些措施不仅有助于更多的有竞争

23、力的外国商品进入中国市场,同时也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加快保国进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步伐。,三、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问题研究,(一)国有企业的历史问题 三角债、社会负担、管理方式方法、分配制度、用工制度、干部制度等,归根结底是权责利的问题,政企不分,企业不是真正的企业;国有经济战线过长。 (二)国有企业改革取得的成就 逐步明确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模式公司制,主要是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探索公有制经济的多种实现形式。 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这一改革方向;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

24、权制度,深化国有企业改革。,1994年,为了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精神,国家经贸委、体改委会同有关部门,选择100户不同类的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随后,全国各地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先后选定了2500多家国有企业参与现代企业制度试点。本着“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这些试点企业在清产核资、明确企业法人财产权基础上,逐步建立了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的领导体制和组织制度框架初步形成了企业法人治理结构。1997年中试点企业普遍进行了公司制改造,经过一年的实施,全国2343家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企业,共有84

25、.8%的企业实行了不同形式的公司制,法人治理结构已初步建立。在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企业中,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的有540家,占23%,改制为国有独资公司的909家,占38.8%;尚未实行公司制的国有独资企业有307家,占13.2%,其他类型企业有47家,占2%。1999年,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国有大中型企业尤其是优势企业,宜于实行股份制的,要通过规范上市、中外合资和企业互相参股等形式,改为股份制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重要的企业由国家控股。,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2002年11月,中共中央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了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重大任务,明确要求中央和省、直辖市、自治区,两级政府设立

26、专门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2003年3月,中央和地方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分别成立,统一了管人、管事和管资产的权力。此后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也提出,要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体制,国资委成立后明确所管辖的大型国有企业要吸引外资和社会资金,实行产权多元化,可以上市募集资金,而且鼓励整体上市,以保持和增加企业的整体实力,许多大型企业正在剥离社会职能部分,过去一阶段是剥而不离,仍由企业自己管理,现在有的正逐步移交社会;在企业内部实行主辅分离,使各部门面向社会,成为独立经营的实体,企业同国资委分别签订责任书,对领导班子进行考核。,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调整,缩小了国有经济战线,“抓大放小”,“有所为,有所不为

27、”等方针得以贯彻。 1995年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指出:“要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通过存量资产的流动和重组,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这种改组要以市场和产业政策为导向,搞好大的,放活小的,把优化国有资产分布结构、企业结构同优化投资结构有机结合起来,择优扶强、优胜劣汰”。截至1997年底,在抓大方面,国家集中抓的1000 家重点企业,确定了分类指导的方案。在放小方面,不搞一刀切,采取改组、联合、兼并、股份合作、租赁、承包经营和出售等多种形式,把小企业直接推向市场,使一大批小企业机制得到转换,效益得到提高。 2002年-2006年,全国国有企业户数从158712户减少到119254户,年均减少98

28、65户。1998年,有三分之二的国有企业亏损,全部国有企业实现利润只有213.7亿元。2002年-2006年,全国国有企业资产总额从18.02万亿增长到29.01万亿元,年均增长12.6%;利润总额从3786亿元增长到12242亿元,年均增长34.1%;上缴税金从6794亿元增长到13937亿元,年均增长19.7%。,国有企业解困的任务初步完成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与非公经济迅速发展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国有企业由于高负债率、冗员多、社会负担重、摊派严重、员工积极性不高等原因,陷入了发展的困境,效益逐年下滑,亏损面逐年增大的。据不完全统计,1996年上半年亏损的国有企业达到43.3%,19

29、98年第一季度出现了全国性的亏损,国有资产的损失数额也逐年上升。 为了给国有企业解困,1997年中央推出了多项政策,包括兼并重组、主辅分离及债转股等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结合国有商业银行集中处理不良资产的改革,成立四家专门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对部分符合条件的重点困难企业实施“债权转股权”改革。到2000年,最后确定了对符合条件的580户国有大中型企业实施债权转股权,涉及债转股总金额4050亿元。已实施债转股的企业,资产负债率明显下降,由原来的70%以上下降到50%以下,这些企业每年减少利息支出200亿元。 此外,国务院还采取其他一些有效措施,努力解决企业冗员过多、企业办社会等问题,主要是将国有大中型企业的附属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