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三年级上册_第1页
教案三年级上册_第2页
教案三年级上册_第3页
教案三年级上册_第4页
教案三年级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单元本单元包括两篇精读课文、一篇略读课文、一个口语交际、一个习作和一个语文园地。其中,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三个版块。课文从多个侧面反映了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有描写小学生欢乐幸福的校园生活的大青树下的小学;有讲述自己用童心感受的自然和学校的花的学校;还有讲述孙中山小时候不懂就问的不懂就要问。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通过默读和朗读理解词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文章的大意。课题内容简说大青树下的小学课文通过描写边疆的一所民族小学,反映了孩子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表达了作者的自豪、赞美之情。花的学校这首诗写的是当东风吹过,雷响雨

2、降的时候,一群一群的花开始盛开,他们就像放假后的孩子们一样,在狂风大雨中游戏,他们扬起双臂朝着天空呼唤着妈妈,因为他们的家是在天上星星住的地方。诗歌充分展示了作者大胆的想象力,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不懂就要问这篇课文讲述了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学习时,发现不懂的问题勇敢向先生请教的故事,赞扬了孙中山善于思考、敢于提问的学习态度和勇于追求真理的精神。1.认识28个生字;会写26个生字;正确读写“服装、鲜艳、打扮、安静、荒野、碰触、灰雀、诚实”等重点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4.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1.掌握

3、本单元的生字和重点词语。2.培养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3.了解我国各民族儿童间的团结友爱以及他们幸福的学习生活。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受大自然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乐趣。1.大青树下的小学 23课时2.花的学校 23课时3*.不懂就要问12课时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 45课时学习本组课文,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我国的民族团结和大自然的神奇壮美。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在充分的阅读中,领略自然风光的美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1.大青树下的小学课题大青树下的小学课型新授课设计说明课文描写的是在西南边疆一所建在大青树下的民族小学里,各民族的小学生在祖国的大家庭

4、里快乐地学习生活的情景。体现了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表达了作者对民族团结的自豪、赞美之情。在教学设计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学会通过重点词语理解句子的读书方法进行朗读,帮助学生逐步完成由低年级向中年级的过渡。运用引读、自读、赛读等形式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各族人民亲如一家,友爱和团结。学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并进行语言积累。学前准备1.查找有关少数民族服饰、风俗的图片及文字资料。(师生)2.预习生字,制作生字卡片。(学生)3.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学习重点认识生

5、字;正确读写课文中的新词。学前准备1.制作教学课件。(教师)2.查找与课文有关的资料,预习课文。(学生)教学环节学案达标检测一、插图引入,揭示课题(用时:5分钟)1.出示课文插图,教师鼓励学生,引导学生观察、对比图中学校和自己学校的区别。2.导入新课,引出课题:同学们穿着不同的服饰,是因为他们来自不同的民族,这所小学建在一棵大青树下。板书课题。3.引导学生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到的问题吗?1.学生交流汇报:(1)图中的校园有动物,我们学校没有。(2)图中学生的穿戴和我们不一样。2.齐读课题。3.学生质疑:这所学校的学生都来自哪些民族?_二、初读课文,随文识字(用时:22分钟)1.教师巡视,

6、指导学生自读课文。2.指导学生学习生字新词、教师重点指导“绒、摔、跤、凤”的读音及“晨、鲜、静、所”的笔顺。1.学生熟读课文,画出文中的生字、新词。2.小组交流识字方法,自学生字、新词。如:采用加一加的方法认识“艳、洁”;采用换偏旁的方法认识“扮、坝”等。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用时:10分钟)1.指导学生再读课文,思考:你对“大青树下的小学”有怎样的了解?2.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1.默读课文,学生认真感知文章各部分内容。2.概括每部分内容。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同学们上学路上和来到学校时的情景。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写同学们上课、下课的情景。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

7、):结尾点题,抒发了对民族小学的热爱之情。四、课堂小结(用时:3分钟)1.教师引导归类复习本节课学习的生字。2.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学生在教师总结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生字词。2.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大声朗读。教学反思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大青树小学学生学习生活的幸福,抄写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并体会其中的含义。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体会课文表达的自豪和赞美之情,并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学习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这所小学的喜爱之情。2.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如:自读、互读等,进行感悟。学前准备制作教学课件。(教师)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一、回顾交

8、流,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1.复习生字词。2.回顾上节课内容。3.引导学生围绕“喜爱”和“赞美”这两个词来学习全文。1.学生回忆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大青树下这所小学的喜爱和赞美之情。2.学生自由探究:作者为什么会喜爱这所边疆小学呢?二、分段读议,体会情感(用时:25分钟)1.引导学生自由读第1自然段,体会作者的情感。2.齐读第2自然段,引导学生了解这一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3.引导学生默读第3自然段,通过重点语句体会作者的自豪和赞美之情。4.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最后一自然段,以感受作者的赞美之情。5.引导学生思维拓展:课文结尾的省略号有什么作用?1.学生读后交流:抓住课文中的三个“从”、三个“

9、有”、三个“向”,从上学路上的景色、学生的服饰及到校后的活动等展开想象。2.了解过渡段有承上启下的作用。3.学生研读“上课”和“下课”的内容,通过重点语句,体会人物、动物、景物的和谐美。如:(1)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2)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招引来许多小鸟,连松鼠、山狸也赶来看热闹。4.通过反复诵读,学生评价。5.拓展:发挥想象,你还能往下写些什么内容呢?三、感悟朗读,背诵喜欢的段落(用时:5分钟)你还喜欢哪些句子?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四、回顾课文,开展活动(用时:5分钟)1.引导学

10、生说说对大青树下的这所小学的感受。2.引导学生介绍自己的学校或同学。1.假如你也是这所小学的学生,你会喜欢这所学校吗?为什么?2.你的学校是什么样的?同学们在学校里做什么?选一个场景说一说。教室里 操场上 大树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2.花的学校课题花的学校课型新授课设计说明本文选自泰戈尔最著名的儿童散文诗集新月集,课文以孩子的口吻向妈妈讲述自己童心感受的自然和学校。在教学设计中,我注重了学生的朗读,通过读去感受文中的语言美,我要求学生把自己当作文中一朵美丽的花去读课文,随着文中一个个情景的变化,让学生完全融入文本之中。学前准备1.查找有关泰戈尔的资料。(教师)2.自己预习课文,想象花的学校是什么样

11、子。(学生)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认识5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本课词语。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学习重点学习生字,正确读写课文中的新词。学前准备1.查找有关泰戈尔的资料。(师生)2.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一、联想感知,激趣导入(用时:5分钟)1.用一两句话说说我们自己的学校是什么样的。2.导入新课,引出课题。你们可知道,不但我们有学校连花儿也有学校。如果不信,那么我们就一起来读一读课文吧。(板书课题)1.说说自己的学校是什么样的。2.齐读课题,质疑。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用时:20分钟)1.布置学生自读课文。2.听课文

12、录音。3.检查生字学习情况。4.学习词语库中的词语。1.学生画出文中生字、词,标出小节。2.听课文录音,认真听生字发音。3.汇报生字学习情况。4.理解“狂欢”,用“急急忙忙”说话。三、学写生字,书写评价(用时:10分钟)1.出示本课要写的13个生字,观察每个字的特点。2.重点指导“荒、舞、臂”的写法。1.仔细观察字形。2.“荒”字不能多一点;“舞”有四短竖;“臂”要写得上宽下窄。四、课堂小结(用时:5分钟)读了课文,谈谈你读懂了什么?画一画花的学校是什么样的。学生自由谈谈读课文的感受。教学反思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通过读课文,展开想象,感受花孩子的活泼、调皮;想象花的学校的样子。2.引导学生感受

13、语言美,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感受大自然的花富有灵性、童真童趣。学习重点对花的学校的了解,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学前准备教学课件。(教师)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一、复习导入(用时:5分钟)1.复习本课生字、词语。2.检查朗读课文情况。1.学生开火车复习生字。2.齐读课文。二、精读课文,深入理解(用时:15分钟)1.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什么时候花孩子会从无人知道的地方跳出来呢?花孩子是什么样的?2.说说花孩子的妈妈是谁?3.你觉得哪些想象最有意思?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自由回答,互相补充。3.自由品读语句。_三、展示绘画,指导朗读(用时:15分钟)1.请同学们展示自己画的“花的学校”,介绍自

14、己想象中的“花的学校”。2.点评学生绘画,选一段配画朗读。1.展示自己的绘画作品,介绍作品中的内容。2.配画朗读课文。四、介绍作品,推荐阅读(用时:5分钟)1.介绍作者泰戈尔。2.推荐阅读泰戈尔的新月集。1.认真听老师介绍,并阅读信息窗的内容。2.课后阅读。板书设计教学反思3*.不懂就要问课题不懂就要问课型新授课设计说明课文记叙了孙中山小时候在学习时请求先生讲解课文意思的一件事,介绍了他勇于提出问题,主张不懂就要问的认真学习的精神。在教学设计时,我根据教材内容和儿童认知规律,设置了“以读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紧紧围绕“读”设计问题,使学生读有所感,读有所得。坚持以“启发式”教学理论为指导,充分

15、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前准备1.孙中山的资料,预习课文。(学生)2.教学课件。(教师)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学习目标1.认识13个生字。2.朗读课文,学习孙中山的勤学好问的精神。学习重点理解孙中山回答同学的那句话,学习他勤学好问的精神。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一、自主学习,整体感知(用时:5分钟)1.板书课题,同学们看了这个课题,你们会有哪些疑问?2.带着疑问读课文,不明白的字、词查字典或同学之间讨论。3.在初读的基础上,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4.交流孙中山的生平事迹。1.读课题,质疑。2.自学生字、生词。3.交流课文主要写孙中山的一件什么事。4.和同学交流收集的孙中山的相关资料。二、深入学习

16、,质疑解疑(用时:20分钟)1.弄清故事的起因。2.自读第2自然段,弄清孙中山的学习态度。3.结合第39自然段,想一想:孙中山提出问题后,同学们和教师各是什么态度?4.质疑:为什么孙中山小时候向老师提问还会挨打呢?而今天的学校老师为什么鼓励学生提问呢?5.指导朗读。1.了解“私塾”的意思,私塾和现在的学校有什么不同?2.找出重点词语,了解孙中山是怎样对待学习的。(“照例”“流利”“连连点头”“壮着胆子”说明了孙中山读书认真、学业完成得极为出色,但他不满足已有的成绩,有进一步要求理解课文意思的愿望。)3.当孙中山提出问题后,学生的表情有什么变化?老师的态度有什么变化?(找出含有下列词语的句子,读

17、一读:吓呆了、鸦雀无声、拿着戒尺、厉声问道、收起戒尺。)4.感受孙中山宁愿挨打也要弄清道理的精神。三、深入探究,学习拓展(用时:15分钟)1.学习了课文,你有哪些体会?2.说说自己平时是怎样勤奋学习的?3.拓展。4.总结:今天,从孙中山身上我们感受到他勤学好问的认真学习精神,老师希望同学们也能学习这种精神。1.读了课文,孙中山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读背毫不糊里糊涂;为了弄清道理,不怕挨打,敢于提问)2.自己在学习中也要做到认真、不懂就问。3.说说你知道的名人爱学习的故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第二单元秋天是美丽的季节,秋天是丰收的季节;秋天给人带来美的感受,秋天给人以丰收的快乐。本单元围绕“秋天

18、”为专题组织课文,从多角度描写秋天,有的表达了秋天里自己对家乡、亲人的怀念;有的记叙了孩子在秋天活动的快乐;有的描写了秋天美丽的景色。本单元古诗三首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秋天的雨三篇课文都是精读课文,听听,秋的声音是略读课文。本组课文作者抓住了秋天的特点,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读懂、读通课文,体会秋天的风采,感受秋天的美好。本单元还包含“习作”及“语文园地”,其中“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书写提示”“日积月累”四个版块。课题内容简说古诗三首山行描绘了一幅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热爱之情。赠刘景文通过对“荷尽”“菊残”“橙黄橘绿”等秋景的描写,突出了菊花傲霜凌寒的气概,间接表达了

19、对好友的敬佩之情。夜书所见通过对秋风落叶、篱笆下的灯火、小孩捉蟋蟀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客居在外、思念家乡的情感。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课文写了一夜秋风秋雨过后,像金色巴掌的梧桐树叶铺满了门前的水泥道,给这条水泥道增添了美丽,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秋天,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秋天的雨本文以秋雨为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从整体上描绘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听听,秋的声音课文通过描绘秋天大自然里的一些声音,展现了秋天景象的美好,表达了对秋天的赞美之情。1.认识37个生字;会写39个生字;正确读写“水泥、亮晶晶、图案、排列、规则、迟到、颜料、

20、丰收”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三首秋天的雨第2自然段。默写山行。3.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秋季景色的美好。4.初步体会课文中一些描写景色的句子的作用,从中感受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1.掌握本单元的生字和重点词语。2.引导学生在充分阅读,领略美丽的自然风光的过程中,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习惯。3.体会描写景物特点的词句,领悟作者抓住事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4.边读边想象作者是怎样运用自己的语言把秋天的美丽独特描写出来的。4.古诗三首 23课时5.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23课时6.秋天的雨 23课时7*.听听,秋的声音 12课时习作语文园地 45课时引

21、导学生读懂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充分利用生活积累,体会秋天的风采,感受秋天的美好。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理解、朗读、背诵中积累语言。学习古诗,要读懂诗句,理解内容,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学习过程中,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4.古诗三首课题古诗三首课型新授课设计说明本课包括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三首古诗,都是描写秋天景色的诗句,借景抒情。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积极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让学生在品读中,理解古诗,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学前准备1.查阅诗人的有关资料。(师生)2.自读古诗,自学生字,收集描写秋天景色的古诗,背一背。(学生)3

22、.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认识11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理解山行的诗意。学习重点理解山行的诗意。学前准备1.查阅三首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师生)2.自读古诗,收集描写秋天的景色的古诗。(学生)3.山行教学课件。(教师)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一、直奔主题,简介作者(用时:5分钟)1.教师板书课题,简介三首古诗的作者。2.自读古诗。1.学生交流收集的三首古诗及作者的相关资料。2.自读古诗,了解三首古诗中都描写了秋天的景色。3.背一背,积累写秋天的古诗。二、自读古诗,识记生字(用时:12分钟)1.引导学生读古诗,把生字圈起来。

23、2.交流识字。3.再读古诗。1.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径、赠、残、橙”等字的音。2.理解字义:山行:在山上行走,这首诗写作者在山上行走看到的秋景。斜:xi,当倾斜解释,在诗句中指曲折不直。红于:比更红。石径:山里居民的通道。三、理解山行,感受意境(用时:15分钟)1.结合注释,理解诗意。2.教师点拨: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是傍晚之景。第一句的“远”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了“远”。第二句的“生”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飘浮的动态美,也说明了山高。“有人家”让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山林充满生机。第三句的“晚”写出了作者留恋美景。第四句是全诗的中心句,突出霜叶耐寒的品质。1.再读古诗,读通

24、顺,按照223的节奏读出古诗的韵味。2.理解诗意。四、品味想象,欣赏意境(用时:8分钟)1.了解整首诗的意思,你觉得哪句诗写得好?2.课件播放秋天的霜叶。3.再读古诗,背诵古诗。1.说说哪句话写得好。2.欣赏秋天的霜叶,谈感受。3.读、背古诗。4.画一幅秋色图。教学反思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赠刘景文和夜书所见两首古诗的意思。2.背诵古诗。学习重点理解诗意,感受诗情。学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师)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一、学习古诗赠刘景文,品味诗意(用时:15分钟)1.故事导入:古时候,有个叫刘景文的诗人,他很有才华,可50岁了还没被朝廷重用,所以整天闷闷不乐,他的好朋友苏轼邀刘景文到他家做客

25、,俩人边喝酒边聊天,苏轼想帮刘景文树立信心,就写下了这首诗。2.板书课题。3.学生自读诗句,诗中写了秋天的什么景色?(课件出示)4.反复诵读,体会意境。1.学生自读诗句。找出诗句写了荷、菊两种景物。2.欣赏荷叶不同形态,你会想到哪首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荷尽已无擎雨盖)3.欣赏菊花的美,对应的诗句是:菊残犹有傲霜枝。4.欣赏橙黄橘绿图(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美丽的季节)。5.读背古诗。二、学习古诗夜书所见,领悟诗情(用时:20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看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古诗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课件出示一、二句诗,引导学生交流,假如你是一个漂泊在外的诗人,读了这两句诗,你是什么样的心情

26、?3.出示三、四句,引导学生思考:哪些是作者想到的?为什么会想到这些?4.引导学生感悟写法。5.读、背古诗。1.前两句是诗人听到的:梧桐树叶被风吹动的声音。后两句是写诗人看到的:儿童挑灯捉蟋蟀。2.结合第一、二句诗谈感受,理解诗意。3.齐读第三、四句诗,理解诗意。4.学习诗人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5.读背古诗。三、总结全文(用时:5分钟)1.总结两首古诗的内容。2.积累古诗。学生积累古诗。板书设计教学反思5.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课题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课型新授课设计说明课文用一个小孩的眼睛去发现梧桐叶落在湿漉漉的水泥道上的美景,体现了孩子的天真烂漫。教学时,我注重引导学生去发现小作者观察到的每一

27、个景点,体会比喻句的妙用,感受到小作者的观察细致,想象丰富。学前准备1.观察每天行走的水泥路。(学生)2.自学生字、制作生字卡片。(学生)3.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词语,正确读写词语。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学习重点认识生字、词语。学前准备1.观察每天行走的水泥路。(学生)2.制作生字卡片。(学生)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一、问题导入(用时:5分钟)1.同学们,想一想,你们每天上学、放学走过的水泥路是什么样的?用一句话概括。2.今天,我们要欣赏到一条“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你想知道是什么样的吗?(板书课题)1

28、.学生交流走过的水泥路的样子。2.齐读课题。二、初读识字(用时:15分钟)1.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自由读课文。2.指导学生学习生字、新词。重点指导“凌、增、棕、靴”的读音和“铺、印、图、迟”的笔顺。1.学生熟读课文,画出文中生字、新词。2.同桌用自制的生字卡片识字:加一加识字:案、规、图熟字加偏旁识字:甫(铺)尼(泥)完(院)非(排)贝(则)尺(迟)谜语识字:三天(晶)三、熟读感知(用时:15分钟)1.再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2.读自己喜欢的句子。1.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2.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四、课堂小结(用时: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按结构归类复习生字。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归纳

29、字的结构。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反思本课要求会认、会写的生字较多,学生随文识字,还采用多种方法识字,最后又按结构归类巩固识字,效果较好。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感受文中的优美句子。2.练习写话。学习重点理解相关句子,感受作者的语言美。学前准备教学课件。(教师)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一、精读感悟(用时:10分钟)1.自读课文,了解作者观察到的每个景点。2.理解词语:明朗、亮晶晶、湿漉漉、熨帖、凌乱。3.欣赏文中的比喻句。4.根据课文内容释题。1.作者观察了明朗的天空、湿漉漉的水泥道上、亮晶晶的水洼、金黄的叶子。2.联系课文内容和利用工具书理解词语。3.画出文中的比喻句,并指出把什么比作什么。4

30、.“金色巴掌”指梧桐树的叶子,课题是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二、赏析美句(用时:20分钟)1.默读课文,用“”画出写美景的句子,用“”画出作者高兴的句子。(学生读后,课件相应出示)2.欣赏、体会这些句子中的美。1.美景:(1)这一片片闪着雨珠的叶子,一掉下来,被紧紧地粘在湿漉漉的水泥道上了。(2)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3)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2.高兴:(1)我一步一步小心地走着,一片一片仔细地数着。(2)我穿着一双棕红色的小雨靴。你瞧,这多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在秋天金黄的叶丛间,愉快地蹦跳着、歌唱着三、总结仿写(用时:10分钟)1.多美的水泥道啊,你们喜欢吗?2.

31、你在上学或放学的路上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吧。小练笔:用几句话写下你上学或放学看到的景色。板书设计教学反思6.秋天的雨课题秋天的雨课型新授课设计说明作者的笔触从感觉、色彩、味道、动物的活动几方面为我们描绘出了秋雨中大地的多姿多彩与事物的变化。学习本文,一方面指导学生从语言中感受秋雨的独特,另一方面引导学生结合实际生活去体会,从文本中学,从生活中学,这样才能更好地感受秋天的雨的独特魅力,激发对人、自然的喜爱之情。学前准备1.制作生字卡片。(师生)2.自学生字词,熟读课文,想想各个季节雨的不同特点。(学生)3.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认识11个

32、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2.熟读课文,积累好词好句。学习重点认识生字,正确读写词语,熟读课文。学前准备1.制造生字卡片。(师生)2.想想每个季节雨的特点。(学生)3.搜集相关图片。(教师)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一、激趣导入,引出课题(用时:5分钟)1.教师板书“雨”,引导学生说一说春、夏、秋的雨各自的特点。2.教师出示秋雨及秋季景色的图片。3.板书课题,质疑。1.小组交流,抓住每个季节雨的特点来介绍。2.欣赏图片,感受秋之美。3.齐读课题,质疑。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用时:20分钟)1.引导读文,提出阅读要求:读准确、读通顺,对课文中的生字、新词、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2.检查识

33、字情况,强调“匙”的读音。3.组织学生概括文章内容,引导学生学习抓住中心句概括内容的方法。1.自读课文,边读边圈出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2.利用生字卡开火车识字、正音。3.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找到各自然段的中心句,概括段落内容。三、再读课文,随文积累(用时:10分钟)1.引导学生读课文,边读边标记自己喜欢的词句。2.教师巡视,指导学生仿写。1.快速默读,把自己喜欢的词句做上记号。2.小组内交流好词好句。3.仿照文中的句子,试着写一写。四、指导书写,布置作业(用时:5分钟)1.带领学生书写,注意笔顺。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观察“颜、淡”的笔顺,跟老师一起书写。2.学生书写生字。教学反思本课

34、要求掌握的生字和词语较多,学生通过读课文,在语境中识字的效果较好,通过抓住中心句理解每段主要内容,进而了解了全文的主要内容。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围绕每段中心句,理解课文内容。2.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并仿写。学习重点围绕中心句,理解课文内容。学前准备教学课件。(教师)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一、复习词句,引入新课(用时:5分钟)1.教师出示词语卡片,认读。2.回忆上节内容:说说课文从哪几方面写了秋天的雨。1.学生认读词语。(注意多音字)2.小组内交流本课主要从哪几个方面写了秋天的雨。二、抓重点段,品析课文(用时:27分钟)1.引导学习第1自然段,思考:秋天的雨是如何把秋天的大门打开的?2.引导学习

35、第2自然段,思考:(1)走进秋天,我们会看到什么?(2)这么美丽的颜色,秋雨都送给了谁?3.引导学生自学3、4自然段,思考:秋天的雨还给我们带来了什么?4.引导学生联系全文说说:为什么秋天的雨给小朋友们带来的是“一首欢乐的歌”?1.学生自读第1自然段,同同桌交流秋天的大门是如何被秋雨打开的。2.学生自读第2自然段。(1)圈画相关语句,联系上下文理解“五彩缤纷”。(2)学生表演“你挤我碰,频频点头”等词。3.学生仿照第2自然段的学习方法自学第3、4自然段,回答问题,并在小组内交流。4.学生自由说自己的看法,并带着喜爱之情齐读第5自然段。三、练习巩固,总结全文(用时:8分钟)1.组织学生分小组朗读

36、课文。2.指导学生积累词句。3.教师总结全文。4.作业:把自己喜欢的词句写在本子上,背诵喜爱的段落。1.学生在小组内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2.学生画出自己喜欢的词句写在积累本上。3.谈一谈学习文章以后的收获。板书设计教学反思7*.听听,秋的声音课题听听,秋的声音课型新授课设计说明语文教学应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把握 ,学习能力的培养。由于本课是阅读课,教学时教师应重点指导学生阅读本课“阅读提示”,按照“阅读提示”的要求自学课文,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本课设计上的另一突出特点是朗读的指导,采用教师的配乐范读、学生的朗读、默读等方式深入感悟文本,以读促讲,以读促想,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深化学生对

37、本诗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由文字想象画面的能力,促进了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学前准备1.搜集秋天的声音及图片。(师生)2.预习生字,读懂课文。(学生)3.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学习目标1.会认9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2.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3.仿照诗歌的形式,仿写诗文。学习重点1.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2.仿照诗歌的形式,仿写诗文。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一、游戏导入,质疑引入(用时:5分钟)小游戏:听音说画。1.课件播放各种声音。2.引导学生说说你听到了什么声音?3.你脑海里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4.板书课题。

38、质疑: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问?1.学生倾听。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说说听到的声音。3.学生闭目倾听、想象;全班交流、汇报。4.齐读课题,提出自己的问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用时:12分钟)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你脑海里浮现出什么样的画面?2.老师想请6位同学朗读诗歌。猜猜看,为什么请6位同学?注意读准读通,相机正音。3.引导学生学习“阅读提示”,明确学习要求。4.小游戏:找声音。(文中描写秋的声音的句子)1.学生听老师读课文说画面,然后再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生字可以多读几遍。2.学生在小组内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其他学生倾听。评一评。3.根据“阅读提示”默读课文,找找秋的声

39、音,全班交流,汇报:(如,黄叶的道别声; 蟋蟀的告别歌;大雁的叮咛声;田野的歌吟声。)三、品读想象,体会交流(用时:15分钟)1.引导学习第13小节,提出要求: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小节,边读边展开想象。2.引导学生描述画面,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象:你的脑海里呈现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3.引导学生评议,交流感受。4.指导学生朗读。1.学生可以从看到的、听到的这些方面来想象画面。2.学生进行描述,把自己想象的画面描述得美一点。3.学生评议并补充。4.学生带着这种美好的感情朗读自己喜欢的小节,读出画面感。四、仿写诗歌,积淀语言(用时:8分钟)1.指名学生朗读第46小节。2.指导学生仿写诗歌。3.引导学生读一

40、读自己写的诗歌。1.学生朗读课文。2.学生自由作诗,小组交流,几个小伙伴可以合作。3.小组选派代表诵读。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第三单元本单元以童话故事为专题,安排了四篇课文、一个习作和一个语文园地。去年的树讲述了一只鸟儿不辞劳苦,一路寻找,实现自己诺言的故事。那一定会很好记叙了一颗种子在变成一棵高大的树后经历了各种变化的经过。在牛肚子里旅行讲述了一只小蟋蟀在牛肚子里“旅行”的故事。一块奶酪通过写蚂蚁队长带领蚂蚁搬运食物的过程,赞扬了蚂蚁队长的高尚品质。语文园地有“交流平台”“识字加油站”“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快乐读书吧”五个版块。课题内容简说去年的树本文讲述了鸟儿为了实现自己的诺言,千方百计寻

41、找自己的好朋友树,最后面对着由树做成的火柴点燃的灯火,唱起了去年的歌的故事。赞美了高尚的、令人荡气回肠的友情。那一定会很好这是一篇优美动人的童话故事,写了一粒种子,怀揣梦想,努力生长,长成了一棵高大的树。后经历了变成手推车、椅子、木地板的过程,启示我们要用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才能获得真正的“舒服”。在牛肚子里旅行本文写青头在好朋友红头被牛吞掉以后,做出各种努力救出红头的故事,从中可以看出青头不仅知识丰富,而且珍惜友情、勇敢无畏。一块奶酪这篇童话讲述的是蚂蚁队长在运粮之前宣布不许偷嘴的纪律之后,带领一群蚂蚁在运粮中发现一块奶酪,凭着坚强的毅力,抵御奶酪的诱惑,自觉遵守纪律的故事。赞扬了蚂蚁队长以

42、身作则、自觉遵守纪律、抵制诱惑和爱护幼小的美好品质。1.认识40个生字;会写26个生字;正确读写“剩下、斧子、火柴、煤油、摇晃、旅行、拼命、流泪”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读懂课文内容,积累好词佳句。4.初步培养从童话故事中感悟出道理的能力。1.掌握本单元的生字和重点词语。2.读懂课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3.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理解童话故事的内容。4.引导学生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发现童话故事中蕴含的道理。8.去年的树 23课时9*.那一定会很好 12课时10.在牛肚子里旅行 23课时11*.一块奶酪12课时习作语文园地34课时这组课文讲述了几个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通过学习并结

43、合生活实际,使学生学会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学习童话故事,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与交流,明白其中的道理,并将学到的知识用于实践。在学习过程中,还应注意引导学生积累好词佳句。8.去年的树课题去年的树课型新授课设计说明本文是日本作家新美南吉的作品,是一篇拟人体童话。写一只鸟儿为了遵守诺言,历尽千辛万苦寻找她的树朋友,最后面对由树朋友做成的火柴点燃的灯火,唱起去年的歌的故事,歌颂了鸟儿信守诺言的品质和她对树的浓厚友谊。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读文、角色对话、感悟体验、拓展想象等过程,感悟文本中所蕴含的语言美、思想美、意境美,从而实现学生心灵与文本之间真诚的对话,领悟童话所揭示的“信守诺言,珍惜友情”

44、的道理。学前准备1.教学课件。(教师)2.有关守信或珍惜友情的故事。(学生)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新词。2.自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学习重点1.认识生字,正确读写词语。2.了解课文内容。学前准备1.生字卡片。(师生)2.多媒体课件。(教师)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一、谈话导入,自主识字(用时:10分钟)1.同学们,你们喜欢童话故事吗?在童话故事中,你结识了哪些好朋友?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两位好朋友,看看他们是谁?(画大树和小鸟)2.(课件出示)在大森林里,有一棵大树,他和一只鸟儿是朋友,每天鸟儿都来为大树唱歌,大树呢,则会专注地倾听,现在我

45、们围绕这对好朋友来听一段美丽的故事。3.学生自读课文,认读生字。1.介绍自己结识的童话朋友。2.自读课文,认准生字,词语。3.用加一加的办法识字:父+斤=斧 此+木=柴火+某=煤 目+争=睁火+然=燃 石+欠=砍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用时:5分钟)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看看会有哪些收获。2.这篇课文在语言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你们发现了吗?1.课文是采用对话的形式展开故事情节。2.课文一共有四组对话。(大树和鸟儿、鸟儿和树根、鸟儿和门、鸟儿和小女孩)三、研读课文,训练朗读(用时:20分钟)1.去年的树和鸟儿在一起是怎样的情形?读第14自然段,你感受到什么?2.分角色朗读,体会鸟儿

46、和树的浓厚情谊。3.在期待中,冬天很快就过去了,鸟儿和树的愿望能实现吗?1.“天天”一句,重点体会:天天唱、天天听。2.从他们的对话中,体现了鸟儿和树的伤心,难舍难分的心情。3.想象鸟儿和大树期盼相逢时的内心想法。四、课堂小结(用时:5分钟)1.把你喜欢的好词或句子画下来。2.熟记本节课的生字词。1.把画下来的词句记在自己的摘抄本上。2.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摘抄的内容。教学反思本节课有两个重点,一是认识生字、词语;二是了解鸟儿和树之间是好朋友。学生都是通过读课文来突破这两个重点;通过分角色朗读来弄清课文以对话的形式展开故事情节的写作手法。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分角色朗读对话。2.体会童话故事揭示的道

47、理。学习重点体会童话故事揭示的道理。学前准备教学课件。(教师)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一、复习提示,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1.默读课文,想想上节课的内容。2.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鸟儿和树的情谊深。读一读体现鸟儿和树情谊深的句子。二、体会对话,升华情感(用时:20分钟)1.默读第714自然段,概括鸟儿的寻找过程。2.分角色朗读对话,体会鸟儿的心情。1.鸟儿的几次问话表达的感情:(1)“立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呀?”(担心)(2)“门先生,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您知道吗?”(焦急)(3)“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伤心)2.学生自找伙伴,分角色朗读课文。三、引导想象,补充对话

48、(用时:7分钟)1.(课件出示)村子里,煤油灯旁,两个好朋友相聚了,请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2.鸟儿为什么“睁大眼睛”?“盯”有什么含义?为什么用两个“看”?结合上文仔细体会。1.“睁大眼睛”“盯”“看”等词说明了鸟儿努力在闪耀的灯火中寻找朋友的影子,表现了鸟儿无比的深情和留恋。2.“又”写出了鸟儿非常珍惜她和树之间的友情,想和她已经不在了的朋友多呆一会儿。四、理清脉络,总结全文(用时:8分钟)1.学生再读课文,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先分段,再概括每部分内容。2.学完了课文,你有什么感想?说一说。全文分三段:第一段(14)写鸟儿和树是好朋友,鸟儿要飞到南方去,他们有一个约定。第二段(514)写

49、鸟儿从南方飞回来,寻找朋友树的过程。第三段(1417)写鸟儿实现了自己的诺言,带着对树的深情和留恋飞走了。板书设计教学反思9*.那一定会很好课题那一定会很好课型新授课设计说明课文是一篇童话故事,讲述了木头的各种变化,蕴含了为他人和社会做出贡献,人生才有意义的道理。在教学设计中我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一粒种子经过的历程,再通过朗读体会文章的道理,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前准备1.制作多媒体课件。(老师)2.预习生字,制作生字卡片。(学生)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学习目标1.认识7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蕴含的

50、道理。学习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蕴含的道理。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一、话激趣,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1.课件展示“舒服”,请问同学们有感觉舒服的时候吗?那都是在什么时候?2.板书课题。1.同学们相互交流自己感到舒服的时候。2.理解“舒服”的含义。3.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用时:10分钟)1.老师巡视,指导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读完课文后,想一想种子经过了哪些历程。1.学生自读课文,画出文中的生字新词。2.讨论文中的种子经过了哪些历程。三、再读课文,理解内容(用时:20分钟)1.指导学生再读课文,在文中画出含有“舒服”这个词语的句子。2.指导朗读,体

51、会情感。3.再读课文,想一想: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它走过了一段怎样的历程?1.学生边读课文,边画出文中含有“舒服”这个词的句子。2.师生交流画出的语句。3.学生有感情朗读句子并体会情感。4.学生讨论交流种子经过的历程。四、总结拓展(用时:5分钟)1.学了课文,你懂得了什么道理?2.比较一下,这篇课文和去年的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师生讨论交流懂得的道理。板书设计教学反思10.在牛肚子里旅行课题在牛肚子里旅行课型新授课设计说明课文描写了两只小蟋蟀玩捉迷藏,其中一只不幸被吞进了牛肚子,在牛肚子里“旅行”了一次,最后侥幸逃脱的危险经历。文章篇幅较长,因此提问“谁在牛肚子里旅行?为什么会在牛肚

52、子里旅行?”让学生对文章内容有整体把握。然后通过各种形式地读,再理解红头的旅行过程,了解牛吃东西的特点,以及青头对红头的帮助和鼓励,体会文章情感。学前准备1.查找资料了解牛胃的特殊构造和功能。(学生)2.预习生字、词语,制作生字词语卡片。(学生)3.制作多媒体课件,课文朗读录音。(教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认识15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学习重点认识生字,理解读写词语。学前准备1.制作教学课件,课文朗读录音。(教师)2.了解牛吃食的特点,预习课文。(学生)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一、揭题质疑,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1

53、.板书:旅行,组织交流。2.板书:旅游。3.把课题补充完整。4.引导学生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1.说说自己去哪里旅行过,感觉怎样。2.区别“旅行”和“旅游”的意思。3.齐读课题。4.学生质疑问题预设:谁在牛肚子里旅行?为什么会在牛肚子里旅行?二、初读课文,随文识字(用时:13分钟)1.老师巡视,指导学生自由读课文。并给自然段标序号。2.指导学生学习新字、新词。教师重点指导。1.学生熟读课文,画出文中的生字新词。2.小组之间利用识字卡片互相交流识字方法,自学生字新词。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用时:17分钟)1.指导学生再读课文,思考:(1)谁在牛肚子里旅行?(2)红头为什么会到牛肚

54、子里旅行?2.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1.自读课文,读通、读顺,并思考:读了课文后知道了什么。2.全班交流思考题。四、课堂小结(用时: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归类复习本节课的生字。2.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学生在教师总结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生字词。2.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学反思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原因和过程,培养学生语言概括能力。2.初步了解牛胃的特殊构造及功能。3.培养学生遇事冷静,相互帮助的处事哲理。学习重点理解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过程。学前准备制作课件。(教师)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一、回顾交流,导入新课(用时:7分钟)1.复习生字词。2.红头是怎样

55、在牛肚子里旅行的?3.从红头的旅行过程中,你还发现牛吃东西时有什么特别的表现?1.学生读生字、词。2.回顾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过程。二、深入研读,了解课文(用时:20分钟)1.出示文段,引导学生用上“先再接着最后”连起来介绍红头在牛肚子里的旅行过程。2.组织交流,学习“反刍”。3.组织交流,引读课文。4.抓住红头、青头说话的语气指导朗读。1.自由读课文第517自然段,思考:红头是怎样在牛肚子旅行的?从文中划出红头所在地点的语句。2.再次快读该语段,思考:牛吃东西时有什么特别的表现?3.结合课文和收集的资料,说说牛胃是怎样消化食物的?4.分角色朗读课文。_三、再读课文,升华情感(用时:8分钟)1

56、.找出描写青头帮助,鼓励红头的语句,进行朗读、体会。2.从青头的所作所言中,你感受到了什么?3.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学生在文中画出有关语句。2.交流感悟。四、总结想象,拓展延伸(用时:5分钟)1.当红头从牛肚子里出来后会对青头说些什么呢?2.你能试着讲一个有趣的历险故事吗?学生交流红头从牛肚子出来后,对青头说的话。板书设计教学反思11*.一块奶酪课题一块奶酪课型新授课设计说明课文记叙了蚂蚁队长带领蚂蚁搬运食物,把一小块掉了的奶酪让给最小的蚂蚁吃,赞扬了蚂蚁队长以身作则,关心幼小的美好品质。教学本课,我主要放手让学生自读、研读,读懂课文内容,感受蚂蚁的美好品质,并谈谈读文后受到的启发。学

57、前准备1.自学生字,收集蚂蚁搬食物的资料。(学生)2.教学相关课件。(教师)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学习目标1.认识11个生字。2.读懂课文内容,体会蚂蚁队长和蚂蚁们的美好品质。3.学习蚂蚁大家庭同心协力,关心幼小的美好品质,并受到启发。学习重点体会蚂蚁队长表现出的美好品质。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一、问题导入(用时:5分钟)1.同学们,你们见过蚂蚁搬运食物吗?2.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蚂蚁队长,看看它是怎样带领蚂蚁队伍搬运食物的?(板书课题)1.学生交流蚂蚁搬运食物的情景。2.齐读课题,质疑。二、初读识字(用时:15分钟)1.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的序号,把生字圈起来。2.认读生字和带生字的词语。

58、3.了解课文主要内容。1.易读错的字。犯(fn) 跺(du)豫(y)2.读一读带生字的词语。3.自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4.学生齐读课题。三、研读感悟(用时:15分钟)1.自读课文第13自然段,思考:(1)蚂蚁队长下达了什么命令?(2)蚂蚁们是怎么做的呢?2.研读第49自然段,思考:蚂蚁队长和蚂蚁们对掉在地上的奶酪渣是什么态度?3.齐读最后一段。1.读第1段蚂蚁的命令。2.从“争先恐后、抢着、不愿”等词体现了蚂蚁遵守纪律,同心协力的品质。3.小组合作学习,交流:队长:丢掉太可惜;吃掉犯禁令(矛盾)4.“劲头比刚才更足”蚂蚁队长身先士卒,以身作则地品质更加激励蚂蚁们齐心协力地搬运食物。四、课堂小

59、结(用时:5分钟)学生再读课文,说说课文对你的启发。学生谈体会。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第四单元本单元有三篇课文、一个口语交际、一个习作和一个语文园地。三篇课文都是童话故事,其中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为精读课文,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不会叫的狗为略读课文。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中,老屋用奉献精神,三次满足了小动物们的要求;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中的胡萝卜先生不小心长长的胡子为大家做了不少好事;不会叫的狗中一只不会叫的狗却因为不会叫差点命丧黄泉。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识字加油站”“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四个版块。课题内容简说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课文写了一百多岁的老屋为了让小猫在暴风雨夜安心睡觉,让老母鸡有安心孵蛋的地方,

60、让小蜘蛛能安心织网捉虫,坚持不倒下的故事。表现了老屋的慈祥和宽厚,歌颂了老屋助人为乐的优秀品质。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本文是一篇生动有趣的童话,主要写了胡萝卜先生的一根胡子得到了果酱的营养后不断变长,后来给小男孩做风筝线、给鸟太太当晒尿布的绳子的故事。不会叫的狗这篇课文以巧妙的构思和淳朴的语言描写了一只不会叫的狗向小公鸡和杜鹃学习啼叫,结果险遭狐狸和猎人毒手,最后,安排三种结局,启发我们想象故事的结尾。表达了作者对动物、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1.认识29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门板、准备、暴风雨、墙壁”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故事背后蕴藏的道理。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