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三政治哲学考纲基本知识_第1页
2012高三政治哲学考纲基本知识_第2页
2012高三政治哲学考纲基本知识_第3页
2012高三政治哲学考纲基本知识_第4页
2012高三政治哲学考纲基本知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12高三政治思想政治基本知识前言 生活与哲学 1、理解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又是方法论的学说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所谓世界观,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同时又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所谓方法论,就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人们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2、理解哲学与具体科学知识的关系 哲学不同于具体科学知识。具体科学研究的都是世界某一特定领域、某一局部的问题,揭示的是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特殊本质和规律。 哲学是把整个世界作为研究对象,揭示的是世界万事万物的共同

2、本质和最一般的规律。哲学同具体科学知识又有密切的联系。哲学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等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哲学能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哲学不是科学)3、识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涵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历史唯物主义是最重要、最具革命性的部分,它的创立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着重大的意义。4、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实践性 所谓科学性,在于它正确地阐明了整个世界发展的最普遍规律,给人们提供了正确地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和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的观点和方法。所谓实践性,在于它以改造世界为目的,是为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建设社会

3、主义、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历史任务服务的。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特点。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不断发展的科学体系,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第一课 认识世界 尊重实际1、识记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世界上各种各样的事物,尽管千差万别,各有自己的特点,但是,它们都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整个世界是一个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2、识记物质的概念马克思主义哲学把物质概念表述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这一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3、理解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具有可知性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最根本的特

4、性。虽然,世界上千差万别的种种具体事物,各有其特有的性质和特点,但是,从哲学上说,它们都是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都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的东西。客观实在性是世界上万事万物具有的共同特性,而且是它们最根本的特性。物质是可以被人们所认识的。世界上只有已被认识的事物和有待于被认识的事物,并不存在不可认识的事物。4、识记意识的概念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5、理解意识的本质意识的本质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就其起源来说,它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就其生理基础来说,它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就其形式来说,它是主观性的;而就其来源和内容来说,它是客观的。6

5、、运用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知识分析说明社会现象 意识具有能动地认识世界的能力和作用。人的意识不仅能够反映客观事物生动丰富的外表现象,而且能够透过表面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变化发展的规律性。 意识具有能动地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人们能够以对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性的知识为指导,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采取正确的行动,做好工作,对事物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不同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获得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是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前提,而要把意识的能动作用变成现实,还必须通过人的实践。意识正是通过实践而反作用

6、于客观事物,才能使客观世界发生符合人的目的和需要的改变,从而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7、理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对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凡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即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决定意识的,就是唯物主义;凡认为意识是第一性的,即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决定物质的,就是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两条不同的认识路线。 8、运用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的知识评价社会现象 我们从事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必须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在对物质与意识的相互关系的研究中,把意识的能动作用片面地加以夸大和绝对化,把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7、夸大为意识对物质的决定作用,把物质派生出来的意识夸大为脱离物质而独立存在的实体,这是唯心主义的深刻的认识根源。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必须正确把握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首先,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同时,在坚持物质决定意识的前提下,充分肯定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在自然、社会和思维的领域中,都要旗帜鲜明地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9、运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知识分析社会现象(1)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10、识记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含义从实际出发,就是想问题、办事情,都要

8、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按照实际情况办事。11、运用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知识分析说明社会现象 物质决定意识,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想问题、办事情,都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按照实际情况办事。使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主观主义。 主观主义有两种表现。一是教条主义、本本主义;二是经验主义。这种主观主义的态度,是唯心主义在实际生活中的表现。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要有求实的精神,努力做到使自己的思想符合客观实际。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要尊重客观事实;要重视调查研究;要出以公心;要求真务实。第二课 探索规律 实事求是1、运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的知识分析社会现象 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

9、程。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离的。宇宙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宇宙中也没有离开物质的“纯粹”运动。所以说,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2、运用运动与静止辩证关系知识分析社会现象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范围内,处于相对稳定和暂时平衡的状态,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统一。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绝对的动中;包含着暂时的、相对的静,相对的静中又包含着永恒的、绝对的动。割裂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把相对意义的静止绝对化,认为事物是绝对不变的,是形而上学的观点。如果否认相对静止,片面夸大事物的运动的绝对性,则会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3、识记运动的基本形式

10、宇宙中各种运动形式按照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大体可分为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社会运动、思维运动等基本形式。 4、识记规律的含义规律是事物发展中本身所固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5、理解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规律是事物发展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1)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的客观性是规律最重要的特点。 (2)规律是事物内部的本质的联系。(本质性)(3)规律是事物发展中的必然联系。(必然性)(4)规律是事物发展中稳定的联系。规律的稳定性也就是它的重复性。(稳定性)6、识记科学认识的任务是揭示事物运动的规律

11、物质世界的运动具有规律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只有遵循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人们在实践中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科学认识的任务,在于揭示事物运动的规律。 7、运用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分析社会现象 本质和现象是紧密联系的。任何本质都要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出来,任何现象也都是本质在某一方面的表现。 事物的现象及其与本质的联系是错综复杂的。一般说来,现象表现为“多”,而本质表现是“一”。 现象是变动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 现象有真象和假象之分。认识客观事物,既不能抛开现象直接认识本质,也不能使认识停留在表面现象,而必须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把握规律。8、识记实践与认识的含义实践含义:实践

12、是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活动。认识含义: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9、识记实践的基本特征与基本形式实践具有三个基本特征:(1)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活动。 (2)实践是自觉、能动的活动。 (3)实践是社会、历史的活动。社会实践有三种基本形式,即生产实践、调整和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10、理解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 一个人既可以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广播电视、读书、听讲等方式获得间接经验。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相对而言的。在我为间接经验的东西,在前人或他人则仍为直接经验。一切真知最终来源于实践,来源于直接经验。 11、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13、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感性认识的特点是以生动、丰富、具体的形象直接反映外部世界,它和客观事物之间没有任何中间环节。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概念、判断和推理是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理性认识的特点是它的间接性和抽象性。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一方面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没有感性认识提供的感性材料,就不可能形成理性认识。另一方面,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否则,就不能达到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就会犯经验论或唯理论的错误。12、运用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14、必须具备的条件分析社会现象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必须掌握十分丰富的感性材料;所获得的感性材料必须合乎实际;要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对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制作,从而透过现象,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13、运用寻求真知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分析社会现象在实践中获得的理性认识,还需要回到实践中进行检验,加以修正、补充和发展,寻求真知将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不断发展过程。14、运用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分析社会现象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

15、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总之,认识的发生、发展、受检验和归宿,都离不开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15、运用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辩证关系分析社会现象 (1)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文转移的。但人可以认识利用规律,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活动,从而有效改造客观世界。 (2)按规律办事,才能取得成功。而违背规律,必然受到惩罚。(3)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是辩证统一的。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发挥主观能动性又是认识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我们既反对墨守成规的保守思想和听天由命的宿命论,又要

16、反对片面夸大主观能动作用的唯意志论。16、识记实事求是的含义尊重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本原则。这个原则叫做“实事求是”。“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实事求是是彻底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体现。17、理解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党的思想路线的高度概括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实事求是是彻底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体现。 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其中,实事求是集中体现了它的各组成部分的科学精神,是党的

17、思想路线的核心。因此,我们通常把党的思想路线简称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第三课 把握联系 促进发展1、识记联系的含义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和它周围的其他事物存在着联系。孤立的事物是没有的。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所谓联系,是指一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作用。2、运用事联系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的知识分析社会现象(1)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地存在着,它总是同其他事物相互联系;在事物内部的各个方面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既表现为宇宙间的任何事物同其周围事物发生着横向联系,又表现为事物自身在其发展过程中有着纵向联系。事物的联系在

18、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无处不有,无时不在,具有普遍的性质。 (2)联系的客观性,即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它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真实的,不是人们强加的,不是主观臆想出来的。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事物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3)联系的多样性,即事物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联系形式复杂多样、各有特点。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3、运用联系的观点,特别是因果联系的观点、整体性观点分析社会现象 (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2)要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任何现象都会引起其他现象的产生,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是由其他现象所引起的。这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

19、系,叫做因果联系。原因和结果是一种先行后续、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原因和结果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对于我们科学地认识事物,提高实践活动的自觉性的预见性,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3)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整体是指由事物的各内在要素相互联系构成的有机统一体及其发展全过程。部分是指组成事物有机统一体的各个方面、要素及发展全过程的某一阶段。整体和部分有严格的界限。整体和部分区别:整体高于部分,部分是隶属于整体的。两者的地位和功能是不同的。一方面,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另一方面,整体的功能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联系:整体和部分又是相互联系的,两者相互影响,不可分割。在整体与部

20、分的关系中,整体离不开部分,整体离不开部分;部分也离不开整体,离开了整体,部分也就失去了原来的性质和功能。整体和部分是相辅相成的。 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要有全局观念和整体观念。办事情也要重视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我们既要通观全局,又要抓好局部,特别要抓住关键的部分。4、识记发展的含义和实质含义:发展是事物具有前进上升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代替旧事物)5、运用新事物和旧事物的辩证关系分析社会现象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旧事物是指:同客观规律背道而驰、违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

21、,正在日趋灭亡的东西。区分的根本标准:要看其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有没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辩证关系:一方面,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第一,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最终必将能战胜旧事物。第二,新事物优于旧事物。新事物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和腐朽的东西,吸取了旧事物中一切积极、合理的东西,并增添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具有旧事物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第三,在社会领域中,新事物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而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另一方面,新事物战胜旧事物要经历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一,新事物成长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二,旧事物不会自行消亡

22、,会阻止新事物成长壮大。三,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理解需要一个过程。总之,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事物发展总趋势是前进的。所以,新事物的发展前途是光明的。6、运用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分析社会现象 (1)任何事物都有量的规定性和质的规定性。事物的质和量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一切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度”这个概念就是体现事物质和量的统一,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稳定性的量的限度。我们在实践中要坚持适度原则,把握事物的“度”。(方法论) (2)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从量变到质变,又从质变到量变的无限交替过程中实现的。事物的发展首先是从量的变化开始的。量变是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

23、变化,是由一种质的形态向另一种质的形态的飞跃。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要引起质变。量变引起质变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事物数量的变化引起质变;另一种是事物成分在排列组合方面的变化引起质变。(3)辩证关系: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由量变到质变,又由质变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构成事物无限的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使事物不断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地向前发展。 (4)要重视量的积累,不失时机的促进质的飞跃。(方法论)7、运用事物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知识分析社会现象 事物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是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前进

24、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基本途径。要有走曲折道路的思想准备,善于在曲折中前进。(方法论)8、运用发展的观点分析说明社会现象 世界是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1)要把事物的发展作为过程加以考察。 (2)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第四课 分析矛盾,辩证思维1、理解矛盾的含义及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1)矛盾是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矛盾就是既对立又统一。 (2)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的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有两种情形: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一方的存

25、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3)世界上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都是事物内部的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的结果。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推动着事物的发展,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2、运用内因与外因辩证关系知识分析说明社会现象 事物的变化和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1)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内因是事物发展的第一位原因、根本原因,它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性质和发展方向。(2)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是第二位原因。在事物的变化发展过程中,外因能够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3)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外因对事物发展所起

26、的作用,表现在对事物内部矛盾的影响上,即通过增强内部矛盾的一个方面,制约其另一个方面而发生作用,并不是撇开内因而单独地起作用的。3、运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知识分析说明社会现象 (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2)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表现:其一,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其二,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其三,事物矛盾的双方各有其特点。(3)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首先,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是没有的。其次,矛盾的普遍

27、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4、理解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含义及辩证关系 (1)含义: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多种矛盾,其中必有一种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起着决定的作用,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这种矛盾叫做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做次要矛盾。(2)关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5、理解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含义及辩证关系(1)含义:每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也有主次之分,其地位和作用也是不同的。其中,居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方面,叫做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起着次要作用的方面,叫做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2)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既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也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6、运用矛盾分析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知识评价社会现象 (1)矛盾分析法:矛盾具有普遍性,要坚持一分为二,全面的分析事物的矛盾。 (2)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们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指导下,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科学地认识事物的基础,也是正确解决矛盾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