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word硕士论文】论我国民事诉讼审前程序_第1页
【优秀word硕士论文】论我国民事诉讼审前程序_第2页
【优秀word硕士论文】论我国民事诉讼审前程序_第3页
【优秀word硕士论文】论我国民事诉讼审前程序_第4页
【优秀word硕士论文】论我国民事诉讼审前程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我国民事诉讼审前程序(硕士论文摘要)审前程序对诉讼程序公正且高效的运行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在我国审判事务中,一直没有较完整的审前程序。长期以来,我国民事诉讼的立法和实践对开庭审理程序较为重视,对审前程序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主要表现就是从新中国建立到现行的民事诉讼法颁布,但是,随着司法改革进程的深入、和在“司法为民”为核心的现代司法理念的指导下,我国民事审前程序的改革作为民事诉讼审判方式改革的一部分,已经受到了理论界和实务界的普遍重视。因此,尽快完善审前程序成为了我国当今民事诉讼司法领域一大课题。本文对审前程序的现状和完善进行了探讨和研究,以期促进这一制度的不断完善,推进我国民事审判改革步伐的不断发展。全文有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对审前程序进行概述。介绍了审前程序的概念、特征、功能和价值,目的在于对审前程序进行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明确审前程序设计目的。第二部分介绍了我国审前程序的现状、改革进程回顾以及在立法和审判实务存在的问题。目的是通过对我国审前程序形成背景的分析,结合民事诉讼立法领域对审前程序制度已经取得的成就,找出目前我国审前程序仍然存在的问题,为完善我国审前程序寻找突破口。第三部分介绍了国外审前程序及对我国的借鉴作用。本部分对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典型代表国家美国和德国的审前程序内容及特点进行了比较分析,目的是站在比较法考察视角上,通过对外国审前程序特点的分析,从中得出我国值得借鉴的先进经验,整理出构建审前程序的基本原则和宗旨。第四部分提出了完善审前程序的具体程序和制度。本部分分别从法官设置、答辩失权制度、证据交换制度和审前调解制度四个具体制度完善我国审前程序。希望通过这几点建议,有助于审前程序独立价值和功能的发挥,从而为高效、经济解决民事纠纷的司法目标贡献微薄之力。关键词审前程序民事诉讼制度完善THEVIEWOFIMPROVEMENTFORTHEPROCEDUCEBEFORETHECIVILADJUDICATIONINCHINAPRETRIALPREPARATIONPROCEDUREISANIMPORTANTPROCEDUREFOREQUITYANDEFFICIENCYINCIVILACTIONNOSOUNDPRETRIALPROCEDUREHASBRINGNEGATIVEEFFECTTOCIVILACTIONPRACTICESINCELONG,THELEGISTATIONANDTHEPRACTICEINCIVILPROCEDURELAWOFOURCOUNTRY,PAYMUCHATTENTIONTOPROCEDUREANDNEGLECTTHEPRETRIALPREPARATIONPROCEDURETHEPERFORMANCEISESTABLISHESFROMNEWCHINATOTHEPRESENTCIVILPROCEDURELAWPROMULGATION,ANDBEFORELEGISLATINGNOTTOEXAMINE,THEPROCEDURETOBEINDEPENDENTBUT,ALONGWITHTHEJUDICIALREFORMADVANCEMENTTHOROUGH,AND“THEJUDICATUREISTHEPEOPLE”FORUNDERTHECOREMODERNJUDICATUREIDEAINSTRUCTION,BEFOREOURCOUNTRYCIVILEXAMINES,THEPROCEDUREREFORMTOTAKETHECIVILACTIONTRIALWAYREFORMAPART,HADALREADYRECEIVEDTHETHEORISTSANDTHEPRACTICALREALMUNIVERSALRECOGNITIONTHEREFORE,CONSUMMATESBEFOREASSOONASPOSSIBLEEXAMINES,THEPROCEDURETOBECOMEOURCOUNTRYNOWACIVILACTIONJUDICATUREDOMAINBIGTOPICBEFORETHISARTICLECONFRONTED,THEPROCEDUREPRESENTSITUATIONANDTHECONSUMMATIONHASCARRIEDONTHEDISCUSSIONANDTHERESEARCH,PROMOTEDTHISSYSTEMSUNCEASINGCONSUMMATIONBYTHETIME,ADVANCEDOURCOUNTRYCIVILTRIALREFORMSTEPTHEUNCEASINGDEVELOPMENTTHEFULLTEXTHASFOURPARTCOMPOSITIONSTHEFIRSTPARTISTHECONFRONTMENT,THEPROCEDURECARRIESONTHEOUTLINEBEFOREINTRODUCINGEXAMINED,THEPROCEDURECONCEPT,THECHARACTERISTIC,THEFUNCTIONANDTHEVALUE,BEFORETHEGOALLIESINTHECONFRONTMENT,THEPROCEDURETOCARRYONCOMPREHENSIVE,UNDERSTANDSSYSTEMATICALLYANDGRASPS,EXAMINED,THEPROGRAMMINGGOALBEFOREEXPLICITLYTHESECONDPARTINTRODUCEDBEFOREOURCOUNTRYEXAMINES,THEPROCEDUREPRESENTSITUATION,THEREFORMPROCESSREVIEWASWELLASISLEGISLATINGANDTHEJUDICIALPRACTICEEXISTENCEQUESTIONTHEGOALISTHROUGHEXAMINESTHEPROCEDUREBEFOREOURCOUNTRYTOFORMTHEBACKGROUNDTHEANALYSIS,THEACHIEVEMENTWHICHBEFORETHEUNIONCIVILACTIONLEGISLATIONDOMAINCONFRONTMENT,THEPROCEDURESYSTEMALREADYOBTAINED,BEFOREDISCOVERINGTHEPRESENTOURCOUNTRYTOEXAMINETHEQUESTIONWHICH,THEPROCEDURESTILLEXISTED,BEFORETOCONSUMMATEOURCOUNTRYTOEXAMINE,THEPROCEDURETOSEEKFORTHEBREACHTHETHIRDPARTINTRODUCEDBEFOREOVERSEASEXAMINES,THEPROCEDUREANDPROFITSFROMTHEFUNCTIONTOOURCOUNTRYTHISPARTEXAMINEDTHEPROCEDURECONTENTANDTHECHARACTERISTICTOTHEUKUSLEGALSYSTEMANDTHEMAINLANDLEGALSYSTEMMODELBEFORETHENATIONALUSANDGERMANYHASCARRIEDONTHECOMPARATIVEANALYSIS,THEGOALISSTANDSINTHECOMPARISONTESTINSPECTIONANGLEOFVIEW,THROUGHEXAMINEDTHEPROCEDURECHARACTERISTICANALYSISBEFORETHEFOREIGNCOUNTRY,OBTAINEDTHEADVANCEDEXPERIENCEWHICHOURCOUNTRYWASWORTHUSINGFORREFERENCE,BEFOREREORGANIZINGTHECONSTRUCTIONTOEXAMINE,THEPROCEDUREBASICPRINCIPLEANDTHEOBJECTIVETHEFOURTHPARTPROPOSEDBEFORETHECONSUMMATIONEXAMINES,THEPROCEDURECONCRETEPROGRAMANDTHESYSTEMTHISPARTESTABLISHES,THEREPLYBEFOREJUDGETOLOSEPOWERSEPARATELYTHESYSTEM,THEEVIDENCEEXCHANGESYSTEMANDEXAMINESMEDIATESTHESYSTEMFOURCONCRETESYSTEMSTOCONSUMMATEOURCOUNTRYTOEXAMINETHEPROCEDURETHEHOPETHROUGHTHESESUGGESTIONS,ISHELPFULBEFOREEXAMININGTHEPROCEDUREINDEPENDENTVALUEANDTHEFUNCTIONDISPLAY,THUSFORHIGHLYEFFECTIVE,ECONOMICALSOLUTIONCIVILDISPUTESJUDICIALGOALCONTRIBUTIONMEAGERSTRENGTHKEYWORDSPRETRIALPEPARATIONPOCEDURECIVILACTIONSYSTEMIMPROVEMENTSUGGESTION目录导言1第一章民事诉讼审前程序的概述2第一节民事诉讼审前程序的界定2一、民事诉讼审前程序的概念2二、民事诉讼审前程序的特征3第二节民事诉讼审前程序的价值3一、审前程序的外在价值3二、审前程序的内在价值4第三节民事诉讼审前程序的功能6一、整理案件争议焦点的功能6二、整理案件证据的功能6三、促进和解,案件分流的功能7第二章我国民事诉讼审前程序的回顾与反思7第一节对我国民事诉讼审前程序改革进程的回顾7一、1982年民事诉讼法(试行)中关于审前程序的规定7二、1991年民事诉讼法对审前程序的初步实践8三、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的“一步到庭”阶段9四、1998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审判方式改革问题的若干规定中关于审前程序的规定10五、“大立案”模式阶段11六、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至今11第二节我国民事诉讼审前程序的不足之处13一、民事诉讼立法中存在的问题13二、审判实务中存在的问题14第三章国外民事审前程序立法分析与评价16第一节美国民事审前程序16一、诉答程序16二、发现程序17三、审前会议17第二节德国民事审前程序18一、被告的辩论负担18二、独立的证据程序18三、初步审理18第三节美德两国审前程序对我国的借鉴意义19一、美、德民事诉讼审前程序的比较分析19二、对构建我国民事审前程序的启迪20第四章完善我国民事诉讼审前程序的设想21第一节对审前程序中法官设置的完善21一、目前我国民事诉讼审前程序中的法官设置的现状21二、我国民事审前程序法官设置的完善24第二节确立答辩失权制度25一、国外答辩失权制度比较研究26二、构建我国民事诉讼中的答辩失权制度27第三节完善审前程序的证据交换制度28一、关于证据交换制度的评析29二、对我国证据交换制度的完善31第四节完善审前调解制度33一、民事审前调解制度的主要内容及弊端33二、对现行民事诉讼审前程序调解制度改革之构想34结语36参考文献37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41后记42论我国民事诉讼审前程序导言在传统观念上,作为民事诉讼程序的母体和核心阶段,普通程序的庭审阶段对于纠纷的解决一直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任何民事审前程序的设置都是建立在如何有效、及时、顺利地开展庭审活动的价值基础之上的。但随着价值观念的转变以及从实际意义出发,各国都加强了对民事审前程序的立法重视程度和实务中运用幅度,使得一直处于边缘的前置性构架变成了可以决定甚至排斥普通程序的一个独立的体系。甚至在英美的一些国家,“审前”这个词已经不是审判的前奏,它被设置成一种不经审判便可结束案件的一种途径。我国民事审前程序在一审中一直都是作为一种工具而存在的,这大大的制约了审前程序发挥它的功能以体现它的价值。我国民事审前程序一直体现了职权主义运行模式,功能也过于单一,这些都使审前程序的存在变得流于形式、可有可无。在一个诉讼爆炸的年代,如何把有限的司法资源集中在少数真正需要开庭解决纠纷的案件上,是各国当前都面临的一个压力。而通过鼓励当事人在民事审前程序中解决一部分民事纠纷,将有限的司法资源用到真正需要审判的民事争议当中,是实现司法公正和提高诉讼效率的切实有效的办法。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国立法界和实务部门就开始了对民事审前程序的改革,力求构建合理的民事审前程序,真正为我国司法改革进程作出贡献。我国民事审前程序改革的进程是曲折的,经历了被引进、推倒、再构建、逐步完善等阶段,尤其是2001年12月颁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里关于审前程序的相关规定,是民事审前程序改革进程的里程碑。本文通过对我国确立民事审前程序制度的进程回顾,目前民事审前程序存在不足的分析,再加之对国外民事审前程序先进经验的借鉴,对完善我国民事审前程序提出几点粗陋的意见。第一章民事诉讼审前程序的概述第一节民事诉讼审前程序的界定一、民事诉讼审前程序的概念关于民事诉讼审前程序的名称,不同论著有不同的界定1除称为“民事诉讼审前程序”外,还有“民事诉讼庭前程序”、“民事诉讼准备程序”、“审前阶段”、“民事审前准备程序”、“审前程序”、“审前准备程序”、“准备程序”和“民事诉讼审前准备程序”等许多名称。与民事诉讼审前程序的众多名称一样,关于民事诉讼审前程序的定义也是众说纷纭,其中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种定义认为审前程序就是审理前的准备活动,它是指人民法院受理原告的起诉以后到开庭审理之前,由案件承办人员依法进行的一系列准备工作的总称。2第二种定义认为民事诉讼审前程序是指民事案件在法院受理以后,正式开庭辩论以前进行的一系列活动的程序。3第三种定义认为民事诉讼审前程序,是指法院受理案件以后、庭审程序进行以前,法院和当事人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方式和手续进行的诉讼活动以及由此所形成的相互关系的总和。4第四种定义认为民事诉讼审前程序是指为了使民事案件达到适合开庭审理的目的设置的,当事人在开庭审理前确定争点和收集证据的诉讼程式。5笔者认为,民事审前程序是一个与庭审程序相对独立的具有独立诉讼价值的自足性程序。他的含义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审前程序是一个独立的诉讼程序,具有独立的诉讼主体、诉讼规则和诉讼效果;另一方面,审前程序是一个自足性程序,能够不依赖于其他程序独立解决诉讼纠纷,独立完成任务,提高诉讼效率。1王琦主编民事诉讼审前程序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5月第1版,第12页。2江伟主编民事诉讼法,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第2版,第270页。3谭秋桂、林瑞成法、美、德、日四国民事诉讼准备程序比较,载求索,2000年第2期。4王琦主编民事诉讼审前程序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5月第1版,第5页。5向忠诚论我国民事诉讼审前准备程序的构建,载求索,2000年第4期。但在我国,审前程序还只是审前准备阶段,虽然加上最高人民法院一系列司法解释,审前程序内容已逐步充实和具体,使其在形式上已大体具备程序意义,但我国审前程序的功能还是仅仅限于为庭审做准备,因此还缺乏实质意义上的独立价值和自足性。二、民事诉讼审前程序的特征(一)程序的独立性。民事诉讼审前程序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程序,他独立于庭审程序,而不是一个与庭审程序混合在一起的程序。审前程序是作为程序形式存在的,具有独立的解决纠纷的功能,因此法院受理的民事案件经由审前程序后,有可能再进入到庭审程序,也有可能就此结案不再进入到庭审程序。(二)时间的特定性。在时间限制上,民事诉讼审前程序开始于法院受理案件,终结于正式开庭审理本案的所有实体事项和程序事项,因此,民事诉讼审前程序发生的时间是非常特定的。(三)内容的确定性。民事诉讼审前程序的内容,包括送达文书、证据的收集和固定、争议焦点的整理、和解和调解等,都规定的是非常明确的。在整个审前程序中,法官的职责与权利及当事人双方的权利义务,规定的都是十分明确的。第二节民事诉讼审前程序的价值美国法理学家萨默斯把程序的价值分为两个基本层面一是法律程序具有形成“好结果”的价值,即工具价值;二是通过程序本身而不是通过结果所体现出来的独立价值,即内在价值。6民事审前程序作为民事诉讼程序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价值亦可按上述两个层面进行分析。6陈瑞华通过法律实现程序正义,载北京大学法律评论,1998年第1卷,第182184页。一、审前程序的外在价值(一)发现案件真相的价值审前程序除了为庭审活动进行准备,更重要的价值在于,使双方当事人在开庭审理前就充分了解对方的主张和证据。并通过收集与固定证据、整理争点使得对抗的双方当事人能够在审前掌握有关案件的事实,对可能出现的虚假证据有充分的时间来准备揭露的措施和方法。通过在审前程序中对证据和争议焦点的充分了解,能够保障庭审的顺利进行,查清案件事实,明辨是非。(二)有利于通过保障程序公正来实现实体公正一方面,在审前程序中,当事人可以将自己认为对于彼此来说都是合乎正义的解决方案向对方作合理的说明,这样无疑会促使当事人对己方意见进行反省,有意识地明确和深化己方主张的规范性根据,并进一步寻找对于双方来说都有说服力的解决方案。通过若干次这样的自主交涉,当事人可能最终以符合双方意愿的方式解决争议。另一方面,7审前程序促使当事人的自主交涉,大大提高了当事人对相对方的观点、证据的了解,随着对案件理解的加深,当事人也有可能更加强化了对立的立场和观点,使当事人不能合意解决争议。在这种情况下,审前程序是否有利于正确适用实体法呢当事人的事实引证受其所理解的规范根据的影响,在另一方面也表达了当事人期望法官对法律规范的援引受当事人事实主张限制。由于审前程序使当事人对案件有全面的了解,又因事先知道对方当事人主张的制约,其对希望适用的法律规范将会有更全面深刻、合理的理解和反思。之后,其决定向法官提出的事实主张更显恰当,最终使法官所适用的法律规范更加符合案件实际。二、审前程序的内在价值(一)实现程序公正的价值民事诉讼作为国家公权力解决私人纠纷的制度,理应包含了当事人希望通过国家力量解决其纠纷达到其追求的效果的期盼,从这个意义上讲,公正是民事诉讼的首要价值目标。现代司法理念认为,程序公正是民事诉讼的核心和根7陈桂明、张烽著审前准备程序比较研究,载陈光中、江伟主编诉讼法学论丛第1卷,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123页。本价值追求,审前程序设置的目标就是为了保证审判程序能够公正顺利地进行。审前程序实现程序公正的基础是,平等且充分的保障双方当事人行使攻击和防御手段,保证法官的中立地位。我国过去的“先定后审”模式中,当事人基本没有对抗,更别说平等,而“一步到庭”模式缺乏审前程序,不能确定争点及固定证据,以致于庭审中的证据突袭常常成为一方当事人获得胜诉判决的诉讼技巧,使对方当事人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不知所措。双方当事人在开庭审理前,可以根据已经收集到的证据进行充分的准备,然后在开庭审理时围绕着争点和主要证据进行说理和辩论,这样就无需担心对方当事人会提出新的证据而使自己措手不及,能够充分保障当事人的平等诉讼地位,有效实现程序公正。(二)提高诉讼效率的价值效率和效益是法的另一个重要价值。效益本来是一个经济学的概念,指的是成本与收益,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值。后来随经济学对法学的渗透和影响,逐渐将效益这个词引入到法学领域。民事诉讼不能光追求公正还要追求效益。所谓“民事诉讼效益”,是指“纠纷当事人和国家(代表者一般为法院)在民事诉讼中,比较少的人力、物力获得比较好的效果”。8一般情况下,诉讼效率与程序公正是相容的,但因为现今社会的复杂多变,他们发生冲突也在所难免。若未经审前程序直接开庭,对于复杂的案件,一边审理,一边明确争点,如果准备不足或者一方提出新的证据材料时,则不得不休庭,再行准备,另行开庭。这样反复数次,当事人及法院均需投入巨大的时间与其他资源,无疑是一种极大的浪费。通过审前程序进行争点整理为当事人指明了收集证据的方向,避免当事人提出的证据材料漫无边际导致当事人时间、金钱以及司法资源的无端浪费。在开庭前通过审前程序,则可以避免此类浪费。审前程序主要在法官的主持并适当行使释明权的情形下并由当事人及律师积极主动参加,可以充分利用当事人资源;极大地节约了审判资源;审前和解使得部分案件不需经过庭审即已解决,极大地减轻了法院的庭审压力,节约了审判资源;随之,由于进入庭审的案件减少,审判资源可以得到充分利用,从而提高庭审质量。可见,审前程序对实现程序效益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8谭兵主编民事诉讼法学,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14页。(三)保障当事人程序权利的价值确立审前程序可以体现对当事人程序权利的充分保障,当事人作为诉讼主体的资格得以实现,其承担相应的诉讼法律后果也就理所当然。并且审前程序中所进行的争议整理和证据固定的活动也可以使双方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的机会均等,充分了解对方攻击武器,采取适当的防御措施,从程序上维护了审判过程的整体正当性与稳定性。第三节民事诉讼审前程序的功能在民事诉讼制度中设置审前程序是当今大多数国家的共同选择,无论是英美法系国家还是大陆法系国家,民事诉讼法中均有关于审前程序的规定,从国外民事诉讼立法与实践来看,审前程序既与庭审程序相分离,又与庭审程序相联系,是与庭审程序的程序功能不同的具有独特诉讼功能的诉讼阶段。民事诉讼审前程序的最主要的价值在于可以最大限度的提高庭审功效,即把庭审的主要资源分配给当事人对案件事实问题以及法律问题的陈述辩论之上。台湾学者邱联恭认为,“诉讼之本案应尽可能使程序集中化,并以一次言词辩论期日为终结最为理想”,此即所谓集中审理(集中辩论)主义之要求。9可见,民事诉讼审前程序的设置主要是围绕着提高诉讼效率以及节约司法资源,因此,审前程序可发挥以下功能一、整理案件争议焦点的功能所谓争议包含两层意思,首先,争议是一种事实,当事人围绕其所主张的事实的真实性展开争论,处于一种争执不下的状态。庭审中,法官作为中立的第三方对其所争执之事实做出判断,消除争议。其次,争议必须是对解决案件至关重要的事实,或者说是案件真正的争议焦点。在诉讼实务中,通过原告的起诉请求和当事人的答辩状是不能准确全面地确定争议焦点的,这就需要通过审前程序,双方当事人在法官的主持下对争议事实进一步阐述,使法官能够确认和归纳争议焦点,为庭审有效率地进行打下坚实基础。9齐树洁构建我国民事审前程序的思考,载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第160页。二、整理案件证据的功能事实及证据是权利主张的基石,当事人必须对其主张的诉讼关系,提出充分有力的证据予以证明,才能获得胜诉。显然,涉案证据收集齐全与否是查明案件事实的关键所在。证据的延迟提交、重复举证都会延滞诉讼,增加诉讼成本。所有证据材料若到了庭审期间才提出,必然会因为对证据的质证、确认而导致大量宝贵的诉讼资源的浪费以及诉讼的迟延。证据整理,首先是让当事人在审前就可充分了解对方当事人所掌握的证据,从而做好充分辩论的准备,节省在庭审时了解对方证据和思考对策的时间。其次,当事人可以在审前程序中对多数有争议的证据的正式性和合法性达成共识,还可以对一些因司法认证和当事人自认的证据免于举证,这样可以有效地将有限的司法资源配置在那些不能通过审前程序达成共识的证据上。通过证据的整理,使获取的证据能够在案件所涉范围,能够有力地避免了庭审时证据提交收集的盲目性,有效的提高诉讼效率节约诉讼成本。三、促进和解,案件分流的功能民事诉讼审前程序还有在整理争议焦点和案件证据的基础上促进和解,消化案件的功能。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面临“诉讼爆炸”危机,在我国也存在积案数量居高不下的局面,传统的认为审前程序是为庭审准备而存在的观念,已经随着现实的需要而转变。作为民事诉讼程序重要的组成部分,审前程序担负着分流案件,减轻庭审负担的任务。第二章我国民事诉讼审前程序的回顾与反思在我国,审前程序就是审理前的准备活动,它是指人民法院受理原告的起诉以后到开庭审理之前,由案件承办人员依法进行的一系列准备工作的总称。它是普通程序开庭审理之前的一个必经阶段。从立法机关的初衷来看,审前程序阶段的设置,是借以保证庭审质量、提高庭审效率必不可少的基础,是民事诉讼中的庭审活动乃至整个诉讼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对于保护当事人充分行使诉讼权利,保证人民法院正确行使民事审判权,切实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节对我国民事诉讼审前程序改革进程的回顾一、1982年民事诉讼法(试行)中关于审前程序的规定1982年3月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公布,自1982年10月1日起试行民事诉讼法。它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的原则、制度、程序以及人民法院和诉讼参与人各自的诉讼权利和诉讼义务。在该民事诉讼法“普通程序”一章中专门设置了“审理前的准备”一节,其中第86条91条主要规定了第一,发送起诉状副本;第二,认真审阅诉讼材料,进行调查研究,收集证据;第三,起诉或者应诉的人不符合当事人条件的,人民法院应当通知符合条件的当事人参加诉讼,更换不符合条件的当事人;第四,必须共同进行诉讼的当事人没有参加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通知其参加诉讼。10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贯彻执行民事诉讼法(试行)若干问题的意见(第28条)中进一步规定“人民法院收集和调查证据,应当深入群众,依靠有关组织,认真查清纠纷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经过和结果,不受当事人提供证据范围的限制”。11根据以上规定可以看出当时关于审前程序的具体制度体现了超强的国家意志,深受苏联民事诉讼法的影响,混淆了审前程序与庭审的功能和界限。二、1991年民事诉讼法对审前程序的初步实践根据1991年民事诉讼法第113条119条的规定,审前程序的主要工作是(一)送达起诉状副本和答辩状副本。根据民事诉讼法第113条规定,在法院对当事人提交的起诉状立案之后,法院应当自立案起五日内将起诉状副本送达被告,被告自收到起诉之日起十五日内提出答辩状。如果被告提出答辩,法院应自收到答辩状之日起五日内将,其其副本送达原告,被告不提10中国民事审前程序制度历史沿革及缺陷分析,载法律教育网2008年12月8日,HTTP/WWWCHINALAWEDUCOM/HELP/OTHERHTM访问日期2009年3月10日。11魏莉论审前程序,华东政法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第16页。出答辩不影响审判工作的进行;(二)告知当事人有关诉讼权利和义务。法院在向原告和被告分别发送的受理案件通知书中,应当向当事人告知有关的诉讼权利和义务;(三)组成合议庭,并在组成后的三日内告知当事人合议庭的组成人员。1982年民事诉讼法(试行)曾将这条放在了开庭审理阶段,而这时法官已经较深的介入案件之中,不利于当事人行使回避权利。在1991年修改的现行民事诉讼法将这一条放在了审前程序中,有利于当事人正确行使诉讼权利,也不会导致法官重复工作,提高诉讼效率;(四)调查收集必要的证据。审判员应该认真审核原告和被告向法院提交的诉讼状和答辩状,以及提交的为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材料。对于案件中所涉及的必要的材料,当事人因客观原因不能收集的,可以申请人民法院代为调查取证,如人民法院认为有必要,可以依职权主动调查取证;(五)追加必要的共同诉讼人。现行民事诉讼法第119条规定,必须共同进行诉讼的当事人没有参加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通知其参加诉讼。当事人认为案件涉及到自己的实体利益时,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参加诉讼,人民法院认为有必要的,也可以依职权主动追加当事人。该民事诉讼法对1982年民事诉讼法修改的几个方面主要是第一,经审判人员受理案件后必须认真“审阅”诉讼材料、收集证据,改为必须认真“审核”诉讼材料,调查收集“必要的”证据;第二,将人民法院应当按照法定程序,全面地、客观地“收集和调查”证据改为“审查核实”证据,增加了“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证据,或者人民法院认为审理案件需要的证据,人民法院应当调查收集”的内容。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相比较1982年民事诉讼法的规定,现行民事诉讼法最大的突破就在于从典型的职权主义诉讼模式向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转变。1991年民事诉讼法规定的审前程序有以下特点第一,审前程序的所有内容基本上都是为使案件顺利开庭所作的准备工作,忽略了审前程序的独立价值;第二,所有审前程序活动的主体都是法官,否定了当事人在审前程序中的参与主体地位;第三,审前程序效力没有明确规定,其所做工作对之后庭审活动没有约束力,在开庭阶段可以提出新证据;第四,没有固定证据和整理争议焦点的规定,对当事人如何收集、调查证据缺乏程序保障。我国民事诉讼法关于审前程序的以上特点在很大程度上都影响了案件审理的公正和效率。三、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的“一步到庭”阶段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各地法院普遍采用“一步到庭”的方式审理案件,取消审前程序的改革措施。当时主要是基于杜绝承办案件的法官在案件审理前与当事人接触,减少滋生司法腐败的条件,强化庭审功能,保证庭审活动公开进行等方面的考虑。并且一步到庭的模式也大大简化了庭审前法官的工作量,使案件的审判活动集中于法庭,并能贯彻直接、言辞原则,有效提高了案件的审判效率。但是,此项措施致使法院在审判实践中一旦遇到比较复杂的案件,在庭审之前法官对案件的争议焦点又一无所知,庭审活动就会变得杂乱无章。并且在庭审之前,双方当事人并不了解对方所提供的证据,在庭审中容易发生证据突袭,一方会突然提出大量证据,另一方无法进行有效质证,法官也无法有效的组织质证、认证,从而导致一案多次开庭,久拖未决,诉讼成本增高,效率低下等弊端。12四、1998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审判方式改革问题的若干规定中关于审前程序的规定1998年最高人民法院通过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审判方式改革问题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问题的若干规定),其中第5、6、7条规定的了审前准备工作。第5条规定“法院在开庭前应当做好下列准备工作(1)在法定期限内,分别向当事人送达受理案件通知书、应诉通知书和起诉状、答辩状副本;(2)通知必须共同进行诉讼的当事人参加诉讼;(3)告知当事人有关的诉讼权利和义务、合议庭组成人员;(4)审查有关的诉讼材料,了解双方当事人争议的焦点和应当适用的有关法律以及有关专业知识;(5)调查收集应当由人民法院调查收集的证据;(6)需要由人民法院勘验或者委托鉴定的,进行勘验或者委托有关部门鉴定;(7)案情比较复杂、证据材料较多的案件,可以组织当事人交换证据;(8)其他必要的准备工作。”第6条规定“合议庭成员和独任审判员开庭前不得单独接触一方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第7条规定“按12孙青平、齐聚峰论民事诉讼审前程序,载当代法学,2001年第九期。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开庭审理应当在答辩期届满并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后进行。当事人明确表示不提交答辩状,或者在答辩期届满前已经答辩,或者同意在答辩期间开庭的,也可以在答辩期限届满前开庭审理。”从以上规定我们可以看出,此阶段,我国民事审判工作改革取得了长远的进步,审前程序规定更加具体,虽然问题的若干规定对答辩失权制度予以了否定,并且根据问题的若干规定,证据交换操作起来会遇到种种阻碍,但我们仍然要认识到问题的若干规定开启了审前程序新的历史阶段,肯定了当事人的主体参与性。五、“大立案”模式阶段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各级人民法院开始着手审前准备活动的改革措施,在立案和庭审中间,插入对案件争议焦点和证据的整理过程。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到本世纪初,全国不少法院扩大立案庭的职能,将审前准备活动交给立案庭来负责。庭前交换证据制度规范化后,为了避免庭审法官先入为主,避免司法腐败,将交换证据的工作纳入到立案庭的职责范围之中。1999年,最高人民法院制定了人民法院五年改革纲要,对审前准备程序改革作了建立科学的案件审理流程制度、完善举证制度、提高人民法院各项工作的科技含量等规定。相对于“一步到庭”模式,“大立案”模式分离了立案程序和庭审程序,避免了案件审理法官和当事人在庭审之前的接触,既保障了案件的审理质量有提高了案件的审理效率。但是,将对审前程序工作归入到立案庭的职权范围内,会导致立案职能与审判职能交叉、界限不清。六、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至今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证据规定),对举证时限、证据交换、被告答辩等方面作了具体规定。主要内容有(一)当事人的举证义务。我国民事诉讼证据制度中向来以“谁主张,谁举证”的责任原则为基本点。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八条规定,起诉必须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第六十四条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证据规定第一条也规定“原告向人民法院起诉或者被告提出反诉,应当附有符合起诉条件的相应证据材料”。证据规定第二条二款规定“没有证据或证据不足以证明当事人的事实主张的,由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承担不利后果”。通观相关规定,当事人参加诉讼,其诉讼请求必须是明确的并且应当提供相应的证据予以证实,否则将承担不利的法律后果;(二)关于举证期限的相关规定。证据规定第3235条分别针对不同情形下,规定了当事人的不同的举证期限。当事人的举证期限可以互相协商一致,也可以由人民法院指定。一审普通程序审理民事案件时,人民法院指定当事人提供证据证明其主张的基础事实的期限,该期限不得少于三十日。但是人民法院在征得双方当事人同意后,指定的举证期限可以少于三十日。前述规定的举证期限届满后,针对某一特定事实或特定证据或者基于特定原因,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酌情指定当事人提供证据或者反证的期限,该期限不受“不得少于三十日”的限制。(三)关于证据交换的内容。审前证据交换制度是证据规定的重要内容,是民事审判改革中的一项重要举措。依据证据规定第三十七条的规定,进行审前证据交换的原因有二个,一是经过当事人的申请,人民法院可以组织当事人在开庭审理前交换证据;二是对于证据较多、案情复杂疑难的案件,人民法院依职权应当在答辩期届满后、开庭审理前组织双方当事人交换证据。最高院的规定只是明确人民法院可在审前交换证据,并未要求必须审前交换证据。可见,审前证据交换制度并没有纳入法律的强制性规定。也未规定审前不交换证据依法所应承担的举证不能的法律后果,当事人不申请交换证据,交换后又提出新证据的现象仍时有发生;(四)关于证据失权制度的内容规定。证据规定还规定了有关证据失权的制度,即当事人应当在举证时限内提出证据,否则视为放弃举证权利。而对于当事人逾期举证的证据材料法院原则上是不接纳的,除非对方当事人同意。该证据规定实施以来,全国各地法院都先后制定了举证通知书,规定了当事人的举证时限,同时还规定了当事人的举证责任、举证要求及逾期举证的法律后果等内容,并连同案件受理通知书、应诉通知书一同送达给当事人,明确规定了当事人举证时限制度和逾期举证失权制度,证据规定在我国民事诉讼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标志着在审前程序中证据交换制度和举证制度的进一步规范化、法制化。13根据其他有关司法解释,在双方当事人自愿的前提下,合议庭可以在开庭审理前让双方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自行协商解决争议,合议庭审查前让双方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自行协商解决争议;合议庭审查案卷材料后,如果认为法律关系明确、事实清楚,经征得当事人双方同意,可以在开庭审理前径行调解。另外,最高人民法院制定的人民法院第二个五年纲要(20042008)规定,要明确审前程序与庭审程序的不同功能,规范程序事项裁决、庭前调解、审前会议、证据交换、证据的技术审核等活动,明确办理庭前程序事务的职能机构和人员分工。14从上述历史沿革看,我国民事诉讼审前程序已得到初步建立,并积累了较多宝贵经验,但这项程序还有它的不足和局限性。当前审前程序改革由于立法的滞后性,使许多观念未得到澄清,在许多方面还存在着误区。第二节我国民事诉讼审前程序的不足之处从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及其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不难看出,我国审前程序主要是一些纯事务性的活动,并且,以法院作为实施一系列诉讼行为的主体,没有通过当事人自身的诉讼活动以达到整合争点的目的,也没有防止法庭突袭的设计意图,并未将审前程序作为保证诉讼公正及提高诉讼效率的重要阶段来看待。其重心在于,使审判人员了解案件的基本情况,掌握必要的证据,做到心中有数。随着审判方式和诉讼体制改革的深入,人们已经逐步认识到,现有的审前程序已不能适应司法实践的需求。具体而言,我国审前程序目前存在以下问题一、民事诉讼立法中存在的问题(一)答辩失权制度的缺失所谓答辩失权制度,就是法律规定被告在一定期限内应当对原告的起诉提出答辩意见,否则丧失答辩权利,并应承担由此产生的相应的法律后果的一种制度。15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第113条第2款规定“被告提出答辩状的,13李享我国民事审前准备程序的现状和完善,中国政法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第14页。14参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印发人民法院第二个五年改革纲要的通知,第8条。人民法院应当在收到之日起5日内将答辩状副本发送原告。被告不提出答辩状的,不影响人民法院审理。”根据该条规定,被告不提出答辩状不影响人民法院对案件的审理,很显然,现行民事诉讼法是将答辩作为被告一项权利予以规定的。随着司法体制的深化改革,证据规定第一次将答辩作为一项义务予以规定,其第32条规定“被告应当在答辩期届满前提出书面答辩,阐明其对原告诉讼请求及所依据的事实和理由的意见。”但是,虽然明确了被告在一定期间提出答辩的义务,但却没有任何关于若不提出答辩,将产生何种法律后果的规定。我国立法对答辩失权制度的缺失,造成在司法实践中,被告不按期向受诉法院提交答辩状的情形屡有发生。究其原因在于,有相当数量的被告,或是担心按期提交答辩状将会使自己的答辩内容在开庭前即被原告所掌握,从而有可能使自己在庭审中处于被动境地;或是出于玩弄诉讼技巧,向原告封锁自己的答辩内容,以便在庭审中展开“诉讼偷袭”并借此获得“攻其不备”的诉讼效果。(二)立法未明确审前程序解决纠纷功能我国由于没有审前程序和庭审程序的划分,所以审前程序所应具有的效率、公平价值,定纷止争、案件分流等作用都没有体现出来。在目前不完善的审前程序中,其较多的是完成证据的交换、送达等功能,而却无法有效实现整理争议焦点、固定案件证据等功能,使审前程序在解决纠纷等方面的价值流于形式。因此,在庭审中证据突袭就无法避免,不能保证诉讼公正。再则,由于审前程序不能有效整理争议焦点固定证据导致盲目开庭、多次开庭、庭审久拖不决等现象。另外,民事诉讼审前程序的主要功能之一是在审前程序中有效的化解相当数量的纠纷,减少进入法庭审理案件的数量。在我国,对于审前和解,当事人达成和解协议后,大多都是以原告撤诉为结果。这样看似纠纷已经解决了,但是,原告申请撤诉经法院裁定批准后,只是结束了诉讼程序,而并未确认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归属,原告撤诉后可以再次起诉,因此,纠纷并没有解决。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也没有规定其它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审前调解功能也未得到充分发挥,而通过法庭审理并做出判决,是解决民事纠纷的最主要途径。从我国民事诉讼审前程序的立法看,新中国成立后至民事诉讼法颁布实施,15宋世杰、刘建军主编,诉讼法理论与实践探索,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年11月第1版,第234页。审前程序的上述功能基本上没有得到充分认识并加以规定。民事诉讼审前程序的价值只表现为法官为开庭审理做好准备工作,并没有着眼于审前程序的替代解决纠纷的价值。二、审判实务中存在的问题(一)主持审前程序的法官设置不合理设立审前程序并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其与庭审程序的构建有直接的关系。我国法院在进行审前程序与庭审程序的改革时,常常忽略这两者之间应有的协调关系。审前程序主要是为了让法官整理争议焦点,以便于提高诉讼效率,以及让当事人了解对方所准备的证据,以便于在庭审时有效维护自己合法权益。在当前司法实践中,审前程序活动的主持法官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所谓“大立案模式”,是指将案件自立案起到庭审之前所有的准备活动交由立案庭负责。比如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按照大立案模式的做法是,法院在立案庭内设置审前准备组专门负责审前程序,主要对受理一审的民事、商事、知识产权等案件进行审前准备工作。16再比如山东寿光法院的做法是,凡进入法院的涉诉案件都必须通过立案庭统一立案、立案庭对审判流程实行全方位的跟踪管理,统一对排期、送达、开庭、结案、归档等环节进行组织、监督、协调、管理,进行全程监督,将案件全过程纳入系统的管理机制。17但是在当前的司法实践中,审前程序和庭审程序的协调还没有在制度上予以确立,“大立案”模式将本来是一体的审判工作分为了两个阶段并由两个部门进行,在一定程度上使审前程序与庭审程序缺乏一致性和连续性。有时立案庭的法官完成审前程序的准备工作后,审判法官认为其所进行工作不符合要求,只能重新进行审前程序的准备工作,这样就在增加了立案庭工作量的同时,还降低案件办理效率,没有实现设立“大立案”模式的初衷。另一种是采取传统的由直接审理案件的合议庭或独任制法官主持审前程序的方式。这种方式会导致庭审法官先入为主,并容16潘福仁民事审前准备工作的具体操作程序及功能定位,载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网2008年6月5日,HTTP/WWWACOURTGOVCN/PLATFORMDATA/INFOPLAT/PUB/NO1COURT_2802/HOMEPAGE_13602/INDEXHTML(访问日期2008年11月4日)。17“蔬菜之乡”法律卫士山东省寿光人民法院城郊人民法庭事迹,载人民法院网地方频道法庭介绍2004年11月5月,HTTP/WWWCHINACOURTORG/PUBLIC/DETAILPHPID137779HTM(访问日期2009年3月15日)易滋生司法腐败。由于审理案件的法官同时进行审前程序的准备工作,不可避免的在庭审之前接触到案件信息并会受之干扰,会使其对案件的判断在庭审开始之前就已经形成。同时,在审前程序中,当事人必然会与法官有所接触,这也就无形中增加了司法腐败和枉法裁判的可能。(二)通过证据交换程序整理争议焦点、固定案件证据的功能存在缺陷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司法实务一直把审前程序仅仅定位于为法庭审理服务,而在传统的“先定后审”的诉讼模式下,证据主要是由法官调查收集,法官在审前程序中已充分接触当事人,了解了他们的主张和抗辩意见,法官内心已经形成对案件判断的确信,开庭审理对法官而言只是一种仪式而已,因此无需进行证据交换,对法官而言争议焦点和证据早已固定。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一些地方法院兴起的“一步到庭”诉讼模式则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所有的主张和证据都必须到开庭审理时才能提出和出示,更是否定了审前程序的独立价值。目前所实行的“大立案”模式分离了立案程序和庭审程序,但从审前程序的角度看,“大立案”模式最主要的功能是对审判流程进行管理,主要目的是解决起诉难的问题,而不是实现审前程序的功能,所以很少涉及对争议的整理。18虽然证据规定以司法解释的形式对争点整理、证据交换等活动规定的更为详细和全面些,但还不能说现代意义的民事诉讼审前程序已经在我国建立。第三章国外民事审前程序立法分析与评价第一节美国民事审前程序美国学者哈译德认为,美国民事诉讼制度主要有三个富有特色的要素构成接受陪审审理权;广泛的证据开始;全部纠纷一次性解决原则。这三大基本要素之间相互作用,是美国民事诉讼成了极富有特色又极其复杂且费用昂贵的诉讼程序。19美国民事审前程序是典型的当事人主义模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