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怀念郭永怀征文3篇一_第1页
永远的怀念郭永怀征文3篇一_第2页
永远的怀念郭永怀征文3篇一_第3页
永远的怀念郭永怀征文3篇一_第4页
永远的怀念郭永怀征文3篇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永远的怀念郭永怀征文 3篇 一: 两弹指的是核弹、导弹,而不是很多人以为的原子弹、氢弹。换句话说,对于咱们,护国宝刀指的是装在导弹上的核弹,更精确的说,是指装在导弹上的氢弹。对于咱们来说,就是 2. 原子弹是唯一在实战中使用过的核武器,名气很大,威力比名气差得多。我以前对原子弹的威力有个比较形象的描述 : 张爱萍在的位置,距离核爆中心大约 50公里 (一说 60公里 )。这个距离呢,大致相当于 96在燕郊爆炸,张上将在回龙观坐镇指挥。考虑到北京的地形地貌还是 比较复杂的,而罗布泊地面要平整得多,大致可以类比原子弹是在卢沟桥爆炸,而张上将坐镇奥林匹克公园指挥。 说白了,装在导弹上的氢弹是护国宝刀,只能在家里爆炸的原子弹是防身匕首。前者是国之重器,后者是关键时刻宁可爆了自己的头也要废掉别人一只手的东西。前者是大国的命根子,只有四大流氓掌握,美俄中法,英国的命根子在美国表弟手里抓着 ;后者是小国的命根子,赌的是自己的脑袋没有大流氓的一只手值钱。 郭永怀是钱学森的师弟,也是钱学森的左右手。钱老是世家子弟,郭永怀不是,郭永怀是山东农民家庭出身,老家山东荣成。荣成是恢复授衔之 后的第一将军县,这从另外一个方面也能知道,以前的荣成市很穷的,要不然不太可能有这么多人加入共军。 关于郭永怀的回国,其实简单的说一句就够了,郭永怀从事的是和军事研究联系极为密切的工作,美国人连他去英国讲课都要拦阻,但是郭永怀一直保留中国国籍。另外,梅贻琦曾亲自到美国去请郭永怀去台湾,就算不去台湾也不要去北京,但是郭永怀告诉他船票已经买好了。郭永怀回国前,钱学森给他写过信,希望他回国,还希望他能带几个人一块回来。再八卦一个,郭永怀一回国,就被科学院的两个年轻人接走了,这两个年轻人中的一个,到了上个世纪结束的时 候,大大的出了一把名,此人是何祚庥。 郭永怀是一个和时间赛跑的人。回国后钱三强就核武器所需要的力学专家曾经有一次找钱学森要人,钱学森想自己去,被钱三强拦住了。这也是,钱学森那时候比钱三强自己还忙呢。于是,钱学森就派出了自己的师弟郭永怀。当时的郭永怀有这些职务 :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 化学部学部委员、力学研究所常务副所长、二机部九院副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主任、国防科委空气动力学专业组成员和空气动力学研究院筹备组副组长、中国航空学会副理事长、 “国家科学技术发展十二年规划 ”,担任了力学专业副组长。 那时候 的郭永怀,一辆汽车是他的重要的代步工具,夜航飞机也是他喜爱的交通方式,他实在没太多的时间浪费。当时聂帅曾经和他说,飞机还不安全,最好坐火车。郭永怀回答说自己是研究航空工程的,自己不坐飞机,那中国的飞机怎么发展 ?另外那时候飞机跑一趟只要几个小时,火车要两天。 郭永怀在康奈尔的时候,有一个八卦。当时他和另外一个中国人有半年时间住同一条街,同一个时间赶同一辆车上班,而且这个站就他们两个中国人上车。可是这半年他们就没说过话。那人后来对郭夫人李佩说 ,好像郭永怀总是在想事情。 郭永怀很忙,但是郭永怀的身体很弱,他的工作 又要求他经常往返于 3800米高原的青海基地和平原地区的北京,这对他身体的伤害很大。 596爆炸的时候,那么多人欢呼雀跃,郭永怀没有,他累瘫了,也许是幸福的。 郭永怀保密意识很强,出差收拾东西都不让夫人动手。关于在西北的情况,只是和夫人提过西北太艰苦,想喝点热茶。直到原子弹爆炸后,王淦昌等几个人在郭永怀家里聚会,郭夫人才猜到,他们在从事核武器方面的工作。郭夫人不知道的是,郭永怀这时候还在主持中国的卫星和风洞的工作。郭永怀的功劳,看看这两样东西就可以了。 1968年 12月 5日凌晨,郭永怀乘坐的飞机在北京降落时失事 ,他和自己的警卫员牟东方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用两个人的身体保护了重要的文件资料。几十年后,我们可以知道,这份资料是中国的第一颗导弹运载氢弹的资料。郭永怀牺牲不到一个月内,这颗导弹发射成功,中国人掌握了护国宝刀。 这颗弹弹的孙子,就是前两天在天安门前开过去 郭永怀的骨灰安放在力学所他的塑像下面。 如果按规模相比而言的话,两弹一星工程大致相当于一个小国家,而 1964年之后郭永怀就是这个小国家的总理,他是抓落实的,而且一抓就是好多方面的落实,还条理清楚,没有足够的天分是 不可能的。其实两弹元勋这些人,都不仅仅是科学家,如果管理不需要勾心斗角的话,他们都可成为一方大员。比较典型的几位 :钱三强、钱学森、郭永怀、邓稼先。 郭永怀在原子弹期间负责的是三大部门之一,而在氢弹研制工作中他的重要性在逐渐上升,到了风洞和卫星这边已经都是主要负责人了。他是 23位两弹一星元勋中仅有的参与了所有这三项工作的人,虽然他 1968年就不在了。 郭永怀是极聪明的人,而且极能适应环境。他在美国带学生,学生干得不好了会挨骂 ;回国后从未骂过学生。从文革开始到牺牲,在力学所他从未被贴过大字报。 在某些方面看来, 郭永怀有些像先总理。一样的俭朴、一样的日理万机却又井井有条,一样的和时间赛跑了一生。 永远的怀念郭永怀征文二: “我自认为,作为一个中国人,有责任回到自己的祖国,建设美丽的山河 ”。郭永怀, 20世纪世界著名的空气动力学家,在他的研究基础上,人类实现了超越声速的飞翔。他是 两弹一星 的功勋专家,被誉为中国核武器早期研制的三大支柱之一。他满怀报国热忱,回国参加建设,十二年后飞机失事,以身殉职。永远的怀念讲的就是关于他一生的故事,作为大学生的我看完短片后,内心发出了这样的声音: “我们将永远的怀念他 郭永环 !” (一 )我们怀念他选择的救国之路 我们怀念他的高瞻远瞩,为我国航天发展事业开创了一片崭新的蓝天。记 得短片里描述年少的郭永怀因为看到日本人在中国空中投掷炸弹时中国人的束手无策,他热血沸腾地作出了这样的选择。郭永怀经过艰难跋涉,最终到达昆明的西南联大。在那里,他放弃了原来的光学专业,转入航空工程系学习流体力学,这让他的导师颇为可惜,但在郭永怀看来,学习航空工程是一条更实际的救国之路,这成为他致力一生的专业。这样的选择让我们毅然的看到了他的那片理智的救国智慧,作为当代的我们大学生是否应该时刻思考一下我们的学识价值,我们的崇高理想的价值,我们的将以怎样的学识价值为我们的国家、我们生存的这个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这 是我的第一次心灵洗礼,所以我们将永远的怀念他的选择。 (二 )我们怀念他对我国国防科学技术事业的重大贡献 我们怀念他的人生贡献,为祖国的科研领域做出了杰出的成就。郭永怀是唯一一位为中国核弹,氢弹和卫星实验工作均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在中国开始研制核武器时,他负责动力项目研究。提出了“铁条包布 ”的设计思想。为核武器真正武器化做出贡献。 1956年年底,刚刚成立几个月的力学研究所迅速发展为全国力学研究中心。不久,郭永怀受命出任研究所常务副所长。 1958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创建了化学物理系,郭永怀出任首任系主任。这期 间,郭永怀创办了力学学报和力学译丛,并亲任主编,翻译出版了流体力学概论等多部学术名著,先后开展了新兴的高超声速空气动力学、电磁流体力学等多项课题的研究,其成果不断引起国际科学界瞩目。在中科院组织的星际航行座谈会上,郭永怀提出我国要发展航天事业,并就运载工具、推进技术等问题发表了许多重要见解。不久,他当选为中国航空学会副理事长。 1965年,我国将研制发射地球卫星提到议事日程上来,郭永怀负责人造地球卫星设计院的领导工作。郭永怀还负责指导反潜核武器的水中爆炸力学和水洞力学等相关技术的研究工作。此外,在 潜 对空导弹、氢氧火箭发动机和反导弹系统的研究试验中,他都作出了巨大贡献。在郭永怀的努力下, 1966年10月 27日,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爆炸成功 !1967年 6月 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 郭永怀牺牲的第二十二天,我国第一颗热核导弹试验获得了成功 !这些贡献是郭先生一生的奋斗结晶,他以他崇高的学识和思想境界为中国在科研成果的几乎每一个环节上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奉献,所以人们将永远的怀念他。 (三 )我们怀念他的兢兢业业和无私奉献的工作态度 我们永远的怀念他那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在 短片里我们看到和听到他在青海沙漠上基地的真实描述时,我想我被震惊了。 那里不能搭很多帐篷,也不能修什么,如果修呢,卫星就知道你来试验来了:那里夏天冬天很冷,那些工作服不是按照每个人的体形做的,个子矮得穿得很大,个子高的到肚脐那,那鞋都是很大的鞋,夏天穿的走起路很滑稽,很笑人,因为都不合身得也不合脚 ;那时的郭永怀 51岁,年过半百,他同时兼顾着力学所和九院,在北京和海拔 3000多米青海基地之间来回奔波着住也跟我们一样,住在小平房里,工作忙的时候通宵达旦,他特别累的时候就躺在没垫被褥的铁皮床上。休息一回,完了一后 跟工作人员一起工作。中午吃饭也都围在餐桌边站着吃,凳子也没有。如此的工作环境,我们没有看到一丝一毫的抱怨,我们看到的只是四处奔波、废寝忘食工作的身影。我们不禁感慨这是以何种的工作精神在支柱着这位年过半百的他,所以我们怀念他,怀念他的工作态度和精神。 (四 )我们怀念他的爱国情怀 我们永远的怀念他的爱国情怀,高尚的情操。短片里看到郭永怀的飞机失事的那一幕:当人们从机身残骸中寻找到郭永怀时,吃惊地发现他的遗体同警卫员紧紧抱在一起。烧焦的两具遗体被吃力地分开后,中间掉出一个装着绝密文件的公文包,竞完好无损。可以说, 在飞机遇险、生命将尽的最后瞬间,郭永怀想到的只是用身体保护对国家有重要价值的科技资料 !钱学森先生深情的说: “这里没有胆小鬼的藏身处,也没有私心重的活动地。这里需要的是真才实学和献身精神。郭永怀同志的崇高精神就在这里 !”我想说的是:如果一个人在生命完结的那一刻,还能想到用自己最后仅剩的躯体去保卫者国家的机密,那么他将是何等的英雄和智者。他在辽阔的中国土地上生的渺小,但是他的死绝对是伟大的 尾记 我想随着岁月的流逝,人们对他的缅怀将日益深切,人们永远不会忘记他的卓越贡献,不会忘记他为国家富强、科学进步而无私奉 献、英勇献身的大无畏精神。新一代大学生的我们也将永远会记得他的瞩目精神,在这位先驱的注视下,为祖国的明天开始每一天的奋斗不息 ! 永远的怀念郭永怀征文三: 轰的一声, 1968年 12月 5日凌晨,飞机飞临北京机场,距地面约 400米时,突然失去平衡,偏离跑道,扎向 1公里外的苞米地,腾起一团火球。 人们从机身残骸中吃惊地发现两个人的遗体紧紧抱在一起。烧焦的两具遗体被吃力地分开后,中间掉出一个装着绝密文件的公文包,竟完好无损。这两个人便是郭永怀和他的警卫员。可以说,在飞机遇险、生命将尽的最后瞬间,郭永怀想到的只是用身体 保护对国家有重要价值的科技资料 ! 郭永怀,你得行为让我们为之感动,你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你永远都是英雄。你是我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长期从事航空工程研究。发现了上临界马赫数,发展了奇异摄动理论中的变形坐标法,倡导了我国的高超声速流、电磁流体力学、爆炸力学的研究,培养了优秀力学人才。担负了国防科学研究的业务领导工作,为发展我国的导弹与核弹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我们所有的中国人由衷地感谢你。国家肯定你的贡献,中国科大获赠您 “两弹一星 ”功勋奖章。 在您牺牲后的 20天 1968年 12月 25日,中央授予你烈士称号,同日,我国第一颗热核导弹试验获得了成功。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人们没有忘记您这位国防科技先驱。 1985年,牺牲已经 17年的您,又被补授一项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 谁也不会忘记,在面对优越的科技和生活条件与祖国需要何去何从的时候,您毅然决然拒绝了美国同事请他参加的机密研究项目,放弃了美国康乃尔大学教授的优厚待遇,携妻女义无反顾的踏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