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doc_第1页
四川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doc_第2页
四川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doc_第3页
四川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doc_第4页
四川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5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川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公开版)目 录一、序言1二、发展基础与发展需求21发展基础.22发展需求.3三、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51指导思想.52基本原则.53发展目标.6四、主要任务和总体部署81主要任务.82总体部署10五、重点领域和优先主题.121农业132电子信息163制造业174新材料.195人口与健康226能源247资源保护与综合开发利用258生态与环境279城镇化与城市可持续发展2910公共安全.30六、重大专项.331集成电路设计、应用软件及网络通信产品332钒钛、稀土等新材料及纳米技术开发应用343制造业信息化及重大装备技术354民用核技术应用及产品365突破性动植物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技术366农产品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377能源新技术388重大新药创制及中医药现代化399重大疾病防治4010重点流域和城镇水环境的变化预测、控制与治理.41七、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421前沿技术422基础研究45八、对策措施.481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482加大科技资源整合力度,形成科技创新合力523推进人才强省战略,建设创新人才队伍534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提高投入效率555加强科学技术普及,营造创新环境585 四川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科技进步,支撑和引领我省经济社会快速持续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总体部署,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规划纲要。一、序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们正面临经济全球化和新技术革命带来的巨大机遇和挑战。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经济结构调整加快,人类社会步入了一个科技创新不断涌现的重要时期,科技进步和创新愈益成为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主要途径和方式,科学技术作为核心竞争力愈益成为国家之间竞争的焦点,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成为各国共同面临的战略选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来支撑引领经济社会的发展。为此,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决策,提出了“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指导方针。纵观国际国内形势,我们既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又面临一系列重大挑战,时代赋予我们必须加快科技发展的重大历史使命。立足四川省情现状,着眼经济社会发展未来,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以建设创新型四川为奋斗目标,对我省未来科学技术发展作出全面规划部署,把科技投资作为战略性投资,围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优先主题实施重大科技专项,经过15年乃至更长时间的努力,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实现科技强省和全省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发展。二、发展基础与发展需求1发展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科技事业快速发展,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取得显著成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社会发展领域科技创新全面推进,基础研究取得显著成效,科技合作交流加强,科普事业全面发展,全民科技素质不断提高,为未来15年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取得新成效,育成重点农畜新品种500多个,农畜良种覆盖率达80%;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全省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113家,2004年全省高新技术实现增加值300亿元,比2000年增加77.5%。社会发展领域科技创新全面推进,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四川)基地建设稳步推进,中医药研究开发能力大幅度提高,生态环保科技发展良好,公共卫生、公共安全科技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科技合作蓬勃开展,对内对外科技合作交流力度加大。科普事业全面发展,全民科技素质不断提高。“十五”期间,全省获国家级科技奖励74项、省科技进步奖1,072项,申请专利3.4万件,获专利授权2万件,实现技术合同交易1.6万项,交易额达68.4亿元。科技体制改革进展顺利,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企业化转制基本完成,公益类科研院所改革稳步推进。产学研结合机制逐步建立,企业创新能力逐步增强,企业科技活动机构达727个,企业RD经费投入、发明专利申请、设备水平、技术改造和新产品销售等主要指标的平均增长率均有较大提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研能力不断增强,在我省科技创新活动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研平台、创新基地建设取得较大进展,现有国家及省部级重点实验室64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6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风险投资机构等发展势头良好。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得到加强,专业技术人员156.7万人、科技活动人员17.9万人,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11.3万人、两院院士57人。科技投入稳定增长,2004年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达174亿元。中介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创新环境得到改善。我省作为一个科技大省,虽然科技资源较为丰富,但是人均指标相对较低,科技力量区域差别明显;企业创新主体作用较弱,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科技资源条块分割,有效整合不够;科技服务于经济的功能不强,成果应用转化市场途径不畅;科技经费不足,多层次、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尚未建立等一系列问题仍然制约着科技的发展。同时也要看到,加快我省科学技术发展存在诸多有利条件。一是国家作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决策,为科技创新作出了重大部署。二是我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社会进步对科技发展提出巨大需求,为科技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三是我省较为丰富的科技人力资源和较强的科研实力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有力保障。四是我省已形成具有优势和特色的学科体系,在一些学科领域已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具备科技创新发展的基础和能力。2发展需求(1)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经济强省对科技的需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国经济将进入快速发展期,但传统的依靠高投入、高消耗带动经济增长所造成的深层次社会经济矛盾更加突出,环境污染与资源约束日益加剧。依靠科技推进产业结构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增长从要素驱动型增长向创新驱动型增长的转变,推动经济快速增长,实现建西部经济强省和建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对科技的需求重大而广泛。(2)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建设和谐四川对科技的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提高全民健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加强医疗卫生保障,促进社会文化繁荣,维护公共安全,增强应急反应能力离不开科技的支撑引领,有赖于科技的进步和创新。推进和谐四川建设,我们既面临经济实力相对较弱的制约,又面临经济社会发展矛盾日益突出的现实,必将对科技提出全新而重要的需求。(3)加强资源集约利用和环境保护、建设生态四川对科技的需求建设生态四川是我省面临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促进资源合理利用,加快生态恢复与重建,加强环境污染的防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对科技发展提出了更加紧迫的需求。(4)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发展的自身需求要实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必须进一步加强科技自身的发展,形成强大的区域科技综合实力和科技创新能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区域创新体系,推进科技资源的集聚整合,实现重点优势领域关键技术的突破,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加强科学普及,培养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队伍对科技自身提出了新的和更高的要求。三、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方针,深入实施“科教兴川”和“人才强省”战略,围绕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以自主创新为主线,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根本,以推进高新技术和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为重点,突出企业创新主体,整合创新资源,营造创新环境,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设创新型四川。2基本原则(1)以人为本、激励创新注重创新型人才培养和使用,加快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的转变,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新精神,大幅度提高全民健康素质、科技素质,使每个社会成员成为创新的积极参与者和受益者,形成最广泛、最深厚的创新社会基础。(2)市场导向、企业主体加强政府引导,立足市场导向,突出企业主体。增强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坚持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相结合,实现市场开拓、技术创新和生产经营一体化。(3)完善机制、整合资源建立和完善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整合集成省内与省外、中央与地方、国防与民用、不同行业、不同所有制科技资源,把科技资源导向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共性技术领域,导向事关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公益性研究领域,导向事关科技事业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领域。(4)面向未来、重点跨越把握未来经济、社会、科技发展趋势,有所为、有所不为,针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关键性作用的重大专项和重点工程,抢占未来战略制高点。集成创新,力求突破,形成战略产品和新兴产业,以技术跨越支撑产业跨越。3发展目标(1)总体目标到2020年,我省科学技术发展的总体目标是:自主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引领。取得一批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科技综合实力进入全国前列,建成国家重要的创新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壮大,优势重点产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不断提高,建设创新型四川,实现科技强省。建成国家中西部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达到中西部地区前三位,科技创新、经济发展形成强有力的优势互补和辐射带动作用。建成国家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具有优势和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壮大,建成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国家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示范基地。建成国家重要的军民结合型创新基地。重点科技领域达到和保持全国领先水平,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取得一批重大自主创新科技成果,实现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建成国家军民结合型高科技产业化示范基地和产业园区。支撑和引领工业化进程和工业强省建设。大力促进我省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全面迈进工业化中期,进一步加快工业化进程,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把我省建成为西部经济强省。支撑和引领资源与环境保护与生态四川建设。大力促进我省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促进资源环境约束的缓解,促进生态四川建设,使总体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有力推进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支撑和引领全面小康社会与和谐四川的建设。大力促进我省社会领域的全面协调发展,促进具有四川区域特色、民族团结、共同繁荣的和谐四川建设。(2)阶段目标到2010年,区域创新能力、科技进步水平明显提高,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初步形成,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能力明显增强,科技综合实力进入全国先进行列。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获得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培育一批优势品牌,壮大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形成一批优势产业集群,航空航天、装备制造等部分领域技术水平进入国内领先行列。成都高新区综合实力居全国前列,绵阳科技城成为国家创新示范基地。农业良种良法覆盖率达到90%以上。社会发展、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科技水平显著提高。全社会R&D(研究与发展)投入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45%以上。到2020年,建立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领域科技创新能力位居国内先进行列,建成国家重要的创新区域、国家军民结合型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科技综合实力进入全国前列。航空航天、重大装备制造等领域技术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显著提高,农业良种良法覆盖率达到95%以上。社会发展、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科技水平进一步提高,循环经济的技术发展模式基本建立。全社会R&D投入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5%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以上。四、主要任务和总体部署1主要任务(1)着力于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世界农业科技发展趋势和我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紧迫需求,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进农业科技革命,发展现代农业。加大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开发力度,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加大农业标准化生产科研攻关,推进农业产业化,提高农业质量和效益,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确定一批事关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优先主题,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保障农林生态安全,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2)着力于高新技术发展,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根据世界工业化发展趋势和我省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紧迫需求,加强高新技术领域技术创新,攻克一批高新技术、关键共性技术,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大力培育高新技术新兴产业,加快绵阳科技城、成都高新区、德阳重大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发挥成德绵高新技术和先进制造产业带对全省高新技术产业的聚集、辐射、带动作用。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在我省具有战略优势、资源优势、区位优势、技术和人才优势的产业技术领域重点突破,提升装备制造、医药化工等传统产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带动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增长方式转变。(3)着力于优势资源开发,促进特色产业发展壮大根据世界新材料、新能源科技发展趋势,结合我省矿产、水能、旅游、生物、天然气等资源优势实际,加强科技攻关,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等方面突破一批技术瓶颈,开发一批新产品,形成我省优势特色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带动优势产业发展壮大。(4)着力于社会发展的科技进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根据我省人口、资源、环境面临的严峻形势与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巨大压力,加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技术开发和遏制环境污染的关键技术研究,加强绿色技术、清洁生产等新技术研究,构建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推动环保产业发展。开展流域综合治理技术研究,推进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加强水资源、耕地资源、旅游资源科学利用和保护,森林和草地恢复重建、水土流失治理、重大自然灾害防治、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领域的技术研究。加大医疗卫生领域科技攻关力度,提高重大疾病监测、预防与控制水平。加强食品安全、灾害预测预警和安全防范技术研究,为公共安全提供科技支撑。(5)着力于前沿技术和应用基础研究,提高原始创新能力根据国家科技发展战略部署和四川科技资源实际,围绕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目标,瞄准科学前沿和重大科学问题,着重在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能在全国占有一席之地的重点领域,积极参与和承担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重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进行前沿性研究,获取一批有较大影响的创新成果,为国家自主创新作出贡献。应对未来挑战、把握科技制高点,超前对我省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自身发展的前沿问题开展原创性研究,为建设创新型四川提供人才、科技储备。2总体部署(1)总体部署未来15年我省科学技术发展的总体部署:一是立足省情和发展需求确定10个重点领域,从中选择任务明确、有可能实现突破的47个优先主题进行重点安排,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全面提升科技支撑能力。二是瞄准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实施10个重大专项,实现科技的跨越式发展。三是应对未来挑战,整合我省力量,从国家超前部署的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中选择5项前沿技术和8个学科基础问题重点安排。四是针对科技发展客观实际,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整合区域科技资源,形成科技创新合力;推进人才强省战略,建设创新人才队伍;加大科技投入,提高投入效率;加强科学技术普及,营造创新环境等方面提出对策。未来15年我省科技发展把握的战略重点:一是把发展农业科技放在首要位置,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重心,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技术支撑。二是把装备制造业、信息产业、新材料产业的技术突破作为重点,推动工业产业技术高级化,提高我省工业竞争力。三是把生物技术作为发展新产业和高技术更新换代的重点,推动生物技术在农业、工业、人口与健康等领域的应用。四是把保护资源环境和促进社会发展的技术研发和应用作为重点,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五是把我省科研力量整合起来,参与国家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为引领四川未来发展奠定基础。(2)区域布局根据我省区域产业比较优势和经济发展方向,按照“突出一带,抓好两片,扶持两区,协调发展”的思路展开区域布局,形成产业分工基础上的科技发展特色,通过加快重点区域发展,服务带动其他区域发展。即:重点加快成德绵高新技术产业带发展,抓好攀西、川南特色科技产业发展,加大川西北、川东北地区科技发展扶持力度,实现省内区域科技互动协调发展。加快成德绵高新技术产业带发展。充分发挥成德绵地区科技资源优势,大力加强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先进制造、重型装备、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的科技创新,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技术升级,培育壮大一批高新技术龙头企业,形成若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打造西部高新技术产业高地。推动成都高新区二次创业,加快德阳重大装备制造业发展,推进绵阳科技城上新台阶。加快攀西、川南特色科技产业发展。充分发挥攀西地区钢铁钒钛特色资源优势,大力加强该区域优质钢铁、钒钛、稀土等新材料以及水能、特色农业等的科技创新;充分发挥川南地区化工资源优势,大力加强该地区以天然气化工、高分子化工、无机盐化工、煤硫磷化工为特色的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同时加强机械、能源、农业等其他领域的科技创新和科技发展。推动攀西、川南区域优势产业发展壮大和传统产业技术进步,加快建设能源和重化工基地。扶持川西北和川东北地区科技发展。川西北和川东北地区是我省区域创新能力较薄弱的地区。川西北地区重点加强特色农牧业、生态旅游、特色中药资源、生态恢复和重建、优势矿产开发、水能资源利用等领域技术开发与推广应用。川东北地区重点加强城镇可持续发展、耕地保护、水资源配置、绿色生态、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等领域科技支撑,推动优势产业发展壮大和天然气等优势资源开发利用。加强科技普及和技术推广。五、重点领域和优先主题我省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在统筹安排、整体推进的基础上为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紧迫问题,把握世界科技和产业发展趋势,发挥地方资源相对优势,支撑引领产业发展,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确定重点领域和优先主题。重点领域,是指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重点发展、亟待科技提供支撑的产业和行业。优先主题,是在重点领域中急需发展、任务明确、技术基础较好、能够预期突破的技术群。确定优先主题的原则:一是有利于突破瓶颈制约,提高经济持续发展能力。二是有利于掌握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三是有利于解决重大公益性问题,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四是有利于发挥地方优势,提高国家在激励国际竞争中的综合实力。1农业四川是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农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0个百分点和7.9个百分点,而目前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50多元,“三农”问题十分突出。四川农业发展面临人地矛盾尖锐、土地资源硬约束明显、生态负荷沉重、农地经营超小规模、农业效益低、农业劳动力就业压力大、农业生产要素流失严重等制约因素。四川现有经济水平和资源瓶颈决定了必须切实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快现代农业步伐。发展思路:(1)以实施农业标准化为手段,用高新技术带动常规农业技术升级,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重点开展生物技术应用研究,加强农业技术集成配套,加快农业信息技术集成应用,突破主要农作物育种和高效生产、畜牧水产育种及健康养殖和疫病防治关键技术。(2)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和综合效益。重点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产后减损和绿色供应链产业化关键技术,开发农产品加工先进装备及安全监测技术,发展以健康食品为主导的农产品加工业。(3)开发农林生态技术,确保农林生态安全。重点开发环保型肥料、新型安全饲料与农药创制新技术,发展农林剩余物资源化利用技术以及农业环境综合整治技术。优先主题:(1)突破性动植物新品种培育及特异种质资源的发掘与创新重点开展主要农作物、畜禽水产、林草、园艺作物等优良特异种质资源发掘,创制育种新材料,研究育种新方法,培育综合性状优良的突破性农林新品种、畜禽配套系和能源、饲料专用等工业原料植物新品种。研究开发对环境友好、节本高效的突破性动植物新品种配套的规模化种养殖技术、规模化制种、繁育技术和种子综合加工技术。(2)畜禽水产健康养殖与疫病防控重点研究安全优质高效饲料、规模化健康养殖技术及设施,发展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及资源化利用、畜禽水产养殖环境改良技术。研究高效特异性疫苗、高效安全型兽药及器械,开发动物重大疫病及动物源性人畜共患病的流行病学预警监测、检疫诊断、免疫防治与根除技术。(3)农产品精深加工及现代储运重点研究开发优势特色农产品精深及清洁生态型加工技术、安全生产技术、副产物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绿色储运技术与设施,鲜活农产品保鲜与物流配送及冷链运输系统技术。(4)环保型肥料、新型安全饲料与农药创制重点研究开发环保型肥料、新型安全饲料、农药创制关键技术,专用复(混)型缓释、控释肥料及施肥技术,高效、安全、专用饲料及动物营养健康养殖技术,新型高效、低毒、低残留生物农药和对环境友好的化学农药及科学精准施用技术。(5)生态农业与农林生态安全重点研究开发以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土壤污染、水土流失和川西北退化草场功能恢复为主的生态农业技术,农林重大灾害、病虫鼠害、外来生物入侵等生态灾害及气象灾害的监测与防治技术,综合、高效、持久、安全的有害生物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开发农村面源污染控制与土壤修复技术,农林废弃物和污水资源化利用技术。农产品重金属含量、农药残留等快速检测技术装备及去除技术。开发农林生态系统构建技术、林草生态系统综合调控技术。(6)现代农业装备与设施重点研究开发适应我省未来农业发展特点的多功能作业关键装备及设施,经济型农林动力机械,农产品深加工技术,健康养殖设施,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关键装备与设施,农村户用沼气、秸秆气化等可再生能源技术及设施,人畜饮水安全设施,机械化节水灌溉技术及设施,设施农业技术及装备,多功能户用组合机械。(7)精准农业与信息化重点研究开发动植物生长发育和生态环境信息数字化采集技术,土壤水肥光热探测技术,精量灌溉技术,智能化农业用水管理技术及设备,精准作业和管理技术系统,农村远程数字化信息服务技术及设备,农林生态系统监测技术。(8)现代奶业重点研究优质奶用种公牛培育和牛群遗传改良,牧草高产栽培与加工高效利用,适度规模奶牛标准化健康养殖技术和乳制品精深加工和奶业链物流配送。2电子信息发展信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关键。目前高端集成电路、关键元器件、基础软件等核心产品还主要依赖进口,提高信息领域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迫在眉睫,信息安全已日益成为国家安全新的重大问题。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化和现代服务业的迅猛发展对信息技术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发展思路:(1)突破制约信息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掌握集成电路及关键元器件、大型应用软件、宽带无线移动通信、下一代网络等核心技术,提高自主开发能力和整体技术水平。(2)加强信息技术产品的集成创新,提高设计制造水平,重点解决信息技术产品的可扩展性、易用性和低成本问题,提高信息产业竞争力。(3)以应用需求为导向,开发支撑和带动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技术和关键产品,促进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技术升级。(4)以发展高可靠信网络为重点,开发网络信息安全技术及相关产品,建立信息安全技术保障体系,具备防范各种信息安全突发事件的技术能力。优先主题:(9)集成电路设计重点研究开发CMOS电路新技术及应用;大规模功率集成系统设计技术;支持通讯与视频图像处理的专用集成电路芯片设计技术;基于开放系统的集成平台。(10)面向应用的软件开发重点支持网络应用的软件工具,嵌入式软件及应用系统,中文与多媒体平台软件,安全中间件技术,网络信息安全软件,软件质量保障平台,新一代企业信息化集成软件,网络教育、医疗、物流、旅游、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与电子农务软件,智能交通监控管理软件,数字娱乐软件,基于四川资源的信息服务等。(11)下一代网络关键技术与服务重点开发高性能网络宽带接入技术,数字家电与家庭网络,核心网络的光交换与接入技术,三维海量光学信息传感与存储技术,光电图像探测技术,单片光电混和集成器件。(12)智能交通新技术基于计算机虚拟技术的交通线路比选,新一代交通指挥系统、交通监控系统、交通收费系统、交通政务管理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及计算机决策支持系统在交通行业的应用。(13)面向核心应用的信息安全重点研究开发国家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中的安全保障技术,开发复杂大系统下的网络生存、主动实时防护、内容监控管理、安全存储、网络病毒防范、恶意攻击防范、网络信任体系与新的密码技术等。3制造业四川是制造业大省,发电设备、成套技术装备、电子产品、钢铁等制造业具有行业优势。但我省还不是制造业强省,制造业研发能力不强,深精加工少,产品档次低,制造资源、能源消耗大,污染严重。今后15年,世界范围内制造业的竞争愈发激烈,国家经济发展对制造技术提出重大战略需求。发展思路:(1)提高装备设计、制造和集成能力。以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为突破口,通过技术攻关基本实现重大成套技术装备、发电设备、工程机械装备、数控装备、汽车及零部件等成套技术的设计制造,形成一批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2)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制造业。大力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在企业信息化集成技术、产品创新技术、企业间的协作技术以及网络化制造和公共服务平台等技术上实现突破,大幅度提高制造业产品档次、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推进制造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3)积极发展绿色制造。以冶金、石化、食品等为重点,加快相关技术在材料与产品的开发设计、加工制造、回收利用等的应用,形成高效、节能、环保和可循环的新型制造工艺。优先主题:(14)重大成套装备开发电站自动化控制技术与装备,研发大型清洁火电与核电设备及关键技术,重点对超超临界火电机组、核电、重型燃气轮机等重大装备及工程系统设计和制造技术、能源和电力装备技术及产品进行攻关,开发通用飞机及航空装备关键技术、高速轨道交通和磁悬浮装备及关键技术、环境保护设备及关键技术、农副产品深加工制造工艺技术和装备、食品安全制造技术和装备等。(15)数字化和智能化设计制造重点研究数字化设计制造集成技术,建立若干面向行业的产品数字化和智能化设计制造平台,开发网络环境下的数字化、智能化创新设计方法及技术、计算机辅助工程分析与工艺设计技术,研发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设计、制造和管理集成技术。(16)支持制造业产业链的公共服务技术针对典型的制造业社会化产业链协作体系和以分销为主体销售模式的制造企业联盟,以支持企业间业务的协作和集成为目标,探索面向中小企业群体的公共服务平台的应用模式和运行模式。开发具有综合服务能力的公共服务平台,制定公共服务平台的技术标准和服务标准,提升制造业产业链的整体竞争能力。(17)流程工业的绿色化、自动化及装备重点研究开发绿色流程制造技术,高效清洁并充分利用资源的工艺、流程和设备,相应的工艺流程放大技术,给予生态工业概念的系统集成和自动化技术,流程工业需要的传感器、智能化检测控制技术、装备和调控系统。4新材料新材料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能源技术等高技术领域和国防建设的重要基础材料。我省具有鲜明特色和比较优势的新材料技术和产业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材料、钒钛和稀土材料以及化工新材料等方面,纳米材料和生物医用材料技术近年来也异军突起。材料产业几乎涉及冶金、建材、化工、轻工、钒钛稀土等有色金属、电子信息材料和生物医药材料等所有材料工业领域。四川盆地蕴藏着丰富的钒钛、稀土、锂、镁、硅等矿产资源,尤以攀枝花的钒钛和攀西地区的稀土资源最具代表性。建国以来我省相继建立了材料的传统工业体系,目前与地方特色材料资源相配套的工业新体系正在形成,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势头非常迅猛。发展思路:(1)攻克一批对我省传统材料产业提升与新材料产业发展有战略作用的重大共性关键技术。(2)巩固和加强具有我省优势和特色的稀土、钒钛等一批新材料技术开发。重点发展光电信息储存材料、新型能源转换与储能材料、钒钛和稀土功能材料、新型生物医用材料、有机高分子特种材料、无机高性能材料、纳米材料开发和应用、新型绿色环保材料。(3)努力构建电子信息新材料、新型稀土功能材料、钒钛材料、高性能钨钼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纳米材料、特种高分子材料、新型化工冶金材料产业链。优先主题:(18)先进信息功能材料与新型电子元器件技术重点开发广泛用于通信、家电的MLC瓷料和微波介质谐振器,电磁兼容元件,敏感材料与器件,片式多层压敏电阻器,抗电磁干扰滤波器,瞬态电压脉冲气体放电保护器,新一代高介电常数、高耐电强度复合薄膜材料和高储能密度薄膜电容器,大电流PIN探测器,新型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着重发展多晶硅、单晶硅、砷化镓(GaAs)材料及半导体功率器件,着重发展铁氧体软磁、永磁、稀土永磁材料及元器件。(19)稀土新材料制备及应用关键技术重点开发高性能快淬钕铁硼(NdFeB)永磁粉、新型双相纳米晶稀土永磁粉、高性价比的新型混合稀土快淬永磁合金粉、镨铁硼(PrFeB)系和钐铁氮系稀土永磁的制备与产业化关键技术。镧玻璃及光学元件技术,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镧镨铈新型混合稀土金属、贮氢合金及其动力电池,稀土高阻尼减振锌铝合金以及镧镨铈在有色和黑色合金中的应用,高性能稀土储氧材料和汽车尾气净化三效催化剂,钆硅锗(GdSiGe)室温磁致冷材料。(20)钒钛新材料及其他高性能有色金属新材料技术重点发展提高钒钛资源利用率的精加工技术,超细二氧化钒及其薄膜的制备与生产技术,钒氮合金应用,全钒离子电池的制备技术,高品质钛原料的制取技术,电解法制钛研究与技术攻关,高档涂料、专用金红石钛白制备技术,高炉渣的综合利用技术,高钼白钨精矿制取高纯APT工艺研究,高性能的超硬材料,新型电光源材料开发,高纯镓、铟、锑、镉、锡、铅、锌及其合金、单晶、氧化物制备技术,开发高硬度、高熔点的有色金属制品。(21)新型生物医用材料与制品技术重点研究开发纳米结构复合仿生制备技术,纳米生物医用材料、生物降解材料、生物活性材料、组织工程材料、表面改性技术、药物释放载体材料、基因治疗用载体、生物传感器、生物芯片和生物医用材料研究中的其他新技术等。(22)高性能及特种高分子材料与应用技术重点研究开发工程塑料、通用塑料改性新品种的产业化技术、高性能橡胶及橡胶复合材料的工业化技术、生态环境与生物新材料、精细功能材料产业化技术。围绕聚苯硫醚等特种工程塑料、以芳纶为代表的特种纤维材料产业化关键技术,开发绝缘材料、抗静电材料、磁性高分子材料、有机发光材料等为代表的功能新材料产业化关键技术,高档涂料及其制品关键技术,新型皮革材料产业化技术。(23)纳米材料开发和应用重点研究开发纳米电子材料与器件、纳米生物医学材料及器件、纳米磁性功能合金材料与器件领域、纳米金属粉体材料及其应用、纳米聚合物复合材料、纳米矿物材料、纳米化工催化剂及其应用技术、环境友好纳米材料与应用技术以及相关的装备技术。5人口与健康保持低生育水平,全面提高人口素质,有效防治重大疾病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我省新生儿出生缺陷问题不容忽视,人口老龄化和老年性疾病逐渐增多。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率居高不下,病毒性肝炎、艾滋病、肺结核病等新老传染病感染率、患病率较高。中医药防治疾病和促进健康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巨大潜力亟待挖掘。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和全民健康水平,迫切需要科技提供强有力支撑。发展思路:(1)控制人口出生数量,提高出生人口质量。重点发展生育监测、生殖健康、优生优育等关键技术及产品,为稳定低生育水平、降低初生儿缺陷和母婴死亡率提供有效科技保障。(2)疾病防治重心前移,坚持预防为主、促进健康和防治疾病结合。加强重大疾病预防和早期诊断关键技术研究,提高重大疾病诊断和防治能力。(3)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通过技术创新与多学科协作开发创新药物和相关技术,丰富和发展中医药理论,提高中医药医疗服务能力和产业技术水平,促进中医药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4)研制重大新药和先进医疗设备。攻克新药、医用材料和释药系统创制关键技术,加快建立并完善医药创新技术平台,推进重大新药和医疗器械的自主创新。优先主题:(24)中医药现代化重点开展创新中药新药和中药相关产品研究,川产道地药材系统研究及综合开发,培育川产药材大品种。发展现代中药研究开发和生产制造技术,研究中医药诊疗、评价技术和标准。开展中医药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研究。加强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地理标志保护研究和国际合作平台建设。(25)人口安全与优生优育重点开展重大出生缺陷早期筛查、检测及诊断技术,遗传疾病生物治疗技术及生殖健康疾病防治技术研究。研究开发安全、有效避孕节育新技术、新产品以及兼顾预防性传播疾病的节育新技术。(26)重大疾病防治重点研究糖尿病、肿瘤、心脑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神经精神疾病等慢性非传染病和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结核病等新老传染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关键技术,研究规范化、个性化和综合治疗关键技术与方案。加强中医药理论继承与创新、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研究,加强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并发症、病毒性肝炎、心脑血管疾病等重大疾病和疑难重症的研究。(27)城乡社区常见多发病防治重点研究开发常见病和多发病的监控、预防、诊疗和康复技术,小型诊疗和移动式医疗服务装备,远程诊疗技术服务系统。积极开展农村和社区卫生适宜技术研究。(28)先进医疗设备重点开发新型治疗和常规诊疗设备,数字化医疗技术,个体化医疗工程技术及设备,研究纳米生物药物释放系统和生物治疗、组织工程等技术。6能源我国的能源发展面临人均能源资源少、资源分布不均、环境污染严重、经济对能源依赖程度高、能源安全形势严峻等诸多问题。目前四川人均能源生产、消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经济的发展对能源的依赖度会进一步增大,四川能源系统的资源开发、生产加工、集中转换、传输分配和终端消费各个环节将面临巨大的挑战。今后15年要实现以较少的能源消费增长满足较高的经济增长的需要,从根本上需要依靠能源生产和使用技术水平的提高,提升能源效率,降低能源成本,提高环保水平,能源科技发展面临重大挑战。发展思路:(1)坚持节能优先,降低能耗。采用先进的设计技术提高工业、建筑和交通领域的终端能源利用效率。(2)推进能源结构多元化,增加能源供应。在提高天然气开发利用及水电技术水平的同时大力发展核能技术,形成核电系统技术自主开发能力。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取得突破并实现规模化应用。(3)加强对能源装备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攻克天然气发电、核电等清洁能源等重大装备制造核心技术,实现能源重大成套装备的自主设计制造。(4)加强天然气勘探和生产的理论及技术研究,提高天然气勘探和开发利用水平。(5)开发安全可靠的先进电力输配技术,实现大容量、远距离、高效率的电力输配,提高能源区域优化配置能力。优先主题:(29)工业节能重点研究开发冶金、化工等流程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等主要高耗能领域的节能技术与设备,电机调速技术、电力电子节能技术、节能工艺,建筑节能技术,包括节能建筑材料、高效空调、绿色照明等技术。(30)核能技术研究开发第三代压水堆核电站技术,包括非能动安全、严重事故对策,高性能高燃耗燃料组件,模块化设计及建造技术,某些非标准设备的设计、制造技术,数字化仪表及控制系统,堆内测量系统及先进的标准规范等。(31)复杂地质天然气资源勘探开发利用重点研究开发复杂环境与岩性地层类天然气资源勘探技术,大幅度提高老区气田采收率技术,新区勘探评价及开发配套技术及安全输送、管网腐蚀检测与防护、管网优化等技术。(32)可再生能源低成本规模化开发利用重点研究开发高性价比太阳光电池及利用技术,太阳能热发电技术,生物质能开发利用技术。(33)输配电和电网安全保障重点研究高海拔恶劣气象和复杂地质条件输电技术,地方电网输配电技术、西电东输工程中的关键技术、电网安全保障和调度自动化技术,高效配电和供电管理信息技术和系统。7资源保护与综合开发利用我省资源总量较大,水资源、旅游资源、野生动植物等优势资源和特色资源明显,但人均资源占有量低,能源结构不合理,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合理,区域性、季节性缺水现象严重;经济发展急需的铜、煤炭等重要矿产资源短缺,多数矿产资源采选条件复杂;矿山开采、加工过程中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严重;资源综合利用率低,资源浪费严重,走资源节约与循环经济道路势在必行,急需加强资源勘探、开发利用技术研究,提高资源利用率,缓解资源储备不足的突出矛盾。发展思路:(1)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提高土地、水、矿产、生物等资源开发利用的转化效率。(2)努力突破相关关键技术,大力提升矿产勘查和评价水平。发展成矿地质理论和先进的探矿技术,提高找矿率,推进矿产资源的清洁、安全、高效开发和综合循环利用,为未来四川和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足够的资源安全保障。优先主题:(34)水资源合理配置与友好开发技术重点研究水资源合理配置、水资源系统分类分级和资源优化配置,水资源承载力理论和技术方法,水资源优化配置技术。开展丰水地区利用科学技术促进水资源高效利用研究,缺水地区开展水资源循环再生利用和工业农业节水技术研究。研究开发水资源和水环境监测技术、现代试验技术及信息采集、加工和处理技术。(35)矿产资源开发结构优化配置和增值利用重点研究矿产资源开发结构优化配置,优势矿和平势矿的增值开发利用,劣势矿和特色矿资源的保护开发,现有矿产资源开发结构优化配置。深入开展矿产资源安全分析、战略性资源勘查评价理论、方法和技术研究。复杂难处理矿的高效选别技术,共伴生矿资源以及尾矿资源回收利用技术,矿产品深加工技术及高附加值增值利用技术,深部隐伏矿的开采新技术,废渣回填采矿技术及提高回采率、减少贫化率的高效采矿、安全采矿技术。 (36)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重点研究开发旅游资源增值利用技术,新增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技术,重点开展“九寨黄龙”、大香格里拉等著名景区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技术研究,为我省旅游支柱产业发展提供技术保障。研究开发四川特色旅游产品,建立生态旅游监控系统及绿色营销体系,实现旅游资源及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合理开发满足国内外不同客源市场需求的旅游资源,为精品旅游线路的设计规划提供科技支撑。(37)生物多样性及濒危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重点研究大熊猫等濒危野生动物可持续性科学保护模式,建立以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为中心的国际性科研保护条件平台。建立数量超过200只的圈养大熊猫种群,建立包括全球所有圈养大熊猫和部分野生大熊猫资源的基因资源库。开发与大熊猫相关的文化旅游产业,建立可自我维持的圈养大熊猫种群和通过放归复壮野外大熊猫种群。重点研究开发生物多样性保育技术、四川濒危珍稀野生植物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技术。8生态与环境四川陆地生态系统被誉为“重要的绿色生态屏障”,既是“中国半壁江山的水塔”,“生物多样性宝库”,“未来气候变化的晴雨表”和“典型的生态与环境脆弱带”,也是未来长江流域产业带发展的保障,水资源保护的核心区域,全球变化的敏感区。保护和改善生态与环境是事关我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重大问题。我省的生态与环境问题表现为生态环境脆弱,生态系统退化,水土流失面积大,点源污染严重,面源污染加剧,大气、水污染等诸多问题日趋严重。岷江、沱江、嘉陵江部分河段超过三类水域水质标准,以工业废弃物、城市垃圾为代表的固体废物已严重威胁着地表水和地下水。按照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生态四川”、实现四川跨越式发展的要求对生态与环境科技发展、创新布局提出重大战略需求。发展思路:(1)结合“生态四川”建设开展全省生态结构与功能区划研究,引导和支撑循环经济发展。大力开发清洁生产、污染治理、资源化利用集成技术,强化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利用与安全处置,加强发展循环经济的共性技术研究。(2)实施区域环境综合治理。开展流域水环境和区域大气环境污染综合治理、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生态资产评估和生态补偿核算,研究四川陆地生态系统的生态区划与区域生态功能定位,提高改善环境质量的科技支撑能力。(3)促进特色环保产业发展,大力开发环境微生物制剂与高效废水处理设备,垃圾和危险废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技术设备,烟气脱硫脱硝成套技术与设备。开展污染治理技术在不同尺度的应用集成示范。优先主题:(38)长江上游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