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城市品牌形象的视觉符号研究.pdf_第1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城市品牌形象的视觉符号研究.pdf_第2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城市品牌形象的视觉符号研究.pdf_第3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城市品牌形象的视觉符号研究.pdf_第4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城市品牌形象的视觉符号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sp r e s e a r c ho nt h ev i s u als y mb o lo f u r b a nb r a n di m a g e s p e c i al t y -旦曼墨i g n 垦n 鱼丛墨q i 堡n 鱼曼 m a s t e rd e gr e ec a n di d a t e - h 皇堕g 旦垒q p i 卫g s u p e r v i s o r :煦s 丛望x i 垒n g 塑i n g a r ts c h o o i c e n t r als o u t hun i v e r s i t y c h a n g s h ah u n a np r c 9洲6 19mmm-m 7iiiii舢y 原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 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论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 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 包含为获得中南大学或其他单位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 共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作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 作者签名: 匿。塞圣日期:些盟年上月盟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人了解中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 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根据国家或湖南省有关部门规定送交学位论文, 允许学位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 容,可以采用复印、缩印或其它手段保存学位论文。同时授权中国科 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并通过网络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 日期:坐盟年月兰日 硕十。学位论文 摘要 摘要 二十一世纪被称为信息时代,人们更愿意以视觉的形式接受信 息,所以又被称为读图时代,实质上就是符号时代。无论是在产品设 计上,还是在城市建设上,信息的可视化、图标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 发展趋势。视觉化城市就是将城市的本体文化、精神内涵等诸多信息 转换成可视的图形符号,视觉化城市已成为了信息化时代现代化城市 发展的必然趋势。 本文从视觉传达的角度,结合城市其他相关学科,在城市品牌形 象识别的基础上,阐述了城市视觉符号的本质,指出对其研究的意义 及目的,归纳总结了城市视觉符号的内核和外延,并对其进行了分类、 整合研究,为城市品牌形象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全文分六个章节展开论述,按照从理论到实践、抽象到具体的逻 辑顺序展开论证。首先,论文通过国内外关于城市视觉符号设计资料 的搜集、分析与总结,从相关概念的解读展开研究。建设性提出城市 视觉符号的概念,主要包括城市标志与城市象征物,城市标志是城市 视觉符号的核心,城市象征物是在某些方面弥补城市标志对城市形象 塑造的不足,能够更加丰富城市标志的内涵。论文指出城市视觉符号 的设计并非偶然,作为城市信息的载体其是信息化时代背景下视觉化 城市发展的必然产物。同时,分析城市视觉符号的特征,并借助视知 觉理论、符号学相关学科理论的指导作用加以实现。其次,从方法论 的视角,分别建立起以视觉特性、类型、视觉样式、视觉语义四方面 内容为主体的城市标志的设计体系,以视觉特性、类型、设定原则三 方面内容为主体的城市象征物的塑造体系。再次,进一步提出城市视 觉符号设计的文化意蕴,是对城市性格的阐释、城市文化的感知和城 市精神的传承。最后,通过国内外城市视觉符号设计的比照,为前几 章节的理论进行综合的案例支撑。 关键词城市,品牌形象,视觉化,视觉符号 a bs t r a c t t h et w e n t y f i r s tc e n t u r yi sc a l l e dt h ei n f o r m a t i o na g e ,p e o p l ea le m o r ew i l l i n gt or e c e i v ei n f o r m a t i o ni nt h ev i s u a lf o r m ,i ti sa l s ok n o w n a s d i a g r a ma g e s ,i ne s s e n c e ,i st h es y m b o l t i m e p r o d u c td e s i g no r c o n s t r u c t i o ni nt h ec i t i e s 。i n f o r m a t i o nv i s u a l i z a t i o n ,a n dt h ei c o nh a s b e c o m ea i li r r e v e r s i b l et r e n do fd e v e l o p m e n t av i s u a l i z a t i o nc i t ym e a n s t h a tt h ec i t yc u l t u r e ,s p i r i t u a lc o n n o t a t i o na n dm u c ho t h e ri n f o - r m m i o n t r a n s f o r m e di n t ov i s u a l g r a p h i cs y m b o l s v i s u a l i z a t i o n c i t i e sh a v e b e c o m et h ei n f o r m a t i o na g et h ei n e v i t a b l et r e n do fm o d e mu r b a n d e v e l o p m e n t i nt h i s p a p e r , f r o m t h e p e r s p e c t i v e o fv i s u a l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 c o m b i n e dw i t ho t h e rr e l a t e dd i s c i p l i n e so fc i t y , o nt h eb a s i so fr e c o g n i t i o n t h eu r b a nb r a n di m a g e ,d e s c r i b e dt h en a t u r eo ft h ec i t yv i s u a ls y m b o l s , p o i n t i n go u tt h a tt h em e a n i n ga n dp u r p o s eo f t h e i rr e s e a r c h ,s u m m a r i z e d t h ec o r ea n de x t e n s i o no fc i t yv i s u a ls y m b o l s ,a n di th a sb e e nc l a s s if i e d , i n t e g r a t e dr e s e a r c h p r o v i d eat h e o r e t i c a lb a s i sf o rt h es t u d yo fu r b a n b r a n di m a g e t h e r ea l es i xc h a p t e r si nt h i sp a p e r , u n f o l d i n gt h ea r g u m e n t a t i o na s t h el o g i c a ls e q u e n c ef r o mt h e o r yt op r a c t i c e ,a n da b s t r a c tt oc o n c r e t e f i r s t l v t h r o u g ht h ec i t yv i s u a ls y m b o l sa th o m ea n da b r o a do nu r b a n d e s i g nd a t ac o l l e c t i o n ,a n a l y s i sa n ds u m m a r yo f r e l e v a n tc o n c e p t sf r o m t h er e a d i n go fas t u d y m a k ec o n s t r u c t i v ec o n c e p to fu r b a nv i s u a l s y m b o l s ,m a i n l yi n c l u d e su r b a nl o g oa n du r b a ns y m b o l i co b j e c t ,u r b a n l o g oi st h ec o r eo fu r b a nv i s u a ls y m b o l s ,i ns o m ea r e a su r b a ns y m b o l i c o b j e c tt oc o m p e n s a t ef o rt h el a c ko fu r b a ni m a g e b u i l d i n gt h a tc a ne n r i c h t h ec o n t e n to fu r b a nl o g o p a p e rp o i n t so u tt h a tt h ed e s i g ni sn oa c c i d e n t a l f o ru r b a nv i s u a ls y m b o l s ,t h ec o n t e x to ft h ei n f o r m a t i o na g ea sac a r t i e r o fc i t yi n f o r m a t i o nt h a tt h ei n e v i t a b l eo u t c o m eo fu r b a nd e v e l o p m e n t m e a n w h i l e t h ep a p e ra n a l y s e so f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u r b a nv i s u a l s y m b o l s ,a n dw i t ht h e o r yo fv i s u a lp e r c e p t i o n ,s e m i o t i ct h e o r y , a n dt h e g u i d i n gr o l eo fr e l a t e dd i s c i p l i n e s t ob ea c h i e v e d s e c o n d l y , f r o ma m e t h o d o l o g i c a lp e r s p e c t i v e ,a st h em a i no ff o u ra s p e c t sf o ru r b a nl o g o 硕十。学何论文 ab s t r a c t d e s i g ns y s t e mw e r ee s t a b l i s h e df o rv i s u a l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t y p e ,v i s u a l s t y l e s ,a n dv i s u a ls e m a n t i c s ,a st h em a i no ft h r e ea s p e c t sf o rt h eu r b a n s y m b o l i co b j e c td e s i g ns y s t e mf o rv i s u a l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t y p e ,s e tt h e p r i n c i p l e s a g a i n ,f u r t h e rp r o p o s e du r b a nv i s u a ls y m b o l sd e s i g no f c u l t u r a l c o n n o t a t i o n ,i s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 o ft h eu r b a nc h a r a c t e r , t h e p e r c e p t i o no fu r b a nc u l t u r ea n ds p i r i to ft h ec i t yt r a n s m i s s i o n f i n a l l y , c a s ec o m p a r a t i v eb e t w e e na th o m ea n da b r o a du r b a nv i s u a l s y m b o l s d e s i g nm u t a t i sm u t a n d i ss u p p o r tt h ef r o n ts e c t i o n so fa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t h e o r y k e yw o r d s c i t y , b r a n di m a g e ,v i s u a li z a t i o n ,v i s u a ls y m b o l 颂j :学位论文 目录 目录 摘要i a b s t r a c t 一i i 第一章绪论1 1 1 选题来源及研究背景1 1 2 国内外研究现状。2 1 2 1 国外相关理论发展及现状述评一2 1 2 2 国内理论发展及现状述评一4 1 3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7 1 3 1 研究的意义7 1 3 2 研究的目的7 1 4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8 1 4 1 研究方法8 1 4 2 创新点9 1 5 论文框架结构l0 第二章解读城市视觉符号1 l 2 1 概念认知1 1 2 1 1 城市视觉符号与城市品牌形象l l 2 1 2 城市标志与城市视觉符号1 2 2 1 3 城市象征物与城市视觉符号l2 2 1 4 视觉化的城市1 2 2 2 城市视觉符号的特征1 3 2 2 1 识别性1 3 2 2 2 差异性1 4 2 2 3 对应性1 4 2 2 4 象征性l5 2 - 3 城市视觉符号的相关学科原理1 5 2 3 1 格式塔原理l5 2 3 2 符号学原理1 8 2 4 小结1 9 第三章城市标志城市视觉符号的内核2 0 3 1 城市标志的视觉特性2 0 i v 硕十学位论文 目录 3 1 1 赋义的确定性2 0 3 1 2 赋值的开放性2 0 3 2 城市标志的类型2 1 3 2 1 理念型城市标志2 l 3 2 2 人文型城市标志2 1 3 2 3 地域型城市标志2 3 3 2 4 战略型城市标志2 4 3 3 城市标志的视觉样式2 5 3 3 1 二维2 5 3 3 2 三维2 6 3 3 3 多维2 7 3 4 城市标志的视觉语义2 8 3 4 1 表层语义2 8 3 4 2 深层语义3 0 3 5 小结3 2 第四章城市象征物城市视觉符号的外延3 3 4 1 城市象征物的视觉特性3 3 4 1 1 社会的约定性3 3 4 1 2 意义的双重性3 3 4 2 城市象征物的类型3 4 4 2 1 自然景物类城市象征物3 4 4 2 2 人文景观类城市象征物3 5 4 2 3 典型形象类城市象征物3 6 4 3 城市象征物的设定原则3 8 4 3 1 互补性原则3 8 4 3 2 对应性原则3 8 4 - 3 3 具体化原则3 9 4 3 4 亲和性原则4 0 4 4 小结4 l 第五章城市视觉符号的文化向度4 2 5 1 城市性格的阐释 4 2 5 2 城市文化的感知4 2 5 3 城市精神的传承4 3 5 4 小结4 4 v 硕士学位论文 目录 第六章城市视觉符号运用案例评述4 6 6 1 视觉符号设计差异一以韩国马山市、釜山市为例4 6 6 2 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以“山泉河湖城”济南市为例4 8 6 3 独创构思妙合人文以“生活品质之城”杭州为例5 0 6 4d 、结5 2 结语5 3 参考文献5 6 致谢。5 9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6 0 v i 硕十学位论文 第一章绪论 第一章绪论 2 1 世纪是城市的世纪,各地区之间的竞争是以城市为单位的综合实力的竞 争。在世界城市化进程日趋加剧的今天,一个城市要想获得可持续发展,必须有 强烈的城市品牌形象意识,一方面强化城市内部建设与发展,另一方面,积极开 展品牌传播活动,不断塑造与提升城市品牌形象。 1 1 选题来源及研究背景 本课题来源于导师孙湘明教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资助( 0 8 b f 5 2 ) 城市品牌形象系统研究的子课题。城市品牌形象是本世纪刚刚兴起的新兴学 科,是随着品牌战略和企业形象设计而衍生出的全新的经营城市概念。 ( 一) 城市化进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建设和发展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城市面貌同新 月异。进入2 l 世纪,中国经济继续快速发展,城市化水平逐年提高。我国城市 数量在新中国成立前1 3 2 个,到1 9 7 8 年增加到1 9 3 个,截至到2 0 0 8 年已经增加 6 5 5 个,预计10 年后将达到10 0 0 个。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一方面拉动城市的经济增长,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同 时,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另一方面导致了城市传统个性 特色的丧失,城市的风貌遭到了灭绝性破坏,城市之间的逐级模仿,使城市之间 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由此引发了许多中外专家与学者对城市个性的关注和讨论, 并开始从“城市经营”、“城市营销”以及“城市竞争力”等主题展开来研究和探 讨城市的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 二) 信息时代的城市化建设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城市己成为2 1 世纪信息社会中不可 或缺的孵化器和驱动器,是信息时代社会与经济活动的中心。城市形象设计领域 正经历着一场从传统模式向信息化模式转型的深刻变革。“在信息社会中,就财 富的构成而言,以知识为代表的无形资产所占比例将越来越大;就城市价值而言, 以形象和信息为代表的无形资产同样是价值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 2 l 世纪是 形象竞争的时代,一个城市要想长期生存和繁荣发展,就必须树立自己良好的形 象。没有良好的形象或形象模糊不清的城市,都难以在信息社会中立足更谈不上 发展。 该课题从视觉传达和符号学的角度,结合城市其他相关学科对城市品牌形象 的视觉符号进行分类、整合研究,为城市品牌形象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城市的 硕1 :学位论文 第一章绪论 视觉符号在城市品牌形象系统的研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从视觉传达的角 度来强调城市的精神和内涵,是城市品牌形象研究中不可缺失的核心概念之一。 所以对城市视觉符号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城市视觉符号的研究尚处在一个较新的研究领域,目前国内外还没有形成完 整的学科体系。但在相关方面的一些理论研究与设计实践取得了相应的成果,特 别是在导师的前期课题2 0 0 5 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城市形象品牌研 究长株潭城市群形象战略研究的研究中探求部分成果,对城市视觉符号的 研究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1 2 1 国外相关理论发展及现状述评 国外的城市形象研究是与建筑美学、城市设计艺术和城市景观理论紧密相连 的。其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古罗马时代萌芽时期追求形式美的特 征。以维鲁特威的建筑十书为代表,建筑还应当造成能够保持峰固、适用、 美观的原则。二是,从追求形式美到追求和谐美的趋势。以1 5 9 3 年由斯卡莫兹 设计的意大利的帕尔马洛城( p a l m a n o v a ) 为代表,使城市的功能服从于形式美, 服从于整体城市形状的要求。但是虽平面具有形式美感,却不符合城市发展的要 求。三是,借助企业形象识别系统( c l s ) 的方法来对城市形象进行设计。城市视 觉符号是近几年新兴的一门学科,它是随着城市形象的研究慢慢发展起来的,在 有关城市设计、城市规划、城市营销等研究中暗含了它的身影。 ( 一) 城市视觉符号的雏形 西方的城市视觉符号研究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期,但此时的研究主要 是寓于城市规划建设、城市设计理论和城市美学理论之中,与现代城市视觉符号 研究有很大区别。“古希腊、罗马城市具有城市国家的特点,城市本身有城徽, 即作为一种国家意义的政治符号,也作为一种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文化符号。 乜3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罗马的城徽“母狼哺婴”,我们可以把这种认识观和行为 视为城市视觉符号发展的雏形。 ( 二) 城市视觉符号的萌芽时期 1 9 世纪8 0 年代初,b o bj a r v i s 在他的论文城市环境:视觉艺术还是社会 场景( u r b a ne n v i r o n m e n t sa sv i s u a la r to rs o c i a ls e t t i n g ) 中详细讨论 了城市设计传统间的区别,其中之一就是作为“视觉艺术”,“强调建筑与空间 的视觉质量,城市的视觉感受已经被设计师们所关注。”口1 可以看出早期学者已 经认识到城市设计中视觉感知的重要性。 2 硕_ t 学位论文 第一章绪论 1 9 世纪9 0 年代初,美国出现了“城市美化运动”。“市政设计便关注那些 标志性建筑市政厅、歌剧院、博物馆等,以及它们与开放空间的关系。”h 1 可见,当时的国外政府已经开始重视对城市标志性建筑的建设。 2 0 世纪2 0 年代后,随着“新城市建设美学”的产生,城市形象理论在西方 国家开始萌芽,明确了城市存在及发展的意义及目标城市的设计和发展是以 人为中心,为人进行各种精神活动而存在的。所以也强调了文化及历史对于城市 的影响。 ( 三) 城市视觉符号的发展时期 2 0 世纪6 0 年代,美国著名城市规划设计理论家凯文林奇最先提出了“城 市形象的概念,1 9 6 0 年在其著作城市意象中对城市意象中的物质形态研 究的内容,归纳为五种元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川聊书中指出: “标志是观察者的外部参数点,是变化无穷的简单的形体要素,把城市标志 定义为整个城市形象脉络中具有特色或易被记忆的成分。”1 从中不难看出凯 文林奇的“城市视觉符号”的概念,主要指“城市景观 ,还属于城市设计范 畴的概念。 2 0 世纪6 0 年代后,随着企业形象设计理论( c i s ) 在欧美企业界的广泛推广 和运用,一些城市开始借用企业识别系统的方法来对地区或城市形象进行设计。 如“东京曾公开征求新的标志,取代旧有的龟纹图案,以符合国际大都会的形象; 韩国吸收c i 理论,创立了c i p 体系,强调区域性形象;新加坡裕廊工业区早在 建区初期就制定了自己的发展理念,设计了区域标志,并加以推广。订3 纽约在 1 9 7 7 年设计了城市标志“il o v en e wy o r k ”。1 9 9 4 年美国加州圣莫尼卡市 启用的新标志系统也是一个集思广益的例子。 1 9 9 3 年,新城市主义协会( c n u ) 的成立,并发表了新城市主义宪章。 新城市主义者们提出了“城市的建筑与景观设计要反映当地的历史、气候、生态 与建筑传统,同时宣扬了城市的建筑与景观是城市内涵的外在表现,它应该涵盖 城市的历史、文化,并且体现城市的地域特征,使公众容易识别。”哺1 2 1 世纪初,美国盖尔戴博勒芬克本编著的城市标志设计涉猎了世 界各地的城市标志,他认为城市标志包含城市的地标、导向系统以及城市标志的 维护和构建社区共识。他是站在城市管理者的角度,对城市标志进行了分析。 到目前为止,国内外虽然没有建立完整的城市视觉符号理论体系,但是国外 已经开始注重城市整体形象的建设,而非以设计一个简单的标志作为城市的视觉 符号。国外的城市形象“既能够较好地反映城市形象创造者的个性,也能够较多 地展示城市形象的个性。 聃1 不仅如此,世界上比较有影响的城市,都塑造了或 正在积极塑造“别致的差别优势”和“差别的想象”。国外城市形象的理论和城 3 硕 :学何论文第一章绪论 市整体形象塑造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1 2 2 国内理论发展及现状述评 我国对城市品牌形象视觉符号的研究从城市美学意义上也可以追溯到上古 时代。直至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城市形象也是寓于城市规划理论之中的。在改 革开放后的2 0 世纪8 0 年代,中国的城市在其建设速度加快的同时,也出现了很 多问题,一些专家学者对城市建设中的急功近利现象提了批评,直到2 0 世纪9 0 年代才有学者提出城市形象设计的概念,并出现了一系列相关的研究成果,从中 也可以找到城市品牌形象视觉符号的影子。 ( 一) 基于城市规划设计的城市形象研究( 1 9 8 8 1 9 9 4 年) 在我国首先重视“城市形象 的是天津郝慎钧同志。他在1 9 8 8 年4 月翻译 城市风貌设计( 日本学者池泽宽著) 一书时指出:“城市的风貌是一个城市的 形象,反映一个城市特有的景观和面貌”,他的“城市风貌、城市形象”概 念,还是指“城市景观 ,仍然属于城市设计范畴的概念。 1 9 9 4 年,广州地理研究所的陈俊鸿先生的城市形象设计:城市规划的新 课题在花都城市形象设计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市形象包括城市的总体形象、 城市的景观形象和城市的标志形象三部分。 陈俊鸿先生还就中国城市形象设计 的方法、步骤和城市形象与企业形象在设计上的相同点和差异等方面进行了初步 探讨。 ( 二) c i s 原理引入城市形象研究( 1 9 9 5 2 0 0 0 年) 1 9 9 5 年2 月,南京经济学院徐根兴同志发表了题为论城市公关与城市形 象的论文,“较早将企业c i 与城市形象相联,而且在c i 理论启发下提出现代 城市形象应具备三个基本层次:城市形象( 物质形象和精神形象) 、政府形象和市 民形象。”“们尽管该层次划分在逻辑上明显不严密,但毕竟提出了城市形象的基 本轮廓。 1 9 9 5 年4 月,南京大学城市规划研究中心的张鸿雁同志在科学与科学技 术管理期刊上发表的论文论当代中国城市的整体“c i 方略 导入,初步探 讨了将“c i 理论”引入城市形象塑造,提出了“城市整体c i 导入应该设计和 规范城市的整体风格”的观点。文中指出“城市标志性建筑,是构成城市在人们 心目的地位和形象的第一要素。n 1 9 9 6 年6 月,河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高文杰、路春艳合作的论文城 市特征形象系统( c i s ) 规划提出了引用企业识别系统( c 1 ) 创立的城市特征形象 系统( c i s ) 是一个树立城市形象、规范市民行为、提高城市景观视觉效果的综合 系统的观点。同年9 月,深圳市工业设计协会向市领导提交了关于深圳市导入 4 硕l :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 城市形象计划的报告,其中把城市形象的主要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即城市精神 理念识别、城市行为识别、城市视觉识别。 1 9 9 6 年1 0 月“全国城市形象设计研讨会 在金华市召开,该会由中国城市 科学研究会、建设部干部管理学院和金华市联合举办。与会专家指出,所谓“城 市形象 硬件系统部分包括:城市布局、城市建筑、城市道路、园林绿化、环境 卫生、城市标志、城市色彩该会主要观点在当前城市形象设计理论研究中具 有一定的权威性,标志着城市科学领域一个崭新的研究方向城市形象研究正 在兴起。 1 9 9 8 年,李继渊、张子正主编的世界商标设计探秘一书中指出:“许多 国家的城市都设有标志,这就是城徽,它是城市的象征。城徽的设计,一般选择 最能够代表这座城市、最有意义、最有影响的事物为素材。 列该书中介绍了大 量的城市标志案例,为本论文的理论研究提供案例支撑。 2 0 0 0 年,同济大学的董华在其硕士学位论文城市c i 研究初步城市的标志 中指出:“研究城市c i 立足于视觉形象,故提出的城市的标志也限于城 市视觉意义上的标志,但此处的标志不是仅指狭义的平面标志。城市的标志 包括狭义标志一城标,空间标志( 标志性雕塑和标志性建筑) ,序列标志( 主 要指重复、连续出现的可以起到标志作用的环境设施) ,指示标志( 城市指示系 统) ,色彩标志等进行研究。” 一 ( 三) 城市品牌形象中对城市视觉符号的研究( 2 0 0 2 年至今) 2 0 0 2 年,城市形象设计的作者钱智的观点:视觉信息是人们获取信息的 主要渠道,城市标志成为人们认知城市的重要依据和城市中主要的旅游景点,其 位置的确定要非常慎重。不难看出作者是从建筑景观角度分析的城市标志。 2 0 0 2 年,吕文强城市形象设计,认为“城市标志通常是指城市与其他城 市区别性的标识;对有行政权力的城市而言,是指政府的特定城徽;代表城市整 体形象的城市标志( 有抽象性的城市标志、具象性的标志或字体性的标志) ,城 市的标志需要具有何种内涵、特征,是属于总体的决策设计。”1 2 0 0 2 年9 月,南京大学张鸿雁在其新著城市形象与城市文化资本论 中外城市形象比较的社会学研究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城市文化资本”开发与创 新的概念,该书从城市视觉系统构建的现实意义出发,指出“城市标志作为一种 符号形式,在理论上是代表城市形象的,是城市形象的核心。”,“城市形象的核 心包括城徽、城标、城市旗帜、图案等平面的标志,也包括市花、市鸟、城市吉 祥物等通常意义上的城市标志象征物。还可以通过城市具体的景观作为城市的标 志表现内容和方式。 u 副 2 0 0 3 年,刘君成都城市旅游与市民文化建设研究一文,有了自己城市 5 硕十学位论文 第一章绪论 的市徽、市歌、市花、市树、城市吉祥物这些文化标志,可以起到凝聚民心、增 强市民城市意识,唤起市民为自己的城市争光的向心力作用,从另一角度来讲, 也使本土城市文化有了明确而彰显的载体。 2 0 0 4 年,渤海大学的吉福林的论文论打造城市品牌中论述城市设计要 以独特视觉识别设计彰显城市品牌。城市品牌最直接的视觉体现是它的形象标志 和一系列的视觉规范。从营销学的角度出发探讨视觉信息是人们获取城市信息的 主要途径。 2 0 0 5 年,中南大学的孙湘明教授在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城市形 象品牌研究长株潭城市群形象战略研究中提出了“城市品牌定位可从区位 特征、特色资源、竞争优势、支柱产业、历史文脉、政策引导等几个视角进行。” u 刚和“城市的视觉识别元素包括:城市的建筑特色、环境特色、文化特色。n 7 3 在城市精神的视觉识别性中提到“能够使人产生城市视觉效应的事物很多,包括 市徽、市花、市旗、吉祥物、城市别称、公共指示系统、交通标志、富有特色的 旅游点、建筑、绿地等。需要把城市理念、城市精神等通过标语、口号、图案、 色彩等形式表现出来,使人们对城市产生系统化的良好印象。”n 棚为论文城市视 觉符号中城市标志类型的研究、视觉形象元素定位、城市视觉符号概念的界定提 供了重要依据。 2 0 0 6 年,湖北工业大学龚唯的硕士学位论文视觉城市之城市标志系统设 计的主要观点:“从城市标志设计灵感来源上分析了城市的有形与无形要素, 如自然环境要素、人文要素、经济要素等,并将城市的这些独特要素转化为具象 可见的视觉符号,在视觉上浓缩城市形象,从而构成城市形象外在直观的视觉表 现形式。在此基础上,通过详细的设计程序,制定城市标志系统的宗旨与目标, 从城市的功能区域划分、媒介传播计划等方面的研究,将不同的标志形态通过不 同的媒体,在城市不同的环境状态中传播,使城市标志系统化,从而将城市形象 信息进行科学、有效的传递。n 们 2 0 0 8 年,中南大学的孙湘明教授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资助的城 市品牌形象系统研究中把品牌形象与c i 理论结合,首次提出将城市品牌形象 系统划分为六个子系统,其中城市视觉识别系统中就涉及到城市视觉符号。 在此理论研究期间,国内重要的设计实践有:2 0 0 0 年,香港的“飞龙”品 牌标志,是亚洲第一家将自己的城市用商业手段进行包装而且广泛推广的城市, 其性质不同于以往一个地区、一个城市旅游观光的推广,更区别于一般社会意义 上而确立的“市花”标志和象征性城市标志。2 0 0 6 年1 月1 6r ,“人人重庆” 标志被确定为城市形象标志。2 0 0 8 年3 月2 8 日,杭州市以“生活品质之城 为 城市品牌理念的城市标志确立。 6 硕十学位论文 第一一章绪论 以上关于我国城市形象的探讨,不难看出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大多数是从企 业形象识别系统得到启示,运用企业c i 的思维方式,来分析城市问题,使人们 对城市形象的认识耳目一新,给传统的以城市设计为核心的城市形象注入了新鲜 血液。但是应该注意区分城市的c i s 设计与企业的c i s ,总结归纳城市的种种元 素,重点落实在怎样用视觉符号识别一座城市和城市的对外推广。从视觉传达设 计的角度对城市视觉识别系统的研究有待细化和系统化。 1 3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伟大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求知是人类的本性。能使我们识知事物,并 明察事物之间的许多差别,此于五官之中,以得之于视觉者为多。 说明视觉对 于人类认知事物的重要性。城市视觉符号正是城市内在本质的物化、视觉化,是 城市形象最有力、效果最直接、传播力与感染力最强的物质载体。它是城市的一 张重要“名片”,且代表了城市的整体形象,对其进行研究是十分有意义的。 1 3 1 研究的意义 ( 一) 提升城市文化形象 运用城市视觉符号来营造城市精神,并作为提升城市文化形象的重要出发 点。城市精神需要文化的长期积淀才能形成,城市精神体现着一个城市的文化形 象。没有蕴含城市精神的城市视觉符号,就像没有灵魂的人。如果以人喻城,城 市视觉符号是“形 ,精神文化是“神 ,只有形神兼备,城市的发展和竞争才会 有取之无禁、用之不竭的动力。以精神论成败、以文化比高下,是塑造城市品牌 形象的必然路径抉择。 ( 二) 凝聚城市核心动力 城市精神是城市视觉符号设计的“内核”和动力源。城市精神是一种社会文 化的积淀,是一种与城市同命运、与市民共呼吸的精神力量。城市本身独有的精 神内涵和凝聚在城市中的人是城市生命力的本质所在。一个和谐的城市视觉符号 可以传达出美的视觉感受和令人愉悦的心理情感。因此,对于城市视觉符号的设 计,必须考虑到城市“人”最本质的需求,使每一个城市对居民来说,不仅仅只 是一个生存的空间,而更是一个人人能够得到视觉愉悦与享受的空间。 1 3 2 研究的目的 ( 一) 完善城市品牌形象系统学科理论 从完善学科理论角度来说,该课题以研究城市标志、城市象征物为中心,深 7 硕 。学位论文 第一章绪论 入研究城市的视觉符号,尽可能全面的、系统的完善我国城市品牌形象的视觉识 别理论,为推动城市品牌形象的学术研究做出贡献。城市视觉符号在城市品牌形 象系统的研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从视觉传达的角度来强调城市的精神和 内涵,将城市的理念变为可以传达的可视形象,这是一种有内到外的传达方式, 是城市品牌形象研究中不可缺失的核心概念之一。 ( 二) 符合科学发展观直接服务城市建设的实践 2 0 0 5 年1 0 月1 1 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一 致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提出的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轨道的具体途径。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统筹 社会发展全局,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的全面进步,加强社会主义政 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的建设,营造适宜生存的城市环境氛围等,同时,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将成为城市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因此本研究课题认为,在强 调城市要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现状下,同时在建设文化大省和发展文化强市 愿景中,城市视觉符号作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动力因素是城市能动性的集中 体现,在观照城市政治、经济、文化各个层面共同发展的迫切需求下,具有代表 性与明确的指涉性,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同时它也是一种具有取之不尽、用之 不竭的资源。因而此研究课题具有追求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同时具有理论观照下 的实践价值。 1 4 研究方法幂n f i , j 新点 1 4 1 研究方法 城市视觉识别系统的研究应以综合方法为主,同时运用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 和原则。这就要求我们要关心各个学科的最新发展,随时吸取其中有价值的理论 与方法来充实这一概念。城市视觉识别系统设计是从视觉传达角度,运用艺术设 计方法来对城市形象进行研究的。根据这个定位就要形成独具特点的研究方法。 ( 一) 分析研究法 ( 1 ) 文献分析:通过大量的相关理论文献资料,梳理出论文相关的脉络和 内容,在已有的研究的成果上提出新的看法,并寻求逻辑化的理论依托和佐证。 ( 2 ) 案例分析:根据城市视觉识别系统研究的普遍原理,选取有代表性的 城市视觉符号进行研究和剖析,以寻求解决这一领域同类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 3 ) 本质分析:从辨证的相互关系方面对事物特性进行分析与说明的一种 方法。具体来说,通过对城市视觉符号及其构成要素与城市品牌形象相互关系的 分析,把握城市视觉符号的本质,探索其自身的特点。 8 硕- k ! 誓位论文 第一章绪论 ( 二) 社会调查研究法 通过某些特定方式与被研究领域的对象进行接触以收集第一手材料的方法, 这是社会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在本文的研究中,运用归纳分析和理论结合 实际等方式对国内外城市的视觉符号进行调查研究。 ( 三) 比较研究法 对国内外不同地域特征、不同历史文化、不同精神内涵与发展战略情况下的 城市视觉符号案例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它们的视觉特征、类型、视觉样式、设定 原则。 , ( 四) 系统论研究法 把城市视觉符号放在整个城市形象品牌的系统中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建构 本课题较为系统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 五) 图形与符号学研究法 图形符号不但是城市精神文化的视觉载体,也是城市品牌形象塑造和推广的 媒介,图像符号也是城市品牌形象的传达和识别的主要依靠媒介。利用图像符号 学的研究方法,能帮助人们准确解读城市图形符号的内涵。 1 4 2 创新点 ( 一) 结合城市品牌形象和视觉识别理论,首次建设性提出以城市标志为主 体的城市视觉符号的概念,包括城市标志与城市象征物。 ( 二) 从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