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汉语面称与背称研究.pdf_第1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汉语面称与背称研究.pdf_第2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汉语面称与背称研究.pdf_第3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汉语面称与背称研究.pdf_第4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汉语面称与背称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原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除本文已经 注明引用的内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内苤直太堂及其 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 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丝疆盐 2 ,i i 6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使用承诺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内蒙古大学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全 部内容或部分保留并向国家有关机构、部门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也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为保护学院和导师的知识产权,作者在学期 间取得的研究成果属于内蒙古大学。作者今后使用涉及在学期间主要研究内容或研究成果,须征得内蒙古 大学就读期间导师的同意;若用于发表论文,版权单位必须署名为内蒙古大学方可投稿或公开发表。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墓然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2 堂! ! :盘日期: 汉语面称与背称研究 摘要 | i i i i i i f f f l | f f i i i f f i f i f f i | | | | l l l l f i i i i i f f | i i l i y 18 8 8 7 7 5 语言是记录民族文化的符号,是一面折射民族文化的镜子,它从一个侧 面反映着民族的传统文化。称谓语是人们可以互相称呼的有关名称。众所周 知,汉语的称谓系统丰富多彩而又繁芜复杂,这与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曾 是个传统的宗法制国家密切相关。同时区分面称和背称也是考察称谓的一个 重要原则,本文试图以大量语料为基础,以面称和背称的特点和规律对比体 现的差异为切入点,全面地分析面称和背称所体现的汉人的文化价值观。 关键词:面称;背称:文化差异 t h er e s e a r c ho fc h i n e s ed i r e c t a d d r e s sa n di n d i r e c ta d d r e s s a b s t r a c t l a n g u a g ei sas 徊b 0 1o fn a t i o n a lc u l t u r er e c o r d ,i sas o r to fm i n o rr e n e c t i o n o fn a t i o n a lc u l t l l r e ,i ti sar e f l e c t i o no ft h en a t i o n st r a d i t i o n a lc u l t u r e a p p e l l a t i o ni s t h er e l e v a n tp e o p l ec a nc a l le a c ho t h e rn 锄e s i ti sw e l lk n o w nt h a tc h i n e s eh a s ac o m p l e x印p e l l a t i o n s y s t e m , w h i c hi st h o u s a n d so fy e a r so fh i s t o 巧 o f c i v i l i z a t i o n ,w a sa 仃a d i t i o n a lr u l eo fl a ww e r ec l o s e l yr e l a t e d t h ed i s t i n c t i o n b e t w e e nk n o w nd i r e c ta d d r e s sa n di n d i r e c ta d d r e s si st oi n v e s t i g a t et h et i t l e t h i s p 印e ra t t e m p t st ob eb a s e do f al a 玛en u m b e ro fc o 巾u s ,w i t hd i r e c ta d d r e s sa n d i n d i l e c ta d d r e s s s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l a w sa n dt h er e f l e c td i f 五e i e n c e sc o n t r a s ta st h e s t a l t i n gp o i n t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l ya n a l y s i s t h ec u l m r a lv a l u e se m b o d i e di nt h e d i r e c ta d d r e s sa n di n d i r e c ta d d r e s s k e yw o r d s :d i r e c ta d d r e s s ;i n d i r e c ta d d r e s s ;c u l m r a ld if f e r e n c e s 目录 弓l 言1 ( 一) 选题缘由及研究价值一1 ( 二) 研究现状1 ( 三) 本文的研究方法与思路3 一、汉语面称的形式特点及其规律。4 ( 一) 汉语面称的形式特点。4 l 、亲属面称4 2 、社交面称5 ( 二) 汉语面称的规律6 1 、汉语面称在交际中呈现强烈的等差观念7 2 、汉语面称在交际中体现出强烈的情感性1 3 二、汉语背称的形式特点及其规律1 9 ( 一) 汉语背称的形式特点1 9 1 、亲属背称l9 2 、社交背称2 0 ( 二) 汉语背称的规律2 1 1 、汉语背称在生活交际中呈现出弱等差性2 1 2 、汉语背称在生活交际中呈现出情感淡化的趋势2 5 三、汉语面称与背称的对比2 8 ( 一) 面称和背称形式特点对比2 8 1 、从句法结构上说,面称和背称的作的成分不同2 8 2 、从繁简度来看,面称相对背称比较简单2 8 3 、从语体适应领域和言语风格来看,面称随便于背称2 8 4 、从表达功能上看,面称的作用重于背称2 9 ( 二) 面称和背称在亲属称呼领域中的差异3 0 1 、血缘远近,使用频率,影响面称和背称的数量3 1 l 2 、面称和背称体现中国家庭内外有异、亲疏有别。3 1 ( 三) 面称和背称在社会称呼领域中的差异3 2 l 、在尊卑有序的等差序列的社会格局中,面称的等差性强于背称。3 2 2 、在亲疏有别的中国情感人文世界中,面称情感色彩浓于背称3 5 结语3 7 注释3 8 参考文献3 9 致谢词4 1 l v 樊钰妹汉语面称与背称研究 引言 ( 一) 选题缘由及研究价值 称谓是人类社会中体现特定的人在特定的人际关系中的特定身份角色的称呼。汉语称 谓更是反映中国伦理文化的一面镜子。中国自古就是重视名分、宗法的礼仪之邦,历来重 视交际中称谓、礼仪的得体性。在众多称谓中,汉语的亲属称谓系统更是如此。早在两千 多年前,我国第一部解释词义的专书尔雅在释亲章中就专门考释了亲属的称谓。 称谓在交际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没有称谓似乎很难开口交谈。特别是面称,它不仅是 启动人际正常交谈的钥匙,而且还为交谈设置了特定的情境,从而直接影响到交谈的成功 与否。一个贴切的面称常常就意味着叩开了成功的交际大门,从而为继续交际定下理想的 基调。“面称 是相对于“背称”而言的。“面称是交谈双方直接面对面的称呼,“背称 是不直接面对面地称呼。在称谓系统中,面称和背称是不可忽视的两类称谓词。 区分面称和背称是考察称谓的一个重要原则。赵元任汉语称呼研究中强调将面 对面交谈时使用的直接称呼语与指称他人的间接称呼语区分开。【l 】后来,我国学者在称谓 研究上区分面称和背称即主要受此影响。称谓词一般分面称、背称、自称三种形式。面称 又叫对称,是当面称呼听话人的称谓,是直接称呼语,对称时被称呼人一定在场;称谓 录有“弟称兄“兄称弟”等条,即称呼对方。背称又叫叙称,是叙述到某人的称谓, 是间接称呼语,叙称时被称呼人可以在场,也可以不在场;称谓录有“称人之兄 “称 人之弟 等条,总之是向对方称呼第三人。自称,是自己称呼自己。本文是以面称和背称 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 ( 二) 研究现状 有关面称和背称的特点、语用、文化意蕴等各个方面的研究,论著可谓极其丰富。 对面称和背称的文化意蕴的研究,主要有潘攀先生的论亲属称谓语的泛化( 语言 文字应用,19 9 8 2 ) 这篇文章简要描写了现代汉语口语中亲属称谓语泛化的表现,着重 1 樊钰妹汉语面称与背称研究 分析了泛化的特点及原因。作者认为,亲属称谓语的泛化普遍遵循亲密和尊敬两条基本原 则;泛化的亲属称谓语结构上大多带有泛化的形式标记;泛化的主要动力来自于中国古代 的社会结构特点和传统的文化、人际关系等的影响。用亲属称谓语称呼非亲属成员是现代 汉语口语中十分普遍的现象,作者将这种现象称为亲属称谓语的泛化。潘攀先生的这一理 论对研究社交面称有着重要的意义。 而李树新教授的论汉语称谓的两大原则( 内蒙古大学学报,2 0 0 4 5 ) ,又在潘攀先 生的理论基础上更加全面、准确地阐述了汉语称谓的两大原则。这篇文章认为等差原则是 汉语称谓的一条重要原则。它讲究尊卑贵贱、长幼差序,称谓带着明显的等级差别和身份 的规定性。情感原则是人与人相互称呼时,讲究亲疏远近、注重关系的融洽和情感的交流, 从“情感”、“关系”的角度选择称谓词来称呼对方,它反映出中国传统社会重视人伦、重 视人际关系和谐的文化心理。笔者所研究的汉语面称和背称所体现的文化差异主要是围绕 这两大原则而展开阐述的。 还有李树新、杨亭的汉语亲属称谓泛化的文化心理考察( 内蒙古社会科学,2 0 0 5 3 ) , 这篇文章以运用充实的理论阐释了汉语亲属称谓泛化所体现的中国人的民族心理。尤其对 亲属面称的文化意蕴作了深入的探究。 对面称和背称特点的研究,主要有郭继懋先生的常用面称及其特点( 中国语文 1 9 9 5 2 ) 这篇文章主要是静态地介绍了现代汉语中比较常见的面称及其主要的使用特点和 色彩,同时根据面称的构成特点,把面称分为了四大类型:官职类,姓名类,亲属类,其 他类。并且对这四种类型逐一作了阐述。本文对面称的划分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郭先生的 这一界定。 对面称和背称的语用的研究,主要有韩志刚先生和范磊先生的汉语社会面称语的语 用选择机制( 天津大学学报,2 0 0 4 1 ) 这篇文章主要论述了汉语中使用社会面称语的“得 体 问题。分析了影响面称语选择的主要因素,主要是交际双方所处的交际场合、交际者 的心情、目的等等。还有杨德爱面称语与语用得体探讨( 大理学院学报,2 0 0 8 5 ) 这 篇文章主要阐述了面称语被称为交际的先锋官,面称语的使用是否得体,直接关系到交际 的成败的问题。仅以语旨为视角,以语用得体为基点,阐明在言语交际中,交际者总是有 一定的交际意图即语旨的,健康的语旨依赖于特定的语境,在无形中恰当地传达着某种言 外之意,从而体现其语用价值。这对分析面称和背称的文化差异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有关称谓的研究论著不胜枚举,由于篇幅有限,本文在此就不再多做列举。这些文章 2 樊钰妹 汉语面称与背称研究 都从不同的角度对面称和背称的特点和文化意蕴进行了论述,对于本文的写作有很大的参 考价值。 但是以面称和背称的特点和规律对比体现的差异为切入点的研究,目前尚无学者就这 一角度做全面的研究。 ( 三) 本文的研究方法与思路 本文试图利用文化背景考察法、文化心理揭示法,以汉语称谓系统的文化底蕴为背景, 尽可能地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能够有更进一步的深入,力图较为全面的揭示汉语称谓 的面称和背称文化。 首先分别对汉语面称和背称的形式特点及其规律进行概括;其次在对二者特点与规律 的了解的基础上,挖掘二者的关系及所体现的不同的称谓文化的差异,凸现面称和背称文 化的特色;最后对面称和背称的文化做一概述。 3 樊钰妹汉语面称与背称研究 一、汉语面称的形式特点及其规律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非常密切。不同民族的语言反映和记录了不同民族特定的文化风 貌,不同民族的特定文化,对不同民族的语言的发展,在某种程度、某个侧面、某个层次 上起着制约的作用,可以说语言与文化水乳交融,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美国语言学教授 萨丕尔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所谓文化就是社会 遗传下来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和,有它可以决定我们的生活组织。 柏默也说:“语言的历史 和文化的历史是相辅而行的,他们可以互相协助和启发。”【2 l 我国古代对语言和文字的研 究也特别重视文化,如历代对古代文献的注释,在解释词语的同时,也注意了相关文化背 景的介绍,所以有人认为语言是文化的符号、是文化的载体。而作为语言要素之一的词汇 与人类社会的文化也是密切相关,“语言的词汇多多少少忠实地反映出它所服务的文化。 为此,社会语言学提出了“语言的词汇同社会的发展共变 的理论,文化语言学也提出了 “词汇是社会文化的镜象 的主张。1 3 】汉语称呼语是汉民族文化的产物,也是人际关系中 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它最直接、最系统地映射了汉民族的家庭与社会生活及其民族心理。 汉语面称作为汉语称呼语中的重要部分,更是清晰地体现了汉民族文化的这一特点。 ( 一) 汉语面称的形式特点 汉语面称概括起来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亲属面称与社交面称。 1 、亲属面称 亲属面称主要是用于称呼亲属之间的称呼语。它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直接使用面称语, 这类面称只用于家庭内部,使用这类面称表示尊敬和礼貌的情感。如爷爷、奶奶、二哥、 三姐等。这是亲属面称的最基本用法。还有一种形式是姓名+ 亲属面称。这类面称通常是 在社会中引申使用的,属于亲属面称的泛化。如:祁爷爷、钱伯伯等。 亲属面称主要有下述特点: ( 1 ) 主要用于家庭范围,亲属面称的泛化是亲属面称在社会交际中的引申、比况用法, 是为了拉近与对方的关系。在家庭罩对祖辈、长辈、对兄长,亲属面称往往是唯一合宜的 面称。 4 樊钰妹汉语面称与背称研究 ( 2 ) 亲属面称是成对存在的。成对共有两个方向,一个是配偶方向,哥哥一嫂子,大 爷一大妈,爷爷奶奶;一个是血亲男女方向,哥哥一姐姐,舅舅族姨,舅爷爷姨奶 奶。这一特点为亲属面称所独有的。 ( 3 ) 亲属面称一般是用来称呼祖、长辈和平辈中年长于自己的亲属的,对晚辈和平辈 中年幼于自己的亲属在通常情况下是不用亲属面称的。但在特殊的社会环境中,也有使用。 如: “二弟,你说话要当心点! ”觉新听见觉民的话,惊恐地在旁边警告道 一一巴金春 这是作为哥哥的觉新对二弟觉民的警告,在封建宗族制家庭环境中所特有的礼仪。 再如: 红玉静悄悄地一言不发,听着莫愁的忠告,深为她的真诚所感。莫愁又接着说:“四 妹,我还有另一件事告诉你。把一切事情看得开,比什么药都好。钟 一一林语堂京华烟云 这也是作为姐姐的姚莫愁对妹妹红玉的劝慰,对于已经略有开化的姚家也保留这样的 称呼,可见这种礼仪的深刻性。 2 、社交面称 社交面称主要是用于社会交际,表现社会关系的称呼语。它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官衔 面称,这类面称主要用于官场称呼,表达尊敬,不具有亲近色彩。如:高师爷、陈先生等。 一种是姓名面称,这类面称有很大一部分是通过亲属面称的泛化而得来的。如:汪二爷、 翠大姐等。表达一定的尊敬和亲近的情感。 社交面称主要有下述特点: ( 1 ) 主要用于社会交际范围,或表尊敬之意,或显亲近之情。如: “汪二爷,有开水吗? ”翠环大声问道。 “啊。”老汪猛省地抬起头来,看了翠环一眼,连忙带笑地答道:“翠大姐,等一会就 开了。” 一一巴金家 这一段翠坏与老汪的对话,老汪称呼翠环为翠大姐,显然是有拉近关系,讨好翠环的 意味。再如: 丁妈哭着去见太太说:“我不能在您这儿做了。” 5 樊钰妹汉语面称与背称研究 大太太说:“丁妈,你不能走孩子们都离不开你呀” 一一林语堂京华烟云 这一段是太太和仆人之间的对话,太太称呼仆人为丁妈,这是封建宗族制度的家庭里 对年长有功劳的仆人的尊称,含一定的尊敬意味。 ( 2 ) 社交面称不是成对存在的,在现代汉语面称中,几乎所有的男性配偶都有意义 对应的面称,但是却几乎完全没有对应于女性的配偶面称。如: 男一女( 配偶)女一男( 配偶) 老师师傅一师母老师师傅一师公? 老板一老板娘老板一? 局长一局长夫人局长一? 汉语面称的两大类型不仅较全面地体现了面称的形式特点,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映射了 汉民族的文化心理,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即:称呼形式的不同反映的不是人们对语言形 式的态度,它反映的是人们对社会行为规范和社会等级观念的态度。 ( 二) 汉语面称的规律 中国是一个讲究宗法、礼教的国家,强调“父统子、兄统弟、嫡统庶、大宗统小宗 , 讲究辈分,讲究长幼有序,所以对长辈或兄长不得直呼其名,否则视为不懂礼貌,没有教 养,所以就有相应严格的称呼。汉语亲属称谓词特别强调长幼有别,宗族有别,血缘有别, 因而导致繁杂的汉语亲属称谓系统,这与汉民族的宗法社会格局和农耕型民族的悠久历史 有关系。封建制度统治和禁锢中国社会长达两千多年,从根本上说,中国的封建社会是一 个宗法社会。所谓“宗法 ,就是以家族为中心,按照血统远近区别亲疏的法则,家族观 念根深蒂固,人们大多以大家庭即外延家庭相居。像曹雪芹笔下红楼梦中的宁国府、 荣国府虽然不多见,但三代同堂、四代同堂却非常普遍,几十人,甚至上百有血亲或姻亲 关系的人居住在一起。因此传统的宗法观念对亲属称谓就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据考证,秦 汉成书的我国第一部百科辞典尔雅就记录了约9 0 多个亲属称谓词。到了清代,各类 亲属称谓达一千余种。进入2 0 世纪的中国,封建宗法关系尽管受到沉重打击,但亲属、 亲戚关系在社会关系网中仍然占着重要的地位。 “中国自商周到明清一脉相延的是农业宗法社会。宗法制度是中国政治社会 结构的内在基础。宗法是一种宗族制度,也是一种既体现神权又体现君权的血缘亲族制度。 6 樊钰妹 汉语面称与背称研究 在三千多年的历史长河里,商周时代的宗法亲族组织,转形为秦汉以后的宗族组织,又转 形为唐宋以后的姓氏宗族组织,再转形为明清以下直到近代的乡党家族组织。虽然在形态 上历经演变,但其基本结构却一直保持不变,并沉积在社会人际关系和价值系统的根部, 主导着中国的全部文化现象。”总之,宗法制度是汉语面称讲究长幼有序、亲疏有别、 男尊女卑的制度根源。 1 、汉语面称在交际中呈现强烈的等差观念 ( 1 ) 汉语面称的等差性体现在亲属交际中。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历来重视交际中的称谓、礼仪的得体性。称谓问题也一直是 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民族特点十分突出。在中国的经典著作十三经里,有三 部关于礼的著作:周礼、仪礼和礼记。什么是礼? 管子说过:“仓廪实而知礼节, 衣食足而知荣辱。 f 5 】礼是人类社会从野蛮走向文明的一个标志。礼是社会生活中人与人 之间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礼记曲礼上说:“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 异,明是非也。”又说:“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辩讼,非礼不 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 这里 说得十分清楚:所谓的“定亲疏、“别异同 、“不逾节、“君臣上下父子兄弟”等等, 这些都与等级社会的语言有关,表现在亲属称谓上更是突出。由此可见,宗法等级制度是 中国政治社会结构的内在基础,也是导致汉语称谓词繁多,复杂的总根源。因此,在这个 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伦理道德规范,就成了维护这种制度的枷锁。它牢固地掌控着人们 的思想和行为,同时也直接指挥人们如何使用称呼语。 几千年来,这种封建社会伦理道德一方面要求人们在经济上、政治上安于自己的地位, 安于自己的等级,做到“朝廷之礼,贵不让贱,所以明尊卑也;乡党之礼,长不让幼,所 以明有年也。( ( 白虎通义礼乐篇) 另一方面要求人们在称呼他人时,不能随意直呼 其名。直呼其名是对对方的大不敬。称呼人应遵守“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 称 ( 苟子富国) 的原则。嘲 第一,亲属长辈与晚辈之间的称呼。辈份不同,称呼的方式也有区别。中国人,晚辈 对长辈只能用亲属称谓作称呼语,而长辈对晚辈一般是用名字称呼。这是权势关系在汉语 交际中的具体表现。中国人的尊卑观念很强,以君臣、父子、夫妻为纲的尊卑之别渗透到 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也影响到言语交际,从用词到造句都有反映。在称呼语 中,中国对人名的使用有严格的限制。古代把人的名字看得十分神圣和神秘,不仅对起名 7 樊钰妹汉语面称与背称研究 非常重视,而且不准随意的使用,在称帝王、长辈亲属、师长等人时,不称名字,要“避 名讳。如果一旦触犯了这条禁律,重则有杀头之罪,轻则被视为大不敬。在这个背景下, 中国人在下对上关系的交际中,不能使用名字作称呼语。直到今天,用名字称呼对方仍然 是一种不敬的失礼行为。所以,在亲属关系中,晚辈称呼长辈必须使用亲属称谓,这不仅 是表示双方的亲属关系,而且更是一种表敬的礼仪。反之,长辈对于晚辈,可以直呼其名。 称呼对方名字,在汉语中带有亲近、亲切的感情色彩,而称呼姓名不表感情,长辈称呼晚 辈的名字却不冠以姓氏,不但是无需带上姓氏以示明确,而且更是适应表示亲情的需要。 长辈对于晚辈也可以称呼亲属称谓,这一般是在比较正式的场合,这种用法较少带亲近色 彩。汉语亲属称呼的这种区别也适用于同辈的长幼之间。在中国长幼有序,属于上下关系。 使用称呼语的规则与长辈和晚辈相同,只是相对而言渐渐不很严格而已。总之,亲属关系 中称呼方式的不同,说明亲属称呼有尊卑之别。汉族亲属之间的称呼,大都是具有辈份含 义的,如: 觉新客气地招呼了他们,唤了一声:“四婶,五爸。” 一一巴金( ( 秋 这个例子鲜明地体现了汉族的亲属之间的称呼是具有辈分的含义的,一个“四”和一 个“五”更是清楚的表明了对方的身份和长次之分。再如: 祖母微弱的声音叫着:“老三! 老三! ” “听见没有啊,小三儿? ”祁老者又问了声 一一老舍四世同堂 “你没有别的话说? 瑞全这时候觉得钱伯伯比任何人都可爱,比他的父母和大哥 都更可爱。 “只有一句话! 到什么时候都不许灰心! 人一灰心便只看到别人的错处,而不能看自 己的消沉堕落! 记住吧,老三! ” 。 一一老舍四世同堂 这两种不同的称呼,对于老三瑞全自己来说,似乎没有什么尊卑等级的分别,甚至有 些亲昵的感情色彩,但是在旁人眼中,就是按照长幼有序的原则来称呼的。老三瑞全在家 中排行第三,所以按照排行,熟悉亲近的人均称他为老三,而祁老太爷称他为小三儿,是 因为在三个孙子中,他最疼爱这个孙子,带有明显的亲昵色彩。再如: “二女,你真是! 她不说,难道我还说假话? ”张氏含笑责骂道。 一一巴金春 “三女! ”周氏着急地干涉道。 8 樊钰妹汉语面称与背称研究 “三姑娘,你少胡说! ”王氏猛然拍一下桌子,大声喝道。 一一巴金秋 这三个例子中,第一例中的“二女 是指三老爷的二女儿淑英,第二例中的“三女 是指大太太的三女儿淑华,第三例中的“三姑娘”指的也是淑华。她们都是高老太爷的孙 女,她们的排行很明显,也是通过年龄的先后顺序排的,即长幼有序。这在封建宗族制的 大家庭中是不容置疑的。 由此可见,严格区分长幼,辈份有差,确定家族成员的地位,反映了汉族封建的等级 观念,映射在称呼中,便显现出等差的意味。 第二,嫡系与庶系之间的称呼。中国人向来是重嫡轻庶的,庶出的人在宗族制的大 家庭里是没有地位的,其地位和仆人的地位几乎是一样的。他们称呼嫡出的人和仆人的称 呼是一致的。如: “大少爷,少奶奶还好吗? 她带笑地问道。 一一巴金家 “三少爷,开门,”是陈姨太的声音。 一一巴金家 这个例子中的“她”指的是高老太爷的姨太太,陈姨太。一个自己爷爷辈的长辈, 称呼自己的孙子辈的人( 即高觉新和高觉慧) ,用的是“少爷 的称呼,显而易见,庶系 在等级森严的宗法制下,他们活得是多么的卑微。 不仅他们自己放低自己的身份,嫡出的人更是视他们为庶出。如: “陈姨太,我不管哪个给你做事情,我只问你,你究竟叫不叫她滚? ”克安厉声 追问道。 一一巴金春 这个例子中,“克安”是高老太爷的四儿子,而“陈姨太”是高老太爷的姨太太,按 辈份来说,陈姨太是克安的长辈,不能这样称呼的,可在封建宗法制度里,这样的称呼确 实合乎礼教的。可见,庶系卑微的观念是根深蒂固的。 第三,汉语亲属面称也反映了男尊女卑的伦理文化。这一特点主要是体现在中国古代 和解放前。 男尊女卑是汉民族传统伦理文化的一大支柱,是封建社会的普遍现象,上至皇族,下 至农家,在哪一个阶层中都是这样。这是不成文的法律,是与统治者宣传的礼教制度有着 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维系封建制的各种因素中,男尊女卑是相对重要的组成部分。孔子说 9 樊钰妹汉语面称与背称研究 过“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 这种观点虽然是错误的,但这种舆论在封建社会中不是没 有根据的,中国封建的家族关系以血缘关系为重心,姻缘关系的成员妻、媳只处于从属地 位,只有遵守家庭生活秩序,才能保障血缘关系成员的统治地位,这在很多称谓上可见一 斑。以最普通的男女称谓“夫 、“妇”为例。夫,白虎通嫁娶中解释“夫者,扶也, 扶以人道者也。 认为成年男子是社会的组织者、领导者,具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责任 和义务,所以封建社会中无论哪一级别的官员都是由男性来担当的,可以说古代社会是男 人的世界,这是从社会学角度去分析的。说文解字中解释“夫,丈夫也,从大,一以 象簪也。周制八寸为尺,十尺为丈,人长八尺故日丈夫,实际是指成年男子,可以娶妻, 可以进人社会各个领域从事工作,这是从生理学角度去解释的。仪礼丧服传中解释 “夫者,妻之天也。 天地为万物灵长,丈夫是妻子生存的依靠,妻子是丈夫的附属,一 切完全听从于丈夫,即便丈夫死去,还要从子,体现出尊卑有序的伦理观,这完全是从伦 理学角度来认知的。妇,是女性的通称。说文解字中解释“从女持帚,洒扫也。 从造 字法上就可见早已规划出女性与生俱来的“主旋律,即从事家务琐碎的劳动。古时把已 婚妇女也称为“室”。礼记曲礼“三十日壮有室”,郑玄注:妻称室,孔疏“妻居室中, 故呼为室,贮物充实日室。所以丈夫称谓妻子时常用“家里、贱内、内人、寡妻 等称呼。 古代社会中,除少数贵族女子有名外,地位低下人家的女子很少有名,居于家中只用乳名 或排行称呼,出嫁后,自己连姓也不能独立了,称呼时,在自己的姓前冠以丈夫的姓,自 己姓后加“氏 ,这在古时非常普通。另外在男女并称时,总是男性在前女性在后,如“男 女、夫妻、公婆、叔婶 等等。具体表现为以下四点: 首先,丈夫对妻子的兄弟姐妹有特定的称呼,而妻子对丈夫的兄弟姐妹没有。妻子如 果要称呼他们,只能“从儿称呼 ,妻子成了比丈夫低一辈而与子女同辈的人。如: 张氏走到沙发旁边,温和地望着克明,再问道:“三老爷,究竟是什么事情? ” 。“三老爷,你今天究竟怎么了? ”张氏惊问道。他柔声唤道:“三太太。”她做出 笑容回答一声:“嗯”。 一一巴金秋 “四妈! ”李四爷摸着黑抄起钱先生的脖子。“快,拿灯! ” 一一老舍四世同堂 在第一个例子中,“三老爷”是张氏的丈夫,在第二个例子中“四妈”是李四爷的妻 子。这样的称呼虽然充分地表达了夫妻间的相敬如宾,但同时也是男尊女卑观念的映射。 其次,丈夫对自己的父亲、甚至祖父的兄弟姐妹,称呼语齐备,并且区分长幼,但是 10 樊钰妹汉语面称与背称研究 对妻子的母亲、甚至祖母的兄弟姐妹,称呼语却不齐全,且长幼统用。同一称呼,丈夫对 自己的兄弟和姐妹的子女有不同称呼,而对妻子的兄弟和姐妹的子女,统称“内侄、内侄 女 。 再次,对伯伯叔叔的子孙加“堂”,对姨妈的子孙加“姨 ,而对姑妈、舅舅的子孙都 是同加“表 ,“堂一表一姨 高下三级,父亲的兄弟的子孙地位最高,父亲的姐妹和母亲 的兄弟的子孙次之,母亲的姐妹的子孙最低。 最后,妻子过去又称“内人 、“内子”,妻子的侄儿、侄女亦加“内 。从称呼上体现 出“男主外,女主内 的传统观念,表明丈夫有社会地位,妻子没有。所有这些,都是男 女不平等的观念在称呼语中的表现。但是进入现代社会,由于男女平等意识的加强,女性 地位的提高,女性面称正在渐渐增多。如“师母”一词的出现,就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新 社会的平等观念。 上述现象是汉语面称中的亲属面称所体现出的等差性。汉语社会首先注重人的等级 秩序。官职等级、社会职业和文化修养在汉语社会中都是确定一个人社会价值的重要参数, 并且在面称语上明显反映出来。 ( 2 ) 汉语面称的社交面称也同样体现出强烈的等差观念。 第一,上下级之间的称呼。职务关系和师从关系一般不借用亲属称谓词作称呼语。虽 然中国过去的皇帝把百姓视为子民,地方长宫称作父母官,要爱民如子,虽然民谚说学生 对老师、徒弟对于师傅应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但称呼语不广泛地把家庭扩大到这 两种关系中。虽然同事之间,如果级别、年龄差不多,也可以称兄道弟,但是下级对上级 总是称呼职务。虽然师傅又作师父,还有师母、师伯、师叔、师兄、师弟等师从称谓词可 作称呼语,但其中的“师 字是不能省去的。这是中国人在社会交往中对尊卑观念更重于 家庭观念的反映。尊卑观念,由于千百年的封建传统为维护其等级制度而得到强化,也由 ,于封建家长制在宗族家庭中严格区别辈份深深烙印在人们的心上。亲属关系是由血缘和婚 姻产生的天然的家庭关系,而职务和师从关系则是由社会分工造成的人为的社会关系,这 种人为的社会分工关系一旦形成,就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强大的约束作用,甚至可以凌 驾于家庭关系之上。在政治上,家庭从属于政府;在工作上,下级隶属上级;在教育中, 学生遵从师教。中国过去是这样,现在也基本上是这样。同时这种尊卑之分又十分严格, 把人与人之间的亲近之情几乎驱除殆尽。在下对上的关系中,如果非要表示亲近,只能在 称谓词前加上“亲爱”之类修饰语,却不能用也没有表示亲近关系的称谓词。而且,这种 称呼方式使用频率不高,如果要加修饰语,更多地是加“尊敬”或“敬爱”之类,总是更 1 1 樊钰妹汉语面称与背称研究 重视尊卑之分。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之下,职务关系、师从关系中,不借用亲属称谓词作称 呼语也就不足为怪了。如: 晓荷的双手极快又极轻的拍着:“请! 科长太太! 请啊! 靠 胖太太立了起来,晓荷的掌拍的更响了她,可是,并没有准备说话笑了一下,她 对瑞丰说:“咱们家去吧! 不是还有很多事哪吗? 斗 大赤包马上声明:“对! 咱们改天好好的开个庆祝会,今天大家都忙! 祁科长夫妇往外走,冠所长夫妇往外送;快到了大门口,大赤包想起来:“我说,祁 科长! 你们要是愿意搬过来住,我们全家欢迎嗅! ” 一一老舍四世同堂 因为有了职务,所以冠晓荷夫妇都称呼瑞丰“祁科长 ,这是官衔的称呼,是有等级 性的。 第二,主仆之问的称呼。在阶级社会里,人们生活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对立阶级之 间是压迫的关系,体现主尊仆卑的封建宗法观念,这种关系突出地反映在称呼上。如仆人 要称主人为“老爷、太太、少爷、小姐、东家 等等,仆人则被称为“奴才、小子、丫头、 老妈子 等,带有鲜明的阶级色彩。这样的称呼在现今电视剧中不胜枚举。如: 刚刚在这时候,大房的袁成从外面走了来向周氏说:“太太,姑太太差人来接琴小 姐回去。”他的瘦长的身子站得笔直。 一一巴金春 在这个例子里,仆人称呼自己的主子为“太太 ,称呼亲戚家的小姐为“小姐”,充分 证明了阶级社会阶级的色彩。再如: “二小姐,你的头发真好,”翠环一面指,一面羡慕地笑道。 “这讨厌的东西,我倒想把它剪掉,”淑英不做思索地答道。 “剪掉它? ”翠环惊讶地叫起来 “蠢丫头,这有什么大惊小怪的? ” 一一巴金春 这个例子里淑英作为二小姐,称呼自己的丫鬟为“丫头”,虽然是带有开玩笑的意味, 但是作为一位大家闺秀,她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称呼是带轻视的情感的。足见封建阶级烙印 的深刻。 由于这样的称呼带有强烈的尊卑观念,总是有轻视被称呼者的意味,因此,在现今社 会中面称已经基本不再使用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平等意识。 12 樊钰妹汉语面称与背称研究 第三,在封建社会里,由于贫富的差距,穷人在富人面前称呼富人,用的也是主仆之 间的称呼。如: 李老人猜到瑞宣的心意:“咱们可做不了主,祁大爷! 事情我都能办,棺材铺,杠 房,我都熟,都能替钱太太省钱可是没她的话,我可不敢去干骨 忽然,四大妈的声音吓了瑞宣一跳:“大爷,听! 他们来啦! 并说完,她瞎摸合眼的 就往外跑,几乎被门坎绊了一跤 一一老舍四世同堂 在这两个例子中,瑞宣的年龄明显小于李四爷和李大妈夫妇,而老两口称呼瑞宣却用 了“大爷 的称呼,这不仅体现了中国人礼貌的优良传统,而且更深层地体现了穷富的地 位差别。再如: 素云又要说话,曼娘的母亲说:“太太,我在您这儿是个客位,从来没抱怨过什么, 因为您和表兄一直待我和曼娘非常之好我们是穷人,我女儿也不能跟您的二儿媳妇,三 儿媳妇相比一 一一林语堂京华烟云 这个例子里,作为亲家的曾家和孙家,因为穷富的区别,孙太太称呼曾太太为“太太 , 足见贫富的差距影响着称呼的取决。 综上所述,汉语面称在交际中呈现出强烈的等差性,体现了李树新教授概括的汉语 称谓系统原则的等差原则,即:“等差原则是一种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 称也的称谓原则一一讲究尊卑贵贱长幼差序,称谓带有明显的等级差别和身份的规定 性 。忉 汉语面称不仅体现了汉语称谓的等差原则,它还在情感上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重视人 伦、重视人际关系和谐的文化心理。体现了中国人重视情感的传统美德。 2 、汉语面称在交际中体现出强烈的情感性 汉民族的传统文化心理特点是经过几千年的积淀逐渐形成的。虽然近百年来各种现代 文化思潮的输入,使这种传统文化心理受到了很大的打击,但是它的影响仍然根深蒂固。 ( 1 ) 面称强烈的情感性首先体现在宗族制的家庭生活里。 农业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封建社会统治了中国几千年,在民族心理上形成了对血缘关系 的高度重视,所以在言语交际中特别讲究亲属称谓的使用,强调长幼有序,内外有别。这 可能是汉民族亲属称谓体系之所以庞杂而齐全的主要原因。在汉语称谓语中,亲属词一方 13 樊钰妹汉语面称与背称研究 面要严格区分长幼,另一方面还要仔细区分丈夫方面、妻子方面、兄弟方面和姐妹方面的 亲缘关系。因为按照汉族的宗法关系,亲缘的远近有严格的区别,丈夫家的兄弟姐妹比妻 子家的兄弟姐妹显得亲近,兄弟的配偶近于姐妹的配偶。 首先,称父亲的兄弟的子女为堂哥、堂弟、堂姐、堂妹,归为本家,而把母亲的兄弟、 姐妹的子女通称为表哥、表弟、表姐和表妹,归为亲戚。如: “表姐夫去去也不要紧,我也陪你去,斗觉民带笑地说 一一巴金秋 这里的表姐夫是指高觉民的表姐,惠儿的丈夫。惠儿和高觉民是表亲,这样的称呼是 与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观念有着密切联系的。 其次,儿子的子女称孙子、孙女,女儿的子女称外孙、外孙女,父亲的父母称爷爷、 奶奶或祖父、祖母,而母亲的父母称外公、外婆或外祖父、外祖母。 最后,父亲的兄弟有长幼之分,分别是伯父和叔父,其配偶为伯母和婶母。而母亲的 兄弟却不分长幼,一律称舅父。父亲的姐妹和母亲的姐妹也无长幼之分,分别为姑母和姨 母。 这都反映了以父系为中心的封建大家族长幼有序、内外有别、亲疏有异的古老宗法制, 深深浸润着汉民族文化的基因。 还有一类称呼虽体现出强烈的情感性,但这种情感是厌恶的。如: 老二还在屋中收听广播一一日本人的广播。 老三在院中把脚跳起多高:“老二,你要是不把它关上,我就用石头砸碎了它! ” 一一老舍四世同堂 这个例子中老二亲同的行为,引起老三的强烈反感,于是他称呼自己的二哥,不再是 “二哥”,而是长辈们经常用的称呼“老二 。这是特殊情境下的称呼,一般不多见。 ( 2 ) 亲属称谓的泛化,即亲属称呼用于社交,最能体现汉语面称的情感性。这个特 点主要体现在现当代的中国社会。 亲属称谓的泛化,即将亲属称谓用于非亲属的交谈者,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和关系的亲 热。如红灯记中李铁梅唱道:“我家的表叔数不清”,“可他比亲眷还要亲。这说明汉 族人对血缘亲属关系的重视程度。汉语的亲属称谓词,不但用作亲属关系称呼语,而且非 亲属关系的人之间,也可以用来作为称呼语,而且使用的范围还十分广泛。汉语中有表示 泛称的称谓词,但是不多,而且大部分是从借用某种人际关系的专用称谓词演变为泛称的。 14 樊钰妹汉语面称与背称研究 如同志源于职务关系,先生、师傅源于师从关系,叔叔、阿姨源于亲属关系。尽管有这些 泛称,但人们往往更多的借用亲属关系称谓词而不用泛称。在陌生人之间,非正式场合, 更加是这样。这和中国人重视家庭、家庭观念很强有很大的关系。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 时代,那时生产力低下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决定了家庭是基本生产单位,也是人们赖以 生活的基本组织。同时,在政治上,国家是帝王的家天下,社会的构成不过是扩大了的家 庭。每个社会成员都生活在一个家庭中,若干家庭构成一个家族,一个家族就是一个庄园 或村庄,一个或多个家族组成一个城镇。家庭是社会经济、政治的细胞,每个人的生死荣 辱同家庭、家族的兴衰强弱息息相关。因此,人们自然地产生了很强的家庭观念。这在汉 语中有许多反映。“穷家难舍,热土难离”“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穷窝 、“在家千日好, 出门时时难 ,这些旧谚语反映当时的现实,也是恋家之情的写照。“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 “无家可归 、“有家难奔,有国难投 ,是最悲惨的境况,都以“家 为衡量的标准。“天 伦之乐 是人生一大乐事,同样是看重家庭的表现。家庭成为人们生存、生活的依托,在 人们心目中特别可亲可爱。直到现代,家庭仍然是社会基本组织单位,恋家之情还是一种 普遍的社会心理。所以,“家 这个词,被赋予亲切、温暖的联想意义,“军民一家”、“爱 厂如家”、“职工之家 、“亲如一家”等所说的“家 ,都附加有这种联想意义。这样的背 景也使人们认为,亲属关系是天然的最亲近的人际关系。于是,用亲属称谓词称呼没有亲 戚关系的陌路人,意味着是把外人当作自家人,因而也就显得十分亲切,是人们普遍乐于 使用的原因。汉语表示邻里关系的称谓词都不能用作称呼语,需要称呼时往往也借用亲属 称谓词。“远亲不如近邻 ,体现了中国人重视邻里和睦相处。为了对邻居表示亲近,借用 亲属称谓词作称呼语自然而然就会使人感到亲切。朋友之间,虽然可以使用专门的称谓词, 但如果关系好,也常常称兄道弟,姐妹相称。陌生人之间、邻里之间、朋友之间也可以借 用职务称呼,但这样称呼没有亲切感,显然与用亲属称谓在感情色彩方面不同。上述种种 非亲属关系的人借用亲属称谓词作称呼语时,同样要遵循亲属称谓方式的各种区别。例如, 称呼别人“大伯、大叔、大哥、大姐”,都有表敬作用,陌生人之间一般不用其他排行, 是长幼之别的作用。如: “钱伯伯! 咱们的书大概得烧! 今天白巡长嘱咐李四爷告诉咱们! ” “进去说,老三! ”钱先生一边关门,一边说。然后,他赶到前面来:“我领路吧,院 里太黑! ” 一一老舍四世同堂 拉车的小崔,赤着背出来进去的乱晃。今天没法出车,而家里没有一粒米。晃了几 1s 樊钰妹汉语面称与背称研究 次,他凑到李老夫妇的跟前:“四奶奶! 您还得行行好哇! 靠 一一老舍四世同堂 钱伯伯、小崔、李四爷、四奶奶都住在小羊圈,是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左右邻居,这些 例子就很好的证明了邻里之间使用这样的仿亲属称谓来称呼的。表达了对对方的敬重。 此外,熟悉的同龄人之间可以直呼其名,这样显得更亲切,但年轻人对年长者不可以, 否则是一种失敬的不礼貌称呼。如: “没什么消息,嚣瑞宣不喜欢冠先生,可是没法不和他敷衍“荷老看怎样? ” 瑞全的脸又红了起来,语气很不客气的问:“冠先生,你看应当怎样应付呢? 一一老舍四世同堂 即使不喜欢对方,还是用“荷老 这样颇具敬重色彩的称呼,是出于对长者的尊重和 一种礼貌,这也是中国人特有的礼貌。 由此说明借用亲属称谓词只不过是把家庭扩大到邻居、朋友间,扩大到社会上,把社 会看成是一个大家庭,进一步证明了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在人际关系中的特别重要的地位和 巨大影响。再如: “惠如,你们的姐姐真好,竹觉民吃完面,放下碗筷,羡慕地称赞道。 一一巴金秋 “剑云,你有什么事? 你一个人在叹气! ”觉民惊讶地问。 一一巴金家 这两个例子说明熟悉的同龄人之间,是可以直呼其名的,表达了亲切的朋友情谊。类 似的例子在现今社会更是多不胜数。 中国传统社会的一个主要特点是以五伦为本位的家与国“同构 。在中国传统社会里, 家庭不仅是一个生产和经营单位,而且是整个社会结构的基础,传统文化中以五伦为核心 的一整套伦理规范维系着国与家的秩序,并规范人们的行为。“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 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 中庸) 。五伦之中,父子、夫妇、昆弟三 伦属于家庭,其余二伦是由家庭三伦扩展而来的,上下关系由父子一伦扩展为君臣一伦, 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