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专业论文)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研究——以上海市育才中学为例.pdf_第1页
(教育学专业论文)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研究——以上海市育才中学为例.pdf_第2页
(教育学专业论文)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研究——以上海市育才中学为例.pdf_第3页
(教育学专业论文)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研究——以上海市育才中学为例.pdf_第4页
(教育学专业论文)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研究——以上海市育才中学为例.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 0 1 m a s t e r sd e g r e et h e s i s 删y 飞9 0 5 2 4 5 u n i v e r s i t yc o d e :1 0 2 6 9g r a d u a t ec o d e :6 1 0 7 1 6 0 1 0 7 1 e a s tchinanor maluni v er s i t y t h er e s e a r c ho ns c h o o l _ b a s e d i m p l e m e n t a ti o no f n a t i o n a lc u r r i c u l u m 爿c a s es t u d yo f y u c a i h i g hs c h o o l s c h o o l : s h q q ! q 丛坠! i 查避i 塾i 墨l 垒鱼q 塾 m a j o r : 丛垦墨重曼【q ! e 立望星鱼q 壁 d i r e c t i o n : e 亟丛窒鲢q 塾垒l 亟堡i 塾i 曼童垦鱼q 壁 t u t o r : i 鱼i 望g 丕壁i :苎墨q i 垒! 星q ! 垒墨墨q l g r a d u a t e :里篁盆塾gx i 望h q 壁g c o m p l e t e ds e p t 2 0 1 0 2 一 华东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郑重声明:本人呈交的学位论文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研究以上海市育才中 学为例,是在华东师范大学攻读砸彩博士( 请勾选) 学位期间,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 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个人 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 作了明确说明并表 作者签名: 华东师范大学学位论文著作权使用声明 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研 攻读学位期间在导师指导下完成 市育才中学为例系本人在华东师范大学 请勾选) 学位论文,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归 华东师范大学所有。本人同意华东师范大学根据相关规定保留和使用此学位论文,并向 主管部门和相关机构如国家图书馆、中信所和“知网 送交学位论文的印刷版和电子 版;允许学位论文进入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及数据库被查阅、借阅;同意学校将学位论 文加入全国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共建单位数据库进行检索,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 编出版,采用影印、缩印或者其它方式合理复制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请勾选) () 1 经华东师范大学相关部门审查核定的“内部 或“涉密 学位论文, 于年月日解密,解密后适用上述授权。 ( 力2 不保密,适用上述授权。 导师签名本人签名 、 1 加年r f 具1 6b “涉密”学位论文应是已经华东师范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或保密委员会审定过的学位 论文( 需附获批的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申请学位论文“涉密”审批表方为有效) ,未经上 述部门审定的学位论文均为公开学位论文。此声明栏不填写的,默认为公开学位论文,均适用 上述授权) 。 汪委红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名单 姓名职称单位备注 魏志春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主席 韩亚成中学高级虹口区教育局 王钢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 唐宗清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 刘海波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 论文摘要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的实验与推行,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 的一系列问题越来越吸引着教育研究者和学校的注意。如何克服这些问题,更好 地推行新课程改革,贯彻与落实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系,不少学者 都将目光投向了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问题。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不仅适合 我国新课程改革的特点与需要,也符合学校作为一种学习型组织和教师作为一种 专业工作的基本的教育假定。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一方面是由课程实施本身 的二元特征所决定的,另一方面,也是由我国新课程改革本身的性质与特点决定 的。与此同时,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还有助于解决新课程改革“实验推 广 这一基本模式自身所存在的种种问题与弊端。 本文将研究视线聚焦于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问题,试图通过对样本学校个 性化实施国家课程的基本思路与做法的详细描述,阐明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基 本思路、途径和所应该注意的问题。论文研究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 是对论文研究问题的提出、研究的意义、研究方案等问题进行阐述,并对论文涉 及的核心概念进行界定;第二部分主要是对本论文的现有相关研究进行综述;第 三部分主要是从理论上对国家课程及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问题进行解读;第四 部分,主要是结合样本学校的实践,论述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主要途径;第五 部分,主要是基于前文的论述,对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反思。 论文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主要采用实证研究的方式,力求研究过程的科学 性和研究结论的可推广性。 关键词: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 a b s t r a c t w i t hc h i n a sb a s i ce d u c a t i o nc u r r i c u l u mr e f o r mi nt h en a t i o n w i d ee x p e r i m e n t a n di m p l e m e n t a t i o n , c u r r i c u l u mi m p l e m e n t a t i o no fas e r i e so fp r o b l e m sa p p e a r e di n t h ep r o c e s so fe d u c a t i o na t t r a c t sm o r ea n dm o r ea t t e n t i o no fr e s e a r c h e r sa n ds c h o o l s h o wt oo v e r c o m et h e s ep r o b l e m s ,p u r s u i n gt h en e wc u r r i c u l u m r e f o r m , m a n y s c h o l a r sa r el o o k i n gt ot h ep r o b l e mo fi m p l e m e n t a t i o no ft h es c h 0 0 1 b a s e dn a t i o n a l c u r r i c u l u m t h ei m p l e m e n t a t i o no fn a t i o n a ls c h 0 0 1 b a s e dc u r r i c u l u mn o to n l ys u i t s 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a n dd e m a n do fo u rn e wc u r r i c u l u mr e f o r m ,b u ta l s oa c c o r d sw i t l l e d u c a t i o n a lp r e s u p p o s i t i o nf o rs c h o o la sal e a r n i n g o r g a n i z a t i o na n dt e a c h e ra sa p r o f e s s i o n a lo p e r a t o r t h ei m p l e m e n t a t i o no fs c h o o l - b a s e dc u r r i c u l u mi sd e t e r m i n e d b yt h ed u a l i s t i ci nt h en a t u r eo fc u r r i c u l u mi m p l e m e n t a t i o n , a sw e l la si t so w nn a t u r e a n d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o ft h en e wc u r r i c u l u mr e f o r m t h ei m p l e m e n t a t i o no fs c h 0 0 1 b a s e d c u r r i c u l u mc a ns o l v ep r o b l e m so fe x p e r i m e n t - p o p u l a r i z a t i o nm o d ei n t h en e w c u r r i c u l u mr e f o r m t h i sp a p e rf o c u so nt h ep r o b l e mo fi m p l e m e n t a t i o no fs c h 0 0 1 b a s e dc u r r i c u l u m , a t t e m p t st od e s c r i b es a m p l e so ft h ei m p l e m e n t a t i o no ft h en a t i o n a lc u r r i c u l u ms c h o o l i n d i v i d u a t i o n , c l a r i f i e st h es c h 0 0 1 b a s e dc u r r i c u l u mi m p l e m e n t a t i o no fs t a t eo ft h e b a s i ci d e a s ,w a y sa n dm a t t e r sn e e d i n ga r e m i o n p a p e rc o n s i s t so ff i v ep a r t s ,t h ef i r s t p a r to ft h i sp a p e ri n t r o d u c e st h er e s e a r c hb a c k g r o u n d , r e s e a r c hp a p e r s ,s t u d yp l a n , t h e s e c o n dp a r tr e v i e w sr e l a t e dr e s e a r c h , t h et h i r dp a r t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o ft h en a t i o n a l c u r r i c u l u ma n dt h es c h o o l - b a s e dc u r r i c u l u mi m p l e m e n t a t i o nf r o mt h ep e r s p e c t i v eo f t h et h e o r y , t h ef o u r t hp a r td i s c u s s e st h em a i nw a y so fi m p l e m e n t a t i o no fs c h 0 0 1 b a s e d c u r r i c u l u mo fn a t i o n a l ,t h ef i f t hp a r tf u l t h e rr e f l e c t si m p l e m e n t a t i o no fs c h 0 0 1 b a s e d c u r r i c u l u m t h i sp a p e rt a k e st h ee m p i r i c a ls t u d yw a y , t os t u d yt h ep r o c e s so fs c i e n t i f i c a n dr e s e a r c ho fe x t e n s i o n k e yw o r d :n a t i o n a lc u r r i c u l u m ;s c h 0 0 1 b a s e d i m p l e m e n t a t i o n 目录 第一章绪论1 一、问题的提出1 二、研究的意义o 00000000 0q0 qoo o0 oo0 o0000boo0000800 5 三、研究的方案d ooo oo oooooo000 7 四、核心概念界定8 第二章相关研究概述1 0 一、课程实施的基本理论研究1 0 二、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研究1 2 三、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1 4 四、课程实施与教师、校长关系研究1 5 五、课程实施的校本化研究0 00000ooo oood00 1 7 第三章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学理分析1 9 一、国家课程的探析o 01000000000 2 l 二、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探析2 4 第四章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基本途径3 0 一、整体规划学校课程3 l 二、构筑富有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3 5 三、合理开发国家课程5 0 四、同步推进教学改革5 4 五、构建发展性学生评价体系5 7 第五章对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思考和结论6 0 一、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条件6 0 二、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模式o ooooo 00 0 0 0o o oo oo0 6 2 三、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障碍b ooboo 6 4 结语“一”一”一一一一”一一”“”“6 7 附录6 8 参考文献6 9 后记7 8后记”一”一”一”一”一”“”7 8 第一章绪论 纵观教育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轻易地发现,在教育的发展历程中,始终伴 随着两个重要的核心概念,那就是课程与教学。可以说,课程与教学是教育的基 本构成和核心构成,课程与教学研究是教育研究的基本领域和核心领域,以探究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与问题为对象的课程与教学论是教育科学的重要分支1 , 由此可见,课程问题自始至终都是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 问题的提出 教育与人类社会共生共存,而课程则与教育的发展共生共存。然而实际上, 回顾课程发展与研究的历史,可以发现,尽管课程的思想与观念源远流长,可以 上溯到教育的起源,但是课程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从教育研究的整体范畴中 分离出来( 这种分离只是一种相对性的分离) 还是在2 0 世纪之初。据美国著名 教育史学家克雷明( l a c r e m i n ) 教授研究,教育研究中课程领域崛起于2 0 世 纪“进步时期”初年,“随着进步时期教育者专业培训的迅速增长,有关课程编 制的文献日益增多,发展成为一个独特的研究领域的实体 2 ,而在这个过程中, 一般认为1 9 1 8 年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博比特出版的课程一书是课程成为一个 独立研究领域的重要标志。正如美国资深课程学者坦纳夫妇所言,“课程有一段 悠久的过去,但是只有一段短暂的历史”3 。 研究课程,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课程,然而在教育领域,课程却几乎是一个 涵义最为复杂,歧义也最多的概念:在中国,“课程 一词最早出现于唐朝,其 基本意义为“功课与进程 ;在西方,英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学家斯宾塞最早提 出了课程( c u r r i c u l u m ) 的概念,并将其解释为“教学内容的组织系统 。时至 今日,课程著作汗牛充栋,课程定义众说纷纭,依据张华等研究者的梳理,多种 课程定义大致可以归为三类:第一种定义是将课程视作一种学科,这是最为普遍 1 张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 0 0 4 年版,第l 页。 2 g r e m i n l a w r a n c ea ,c u r r i c u l u m m a k i n gi nt h eu n i t e ds t a t e s , i nt e a c h e r sc o l l e g er e c o r d , v 0 1 7 3 ( d e c e m b e r 1 9 7 1 ) ,p 2 0 7 ,2 1 2 3t a n n e r , d & t a n n e r , l n ( 1 9 8 0 ) ,c u r r i c u l u m d e v e l o p m e n t :t h e o r yi n t op r a c t i c e ,n e wy o r k :m a e m i l l a n , p 4 的也是最常识化的课程定义,如美国课程论专家费尼克斯认为:“一切课程内容 应该从学术中引申出来,或者换而言之,唯有学术中所包含的知识才是课程的适 当内容1 ;第二种定义是将课程视作一种目标或计划,这种课程定义把课程视为 教学过程所要达到的目标、教学的预期结果或教学的预先计划。如课程论专家塔 巴认为课程是“学习的计划2 ,奥利沃认为课程是“一组行为目标3 ”,而约翰逊 则认为课程是“一系列有组织、有意识的学习结果4 ;第三种定义是将课程视作 学习者的经验或体验,这种经验或体验可以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获得的,也可以 是学生自发获得的。美国著名课程论专家卡斯威尔和坎贝尔认为:“课程是儿童 在教师的指导下所获得的一切经验”5 ,福谢依则认为,“课程是学习者在学校指 导下的一切经验 ,在此之后的课程理论,则通常更为关心学生在学校和社会情 境中自发获得经验和体验的重要性。 对课程定义的莫衷一是并不影响研究者们对于课程研究的热情与积极性,进 入2 0 世纪后半期,随着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课程重要性的认识也在不 断深化,于此伴随而来的就是课程研究的日益系统化、丰富化和细致化,这些研 究涉及到课程论的基本理论问题、课程的权力分配问题、课程目标的设置问题、 课程内容的设计问题、课程实施问题、课程评价问题、课程领导问题、课程资源 开发问题、课程管理体系问题、校本课程开发问题6 等等,其中对于课程实施的 研究,是课程领域中一个重要的、方兴未艾的研究课题。 关于课程实施,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就笔者所整理的相关研究看,主 要的代表性观点有三种:第一种观点认为课程实施是把某项课改设想付诸实践的 过程,课程实施的焦点是实践中发生改革的程度和影响改革程度的那些因素7 ; 第二种观点认为,课程实施就是研究一种课程方案的执行情况,此种理念下对于 课程实施的研究重点就在于考查课程方案中所设计的内容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 动中得到落实的程度8 ;第三种观点认为,课程实施就是教学,课程的实质就是 1 钟启泉:现代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 9 8 9 年版,第1 1 5 页。 2t ,l b a ,h ( 1 9 6 2 ) ,c u r r i c u l u md e v e l o p m e n t :t h e o r ya n d p r a c t i c e ,n e wy o r k :h a r c o u r t , b r a c e , & w b r l d ,i n c p 2 1 4 3 o l i v a , p f19 8 2 ) d e v e l o p i n gt h ec u r r i c u l u m , b o s t o n , m a :l i a l eb r o w n , p 6 4j o h n s o r t , m ( 1 9 6 7 a p r i l ) d e f i n i t i o n sa n dm o d e l si nc u r r i c u l u mt h e o r y , e d u c a t i o n a l t h e o r y , 1 7 ( 2 ) ,1 2 7 5 c a s w e l l ,h & c a m p b e l l ,d ( 19 3 5 ) ,c u r r i c u l u md e v e l o p m e n t , n e wy o r k :a m e r i c a nb o o kc o m p a n y , p 6 6 6 王鉴:课程论热点问题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8 年版,第1 2 页。 7f u l l a n ,m “c u r r i c u l u m i m p l e m e n t a t i o n ”,i nl e w y , a ( e d ) ,( 1 9 9 1 ) t h e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e n c y c l o p e d i ao f c u r r i c u l u m o x f o r dp e r g a m o np r e s s p 3 7 8 8 马云鹏,唐丽芳:“课程实施策略的选择”,比较教育研究,2 0 0 2 年第l 期。 2 实践形态的教育1 ,这种观点一般是持“大课程论 观念的学者所持的观点,他 们趋向于把课程实施看成是教学,试图解决课程与教学二元对立的矛盾2 。 实际上,相比较与课程领域的其他层面的研究,国际上对于课程实施的研究 起步较晚,2 0 世纪7 0 年代之前,很少有“课程实施”问题的针对性研究,出于 对2 0 世纪5 0 年代末至6 0 年代末所进行的“学科结构运动 的反思,人们才开 始对原有的那种“只要课程变革计划完善就可以自然地在实施过程中达到预期的 效果 的假设提出普遍的疑问,并且逐渐意识到“课程变革很少有在实践中获得 所希望的实施效果”。自此,对课程实施问题的研究开始引起国外研究者的研究 兴趣,并诞生了世界公认的课程理论专家,如富兰( m f u l l a n ) 和庞弗雷特 ( a p o m f r e t ) 等。 我国对于课程实施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两个重要的阶段,第一个阶段为2 0 世 纪8 0 至9 0 年代,第二个阶段为2 0 0 0 年之后。对于我国的基础教育领域来说, 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从新中国成立之日起就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前后一共经历了 8 次,从“以俄为师 到“本土化”探索,从“自我否定与异化 到现代化的追 寻,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到轰轰烈烈的新一轮课程改革 的实施与推进3 ,历经风雨,曲折前行。课程改革的过程实际上始终伴随着课程 实施的问题,只不过在2 0 世纪8 0 年代之前还没有出现“课程实施 这一专门的 概念,这首先是因为当时我国受到前苏联教育理论的深刻影响,把课程仅仅视作 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割裂了教学与课程的关系,只强调教学的研究,而忽视了课 程实施的研究;另一方面,当时我国实施的是一种集权制的课程管理模式,全国 使用统一的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课程实施的研究实际上也缺乏生存的 空间和必要性。 进入2 0 世纪8 0 年代,国外关于课程设置的理论以及美国几种主要的教育哲 学流派的课程观被介绍到我国,课程实施的概念随之进入我国教育研究者的研究 视域,戴伯韬等人开始对课程实施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研究,对课程实施的基本概 念与内涵进行描述,更为重要的是,在我国的教育学相关著述中,课程理论一般 是作为教学理论的某一章或者某一部分而存在,而在此时,课程理论开始被视作 1 黄甫全:“大课程论初探一兼论课程与教学的关系”,课程教材教法,2 0 0 0 年第5 期。 2 彭虹斌,程红:。我国当前课程实施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对策”,教育理论与实践,2 0 0 3 年第9 期。 3 郑家富:新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文化检讨,西南师范大学2 0 0 3 年博士学位论文,第5 页。 一种独立的研究领域,专门的课程著作也开始呈现1 。2 0 世纪9 0 年代之后,我国 课程领域的研究除了介绍、评价国外的课程理论与实践之研究进展外,一方面开 始侧重对课程实施理论方面的研究,另一方面开始加强对课程实施实践领域的研 究。总之,2 0 世纪8 0 至9 0 年代的中国课程实施研究,经历了逐渐本土化和进 一步深化的研究历程,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丰富和发展了我国已有的课程理论体 系,并对课程改革的实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 0 0 0 年之后,随着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逐步开展,课程实施领域的研究 迎来了一个高峰,主要标准是四个多:第一个多是指课程实施研究的学术论文多, 仅在2 0 0 0 年至2 0 0 7 年7 年间于教育类核心期刊中发表的主题为课程实施的研究 论文就多达1 0 0 0 多篇;第二个多是指论述课程实施内容的著述多,这种著述又 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围绕新课程改革而论述的新课程实施问题2 ;一种是以章 节的形式对课程实施的相关内容进行系统论述3 ;第三个多是研究课程实施的硕 士、博士学位论文多,笔者在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博士学位 论文全文数据库上,从2 0 0 0 年至2 0 1 0 年以“课程实施 为主题,共搜索到硕士 学位论文4 7 8 篇,博士学位论文1 5 篇,由此可见研究生中已经有很多人关注到 了课程的实施问题,并开展了针对性的研究;第四个多是与课程实施研究相关的 学术会议多,全国课程学术研讨会继1 9 9 7 年、1 9 9 9 年两次学术会议之后,于2 0 0 1 年、2 0 0 4 年和2 0 0 6 年又召开了三次大规模的会议,两岸四地的课程专家论坛也 已经持续到了第八届,这些大规模的学术研讨会,不仅是“课程人”的一次次盛 大聚会,也有效地提升了课程领域相关研究的研究水平,推动了课程改革的进一 步实施。 自2 0 世纪9 0 年代中期开始,在我国课程的研究领域中开始出现了“校本课 程”这样的字眼4 ,自此开始,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问题越来越引起教育研究 1 陈侠:课程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 9 8 9 年版,第7 页。 2 此类著作主要包括: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华东师范大学2 0 0 1 年版;朱慕菊:走 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2 年版:郑金洲: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 革,福建教育出版社2 0 0 3 年版;杨明全:革新的课程实践者教师参与课程变革研究,上海科技 教育出版社2 0 0 3 年版;于泽元:课程变革与学校课程领导,重庆大学出版社2 0 0 6 年版;严先元: 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四川大学出版社2 0 0 4 年版;乔际平:新课程实施:校长怎么办,中国妇 女出版社2 0 0 3 年版,等。 3 此类著作主要包括:张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 0 0 4 年版;钟启泉:现代课程论新 版,上海教育出版社2 0 0 3 年版;黄甫全:现代课程与教学论学程,人民教育出版社2 0 0 6 年版;李 方:课程与教学基本理论,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 0 0 2 年版,等。 4 这一阶段的代表性研究文献有:刘力:“走向以学校为本位的课程发展模式”,外国教育资料,1 9 9 3 年第6 期;洪光磊:“学校本位的课程开发述评”,外国中小学教育,1 9 9 6 年第2 期;吴刚平:“校 4 者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关注。多年以来,我国课程改革所关注的领域往往是如何开 发新课程,如何应用新课程,至于新课程在实践中实施得怎样,如何才能更好地 实施这些课程,则关注得相对较少1 。实际上,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仅包括学校 在国家课程计划预留的空间内的完全自主的课程开发,同时也包括学校对国家课 程“因地( 学校) 制宜 和“因人( 学生) 制宜 的创造性改造和再开发,后面 一种方式实际上可被称作“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 。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 首先是由课程实施本性上的二元特征决定的,其次,国家课程实施的校本化是由 课程改革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最后,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是由现有课程 推广模式自身的局限性决定的2 。这种新的概念阐述,不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课 程实施研究思路,更重要的是它暗含着一种有效的课程实施策略。 二、研究的意义 课程实施是课程论和教学论研究领域中的重要课题,无论从何种角度审视, 课程实施都是实现预期课程理想的关键环节。国内外课程研究者普遍认同:要想 成功地推进课程改革,就必须深入研究课程改革方案的实施过程,以对方案进行 及时地调整、修订和完善3 。有研究者指出,研究课程的实施,有助于发现课程 计划在行动时产生了何种改变、了解教育改革为何失败,有助于了解学习结果和 各种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4 。此段论述实际上集中表征了课程实施研究的重要意 义。对于本文来讲,将研究的视角聚焦于课程实施的一种有效途径二校本化实 施方式,研究具有丰富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在研究的过程中,笔者将注重采 用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相结合的方式,综合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力求实现以下几 个方面的研究意义: 1 、丰富课程实施研究的理论体系 我国课程实施理论层面的研究尽管已经持续多年,但是对于课程实施系统理 论的构建还远远没有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这一理论体系的完善依然需要源源不 本课程开发的特点与条件”,教育研究与实验,1 9 9 9 年第3 期: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的机遇与挑战”, 教育评论,1 9 9 9 年第l 期;王斌华:“对学校自编课程的理性思考”,教育参考,1 9 9 9 年第4 期, 等。 1 孟凡丽,于海波:“课程实施二十年:检讨与启示”,南通师范学院学报,2 0 0 3 年第2 期。 2 徐玉珍:。论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教育研究,2 0 0 8 年第2 期。 3 李臣之:“课程实施:意义与本质”,课程教材教法,2 0 0 1 年第9 期。 4 黄政杰:课程设计,东华书局1 9 9 8 年版,第4 0 0 页。 断的新的思想和观念的注入。本研究所探索的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过程中的一些 规律性的认识,能够有效地完善和补充现有的课程实施研究理论体系,因为,依 据笔者的梳理,针对课程的校本化实施研究,目前已有的成果尚不丰富,这种状 况的存在,也从侧面凸显了本研究最大的理论价值; 2 、吸引研究者对于课程校本化实施的研究兴趣 有研究者指出,纵观二十多年来我国课程领域的相关研究,对课程实施的研 究的重要意义存在着认识上的严重不足,课程的实施成了课程改革和推行过程中 一个被忽略了的重要问题1 ,而对于课程的校本化实施问题,现已进行的相关研 究就更少了。研究的缺乏,往往会导致课程改革和推行过程中实践层面的盲目和 大量问题的出现,由此,笔者将研究的主要问题定位于国家课程实施的校本化研 究,就是希望通过自己的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吸引更多的研究者将研究的 兴趣转移到这一问题之上,以期取得更多更好的研究成果,这是本论文研究最大 的时代意义; 3 、提供一种有效的课程实施范例 课程的校本化实施问题,实际上已经得到了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很多中小学的 重视与关注,与之相关的一系列实践活动也已经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而不 断被提上议事日程,各种富有校际特色的课程思路和课程实施模式不断出现,这 是一种可喜的现象。本论文研究的个案,上海市育才中学,是一所以教育教学改 革而全国闻名的学校。2 0 世纪8 0 年代,育才中学同时开展了课程、课时、教材、 考试方法、学生管理、体育卫生、学校管理等1 0 个方面的改革,被光明日报 载文誉为教育改革的一面旗帜。世纪之交,育才中学按照现代化寄宿制高中的特 定条件,以国家和市教委颁布的高中课程计划为依据,重新设计了符合育才特点 的课程框架,初步构建了由必修课、选修课和自主活动有机组成的独具特色的课 程体系,引起了新闻媒体和一些教育理论工作者的关注。2 0 1 0 年,学校又推出 新一轮课程改革,在遵循国家课程标准和上海市课程标准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 课程的多样性和选择性,对国家课程给予创造性的实施,走出了一条富有育才特 色的课程校本化实施之路。育才中学的经验已经得到了很多教育专家的认可,引 发了一定的社会反响。总结育才中学的课程实施模式,不仅有利于育才模式自身 1 刘燕楠:“新课程背景下课程实施的概念辨析”,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 0 0 7 年第l l 期。 6 的修正和完善,同时也对其他同类学校个性化地实施国家课程提供了一种可供借 鉴的实践范例。 三、研究的方案 1 、研究目标 研究目标是对论文研究的结果性表述,对论文的研究起着统领性的作用。本 文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在多元研究方法综合运用的基础上, 探究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基本理论、基本规律,并总结个案学校个性化实施国 家课程的具体思路、做法、利弊,以期通过研究提供一种可供借鉴的国家课程校 本化实施范例。 2 、研究内容 研究内容是为实现研究目标而从事的基础性工作。为达成上述研究目标,本 研究设计了如下几个部分的研究内容:第一,对课程实施及校本课程实施的基本 理论探讨;第二,对样本学校课程实施的详细策略介绍;第三,对样本学校课程 实施的总结与反思;第四,对课程校本化实施问题的规律性揭示。 3 、研究方法 教育研究方法是按照某种途径,有组织、有计划地,系统地进行教育研究和 构建教育理论的方式,是以教育现象与为对象,以科学方法为手段,遵循一定的 研究程序,以获取教育科学规律性认识为目标的一整套系统研究过程1 。随着社 会的发展,教育活动的复杂性日益显现,这种复杂性要求在教育研究的过程中通 常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定量与定性的结合, 只有如此,方能确保研究结论的真实、科学、可靠。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将在 本论文的写作过程中采用多种研究方法,以力求研究过程的科学性和研究结论的 有效性。 ( 1 ) 文献研究法。通过文献研究,梳理现有的针对课程实施和课程校本化 实施的研究成果,形成文献综述,寻找本论文写作的出发点、立足点和创新之处; ( 2 ) 个案分析法。通过对样本学校校本化实施国家课程的全方位描述,介 绍样本学校的先进经验,提供一种可供借鉴的校本课程实施的有效模式; 1 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安徽教育出版社2 0 0 2 年版,第2 页。 7 ( 3 ) 人种学研究法。作为样本学校的一员,笔者长期身处学校之中,对于 学校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人和事有着自己直观的感受和体验,这种感受和体验将是 本论文研究的一大特色,也是研究资料真实性的最大保障; ( 4 ) 叙事研究法。通过样本学校部分教师与学生的叙事,展示样本学校课 程实施过程中的特色与功效,力求真实地反映样本学校课程实施的真实面貌。 ( 5 ) 比较研究法。通过对国外和我国港澳台地区课程实施相关理论与实践 研究资料的占有,在比较的基础上,深化对课程校本化实施问题的思考,提供具 有时代特征的、符合中国教育发展实情的校本化实施国家课程的相关策略。 4 、研究思路 本论文研究共分五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对论文研究的研究背景、研究 意义、研究方案做出说明,并对论文研究涉及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第二部分, 主要是对现有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包括课程实施的基本理论研究、影响课程实 施的因素研究、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课程实施与教师变革研究、 课程实施与校长领导研究、课程实施与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等;第三部分,主要是 对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基本理论进行探讨,包括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原因、 意义、原则等;第四部分,主要是对样本学校如何实施国家课程的思路与做法进 行全方位的描述;第五部分,主要是立足于对样本学校的描述性研究,系统地总 结和反思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问题。其中,论文的第四部分和第五部分是论文 研究的中心。 四、核心概念界定 本论文研究涉及到的核心概念主要有以下三个: l 、课程 正如笔者在本章第一部分中所言,课程是一个极为复杂的概念,它的内涵主 要包括三个方面,即课程作为学科,课程作为目标或计划,课程作为经验和体验。 随着教育与时代的发展,课程的内涵与外延也在不断变化,一些新的趋势开始呈 现,例如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与体验;从强调目标和计划到强调 过程本身的价值;从强调教材的单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 整合,从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程、隐性课程并重;从只强调学校课程到强 8 调学校课程与校外课程的整合等1 。基于课程自身的多元复合视角和已有研究的 启示,笔者认同如下的观点:“课程是依据社会需要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通过一定的选择和组织方式建构的旨在使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和谐互促的经验 载体2 。 2 、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是现代课程论的重要研究主题,尤其在课程变革的过程中,课程实 施往往更容易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课程实施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从课程变 革的视角看,课程实施是将课程变革的计划付诸实施的过程;二是从课程开发的 视角看,课程实施是课程开发的一个环节,是推行课程计划的过程。从本质上讲, 课程实施是一个行动的过程,本论文所持的课程实施观点,是上述内涵中的第一 个层面。一般而言,课程实施有三种基本取向,即忠实取向、相互调适取向和创 生取向3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课程实施的创生取向越来越受到普遍的认可与 重视。 3 、校本化课程实施 校本化课程实施是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一种简称,是指“在坚持国家课程 改革纲要基本精神的前提下,学校依据自身性质、特点和条件,将国家层面上规 划和设计的面向全国所有学生的书面的计划的学习经验转变为适合本校学生学 习需求的实践的学习经验的创造性实践,包括教材的校本化处理,学校本位的课 程整合,教学方法的综合化运用和个性化加工,差异化的学生评价等多样化的行 动策略。4 1 张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 0 0 4 年版,第7 2 页。 2 林德全:课程概论,河南大学出版社2 0 0 9 年版,第1 0 页。 3 吉标:“课程实施:理解、对话与意义构建”,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 0 0 5 年第l 期。 4 徐玉珍:“论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教育研究,2 0 0 8 年第2 期。 9 第二章相关研究概述 自2 0 世纪8 0 年代开始,我国教育研究领域对于课程实施以及校本化课程实 施的研究开始进入起步阶段,这种研究与国外相比已经晚了多年,但是,起步较 晚并不意味着研究成果的缺乏,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之后,关于课程实施的研究成 果更是频繁出现,在本章中,笔者将以内容的划分为维度,从不同层面对国内外 现有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第一节课程实施的基本理论研究 关于课程实施的基本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层面,即课程实施的基本内 涵和本质研究、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研究以及课程实施的模式研究。 1 、课程实施的内涵与本质研究 关于课程实施的内涵与本质,不同学者和专家所持的意见不尽相同。实际上, 课程实施的概念并非原来就有,课程实施有一个相关的名词叫做课程变革,凡是 课程及相应的教学在有意识的教育安排下所发生的一切变化,都叫做课程变革1 , 所不同的是,课程变革通常指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 课程变革的实施,也就是课程实施2 。就课程实施的定义来看,主要有三种不同 的观点,一种理解是将课程实施看作一项具体的课程是怎样被执行的,指课程方 案的落实程度;一种理解是将课程实施看作有关变革付诸实践的过程,其所关注 的是在实践中真正变革的程度和影响变革程度的诸多因素;还有一种理解是将课 程实施视作一个涉及缩短现存课程实践与创新所建议的课程实践之间差异的过 程。总之,从某种意义上说,所谓课程实施,实际上就是将课程理论转化为课程 实践的活动,是课程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3 。 关于课程实施的本质,也有学者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并将研究的结论归纳成 为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课程实施的本质就是将课程方案付诸实践的过程;一 1 f u l l a n , m c u r r i c u l u mc h a n g e ”,i nl e w y a ( e d ) ,0 9 9 d t h e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e n c y c l o p e d i ao f c u r r i c u l u m p 2 7 9 2 8 0 2 张华:“论课程实施的涵义与基本取向”,外国教育资料,1 9 9 9 年第2 期。 3 靳玉乐:“课程实施:现状、问题与展望”,山东教育科研,2 0 0 1 年第l l 期。 l o 种观点认为课程实施本质就是教学,持此种观点的研究者认为,教学的本质集中 体现着课程的本质,二者是密不可分的统一关系1 。此外,还有一种比较新颖的 观点,即从文化的角度入手分析课程实施,认为课程实施的本质应该是创造新的 课程与教学文化的过程2 。 2 、课程实施的取向研究 课程实施的取向问题,实际上是指对课程实施过程本质的不同认识以及支配 这些认识的相应的价值观。关于课程实施的取向,课程专家富兰最早进行了研究, 并把课程实施的取向概括为得过且过、相互调适和忠实三种取向3 ;辛德等人则 将课程实施的取向归类为忠实、相互调适和缔4 。此外,上世纪7 0 年代,侯斯 等人也提出了一种理解课程取向的思路,他们将课程实施的取向划分为技术观、 政治观、文化观三个层面5 。我国学者同样对课程实施的取向问题进行了研究, 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济的观点,该研究者把课程实施限定在教学 范畴,从历史的角度对课程实施的取向进行了分类,即基于教师经验的课程实施、 基于教科书的课程实施和基于课程标准的课程实施6 。通观目前国内关于课程实 施取向的研究,一般认为忠实取向、相互适应取向和创生取向是最为被广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