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理论及史学史专业论文)刘咸炘史学研究.pdf_第1页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专业论文)刘咸炘史学研究.pdf_第2页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专业论文)刘咸炘史学研究.pdf_第3页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专业论文)刘咸炘史学研究.pdf_第4页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专业论文)刘咸炘史学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d i s s e r t a t i o no fm a s t e rd e g r e e ,2 0 0 9 u n i v e r s i t yc o d e : 10 2 6 9 s t u d e n tn o :5 1 0 7 2 9 0 2 0 1 2 e a s tc h i n an o r m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s t u d i e so nl i ux i a n x i n sh i s t o r i c a l l e so no r i c a l t 、 第1 2 2 2 页 4 刘咸忻:学史散篇唐学略,第1 2 3 l 一1 2 3 2 页 9 者多谈大义,兴诗词歌赋,研究经史的比较少。虽然少,但是他通过查阅新唐书艺 文志发现,还是有一些学者在研究经学,如蔡广成、强象、施士丐等。但他同时 指出这些学者不通训诂而好新意。他认为:“所谓通经者,章、薛、徐三家皆无书。 大氐唐初诸经生皆六朝之遗,传授明白。中唐以后,盛极而衰。承详博之后,因帖 经之制,日趋于浅。如今所存成伯玛毛诗指说及礼记外传佚文,皆类后世 策括,亦势使然也。其反此者,则谈大义而别出新意,实开宋人之先。”2 4 六朝及初 唐,学者研究经学大抵延续前人的方法。学者知晓音韵、训诂等学,解释准确,著 述较多。但从唐玄宗开始,明经科考试主要采取了帖经的方法,注重的五经的 死记硬背,忽略了对考生解经、释经的考查。且由于应试者越来越多,题目越来越 偏,应试者为了应付这种考试,便于记忆,就将经史的主要内容编成简括的材料。 这些材料同样缺乏对经学的准确解释。由于科举考试所趋,大部分学者对音韵、训 诂等学的研习有所忽略,不能系统的掌握。有不分学者虽然反对单纯记忆经史内容 的学习方法,希望对经学做出较为准确的解释,但因自身知识上的缺陷,使他们在 释经时,只能空泛的谈其大义,不能准确解释名物。刘咸忻认为,反对帖经和策括 所造成的对经学不求甚解的做法,实际上开了宋人研究经学方法的先河。 2 、新史学中国史学发展到唐朝规模已经相当可观。史官制度进一步完善。史著 大量出现,并大部分保存下来,为后代史学研究者提供了大量的史料。史著体例在 原有纪传体、编年体的基础上也有创新,出现了典制体等新史著体例。 刘咸,所认为,在治史方面,唐朝治史分三类:一类是注解古史。他认为这个时期, 主要是对史记、汉书、后汉书等进行注解。另一类是著前朝史。晋、梁、 陈、齐、周、隋等正史皆成于唐朝。第三类是撰当代史。代表人物有吴兢、柳芳、 蒋义等。刘咸忻指出:“吴兢有董狐之称,所作贞观政要亦明沽。蒋义以明故事 称。”他认为这种著正史的风格实为宋史之祖。另外,刘咸圻认为,在著史上,记注 盛于撰述。这是因为“明习掌故之人特多,而职官制度之书特长。”2 5 而造成的。 综观唐学新变化,刘咸忻总结指出,唐学大致是史盛而经衰,史学又以记注盛, 且门类具备。好的史书可以详细记载八代的历史,差一点也可以作为一般的教科书。 但是,刘咸忻也认为,可能由于学者大多生于北方,承袭了北方芜广之风,所以他 “刘咸圻:学史散篇唐学略,第1 2 3 2 1 2 3 3 页 ”刘咸圻:学史散篇唐学略,第1 2 3 4 页 1 0 们的研究不过深入细致,这个也是唐学的短处之一。宋代学者将经史结合,古今贯 通,对唐学的弊端所有矫反。因此,了解唐学的学术特点,对于宋学的研究具有极 大的帮助。 二、重评王阳明学术 对于王阳明学术思想的评价,历来褒贬不一。清代,尤其是清前期,对于王学 基本上予以否定,并在学术界形成一股风气。对于清代学术界的态度,刘咸妍认为: “明末王学极盛,极盛而弊著。于是遗民旧老及新朝之人,皆攻斥之,而变其风气, 则在势者之力为大。”趵由于反王学者多居要津,辟王遂成一时风气。他引邵晋涵 邵廷采行状说:“初,礼部侍郎、大学士熊赐履,皆以辟王学为己任,先后居 显位,一时学术,靡然向风。于是选时文刊讲章者,剽窃余论,争诋文成为异端。” 2 7 又引王士祯范明征传:“康熙已未开史局,秉笔者多精龀阳明,且及象山,目为 异端。”2 8 但是他同时指出,当时仍然有一部分学者对王学是遵从的。例如黄宗羲传 承王学,东阳的陈春洲,江西的李绂,河南的马时芳及弟子冯安常等都继承了王学。 他强调王学在学术界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他进一步阐述道:“夫心性自是学之根柢, 岂可不问? 既论心性,自当究及木体。既究本体,则不归于释氏,必归于阳明。两 者不归,则必别有所见。而世之宗程朱、排佛老、诋陆王者,未尝知王,亦未尝究 释氏。不能别立一说,而茫然以近释为王罪,悍然以言本体为空虚,是乃避问而不 答,不成对退,不足以言胜负也。近世之排陆、王者,直是无聊。”嚣又引章学诚尝 述周永年语:“学必就诸身心。蕺山刘子以后,遂无深造自得之学。其纷纷争宗旨者, 市于学者也。此非苛论。近世三百年言宋学者,非极平浅,即诋陆、王而已。此其 所以无足观此。” 对于王学在明朝昌盛而在清朝衰落的原因,刘咸忻认为社会因素是不可缺少的 部分。由于社会环境的不同,学者选择了不同的学术。他指出,明朝,尤其是明末, 推崇事功之学,意气激昂,好言干济。因此简而圆,可以多容的王学被大多数学者 所推崇,崇拜王学到了近似疯狂的程度。到了清朝,社会环境发生了变化,“顺康以 ”刘咸:听: ”刘咸忻: 4 刘咸:昕: 。刘咸圻: ”刘成忻: 近世理学论,第1 2 7 1 页 近世理学论,第1 2 7 2 页 近世理学论,第1 2 7 2 页 近世理学论。第1 2 7 3 页 近世理学论,第1 2 7 3 页 还,天下承平,世宗、高宗,察以为政。士不敢为瑰异之行,循谨自守。”3 1 在这种 情况下,王学自然不能适合社会的需要。而相比较王学,朱学详密而方板,比较符 合当时的社会环境,因此被接受。刘氏认为,虽然朱学符合社会而被接受,但它也 出现了一些弊端,认为当时的学术界“言理学者,大都有庸行而寡深识。虽名理学, 而实己止格言,则无所谓学。方板者己定,则亦无可再讲。士无以用其心,发其才, 故改而之考据。”3 2 刘咸忻对于王学的基本上予以肯定。这与其私淑章学诚,继承浙东学术有很大 关系。章学诚是浙东学术的集大成者,而王阳明学术思想又是浙东学术的重要组成 部分。另一方面,王阳明和刘沅都谈论心性之学,对王学的肯定,从某种意义上讲, 也是对家学的传承。但是他在肯定王学的同时,并不完全否认朱学。因为无论是程 朱之学,还是陆王之学,都要求究学术本体,言心性。 刘氏通过论述和比较,试图重新振兴王学,提高王学的学术地位,但这并非是 其最终目的所在。其最终目的是要说明,学派之问并不是绝对对立的,不能因为尊 崇某一学派,而排斥其他学派,应该将各种学术相互融合,以它之长补己之短,不 断地发展。由此,他进一步延伸为宋学与汉学,考据与义理亦能相容。 刘咸忻对于王学的评价,带有主观色彩,以肯定为主,对于其弊端很少涉及。 相比较而言,梁启超对于王学的评价较为客观,认为王学到清初,在修正中有所发 展,但影响力不及以前。 三、 传统学术的相互包容 梁启超认为:“清学之出发点在于对宋明理学一大反动。”3 3 梁氏的这一观点,反 映了当时学者对宋明理学的认知态度。对于这一评价,刘成忻是持否定态度的,他 说:“有清之世,理学最衰。人皆谓汉学夺宋学,此粗概皮相是言也。”3 4 他还指出, 理学并没有在清代衰退。他说:“理学有宋朱明王之异,人所知也,考据有汉派宋派 之殊,人所不知也。近世理学之衰者,王派也,朱派未尝衰,后乃变而为考据。考 据之盛也,宋派也,汉派未尝盛。故汉、宋之盛衰,毋宁为朱、王之盛衰也。3 5 究 3 刘成圻:近世理学论,第1 2 7 3 页 ”刘咸圻:近世理学论,第1 2 7 3 - - 1 2 7 4 页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 0 0 5 年,第6 页 “刘成圻:近世理学论,第1 2 7 2 页 ”刘咸圻:近世理学论,第1 2 7 2 页 1 2 其观点认为,在清代衰落的理学是王阳明一支,而朱熹学派并未衰落,反而有所发 展。 后世学者受戴震的影响,一般认为凡讲训诂考据的,都是汉学。可是刘氏反驳 了这一观点,他引杭世骏的话指出:“明人之学泛而疏,宋人之学功慎而密。盖清初 之崇考据,皆由明而反宋耳,非崇汉也。”3 6 刘咸忻认为考据亦分汉派和宋派。并且 考据学者大抵也继承了朱学详密的风格,不研究义理,而考据名物制度,并非独尊 汉学。无论是强调理学没有衰退,还是论证考据学并非独指汉学,目的都是为了说 明,在清代,汉学和宋学并没有非常严格的界线,所谓的界线是人为造成的。他指 出:“盖汉学宋学之名,本粗略而非详定,二者本易相滥。即汉、宋兼采之名,亦颇 未安。”3 7 他还认为,戴震虽然痛斥宋儒,但其说经也采用宋人之说;其弟子王念孙 虽然在说经时没有采宋人之说,但在研究训诂考据时候,也不独守汉学,接纳了诸 多朱学的理论。在其看来,即使是汉学大家的戴震,在治学时,也不是单一的运用 汉学方法治学,而有意无意地结合了宋学的治学方法。 刘咸忻认为,学者对于汉学与宋学,只有专攻的不同,不能相互排斥。他明确 提出:“汉与宋,考据与义理,大氐交互,有偏兼之异而非不相容。”3 8 他驳斥纪昀独 尊汉学、考据的做法,认为汉学与宋学、考据与义理之分,其实是虚与实的区别。 通过刘咸忻对汉学与宋学、考据与义理之间学术的认识,我们可以发现,他对 待各种学术持一种兼容并包的态度,并不盲目推崇某一学派,要求做到学术之间的 融合及其取长补短。 四、中西兼学 2 0 世纪初期,中国传统学术思想面临西方学术的巨大冲击。刘咸忻在研究传统 学术思想的同时,还学习西方先进学术思想,希望重振中国传统学术的辉煌。 1 、传统学术的思考一以蜀学为例 在写给蒙文通的与蒙文通丁卯九月书3 9 中,刘咸忻阐发了他对蜀学现状的担 忧之感。刘咸忻一针见血的指出:“蜀中学人无多,而有不能容异己之病。先辈不肯 ”刘咸忻:近世理学论。第1 2 7 4 页 ”刘咸圻:近世理学论。第1 2 7 5 页 ”刘咸所:近世理学论,第1 2 7 6 页 ”成都古籍书店影印的推十书收录了刘咸j 行写给蒙文通的三封书信。有两封均以 与蒙文通书为题,其 中一封在标题下注释。丁卯九月”,为了便于区别两封信,该则书信在本文中称为 与蒙文通丁卵九月书。另 一则仍为与蒙文通书。 1 3 屈尊,后进有每多侮老,学风衰寂。”4 0 他认为,2 0 世纪初期的蜀学不断衰落,主要 是由排斥异己造成的。民国初期,蜀学研究的学者较之以前,人数减少了许多,并 且或者自以为是,高高在上,不愿接受新学术;或者是对传统蜀学不屑一顾,将其 精华抛弃。 蜀学只是中国传统学术中的一个局部。其实在2 0 世纪初期,整个中国传统学术 也呈现出衰落之势。出现这种现象的一个原因就是,封建顽固派盲目坚守传统学术, 不愿与西方学术进行接触交流;而激进派则盲目批判传统学术,夸大西方学术的优 点。如何解决中国传统学术与西方学术之间的矛盾,是当时学者所面临的问题。 刘咸忻指出:“游学者多而勤力者鲜,视典籍为玩好,学究为名士,以东涂西抹 为捷,以穷源竟委为迂。”4 1 民国初期的蜀学学风浮夸,无论崇奉西学者还是坚守传 统者,都没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同时代的学者蒙文通对于蜀学当时的状况也有相同 的看法。在议蜀学中,他说“道穷则变。逮其晚季,而浮丽之论张,儒者侈谈 百家之言,於孔子之学稍疏,经术至是,虽欲不改弦而更张之,诚不可得。”4 2 刘咸 妍治学正好与当时学风相反。他勤奋治学,不为名利,重视典籍,探究学术的渊源, 试图形成完整的学术体系,其治学目的是“为圣道足其条目,为前人整其散乱,为 后人开其途径。以合御分,以浅持博,未之逮也,而有志焉”4 3 。 刘咸忻和蒙文通都关切当时的学术状况,都认为通则变,变则通。蜀学要吸收 新的、先进的学术思想,改变固步自封、急功近利的状况,才能继续发扬光大下去, 才能不被时代所淘汰。他们对蜀学当时状况的不满,从另一个侧面也折射出二人对 中国当时的学术氛围的不满。虽然二十世纪初期的中国学术除固有的传统学术之外, 西方学术也不断地传入国内,其影响力不断地在学人中扩大开来。但激进者盲目接 受西学,全盘否认传统学术,对传统学术造成严重的破坏;保守者,却盲目的排斥 西方学术,固守传统的学术研究,且与时代相脱离。不能否认,西学中的一些学术 思想是有前瞻性和时代性的。如果将其借鉴过来,为我们研究传统学所用,是有利 于传统学术的发展和传承。相反,传统学术中的一些思想,在当时已经显其落后性, 不利于进一步传承传统学术。 ”刘咸忻:与蒙文通书,第2 2 0 7 页 ”刘咸圻:与蒙文通丁卯九月书,第2 2 0 7 页 。蒙文通:议蜀学,蜀学第一辑,第2 9 8 页 。刘威圻:自序,第2 1 2 4 页 1 4 2 、关于中西学术交流的思考 五四前后大量的西学传入,在与传统学术的撞击中产生了激烈的火花。当时学 术界西学狂潮和复古逆流同时存在。这种趋势清楚地表明,一方面,以儒学为代表 的传统学术日益失势;另一方面,儒学的信奉者与同情者则在努力捍卫着传统文化 的价值,反击日益激进的反传统主义思想。刘咸圻虽深居蜀地,但洞悉学术界的新 变化。然而,他长期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让其完全接受西学是不可能的。他 自始自终是传统学术的信奉者,但是他能局部积极的去接受新事物,取其精华,融 入自己的学术体系,发展传统学术。 刘咸忻认为“中人之论宇宙始终者惟道家。道家之论全宇宙循环无始终。人德 退而智进,而事变则循环。”指出,如“人心”( 个人道德) 和“群治”( 社会秩 序) 很难以进步或退步一语概之,“盖以大势言之,固非纯退,亦非纯进。中人之 言退、西人之言进者,皆不可非,以其所指异也。大略言之,则智进而德退。”智 力可谓进步,德性则只町谓退步,因为“德性本于先天,故逆而愈得;智力起于后 天,故顺而愈高。”4 4 故而坚决反对进化论,否认东西文化处于高低不同的阶段, 认为东西文化各有偏重,各擅胜场。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主张调和,而西方文化 则主张秩序。所以中国传统文化将各种学术整合,形成一个有机体。而西方思想则 是将各个学派分门别类地区分开来。西学讲究归纳整合,简明扼要,注重秩序,学 科分类,所以重智而轻情,故而有发达的科学与法律。同时系统明确,他以佛教的 传入为例:自从传入中国后,经过数个世纪的发展,与传统的中国思想有机地结合 在一起,在学术思想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他指出,佛教之所以能够发挥其作用, 并不在于“扶德”,而是在于“发智”。 但是,刘咸忻并不认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没有所谓的重秩序。只是后人没 有很好地继承。他在给蒙文通的信中指出“昔朱晦翁忌 i i 皂侗而尚分析,末流为烦琐 支离,白沙阳明乃起而矫之。”4 5 但当与此相似的西学进入中国后,一些学者违背了 前人重秩序的传统,进而破坏之,“晦翁乡里后裔,今方奉西学极端之说以槌提。”4 6 他认为,朱熹的后世弟子们( 主要是民国初年的朱子学学者) 虽然都标榜自己继承 4 4 周鼎:边缘的视界:刘咸圻对进化论的批判:四川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学科版) ,2 0 0 4 年第3 期 ”刘咸圻:与蒙文通书,第2 2 0 8 页 。刘咸圻:与蒙文通书,第2 2 0 8 页 1 5 了先师的学术精华,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他们用与其先师类似的学术观点,来否 定朱熹的学术思想。事实上,毁坏中国传统学术的并不是外来学术,或某外来学者, 而是传统学者自己。刘咸,圻认为,朱熹的后世弟子,如果想真正继承朱学精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