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扶贫前线的经验(八)_第1页
来自扶贫前线的经验(八)_第2页
来自扶贫前线的经验(八)_第3页
来自扶贫前线的经验(八)_第4页
来自扶贫前线的经验(八)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产业扶贫模式创新在路上国务院扶贫办发布的最新信息显示,我国脱贫攻坚主要难点在深度贫困地区。数据显示,全国最贫困的20%的贫困县有189个、贫困人口560多万人,分布在14个省区。贫困地区贫在没有产业支撑,困在没有产业推动。如何找准适合本地的特色产业,如何创新理念和模式,建立脱贫攻坚的长效机制,成为决定扶贫成效的关键所在。“五方联动”机制:破解贫困群众“五无”问题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增强贫困群众的“造血”功能,要以大农业、大产业带动贫困群众持续增收致富。然而,在发展初期,贫困群众发展产业无门路、无资金、无技术、无市场、无胆量“五无”问题突出。在四川省南充市仪陇县马鞍镇险岩村,在脱贫奔康产业园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通过发展产业,脱了贫致了富。同样是产业扶贫,险岩村的产业园有着自己的特色。险岩村第一书记刘晓丹介绍,脱贫奔康产业园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的形式,通过返租倒包、劳务承包、入股分红、入园务工等方式让贫困户户户入园、稳定增收。南充市扶贫移民局局长向贵瑜指出,脱贫奔康产业园模式,通过政府引导、农民主体、龙头带动、金融支持、合作社组织“五方联动”,有效破解了贫困群众发展脱贫产业面临的一系列现实难题,找到了一条让贫困群众稳定脱贫的有效路子。截至目前,南充已建成脱贫奔康产业园615个,带动贫困户4.1万户,户均增收1.2万元以上。“以前村里也引进过业主搞产业扶贫,种了1200亩果树,几个贫困户替业主打工,带动作用有限。这次的模式让贫困群众都参与进来,很多人贷款建起了大棚,自己当上家庭农场主。”险岩村支部书记张寿伯说。“产业扶贫不能游离于贫困群众之外,要形成与贫困户的联动机制,增强贫困户增收致富的黏性。”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张晓山指出,要把政府力量、群众力量、社会力量共同嵌入脱贫攻坚“链条”,同向聚力除“病根”,靶向发力去“病灶”。强化融合思维:实现由“输血”到“造血”转变7月19日,全国首个“贫困村光伏农场、包县脱贫”项目在安徽省灵璧县顺利并网。这样的光伏农场并非仅仅为了发电,而是通过建设光伏农场,创新高效农业特色种植,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扶贫对象以劳动参与、土地入股扩大全村农场范围等形式获得工资和红利,实现由“输血”到“造血”的转变。在产业扶贫中,如何转变观念,延伸产业链条,拓宽发展路子,对一个产业“吃干榨净”也成为各地探索的关键所在。怎样让小农户对接大市场,成为产业扶贫成效的重中之重。南充市扶贫移民局副局长邓强介绍,针对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组织化程度差、标准化程度低”的问题,南充采取支部主导、龙头带动、能人领办等方式,组建各类专业合作社1310个,实行规划制定、技术培训、种苗供应、品牌包装、产品销售“五统一”,带动15.95万贫困群众对接企业、衔接市场。在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汪三贵看来,产业精准扶贫的关键是形成合理的利益连接机制。分散的农户特别是贫困户在市场中通常处于弱势地位,在资源整合和利益分配的过程中需要政府的协助来保障自己的利益。特别要强调融合思维和创新思维,通过不断的机制创新和实践来提高产业扶贫的效率,探索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精准扶贫之路。“产业扶贫还应强化互联网+思维。”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指出,通过电子商务,把优质的产品卖到全国各地,把绿色优质的农产品卖到城里去,既能帮助老百姓脱贫致富,也能让城里人享受到放心健康的食品。拓展跨域合作:让贫困户实现“借力”脱贫在南充市高坪区溪头乡,一种跨域合作的扶贫模式正在为更多的贫困户带来增收致富的机会。因残致贫的贫困群众柯兴文就是受益农民之一,通过异地入股,柯兴文也享受到田园综合体建设带来的实惠。“我们村里没有龙头企业,我又因为残疾没有劳动力,在政府引导下,我们村的人有机会通过小额信贷的方式获得贷款,入股本镇金华村的本味农业,享受了保底分红。”柯兴文对记者说。像柯兴文这样,以土地和资金形式入股外村龙头企业,实现增收致富的农户并不在少数。从更广阔的视野看,产业扶贫跳出地域限制、单个产业、单个企业限制,在模式创新的基础上辐射带动更多农户,成为各地扶贫探索中的一个新领域。针对这一问题,高坪跳出惯性思维,推动不同乡镇、村组之间脱贫攻坚无缝连接,走“抱团取暖”路子,创立了“公益岗位跨域”“技能扶贫跨域”“产业基地跨域”“农旅结合跨域”等多种模式。这样的实践正在东西扶贫协作以及各地脱贫攻坚中得到更为生动的体现。为创新脱贫攻坚模式,“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中明确提出“打造区域合作和产业承接发展平台”“引导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等产业优先向贫困地区转移”。这也为未来脱贫攻坚的地区合作、行业合作指明了方向。“可以看到,特困地区依然面临农村耕地少、经营主体少、劳动力少、特色资源差、农业设施差、产业基础差的困境,跨域合作模式为破解边远山村增收难题,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打开新的思路。”张晓山说,在探索中,要特别注意因地制宜,尊重贫困户的意愿和需求,通过合作共赢形成贫困户增收致富的长效机制。作者:李慧产业扶贫的“绥德实践”核桃产业成为农民致富的新产业。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绥德是优质山地苹果生产区。芝麻蜜香瓜成为农民增收的绿宝石。王瑞平张东红一曲荡气回肠的陕北民歌三十里铺和一首朗朗上口的陕北民谚“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让绥德享誉天下。作为国家吕梁地区特困片区县和全国扶贫开发重点县,作为全省旅游产业扶贫重点县,去年以来,绥德县委、县政府围绕“党建引领全局、脱贫总揽全局”的总体思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脱贫攻坚方针政策,全县脱贫攻坚取得阶段性成效,被省委、省政府评选为“2016年度扶贫绩效考核优秀县区”,荣获榆林市“2016年度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精准扶贫脱贫,如何才能扶到点子上?绥德县委、县政府始终把实现稳定脱贫作为工作的核心,切实让产业发展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依托。在脱贫攻坚的实践中,从自身资源条件出发,把产业扶贫作为保证贫困人口脱贫不返贫的坚实支撑,大力发展以山地苹果、核桃、红枣、芝麻蜜香瓜、养殖、文化旅游、特色小吃为主的本地优势产业,初步形成“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格局。同时,把实现稳定脱贫作为工作的核心,抓资源变资本、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促创业、产业、就业,助力“三农”工作迈上新台阶,让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落到实处,为打赢脱贫攻坚战闯出了一条新路。 找准着力点让产业成为脱贫根本绥德县崔家湾镇张山村贫困户张少尉依靠该镇绿源生态产业园区的“借鸡还蛋”帮扶模式,今年初养了260个仔鸡,每天给绿源生态产业园区提供15至20斤土鸡蛋,由园区以保护价回收,一个月收入4000多元,实现了稳定增收,致富有了盼头。崔家湾镇绿源生态产业园区是一家集吃、住、游、娱、购为一体的乡村旅游场所。去年起,园区与所在地崔家湾镇赵家洼、张山等村子的贫困户实行产业结对帮扶,按照“政府补贴、贫困户认领、公司管理、利益共享”的原则,打造“六借六还”“两优先”和“一机制”的帮扶模式。张少尉就是依靠“六借六还”中的“借鸡还蛋”模式有了稳定收入这一模式是由绿源生态产业园区对贫困户养殖蛋鸡、肉鸡,按照仔鸡的成本,政府产业补贴一部分,其余由园区垫支,园区统一向贫困户免费配送鸡苗,签订养殖收购协议,鸡蛋、土公鸡由园区以保护价回收,养殖期满退还园区垫付的本金。园区还无偿提供技术服务,并统一给养殖户购买保险。绿源生态产业园区负责人刘治国介绍,“六借六还”除了“借鸡还蛋(鸡)”,还有“借布还物”“借仔还猪(肉)”“借苗还果”“借树还果”“借地还林”,就是围绕六个产业帮扶;“两优先”是优先安排贫困户进公司务工,优先安排贫困户接待来园区写生艺术家、美术学院学生的吃、住及其他服务,由公司确定指导价格,贫困户按规定收取相关费用。“一机制”是探索建立“企业+合作社+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以土地经营权流转“获租金”,将扶贫资金入股企业“变股金”,就地打工“挣薪金”,盘活土地等资源入股企业“分现金”,实现“一地生四金”。目前,绿源生态产业园区已通过“借仔还猪”“借鸡还蛋”与17户贫困户达成合同养猪协议、与23户贫困户达成养鸡协议。累计回收黑毛土猪213头,土公鸡430只、土鸡蛋680斤,贫困户增收72万多元。绿源生态产业园区的“六借六还”“两优先”和“一机制”的帮扶模式只是绥德县产业扶贫的一个缩影。产业是增收致富的“摇钱树”。针对贫困户普遍缺资金、缺技术、没能力承担风险等现状,绥德县把精准扶贫工作的着力点放在产业这个“根”上。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绥德县不仅成为栽培山地苹果的优生区,还是最好吃的山地苹果生产区。作为传统产业,绥德山地苹果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就开始栽植。近年来,绥德山地苹果的知名度逐渐提高,被省果业局认定为陕西省优质山地苹果生产基地县,山地苹果远销到俄罗斯、缅甸、泰国、越南、蒙古等国际市场及周边省市。绥德县义合镇闫家渠村有249户726人,家家户户有果园,果园面积达1700多亩,年产量近400万斤,年产值600多万元。经过不断探索、实践,闫家渠村形成了“支部+合作社”的产业发展模式,推动苹果产业高效发展,带领群众脱贫致富。2016年,闫家渠村苹果产业收入人均达到710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以上。“农民要致富,必须要有一定的产业为基础。”闫家渠村支部书记马子强介绍,“今年果树挂果比去年多,按照每斤2.3元来卖,个别农户家庭收入10万元都不成问题!”在闫家渠村支部委员会,一排排红色获奖证书“炫耀”着种植优质苹果的“辉煌战绩”:“2014年,绥德金冠苹果荣获第七届洛川国际苹果博览会优质苹果金奖;2014年,全国博览会鼎盛果业杯果王大赛,绥德富士苹果荣获果王大赛一等奖;2014年,榆林市第三届山地苹果品评会上,绥德寒富、中秋王、富士、金冠苹果都斩获金奖。”马子强欣喜地说。绥德县赵家坬山地有机苹果产业园区内,机械轰鸣,一辆辆挖掘机和大型卡车往来穿梭,园区土地整理工程建设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赵家坬山地有机苹果产业园区位于该县艽园便民服务中心赵家坬村,距离县城9公里。今年,村委会整合村民土地7000多亩,相邻两镇7村土地4000多亩。园区将计划投资1.2亿元,打造全省领先、国内一流的万亩优质山地有机苹果示范园区。规划建设绥德山地有机苹果区、高品位休闲观光区、规范化畜禽养殖区、高质量农副产品加工区四大板块,建成集种、养、加一体化的休闲观光旅游、美丽乡村田园的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园区。园区建成投产后,预计年产值达1.5亿元,其中苹果产值9600万元以上,将带动精准脱贫378户900人。近年来,绥德县委、县政府不断推进核桃产业化进程,使其逐步成为贫困人口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之一。多年来,满堂川镇圪针湾村村民守着青山绿水,却无法致富,不少农民因依靠土地无法保障一家人正常生活开支,不得不外出打工。如何将荒山坡利用起来,让村民有事干、干成事,增加收入?县镇干部通过多方考察调研,科学分析圪针湾村的土壤、气候、温度、湿度、日照等生产要素,科学论证,敲定利用荒坡地发展核桃种植,并结合绥德县产业扶贫发展思路,为村里制定了核桃产业发展规划,确定建设万亩优质核桃示范园。种植核桃,村民一没经验,二没技术,很多村民处于观望状态。2012年,村支书曹东生带头流转土地,栽植500亩核桃。他还发动村组党员干部走村串户,宣传政策;发动村民小组,组织群众种植核桃。万亩核桃园土地涉及农户众多,村与村的土地相互交错,制约了土地流转和产业规模发展。圪针湾等7个村两委会建立了圪针湾中心党支部。圪针湾中心党支部大胆创新,围绕“园区+合作+中心党支部”的模式,按照“统一规划、土地整合、配套跟进”的项目和产业发展思路,履行“组织保证、协调服务、教育管理、引领带动”的职责,发挥中心示范带动作用。曹东生告诉我们,围绕“支部引领、产业支撑、抱团发展”的思路,圪针湾“万亩核桃示范园”建设项目成立由支部书记兼合作社法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土地流转给合作社或以股份的形式参与到合作社当中来,也可以自行发展园区统一规划发展的产业。在核桃示范园建设过程中,政府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帮扶万亩核桃示范园硬化了生产道路、给农民技术培训、提供农药、建设灌溉设施、提供苗木和化肥等。通过土地“流转、入股、代管”的经营方式。目前,核桃示范园已流转土地2560亩,入股1860亩,代管1620亩,农户直接管理8640亩。2016年底,户均核桃单产收入达3800元。据介绍,绥德县核桃产业发展按照“一中心、两园区、多点面”格局安排部署。“一中心”是指形成以满堂川镇为首的核桃栽植中心,辐射带动薛家河、吉镇、中角、义合、艽园等镇(中心);“两园区”是指崔家湾镇核桃标准示范园区、名州镇裴家峁创新林果园区;“多点面”是在稳步发展核桃的基础上,逐年建成核桃示范点。目前,该县核桃面积近10万亩,涉及全县15个乡镇160多个村。绥德县委书记李永奇告诉我们:“产业扶贫旨在变输血为造血,绥德县产业扶贫基本遵循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养则养,综合施策、精准施策的原则”。 抓“三变”促“三业”助“三农”盛夏的绥德,生机盎然。从疏属山脚下到无定河畔,极目所见,一排排大棚果蔬飘香,一栋栋圈舍禽肥畜壮,一颗颗苹果挂满枝头绥德县四十里铺镇高家沟村按照“土地流转、村民入股、共建合作、产业致富”的模式,三年来,流转了全村90%的土地,整理土地2500亩。按照规划,该村将逐步引入大棚种植以及山地苹果、黄芪、油用牡丹和药用芍药等产业项目,带领村民走出脱贫致富的新路子。高家沟村距县城27公里,山大沟深,自然条件差,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全村共有4个自然村,435户1380人,总耕地面积4450亩,其中退耕还林面积1680亩。经过调研和学习,在与村民达成共识后,高家沟村相继成立了慧泽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盛德利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确定了三种发展模式:以发展生态为主要目标、合作社投资、村民土地入股为主的“生态+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合作社租赁村民土地的发展模式;对既不入股又不租赁的农户,合作社对土地进行治理后按村民原有土地面积,集中连片为其划分土地的模式。目前,高家沟村有6个村民小组240户农户与合作社签订了合同,合作社占51%的股份,村民共占49%的股份。前期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由政府支持、合作社垫资。如果盈利,由合作社分配分红;如果不盈利,村民只赔地不赔钱。此外,合同上还明确了有效期限、股权分配、管理模式,并对入股的村民实行“四优先”种地优先、雇工优先、项目优先和政策扶持优先。为帮助村民树立“脱贫先立志、致富靠自己”的意识,高家沟村的驻村工作队绥德县委办公室邀请榆林市科协、园艺站专家为村民作苹果栽培管理与大棚蔬菜种植的讲座;村“两委”班子和新成立的慧泽、盛德利两个农业合作社的负责人多次带领村民代表前往米脂县高硷村、高西沟村,以及本县的农业园区考察产业发展的利润空间、研究产业种类的适宜程度,村民们树立起了高家沟村产业大发展的信心。土地流转后的高效使用是高家沟村发展产业的关键。该村在现代化农业大棚种植方面拟定三种发展模式一次性投资模式,买断大棚15年的使用权;租赁模式,租赁合作社的大棚进行种植;入股模式,主要针对贫困户,贫困户投资政府补贴的5000元股份,按持股比例分红。大棚确定了四种租赁价格,即市场价3000元、村民价2500元、贫困户价2000元、贫困户+贷款价1500元。我们了解到,目前,高家沟村用于产业发展的土地面积达到2500亩,其中平整土地1200亩,修建日光温室大棚基地300亩,新栽植新品种山地苹果1400多亩4.2万株,两个合作社共投入资金400余万元。基础设施方面,修通了7.8公里通村公路,修建了520平方米的村委会办公楼,安装太阳能路灯60盏,硬化文化广场1800平方米。由于高家沟村毗邻道教旅游胜地祥云山,该村远期规划以高家沟村为中心,辐射周边丁王家沟、赵家渠、王家墕等8个村,依据实地条件建设成为万亩高标准山地苹果示范基地、千座标准现代化瓜果蔬菜日光温室大棚、千亩新品种葡萄示范园,将以新型农业发展带动旅游产业建设,打造集中连片、功能齐全、模式新颖的祥云山道教旅游圣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由点及面、由浅入深,迅速刷新着绥德县传统农业的组织结构、发展形态,成为绥德山梁沟峁最靓丽的风景线。同时,“三变”改革促进了创业、产业、就业,助力该县“三农”工作迈上新台阶,让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落到了实处。走进位于名州镇裴家峁村的绥德县创新现代农业园区,只见黄土峁梁上,一层层绿色梯田像缎带一般飘动在山上,一座座温室大棚在山间整齐排列,养殖场、采摘果园、农家乐、大型水上游乐园点缀其中。绥德县创新现代农业园区距县城约5公里,占地面积近2500亩,总体规划是以生态农业、设施农业、特色农业开发为主攻方向,以陕北黄土农耕文化、民俗传统文化、饮食娱乐文化等为精装衬托,打造成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基地,周边县、市城镇居民体验农事、休闲度假的旅游胜地。2014年,创新现代农业园区被榆林市政府命名为市级农业园区,2015年,被省政府命名为省级现代农业园区。绥德县农业局副局长杨崎筠介绍,创新现代农业园区在建设中具备四大优势:一是建设主体是裴家峁村委会,在总投资中,政府投资3千万用于设施农业、水、电、路、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村委会投资3千万用于土地流转和整合,企业和个人投资6千万用于种植、养殖、农家乐和水上乐园等项目投资;二是园区规划的2500亩土地全部流转在村集体下属的创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便于整体规划,统一开发,有利于招商引资;三是园区与市场相互促进,形成了产、储、销一体化的产业链;四是运作模式鲜活,构建了政府引导扶持,集体协调服务,企业投资开发,村民长期受益的良性发展机制。村民的土地既得租金,又参与入股分红,示范带动效益非常突出。园区每年可安排剩余劳力300多人,其中贫困人口100多人,共计80多户,可向社会提供优质安全的无公害水果、蔬菜、蛋奶2000多吨,经济、社会、生态效益非常明显。绥德县委、县政府注重发挥农业园区和农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作用,引导农业园区和合作社先行建设设施大棚等基础设施,吸纳贫困户参与产业经营,实现了产业扶贫“造血”的目的。目前,绥德县建成现代农业园区59个,其中省级3个、市级7个、县级49个,形成了以省级园区为支撑,市、县级园区为依托的三级园区集群发展格局和种、养、加、销一体化园区建设体系,使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引领作用日益凸显,培育起一批具有绥德特色的农业品牌,成为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的致富产业。 八种扶持模式组合拳发力拔穷根产业扶贫必须落实到扶贫这一本质属性上来。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役,绥德县全面落实脱贫攻坚各项举措。在组织和机制方面,成立由县委书记、县长负总责,常务副县长分管扶贫的领导机制,每个镇、每个贫困村都有县级领导和部门正职包抓,着力夯实“八办两组”工作职责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实行脱贫攻坚“周调度、月推进、半年考评”制度,确保了脱贫攻坚各项目标任务有序推进,形成全县齐抓共管的大扶贫格局。在考核和问责方面。绥德县委印发了绥德县“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包村干部和村“两委”干部管理暂行办法,进一步明确“四支队伍”职责,切实加强管理。成立由4名人大专职委员任组长的四个联合督查组,每个督查组定期要评选出1个优秀县直部门、乡镇和3个优秀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同时,还要评选出至少1个较差部门、1个较差乡镇和至少3个较差工作队、3个较差第一书记。对连续三次考核中评选为较差的镇、部门、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启动“三项机制”予以严肃问责。同时,县委制定了脱贫攻坚“五条铁律”,印发了绥德县脱贫攻坚工作责任追究暂行办法,进一步严明纪律,加强责任追究,保障全县脱贫攻坚工作顺利推进。截至7月1日,全县纪检监察机关就脱贫攻坚工作共明察暗访督查3轮15次,查处扶贫领域案件21件,党政纪处分22人,约谈党员干部8人,诫勉谈话12人。绥德县县长姬跃飞介绍,该县坚持把产业扶持作为实现贫困户永久脱贫的有力抓手,制定并出台了产业精准扶贫实施方案和实施细则,先后召开三次全县产业脱贫现场观摩会。重点从点菜式扶持、务工扶持、配股扶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