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基础技术规程.doc_第1页
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基础技术规程.doc_第2页
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基础技术规程.doc_第3页
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基础技术规程.doc_第4页
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基础技术规程.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基础技术规程DBJ13-XX-2006建设部备案号: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pretensioned spunconcrete pile foundation(征求意见稿)2006年5月10日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基础技术规程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pretensioned spunconcrete pile foundationDBJ13-XX2005建设部备案号:主编单位: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福州市建筑设计院批准部门:福建省建设厅前 言本规程是根据省建设厅闽建科函20051号文要求,由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福州市建筑设计院主编,并会同有关设计、制作、施工、科研和教学等单位共同制订而成。本规程在制订过程中,认真总结了省内外使用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的经验,广泛征求了有关设计、施工、勘察、科研、教学单位和建设管理部门的意见,反复讨论和修改,最终经审查定稿。 本规程共有7章5个附录,主要技术内容是:总则、主要术语和符号、地基勘察、制作、规格和质量要求、管桩基础设计、管桩基础施工、管桩基础工程质量检验及验收等。 本规程采用的符号、计量单位和基本术语均按照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设计术语和符号标准GBT50083-97的规定。在执行过程中,请各单位结合工程实践,认真总结经验,随时将有关意见和建议反馈回省建设厅科学技术处(地址:福州市北大路242号 邮编:350001)。主编单位: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福州市建筑设计院 参编单位: 福建省建筑工程施工图审查中心福建省建筑轻纺设计院厦门市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福州国伟建设设计有限公司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中国建筑第七工程局第三建筑公司福建六建建工集团公司福建闽侯县建筑机械厂福建三和混凝土桩杆有限公司福建建华管桩有限公司福建大地管桩有限公司福清市大业管桩有限公司主要起草人:卢伟煌 林功丁 郑念屏 谢益人 彭伙水 胡贤忠 张文耀刘珠雄 施建日 吴平春 林 栋 林 基 闵有定 吴古海何锐成 柴 勤 目 次l 总则12主要术语和符号2 2.1主要术语2 2.2主要符号23 地基勘察44 制作、规格和质量要求5 4.1规格分类5 4.2原材料要求5 4.3构造要求6 4.4生产工艺7 4.5产品质量要求85 管桩基础设计9 5.1一般规定9 5.2桩基计算12 5.3构造要求176 管桩基础施工18 6.1一般规定18 6.2管桩的起吊、运输和堆放19 6.3管桩的接桩(或连接)20 6.4锤击法沉桩21 6.5静压法沉桩227 管桩基础工程质量检验及验收24 7.1锤击法沉桩收锤标准24 7.2静压法沉桩终压标准24 7.3质量检验标准25 7.4工程验收27附录A管桩尺寸允许偏差值29附录B管桩外观质量要求30附录C管桩抗裂弯矩、极限弯矩及最大桩节长度31附录D柴油锤重选择参考表33附录E静压桩机参数表34本规程用词说明35条文说明371 总 则l.0.1 为了在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以下简称“管桩”)基础设计与施工中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保证质量、保护环境、方便施工,特制定本规程。1.0.2 本规程适用于我省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包括构筑物)低承台管桩基础勘察、设计、施工和质量验收。对铁路、公路、港口、码头、水利等工程中使用管桩,应按国家有关行业标准采用。 1.0.3 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先张法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适用于抗震设防烈度7度及7度以下地区;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薄壁管桩,适用于抗震设防烈度6度及非抗震地区。1.0.4 管桩不宜在下列场地中应用:1 土层中夹有难以消除的孤石、障碍物,或含有不适宜作持力层且管桩又难以贯穿的坚硬夹层;2 管桩难以贯入的岩面上无适合作桩端持力层的土层,或持力层较薄且持力层的上覆土层较松软;或管桩难以贯入的岩面埋藏较浅且倾斜较大。1.0.5 除执行本规程外,尚应符合现行国家和行业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凡未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本规程。2 术语和符号2.1 术语2.1.1 管桩concrete pipe pile 本规程所称的管桩是指采用离心成型的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环形截面桩。2.1.2 管桩基础Concrete pipe pile foundation 由打(压)入土(岩)层中的管桩和连接于桩顶的承台共同组成的建(构)筑物基础。2.1.3 填芯混凝土cavity-filling concrete 灌填在管桩顶部内腔的混凝土,该混凝土强度等级比承台提高一级,且不得低于C30,且应在填芯混凝土中掺入微膨胀剂。2.1.4 送桩 pile following打桩过程中,借助送桩器将桩项沉至地面以下的工序。2.1.5 收锤标准condition for stop hammering将桩端打至预定深度附近时终止锤击的控制条件。2.1.6 终压标准conditionfor stop pressing为满足静压桩设计要求而制订的压桩施工终止时的控制措施和条件。2.2 符 号2.2.1 抗力和材料性能桩身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边长为150mm的桩身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桩身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焊缝抗拉强度设计值;填芯混凝土与管桩内壁的粘结强度设计值;相应于荷载效应基本组合时单桩竖向承载力设计值;相应于荷载效应基本组合时单桩竖向抗拔承载力设计值;桩身竖向极限承载力;桩端端阻力特征值;桩第i层土(岩)的侧阻力特征值;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单桩抗拔承载力特征值;单桩水平承载力特征值;桩身的抗弯承载力设计值;2.2.2 作用和作用效应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作用于桩基承台顶面的竖向力;桩基承台自重及承台上土自重标准值;桩身自重标准值,地下水位以下应扣除浮力;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作用于承台底面的水平力;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作用于任一单桩的水平力;相应于荷载效应基本组合时,作用于单桩的弯矩设计值;、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作用下承台底面通过桩群形心的x,y轴的力矩;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轴心竖向力作用下任一单桩的竖向力: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偏心竖向力作用下第i根桩的竖向力: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偏心竖向力作用下单桩最大竖向力:桩身截面混凝土有效预压应力;2.2.3 几何参数A桩身横截面面积;桩底端横截面面积(桩尖水平投影面积);当采用开口型桩尖时,按封口型桩尖计算水平投影面积管桩内孔受拉钢筋面积d管桩外径; 桩穿越第i层土(岩)的厚度;填芯混凝土的长度;桩身外周边长度;管桩内孔圆周长度;、桩i至桩群形心的y、x轴线的距离;2.2.4 其它桩基中的桩数:结构重要性系数:抗拔系数;土的水平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管桩的水平变形系数。3 地基勘察3.0.1 管桩基础的地基勘察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或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测规程JGJ72有关规定和要求,详细勘察阶段应符合本规程有关规定和要求。3.0.2 勘探孔的间距宜为14m24m,每项工程或大型项目的每个单位工程的勘探布点不宜少于5个。当相邻勘探点所揭露的持力层层面坡度大于10时,勘探孔的间距应适当加密,并绘制持力层等高线,以供设计、施工时参考。3.0.3 勘探孔的深度应满足提供管桩持力层的设计要求,应深入管桩桩端平面以下3m6m。控制性钻孔的深度应满足下卧层验算要求。具有软弱下卧层时,钻孔深度应达到桩基变形计算深度下2m3m,并应满足强度验算要求。3.0.4 在勘探深度内,对每一土层宜进行动力触探试验或静力触探试验,提供设计所需参数。对饱和粘性土应测定其灵敏度,提供设计参考。4 管桩制作、规格和质量要求4.1 规格分类4.1.1 管桩按桩混凝土强度等级及壁厚分为: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代号PHC)、预应力混凝土管桩(代号PC)、预应力混凝土薄壁管桩(代号PTC)。PHC桩混凝土强度等级不低于C80,PC桩和PTC桩混凝土强度等级不高于C80但不低于C60。PHC、PC桩壁厚一般为75mm130mm,大直径桩壁厚可达150mm,PTC桩壁厚较小,一般为55mm70mm。4.1.2 管桩按外径主要分为300mm、400mm、500mm、550mm、600mm、800mm、1000mm等规格。4.1.3 管桩按抗弯性能或有效预压应力值分为A型、AB型、B型和C型等,其有效预压应力值分别为4Mpa、6Mpa、8Mpa、10Mpa,其计算值应在各自规定值的范围内,管桩的抗弯性能应符合附录C的规定。预应力混凝土薄壁管桩主要考虑承受纵向压力,其抗弯性能应满足管桩吊运和堆放要求。42 原材料要求4.2.1 水泥应采用强度等级不低于R42.5级的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其质量应符合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GBl75、矿渣硅酸盐水泥、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及粉煤灰硅酸盐水泥GBl344的规定。4.2.2 骨料的质量应满足下列要求:1 骨料应采用碎石,PHC桩、PC桩的碎石最大粒径应不大于25mm,PTC桩的碎石最大粒径应不大于20mm,且均不应超过钢筋净距的34和壁厚的13,其质量应符合建筑用卵石、碎石GBT14685的规定;2 细骨料宜采用洁净的中粗砂,细度模数为2.3-3.4,其质量均应符合建筑用砂GBT14684的规定。 4.2.3 钢材的质量应答下列要求:1 预应力钢筋应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用钢棒,预应力混凝土用钢丝,其质量应符合预应力混凝土用钢棒YBT111和预应力混凝土用钢丝GBT5223的规定;2 螺旋筋宜采用冷拔低碳钢丝、低碳钢热轧圆盘条,其质量应分别符合冷拔钢丝预应力混凝土构件设计与施工规程JGJl9、低碳钢热轧圆盘条GBT701的规定;3 端部锚固钢筋、架立圈宜采用低碳钢热轧圆盘条和钢筋混凝土热轧带肋钢筋,其质量应分别符合低碳钢热轧圆盘条GBT701、钢筋混凝土用热轧带肋钢筋GBl499的规定;4 端板、桩套箍宜采用Q235钢,其质量应符合碳素结构钢GBT700的规定。4.2.4 混凝土拌合用水的质量应符合混凝土拌合用水标准JGJ63的规定。4.2.5 外加剂的质量应符合混凝土外加剂GB8076的规定,严禁使用氯盐类外加剂。4.2.6 掺合料不得对管桩产生有害影响,使用前必须进行试验验证。4.3 构 造要求4.3.1 钢筋骨架应符合下列规定: l 预应力钢筋应沿其分布圆周均匀配置。最小配筋率不低于0.4%,且不少于6根。2 螺旋筋的直径应根据管桩外径确定。管桩外径450mm以下的螺旋筋直径应不小于4mm;管桩外径500mm600mm的螺旋筋直径应不小于5mm;管桩外径800mm1000mm的螺旋筋直径应不小于6mm。管桩螺旋筋的螺距最大不超过110mm。在管桩两端1000mm1500mm范围内螺旋筋的螺距宜为40mm60mm。3 端部锚固钢筋和架立圈应按设计图纸确定,采用钢筋骨架滚焊机制作的骨架可不设架立圈。4 骨架成型后各部分尺寸应符合下列要求: 1)预应力钢筋间距偏差不大于5mm; 2)螺旋筋的螺距偏差不大于lOmm。4.3.2 管桩预应力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应符合下列要求: 1 PHC、PC桩不应小于25mm; 2 PTC桩不应小于20mm。4.3.3 管桩接头可采用机械连接或焊接, 1机械连接应符合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机械快速连接接头施工及验收规程DBJ13-58-2004的规定。2 焊接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符合管桩接头端板的宽度不应小于管桩的壁厚; 2)接头的端面必须与桩身的轴线垂直;3)接头的焊缝坡口尺寸应按设计确定,焊条宜采用E4303或E4316焊条,其质量应满足碳钢焊条GBT5117的规定。44 生产工艺4.4.1 钢筋的加工应符合下列规定:l钢筋应清除油污,不应有局部弯曲,端面应平整,单根管桩同束预应力钢筋下料长度的相对误差不应大于L5000;2 预应力钢筋镦头强度不得低于该材料标准强度的90;3 预应力筋和螺旋筋焊接点的强度损失不得大于该材料标准强度的5,松脱的焊点应用钢丝绑扎。4.4.2 采用先张法模外预应力工艺,总张拉力应符合设计规定,在应力控制同时检测预应力钢筋的伸长值,当发现两者数值有异常时,应检查、分析原因、及时处理。4.4.3 混凝土配料应采用电子秤称量,并应采用强制式搅拌机进行搅拌。各种材料称量的允许误差为:水泥、掺合料1,粗、细骨料2,水、外加剂1。4.4.4 采用浇灌机对混凝土布料应均匀,离心工艺成型应按慢速、中速、高速三个阶段进行,以保证混凝土密实及壁厚均匀。4.4.5 蒸汽养护工艺应按预养、升温、恒温、降温四个阶段进行,升温速率每小时不宜超过,恒温温度不宜超过;压蒸养护在脱模以后应按升压升温、恒压恒温、降压降温三个阶段进行。4.4.6 放张预应力筋时,与管桩相同条件养护的混凝土试件的抗压强度不得低于40MPa。4.5 产品质量要求4.5.1 管桩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应符合下列要求: 1 PHC桩不应低于C80; 2 PC、PTC桩不应低于C60。4.5.2 管桩的尺寸允许偏差应符合附录A的规定。4.5.3 管桩的外观质量应符合附录B的要求。4.5.4 管桩的抗裂弯矩与极限弯矩应符合下列要求: 1 PHC、PC桩的抗裂弯矩、极限弯矩及最大桩节长度应符合附录C中表C.0.1的规定; 2 PTC桩的抗裂弯矩、极限弯矩及最大桩节长度应符合附录C中表C.0.2的规定。4.5.5 本规程未作规定的其他要求,如管桩的堆放、吊运等应分别符合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GBl3476和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薄壁管桩JC888标准的有关规定。4.5.6 管桩的混凝土强度必须达到设计强度,常压养护应满14天龄期,压蒸养护应满1d龄期.4.5.7 桩尖采用钢板制作,钢板材质应符合碳素结构钢GBT700的有关规定,材料的机械性能不应低于Q235钢要求,桩尖制作和焊接应符合建筑钢结构焊接技术规程JGJ81和福建省建筑标准设计图集的要求。4.5.8 管桩结构、配筋、接头等的规格与构造详见设计或福建省建筑标准设计图集。5 管桩基础设计5.1 一般规定5.1.1 根据地基复杂程度、建筑物规模和功能特征以及由于地基问题可能造成建筑物破坏或影响正常使用的程度,将管桩基础设计分为三个设计等级,设计时应根据具体情况,按表5.1.1选用。表5.1.1 管桩基础设计等级设计等级建筑与地基类型甲级 重要的工业与民用建筑物 30层以上的高层建筑 体型复杂、层数相差超过lO层的高低层连成一体建筑物 大面积的多层地下建筑物(如地下车库、商场、运动场等) 对桩基变形有特殊要求的建筑物 对原有工程影响较大的新建建筑物 场地和地基条件复杂的一般建筑物 乙级除甲级、丙级以外的工业与民用建筑物丙级 场地和地基条件简单、荷载分布均匀的七层及七层以下民用建筑 一般工业建筑,次要的轻型建筑物5.1.2 管桩基础设计时,所采用的荷载效应最不利组合与相应的抗力限值应符合下列规定:1 当按单桩承载力确定桩数量时,传至承台底面上的荷载效应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荷载效应的标准组合。相应的抗力应采用单桩承载力特征值;2 当计算桩基沉降时,传至承台底面上的荷载应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荷载效应的准永久组合,不应计入风荷载和地震作用。相应的限值应为地基变形允许值;3 在计算承台内力、确定承台高度、配筋和验算桩身强度时,上部结构传来的荷载效应和相应的桩基底反力,应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采用相应的荷载分项系数。相应的抗力应采用承载力设计值。4 管桩基础设计安全等级、结构设计使用年限和结构重要性系数应按有关规范的规定采用,但结构重要性系数不应小于1.0。5.1.3 管桩基础设计应具备下列基本资料: l 符合本规程第3章规定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2 建筑场地与环境条件,包括地上及地下管线、地下构筑物的分布,可能受到影响的邻近建筑物或构筑物的地基及基础情况,施工机械进退场及现场运行条;3 建筑物上部结构类型及形式、荷载、分布及性质、生产工艺等对基础沉降、水平变位的要求; 4 建筑场地总平面图、建筑物地下室或首层结构平面图; 5 抗震设防的有关资料; 6 桩规格、接头形式及供应条件; 7 沉桩设备性能及其对地质条件的适应性。5.1.4 管桩基础应根据承载能力和变形控制的要求进行下列计算或验算:1 根据桩基的使用功能和受力特征进行桩基的竖向(抗压或抗拔)承载力计算和水平承载力计算;2 桩身承载力验算;3 计算承台内力并验算其承载力;4 桩基沉降计算;5 当桩端持力层下存在软弱下卧层时,桩端以下的持力层厚度一般不宜小于5倍桩身直径,并按实体深基础法验算软弱下卧层的承载力和变形;6 对管桩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且水平荷载较大或水平变位要求严格时,应作桩基水平变位验算;7 当使用条件要求限制混凝土裂缝时,应作裂缝控制验算。5.1.5 管桩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l 桩的中心距不得小于表5.1.5的规定值; 2 采用多桩或群桩时,宜使桩承载力合力点与其上部结构竖向长期荷载作用点相重合;3 宜以较厚均匀的坚硬粘性土层、密实碎石(砂、粉)土层、全风化或强风化岩层作桩端持力层;桩端进入持力层的深度不应小于500mm,且对粘性土、粉土、残积土、全风化岩不宜小于2.0d,砂土不宜小于1.5d,碎石类土、强风化岩不宜小于1.0d;4 管桩用作摩擦型桩时,桩的长径比不宜大于100;管桩用作端承型桩时,桩的长径比不宜大于80。当桩穿越厚度较大的淤泥等软弱土层、承台底面有可液化土层时,应考虑桩的稳定性及对承载力的影响;5 选定桩长时,应减少接桩,接桩位置应避免桩尖接近硬持力层或桩尖处于硬持力层中;6 同一结构单元宜避免采用不同类型的桩及受力性质差别较大的同类型桩;7 同一承台的桩数不宜少于2根,当2根桩以下时,应加强承台间的拉结;8 布桩时,应考虑挤土效应对桩和周围环境的影响。布桩平面系数不宜大于6.0%,当穿越深厚软土时,不宜大于4.0%。表5.1.5 管桩的最小中心距桩基情况桩的最小中心距独立承台内桩数超过30根,大面积群桩 4.0d独立承台内桩数超过9根,但不超过30根条形承台内排数不少于3排3.5d其他情况 3.0d 注:1 桩的中心距指两根桩横截面中心点之间的距离; 2 d为管桩外径:3 当桩穿越较厚软弱土层且桩端进入持力层的深度小于本条第3款规定值时,桩中心距应适当加大; 4 当静压管桩采用开口型桩尖时,独立承台内桩数超过30根及大面积群桩的最小中心距可适当减少,但不得小于3.5d; 5 当采用引孔压桩时,桩的最小中心距可适当减少,但不得小于3.0d。5.1.6 PTC桩不宜承受水平荷载或用作抗拔桩。5.1.7 预应力管桩持力层若为遇水软化土(岩)层,而施打(压)后持力层可能进水时,设计应采取以下之一措施。1 应在终桩后立即往桩孔中灌强度等级C20混凝土,高度不小于1.5米;2 采用封口型桩尖,焊缝要连续饱满不渗水;3 第一节管桩用尖头形封闭混凝土桩尖。5.1.8 管桩基础承台设计应符合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有关承台计算及构造要求的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1 承台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应满足桩上局部承压的要求;2 柱下单桩承台,应在纵横两个方向设置能承受各自方向柱底弯矩的连系梁,连系梁的线刚度不宜小于柱的线刚度,且连系梁的宽度不应小于250mm;3 两桩桩基的承台,应在其短向设置能承受该柱底弯矩的连系梁, 连系梁的线刚度不宜小于柱的线刚度,且连系梁的宽度不应小于250mm;4 在抗震设计时,承受该柱底弯矩的连系梁,梁端箍筋应按框架梁端加密区的要求设置。52 桩基计算5.2.1 对于一般建筑物和受水平力(包括力矩与水平剪力)较小的高大建筑物,桩径相同的群桩基础,应按下列公式计算群桩中单桩的桩顶作用效应: 1 轴心竖向力作用下 (5.2.1-1)2 偏心竖向力作用下 (5.2.1-2)3 水平力作用下 (5.2.1-3)式中-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作用于桩基承台顶面的竖向力; -桩基承台自重及承台上土自重标准值; -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轴心竖向力作用下任一单桩的竖向力; -同一桩基承台中的桩数; -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偏心竖向力作用下第i根桩的竖向力;、-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作用于承台底面通过桩群形心的x、y轴的力矩;、桩i至桩群形心的y、x轴线的距离; 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作用于承台底面的水平力; 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作用于任一单桩的水平力。5.2.2 对于主要承受竖向荷载的抗震设防区桩基,当满足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l第4.2.1条和4.4.1条规定条件时,可不进行管桩基础抗震承载力计算。5.2.3 非液化土中桩基的抗震验算及存在液化土层的桩基抗震验算,应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有关规定执行。5.2.4 单桩承载力应按下式计算: 1 轴心竖向力作用下 (5.2.4-1) 2 偏心竖向力作用下,除满足公式(5.2.4-1)外,尚应满足下式要求: (5.2.4-2) 3 水平荷载作用下 (5.2.4-3) 式中 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 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偏心竖向力作用下单桩最大竖向力; -单桩水平承载力特征值。4 当缺少单桩水平荷载试验资料时,可按变形控制采用(5.2.4-4)式估算管桩基础单桩水平承载力特征值: (5.2.4-4) 式中 管桩桩身混凝土的弹性模量;管桩横截面惯性矩;管桩桩顶允许水平位移;管桩桩顶水平位移系数,按表5.2.4-1取值;管桩的水平变形系数;式中 土的水平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可按表5.2.4-2选用;管桩桩身计算宽度(m),管桩外直径。表5.2.4-1 管桩桩顶水平位移系数桩顶约束情况桩的换算深度(铰接4.02.4413.52.5023.02.7272.82.9052.63.1632.43.526固接4.00.9403.50.9703.01.0282.81.0552.61.0792.41.095表5.2.4-2 地基土的水平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值序号地基土类别值(MN/相应桩顶面处的水平位移(mm)1淤泥,淤泥质土2.04.5102流塑(,软塑(状粘性土,松散粉土,松散粉细砂,松散或稍密填土。4.56.0103可塑(状粘性土,稍密粉土,中密填土,稍密细砂。6.010104硬塑(,坚硬(状粘性土,中密或密实粉土,中密中粗砂,密实老填土。102210注:1、当桩顶位移大于10mm,值宜适当降低;反之,可直适当提高。 2、当水平荷载为长期荷载时,应将表列数值乘以0.4后采用。5.2.5 需要进行地震作用效应设计的桩基计算应符合下列表达式: 1 轴心竖向力作用下: (5.2.5-1) 2 偏心竖向力作用下,除满足公式(5251)外,尚应满足下式要求: (5.2.5-2)3 水平荷载作用下: (5.2.5-3)5.2.6 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1 对管桩基础设计等级为甲、乙级的建筑物,应通过单桩竖向静载荷试验确定。在同一条件下的试桩数量,不得少于桩总数的1%,且不得少于3根;对桩总数在50根以内时,不得少于2根。单桩的荷载试验,应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附录Q进行2 在初步设计时和对管桩基础设计等级为丙级的建筑物,可按下式估算: (5.2.6)式中 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桩端端阻力特征值;桩第i层土(岩)的侧阻力特征值;桩底端横截面面积(桩尖水平投影面积);当采用开口型桩尖时,按封型口桩尖计算水平投影面积桩身外周边长度;桩穿越第i层土(岩)的厚度;5.2.7 单桩水平承载力特征值取决于桩的材料强度、截面刚度、入土深度、土质条件、桩顶水平位移允许值和桩顶嵌固情况等因素,应通过现场水平载荷试验确定。必要时可进行带承台桩的载荷试验,试验宜采用慢速维持荷载法。5.2.8 单桩抗拔承载力特征值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1对管桩基础设计等级为甲、乙级的建筑物,应通过现场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荷试验确定,试验方法应符合国家行业标准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第5章关于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荷试验的规定;2 在初步设计时和对管桩基础设计等级为丙级的建筑物,可按下式估算:1)单桩或群桩呈非整体破坏时: (5.2.8-1) 式中 单桩抗拔承载力特征值:抗拔系数,按表5.2.8取值。桩第i层土(岩)的侧阻力特征值,按本地区实测值取值;桩身外周边长度;桩穿越第i层土(岩)的厚度;单桩自重标准值,地下水位以下应扣除浮力。2)承受拔力的管桩基础,应按下式验算单桩抗拔承载力: (5.2.8-2)式中: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值组合时的单桩竖向抗拔力;单桩竖向抗拔承载力特征值。3)当群桩整体破坏时,假定群桩沿外围周边破坏: (5.2.8-3)式中 群桩外周边长度;群桩基础所包围体积的桩土总自重标准值除以桩数,地下水位应扣除水浮力;群桩中的桩数 表5.2.8 抗拔系数表 土(岩)的类别 抗拔系数。值粘性土、粉土 0.700.80砂土 0.500.70强风化岩、花岗岩残积土 0.500.605.2.9 桩身结构承载力设计值应满足桩的承载力设计要求。1 桩轴心受压时 (5.2.9一1) 式中 相应于荷载效应基本组合时的单桩竖向承载力设计值桩身横截面积;桩身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在复核地震作用时,桩的承载力在轴心受压时可提高25%,在偏心受压时可另外再提高20%。即偏心受压的桩,其允许承载力可增加50%。2 桩轴心受拉时,相应于荷载效应基本组合时单桩竖向抗拔承载力设计值应取式(5.2.9-2a)或(5.2.9-2b) 计算和(5.2.9-3)计算的较小值。1)对于严格不出现裂缝的桩基: (5.2.9-2a)对于一般不出现裂缝的桩基: (5.2.9-2b)式中 相应于荷载效应基本组合时单桩竖向抗拔承载力设计值 桩身截面混凝土有效预压应力;桩身横截面积;桩身混凝土抗拉强度设计值;2)对于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的建筑:管桩接头宜采用机械连接。对于其它一般的建筑:管桩接头可采用机械连接和焊接连接。 (5.2.9-3)式中 相应于荷载效应基本组合时的单桩竖向抗拔承载力设计值焊缝长度,(为焊缝外径,通常取,为焊缝内径,通常取,为管桩外径);焊缝计算厚度,(为焊缝坡口根部至焊缝表面的最短距离,通常取12mm)焊缝抗拉强度设计值,取170Mpa。3)当管桩不用桩身预应力钢棒做抗拔筋而用内孔填芯混凝土中的钢筋作为抗拔桩的受力钢筋时,应按(5.2.9-4)式验算填芯混凝土的长度和(5.2.9-5)式计算填芯混凝土处的抗拔受力钢筋。 (5.2.9-4) (5.2.9-5)式中 填芯混凝土的长度,不应少于3.0m,且采用微膨胀混凝土;填芯混凝土与管桩内壁的粘结强度设计值,宜由现场试验确定,当缺乏试验资料时,C30的微膨胀混凝土可取0.30MPa;管桩内孔圆周长度;管桩内孔受拉钢筋面积;拉钢的抗拉强度设计值。3 桩身受弯作用时: (5.2.9-6)式中 相应于荷载效应基本组合时,作用于单桩的弯矩设计值;桩身的抗弯承载力设计值,当桩身不允许裂缝出现时,可按桩身抗裂弯矩除以12确定;当桩身允许裂缝出现时,可按桩身极限弯矩除以1.6确定。 5.2.10 对以下建筑物的桩基基础应进行沉降验算:l 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的建筑物桩基;2 体型复杂、荷载不均匀或桩端以下存在软弱下卧层的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乙级的建筑物桩基;3 摩擦型桩基。设计等级为丙级的建筑物桩基,对沉降无特殊要求的条形基础下不超过两排桩的桩基、吊车工作级别A5及A5以下的单层工业厂房桩基(桩端下为密实土层),可不进行沉降验算。当有可靠地区经验时,对地质条件不复杂、荷载均匀、对沉降无特殊要求的端承型桩基也可不进行沉降验算。5.2.11 桩基的计算最终沉降量不得超过建筑物的沉降允许值,并应符合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第5.3.4条的规定。5.2.12 管桩基础设计时,可结合地区经验考虑桩、土、承台的共同工作。53 构造要求5.3.1 管桩顶的填芯混凝土应灌注饱满,对承压桩,灌注深度不得小于2倍的桩径,且不得小于1.2m;对抗拔桩,灌注深度应按(式5.2.9-4)计算且不应小于3.0m;填芯混凝土强度等级比承台提高一级,且不得低于C30,且应在填芯混凝土中掺入微膨胀剂。5.3.2 管桩与承台连接时,桩顶嵌入承台深度应不小于50mm,伸入承台内的纵向钢筋应符合下列规定:l 对于承压桩,可利用桩的纵向钢筋或另加插筋锚入承台内。当采用桩的纵向预应力钢筋直接与承台锚固时,锚固长度不得小于50倍纵向钢筋直径且不小于500mm。当采用插筋时,插筋数量应根据桩径选取,一般可取414-625;钢筋插入管桩顶填芯混凝土长度,不宜少于1.1m,锚入承台内长度不应小于钢筋直径(级钢)的30倍和钢筋直径(级钢和级钢)35倍;2 对于抗拔桩,当采用插筋时,其数量应按(5.2.9-5)式计算确定,且钢筋沿桩周围均匀布置,钢筋伸入管桩内的长度应同填芯混凝土灌注深度,且不宜少于2.9米;锚入承台内长度不应小于40倍钢筋直径。当采用桩的纵向预应力钢筋直接与承台锚固时,锚固长度不得小于150倍纵向钢筋直径且不小于1500mm。5.3.3 当地下水或土对混凝土有弱腐蚀性时,采用PHC类管桩,壁厚不应小于125mm,混凝土的水灰比不应大于0.45。 当地下水或土对混凝土腐蚀性等级为中等腐蚀时,桩孔中应灌满强度等级不低于C35的微膨胀混凝土,且桩表面应须采取专门的防护措施,保证桩基的耐久性。5.3.4 当地下水或土对钢材有弱腐蚀时,可按年腐蚀速率0.03mm考虑接桩焊缝厚度和端头板厚度,焊接时应将端板周围的U型焊缝接口焊满,焊缝内应无焊渣且表面光滑。腐蚀性等级为中等腐蚀时,不应采用焊接接桩。5.3.5 管桩的接长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任一单桩的接头数量不宜超过3个;2 桩的接头抗弯性能不得低于桩身的极限弯矩值;3 管桩的连接应符合本规程第6.3.4条规定,否则应进行强度和刚度验算。5.3.6 桩尖的选用应根据工程地质条件确定,桩尖一般分为开口型钢桩尖和闭口型钢桩尖,其构造和材料详见设计或福建省标准设计图集。6 管桩基础施工61 一般规定6.1.1 管桩基础施工前,应具备下列文件和资料: l 拟建场地的工程水文地质资料; 2 拟建场地周边环境的有关资料; 3 经审查批准的施工图设计文件; 4 现场或其他可供参考的试桩资料或附近类似桩基工程的经验资料; 5 管桩的产品合格证及说明书。6.1.2 管桩基础施工前应做好下列准备工作: 1 组织有关单位会审图纸,形成图纸会审记录; 2 场地完成三通一平、排水畅通,并满足打桩所需的地面承载力; 3 处理场内影响管桩施工的高空及地下障碍物; 4 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或管桩施工专项方案;5 设置高程控制点和轴线定位点;6 选定进场的打桩设备,其性能满足设计的技术要求; 7 对桩基施工作业人员进行技术及安全交底。6.1.3 在对工程环境条件分析后确定桩基施工可能影响附近建(构)筑物、道路、地下管线正常使用和安全时,应采取有效的减少振动和挤土影响的措施,必要时应对建(构)筑物进行加固,对道路和地下管线采取保护措施,并设置观测点进行专业监测。当在紧靠相邻工程的基坑边坡或围护结构的场地打桩时,应考虑打桩对其的影响,必要时应采取相应的措施。6.1.4 沉桩可采用锤击或静压等沉桩方式,可参照附录D选用锤击式沉桩机械(柴油)的锤重及附录E选用静压沉桩机械(液压)的型号。6.1.5 工程桩采用管桩的基坑支护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1 严禁边打桩边开挖基坑;2 自然放坡的基坑宜在打桩结束后开挖,有围护结构的基坑应在桩基完成后施工围护结构;3 饱和粘性土、粉土地区的基坑开挖宜在打桩全部完成15天后进行;4 挖土应分层进行,且桩周土体高差不宜大于1.0m;5 应注意挖土机械和运土车辆在基坑中对桩的挤推作用而影响桩的质量;6 开挖基坑应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确定土方开挖顺序,注意保持基坑围护结构和边坡的稳定,并做好监测工作,实施动态管理。6.1.6 管桩的混凝土强度必须达到设计混凝土强度等级并满足4.5.7条规定的龄期后方可沉桩。6.1.7 抗拔桩的接头焊缝应作可靠的防锈处理。6.1.8 在正式开工前须先作13根试沉桩,试沉桩应符合本规程第6.4、6.5节的规定。6.1.9 施工安全和文物、环境保护等应按有关规定执行。6.2 管桩起吊、运输和堆放6.2.1 管桩的现场堆放应符合下列规定:1 管桩堆放场地应坚实平整,并有排水措施;2 管桩应按不同规格、长度及施工流程分类堆放,严禁混堆;3 场地许可时宜单层堆放,需叠层堆放时,最下层宜按图6.2.1所示的两支点位置放在垫木上,垫木支承点应在同一水平面上,底层最外缘管桩的垫木处用木楔塞紧。若堆放地基经特殊处理也可采用着地平放;图6.2.1两支点法位置(注:L为桩节长度。) 4 管桩需叠层堆放时,外径为500mm600mm的管桩不宜超过2层,外径为300mm400mm的管桩不宜超过3层。6.2.2 管桩吊运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管桩出厂前应作出厂检查,其规格、批号、制作日期应符合所供工程的验收批号内容; 2 管桩在吊运过程中应轻起轻放,严禁抛掷、碰撞、滚落;3 管桩吊装宜采用两支点法或两头钩吊法,两支点法的两吊点位置距离桩端宜为0.21L,吊索与桩段水平夹角不得小于45。 4 在运输过程中的支承应符合6.2.1规定,且应绑扎牢固。6.2.3 取桩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管桩叠层堆放不超过2层时,可利用桩机拖拉取桩;当2层时,对桩的拖地端应加以保护; 2 管桩叠层堆放超过2层时,应用吊机按两点法的要求取桩,严禁拖拉取桩; 3 三点支撑履带自行式打桩机不得采用拖拉取桩; 4 走管式打桩机拖拉取桩时,钢丝绳应通过桩架底盘的导向滑轮。6.3 管桩接桩(或连接)6.3.1 管桩的连接根据情况可采用机械连接和端板焊接连接,管桩接头不宜超过3个。6.3.2 下列情况宜采用管桩机械连接:1 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的建筑的管桩;2 管桩为抗拔桩;3 地下水对混凝土有弱腐蚀以上作用时;4 管桩接头在中等液化等级和以上的土层;5 土对桩身约束较差时;6 挤土效应明显时。机械连接须符合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机械快速连接接头施工及验收规程DBJ13-58中的规定。6.3.3 为保证管桩机械连接接头有效传递弹性波,在管桩连接之前,在桩端处涂抹15mm厚的益胶泥。6.3.4 管桩的接桩采用桩端板焊接法时,焊条的选用应符合设计和现行国家标准的要求,接桩焊接除应满足建筑钢结构焊接技术规程JGJ81的要求外,还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当管桩需要接长时,其入土部分的桩身的桩头宜高出地面0.5m-1.0m;2 接桩前应先将下节桩的接头处清理干净,设置导向箍以方便上节桩的正确就位,接桩时上下节桩中心线偏差不宜大于2mm,节点弯曲矢高不得大于桩段长的0.1%; 3 管桩对接前,上下端板表面应用钢丝刷清刷干净,坡口处应刷至露出金属光泽;4 焊接时宜先在坡口圆周上对称点焊4-6点,待上下节桩固定后拆除导向箍,再分层施焊,施焊宜由两个持证上岗的焊工对称进行;5拼接处坡口槽电焊应分三层对称进行,内层焊必须清理干净后方能施焊外一层,焊缝应连续饱满,其外观质量应符合二级焊缝的要求;6 施焊完成的桩接头应自然冷却后才能连续沉桩,自然冷却时间锤击法沉桩时不应少于l5min,静压法沉桩时不应少于10min,不得用水冷却和焊好即沉;当采用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时,其自然冷却时间不应少于5 min。6.3.5 管桩一般不宜截桩,如遇特殊情况确需截桩时,应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截桩后管桩的质量。截桩宜采用锯桩器,严禁采用大锤横向敲击截桩或强行扳拉截桩。6.4 锤击法沉桩6.4.1 桩机的选择应满足沉桩施工的设计技术要求,并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6.4.2 锤重的选择可根据设计要求和工程地质报告或根据试桩资料选择合适的锤型。在没有规定要求和现有资料的情况下,可根据表附录D选择桩锤类型。6.4.3 沉桩顺序应符合下列原则:1 空旷场地沉桩应由中心向四周进行;2 某一侧有需要保护的建(构)筑物或地下管线时,应由该侧向远离该侧的方向进行;3 根据桩型、桩长和桩顶设计标高,宜先深后浅,先长后短,先大后小;4 根据建筑物的设计主次,宜先主后次;5 沉桩机运行线路应经济合理,方便施工。6.4.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