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土地管理法中的“公共利益”条款立法模式研究.doc_第1页
关于土地管理法中的“公共利益”条款立法模式研究.doc_第2页
关于土地管理法中的“公共利益”条款立法模式研究.doc_第3页
关于土地管理法中的“公共利益”条款立法模式研究.doc_第4页
关于土地管理法中的“公共利益”条款立法模式研究.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土地管理法中的“公共利益”条款立法模式研究 论文关键词:公共利益概括式列举式模糊式 论文摘要:目前其他国家和地区关于公共利益的立法模式主要有三种:概括式、列举式、模糊式。立法机关应当借鉴行政许可法、行政诉讼法的立法经验,通过概括、列举、加排除的立法模式,对土地征收中的公益用地事项做出比较清晰的规定。 2004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针对宪法原第十条第3款,通过了宪法修正案第二十条,该条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2004年3月14日修宪后,全国人大常委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决定将土地管理法第2条第4款修改为:“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 随后2007年3月16日,十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其中第42条第1款规定:“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可以征收集体所有的土地和单位、个人的房屋及其他不动产。”以上中国的宪法、法律虽然规定了土地征收的公益目的性,然而却对公共利益的内涵、范围未作任何说明。法律的不明确性无法回应实践对土地公益征收制度的殷切期待,导致政府肆意解释公共利益、在土地征收行为中滥用行政权力,造成集体土地所有人权利受损、农民财产权频遭侵害,引发社会矛盾和纠纷、破坏和谐社会建设。 公共利益在征收实践中的解释泛化不利于行政相对人的财产权益保护,不利于耕地保护,不利于征地制度改革和城市化进程的健康推进。因而公共利益亟需具体化,在法律上对公益内容进行规定刻不容缓。 一、国外的立法模式 目前其他国家和地区关于公共利益的立法模式主要有两种:概括式、模糊式。概括式是指在宪法或土地征收等法律中,仅原则性地规定征收必须符合公共利益目的性,对公共利益的概念内涵或公益用地的内容范围未作详细描述的立法模式。这类对公共利益进行概括式立法的国家一般都有议会决议或法院判例对公共利益作出界定,有界定公共利益的完善法律机制,也有较为成熟的私人财产保护机制。美国、法国、加拿大等国属于这一类型。值得注意的是该列举还设置了兜底条款。 模糊式是指既没有在法律中明确规定公共利益的概念和内容,也没有相关的公共利益认定及私有财产保护机制的规定。采用这类模式的国家往往由行政权主体在土地征收等情形中对公共利益作专断的认定,行政主体的解释权限易被滥用。这类国家有中国、俄罗斯。 二、我国可采取的模式概括和列举 相结合的立法模式既可克服列举式的固化,保持法律的发展性,又可克服概括式的不确定性,使法律规定能够操作,是较合适的、成熟的立法模式。我国信托法和公共事业测绘法中已有关于公共利益事项的列举规定,如我国信托法第6条规定“为了下列公共利益之一而设立的信托,属于公益信托:(一)救济贫困;(二):救济灾民;(三)扶助残疾人;(四)发展教育、科技、文化、艺术、体育事业;(五)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六)发展环境保护事业,维护生态环境;(七)发展其他社会公益事业。”据此,立法机关应当借鉴行政许可法、行政诉讼法的立法经验,通过概括、列举、加排除的立法模式,对土地征收中的公益用地事项做出比较清晰的规定。 笔者认为,可以对土地管理法作出修订,在该法第2条第4款“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之后增加如下三款内容: 第5款,“公共利益是指全体社会成员都可直接享受到的利益和福祉。” 第6款,“公共事业用地包括:(一)军事用地及其他国防建设用地(二)国家政府机关及公益性事业研究单位用地(三)能源、交通用地,如煤矿、铁路、机场、码头、桥梁及附属设施用地(四)公共设施用地,如水、电、油、气管道及其附属设施用地等(五)国家重点工程用地,如三峡工程、储备粮库等(六)公益及福利事业用地,如学校、医院、敬老院等(七)水利、环保用地,如水库、防护林、绿地等用地(八)其他公益事业用地。” 第7款,“商业经营性用地不属于公共事业用地,征收不得违反法律的禁止性规定。”这样,通过概括、列举、排除,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土地征收中的公共利益具体化,做出可以适用到个案的解释。 但是公共利益毕竟是一个不断变化且内涵不断扩充的一个的概念范畴,法律无法穷尽公益用地的种类,在具体的征收语境中判断公益性会更复杂。因而,设定判断土地征收公益性的标准也就显得尤为急迫和必要了。 就具体的公共利益内涵与范畴,除了法律现有规定之外,我们是否可以在罗列一些通用性的界定标准与范畴比如公用临时用地、群众群体集体活动用地;自由正义,平等和谐互利原则等呢,这样是否会更好的维护群众利益,同时又更好的保障了被征收或征用单位或个人的合法权益呢? 既然是法无全能,事无全括,我们就应当在立法设计上特别是具体立法条款立法模式上,做更加深入的学习、论证、研究、实践与探讨,从而真正实现立法为民,有法可依,法无恶法,全面有效科学的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宗旨。 参考文献: 1张冬云.论公共利益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