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民族民俗文化资源.doc_第1页
开发民族民俗文化资源.doc_第2页
开发民族民俗文化资源.doc_第3页
开发民族民俗文化资源.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开发民族民俗文化资源 发展壮族文化旅游产业-以广西壮族千年古谜花山文化为例 论文关键字: 民族 发展 旅游 民俗 文化 资源 产业 广西壮族 摘要:壮族在其几千年的发展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花山文化是壮族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资源的瑰宝,它应该成为世界著名的文化品牌。开发花山壮族民俗文化资源应该注意其民族文化的真正载体,应该确保民族文化的正确展示及其真实性。花山文化品牌具有产业和事业的两重性,应该组建成花山文化产业集团,并以集团产业化方式运作文化艺术旅游,逐步提升节庆活动的质量和水平。发展花山文化旅游产业,应该着重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关键词:花山壁画;壮族文化;文化旅游;文化产业;广西崇左1引言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她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如何把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现实的经济优势,是我们每个关心民族社会发展的工作者不可回避的重要议题。特别是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世界各地各民族异彩纷呈而富有特色的传统文化日益显示出其独特魅力和盎然生机。加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利用,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目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已经制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广西也制了订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从中央到地方都掀起了开展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的热潮。国家已将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提高到“保护民族文化主权”、“维护民族文化安全”和“保护民族文化生态”的高度,广西已启动了广西民族文化工程总体规划和广西民族文化保护项目库工程,各地文化部门也已行动起来,对本地区的民族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普查调研,并提出重点保护和开发项目,利用民族文化资源,打造民族文化品牌,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促进地方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2花山文化:壮族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资源的瑰宝壮族在其几千年的发展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概括起来,主要有盘古文化、布伢(花婆)文化、稻作文化、干栏文化、歌圩文化、师公文化和土司文化等等,这些文化凝聚着壮族先民的勤劳和智慧,是先民们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也是一份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民俗文化是在历史中形成的,它在传承的过程中又会发生变异。因此,一种要成为“资源”,关键在于它有没有特色。有特色才有价值,有规模才有效益。为此,我们应该对一个区域社会中的民族民俗文化进行“质”和“量”的评估。以广西为例,壮族分布的区域较广,但大体上可作南壮和北壮之分。这是从壮语方言的角度进行的区分,但似乎过于简单。有的学者提出了“三分”或“多分”法。语言不是区分民族文化的唯一标签,但它却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了区域文化的殊相。壮族的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究竟有哪些特色资源?从北到南,自东向西,我们大致可以看到:桂北的龙脊梯田文化,印象刘三姐和刘三姐景观园;桂中来宾的盘古文化、布伢(花婆)文化;桂南武鸣的三月三文化、宁明的花山文化、天琴文化;桂西宜州的歌圩文化,田阳的敢壮山布洛陀文化,那坡黑衣壮文化和靖西旧州绣球文化等等。应该说,这些壮族民俗文化都是很有特点的,应该进行保护和开发。花山位于宁明县驮龙镇的左江岸边,距县城约25公里,离南宁市180公里。在它那临江的一面高约260米的崖壁上,有一组规模巨大、内容丰富而奇特的图画,这就是花山壁画。这一画幅宽达221米,高约40米,上面用赤红色的颜料画着密密麻麻的图像,经统计约有1800多个。其中大小人像有1300多个,其中有一个最大的人像有米多高,头插雉尾,手执匕首,身挂腰刀,脚跨骏马,威武雄壮,好像一个首领。旁侧好像是闪亮的铜鼓,前后的人物有的起舞,有的跳跃,有的骑兽,有的挥刀,有的持盾,姿态各异,生动热烈。据考证,这些壁画是壮族先民创作的,成画年代约在2000多年前。这样规模宏大、内容丰富的壁画,不仅我国少有,而且世界上也罕见。有学者说,花山崖壁画这颗壮族古代艺术璀璨的明珠可与敦煌壁画媲美。“其画面规模之大,画像之多,形体之高大,气势之雄伟壮观,在中国已发现的崖壁画中是首屈一指的,国外亦为罕见”1(p.488)。花山岩壁画是壮族祖先骆越民族的文化遗产,分布在广西左江流域的宁明等地区,共79处,它主要是壮族先民祖先崇拜的表现,但它同时有包含有水神、日月神、山河神和生育及图腾崇拜等内容。花山岩画1988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被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列入申报世界文化(自然)遗产预备名单,它是花山文化的重要内容。花山文化是壮族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资源的瑰宝,它应该成为世界著名的文化品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大副主任潘琦同志曾这样定位花山文化品牌:以花山崖壁画历史文化遗产为源头,以研究壮族文化为内涵,以创作文学艺术精品,发展文化产业为手段,以推进经济文化协调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的,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个文化我们称之为花山文化品牌。2这样的花山文化品牌定位比较科学和准确。3开发民族民俗文化资源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文化资源是潜在的经济资源。“在民族地区的发展中,只要一提发展,就总是会提出民族文化遗产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就总会看到新的文化被发现。各类的民族工艺品、饮食风味、节庆活动以及各类民族医学等等都以不同的方式进入经济生活之中。大量的文化事项或者直接以商品的形式进入市场,或者为其他的产品进入市场创造了条件。无论是哪一种形式,民族文化的内涵总是这类行为不可或缺的基质。事实上,特定的商品总是特定的社会交往关系的体现,从而也是特定文化的特定符号”。3(p.86)经济往往“嵌入”文化之中。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人“发现文化是重要的推动力。在实践中,渐渐领悟到文化在区域发展中的重要性,渐渐领悟到文化就是产业,文化就是经济”,4进而认识到文化是生产力。5这种认识的逐步深化,为文化资源开发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其他经济资源开发有所不同。从人类学的角度看,文化实际上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它主要包括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自我之间的三重关系,或者说是这三个层次的均衡和谐。在资源开发上,生态人类学的观点值得我们借鉴:一般而言,人们是“通过文化去认识资源,通过技术去获取资源”。那么,我们应该通过什么“技术”去获取壮族民俗文化资源呢?这首先取决于我们对于“文化”的认识,以及通过什么“文化”去认识“壮族民俗文化资源”。(1)在通常情况下,人们对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主要是通过民俗博物馆的陈列方式来进行。但民俗博物馆并不能完全展示“民俗生态”,民俗终究要存在于老百姓的现实生活中,而不能“死”在博物馆里,否则,这样的“民俗”便不成其为民俗了。目前,由“走向花山”、“骆越古韵”、“山寨土风”、“岩画故事”、“月夜歌坡”和“悬岩上的盛典”六部分组成的走近花山试图以探奇、寻秘的另类方式引导游客观察花山,以音乐舞蹈形式再现花山岩画中记录的骆越盛世时期花山人的生活场景。这种按线路特点安排演出,在长达10公里的沿江实景区内搭建起游动的观众席和多幕实景相结合的“舞台”,以形成一个敞开的“民俗生态自然博物馆”,可供游客边走边看。但是,这样的旅游规划和开发经营如果离开当地居民特别是花山脚下花山村壮族民众的参与,那么,它无论如何也说不上是成功的。我们不仅要追问,谁是“花山文化”真正的载体?是“花山文化”的旅游规划者?开发商?经营者?还是从“花山”脚下走出去的壮族精英或知识分子?抑或是祖祖辈辈生活在花山脚下的“花山文化”创造者及其后裔?换句话说,谁能成为“花山文化”的真正代言人?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实际上涉及到人类学方法论中的主位或客位立场问题,进而影响到“花山文化”的诠释和演绎效力。因此,在走近花山创制伊始,我们就应该密切关注“花山文化”民俗的“活态性”。否则,人们能够“走近”的,只是外在的“花山”。滞留在“花山文化圈”外,就领悟不到“花山文化”的本质内涵。当然,在尚未“破解”花山文化谜团之前,使用“走近”比“走进”要恰当一些。(2)从根本上说,民俗是一种文化。民俗文化资源开发实际上民族文化的展示和资本运作问题。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民俗文化都可以展示出来。因为民俗有其独特的时间和空间范围。比如,丧葬习俗和婚嫁习俗就有其特殊的规定。在传统的民俗时间里,只有当人死了才会敲锣打鼓的习俗能否当作旅游产品卖给游客?那些本来属于新婚洞房秘密的习俗又如何展示给游客观看?也就是说,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会不会破坏民俗原有的“时间”和“空间”?亦即特定时空背景下的民俗能否开发成为不定期的日常“旅游”?如果民俗固有的时空观念“让位”于日常“旅游”的需要,那么,它所带来的绝不仅仅是民族民俗文化的商品化问题,更是民俗生态的“失衡”问题。因为民俗文化在旅游资本的运作过程中必将进行资源重组,其文化展示不可避免地“失真”或者被“异化”了。这种“失真”或者被“异化”了的民俗文化旅游至少会带来三种后果:其一,它可以在一定的时期内给旅游规划者、开发商和旅游目的地社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其二,“失真”或被“异化”的民俗文化展示会给游客正确认识当地的民族民俗文化带来某种程度的障碍,不利于民族文化交流;其三,“失真”或被“异化”的民俗文化展示会误导当地正在社会化的儿童少年,他们会把自幼耳闻目睹的非“真”民族民俗文化当作“本真”的民族民俗文化,民俗生态的维持将会难以为继。(3)民俗讲究的是质朴和真实,旅游则要求雅俗与共,允许包装。即便大多民俗文化可以开发成为旅游产品,我们又如何保证民俗文化展示的“真实性”?文化的“真实”与否,影响着当地民族民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也影响着民族民间文化生态的均衡和谐。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上的大众旅游格局逐渐形成。在这个过程中,全球范围内的旅游产业链迅速形成并发展起来,掀起了一股旅游开发热潮。随着旅游客源市场的日渐细分,针对“文化旅游”市场需求而进行的旅游开发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古老的礼仪、民俗等被作为了旅游吸引物,被装帧起来,被搬进景区,被植入到旅游产品的环节中。效果究竟如何?我们不能否定一切。但是确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此类行径使希望被展示的文化遭到了亵渎。旅游可能会破坏文化的真实性而这种真实性又是旅游者所寻求的东西”。6(p.28)西方人类学家从真实性的含义、影响真实性的因素以及文化商品化与真实性的关系等方面对旅游“真实性”进行研究。格雷本(Graburn)认为,“所谓真实,是人的一种概念。只有当他们达到某个目的的时候,他才能体会到什么是真实。其实真实是在不断变化着的,并不真正存在于某地”。7(pp.135146)休斯(Hughes)认为,真实性是短暂的,其含义并不确定,不过“社区参与和支持的程度,是衡量大部分特别活动真实性的标准”。8(pp.781803)沃勒(Waller)则认为,“真实性是旅游者渴望得到并积极追求的一种经历,这种经历被认为是反映真实的、不掺假的目的地的日常生活,或者能够让旅游者接触这种生活”。9(pp.110129)“真实性”这个词最早来源于博物馆,它是鉴别工艺品是否与它所获得的赞誉相匹配的一个评语,后来出现在威尼斯宪章中,并逐步得到欧洲社会的认可。当时,它主要是针对欧洲文物古迹的保护与修复,因而主要用于文化遗产领域。世界文化遗产关于“真实性”的比较详细的解释,主要见于奈良文件第13款:要想多方位地评价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其先决条件是认识和理解遗产产生时及其随后形成的特征,以及这些特征的意义和信息来源。真实性包括:遗产的形式与设计、材料与实地、利用与影响、传统与技术、位置与环境、精神与感受。关于文化真实性的标准问题,休斯(Hughes)认为,文化真实性的一些标准控制权掌握在社区手中,它包括广泛的社区支持和适宜的组织结构,这需要一个可以接受的决策过程;另外一个重要标准是“文化完整性要优先于商业考虑”,这需要“制定订出符合庆典活动的商业规划,而不是使这些活动走样变味”,另外,还需要政府的支持,这种支持既需要对活动进行促销,又需要保护其不受外来文化的影响。8(pp.781803)节庆活动在何种程度上与文化真实性达到最佳的结合效果?学者们从九个方面进行了总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