佣兵的制度_第1页
佣兵的制度_第2页
佣兵的制度_第3页
佣兵的制度_第4页
佣兵的制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佣兵的制度篇一:二战德军征兵制度:如何榨出 1000 万军队二战德军征兵制度:如何榨出 1000 万军队 到拿破仑时代为止,欧洲各国均以佣兵为常备兵来执行作战。然而法国大革命之后基于民主国家的原则,法国军队不再是“国王的军队”而成为“国民的军队” ,也因此产生国民必须强制服兵役的“征兵制” ,这个制度使得法国的兵力大幅增加,因而欧洲其它各国也纷纷开始采用征兵制。 其中德意志帝国的前身普鲁士王国相对于法国人口本来就比较少,即使采用征兵制能集结的兵力仍然少于法国。为了弥补这个先天的缺陷,普鲁士王国另外又把退伍军人集合起来成立了“乡土防卫队(Landwehr) ”,以作为正规军的辅助部队。这项制度后来就成为世界各国“战时动员令”的原型。 所谓的“战时动员”亦即把服完兵役的士兵列为“预备役” ,必要时可以重新征召;而相对于这些预备役,正 在服兵役者当然就是“常备兵”了。有了这个制度,平承时期只要维持一小只常备部队,国家有必要时即可在短时间内组成大规模的兵力,当然这个制度也立刻被欧 洲其它各国模仿,到一次大战时已经成为世界主要国家的一般制度了。 然而这个制度最大的缺点在于:预备役军人在被召集之前早已适应一般平民的生活,更何况他们已经尝过当兵 的“苦头” ,也比较知道怎么在军中打混,所以即使招集了这种由后备军人所组成之部队,其战力一定不如现役部队。法国因此只把这类部队放在第二线从事一般勤 务,根本没考虑过要把后备军人投入第一线。只是一次大战由于第一线正规部队的损耗过于惊人,才不得不把后备军人送到前线去。至于德国由于一开始就以法国俄 国为假想敌,先天上即使采征兵制所能集结的兵力就居于劣势,加上普鲁士有“乡土防卫队”的传统,所以并没有把后备军人放在第二线,而是视同现役部队一样投 入最前线去!然而后备军人战力不如现役军人的缺点仍然存在。 为了弥补这个缺点,德国并没有如法国单独成立后备军人部队,而是采用普鲁士时代以来的做法:将后备军人 与现役军人混合编组!也就是说平承时期一个师并没有满编,战时征召后备军人添补缺员后才达到一个师应有的兵力。这样的部队虽然无法达到 100%由现役军 人所组成的战力,但好处是每一支部队都可视同一线部队调动! 新兵训练由非军事组织来代训 一次大战后,为了防止德国再度走向军事大国,凡尔赛公约不只解散了德国的参谋本部,并且在重型机枪、战车、战机等军事细节都加以详细的限制。其中最釜底抽薪的一项是,限制德国只能保有 10 万现役部队,而且现役军人役期必须长达 12 年。 兵役役期如果是两年的话,德国在两年后就可以有 10 万后备军人,并且从此每隔两年就可增加 10 万;但是 役期是 12 年的话,要等到 12 年后才有 10 万后备军人,想要凑到 20 万后备军人则要花 24 年。因此德国在 1935 年重新武装时,国内只有 10 万现役军人及 10 万后备军人,除此之外有受过正规军事训练或军事经历的只剩那些曾参加过一次大战上了年纪的老兵了!那么纳粹?德国陆军是如何在这么严格的限制中解套 的呢? 首先是成立“希特勒青少年团(Hitler- Jugend) ”,以教育青少年野外求生技能为名实际上施与军事训练;另外于 1935 年成立“国家劳动奉献团” ,规定一般青少年在受完教育进入社会就职前 均有一年以上的参加义务,名义上是为了解决经济不景气所成立的公路建设组织,实际上则施予军事管理,同时相当重视体能训练,几乎可以说是用铲子取代步枪来 进行新兵训练,青年们有了这样的经历,将来即使突然征招入伍也很快就能进入状况。靠着以上两个组织,德国青年可亦以说在正式入伍时其实已经完成了新兵基础 训练,让军方新训单位能在新兵入伍后短时间内就授与更高度的军事训练! 2.德国陆军的征兵制及防卫区之角色 1935 年 3 月,德国开始实施征兵制。规定年满 20 岁的男子在那年秋天必须接受征兵体检,只要无重大身 心障碍者立刻入伍服兵役。军方更为了要达到在短期内即可培养大量预备役(即后备军人)的目的,一开始宣布役期为一年,但是旋即延长成两年。主要是因为当时 新兵训练时间为期半年,若是只有一年兵役,隔年 11 月起将有半年没有受完训的现役军人在部队里面了!在服役期满退伍之后即列入预备役,到 45 岁为止国家 若有征招就有义务再度入营。即使国家下达召集令,一时之间正规部队没缺的话则会编入“乡土防卫队” (不过东普鲁士另外有由 45 到 55岁退役军人所组成的“ 乡土突击队( Landsturm) ”) 。 有了这个制度,军方就拥有 20 到 22 岁的现役士兵,及 23 到45 岁的后备军人。理论上这些年龄层的人口被征召到枯竭为止,德军都会有源源不绝的补充兵力。 另外后备军人里凡是有在一次大战干过部队主官者,或是因凡尔赛条约被迫退伍的旧军人均被列为预备军官,征召时以军官任用。德国这个征兵制还有一个特色,那就是以“防卫区(Wehrkreis) ”为单位负责召集。军方将德国分成 15 个防卫区,并赋予罗马数字 1 到13,17,18(IX,X,X) ,其中最后两个地区其实是兼并的奥地利。 二次大战前由各防卫区所编成之师级部队在部队番号之后都会加上防卫区代号,而各防卫区司令部则设在各地大都市里,战时动员令下达后这些防卫区司令部则直接变成防卫司令部下辖所属师级部队。 举个例子,以柏林为防卫区司令部所在地的第 III 防卫区战争期间编成了第 1 师,第 13 师,第 23 师,而第 III防卫区司令部则直接变成第三军团司令部,下辖三个步兵师。另外,跳号的第 14,15,16(X,XV,X)三个防卫区则是留给即将成立的机械化部队,战时则计画编为陆军总司令部的直属军团司令部。 每个防卫区下面又分两到三个征兵区,每个征兵区下辖数个分区负责该征兵分区内的征兵及新训任务。德国在1938 年并吞捷克后将波希米亚(Bohemia)新成立模拉瓦(Morava)防卫区,之后在并吞波兰之后又在波兰但泽Danzig(波兰名格但斯克 Gdansk)及 Posen(波兰名Poznan)两地成立另一个防卫区,之后被赋予20,21(XX,XXI)两个防卫区番号。波兰其它地区则合并成立一个“政府直辖防卫区” ,于是整个德国管辖地里防卫区总数因而达到 19 个。 当然,由这些防卫区所征召的士兵并不是只拨给陆军,德国国防军陆海空三军的兵源均来自这里,只是配属陆军的占了三分之二。 除了义务役之外当然还有志愿役,志愿役则须年满17 岁,入伍后和一般士兵受一样的训练下部队,但是表现优秀者会被提报升为士官,或是直接保送波次坦(Potsdam) ,慕尼黑(Muenchen) ,汉诺瓦(Hannover,或译成汉诺威) ,德勒斯登(Dresden)等四所军官学校,毕业后以军官任用。 3.采两阶段制的新兵补充制度 上述制度所组成的部队,在作战中对于兵员折损也有一套递补作战人员的系统。直接担任征兵、召集、训练任 务的是由一直留在防卫区各驻地的“新训营”在负责,也就是说防卫区并没有把所有征召来的士兵都送往前线部队,而是会留下一些士兵在此负责训练新兵,这些“ 新训营”和前线部队拥有相同的部队番号,只负责训练送往自己联队的士兵。举个简单易懂的例子,在前线作战的步兵第一团下面有个“新训营”一直待在国内原本 的驻地负责本团所要补充的士兵,而德军所有连队均有这样一对 一的补兵单位留在家乡!这主要是也是因为德军非常重视乡土意识,认为由来自同乡士兵所组成的 部队对于士气有相当帮助而设计的补充兵制度。当然这个“新训营”底下再依任务不同而分成数个连级单位,有专门负责征兵召集的“征召中队”和专门负责训练的“训练中队” ,另外结训的士兵则集中到“转送待命中队”待命等着下部队到前线。 然而从“新训营”的“转送中队”送往野战部队时并不是直接到所属野战部队报到,而是先到野战联队的“衔接训练中队” ,最前线的野战部队在需要补充兵员时是由“衔接训练大队”抽调,而非直接由“新训营” 。这就是德军的两阶段式新兵补充系统。 这个“衔接训练大队(营级单位) ”除了接受由“新训营”送来的新兵之外,由野战医院出院的伤兵及休完假 的士兵也都被送到这里衔接待命。这个“衔接训练大队”编制和最前线的战鬪部队拥有完全相同的编制,由三个步兵连和一个兵器连构成,在这里新兵老兵混合编组 接受训练,好处是可以让新兵在此先适应野战部队的实际状况,同时在实际下部队时已经能有认识的老兵,这对新兵的心理有很大的帮助,也可以增加部队的向心 力。 另外, “衔接训练大队”的编制和一般野战步兵营相同,基本上就等于是野战部队的预备队,在兵力调度上必要时可直接当成一般部队使用。以上是以步兵单位做例子,其它炮兵工兵通信部队也都有类似的补充兵系统。 因扩编而发动了 35 梯次动员令 靠着上述的动员方式,德国陆军从废除凡尔赛条约前 7 个步兵师,3 个骑兵师的 10 万兵力迅速扩编到 36 个步兵师,4 个机械化步兵师,1 个骑兵师,5 个重装甲师,4 个轻装甲师的规模。|1939年 8 月,为了入侵波兰做准备,陆军紧急在这一个月里面发动 4 梯次动员令,第一梯次先让废约后扩 编的 35 个师满编(第 1 师到第 46 师,中间有跳号) ,第二梯次 16 个师(部队番号 50 到 60 左右的步兵师) ,第 3 第 4 梯次则分别扩编了 21 及 14 个师(部 队番号 200 开头者) 。 其实德军每波扩编的部队其编装都会因人员素质,武器装备生 产速度及更新,战术变化而有所变更,所以每梯次步兵师的差异性很大。另外还有一个特色就是,成立新部队时通常会由现有野战师拨调三分之一的兵力成为新编部 队的主干,也就是说把其中一个步兵旅或步兵团分出来升格为师,再依师级编制补充兵力。这一点也和德军喜欢采用老兵新兵混合编组的传统有关。 开战后陆军仍持续发出动员令,伴随着英法正式对德国宣战,对波兰战役还 没结束时德军又发动了第五梯次(1939 年 9 月 15 到 18 日) ,12 月第六第七梯次,隔年 1940 年 2 月第八梯次,3 月第九梯次,入侵法国时第十梯次入 营,到第十梯次时所扩编的步兵师其部队番号已经用到 90,另外 100,200,300 开头的步兵师也开始出现。当然这些百位数字开头的一般步兵师和专门负 责国境警备的 500 开头,国内补兵营管理的 400 开头的步兵师又不同,500,400 字头的部队是不会调动换防的(又 400 字头的部队只是行政司令部组 织) 。 1941 年对苏开战前夕,德军的装甲部队加倍计画也是采用和歩兵师一样的扩编方式,又因为装甲师的步兵兵力只要步兵师的三分之二即可,所以也有步兵师被拨三分之一出去成立新的步兵师之后剩下的三分之二兵员就直接改编成装甲师的。 第 12 装甲师由第 2 步兵师,第 13 装甲师由第 13 步兵师,第 14 装甲师由第 4 步兵师,第 15 装甲师由第 33 步兵师,第 16 装甲师由第 16 步兵师,第 17 装甲师由第 27步兵师,第 19 装甲师由第 19 步兵师在这个时期由上述方式改编而来。另外第 18 装甲师是由 第 4,第 14 步兵师,第 20 装甲师是由第 19,59 步兵师各拨出三分之一兵力而成立的。当然这些装甲师的战车也是以同样的方式从原有的装甲部队调拨而来。 然而,后方的“新训营”已经无法像野战师一样的扩编,开战前前线部队和后方补兵营那种一对一的关系已经无法维持,这时便成数个步兵师共享一个“新训营”了。 其实一开战,真正在第一线作战的野战部队根本不可能抽调三分之一的兵力出来让军方拿来作为扩编新部队的 基干,所以波兰之役结束后真正抽调的是各野战师的“衔接训练部队” ,这些野战部队在对苏开战前夕才又自行新编出“衔接训练部队” 。也就是说对法国开战时在 法国战线的德军其实都只是临时由“衔接训练部队”所扩编出来的单位在打的。4.因长期消耗兵力德军开始寻找新的补兵制度 到 1940 年为止的前线作战,德军就靠着上述的动员方式不断扩编,补充兵源,横扫欧洲。将在 1941 年执行的对苏作战计画扺定,为了再扩大军备,军方又发动了第1114 梯次动员令,而在 1940 中又扩编了 37 个步兵师。 然而进入 1941 年真正展开对苏作战,由于短时间里过度扩编,加上前线兵员损耗的增加,德国国内开始出 现装备及兵力不足的问题。以至于在第 15 梯次所扩编的 700字头步兵师,其下只有两个步兵旅,只能拿来做法国及比利时占领地的驻防部队。不过至少这样就可 以把原本屯驻的正规部队抽调出来去支持最前线了。 第 16 梯次动员,扩编的部队开始变成“警备师” ,因为底下只有一个步兵旅,一个炮兵营,战力约为正规步兵师的三分之一,只好驻守德国本土,负责后方保安的任务。偏偏对苏作战失利,靠着上述方式所扩编的部队几乎在东线战场损耗殆尽。从 1941 年到 1942 年冬天为止,苏联战线的兵力损耗已经超过 100 万名。其间虽然又发动第17 到 20 梯次的动员令,但是就在斯大林格勒之役,德军第三军全军覆没,又丧失了三个装甲师,两个机械化步兵师及 13 个步兵师约 20 万人。此时现有的征兵制已经无法维持补充丧失的兵力了。 这个时候德国军方开始把由希姆莱所指挥的 SS 武装亲卫队及占领地的外国人全部纳入征兵动员系统里。 动员制对战局恶化所做的对策 从这个时期开始,位于各地区的“新训营”每 6 个编成一个“新训旅” ,之后每 6 个“新训旅”再编成一个“ 新训师” ,每训练完一批,整个师不打散直接送到前线野战部队,野战军在前线进行衔接教育后直接升格为正规野战师,由于是在前线驻地训练,所以训练完之后对 战场环境的适应力较高,也因此,德军开始把新训单位调往国外以利新兵提早适应环境。 由于德国本来就是个人口密集的国家,军用演习场地本来就有限,所以渐渐变成国内召集,然后直接在德国占领地国家的演习场进行新兵训练,结训后直接驻守该地,好处就如上述对环境适应较快。不过这项措施在 1944 年盟军诺曼底登陆后产生了一个重大的缺陷。 由于盟军节节进军,常常是德军在国内召集到新兵后整批送往法国占领地新训营区受训时才发现该营区已经成为第一线战场,加上占领地逐渐缩小,德军只好再度把新训改回在德国国内进行。 就在这个战况中,希特勒又开始要求陆军扩编新的部队了。前线部队及军方高层均认为应该优先补充现有部队 的缺员,那至少可以让身经百战的老兵带着新兵适应战场。但是希特勒却认为这些战损过度的单位已无剩余价值。军方于是只好将这些残败了的单位解散,再同样的 人员为主干成立新部队。也因此 1943 年之后有些部队虽然和过去被解编的部队有着相同的部队番号(被解散过) ,但是实际上却是一点关系都没有。而且这个时 期新成立的部队编装已经变得很小了。原本三个步兵营所组成的步兵旅现在只由两个步兵营构成,一个步兵师也从 17000 人变成 10000 人。表面上看起来部 队数量还可以,但是实际上每支部队的战力只有以前的一半以下了。 1943 年德军在库尔斯克作战失利,希特勒于是为了提高士气,把步兵师改称为“国民掷弹兵师” 。 1944 年第 30梯次以后所动员成立的新部队,或是由老部队重新改编的都冠上“国民掷弹兵师” 。当然还有原本是 500 字头的部队也冠上被解散的部队番号再 在后面加上“国民掷弹兵师”的也有。此时,军方开始扩大征兵年龄,由原本的 20 到 45 岁扩大成 17 到 61 岁,这次扩大的范围已经包括那些曾经参加过一次大战的老兵年龄层了,也可见德国已经渐渐把所有的人力资源都用尽了。 除此之外,到目前为止因体检被淘汰的人员也都列入征兵范围,例如由患有胃溃疡士兵所组成的部队,以部队单位进行饮食疗法执行作战任务。还有由耳聋者所组成之部队,所有命令完全靠手语的。 另外,苏联军的俘虏,东普鲁士的乡土突击队,还有在征兵范围以外的老人小孩所组成的“国民突击队”等,虽然在数量上看起来还有不少可用的部队,但是实际上这些部队根本不能作战,国民突击队不仅没有制服,步枪,训练都根本不足。 大战末期德国就靠着这个动员制度一直把兵源送上战场,随着连续的败仗,1943 年所保有的 200 万后备 军人到1944 年下半已经降到 100 万人以下了。1944 年一年之中德国陆军丧失了 75 个步兵师约 230 个步兵旅,虽然同一时期又增编了 60 个步兵师约 200 个步兵旅,姑且不论其素质,至少这个动员令仍然维持有效的运作。相对的苏联虽然在德苏开战初期丧失的部队比德军还多,但是到 1943 年后期苏联部队 的战力反而比开战时还强。 1945 年,希特勒竟然又发出一道命令:“禁止以训练,补充,后备为名扩编或调度部队!” 。于是所有的德军部队全被送到第一线战场去,同时再也没有可以训练新兵的现役军人了。 德国本来就没有和全欧洲连打六年的国力,终于在1945 年 5 月用尽所有兵力之后以战败收场。 篇二:他山之石可以攻错美国募兵制度之探讨他山之石可以攻错美国募兵制度之探讨 前 言 宪法第二十条规定:人民有依法律服兵役之义务 ;兵役法第一条亦开宗明义指出:中华民国男子依法皆有服兵役之义务 。是以正式确认兵役为我国男子共有之义务,惟将来我国若实行募兵制,即意味人民进入军中服务,是特定少数人与军队建立之职业契约或是行政法上所称之行政契约。而目前实施募兵制度(职业兵制)最成功的国家代表之一,即为美国,虽然该国在 1973 年实施募兵制后,军中成为许多低阶层、或教育不足青年的出路,在军事人才素质的培育上出现了问题,甚至成为一种军事性的投机行为;但亦有其特色,如立法较完备、雇佣关系明确、兵员质量有保障及军、士官分治制度行之有效,甚至军事犯罪数量因实施募兵制之故而较征兵制国家来得少等,均为本文选择美国作为分析之原因;最重要的是,美国系一民族的大熔炉,来自各个国家的人种志愿入营,在各个民族习性不同的情形下,却仍能于部队中确保领导统御权之完整,实属难得,这或许是募兵制度所造就出对团体、对部队、对社会的向心凝聚扩张至国家所致,值得学习;因此,他山之石可以攻错,冀藉由本文对美国募兵制度的说明,提供我国兵役制度改革的参考。 美国募兵制之意义 兵役制度系指一个国家召集兵员的制度,是一个国家军事制度、国防体系的基础;其良窳,直接影响军队之强弱、战力之发挥及国家之安全;其目的在获得和供应军队所需之兵源,满足国防需求,俾使国家具有面对战争及处理危难的能力 1。因为兵役制度包括军队体系中官兵的召集方式、召集对象、官兵的服役型态及服役时间等,在平时直接影响国家安全的维持,在战时更间接影响战力士气的发挥。因此,不同的兵役制度关系到不同的官兵召集与服役方式,除对军队体系的基础影响至深且远外,同时尚对国防体系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2。 所谓的募兵制 (Enlist or Voluntarism) ,兹就文辞上意义、实质意义及商业性兵役契约的意义分述如下:一、在文辞上之意义 灱募, 说文:广求之也。 牞募兵, 辞海:别于征兵而言,招募人民给以佣值,使常任兵役,谓之募兵,施行募兵之制度,谓之募兵制,亦称佣兵制,入伍者,均出于国民之志愿,故又称为志愿役兵制。 募兵制虽与佣兵制相类,但本质上还是不同于佣兵制的,因为佣兵制在文义上另有别于募兵制之解释:1.佣, 说文:均也,直也。 2.广雅云:佣、役也,谓役力受直曰佣。 3.佣兵, 辞海:别于征兵言,以金钱募集国民使服兵役,有雇佣性质,故称佣兵,即募兵也,又服役于外国军队中之士兵,亦曰佣兵。 4.辞源:雇外人充当军役,谓之佣兵。 二、实质意义 是指武装部队均由职业军人所组成,亦即是依政府的需要,募集志愿者加入军队体系,而服役的年限、招募的对象也是由政府视不同的需求加以决定,采此职业兵制最具代表性的国家为美国、英国、法国。 三、在商业性兵役契约上的意义 若从募兵制的社会意义观之,募兵制系为一种对价的商业性兵役契约,表示个人自集体约束中的解放,得到解放之个人在开放演进的经济体系中必须独自承担行为责任,而其行为以利己为标准,并与技术发明、组织能力、利伯维尔场的状态有关 3。亦即商业性兵役契约就是个人不再无条件的为国家尽义务(服兵役) ,其决定与行为以某个约定、或某种公平协商的结果为标准,因为这是基于个人与团体间的对称关系,使得这些个人与集体(国家)之间维持着理性的关系 4。美国募兵制之源起与执行 美国是当前实施募兵制成效最佳的代表性国家,究其法源依据应溯于 1865 年美国联邦宪法增修条文第十三条第一项之禁止奴隶制度及强迫劳役:美国境内或属美国管辖区域之内,不准有奴隶制度或强迫劳役之存在。但因犯罪而被判强迫劳役者,不在此限 5。 联邦或州立法机关制定的有悖于此一规定之任何法律行为均属无效,且根据1944 年及 1971 年联邦最高法院之解释,此增修条文不仅针对国家,而且也适用于构成奴隶制度或强迫劳役之私人行为。因此,美国平时禁止实施征兵制度实源于奴隶制度之禁止 6。而且藉由美国历经丰富的战争经验 ,可窥见兵役制度与该国军刑法之立法互动甚密,兹先就美国兵制的肇始、成因及执行现况分述如下: 一、美国兵制之肇始 美国建国以前,因根源于古老英国式的民兵观念,故传统上均实行征兵制,殖民地的每位合格役男当国家情势需要时,皆有与敌人战斗以保卫国家的责任;而自美国建国后,平时对于军队兵员的获得系采募兵制,在非不得已的情况下,不主张强迫征兵,但在国家遭遇大规模战争时,则由国会临时通过征兵法案,征集青年入营服役,一旦战争停止,征兵亦随之停止,亦即平时采募兵制、战时改采征兵制(此部分将来在军法适用之情形影响甚巨) 。据美国历史记载,在美西、美墨和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均维持此制。但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于珍珠港事件中恢复征兵;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宣布停止征兵后不久,由于国际局势紧张,苏俄威胁日甚,于是在 1948 年 6 月创下美国平时实施征兵之先例。其后因韩、越战关系,始终无法停止征兵。直至越战终止,复恢复募兵型态的志愿兵制 7。但因越战长期的耗损,激起美国民怨,迫使兵役制度全面检讨,当越战结束后,美国的兵役制度便完全趋向募兵制,即平时须赖募兵计划、装备训练精良的常备及后备部队维护国家安全 8。 二、实施募兵制之成因 美国历经第一、二次世界大战、韩战及自 1964 年至1973 年在越南进行 9 年的持久战争的洗礼,除了战争经验的丰富外,其兵役制度亦随之茁壮,在面对战时之突发状况及应变均有完善的制度供参,尤其越战的经验使得美军非常认真地审视本身在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使建军的方向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换言之,惨痛的越战经验,提供改革部队的动机,也同时藉由战争的惨痛教训,美国军方对 70 年代历史的重新研究显示,最成功的军队就是那种一旦战事需要,就能够产生最大程度暴力的军队。而产生最大程度暴力就需要经过良好训练的职业军人。这种军队的人数不必太多(量小质精) ,但却是一支全志愿军队,全体成员在需要作战时均能处于极佳状态,更重要的是,在志愿人员所组成的军队,就不存在那种服义务兵役者忠诚度不足或信念不高之态度。而美军在 1991 年波湾战争中精神上向心力的表现证明这个事实:即战争的决定性作用并非科技优势, 而是优秀的兵员、训练、领导、作战教则和武器装备之间正确的均衡,保持这种均衡的关键是严格、逼真的训练 9。三、美国兵役制度执行现况 美国自 1973 年越战后即全面实行募兵制,美国反对征兵的意见与部分早期移民系规避兵役而逃离欧洲有关,这种出自本能的厌恶传统,终因越战而发酵扩大。日后,即使美国全志愿役之推行得到成功与被接受,却也引发国家安全应该以物质刺激或公民义务作为诱因的论争?学者莫考斯即将征兵制至全志愿的变迁过程,描述为从公民士兵转换为经济人 ;悲观的评论家甚至认为,纯属志愿役的制度,终会使得美军沦为穷人与黑人的部队10。 美国兵役组织体制分为政府及军队两套运作体制,前者(国家选征兵役局)负责登记,依法对 19 至 24 岁的适龄男性青年进行登记;后者(国防部兵役机构)负责募兵,通过各军种的募兵机构招募现役和预备役军人。亦即美国虽然实行的是全志愿兵役制,但役龄公民必须依法进行兵役登记,这是公民的义务。政府保留兵役登记并非代表实施征兵制,只不过是国家为应付危机的一种重要手段 11。 虽然如此,美国推动兵制转型的过程中,除从改善军人待遇、优退措施、完善的退抚制度、改善工作环境、升迁管道外等从军人本身福利面着手外,亦间接扩大对军眷之优惠。所谓军人在营,军眷受惠 (Recruit The Soldier, Retain The Family)是招募军人、强化招募技巧的普遍口号;此外,从 1970 年代,美军亦从非传统或特殊管道募兵,其采取的具体方式即为开放工作机会予女性或境内少数民族,以开拓招募来源 12。不少军事专家认为征兵制度业已过时 13;前北约秘书长 Lord Robertson 亦认为征兵制乃系冷战时期之产物,但志愿役军队确有利于部署运用,而且战力更强 14。是以,足见募兵制已为世界兵制改革不可遏止之洪流(Reform Stream) 。 虽然美国自从遭受 911 事件攻击后,在国防上的军事组织有重大变革,间接引起对兵役制度争议的波澜因其一方面要推行全球化之军事部署,另一方面却也面临着花大钱也找不到兵员的窘境,特别是在 911 事件之后,美国国内关于恢复义务役兵制的讨论日益活跃 15,但由于募兵制在美国行之有年,其最具成功的代表特色便是具有强烈凝聚向心力的功能,由其民族之组成即知,复来自于志愿从军,其对国家爱国情操之付出,非其他国家所能比拟,此亦为美国能挤身于强国之原因之一,故 911 事件为兵役制度所带来的影响,直接使募兵制实施的成效达到近代的高峰 16。 美国募兵制评价与分析 对整体三军部队来说,兵役役期当然是希望愈长愈好,尤其是随着军售高精密、专业性的武器装备陆续拨交,大量高素质、长役期的人力需求将更形殷切。站在国防安全的角度上,我台澎防卫作战目前面临全民防卫、总体战、科技先导、精准打击的全方位战争型态,为因应人员专业化与职能化,招募高素质之中、长期志愿役人员已成兵役制度修正的必然方向;故 XX 年政府欲汲取各国推动募兵制成功的经验推动我国改采募兵制度,冀能藉由兵役制度的转型打造量小质精的部队。惟各界依我国站在多元化的角度分析,对于美国募兵制之优劣评价不一,兹胪列如下: 一、以募兵制的优点观之 灱就人权与自由选择权而言:由于兵役是一种特殊报效国家的方式,非但危及自己生命,甚至要剥夺敌人的生命。以崇尚民主自由的美国而言,主张人权与自由 选择权利的人士,显然认为人民应该有权选择对兵役的拒绝;若实施募兵制,将可以维护对人权与自由选择权的保障,也可以兼顾对国防安全的维持。牞就兵员专业化而言:实施募兵制是以中长期的志愿役官士兵为主,透过较长时间的专业训练以及服役年限,募兵制下的部队较能维持专业化、职能化的职业军队。1990 年的波湾战争,改变了大家对高科技战争型态与本质的看法,战场对先进武器的依赖程度升高,造成其对作战人员的技术水准要求也升高;而作战系统的复杂程度升高,需要更多的训练时间,才能让部队发挥战力。而短年期的征兵制度,对于需要更多科技质量的海空军而言,在扣除役男受训期间后,剩余的役期完全无法满足军种作战的需求 17。因此,由于现代战争朝向科技化发展,无论核生物武器、卫星武器、电子作战等各种型态的专业化作战方式,都需要极为专业的人才,复能将战技发挥至最大,而募兵制之下的职能化部队,即是以此为目标的建军途径。 犴就社会成本而言:由于募兵是招募志愿役军士官为主,不具有强制征集之特征,男子可依自己专才投入与自己相类职系的部队服役,藉此提高国家利益,就资本主义的角度考虑,颇符美国国情;此外,将隐性社会成本 18 作一比较,募兵制确实也比征兵制来的经济。 二、以募兵制的缺点观之 灱就因应战时能力而言:美国兵役制度系平时募兵制、战时征兵制,属平、战时区分制;惟战时改采征兵与我国动员的观念有别(美国募兵制并无动员的概念与机制) ,盖募兵制的特性未若征兵制是强制征集所有符合条件的人民接受训练,并将这些受过训练的兵员储备在民间(即所谓寓兵于民) ,便于动员;因此,倘若我国将来兵役制度转型,无因应战时能力的配套措施,恐有在后备兵源的能力上显较薄弱之虞。 牞就经济成本 19 而言:募兵制所需的经费成本问题,是 XX 年政府推动募兵制最为困窒难解的障碍 20。实施募兵制之人事预算远超过实施征兵制,以人员薪资之维持为例,将占国防预算的 75%以上,将压缩、排挤其他费用支出,经济成本巨大 21。 犴就平等精神而言:实施募兵制是将国防责任委托于部分公民,以目前社会价值及欧美实施募兵制经验而言,这批接受招募而从军的公民大多为经济状况不良或求职困难的百姓,与征兵制相较之下,募兵制的平等精神自然受到质疑。 犵易沦为佣兵制:当募兵制施行不当,流于佣兵制的可能性非常高,此亦为募兵制最大的败笔,又分述如下: 1.募兵与佣兵之区别:按辞海所释,一与募兵同义,二为服役外国军役之士兵,然辞源所释仅有一义,乃雇外人充当军役,前已叙明,然考诸我国史书兵志中,并无佣兵之名,至近代始有。世上佣兵制,最早源于罗马帝国初期相当于我国战国后期,当时位于北非之迦太基,擅于经商、富甲天下,乃有金钱万能,贱视劳动的观念,于是人民不愿意当兵,乃采以金钱雇用外国人来编成国防军,结果与罗马帝国发生三次布匿克战争,三战三败而亡于罗马帝国,嗣后罗马帝国也步入迦太基的后尘,雇用日耳曼人为佣兵,终被日耳曼所亡。故佣兵乃为西方国家之兵制,近代我国多用此名,是以辞源所释,雇用外国人充当兵役,是为佣兵制较为妥当 22。 2.佣兵制之源由:佣兵的来源已久,但从第 12 世纪十字军东征开始,佣兵才大量进入欧洲战争史。从 12 世纪末开始,法国成为全欧洲佣兵之集散地,佣兵多半来自欧洲的边缘地区,包括瑞士、波兰、德国南部、苏格兰、匈牙利、巴尔干 地区等 23。这群离乡背井的亡命之徒将自己出租给教会,执行教会的宗教战争;逐渐的,佣兵扩大服务对象,基于金钱的诱惑,他们流向王室贵族,执行雇主所交付任何强夺或杀人的任务。作为一个职业的杀人机器 ,和平时期自然不利佣兵的生存,他们得到处寻找有战争之处以为生存。尤其1337 年至 1453 年的英法百年战争,这个战争不仅是英、法两国的王室斗争而已,更是佣兵就业市场的保障,使得佣兵得以充分就业。因此,当时佣兵战争产生人口流动,也就是没有战争地区的人口流向战争地区,构成了特殊的社会现象。 3.佣兵制的后遗症:佣兵属于一种军事性的投机行为,政府只要付钱召募战士即可,不需要考虑战士与社会的关系,不论战士是哪个国籍的人,也不管战士之出身为何,只要能作战就行了!到最后,拥有佣兵的国家不敢解散佣兵,深怕这群只知杀人的族群流放到社会后,将成为社会的乱源。于是,唯一的方法就是不断的让这些佣兵去作战,使其隔绝于社会,所以在那个时代,战争并非是一种令人痛恨的事,讽刺的是,其所带来的利益竟是稳定社会的一股强大力量。在美国或英军部队里,真正为报效国家、服务女王而从军之青年已经非常少见;在资本主义根深蒂固的西方国家,真正吸引青年入伍的可能是那份比一般人多15%或 20%的薪水罢了 24!因此,若募兵制的不当转型导致成为佣兵制,军人只会变成一群只知拿薪而又孤立于社会之外的战争机器;这些人可能不知道、也不需要知道为何而战、为谁而战的信念,他们在社会上最后只是一群受薪作战的低阶族群。因此,募兵制所成立之军队有可能导致三种结果: 坽专业型:忠诚度高、战斗力强,知其为谁而战、为何而战之道理。 夌拼凑型:即所谓俗称之杂牌军 ,其军纪涣散、军队之向心力视同一盘散沙,战场成为战利品之掳掠地,对部队之领导统御权而言是项严格的打击。 奅佣兵型:此为募兵制军队下的最大失败作品,也是在招募兵役的过程中最令人担心的状况,虽然有时向心力高且亦兼具专业性,但组成之人员往往结合的目的各异,可以确定的是他们都是趋于一致的最高利益为目的,对其而言,向心力是以利益为取向,此种军队是一种为利益而杀戮的战争机器,在战场上叛变性极高,因为哪一个战争国出价高,他们就为其卖命,根本毫无军纪可言,军刑法之规范形同具文,甚至只是形式上规范的工具。 三、美国募兵制关键成功因素 美国青年志愿从军之目的,大多是为筹措就学费用而来,也就是说,年轻人愿意加入军队,多半是基于自身权益及日后生涯规范的考虑,由此可知,美国募兵制关键的成功因素乃在于:如何吸引年轻人加入军队,成为募兵制能否成功的首要原因。 我国防大学管理学院(前国防管理学院)在民国 91年曾经透过全国军训教官向高中以上学生及家长发出问卷(3,200 份,回收 2,163 份) ,认为倘若我国实施志愿役,军人薪资以彼时薪资:二等兵新台币(以下同)2 万 7 千元,下士 3 万 4 千元,少尉 4 万 1 千元一般认为尚属合理,惟普遍认为军人社会地位仅为中等。故提高社会地位是扩大实施募兵制一个努力的方向。然而如何提高军人社会地位,意见调查居首位者为提高薪资与优惠福利为首,其次为退伍转业的保障;足见得优惠的薪俸与转业辅导生涯规划是吸引青年入伍的不二法门。就此问题而言,成功实施募兵制的美国亦有可借镜之处,例如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曾经通过大兵法案 (The Montgomery )来扶助退伍军人生计,嗣后并利用此法案来补助军人退役后就学与生活,并实施各种贷款制度,例 篇三:法国的国家宪兵制度 new法国的国家宪兵制度 宪兵制度起源于法国,在英法百年战争期间(13371453 年),为确保参战部队内部的秩序,隶属于陆军总司令的两个元帅任命了一名宪兵队长,领导一支由几个骑兵中士组成的队伍,专门负责处理违犯军纪的军人和雇佣兵,人们称之为“元帅的宪兵队长” ,开了法国宪兵在军队中执法的先河。随着拿破仑的军队横扫欧洲,宪兵制度也传到了全世界。拿破仑曾说:“宪兵是一支独立的组织,是维护社会安全最有效的力量,它对所有国土进行半民事、半军事的监视。 ” 法国国家宪兵隶属于法国国防部,其最高机关是国防部宪兵局。由一名总统任命的将军、一名高级法官和一名政府高层文职官员共同领导。中央组织由武器装备指挥部、海外宪兵指挥部、驻德宪兵指挥部、海上宪兵指挥部、宪兵航空兵指挥部、宪兵空中运输指挥部、宪兵行政中心、宪兵技术中心、宪兵院校局、宪兵监察局组成,还负责领导国家宪兵干预队。原先,国家宪兵总局局长领导宪兵 6个军区司令部,军区司令部分设于:巴黎、里尔、雷恩、波尔多、里昂和梅斯。然后,按照省、县、区设立宪兵机构。省级为宪兵联队司令部,县级为宪兵中队,区级为宪兵小队。XX 年,根据军队改革计划 ,宪兵军区调整为 3个军区和巴黎特别宪兵军区。其分支机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