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课外文言文大全_第1页
初中课外文言文大全_第2页
初中课外文言文大全_第3页
初中课外文言文大全_第4页
初中课外文言文大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初中课外文言文大全一 . 自知之明一. 文学常识本文选自韩非子 。韩非(约前281 年- 前 233 年)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汉族,战国末期韩国人( 今河南省新郑) 。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二.文章翻译原文楚庄王欲伐越,庄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 “政乱兵弱。 ”庄子曰:“臣患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蹻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王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 ”王乃止。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

2、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 ”加点字楚庄王欲伐(攻打)越,庄子谏(劝谏)曰:“王之伐越何(为什么)也?”曰:“政乱兵弱。 ”庄子曰: “臣患(担心)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蹻为(成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 王之弱乱非越王之下也, 而欲伐越, 此智之如目也。 ”王乃止 (停止)。故(所以)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 “自见之谓明。 ”译文楚庄王要讨伐越国,庄子劝谏道:“大王为什么要讨伐越国呢?”庄王答道:“因为越国政治混乱,军队薄弱。”庄子说: “臣认为智慧就像眼睛一样, 眼睛能看到百步之外的地方,却看不到自己的睫

3、毛。大王曾经兵败给秦国、晋国,丧失了几百里的土地,这就是军队的弱点。 庄蹻在楚国境内当强盗为害百姓, 官吏却不能将其拿获, 这就是政权的混乱。大王政治之乱,兵力之弱,似乎也不在越国之下,但却想讨伐越国,这就说明了大王的智慧也像那眼睛一样了。 ”庄王于是就取消了这次军事行动。 由此可见, 一个人的智慧不在于他能够认识别人,而在于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因此说:“能够真正了解自己才是明智的。”三 .内容理解( 1)楚庄王要讨伐越国的原因是越国正处于政乱兵弱的状态。( 2)这个故事要说明的道理是要多了解自己的弱点,而不是别人的弱点。( 3)做到自知之明是很难的。二 . 盲子失坠一. 文学常识刘元卿( 1

4、544 1609),字调甫,明代著名教育家。他从小发奋读书,后俩绝意功名,回到家乡,研究理学,收徒讲学。二. 文章翻译原文有盲子道涸溪。桥上失坠,两手攀楯,兢兢握固,自分失手必坠深渊矣。过者告曰:“毋怖,第放下,即实地也。”盲子不信,握楯长号。久之,力惫,失手坠地。乃自哂曰:“嘻!蚤知即实地,何久自苦耶!”夫大道甚夷。沉空守寂,执一隅以自矜严者,视此省哉!加点字有盲子道 ( 走过)涸(干涸)溪。桥上失坠,两手攀楯,兢兢握固(牢固),自分失手必坠深渊矣。过者告曰:“毋(不要)怖,第(只管)放下,即实地也。”盲子不信,握楯长号(大声喊叫) 。久之,力惫,失手坠地。乃自哂(嘲笑)曰: “嘻!蚤知即实

5、地,何久自苦耶!”夫大道甚夷(简单) 。沉空守寂,执一隅(角落)以自矜严者,视此省(反省)哉!译文 有一个盲人走过一条干涸的小溪, 在桥上失足坠落, 他两手抓住桥栏, 小心谨慎地抱住,自己认为一失手必定坠入深渊中。路过的人告诉他说:“不要害怕,只管放手,下面就是坚实的土地了”盲人不相信,抓着栏杆不停地哭号,时间久了,那人精疲力竭,失手掉到地上。便自嘲道:“呵!早知道是实地,何必这么久苦自己呢?” 大道理其实很简单,陷在空想中,钻牛角尖和矜持自负的人,看看这故事该醒悟啊!三 . 内容理解( 1)不要固执己见,作茧自缚,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要勇于探索不断创新。( 2)要勇敢尝试,不要被自己的凭

6、空设想的困难所吓倒。走出思维定势,战胜自己。三. 张用良不杀蜂一. 文章翻译原文 太仓张用良,幼时揭蜂窝,尝为蜂螫,故恶之。后见蜂则百计千方扑杀之。一日薄暮,见一飞虫,投于蛛网,竭力而不得去。蛛遽束缚之,甚急。忽一蜂来螫蛛,蛛避。蜂又数含水湿虫,久之得脱去。张用良因感其义,自是不复杀蜂。加点字太仓张用良,幼时揭蜂窝,尝(曾经)为(被)蜂螫,故(所以)恶(憎恨)之。后见蜂则百计千方扑杀之。一日薄(迫近)暮(傍晚) ,见一飞虫,投于蛛网,竭(用尽)力而不得去。蛛遽(立即)束缚(捆绑)之,甚急。忽一蜂来螫蛛,蛛避。蜂又数含水湿虫,久之得(能够)脱去(离开) 。张用良因(于是)感其义,自是(从此)不复

7、(再)杀蜂。译文太仓人张用良,幼年时去捣蜂窝,曾经被蜜蜂刺伤,因此十分憎恨蜜蜂。后来看到蜜蜂就千方百计地捕杀它们。 一天快要靠近傍晚时, 张用良看见一只飞虫被蜘蛛网粘住,用尽全力却不能够离开。 蜘蛛立刻把它绑住, 情况十分紧急。 忽然看见一只蜜蜂飞来刺蜘蛛,蜘蛛避开了。 蜜蜂多次含水湿润那只飞虫, 很长时间之后飞虫才得以逃脱离开。 张用良被这蜜蜂的仗义所感动,从这以后再也不杀蜜蜂了。二 . 内容理解( 1)做人要讲仁义,尊重生命,对待事情要多看几个方面,站在别人的立场想一想。四 . 吴起为将一. 文学常识说苑,西汉刘向撰。本书就是他校书时根据皇家藏书和民间图籍,按类编辑的先秦至西汉的一些历史故

8、事和传说,并夹有作者的议论,借题发挥儒家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带有一定的哲理性。二. 文章翻译原文吴起为魏将而攻中山,军人有病疽者, 吴起跪而自吮其脓,伤者之母泣。 人问曰:“将军于若子如是,尚何为而泣?”对曰:“吴起吮其父之创而父死,今是予又将死也,吾是以泣。”加点字吴起为 ( 担任)魏将而攻中山,军人有病疽者,吴起跪而自吮(吸)其脓,伤者之母泣。人问曰: “将军于若子如是(像这样),尚何为而泣?”对(回答)曰:“吴起吮其父之创(伤口)而父死,今是予又将死也,吾是以(所以)泣。”译文 吴起担任魏国的将军进攻中山, 军队中有身患毒疮的人, 吴起跪地为他吸去的伤口的脓, 士兵的母亲看见就哭了,

9、其他的人问: “将军对你的儿子那么好, 你哭什么呢?”士兵的母亲说: “当初他的父亲有病时将军也是这样对待的, 他的父亲为报答将军之恩战死了,今天将军这样对待我的儿子,他也会奋战而死的,所以我才哭的。”三 . 内容理解( 1)从上文可以看出吴起是一个性情率真、心胸开阔,善于与同僚沟通,有很强的军事和领导才能, 能以国事和大局为重的,爱护士兵,关心下属的人.五 . 自相矛盾一. 文学常识本文选自韩非子 。韩非(约前281 年 - 前 233 年),汉族,战国末期韩国人( 今河南省新郑)。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韩非子是战国时期记录法家学说

10、的一部著作。二. 文章翻译原文 人有鬻矛与盾者,誉其盾之坚,物莫能陷也,俄而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物无不陷也。”人应之曰: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盾,不可同世而立。加点字人有鬻(卖)矛与盾者,誉(夸耀)其盾之坚,物莫能陷(陷落,这里是穿透,刺穿的意思)也,俄而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锋利) ,物无不陷也。 ”人应之曰: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 何如?” 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盾, 不可同世而立 (同时并存)。译文楚国有个卖矛又卖盾的人,他首先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任何东西都无法穿破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

11、,任何东西都不能不被它穿破! ”有的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楚国人张口结舌,回答不出来了。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三 . 内容理解( 1)不要夸过头,免得喧宾夺主。一个人在同一判断中,对同一问题,是不能做出截然相反的判断来的。 若是这样做了, 那就是犯了逻辑上的错误。 告诉我们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真实可信,不能自己与自己矛盾的道理。这成语也形容一个人说话、行动前后抵触,不一致。六 . 守株待兔一. 文学常识本文选自韩非子 。韩非(约前281 年 - 前 233 年),汉族,战国末期韩国人( 今河南省新郑)。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

12、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韩非子是战国时期记录法家学说的一部著作。二. 文章翻译原文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加点字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跑)触(撞到)株,折颈而死。因(于是)释其耒而守株,冀(希望)复(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被)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政策),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译文 宋国有个农民, 他的田地中有一截树桩。 一天, 一只跑得飞快的野兔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死了。 于是,农民便放下他的农具守在树桩子旁边, 希望

13、能再得到只兔子。野兔不可能再次得到的, 而他自己却被宋国人所耻笑。 现在的国君居然想用过去的治国方略来治理当今的百姓,这都是在犯和守株待兔一样的错误呀!三. 内容理解( 1)不劳而获的人,天上掉馅饼的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把偶然事件当成必然性事件是十分愚蠢的。 主要讽刺的是那些不通过自己的劳动、努力, 却还想有回报的人。 同时也说明当时政策的腐败 , 讽刺官员的愚笨。 这个成语故事比喻不主动努力, 而存万一的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主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是:只有通过自己的劳动, 才能有所收获, 否则终将一无所获,留下终身遗憾。( 2)“守株待兔”和“刻舟求剑”,都含有“不知变通”之意。但“守株

14、待兔”重在“守”和“待”,形容人不作主观努力, 只是存在侥幸心理, 想获得意外成功;而“刻舟求剑”偏重于“刻”和“求”, 强调虽然主观上努力, 但不了解情况变化, 不知变通而采取错误方法。七.老马识途一. 文学常识本文 自 非子 。 非( 前281 年 - 前 233 年), 族, 国末期 国人( 今河南省新 )。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 家和散文家,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非子是 国 期 法家学 的一部著作。二. 文章翻译原文“管仲、隰( x)朋从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 之智可用也。乃放老 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 冬居山之阳,夏居山

15、之阴, 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之,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 与老 ,老 ,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 圣人之智,不亦 乎?加点字“管仲、隰朋从于桓公伐( 伐)孤竹,春往(出征)冬反(同“返”返回)迷惑(分辨不清方向)失道( 途)。管仲曰:老 之智可用也。 乃放(放开)老 而随之。遂( 于)得(找到)道。”行(走)山中无水,隰朋曰:“ 冬居(住)山之阳(山之南水之北),夏居山之阴(山之北水之南), 壤一寸而仞有水。 ”乃掘(挖)之,遂得(找到)水。以(凭借)管仲之圣(精明通达),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 (不以 , ) 与老 , 老 ,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 圣人(有智慧的人) 之智

16、,不亦 ( ) 乎? 文 管仲、隰朋跟随 桓公去 伐孤竹国,春季出征,冬季返回,迷失了道路。管仲 :“可以利用老 的才智。”于是放开老 前行,大家跟随在后, 于找到了路。走到山里没有水喝, 隰朋 : “ 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地上 峰有一寸高的 , 地下八尺深的地方就会有水。 ”于是挖掘地, 于得到了水。凭借管仲的精明通达和隰朋的智慧, 碰到他 所不知道的事, 不惜向老 和 学 ; 在的人 着愚蠢的心却不知道学 有智慧的人的才智, 不也是很大的 ?三 . 内容理解( 1)比 有 的人 事情比 熟悉。不了解的事,就要向有 的人求教学 ,不管 方是什么身份,不要把向人求教看作是羞耻的

17、事,要知道学 和吸取圣人的智慧。八 . 楚人隐形一. 文学常识邯 淳,三国魏 法家。字子淑,曾得曹操器重。二. 文章翻译原文 楚人居 , 淮南子 ,得“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 形” ,遂于 下仰取叶。螳螂 叶伺蝉,以摘之。叶落 下, 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 。 取数斗 ,一一以叶自障, 其妻曰: “汝 我不?”妻始 恒答言“ ” , 日,乃 倦不堪, 云: “不 。”嘿然大喜, 叶入市, 面取人物。吏遂 。 官受辞,自 本末,官大笑,放而不治!加点字 楚人居( 于) , 淮南子 ,得“螳螂伺( ,等候)蝉自障叶,可以 形”,遂于 下取叶。螳螂 叶伺蝉,以摘之。叶落 下, 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 。

18、取数(几)斗 (回去) ,一一以(用)叶自障, 其妻曰: “汝 我不(同“否” )?”妻始(开始) 恒(常常)答言“ ” , 日,乃 倦不堪(忍受) , (哄 )云:“不 。”嘿(同 “默” 暗暗地) 然大喜, (携 ) 叶入市, 面取人物。 吏遂 (捆 ) (到去) 。 官受辞,自 本末,官大笑,放而不治! 文 有个 着 生活的楚国人, 淮南子 ,看到 中写有“螳螂 等候蝉 ,用来遮蔽自己的那片叶子, 可以 藏自己”, 于是就在 下仰起身子摘取 叶。螳螂 伺蝉 使自己 身的那枚 叶, 那人把它摘取了下来。 枚 叶落到 底下, 下原先已 有 多落叶, 不能再分辨哪种是螳螂 身的那枚 叶。楚人便

19、 集收取 下的好几筐 叶拿回家中, 一片一片地用 叶遮蔽自己, 自己的妻子 : “你看不看得 我?”妻子开始 是回答 :“看得 ”,整整 了一天,妻子就 疲倦得无法忍受,只得哄 他 :“看不 。 ”楚人内心暗自高 ,他携 着 叶 入集市,当着 人的面拿取人家的物品。差役把他捆 起来,送到了 衙 里。 官当堂 ,楚人自己 事件从 到尾的 , 官大笑起来, 放了他,没有 他治罪。于是三 . 内容理解( 1)楚人是一个妄想用一片 叶来掩盖自己的不正当行 的 婪而愚蠢的人。 是一个被眼前 小、 局部的事物所蒙蔽, 被表象所迷惑,看不到事物的本 和整体的人。本故事中的楚人居 而不能守志利令智昏, 因而做

20、出自欺欺人的蠢事。 刺了利欲熏心, 想不 而 ,自欺欺人、 信妄 的蠢人。( 2)用成 概括:一叶障目,不 泰山。九 . 讳疾忌医一. 文学常识本文选自韩非子 。韩非(约前281 年 - 前 233 年),汉族,战国末期韩国人( 今河南省新郑)。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韩非子是战国时期记录法家学说的一部著作。二. 文章翻译原文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 “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

21、日,扁鹊复见,曰: “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 “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矣。 ”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译文名医扁鹊,有一次去见蔡桓公。他在旁边立了一会儿对桓公说:“你有病了,现在病还在皮肤的纹理之间,若不赶快医治,病情将会加重! ”桓公听了笑着说:“我没有病。”待扁鹊走了以后,桓公对人说:“这些医生就喜欢医治没有病的人把这个当做自己的功劳”十天以后, 扁鹊又去见桓公,说他的病已经发展到

22、肌肉里,如果不治,还会加重。桓公不理睬他。扁鹊走了以后,桓公很不高兴。再过了十天,扁鹊又去见桓公,说他的病已经转到肠胃里去了, 再不从速医治, 就会更加严重了。 桓公仍旧不理睬他。 又过了十天,扁鹊去见桓公时,对他望了一望,回身就走。桓公觉得很奇怪,于是派使者去问扁鹊。扁鹊对使者说:“病在皮肤的纹理间 是烫熨的力量所能达到的;病在肌肤 是针石可以治疗的;在肠胃是 火剂可以治愈的; 病若是到了骨髓里, 那是司命所掌管的事了, 我也没有办法了。现在在骨髓,我不在请求了。五天以后,桓公浑身疼痛,赶忙派人去请扁鹊,扁鹊却早已经逃到秦国了。桓公不久就死掉了。三 . 内容理解( 1)比喻怕人批评而掩饰自己

23、的缺点和错误。十 . 齐人攫金一. 文学常识列御寇,相 是 国前期的道家人, 国人,主 清静无 。二. 文章翻译原文 昔 人有欲金者, 清旦衣冠而之市, 适鬻金者之所, 人操金, 因攫其金而去。吏捕而束 之, 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故?” 曰:“取金之 ,不 人,徒 金耳。”加点字昔 人有欲(想要)金者,清旦衣冠(穿衣服戴帽子)而之(到去)市,适(到)鬻金者之所(地方), 人操金,因(于是)攫( )其金而去(离开)。吏捕而束 之, 曰: “人皆在焉(代 金子的地方) ,子攫人之金,何故?” (回答)曰: “取金之 ,不 人,徒(只) 金耳。 ” 文从前 国有个非常想得到金子的人,一大早

24、穿戴好衣帽到市 去,到 金子的地方,乘机 金子离开了。巡官捆 并捉住了他, 他:“人都在那里,你 什么 人家的金子?”那人回答 :“我拿金子的 候,根本没看到人,只看到金子。”三 . 内容理解( 1)文中 人是个想金子想到目空一切,只 金子不 人的人。( 2)金 利益常常使人失去理智,所以不能太 心。十一 . 王著教帝学书一. 文章翻译原文 太宗朝,有王著学右 ,深得其法,侍 翰林。帝听政之余,留心笔札,数遣内侍持 示著,著每以 未善,太宗益刻意 学。又以 著, 如初。或 其意,著曰:“ 固佳矣,若遽称善,恐帝不复用意。 ”其后,帝笔法精 ,超越前古,世以 由著之 益也。加点字 太宗朝,有王著

25、学右 ( 法) ,深得其法,侍 翰林。帝听政之余,留心笔札,数(屡次)遣(派遣)内侍持(拿) 示( 看)著,著每以 ( )未善,太宗益(更加)刻意 学。又以 著, (回答)如(像)初。或(有人) 其意,著曰:“ 固(本来)佳矣,若(如果)遽(立即)称善,恐帝不复用意。 ”其后,帝笔法精 ,超越前古,世以 由著之 益(好 )也。 文宋太宗 治的 候,有个名叫王著的人学 王羲之 法,很是 会到其中的要 ,被太宗任命 翰林。 太宗在朝政的空余 也 好 法, 每有心得都派太 去送 王著看, 但每次王著都 不 好, 太宗更加刻苦 摹王羲之的 法。 太宗又 侍从拿着新写的字去 王著, 王著的回答依然和起初

26、一 。 有人 王著的用意, 王著 “皇上的 法本来就很好了, 但如果 上 法写得好, 恐怕皇上不再像原来一 用心了。 ” 之后太宗的 法精妙 ,超 了很多以前的著名 法家,世人 都得益于王著的勉励。二 . 内容理解( 1)精益求精( 2)王著是一个学法精深,很懂教育原 ,循循善 的人。十二 . 煮粥侍姊一. 文章翻译原文英公虽贵为仆射,其姊病,必亲为粥,釜燃辄焚其须。姊曰:“仆妾多矣,何为自苦如此! ”勣曰: “岂为无人耶! 顾今姊年老, 勣亦年老, 虽欲久为姊粥, 复可得乎?”加点字英公虽贵(地位高)为仆射,其姊病,必亲为(替)粥(煮粥),釜燃辄(总是)焚(烧到)其须(胡须)。姊曰:“仆妾多

27、矣,何为自苦如此!”勣曰:“岂(难道)为无人耶!顾(只是)今姊年老,勣亦年老,虽欲久为姊粥,复可得(能够)乎?”译文唐朝宰相李勣, 虽然身份高贵官至仆射,但他的姐姐病了,他必定亲自为姐姐烧火煮粥, 锅底下的火往往烧了他的胡须。姐姐劝他说: “你的仆人那么多,你自己为何要这样自讨苦吃?”李勣回答说:“难道真的因为没有人去做吗?只不过姐姐现在年纪大了,我自己也老了,即使想长久地为姐姐烧火煮粥,又怎么可能呢?”二 . 内容理解( 1)弟弟为有病的姐姐熬粥在普通人家在平常不过,但这件事发生在年老的宰相李勣身上就不同寻常了。 李勣家中仆人很多, 可他坚持自己动手, 说明李绩珍惜亲情, 认为情义无价。十三

28、 . 笃学一. 文章翻译原文 钱思公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嗜好。在西洛时尝语僚属,言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盖未尝顷刻释卷也。谢希深亦言:宋公垂同在史院,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亦笃学如此。余因谓希深曰: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译文钱思公虽然出身富贵之家,但是没什么嗜好。在西京洛阳曾经告诉僚属,说这一生只喜欢读书,坐着的时候就读经史,躺在床上就读各种杂记,上厕所的时候就读词典、小令。 大概从来没有半刻离开书的时候。谢希深也说:同在史院的宋公垂,每当去厕所都夹着书,诵读的声音清脆,很远都能听到,也是如此的好学。

29、我于是告诉希深,说: 我平生所作的文章,多在三上,就是马上、枕上、厕上。大概只有此等之处可以构思吧 。十四 . 创业与守成一. 文学常识涵盖位。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 它以时间为纲, 事件为目, 16 朝 1362 年的历史。 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二. 文章翻译原文上问侍臣:“创业与守成孰难?”房玄龄曰:“草昧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 ”魏徵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难,

30、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 ” 玄龄等拜曰: “陛下及此言,四海之福也。 ”加点字上(唐太宗)问侍臣:“创业与守成孰难?”房玄龄曰:“草昧(混乱的时事,文中指隋朝末年)之初, 与群雄并起角力 (较量武力) 而后臣之, 创业难矣! ”魏徵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安稳舒适) ,守成难矣!”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骄横奢侈)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所忽视的地方),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正)当与诸公慎之。”玄龄等拜曰:“陛下及此言(说到这个道理),四海之福也。”译文唐太宗问左

31、右大臣说: “创业与保持已有的业绩哪一个更难?”房玄龄说:“开创新朝代之初, 与群雄一起用武力争斗之后使他们臣服,是创业难。”魏征回答说:“历代君主,莫不是艰难时得到权力,而安逸时失去权力,是守成难。 ”太宗说:“玄龄与朕共同夺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所以知道创业的艰难。魏征与朕共同安定天下,常常害怕骄奢从富贵中生成, 祸乱从疏忽中生成, 所以知道守业的艰难。但创业的艰难时期已过,眼下守业的困难, 正是诸公必须谨慎对待的! ”房玄龄等人拜了拜说: “陛下说到这个道理,是天下的福气啊。”三. 内容理解( 1)为什么房玄龄和魏徵有不同看法?唐太宗又怎么看?因为房玄龄与唐太宗一起打天下, 魏徵与唐太

32、宗共同治理天下, 这都与他们各自参与的实践有关, 唐太宗既要亲自打天下,又要亲自治理天下,天下已经打下来了,所以强调治天下要慎重。十五 . 刻削之道一. 文学常识本文选自韩非子 。韩非(约前281 年 - 前 233 年),汉族,战国末期韩国人( 今河南省新郑)。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韩非子是战国时期记录法家学说的一部著作。二. 文章翻译原文 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译文雕刻的技巧往往是,鼻子不如刻得大一点,眼睛不如刻的小一点。鼻子刻大了,可以削小

33、;雕小了,就无法加大了。眼睛刻小了,可以修大;刻大了,就无法改小。 办任何事情都是这个道理,为了以后可以再有挽回的余地,那么,失败的可能性就会减少了。三 . 内容理解( 1)这则寓言告诫人们,事物是发展变化的,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留有余地,努力掌握事物的规律。十六 . 不识自家一. 文章翻译原文曩有愚者,常于户外县履为志。一日出户,及午,忽暴雨。其妻收履。至薄暮,愚者归, 不见履, 讶曰: “吾家徙乎?”徘徊不进。 妻见而怪之, 曰:“是汝家, 何不入?”愚者曰:“无履,非吾室。”妻曰:“汝何以不识吾?”愚者审视之,乃悟。译文从前有个愚蠢的人, 经常在门外悬挂鞋子作为标志。一天他到外面去,等到了

34、中午 , 忽然下起暴雨。他的妻子把鞋子收了进来。到了接近傍晚时分, 愚蠢的人回到家, 他没有看见鞋子 , 惊讶地问 :“我家搬走了吗?”来回走动却不进去。他的妻子看见了他, 问道 :“这是你的家,为什么不进屋呢?”愚蠢的人说 : “门口没有挂鞋子, 这就不是我家 . 。”妻子说 :“你难道连我都不认识了吗?”愚蠢的人仔细察看了他的妻子,这才恍然大悟。二 . 内容理解( 1)“不识自家”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情不要相信教条,墨守成规。要灵活多变,善于变通,而讽刺了那些只迷信教条而不求实际,死板教条的人。十七 . 扁鹊见秦王一. 文学常识 国策 是一部国 体史 。 主要 述了 国 期的 横家的政治主

35、 和策略, 展示了 国 代的 史特点和社会 貌, 是研究 国 史的重要典籍。 西 末刘向 定 三十三篇, 名亦 刘向所 定。二. 文章翻译原文 医扁 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 除。 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下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 ,目不明。 ” 君以告扁 。扁 怒而投其石,曰: “君与知之者 之,而与不知之者 之。使此知秦国之政也, 君一 而亡国矣! ”加点字 医扁 (会 )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 除(治 ) 。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下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 ,目不明。 ” 君以告扁 。扁 怒而投其石(石 ),曰:“君与知之者 (商量)之,而与不知之者 (破坏)之。使此知

36、秦国之政也, 君一 ( )而亡(使 亡)国矣!” 文 名医扁 秦武王, 武王把自己的病情告 扁 。 扁 便答 他治病。 但是,武王左右的人却 : “国君, 你的病在耳 的前面, 眼睛的下面, 要医治它未必能断根,把反而使把耳 听不 ,眼睛看不 。”武王就把 些 告 了扁 。扁 听了十分 怒,立刻把石 扔掉了,并 秦武王 : “国君, 你与懂医道的人商量好了的事,却又 不懂医道的人破坏了, 假使你用 的方法去管理秦国政治的 , 那么国君你的 一下子就会使秦国 亡了!”三 . 内容理解( 1)扁 用具体生 的比 斥 秦武王听信无知之言,而 疑不决的昏庸做法。扁 身 医生, 竟敢 秦武王怒而斥之,

37、足 其才智 人和大无畏的精神。 治理国家同治病一 ,也要依靠各方面的内行, 依靠有真知灼 的人才, 否 , 国家是治理不好的。也不要盲目地听信 人的 ,要独立思考。十八 . 塞翁失马一. 文学常识西汉时期,淮南子人间训又名淮南鸿烈,是淮南王刘安(前179前 122)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哲学著作。内容原分为内中外篇,现仅存内篇 21 篇。书中以道家思想为主, 糅合了儒法阴阳五行等家的思想, 一般认为它是杂家著作。 书中保存了不少自然科学史料和神话寓言故事,也记载了不少了秦汉间的轶事,内容比较丰富。二. 文章翻译原文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

38、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 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及,深不可测也。加点字近塞上 ( 这里指长城一带, 边塞 ) 之人,有善术者( 精通术数的塞翁) ,马无故亡 ( 逃跑)而入胡。人皆吊(慰问遭遇不幸的人)之,其父曰:“此何遽(就)不为福(好事)乎?”居(过了)数月,其马将(带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表示祝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拥有许多)良马,其子好(爱好)骑,堕(掉下来)而折其髀。人

39、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由于)跛(瘸腿)之故(缘故) ,父子相保(保全) 。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及,深不可测也。 ”译文在靠近长城一带的人中有一个精通术数的人,一天他家的马无缘无故逃到了胡人的驻地。 邻居们都为此来安慰他。那个老人说: “这怎么就不是一件好事呢?”过了几个月,他的那匹马竟然带领着胡人的骏马回来了。邻居们都前来祝贺他。那个老人说:“这怎么就不是一件坏事呢?”他家中有很多良马,他的儿子喜欢骑马,结果, 有一天,他的儿子从马上摔下来,摔断了大腿。人们都前来安慰他。那个老人说:“这怎么就不是一件好事呢?

40、”过了一年, 胡人大举入侵长城一带, 壮年男子都拿起弓箭去打仗。靠近长城一带的人,绝大多数都死了。 唯独这个人因为腿瘸的缘故, 没有被征去打仗, 父子得以一同保全了性命。所以福变成祸,祸变成福,变化速度快得无法研究到底,道理深得无法揣测啊。三. 内容理解( 1)比喻一时虽然受到损失,也许因此能得到好处。也指祸福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世间的好事与坏事都不是绝对的, 有两面性, 在一定的条件下, 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 好事也可能会引出坏的结果。 说明了好与坏在一定条件或情况下会相互转换,要用一颗平常心来看待祸福。十九 .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一. 文学常识选自宋名臣言行

41、录 ,共七十五卷,由南宋朱熹、李幼武撰写,朱熹撰前集十卷,後集十四卷,李幼武撰续集、别集、外集五十一卷。该书汇编了散见於文集、传记中的宋代重要人物的事迹,共收入北宋以及南宋人物二百二十五人。本文作者欧阳修 (1007 1072 年 ) ,字永叔, 自号醉翁, 晚年号六一居士, 谥号文忠, 北宋时期政治家、 文学家、 史学家和诗人。二. 文章翻译原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饘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译文范仲淹两岁

42、的时候失去了父亲,母亲很穷, 无依无靠, 就改嫁到了长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里几乎都是和衣而睡,有时夜晚疲倦了,就用冷水洗脸。他常常是白天苦读,吃不饱稠粥, 直到太阳偏西才吃一点东西。于是他精通了 六经 的要意,慷慨地树立起了治理天下的雄心壮志。 他常常对自己说说: “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先忧虑,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三 . 内容理解( 1)可以看出范仲淹是一个胸有大志,有抱负,吃苦耐劳,勤奋苦学,以天下为己任的一个人。二十 . 蛙与牛斗一. 文章翻译原文 蛙于草中, 牛 , 然大物也,嫉

43、之。遂吸气鼓腹,欲逾于牛, 伙曰:“吾腹稍大,似牛乎?”伙曰: “去 矣!”蛙怒,复吸气鼓腹,曰: “今如何?”曰: “与前无异。”蛙暴起,又吸气鼓腹, 臾,腹裂而死。牛 其旁,践蛙尸于泥中。此 不自量力者也。加点字蛙于草中, 牛 , 然(巨大的 子)大物也,嫉(恨,嫉妒)之。遂吸气鼓( 大)腹,欲逾于牛, ( )伙曰:“吾腹稍( 地)大,似牛乎?”伙曰:“去 矣! ”蛙怒,复吸气鼓腹,曰: “今如何?”曰: “与前无异。 ”蛙暴起(突然 起),又吸气鼓腹, 臾(一会儿) ,腹裂而死。牛 ( )其旁,践蛙尸于泥中。此 (叫做)不自量力者也。 文一只青蛙在草 中,看 牛 靠近,是个巨大的物体,青

44、蛙十分嫉妒它。青蛙就吸入空气鼓起肚子, 想要超 牛,它 它的伙伴 : “我的肚子 大,像牛 ?”伙伴 : “差 了。 ”青蛙 怒, 又吸入空气鼓起肚子, :“ 在怎么 ?”伙伴 : “和前面没有区 。 ”青蛙突然跳起来, 再次吸入空气鼓起肚子, 不久,青蛙的肚子裂开而死了。牛 青蛙的旁 ,把它的尸体 了泥土中。 可以 是自不量力的青蛙啊。二 . 内容理解( 1)凡事要自己量力而行,不要自不量力,最 只有自己 到 果。不要盲目攀比,要考 自己 情况。不然,会像青蛙一 ,落一个悲惨的下 。二十一 . 王安石与游客一. 文学常识本文所述的王安石( 1021 1086 )字介甫,晚号半山,封荆国公,世

45、人又称王荆公,世称临川先生。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二.文章翻译原文 王安石退居金陵。一日,头幅巾手拄杖,独游山寺。遇数客盛谈文史,辩说纷纭。公坐其下,人莫之顾。良久,有一客徐问公,曰:“亦知书否?”公颔之而已,复问公何姓。公拱手答曰:“安石姓王。”众人惶恐,俯而去。加点字王安石退居金陵。一日,头幅巾手拄杖,独游山寺。遇数客盛谈(痛快的大谈)文史,辩说纷纭。公坐其下,人莫( 没有)之顾(看,顾及)。良久(不久) ,有一客徐问公,曰:“亦知书否?”公颔之而已,复问公何姓。 公拱手(摆手) 答曰: “安石姓王。 ”众人惶恐,俯(低头)而去。译文 王安石退居到金

46、陵。一天,他头裹一块布,拄着手杖,独自游览山寺,遇见几个人在那里高谈文史,议论纷纷。王安石坐在他们旁边,没人注意到他。不久,有一个游客慢条斯理的问他: “你也懂得文书?”王安石只是点头。 人家再问他姓名, 王安石拱拱手回答说:“我姓王,名安石。”那群人惶恐,惭愧的低着头离开。三 . 内容理解( 1)用旁人的众说纷纭,高声议论,来突出王安石的谦逊,不招摇,不炫耀。做人不要太过于虚荣,要追求内在实质,不夸耀。二十二 . 凿壁偷光一. 文章翻译原文匡衡,字稚圭,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文不识, 家富多书, 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而问衡, 衡曰

47、:“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加点字匡衡,字稚圭,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到,及),衡乃穿壁(在墙上钻洞)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同乡人) 大姓(大户人家) 文不识, 家富多书,衡乃与(帮助)其佣作(做雇工劳动)而不求偿(回报,报酬)。主人怪(感到奇怪)而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资助)给以书,遂成大学(大学问家)。译文匡衡,字稚圭。他勤奋好学却没钱买蜡烛。邻居家有蜡烛但光穿不过来,匡衡因此把墙壁凿个洞引来了邻家的烛光,用烛光映着书读。 同乡有一大户人家不识字,家中富有,有很多书,匡衡给他做雇工却不要报酬。主人很奇怪,问匡衡为什么

48、,匡衡说:“希望能把主人所有的书都通读一遍。”主人被其感动,就把书借给他。后来,他便成了学问家。二 . 内容理解( 1)现在这个成语形容人勤奋好学,刻苦学习的优秀品质,这篇寓言写了匡衡少年时读书的一件事, 它赞扬了匡衡勇于战胜艰苦的决心, 勤奋读书的精神; 为我们树立刻苦读书的好榜样。二十三 . 牧竖一. 文学常识聊斋志异,简称聊斋 ,俗名鬼狐传 ,是中国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 全书共有短篇小说 491 篇。题材非常广泛,内容极其丰富,艺术成就很高。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 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故事情节曲折离奇, 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简练,描写细腻,堪称中国古

49、典文言短篇小说之巅峰。二. 文章翻译原文 两牧竖入山至狼穴,穴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 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 狼辍声四顾, 始望见之, 乃舍此趋彼, 咆号如前状。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僵卧,久之不动。竖下视之,气已绝矣。加点字两牧竖入山至狼穴,穴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距离)数十步。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神情)甚仓皇(慌张)。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故意)令嗥(吼叫) ;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并且)

50、爬抓。其一竖又在彼(另外的)树致(招致,导致)小狼鸣急;狼辍声(停止了叫声)四顾(四面张望),始(才)望见之,乃舍此趋彼,咆号如前状。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通“止”停止),数十往复, 奔渐迟, 声渐弱; 既而奄奄 (气息微弱的样子)僵(僵硬) 卧,久之不动。 竖(竖直)下(向下)视之,气已绝(断)矣。译文 有两个牧童进山发现了一个狼窝, 窝中有两只小狼。 他们商量好每人分别捉一只小狼。而后 ( 他们 ) 又分别爬上两棵间距数十步的树。不一会儿, 大狼回来了,发现小狼不见了,神情非常惊慌。牧童在树上扭小狼的蹄、耳,故意让小狼大声叫。大狼听到后,抬头望去, 愤怒地跑到树下,狂叫不

51、已, 还用爪子抓树皮。这时候另一个牧童在另一棵树上如法炮制,令小狼痛嚎。 大狼听见了叫声, 到处张望, 才发现另一只小狼; 于是不顾这边的狼崽,转而奔至另一棵树下, 像刚才那样狂叫撕抓。 第一棵树上的牧童又让小狼哀号, 大狼又转身扑过去。大狼嘴里没有停止过嚎叫,脚下没有停止过奔跑,这样来回数十次,跑得也慢了,声音也小了;过了一会,大狼气息微薄的样子,很久都不动弹。牧童从树上爬下来,凑近一看,大狼已经气绝身亡。三 . 内容理解( 1)该文是精炼与生动的典范。不到二百字的篇幅,牧童的智慧与勇气、狼的急迫焦躁与疲于奔命,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这篇短文告诉我们,对于像狼一样的坏人,

52、 我们要敢于斗争, 善于斗争。 从爱护动物的角度看, 俩牧童的行为属恶作剧。过于残忍,不值得提倡。( 2)狼虽是凶残的动物,但狼所表现出的母爱令人感动。两牧童利用狼的母爱天性而杀害狼未免过于残酷,这是一种无聊的残忍。不管是人类还是动物,母爱永远是伟大的。二十四 . 承宫樵薪苦学一. 文章翻译原文 承宫,琅邪姑幕人。少孤,年八岁,为人牧猪。乡里徐子盛明春秋经,授诸生数百人。宫过其庐下,见诸生讲诵,好之,因忘其猪而听经。猪主怪其不还,行求索。见而欲笞之。门下生共禁,乃止,因留宫门下。樵薪执苦,数十年间,遂通其经。加点字承宫,琅邪姑幕人。 少孤(丧父),年八岁, 为人牧猪。 乡里徐子盛明 (精明,懂得)春秋经,授(传授,教)诸(所有)生数百人。宫过其庐下,见诸生讲诵,好之,因忘其猪而听经。猪主怪(奇怪)其不还,行求索(索要)。见而欲笞之。门下生共禁,乃止,因留宫门下。樵薪执苦,数十年间,遂通其经。译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