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诗五首》教学设计3_第1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诗五首》教学设计3_第2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诗五首》教学设计3_第3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诗五首》教学设计3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30 课、诗五首(一)饮酒(其五)【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诗歌意象在文学作品中的特定内涵。2、感悟诗人在自然景物中所寄寓的生活情趣。引领学生从纷繁的现实生活中寻找到自己的一块净地,从而领悟到人生的真谛3、自主、合作、探究,师生互动。【教学重点】背诵诗歌,准确默写。品味诗歌内涵。【教学难点】通过“采菊”“见”等表示动作的词,理解诗人的生活志趣。【教学安排】一教时【教学步骤】一、复习桃花源记和五柳先生传的主题思想,了解陶渊明的生活追求。桃花源记重在讲陶渊明想远离世俗、追求理想世界的美好愿望,以及批判当时社会的黑暗,而五柳先生传则重在讲作者随性自然,为自己的志向不后悔的生活态度。两者都表达了作者对自

2、然, 美好社会生活的向往。 其中,1. 表明隐者心境的句子: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2. 精神愉悦的句子: 好读书,不求甚解。 3. 率真放达的句子: 性嗜酒、期在必醉。 4. 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句子: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 6. 表明志趣的句子 :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7. 五柳先生的性格特点: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率真自然。二、饮酒组诗介绍陶渊明少年时代受家庭和儒经的影响 , 怀有兼善天下 , 大济苍生的壮志 . 但由于东晋门阀制度森严 , 庶族寒门出身的人 , 不可能突破门阀士族对高官权位的垄断 , 在这样的情况下 , 陶渊明的理想是难以化为现实的 , 饮酒组诗共二十首 , 这

3、是第五首 , 也是最著名的一首 . 此诗表现了陶渊明归隐田园后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读者喜爱它 , 不仅仅因为它语言浅近 , 结构巧妙 , 写景如画 , 意境高远 , 还由于它所蕴涵的深刻哲理 , 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 反对 心为行役 的 物化 。诗的前四句袒露了诗人能够超然出世的原因是 心远地自偏 , 后六句写隐逸生活的乐趣 , 表现了诗人弃官归田后远离尘世 , 醉心田园的情志 , 这其中既有不满现实 , 洁身自好的一面 , 同时也流露出回避矛盾 , 与世无争的消极情绪 . 。三、给任务激发思考:一、 预习检测:解释下列词语在诗中的含义。第 1 页共 3 页1、结庐2山气 3 日夕 4相与

4、 5真意二、 合作探究,品析内涵。(一)朗读训练1、诵读,划分节拍2、听录音,读出韵味。3、全班齐读。(二)小组讨论1、诗歌前四句描写的是“身居闹市,一尘不染”,其根本原因就是“心远”,“远”的对象是什么?远 , 是指远离 . 心远 , 是指自己内心的厌倦 , 退避 , 不去主动参与 . 地 , 是指所居 . 偏 , 是形容所隐居的环境 . 这句话指厌倦身外种种人世混乱 , 希望自己的心思远离各种外缘的干扰 , 回归清静安逸的精神家园的隐士生活。2、怎样理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采菊,写诗人所为,诗人所为乃是在自己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 , 于一俯一仰

5、间见其高洁的情致 . 赫然是个田园隐士的形象,体现悠闲独处的志趣。3、“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可否改为“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诗人所见乃 菊, 风骨凌霜 , 傲然挺立的托寓之物 , 为诗人内心情致的物象。“悠然”,不仅属于人 , 也属于山 , 人闲逸而自在 , 山静穆而高远; 见: 居心于有意无意之间的一瞥 , 反射出诗人超脱冥邈 , 神逸方外的悠闲心情 . 还有一种版本将 见 字写作 望 字, 苏东坡认为如果是 望 字 , 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 , 因为 望 属于有意识地注视 , 缺乏 悠然 的情味。而 悠然见南山 就好似在一种无意识之中 , 南山撞入了自己的眼帘。4、“山气日夕

6、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什么描写?有什么含义?“山气日夕佳 , 飞鸟相与还” : 山林中的雾霭在夕阳之下紫气升腾 , 若有若无 , 缭绕于峰际 ; 成群的鸟儿相伴飞返回巢 , 归隐山林 . 写出了诗人 悠然 所见之景 , 体现了诗人宁静恬淡的主观心境 . 描摹出一幅自然图境 , 把主体的情感化为客观的景物。5、诗中最后两句应该怎样理解?“此中有真意 , 欲辨已忘言” : 这二句是对全诗的总结 . 此中 , 此时此地 , 此情此景 ; 真意 , 真趣 , 即人生之理 , 造化之趣 , 这是全篇之髓 . 在这里可以领悟到生命的真谛 , 可逻辑的语言却无法体现它的微妙与整体性 . 诗人在物我两忘和同

7、构中领悟到了一种 忘言 的 真意 , 这无非是在告诉读者 : 你们看 , 这归隐的生活多么美好啊 ! 又何必要去为官 , 去为 五斗米 折腰这二句既可第 2 页共 3 页以看出老庄哲学的痕迹 , 也可以让人感悟到后世禅宗大彻大悟的意味 . 在诗的结构上 , 这二句提示了全诗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 , 是全诗的点睛之笔。6、谈谈你对本诗写作特点的看法。此诗最大的特点是说理抒情写景交融一体。 这首诗既抒发了归隐生活悠闲恬静的欣悦, 又隐含着诗人对宇宙人生超然境界的向往和憧憬,如:“结庐在人境”是写景,“而无车马喧”是抒写超脱尘世的感受,是抒情,说明了“心远地自偏”的道理;尤其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抒情, 将诗人淡泊的心境和优美的环境水乳交融, 历来被评为“静穆”“淡远”,为后世所称道。“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是写景,但从写景中流露出诗人归隐后怡然自得的情怀,将情融于景中。诗的最后两句“此中有真意 , 欲辨已忘言”是直接抒情,同时又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整首诗无不是景中含情,情中见理,余音缭绕,回味悠长。三、拓展延伸式片段写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