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年部编版七上文言文比较阅读教师版_第1页
19年部编版七上文言文比较阅读教师版_第2页
19年部编版七上文言文比较阅读教师版_第3页
19年部编版七上文言文比较阅读教师版_第4页
19年部编版七上文言文比较阅读教师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19年七上古文课内外比较阅读专题练习(教师版)第八课:世说新语两则 第一篇: (一)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二)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1)太丘舍去( ) (2)相委而去( )(3)下车引

2、之( ) (4)甚聪惠 ( )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去后乃至 乃呼儿出 b.相委而去 学而不思则罔 c.下车引之 学而时习之 d.为设果 为人谋而不忠乎3.翻译下面句子。(6分)(1)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2)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4.结合两则材料,分析陈元方和杨氏子的相同之处。(4分) 【参考答案】一、1(1)离开(2)舍弃(3)拉(4)通“慧”,智慧2.d3.(1)您和我的父亲约定的时间是在中午。中午没有到,就是没有信用;对着(他的)儿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数。(2) 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说:“这是你家

3、的水果。”4.陈元方和杨氏子年龄虽小但很机智;都懂得维护父亲和家族尊严。陈元方直指客人不讲信用和礼数;杨氏子“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维护了家族尊严。【译文】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孔君平来拜见杨氏子的父亲,可是父亲不在,于是便叫杨氏子出来。杨氏子为孔君平端来水果,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对杨氏之子,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杨氏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有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第二篇:(甲) 陈大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

4、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乙) 卢庄道,范阳人也,天下称为名家。聪慧而敏悟,冠于今古。父彦与高士廉有旧。庄道少孤,年十二,造士廉。廉以故人子,引令坐。会上有上书者,庄道窃窥览,谓士廉曰:“此文庄道所作。”士廉怪谓曰:“后生勿妄言,为轻薄之行。”请诵之,果通。复请倒诵,又通。士廉称叹久之。乃跪谢曰“此文实非庄道所作,向傍窥而记耳。”士廉取他文及案牍,命读之,一览而倒诵。(选自大唐新语) 【注释】谢:道歉 案牍:公文。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4分)太丘舍去( ) 元方入门不顾( )造士廉 ( ) 庄道窃窥览 ( )

5、2.下列句子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a.天下称为名家 为人谋而不忠乎b.聪慧而敏悟 博学而笃志c.冠于今古 于我如浮云d.轻薄之行 学而时习之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请诵之,果通。复请倒诵,又通。 4.请结合材料,分析文中两位性格鲜明的少年形象。(4分) 参考答案:1.离开回头看拜访偷偷地2.b3.(1)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2)(高士廉)让他背诵,卢庄道果然背下来了。又让他倒着背诵,他又背下来了。4.(1)陈元方年龄虽小但很机智

6、聪慧,懂得维护父亲尊严,直指客人不讲信用和礼数;(2)卢庄道天资过人,谦虚诚实,他有过目不忘的本领,在展现才华后能承认文章非其所写。【译文】卢庄道是范阳人,被天下公认为是有学问的人,他的聪明才智超过了古今所有的人,他的父亲卢彦和高士廉关系很好。卢庄道从小丧父,十二岁的时候去拜见高士廉,高士廉因为他是老朋友的儿子,让他坐下。恰巧有人送来文章向高士廉请教,卢庄道偷着观看,然后对高士廉说:“这篇文章是我写的。”高士廉责怪他说:“小孩子不要说大话!”认为他轻薄,让他背诵,卢庄道果然背下来了。又让他倒着背诵,他又背下来了,高士廉称赞感叹不已。卢庄道跪下来道歉说:“这篇文章确实不是我写的,而是之前在旁边偷

7、看时记住的。”高士廉取来了其他文章和官府的文书让他读,卢庄道全都能看一遍以后就倒背如流。第三篇:【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乙】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

8、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1.下面句子中的加点的词与中加点的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a.相委而去/虚与委蛇 b.元方入门不顾/不屑一顾c.久而益敬/精益求精 d.孤法卿父?/不法常可2. 用现代汉语下列句子。(1)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2)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 3. 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 )a、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b、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c、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d、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4.【甲】文与【乙】文在叙述情节和刻画人物时都运用了 描写。【甲】文中友人所称的“尊

9、君”与【乙】文中袁公说的“贤家君”“卿家君”均指的是 。5.结合两篇文章来概括甲乙两篇文章中的远方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参考答案:1.a 2.(1)和别人约好一起去,却把对方丢下自己走了。(2)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安抚。3.a4.对话(语言) 元方的父亲 5.文中元方显示出了一个7岁儿童正直、率真而又机智聪明,随机应变的性格特点。【译文】 陈元方十一岁时,去拜会袁公(绍)。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为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元方说:“我父亲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安抚,让人们做心安理得的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我父亲更加敬重。”袁公说:“我

10、曾经也当过邺县县令,正是做这样的事情。不知是你的父亲学我,还是我学你的父亲?”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时间相隔遥远,但他们的行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不学孔子,孔子也不学周公。”第四篇:【甲文】,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妻也。【乙文】杨时字中立,南剑人。幼颖异,能属文,稍长,潜心经史。九年,中进士第。时河南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丰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至

11、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zu)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注释】: 属(zh):撰写潜心:用心专而深 盖:大概。瞑坐:。 瞑:闭上眼睛游酢:杨时的同学,程门四子之一。侍立:恭敬地站在一旁,侍:服侍颐既觉:程颐睡醒后。1、这两篇文章都围绕着“雪”写了什么故事? 2、解释下列加粗加斜的字词 与儿女讲论文义 ( ) 而以书赴告同学者( ) 河、洛之士翕然师之( ) “撒盐空中差可拟 ( )3、下列加粗加斜的字词意义和用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未若柳絮因风起(凭借、趁着 ) b. 时河南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丰之际 ( 在 )c. 四年而颢

12、死,时闻之(代词,指程颢)d. 而以书赴告同学者( 因为 )4、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1) (2)时河南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丰之际 5、对于孩子们的比喻,谢太傅更喜欢谁的?从哪里可以看出?你更喜欢谁的?为什么? 6、看了乙文,你认为杨时是怎样的一个人?试抓住内容来概括。 【参考答案】1、略(只要能结合内容概括完整即可)2、 子侄辈 ; 通“讣” 讣告;做老师 ;比拟,相比。3、 c.d4、(1)还不如把它比作柳絮乘着风飘起。(2)当时,河南人程颢和弟弟程颐在熙宁、元丰年间讲授孔子和孟子的学术精要(即理学)。5、更喜欢兄女的比喻,从“大笑乐”一句可以看出;我更喜欢兄女的比喻,因为前文说“雪骤”

13、,就说明雪下得的很大,把此时的雪比作成柳絮更贴切,更形象。6、杨时聪明勤奋,虚心好学且尊敬老师。(内容结合占一半的分,只答前文得2分。)【译文】杨时字叫中立,是剑南将乐地方的人。小的时候就很聪颖显得与众不同,善写文章。年稍大一点既潜心学习经史,宋熙宁九年进士及第,当时,河南人程颢和弟弟程颐在熙宁、元丰年间讲授孔子和孟子的学术精要(即理学),河南洛阳这些地方的学者都去拜他们为师,杨时被调去做官他都没有去,在颍昌以学生礼节拜程颢为师,师生相处得很好。杨时回家的时候,程颢目送他说:“吾的学说将向南方传播了。又过了四年程颢去世了,杨时听说以后,在卧室设了程颢的灵位哭祭,又用书信讣告同学的人。程颢死以后

14、,又到洛阳拜见程颐,这时杨时已四十岁了。一天拜见程颐,程颐正闭着眼睛坐着,杨时与同学游酢(音zu)就侍立在门外没有离开,程颐已经察觉的时候,那门外的雪已经一尺多深了。 第十二课:论语十二章第一篇:甲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乙孔子观于周庙,有欹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谓何器也?”对曰:“此盖为宥座之器。”孔子曰:“闻宥座器满则覆虚则敧中则正有之乎?”对曰:“然。”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敧。孔子喟然而叹曰:“呜呼!恶有满而不覆者哉!”(韩诗外传)”注敧(q):倾斜。宥(yu)座:座位右边。“

15、宥”通“右”。中:这里指装水到一半。恶(w):哪里,怎么。1、 解释下面加点的字。(4分)(1)知之为知之( )(2)是知也( )(3) 思而不学则殆( )(4)满则覆( )2、 下列句子的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闻宥座器满/则覆/虚则敧/中则正有之乎?b、闻宥座器满/则覆虚/则敧中/则正有之乎?c、闻宥座器/满则覆/虚则敧/中则正/有之乎?d、闻宥座/器满则覆/虚则敧中/则正有之乎?3、.翻译上面语段中加横线的文字。(4分)(1)诲女知之乎?翻译: (2)孔子问于守庙者曰翻译: 4、乙文中孔子“恶有满而不覆者哉!”的感叹给了我们什么启示?(2分) 5、.这几段文字内容都与学习有

16、关,甲文和乙文都谈到了学习 、学习 方面的问题,孔子认为学习过程中 与 应该相结合。(2分)6、(1)孔子为什么要“使子路取水试之”?请根据文意简要说明。(1分)答: (2)孔子这样做有必要吗?谈谈你的看法,并结合文段内容说说理由。(2分)答: 【参考答案】1、(1)是(2)这(3)却,表转折(4)就2、c,闻宥座器,满则覆,虚则敧,中则正,有之乎?3.(1) 教给你对待知或不知的正确态度吧!(2)孔子问守庙的人说4、启示:人要谦虚,不要自以为是。5、 学习态度,学习方法 ,学,思,(2分)6、(1)孔子想要验证宥座器的特点(2)有必要。因为孔子虽然听说过,但并没有亲眼见过,验证一下才能够确认

17、。(孔子还特别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殆。要求人们把学习积累和钻研思考相结合,不能偏废)【译文】孔子到鲁桓公的庙中去参观,见到一种倾斜易覆的器具。孔子问看守庙宇的人:“这是什么器具?”守庙的人回答说:“这是用来给宽待赦免的人坐的器具。”孔子说:“我听说宽待赦免的坐具,空着时会倾斜,装了一半水就会正,装满水了就会翻倒。”孔子回头对学生说:“往里面灌水吧。”他的学生提水来灌,倒了一半水时欹器就端正了,装满了水后欹器就翻倒了,倒空了水它又倾斜了。孔子感慨地说:“唉,怎么会有满了而不倾覆的呢?”(二)(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

18、,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夏曰:

19、“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乙】: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注】愤:心里想求通而又未通。悱:想说又不知道怎么说。1.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1)诲女知之乎!( ) (2)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三军可夺帅也( ) (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2.下列句子的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b.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c.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d.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3.

2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义。(1)由,诲女知之乎! (2)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4.上文中哪则是论述学习态度的?哪则是论述学习方法的?(各举一例)并结合文章谈谈孔子怎样的教育思想?(6分) 参考答案:1.“女”通“汝”你的意思;“知”通“智”,聪明才智的意思;改变;开导2.d3.(1)子路啊,告诉你对待知和不知的态度吧(即对待学问的态度)!(2)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4.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 或“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或“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从上文可知,孔子教育弟子要实事求是、勤奋认真

21、、懂得方法且能注重兴趣的培养等。(结合文章内容能得4分,只答思想不结合内容得2分。)【译文】子路啊,告诉你对待知和不知的态度吧(即对待学问的态度)!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孔子说: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时,先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又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时,也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先不要往下进行了。 第十六课:诫子书第一篇:(一)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

22、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二)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注释:行:行为,操行。 澹泊:也写作“淡泊”,清心寡欲,不追求名利。 淫慢:过渡怠惰。淫,过度,慢,怠惰,不勤勉。 险躁:过分急躁。1.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 ) 及鲁肃过寻阳( )非学无以广才 ( ) 险躁则不能治性( )2.下列句子

23、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2公)a、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b、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c、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d、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3.翻译下列句子。(2分)(1)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2)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4、仔细阅读孙权劝学一文,说说孙权是用什么方法劝吕蒙学习的?(2分) 。5、读了以上两篇短文后,你受到了怎样的启发,请就其中一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2分) 。6、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孙权劝学的内容。(2分) 。7、仔细阅读诫子书一文,说说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2分) 。参考答案: 1.了解;等到,到了;增长; “治,陶冶性情2、b3、(1

24、)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处。(2)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4、用自己读书的体会,现身说法。(意对即可)5、提示:本题可就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志向、目标、修身、养德等其中一个方面谈自己受到的启发或教育。(只要言之成理即可)6、略7、告诫儿子要注重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意对即可)【译文】当初,对说:“你现在当权掌事了,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 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你事务多,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自认为大有益处。”吕蒙于是开始

25、学习。等到经过寻阳,和吕蒙谈论,十分惊奇地说:“你如今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地里的那个阿蒙了!”吕蒙说:“士别几日,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了,长兄怎么知晓事情这么晚啊!”鲁肃于是就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然后分别了。第二篇:【甲】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

26、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王安石伤仲永【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诫子书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邑人奇之()非淡泊无以明志()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 淫慢则不能励精()2.翻译下列句子。(4分)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3.下列虚词用法判断错误的两项是( )( ) (4分)a.或以钱币乞之(或者)b.贤于材人远矣(比)c

27、.仲永之通悟(动词,到)d.今夫不受之天(代词,指先天得到的能力)e.险躁则不能治性(就)f.非淡泊无以明志(来)g.则其受于人者(被)4.两文关于学习所持观点的相通之处是什么?其根据(或理由)各是什么?(3分)共同观点相通之处:根据(或理由): 参考答案:1. 感到惊异没有用来(的方法或途径)到,达到(要求) 振作2. (仲永)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还没有达到要求。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3.ac4.观点:要靠后天持恒不懈,否则难以成才。根据或理由:甲文:父亲醉心于眼前名利,致使仲永荒废学业;乙文:示例: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顽【译文

28、】 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带领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我叫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的才能消失了,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了。”王安石说:方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他的天赋,比一般有才能的人要优秀得多;但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

29、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还没有达到要求。他得到的天资是那样的好,没有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尚且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本来就不天生聪明,本来就是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难道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 第二十课:狼第一篇:【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

30、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乙】两牧竖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号如前状。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僵卧,久之不动。竖下视之,气已绝矣!【注释】牧竖:牧童。竖,童仆。 跑:兽类用足扒土。同“刨”。 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其一犬坐于前( )

31、弛担持刀( )意甚仓皇(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2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两项是( )a.两狼之并驱如故 故令嗥 b.目似瞑,意暇甚 意甚仓皇c. 其一犬坐于前 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 d. 相去数十步 一狼径去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4同是人与狼的较量,屠户与牧竖对狼的做法,你更赞同哪一种?为什么? 参考答案:1.像狗一样放下,卸下 神情多少2.bc3 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是增加一些笑料罢了。牧童爬下树一看,母狼已经断了气。于是得到了两只小狼。4. 开放题:更赞同甲文中屠户的做法,是因为屠户面对的是恶狼,

32、被迫自卫,除恶务尽,杀狼是正当的;而乙文中牧竖“杀狼”则出于一种无聊的残忍,张扬的是人性中恶的一面。【译文】两个牧童走进山林里(恰好)走到一个狼窝前,窝里有两只小狼,(两个牧童)谋划着各抓一只。(他们又)各自爬上一棵树,两棵树相距几十步远。过了一会儿母狼回来了,它钻进狼窝看见小狼不见了,神情十分惊慌。一个牧童在树上扭小狼的脚和耳朵,让它哀号;母狼听到小狼的叫声,仰头看见了(牧童和小狼),愤怒地冲到树下,一边嚎叫一边连爬带抓(着树干想爬上去)。(这时)另一个牧童也在另一棵树上扭着另一只小狼的脚和耳朵令它急急地哀嚎;母狼听到另一只小狼的哀嚎后停下来四处张望,看见另一棵树(上的小狼和牧童),它又放弃

33、这棵树奔跑向另一边,(它)边跑边嚎叫像刚才一样。第一棵树上的小狼又叫,它又回身奔向第一棵。口中叫个不停、脚下奔跑不止,来来回回跑了几十趟,跑得渐渐慢了,叫声渐渐弱了;不一会儿,(就累得)奄奄一息,直挺挺地倒在地上,过了许久,便一动不动了。牧童爬下树一看,母狼已经断了气。于是得到了两只小狼。第二篇:【甲】 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欻(,突然)一狼来,瞰担上肉,似甚垂涎,随屠尾行数里。屠惧,示以刃,少却。及走,又从之。屠思狼所欲者肉,不如悬诸树而蚤(同“早”)取之。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以空担,狼乃止。屠归,昧爽(天刚亮)往取肉,遥望树上悬巨物,似人缢死状。大骇逡巡,近视则死狼也。仰首细审,见狼口中含

34、肉钩,刺狼腭,如鱼吞饵,时狼皮价昂,直十余金,屠小裕焉。【乙】 一屠晚归,提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驰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1.甲、乙两文都选自聊斋志异,其作者为朝的。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及走,又从之

35、()直十余金 ()两狼之并驱如故 ()其一犬坐于前 ()3.甲、乙两文的情节都围绕屠户和狼的斗争展开,故事的开端点明的时间都是,地点都是;甲文表现的是屠户和狼的斗争,乙文表现的是屠户和狼的斗争。4.甲、乙两文在故事的发展部分都刻画了屠户的心理活动,所用的相同的一个词是“”。5.甲、乙两文在刻画屠户的同时,也刻画了狼,两文都表现了狼的;但甲文同时也表现了狼的,乙文则突出了狼的。6.甲文中的屠户最终取得胜利显示了他的,乙文中的屠户刀劈两狼突出了他的。7.乙文后面还有一段作者对故事的评论,这段评论的作用是,评论的原文是“,?。”如果给甲文也加一段与乙文相类的评论,该怎样说? 参考答案1. 清;蒲松龄

36、。 2. 跑;同“值”;原来;像狗一样。 3. 天快黑的时候、途中;一只、两只。 4. 惧。 5. 贪婪;愚蠢、狡猾。 6. 机智、聪明;勇敢、警觉。 7.点明主题、默写略;甲文评论略。【译文】有个屠夫卖完肉回家。天色已晚,忽然一只狼冲来,直看着担子里的肉,像是很馋,它跟在屠夫后面走了数里路。屠夫害怕,用刀吓它,它就稍微退一步;等屠夫朝前走,它又跟上。屠夫想,狼想要的是肉,不如暂且将肉挂在树上,等第二天早上再来拿。于是将肉钩好,踮起脚将肉挂在树上,再把空担给狼看,狼才停住不跟了。屠夫回去,天亮来取肉时,远远看到树上悬着一个大东西,好像人上吊死的样子,大惊,迟疑地走近看,原来是死狼。抬头仔细看,

37、就见狼口咬住肉,但钩子钩住了它的腭部,真像鱼上钩吃饵。那时狼皮价钱贵,值十余金,屠夫因此有些钱了。人们说爬上树求鱼,哪知,这狼爬上树求灾难。这实在令人好笑啊! 第三篇: 【甲】一屠晚归,提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驰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

38、前狼假寐,盖以诱敌。【乙】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竞忘其为狼。一日,主人昼寝厅事,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乃伪睡以俟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而取其革。“狼子野心”,信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选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干野心矣。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选自阅微草堂笔记)俟 :等待。 遁逸:原指逃跑,这里指“隐蔽”之意。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1)将啮其喉_(2)信不诬哉_(3)一狼洞其中_(4)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_2.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乃 伪 睡 /以 俟

39、 则 二 狼 /伺 其 未 觉 将 啮 其 喉 犬/ 阻 之 不 使 前 也。b.乃 伪 睡 以 俟/ 则 二 狼 伺 其 未 觉/ 将 啮 其 喉 犬 /阻 之 不 使 前 也。c.乃 伪 睡 以 俟/ 则 二 狼 伺 其 未 觉/ 将 啮 其 喉 /犬 阻 之/ 不 使 前 也。d.乃 伪 睡 /以 俟 则 二 狼/ 伺 其 未 觉/ 将 啮 其 喉 /犬 阻 之 不 使 前 也。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1)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2) 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干野心矣。 5. 这两篇文章都写的是狼,但告诉我们的道理不同,请你概括这两篇文章告诉我们的道理?(3分

40、) 参考答案:1.(1)咬(2)确实、的确(3)打洞(4)从隧道2. c.乃伪睡以俟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3(1) 不一会儿,其中一只狼径直离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一样坐在屠户的前面。(2)(狼)表面对别人好,可心中,却怀着不利于别人的想法,这可不仅仅是野心了。4 狼一文告诉我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我们不要惧怕,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而狼子野心的故事,告诉人们大多数坏人就是坏人,和狼一样,难改。要警惕像狼一样阴险狠毒的人,防人之心不可无(对人而言)。我们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要看清事物的实质。【译文】有个富人偶然得到两只狼崽,将它们和自家的狗混养在一起,早些时候

41、,倒也和狗平安相处。(两只小狼)稍稍长大些,但还是比较驯服的,渐渐地(富人)竟然忘记它们是狼。有一天,富人在客厅里休息,睡着后忽然听到许多狗“汪汪”地发出咆哮的吼叫声,他惊醒一看,周围一个人也没有。于是依旧准备睡觉,但是,狗又像刚才一样叫。他想不对劲,便假装睡着来看怎么回事,才发现原来那两只狼想等他睡去没防备时去咬他喉咙,忠心的狗发现了狼的企图,便阻止狼,不让他靠近主人。富人知道后立即把狼杀掉,并把他们的皮扒了。狼本性凶恶,实际上没有诬蔑它们啊!但是凶恶本性只不过是隐藏起来罢了。表面对别人好,可心中,却怀着不利于别人的想法,这可不仅仅是野心了。野兽这样凶残,这个人为什么还要养它,给自己制造祸害呢?第二十四课:寓言四则之二甲文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乙文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