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0 诗词阅读(过关训练)-中职高一语文上学期同步备考知识梳理与专项训练(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上册)(解析版)_第1页
专题10 诗词阅读(过关训练)-中职高一语文上学期同步备考知识梳理与专项训练(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上册)(解析版)_第2页
专题10 诗词阅读(过关训练)-中职高一语文上学期同步备考知识梳理与专项训练(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上册)(解析版)_第3页
专题10 诗词阅读(过关训练)-中职高一语文上学期同步备考知识梳理与专项训练(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上册)(解析版)_第4页
专题10 诗词阅读(过关训练)-中职高一语文上学期同步备考知识梳理与专项训练(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上册)(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10诗词阅读一、阅读下面的词,完成题目。沁园春·长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道。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洋溢着词人乐观的革命激情。B.一个“看”字,总领以下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C.词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D.一个“恰”字,统领以下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答案:A解析:开头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但没有体现出“洋溢着词人乐观的革命激情”。2.词句“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在结构上起作用。答案:解析:承上启下或过渡3.“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两句中的“击”和“翔”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结合词句进行简要分析。答案“击”生动形象地刻画了雄鹰在天空中翱翔的样子,给人以力量感;“翔”准确细腻地表现了鱼在水中自由自在游动的情态,给人以美的享受。二、阅读《雨巷》的开头和结尾两节,回答问题。(一)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二)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1.诗一开始用“悠长”“寂寥”的雨巷表明了居住地的,以“细雨”表现了的天气特点。答案:幽僻阴沉郁闷2.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本诗属于诗,诗中的“我”是一个什么形象?答案:抒情“我”是一个在这样的雨巷中孤独行走的彷徨者,是一个在政治低压下因找不到出路而陷于彷徨,但仍对美好理想怀着憧憬和追求的青年知识分子。3.《雨巷》是一首含蓄的诗。人们对这首诗中的“姑娘”有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姑娘”相当于诗人心中的理想,还有人认为“姑娘”仅是姑娘,没有其他的意思。你有什么看法?答案:从诗的更深的象征性意蕴看,这首诗中的“姑娘”其实就是诗人的理想。他的彷徨求索就是为了寻找“姑娘”——理想。“姑娘”出现了,但是她的步履、她的颜色,连同她的太息与惆怅莫不带有可望而不可即的意味,象征着诗人虽执着追求理想但又无法把握,表现了他追求美好理想的信念却又徒劳的那种孤苦心情,带有悲剧色彩。4.诗的结尾重复了开头,它的作用是什么?但把“逢着”改为“飘过”,又说明了作者怎样的心态?答案:从全诗看,第一节和最后一节除“逢着”改为“飘过”之外,其他语句完全一样,这样,同一主调在诗中重复出现,形成回环迭唱的效果,不仅加重了诗人彷徨苦闷的心境,也表明了追求理想的坚贞与执着,以及这种追求的虚幻与迷惘,反映了诗人当时复杂、矛盾的心态,更增强了全诗的音乐性。三、阅读《我愿意是急流》,完成题目。我愿意是急流裴多菲我愿意是急流,山里的小河,在崎岖的路上、岩石上经过……只要我的爱人是一条小鱼,在我的浪花中快乐地游来游去。我愿意是荒林,在河流的两岸,对一阵阵的狂风,勇敢地作战……只要我的爱人是一只小鸟,在我的稠密的树枝间做窠,鸣叫。我愿意是废墟,在峻峭的山岩上,这静默的毁灭并不使我懊丧……只要我的爱人是青春的常春藤,沿着我荒凉的额,亲密地攀缘上升。我愿意是草屋,在深深的山谷底,草屋的顶上饱受风雨的打击……只要我的爱人是可爱的火焰,在我的炉子里,愉快地缓缓闪现。我愿意是云朵,是灰色的破旗,在广漠的空中懒懒地飘来荡去,只要我的爱人是珊瑚似的夕阳,傍着我苍白的脸,显出鲜艳的辉煌。1.这是一首爱情诗,你能从诗中读出诗人怎样的爱情观?你同意这种爱情观吗?谈谈你的看法。答案:诗人作为男性,表现愿意为爱情付出自己一切而换取爱人的幸福,这是一种可贵、伟大的爱情观。2.诗歌第①段中意象的对比有何作用?答案:“崎岖”和“快乐”形成第一处对比。小鱼在水中“游来游去”是悠闲欢快的,而急流、小河在崎岖的山路上跋涉是艰辛痛楚的。但“只要”爱人是“快乐”的,诗人就甘愿面对崎岖,承受痛楚。3.一组意象已能表达诗人对爱情的态度,诗人为什么还要选择这么多意象?答案:诗中作为比喻的自然现象包罗万象,丰富多彩。上至广漠的天空,下至河流山谷;大到山崖废墟,小至一鸟一鱼,意境开阔,画面舒展。这不仅展现出诗人自由、开朗、奔放的襟怀,也将诗人的爱情表白推向一个更高的境界。4.这些意象在顺序安排上有什么特点?对主旨的表达有什么作用?答案:.由快乐的小鱼到鲜艳的辉煌,这是爱人走向成熟的生命历程。成长过程中爱人需要保护,诗人挺身而出,与狂风作战,饱受风雨的打击,哪怕毁灭也绝不懊丧;而当爱人的生命步入辉煌时,诗人则又退在一旁,甘做陪衬。这样的顺序安排,一步步衬托出诗人高尚的情操,感人至深。5.末段着重写色彩的对比,诗人要表达什么意思?答案:旨在表现诗人将爱人的生命、生活衬托得更鲜艳、辉煌。四、阅读《伐檀》,完成题目。伐檀坎坎伐檀①兮,寘之河之干②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③貆④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坎坎伐辐兮,寘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⑤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坎坎伐轮兮,寘之河之漘⑥兮,河水清且沦猗。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囷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注]①檀:檀树。②干:岸。③县:通“悬”,悬挂。④貆(huán):兽名,狗獾子。皮可制裘。⑤特:三岁的兽,泛指大兽。⑥漘(chún):水边。1.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这首诗反映了《诗经》“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B.这首诗每段的三、四句是奴隶们对不劳而食的奴隶主发出的愤怒质问。C.这首诗每段的末句表现了奴隶对不平等的社会现象的感叹,标志着奴隶们的初步觉醒。D.这首诗采用了“赋”与“兴”相结合的手法,从而更有力地突出了“刺贪”的主题。答案:C解析:C项,标志着奴隶们的初步觉醒”的理解有误。这首诗每段的末句表现了奴隶对不平等的社会现象的感叹,由景入情,引出对奴隶主不劳而获的冷嘲热讽和愤怒质问。2.诗作者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分别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试举例分析。答案:①“兴”的手法。每章前三句起兴,以奴隶在河边伐木劳动的情景起兴,由景入情,引出对奴隶主不劳而获的冷嘲热讽和愤怒质问。以劳动情景起兴不仅烘托气氛,引出所咏之辞,而且也与奴隶主坐享其成形成对比。②“重章叠句,反复咏叹”的手法。全诗三章,只有少数几个词的变化,使诗的主题鲜明,音律和谐。3.本诗采用了重章迭句、反复咏叹的艺术手法,请具体说明其作用。(1)复“伐檀”“伐辐”“伐轮”,意在表现。(2)复“县貆”“县特”“县鹑”,意在表现。(3)复“不素餐”“不素食”“不素飧”,意在表现。答案:(1)奴隶们劳动的辛苦(2)奴隶主的不劳而获(3)对奴隶主不劳而获的讽刺。五、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题目。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1.对开头三句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是虚写。“大江东去”比喻千古历史,如同水里淘金一样,最后积淀出历史人物。B.是实写。写出东去的长江,波涛冲刷,不见一丝旧迹,只有一些优秀人物还留在人们的传说中。C.从大处着笔,虚实结合,不仅给人以极佳的视听效果,写尽雄伟壮丽的长江气势,而且化空间为时间,从长江之景写到历史长河,从对自然伟力的惊赞转到对历史英雄的赞叹。D.概括长江的总体气象,用比喻概括整个人类历史。答案:C解析:C项对开头三句的分析更全面,更准确。2.对文中三处写景的句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一个“穿”字,突破了山崖“刺破青天锷未残”的气势。B.“卷”字用拟人手法,展现波涛翻卷动荡之貌,写出浪花激溅之状。C.“拍”不仅给人大浪撞击大石的视觉效果,还给人以撞击声。D.“惊”字,既写出涛之气势,更写出浪涛给人的感受。答案:B解析: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汹涌澎湃的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无数堆雪白的浪花。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写古战场“江山如画”的是哪三句?答案: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4.作者正面描写赤壁景象,起什么作用?答案:写赤壁雄奇惊骇之景,目的在于衬托当年古战场之激烈,而这又是为了衬托英雄人物。六、阅读下面的诗文,完成题目。静女《诗经》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下列关于这首诗的解读,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这首诗写的是青年男女幽会的过程,体现出青年男女之间纯美爱情的美好。B.这首诗是从女子一方来写的。C.全诗以男子的口吻写幽期密约的乐趣,语言浅显,形象生动,气氛欢快,情趣盎然。D.这首诗蕴含着主人公等待的不安、相见的欢喜及回忆里的甜蜜。答案:B解析:这首诗是从男子的视角来写的。诗是从男子一方来写的,但通过他对恋人外貌的赞美,对她待自己情义之深的宣扬,也可见出未直接在诗中出现的那位女子的人物形象,甚至不妨说她的形象在男子的第一人称叙述中显得更为鲜明。而这又反过来使读者对小伙子的痴情加深了印象。七、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短歌行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1)。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2)。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3),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1.把空缺处的诗句补充完整。(1)忧思难忘(2)鼓瑟吹笙(3)绕树三匝答案:(1)忧思难忘(2)鼓瑟吹笙(3)绕树三匝2.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A.譬(pì)如慷慨(kǎi)呦呦(āo)B.吹笙(sheng)沉吟(yín)可掇(duō)C.阡陌(qiānmò)子衿(jīn)契(qì)阔D.三匝(zā)吐哺(bǔ)鼓瑟(sè)答案:A解析:“呦”应读“yōu”。呦(yōu)呦:鹿叫的声音。3.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A.对酒当歌,人生几何B.青青子衿,悠悠我心C.明明如月,何时可掇D.但为君故,沉吟至今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古今异义。B项,古今义相同,均指颜色。A项“几何”古义为“多少”,今义指一门学科。C项“明明”古义为“光明、明亮”,今义表示显然如此或确实(下文意思往往转折)。D项“沉吟”古义为“沉思,深思”,今义为“低声吟咏;(遇到复杂或疑难的事)迟疑不决,低声自语”。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准确的一项是()A.慨当以慷当以:应当,可以。B.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掇:拾取、摘取。C.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存:礼遇。D.绕树三匝匝:遍。答案:B解析:B项,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当空悬挂的皓月哟,什么时候可以摘取呢?掇:拾取、摘取。A项,当以:没有实义。慨当以慷当:宴会上歌声慷慨激昂。C项,存:问候,探望。越陌度阡,枉用相存:远方宾客穿越纵横交错的田路,屈驾前来探望我。D项,匝:周,圈。绕树三匝:绕树飞了三周却没敛翅。5.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对酒当歌B.乌鹊南飞C.鸡鸣桑树颠D.鼓瑟吹笙答案:C解析:A项句意:对着酒应该放声高唱。歌:名词活用为动词,唱歌。B项句意:一群寻巢乌鹊向南飞去。南:名词作状语,向南。C项句意:桑树顶有雄鸡不停啼唤。D项句意:我将奏瑟吹笙宴请宾客。鼓:名词作动词,弹奏。八、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春江花月夜张若虚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1),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2)。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3)?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4)。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5)。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1.把空缺处的诗句补充完整。(1)滟滟随波千万里(2)皎皎空中孤月轮(3)谁家今夜扁舟子(4)愿逐月华流照君(5)江潭落月复西斜答案:(1)滟滟随波千万里(2)皎皎空中孤月轮(3)谁家今夜扁舟子(4)愿逐月华流照君(5)江潭落月复西斜2.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A.滟(yàn)滟芳甸(diàn)霰(xiàn)弹B.皎(jiǎo)皎汀(tīng)上青枫浦(pǔ)C.扁(biǎn)舟子捣衣砧(zhān)纤(xiān)尘D.鸿雁(hóngyàn)碣(jié)石潇湘(xiāoxiāng)答案:C解析:“扁”应读“piān”。扁舟子:飘荡江湖的游子。扁舟,小舟。“砧”应读“zhēn”。捣衣砧:捣衣石、捶布石。3.“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两句暗示了什么?答案:这两句的意思是:大雁远飞却不能飞出月光,鱼儿出没只能使水面泛起波纹,暗示大雁和鱼儿都没办法传书。4.本诗的核心意向是什么?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蕴含了哪些情怀或感情?答案:本诗的核心意向是“月”,营造了一种空灵而美妙的意境,蕴含着对自然的永恒与生命的短暂的思考,以及游子思妇的羁旅之愁、相思之苦。5.“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这四句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答案:诗言志词抒情,四句诗中“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青枫浦”为地名,但“枫”“浦”在诗文中又常用为离别的景物、处所。“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正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九、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燕歌行高适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1.下列对全诗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A.“残贼”意为残留的贼兵,既表达了对敌军的愤恨之情,也表明出征之前对敌军的轻视,为后面写战败埋下了伏笔。B.“羽书”即羽檄,古代军事文书,插上鸟羽以表示紧急,必须迅速传递;“瀚海”指当时靠近我国东北沿海一带的地区。C.“塞草”“落日”等萧飒景象为“斗兵稀”作衬托,又写战斗一直持续到傍晚;“身当恩遇常轻敌”正面点出被围兵败的原因。D.本诗题材、体裁为作者首创,全诗叙写边关战事,格调雄健激越,慷慨悲壮,节奏起伏跌宕,张弛有度,堪称边塞诗代表作。答案:C解析:A项“‘残贼’意为残留的贼兵”是错误的。“残贼”意为残忍暴虐的敌寇。B项“‘瀚海’指当时靠近我国东北沿海一带的地区”是错误的。“瀚海”是唐代对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北及现在准噶尔盆地一带广大地区的泛称。D项“本诗……体裁为作者首创”是错误的。这是乐府旧题,本诗为高适按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