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上)第一轮复习教案_第1页
高三(上)第一轮复习教案_第2页
高三(上)第一轮复习教案_第3页
高三(上)第一轮复习教案_第4页
高三(上)第一轮复习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三(上)第一轮复习教案绪论考纲要求1.生物的基本特征2.生物科学的新进展3.高中生物课学习的要求和方法教学目的1.生物的基本特征(B:识记)。2.生物科学的新进展(A:知道)。3.高中生物课学习的要求和方法(A:知道)。教学重点:1.生物的基本特征。2.高中生物课学习的要求和方法。教学难点:生物的基本特征教学过程一、生物的基本特征(B)(一)共同的基础1.物质(化学组成):蛋白质、核酸2.结构: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除病毒外)(二)新陈代谢1.概念:活细胞中全部有序化学反应的总称2.实质:生物体自我更新的过程;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是生物与非生物最本质的区别;是生物的最基本特征。(三)应激性1.概念:对刺激发生反应,以适应环境2.实例:根的向地性(重力),茎的向光性(单侧光)3.与适应性的关系:应激性是生物产生适应性的生理基础。应激性是指生物能对外界的刺激能够产生反应,它更多地强调刺激反应的过程。在短时间内完成,刺激消失后反应也在不久后消失。适应性是指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与环境表现相适合的现象,它更多地强调结果。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比较稳定。即使刺激消失,这种适应环境的结果也不会在短时间内发生改变。遗传性强调的是生物对刺激作出反应的的具体形式,不同生物对同一刺激作出反应的具体形式是不同的,这是由不同生物的遗传性所决定的。生物体所表现的应激性、适应性最终是由遗传性决定的。(四)生长、发育和生殖1.生长:生物体由小大结构:细胞的分裂和生长原因代谢:同化作用>异化作用2.发育: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系列变化成熟个体3.生殖:成熟个体产生后代使种族得以延续。该特征对种族有重要意义,而对生物个体而言是最不重要的一个特征。(五)遗传和变异1.遗传:保持物种的稳定性(相对)2.变异:使物种不断进化(绝对)(六)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1.形态结构、习性适应环境2.生物影响环境二、生物科学的发展(A)描述性生物学、实验性生物学、分子生物学三、当代生物科学的新进展(A)1.微观方面:细胞水平分子水平举例:生物工程成果医药方面:乙肝疫苗、干扰素、人类基因组计划(2.5-3万)农业生产:转基因生物、两系法杂交水稻能源开发:石油草环境保护:超级菌(有益菌)2.宏观方面:生态学举例:生态学方面的成果生态农业:原理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目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四、学习高中生物课的要求和方法(A)第二章生物活动基本单位----细胞第一节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考纲要求1.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主要有二十多种,包括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2.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的重要作用3.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教学目的1.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主要有二十多种,包括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B:识记)。2.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的重要作用(B:识记)。3.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B:识记)。教学重点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的重要作用教学难点;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教学过程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B)种类大量元素:CHONPSKCaMg(强调含量,万分之一以上)微量元素:FeMnBZnCuMoCl(除含量少以外强调必需,是维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二、作用(B)C是最基本的元素1.构成原生质CHON是基本元素CHONPS是主要元素,约占原生质总量的97%(其中O是含量最多的)2.构成化合物: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主要的物质基础是蛋白质和核酸)3.影响生命活动:如B能促进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的伸长三、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统一性:含元素的种类相同差异性:各元素的含量差异很大第二节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考纲要求1.组成生物体的水、无机盐、蛋白质、核酸这几种化合物的化学元素组成、在细胞内存在的形式和重要的功能2.组成生物体的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是生命活动的基础教学目的1.组成生物体的水、无机盐、蛋白质、核酸这几种化合物的化学元素组成、在细胞内存在的形式和重要的功能(C:理解)。2.组成生物体的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是生命活动的基础(C:理解)。教学重点1、组成生物体的无机化合物各有机化合物的化学元素组成、2、在细胞内存在的形式和重要的功能。教学难点蛋白质的化学元素组成、相对分子质量、基本组成单位、分子结构和主要功能。核酸的化学元素组成、相对分子质量、基本组成单位、分子结构和主要功能。3、自由水/结合水的比值与新陈代谢的关系。教学过程一、构成细胞的化合物(C)(一)细胞中各种化合物占细胞鲜重的比例(P12表格)含量最多的是水、含量最多的有机物是蛋白质(二)存在形式和功能水(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水)结合水: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组成成分(与其他物质结合或被吸附在亲水性物质的周围,不能自由流动)自由水:良好的溶剂、参与生化反应、运输营养和废物无机盐(1)形式:大多数以离子状态存在(2)功能:①组成成分(Mg2+叶绿体Fe2+血红蛋白)②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血钙过低抽搐)③维持细胞的渗透压(细胞内外的无机盐含量)和酸碱平衡(血液中的缓冲对)3.糖类(1)元素组成:CHO(2)种类六碳糖:葡萄糖(重要的能源物质)①单糖五碳糖:核糖C5H10O5(RNA的成分)脱氧核糖C5H10O4(DNA的成分)其他:果糖、半乳糖植物:蔗糖、麦芽糖②二糖动物:乳糖植物:淀粉、纤维素③多糖(C6H10O5)n动物:糖元(肝糖元和肌糖元)(3)转化关系二糖单糖CO2+HO2+能量多糖(4)功能:构成生物体的重要成分;细胞和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4.脂类(1)元素组成:CHO(NP)(2)种类①脂肪:(CHO)储能等②类脂:构成生物膜的重要成分(基本骨架)胆固醇③固醇性激素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和生殖过程维生素D5.蛋白质(1)元素组成:CHON(S)(2)基本单位——氨基酸①种类:约20种②通式:③结构特点:至少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且连在同一个C原子上,R基不同导致种类不同(R基中有些为烃链,而有些含有-OH、-SH、-NH2、-COOH等官能团)(3)多肽①形成:脱水缩合(肽键:-CO-NH-)②构成:多个氨基酸分子经脱水缩合形成含有多个肽键的的化合物如:n个氨基酸n肽(含有n-1个肽键)+(n-1)分子水③结构:链状(即肽链,一条或数条肽链通过特定的化学键形成具特定功能的蛋白质)(4)蛋白质(生命活动的体现者)①结构多样性:(原因)构成生物体的重要成分:如人和动物的肌肉催化作用:如酶②功能多样性:运输作用:如血红蛋白、载体调节作用:如胰岛素、生长激素免疫作用:如抗体(5)相关计算肽键数=脱水分子数=氨基酸数-肽链条数蛋白质的相对分子量=氨基酸的平均分子量×氨基酸数-18×脱水分子数蛋白质质含-NH2、-COOH的“至少”量=肽链条数[蛋白质变性:蛋白质分子结构并不稳定,在重金属盐(汞盐、银盐、铜盐)、酸、碱、乙醇等存在或加热至70-100℃或在X射线、紫外线等照射下,其空间结构会发生改变或破坏,导致蛋白质变性,使蛋白质的生物活性彻底丧失,这一过程是不可逆的。用酒精、紫外线或加热等方法能杀菌消毒,就是因为这样会导致细菌的菌体蛋白变性失活。]6.核酸(1)元素组成:CHONP(2)基本单位——核苷酸核糖核苷酸脱氧核糖核苷酸五碳糖+含氮碱基+磷酸(3)分类和分布脱氧核糖脱氧核糖核苷酸脱氧核糖核酸(DNA):含氮碱基+磷酸+五碳糖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核糖核糖核苷酸核糖核酸(RNA)主要存在于细胞膜质中。(4)结构和功能结构:具有多样性,是指DNA或RNA中碱基序列的多样性。功能:核酸是遗传信息的载体,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三)小结构成生物体的元素和化合物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但任何一种化合物都无法单独完成某项生理活动,只有有机地组织起来,才能表现生命现象。细胞是这些物质最基本的组织结构形式。生物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第一节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一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考纲要求1.细胞膜的分子结构2.细胞膜的主要功能教学目的1.细胞膜的分子结构(D:应用)。2.细胞膜的主要功能(D:应用)。教学重点:细胞膜的分子结构。细胞膜的主要功能。教学难点:细胞膜内外物质交换的主动运输方式。教学过程一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一)成分:磷脂分子、蛋白质分子和少量糖类(位于膜外侧)(二)结构:(观察图2-4,注意糖链的分布)(D)磷脂双分子层是膜的基本骨架。蛋白质分子镶在膜的表面,有的嵌插在磷脂双分子层中。膜外表面的有些蛋白质与多糖结合形成糖蛋白——糖被。(三)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两种成分都可流动)(四)功能特性:选择透过性(选择透过性膜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细胞要选择吸收的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期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注意与半透膜比较)(五)功能(D)保护:与外环境隔开,维持细胞内部环境的稳定。控制细胞内外物质的交换自由扩散:物质由高浓度低浓度。如O2、CO2、甘油、乙醇、苯;HO2,脂溶性维生素(物质)。影响速率的因素:浓度差或分压差。(2)主动运输:物质由低浓度高浓度,需载体、能量。·若物质由低浓度高浓度则必为主动运输,但主动运输不一定都是由低浓度高浓度。另外图中由细胞外向细胞内也是不一定的。·如:葡萄糖、氨基酸等有机小分子和各种离子(矿质离子、有机基团)·意义:主动地选择吸收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排出新陈代谢产生的废物和对细胞有害的物质。对完成各项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影响速率的因素:载体、能量(直接)温度、PH(间接)(3)内吞作用和外排作用:大分子和颗粒性物质进出细胞。其他功能:细胞识别、分泌、排泄和免疫等附:细胞壁:植物细胞具有;化学成分为纤维素和果胶;对细胞有支持和保护作用。注意其他有细胞壁的生物类型。二细胞质的结构和功能考纲要求1.细胞质基质的成分和功能2.细胞器的基本结构与主要功能3.细胞器的基本结构与主要功能的关系4.细胞结构的统一性教学目的细胞质基质内含有的物质和细胞质基质的主要功能(C:理解)。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基本结构及主要功能(D:应用)。内质网、核糖体、高尔基体、中心体、液泡这几种细胞器的主要功能(C:理解)。教学重点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基本结构及主要功能。内质网、核糖体、高尔基体、中心体、液泡的主要功能。教学难点: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基本结构及主要功能。教学过程二、细胞质的结构和功能(一)细胞质基质:细胞新陈代谢提供场所、物质和环境条件。(二)细胞器1.线粒体结构:双层膜、嵴(扩大膜面积)、基质成分:呼吸酶、DNA等功能: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在新陈代谢旺盛处分布较集中)2.叶绿体结构:双层膜、基质、基粒(扩大膜面积)等成分:色素、光合酶、DNA等功能:光合作用的场所分布:植物细胞特有3.内质网结构:单层膜分类:滑面型、粗面型功能:增大膜面积;与蛋白质、脂类和糖类的合成有关;也是蛋白质等的运输通道4.高尔基体(1)结构:扁平囊、单层膜植物: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与纤维素的分泌有关)(2)功能:动物:与细胞分泌物的形成有关5.核糖体成分:蛋白质、RNA和酶(这时的酶有指RNA的)功能:合成蛋白质的场所附着核糖体:合成分泌蛋白(如抗体、酶、蛋白质类激素)和膜蛋白游离核糖体:合成结构蛋白(细胞质中的蛋白质)和特殊蛋白(如血红蛋白)分布:所有细胞生物都具有核糖体6.中心体结构:两个中心粒、无膜结构功能: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有关分布:动物和低等植物细胞7.液泡结构:单层膜、含细胞液功能:储存物质(糖类、无机盐、色素、蛋白质等)与渗透吸水有关分布:一般植物细胞才具有三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考纲要求1.真核细胞的细胞核的结构和主要生理功能2.原核细胞的基本结构,以及和真核细胞结构的比较教学目的真核细胞的细胞核的结构和主要功能(D:应用)。原核细胞的基本结构(C:理解)。教学重点:真核细胞的核膜和染色质。原核细胞中核区的结构特点。教学难点:关于真核细胞的细胞核中染色质,在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的形态变化。教学过程三、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一)结构核膜:双层膜,上有核孔(是mRNA、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出入细胞的通道),离子和小分子物质(如氨基酸、葡萄糖)可以通透核膜。核仁:核仁在细胞分裂时会周期性消失和重建。核仁与核糖体的形成有关。染色质:成分:DNA和蛋白质为主,还有少量RNA。染色质与染色体的关系:细胞中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形态。(二)功能:储存遗传物质、DNA复制、细胞遗传特性和细胞代谢活动控制中心。(三)原核细胞的基本结构结构(1)细胞壁:主要成分是糖类和蛋白质结合成的化合物。(有细胞壁的生物:植物、原核生物、酵母菌)(2)细胞膜:成分和结构与真核生物相似(3)细胞质:只有一种细胞器——核糖体,没有其他细胞器。(4)核区:没有由核膜包围的典型的细胞核。(原核细胞最主要特点)DNA裸露,不与蛋白质结合,因此没有染色体。小结:细胞只有保持完整性,才能正常完成各项生命活动。第二节细胞增殖考纲要求真核细胞的有丝分裂真核细胞有丝分裂的细胞周期的概念和特点无丝分裂方式的过程和特点教学目的;1.真核细胞的有丝分裂(D:应用)。2.真核细胞有丝分裂的细胞周期的概念和特点(B:识记)。3.无丝分裂方式的过程和特点(A:知道)。教学重点:真核细胞有丝分裂的细胞周期的概念和特点。真核细胞的有丝分裂的过程。教学难点:真核细胞的有丝分裂的过程中,各个时期染色体的变化特点。教学过程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单细胞生物:产生新个体细胞增殖产生新细胞→补充衰老死亡细胞(方式:分裂)多细胞生物产生生殖细胞,形成受精卵,最终发育成新个体一、有丝分裂(分裂的主要方式)(一)细胞周期概念:从一次分裂完成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是一个细胞周期。包括间期和分裂期,间期用时远长于分裂期(约1/10)。(二)间期:染色体复制、DNA分子数目加倍。G1:DNA合成前期,进行RNA和蛋白质的合成。(用时最长)间期S:DNA合成期,进行DNA的复制。(用时居中)G2:DNA合成后期,进行RNA和蛋白质的合成。(用时最少)经过间期后的染色体(质)上,每个都含有2分子DNA,2个染色单体。(三)分裂期:复制的染色体平均分配到两子细胞中(各分裂相中染色体的变化)染色质→染色体;核仁解体、核膜消失植物:由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纺锤体(1)前期:出现纺锤体动物:两组中心粒发出的星射线形成纺锤体;染色体散乱分布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赤道板是个位置,无具体结构)(2)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是计数的最佳时期)着丝点分裂,两条染色单体→两条染色体(染色体数目加倍)(3)后期染色体平均移向两极染色体→染色质纺锤体消失(4)末期核膜、核仁重现植物:细胞中部形成细胞板扩展为细胞壁,细胞质的分裂将细胞质分开,形成两个子细胞。动物:细胞膜从中部向内凹陷,把细胞缢裂成两个子细胞。.绘制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数目变化曲线。(注意横纵坐标及曲线形状)(四)意义: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以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由于染色体上有遗传物质,因而在生物的亲代和子代之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二、无丝分裂(也有DNA的复制)过程:核延长→核缢裂;质缢裂→两个细胞特点:不出现纺锤丝和染色体实例:蛙的红细胞三、减数分裂:产生有性生殖细胞的特殊有丝分裂第三节细胞的分化、癌变和衰老考纲要求:1、理解细胞分化的概念及其在个体发育中的意义2、知道细胞癌变的特征和机理3、知道细胞的衰老与人类及动植物的寿命之间的关系教学目的细胞的分化、癌变和衰老的知识(A:知道)教学重点:关于细胞分化的的概念和在个体发育中的意义。教学难点:细胞的全能性、细胞癌变的原因教学过程概念:在个体发育中,相同细胞的后代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持久、不可逆)细胞的分化过程:受精卵生长组织器官系统→生物体植物细胞已经分化的细胞,仍具有发育的潜能全能性举例:胡萝卜根组织培养;花药离体培养动物细胞的全能性:整个细胞的全能性受到限制,但细胞核仍保持正常:组织→器官→系统→生物体过程:细胞分裂癌变:细胞(不受机体控制,恶性增殖)→癌细胞无限增殖特征改变形态结构易转移和分散(与表面糖蛋白减少有关)细胞的癌变物理因子:电离辐射、X射线、紫外线因子化学因子:砷、苯、焦油等病毒生物:肿瘤病毒或致癌病毒(150多种)机理:致癌基因常态抑制→正常生长、发育因子激活→癌变预防:避免接触致癌因子;保持身心健康,养成良好习惯正常生命现象:发生→分化→衰老→死亡水分减少、体积变小、代谢减慢酶活性降低。如白发特征色素积累。如老年斑细胞的衰老染色质固缩,核增大膜通透性改变,运输功能降低原因:假说阶段。(如突变论、DNA损伤论、自由基理论和程序死亡论。第三章新陈代谢第一节新陈代谢与酶考纲要求:理解酶的特性并能熟练解答相关的实验题教学目的:酶的发现(A:知道)。酶的概念(D:应用)。酶的特性(D:应用)。教学重点:酶的概念。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专一性和需要适宜条件的特点。教学难点:组织和引导学生完成酶具有高效性、专一性的实验。教学过程:一、新陈代谢细胞中全部有序化学反应的总称酶催化代谢的正常进行新陈代谢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征,是生物与非生物最本质的区别二、酶的发现1.1783年,意大利斯巴兰让尼验证了胃具有化学性消化的作用2.1863年,德国施旺从胃液中提取出消化蛋白质的物质3.1926年,美国的萨姆纳从刀豆中提取出脲酶的结晶,并通过化学实验证实脲酶是一种蛋白质20世纪30年代,提取出多种酶的蛋白质结晶,并指出酶是一类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质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切赫与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三、酶的的概念:酶是活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的酶是蛋白质,少数的酶是RNA四、酶的特性高效性:一般地说,酶的催化效率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化合物或一类化合物的化学反应酶的专一性生化反应的多样性酶的多样性蛋白质的结构多样性温度、酸碱度影响酶的活性:高温、低温以及过酸和过碱,都会影响酶的活性,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影响曲线如下该曲线在最适温度两侧不对称;该曲线在最适PH两侧基本对称。(1)过酸、过碱和高温,都能使酶的酶分子结构遭到破坏而失去活性(不可逆)(2)低温虽然使酶的活性明显降低,但酶的分子结构没有破坏,酶的活性在适宜的温度下可以恢复(3)不同的酶有不同的最适温度和最适PH第二节新陈代谢与ATP考纲要求:ATP的生理功能、结构简式、ATP与ADP的相互转化以及ATP的形成途径教学目的:ATP的生理功能和结构简式(C:理解)。ATP与ADP的相互转化以及ATP的形成途径(C:理解)。教学重点:ATP的生理功能。ATP与ADP的的相互转化以及ATP的形成途径。教学难点:ATP与ADP的的相互转化以及ATP的形成途径教学教程一、ATP(三磷酸腺苷)的结构简式结构简式:A—P~P~P各部分含义:A:腺苷(腺嘌呤+核糖)T:三个P:磷酸基—:普通磷酸键~:高能磷酸键(储存大量化学能)3.结构特点:含有两个高能磷酸键,且远离腺苷的哪个高能磷酸键既容易分解释放能量(为各种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又容易形成而储存能量二、ATP与ADP的相互转化转化:(该可逆反应中物质是可逆的,但能量是不可逆的。正反应所需的能量来自光合作用或呼吸作用,而逆反应中的能量来自ATP中高能磷酸键的断裂。)来源: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磷酸肌酸的转移)正反应能量能量去路:形成“远离A的那个高能磷酸键”来源:“远离A的那个高能磷酸键”断裂逆反应能量去路:参与各种生命活动ATP的存在与含量:生物体细胞内普遍存在,但含量很少。(转化十分迅速)ATP的生理功能:ATP水解时释放的能量是生物体进行细胞分裂、肌肉收缩、主动运输等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三、ATP的再生途径(一)植物光合作用:光能化学能+ADP+PiATP呼吸作用:有机物能量热能(散失)形成ATP(二)动物1.呼吸作用:有机物能量热能(散失)形成ATP磷酸肌酸化学能+ADP+PiATP第三节光合作用考纲要求:光合作用的过程;意义;光合作用相关的计算。教学目的:1.光合作用的发现(A:知道)。2.叶绿体中的色素(C:理解)。3.光合作用的过程和重要意义(D:应用)。教学重点:叶绿体中的色素。光合作用的过程。光合作用的重要意义。教学难点;光合作用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教学过程:一、光合作用的概念和总反应式: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的过程。CO2+H2O(CH2O)+O26CO2+12H2OC6H12O6+6H2O+6O2二、光合作用的发现年代创新发现人创新实验设计思路及现象实验结论1771年普时斯特利点燃的蜡烛与绿色植物放在密闭玻璃罩内,现象:蜡烛不易熄灭。小鼠与绿色植物放在密闭玻璃罩内,现象:小鼠不容易窒息而死。植物可以更新空气1864年萨克斯把绿色植物放在暗处几小时,目的是让叶片中的营养物质(淀粉)消耗掉,然后一半曝光,另一半遮光一段时间后,用碘蒸汽处理叶片,发现遮光的一半无颜色变化,曝光的一半则呈深蓝色。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淀粉1880年恩吉尔曼水绵+好氧细菌黑暗、显微镜没有空气观察极细光束照射叶绿体完全曝光现象:好氧细菌只现象:好氧细菌集集中在带状叶绿体中在带状叶绿体所被光束照射到部位有受光部位的周围附近。(远离叶绿体的其余部位分布很少)氧气是叶绿体释放出来的,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20世纪30年代鲁宾和卡门实验方法是同位素标记法H218O、CO2→现象:释放的氧气全是18O2即向植物提供H2O、C18O2→现象:释放的氧气全是O2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于水二、光合作用的场所——叶绿体(一)结构:双层膜,内部有无色基质和绿色基粒,每个基粒由多个类囊体垛叠而成。(二)色素分布:类囊体的薄膜上功能:吸收、传递和转换光能叶绿素a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叶绿素(3/4)叶绿素b种类胡萝卜素类胡萝卜素(1/4)主要吸收蓝紫光叶黄素三、光合作用的过程(一)光反应(必须有光才能进行)部位:基粒类囊体的薄膜上条件:光、色素、酶水的光解:H2O2[H]+O23.内容供给暗反应(还原剂)ATP的形成:ATP+Pi+能量ATP(为暗反应供能)(水的光解和色素吸收光能不需酶参与)(二)暗反应(没有光也能进行,但必须要有光反应提供的[H]和ATP,事实上在黑暗中无法进行。)部位:叶绿体的基质条件:多种酶、[H]、ATP、CO2(“暗”这个条件并不必需;但暗反应若没有光反应提供的[H]和ATP就无法进行;所以暗处不能长时间进行暗反应)CO2的固定:CO2+C52C3内容CO2的还原:C3+[H](CH2O)(三)光合作用的过程图解(识、画、注意点)(四)光合作用速率(强度)的表示方法:CO2的吸收速率(净量和总量)O2的释放速率(净量和总量)葡萄糖的生成速率(净量和总量)四、光合作用的实质物质转化:无机物(CO2和H2O)→有机物(糖类、一部分氨基酸和脂肪是光合作用的直接产物)能量转换:光能ATP中的活跃化学能有机物中的稳定化学能实质:生物界最基本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五、光合作用的意义为生物界提供有机物(一切生物的最终能量来源都是太阳能)使大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含量相对稳定把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对生物进化具有重要作用原始生命(海洋保护它免受紫外线等的伤害)蓝藻(进行光合作用,大气中出现氧,进而出臭氧层,滤去太阳光中的大部分紫外线。)水生生物登陆(离开水,但有臭氧层的保护)进化为各种生物(包括水生生物和陆生生物)六、植物栽培与光能的合理利用延长光合作用的时间可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增加光合作用的面积第四节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考纲要求:①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②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利用、散失;③合理灌溉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的应用。教学目的: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B:识记)。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利用、散失(B:识记)。合理灌溉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的应用(A:知道)。教学重点:渗透作用的原理。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教学难点:渗透作用的概念。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教学教程一、植物吸水概述(一)吸水部位1.主要部位:根2.最活跃部位: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3.根尖结构(1)分区: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2)分生区:未成熟植物细胞、不具中央大液泡(3)成熟区:成熟植物细胞、具中央大液泡(二)吸水方式吸胀吸水(1)举例:未成熟植物细胞(如分生区细胞)、干种子细胞的主要吸水方式(2)原理:依靠细胞的亲水性物质吸水(亲水性蛋白质>淀粉>纤维素)2.渗透吸水(1)举例:成熟的植物细胞(如成熟区细胞)的主要吸水方式(2)原理:渗透作用二、渗透作用原理(一)演示实验1.装置介绍:清水、蔗糖溶液、半透膜。2.实验现象:漏斗管内液面上升至一定高度停止半透膜:水分子等较小分子能透过,蔗糖分子等较大分子不能透过漏斗管内液面上升原因:3.小结:水分子移动方向:低浓度溶液高浓度溶液(二)渗透作用1.概念: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透过半透膜的扩散2.渗透作用的产生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一是具有一层半透膜;二是这层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3.成熟植物细胞与外界溶液可形成一个渗透系统结论:当成熟植物细胞处于外界溶液中时,成熟植物细胞就会通过原生质层与可与外界溶液发生渗透作用。三、植物细胞吸水与失水(一)实验九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二)原理: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植物细胞失水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植物细胞吸水(三)根尖成熟区吸水1.途径一:土壤溶液浓度<成熟区表皮细胞细胞液浓度↓水分由土壤溶液进入成熟区表皮细胞↓成熟区外层细胞细胞液浓度<成熟区内层细胞细胞液浓度↓水分由外层细胞进入内层细胞↓最终进入根部导管途径二:通过细胞壁和细胞间隙渗入,最终进入根部导管四、水分的运输、利用和散失(一)运输:通过根、茎、叶中彼此连通的导管运输;(二)利用:参与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等生命活动,占吸水总量的1%-5%;(三)散失:1.途径:通过蒸腾作用散失,占吸水总量的95%-99%;2.意义:是植物吸收水分和促使水分在体内运输的重要动力;(动力还有根压,吐水现象即与根压有关。)五、合理灌溉(一)概念和目的:根据植物的需水规律适时地、适量地灌溉,使植物生长良好,用最少的水获取最大的效益。(二)原因:不同的植物需水量不同同一植物在不同的生长发育时期,需水量也不同我国是水资源十分紧缺的国家植物的矿质营养考纲要求:①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及其种类;②植物对矿质元素吸收和利用的特点;③合理施肥。教学目的: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及其种类(A:知道)。植物对矿质元素吸收和利用的特点(B:识记)。合理施肥的基础知识(A:知道)。教学重点: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及其种类。根对矿质元素的吸收过程。教学难点:根对矿质元素的吸收和对水分的吸收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教学教程一、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一)概念:除C、H、O以外,主要由根系从土壤中吸收的元素(二)研究方法:溶液培养法(用含有全部或部分矿质元素的营养液培养植物的方法)(三)种类非必需元素必需元素大量元素(6种):NPSKCaMg微量元素(7种):FeMnBZnCu二、根对矿质元素的吸收(地上部分也能吸收矿质元素,主要是叶片。)(一)吸收状态:离子状态(二)吸收过程:主动运输(需要载体、消耗ATP)(三)与吸收水的关系: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三、矿质元素的运输和利用(一)运输:成熟区表皮细胞→随水通过根、茎的导管→植物体的各个器官(二)利用仍以离子状态(如K+等)1.利用形式形成不稳定的化合物(如NPMg等)可再度利用形成难溶的稳定化合物(如FeCa等)只利用一次组成植物体2.功能调节植物生命活动,使植物正常生长发育3.应用:缺游老叶老,缺固新叶黄土壤中缺乏可再利用的元素,缺素症首先出现在老叶或成熟器官;土壤中缺乏不可再利用的元素,缺素症首先出现在新叶或幼嫩器官。四、合理施肥不同植物对各种必需矿质元素的需要量不同(一)原因同一种植物在不同的生长发育时期对N、P等必需元素的需要量也不同(二)目的:根据植物的需肥规律,适时适量地施肥,以求少肥高效五、无土栽培(一)原理:利用溶液培养法的原理,根据需要配制植物营养液,栽培植物(二)优点:灵活性,高产洁净;工业化、自动化生产;节肥水,扩大栽培范围第六节人和动物体内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考纲要求1.糖类、脂质和蛋白质代谢2.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关系3.三大营养物质代谢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教学目的糖类代谢(C:理解)。脂类和蛋白质代谢(B:识记)。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关系(A:知道)。三大营养物质代谢与人体健康的关系(A:知道)。教学重点:糖类、脂类和蛋白质代谢。教学难点:糖类、脂类和蛋白质代谢。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关系。教学过程教学内容人和动物代谢的显著特点是直接或间接地以绿色植物为食物,来获得现成的有机物一、糖类代谢二、脂类代谢(一)类脂、固醇的代谢(略)(二)脂肪在消化道内以甘油、脂肪酸的形式吸收进血液和淋巴;在血液中仍以脂肪形式存在和运输。三、蛋白质代谢四、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关系(一)可以转化非必须氨基酸:人体可通过自身物质的相互转化生成的氨基酸必须氨基酸:自身不能生成,必须从食物中获取的氨基酸(二)转化有条件:糖充足时,糖才可能大量转化为脂类,脂肪不能大量转化为糖(三)相互制约:当糖类代谢发生障碍,由脂肪和蛋白质供能;当糖类和脂肪摄入量不足时,蛋白质分解加快;当大量摄入糖类和脂肪时,蛋白质分解减少。(四)储存情况:糖类:以糖元的形式储存脂类:以脂肪的形式储存蛋白质:在动物体内没有储存形式(1)人体每天都必须摄入足够量蛋白质的原因:①蛋白质是人生命活动的体现者②人体内的蛋白质每天都有部分被分解③蛋白质在人体内不能储存,也不能全由其他物质转化生成。(2)肝脏在代谢中的作用①肝脏是物质代谢的中心,与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都有关系②尿素主要在肝细胞中生成③转氨基作用也主要在肝细胞中进行五、三大营养物质代谢与人体健康(一)糖类代谢与人体健康正常情况下,糖的来源和去路相对平衡,保持血糖的相对稳定(80-120mg/dL)2.早期低血糖:血糖浓度在50-60mg/dL3.晚期低血糖:血糖浓度在45mg/dL(二)脂类代谢与人体健康肥胖:供能物质摄入量>供能物质消耗量脂肪肝:脂蛋白合成受阻(磷脂是合成脂蛋白的重要原料),脂肪不能从肝脏排出,造成脂肪堆积肝硬化:肝细胞死亡,结缔组织增生(三)蛋白质代谢与人体健康维持健康须每天摄入足够量的蛋白质儿童、孕妇、大病初愈者须每天摄入更多的蛋白质动物性食物与植物性食合理搭配第七节生物的呼吸作用考纲要求:1.细胞呼吸的场所、过程、反应式等是高考复习的重点2.细胞呼吸与光合作用、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动物呼吸与植物呼吸等相系间联系与区别教学目的呼吸作用的概念(B:识记)。生物的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C:理解)。呼吸作用的意义(C:理解)。教学重点: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知识。呼吸作用的意义。教学难点: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知识。教学过程教学内容与光合作光合作用:无机物有机物(储存能量)过程虽相反用的关系呼吸作用:有机物无机物或简单有机物但不是简单的逆转(释放能量)一、有氧呼吸(一)概念:细胞在氧的参与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糖类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物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大量能量的过程。(要点:条件、反应物、反应程度、产物、能量多少)(二)总反应式:C6H12O6+6H2O+6O26CO2+12H2O+能量(三)过程及场所(注意三种原料参与反应的阶段,两种产物生成的阶段以及各阶段的反应场所)C6H12O62丙酮酸+4[H]+少量能量……细胞质基质2丙酮酸+6H2O6CO2+20[H]+少量能量线粒体24[H]+6O212H2O+大量能量[过程图解:反应物与产物各在哪个阶段参与反应;各阶段的场所;[H]和ATP的产生阶段](四)能量利用1mol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释放出2870KJ的能量,其中有1161KJ的能量储存在ATP中,其余以热能形式散失。(1mol葡萄糖在体外燃烧时,释放的热能也是2870KJ;所以或认为每mol葡萄糖所含化学能为2870KJ)能量利用率=1161÷2870≈40.5%(较多的能量以热能形式散失)二、无氧呼吸(一)概念:一般是指细胞在无氧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质分解成为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要点:条件、反应物、反应程度、产物、能量多少)(二)总反应式2C2H5OH+2CO2+能量(高等植物、酵母菌缺氧时)(发酵、无氧呼吸区别)C6H12O62C3H6O3+能量(乳酸菌、动物、人、高等植物某些器官如马铃薯块茎、甜菜块根等缺氧时)(三)过程及场所1.C6H12O62丙酮酸+4[H]+少量能量2C2H5OH+2CO2+能量2.2丙酮酸细胞质基质2C3H6O3+能量(四)能量利用1mol葡萄糖在分解成乳酸以后,共放出196.65KJ的能量,其中有61.08KJ的能量储存在ATP中,其余以热能形式散失。能量利用率=61.08÷196.65≈31%(较多的能量以热能形式散失)【例析】1.每mol葡萄糖所含化学能为2870KJ,无氧呼吸产生乳酸时仅释放196.65KJ,还有能量在哪里?(在不彻底的氧化产物——乳酸中)2.根据总反应式,每mol葡萄糖在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CO2时,释放的能量是大于还是小于196.65KJ?(大于;相对氧化得更接近彻底一些)(五)意义:使生物暂时适应不利环境(缺氧环境)三、实质:分解有机物,生成CO2或其他产物,释放能量四、意义:(一)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热能散失:与维持体温有关储于ATP中的能量是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二)为体内其他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中间产物,如丙酮酸等)第八节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考纲要求:1.生物新陈代谢基本类型的判断2.理解新陈代谢的含义教学目的:新陈代谢的概念的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B:识记)。教学重点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教学难点新陈代谢的概念。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新陈代谢的概念:是活细胞内全部有序化学反应的总称。(一)两个方面物质代谢:外界环境生物(转变)(性质)能量代谢:外界环境生物(转变)物质变化:外界环境的营养物质自身物质同化作用贮存能量(二)两个过程物质变化:自身物质代谢废物(排出体外)(方向)异化作用释放能量(三)应用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是同时进行的同作用和异化作用的大小关系幼年:同化作用>异化作用(1)人成年:同化作用≈异化作用老年:同化作用略小于异化作用白天:同化作用>异化作用(2)植物夜晚:同化作用<异化作用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特点:无机物有机物自养型生物:绿色植物(利用光能)、硝化细菌(利用化学能)(一)同化类型特点:外界有机物(营养物质)有机物(自身组成物质)异养型生物:动物;腐生、寄生的真菌、细菌硝化细菌的化能合成作用:NH3HNO2HNO3能量CO2+H2O(CH2O)+O2特点:在O2参与下,彻底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需氧型生物:绝大多数的动、植物(二)异化类型特点:在无氧条件下,不彻底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厌氧型生物:乳酸菌、动物体内的寄生虫兼性厌氧型:氧条件下,将糖类物质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在无氧条件下,将糖类物质分解成二氧化碳和酒精。如酵母菌(三)判断方法:考虑该生物生活的环境情况1.生活在陆地上或水中,我们能用肉眼看到的生物一般属需氧型;(如树、鸟、鱼等)生活在土壤深处、水底淤泥、其它生物体内的生物一般属厌氧型。(如破伤风杆菌、蛔虫等)2.除绿色植物和硝化细菌等化能合成细菌是自养型外,其余都是异养型;3.酵母菌是异养型和兼性厌氧型。第四章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一节植物的激素调节教学目的植物的向性运动(A:知道)。植物生长素的发现(A:知道)。植物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C:理解)。其他植物激素在植物体内的分布、合成和主要的生理作用(A:知道)。教学重点:生长素的发现。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教学难点: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教学过程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基本形式激素调节。人和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基本形式包括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其中神经调节的作用处于主导地位。一、植物在向性运动(一)概念:植物体受到单一方向的刺激而引起的定向运动。(与之相对应的叫感性运动,引起反应的刺激是不定向的多种刺激。如触摸、震动、明暗等)(二)类别向性运动单向刺激现象意义向光性生长单侧光向光性生长向光性使植物的茎、叶处于最适宜利用光能的位置根的向重力性生长重力根向地生长向重力性使植物的根向土壤深处生长,既有利于植物的固定,又利于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茎的负向重力性生长重力茎背地生长使茎、叶向上生长,占有充分的空间,有利于光合作用、物质交换等。二、生长素的发现史科学家实验的处理方法和现象实验结论达尔文①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及可能产生某种物质(现在知道是吲哚乙酸)的部位依次是胚芽鞘的尖端、尖端。②该物质的作用部位是胚芽鞘尖端的下面一段,使向光一侧生物慢,背光一侧生长快。温特③胚芽鞘尖端确实产生了某种物质,这种物质(运输)从尖端向下面一段运输,并且能够促使尖端下面的部分生长郭葛这种物质是吲哚乙酸,有促进生长的作用,故取名为生长素三、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一)向光性产生的原因向光侧分布少→纵向伸长生长慢生长素背光侧分布多→纵向伸长生长快单侧光照射向光侧多→抑制生长强向光弯曲生长生长抑制物背光侧少→抑制生长弱(二)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一般来说,低浓度的生长素可以最适浓度:茎(10-4mol/L)>芽(10-8mol/L)>根促进植物生长,高浓度的生长素(10-10mol/L)则抑制植物生长,甚至杀死植物灵敏性:茎>芽>根(三)顶端优势:植物的顶芽优先原因: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大量积累在侧芽部位,抑制侧芽生长。生长,而侧芽生长受抑制的现象应用:果树修剪、棉花打顶等。四、农业上的应用(一)生长素类似物,如2,4-D.萘乙酸等(二)应用(注意“一定浓度”)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发育在没有接受花粉的雌蕊柱头上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子房就能发育成果实。只是因为胚珠内的卵细胞没有经过受精,所以果实中没有种子,即无子果实。防止落花落果高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如2,4-D)还可用作双子叶杂草的除草剂。(灵敏性: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五、其他植物激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相互协调,共同调节植物的各项生命活动。脱落酸乙烯第二节人和高等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教学目的1.了解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神经系统的组成。(B:识记)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B:识记)。3.兴奋的传导和高级神经中枢的调节(C:理解)。4.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区别和联系(B:识记)。教学重点:兴奋的传导。高级神经中枢的调节。教学难点:兴奋的传导。高级神经中枢的调节。教学过程一、复习初中有关神经元和神经系统的有关知识1、神经元:①结构②种类③功能2、神经系统重点是脑和脊髓的结构和功能注意:让学生理解和区分开两个名词:“神经中枢”和“中枢神经系统”二、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一)概念: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人和动物对体内和外界环境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的反应(二)种类非条件反射:动物通过遗传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条件反射:动物在后天的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见习题)(三)生理基础: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三、兴奋的传导(一)神经纤维上的传导1.传递过程:静息膜电位兴奋部位膜电位→局部电流→未兴奋部位膜电位→局部电流→向两(外正内负)(外负内正)侧传导2.传递特点:双向传递(二)细胞间的传递1.突触(1)概念: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相接触的部位(2)结构: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2.传递过程3.特点:单向传递(递质只能由前膜释放,再作用于后膜。或一个神经元的轴突→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见习题)四、高级神经中枢(大脑皮层)的调节(一)中央前回各代表区与躯体位置呈“倒置”关系(第一运动区)各代表区大小与躯体大小无关,而与躯体运动的精细复杂程度有关(二)言语区S区:(运动性语言中枢)病症:运动性失语症H区:(听性语言中枢)病症:感觉性(听觉性)失语症(三)内脏活动区(见习题)五、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区别与联系(一)区别比较项目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反应速度迅速、准确比较缓慢作用范围比较局限比较广泛作用时间时间短暂时间比较长(二)联系体内大多数内分泌腺受神经系统的控制;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小结:动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主要受神经系统的调节,同时也受体液调节,两者是相辅相成。(见习题)第三节动物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考纲要求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与动物行为产生的联系;在动物的行为中,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关系教学目的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与动物行为产生的联系(A:知道)。在动物的行为中,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关系(A:知道)。教学重点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与动物行为产生的联系。教学过程动物行为:指动物个体的所作所为,即动物对内、外环境条件变化所作出的有规律、成系统的适应性活动神经系统生理基础运动器官运动行为内分泌系统一、激素调节与动物行为幼鼠注射或口服睾酮实验促性腺激素→性腺性激素→性行为下丘脑→垂体照顾幼仔公鸡性腺摘除移植实验催乳素促进乳腺发育和沁乳促进某些合成食物的器官发育和生理机能完成促进鸽嗉囊分泌鸽乳二、神经调节与动物行为(一)先天性行为概念:动物生来就有的,由体内遗传物质所控制的行为种类:(1)趋性:动物对环境因素刺激最简单的的定向反应。如趋光性、趋化性等,从最低等的原生动物就具备(2)非条件反射:动物对具体刺激作出的反应,一般为局部反应,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参与(通过反射弧完成)。如膝跳反射、搔扒反射、吮吸反射、眨眼反射等。(3)本能:是由一系列非条件反射按一定顺序连锁发生构成的,大多数本能行为比反射复杂。如蜜蜂采蜜、蚂蚁做巢、蜘蛛织网、鸟类迁徒、哺乳动物哺育后代等。(二)后天性行为概念:不是生来就有,而是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体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行为种类(1)印随:刚孵化的小天鹅总是紧跟着它看到的第一个大的行动目标走(2)模仿:幼年动物模仿学习成年者的行为(3)条件反射:是动物建立后天性行为的主要方式,需大脑皮层参与(4)判断和推理:是动物后天性行为发展的最高级形式,是大脑皮层的功能活动三、两种调节的关系:在动物行为产生过程中,两者相互协调,但以神经调节为主第五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第一节生物生殖(一)教学目的无性生殖的概念和特点(B:识记)。组织培养的概念和在生产实践上的应用(A:知道)。有性生殖的概念及其意义(B:识记)。教学重点:无性生殖的概念和特点。有性生殖的概念和意义。教学难点:有性生殖的意义。教学过程(一)无性生殖分裂生殖:单细胞如变形虫、草履虫(有丝分裂)细菌(二分裂,不是无丝分裂)方式出芽生殖:酵母菌、水螅(种子发芽、用植物的芽繁殖等不是)孢子生殖:霉菌、蕨类(孢子是一种无性生殖细胞)共性:不经过生殖细胞的两两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特点:新个体含有与母体相同的遗传物质,,因而保持母本的一切性状组织培养(1)理论基础:植物细胞的全能性(2)过程:(只有有丝分裂)植物组织愈伤组织分化为不同组织、器官→完整植株(3)优点:取材少,周期短,繁殖率高(4)应用:快速繁殖花卉,培育无病毒植株(二)有性生殖概念:两性生殖细胞结合→合子→新个体过程:(被子植物)花粉粒花粉管(两个精子)一个卵受精卵(2N)→胚(新个体幼体)双受精胚囊两个极核受精极核(3N)→胚乳3.特点、意义:后代具有两个亲本的遗传性,具有更大的生活力和变异性,有利于生物的生存和进化(二)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教学目的减数分裂的概念(D:应用)。精子与卵细胞的形成过程的知识(D:应用)。受精作用的概念、过程,以及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C:理解)。教学重点:减数分裂的概念。精子与卵细胞的形成。受精作用的过程。教学难点:精子的形成过程。教学过程(一)减数分裂生物: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细胞:原始生殖细胞成熟生殖细胞过程: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结果: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原始生殖细胞的一半(二)精子的形成过程部位:睾丸曲精小管过程图解注:N表示染色体的数目染色体行为(1)复制:染色体数目不变,DNA分子数目加倍(2)联会: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同源染色体:配对的两个染色体,形状和大小一般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叫做同源染色体。(图中常用不同的颜色表示来源)【例析】.下列关于同源染色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B)A.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的染色体B.由一条染色体复制而成的两条染色体C.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的两条染色体D.形状和大小一般相同的两条染色体(3)四分体:联会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含有四个染色单体,叫做四分体。(此时有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交叉互换)(4)染色体数目减半:减Ⅰ中期排在赤道板两侧的是同源染色体,在减Ⅰ后、末期同源染色体分开并进入两个次级精母细胞,导致染色体数目减半,(并且使以后细胞内不再具有同源染色体)(5)DNA数目减半:减Ⅱ后、末期随染色单体的分开和进入两个精子细胞而发生减半(6)精原细胞与精子中染色体组成的相互推导假设某精原细胞的染色体组成为AA’BB’,则由其产生的四个精子的染色体组成为AB、AB、A’B’、A’B’特点:精子中没有同源染色体;四个精子两两相同;精原细胞中的每个染色体在四个精子中能且只能出现两次(因为每个染色体经过复制,最后形成两个相同的染色体,并均分到四个精子中)(三)卵细胞的形成过程部位:卵巢过程图解注:N表示染色体的数目与精子形成过程的异同(1)染色体行为完全相同(2)不同点:①细胞数目:一个精原细胞可形成四个精子;一个卵原细胞只形成一个卵细胞,另外有三个极体(最终退化消失)②细胞质分裂:精子形成过程中都是均等分裂;卵细胞形成过程中形成初级卵母细胞和次级卵母细胞的两次分裂为不均等分裂。而第一极体形成第二极体时为均等分裂③有无变形:精子细胞形成精子时有变形过程;卵细胞形成时没有变形过程(四)受精作用概念:精子与卵细胞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过程:意义: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共同维持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有重要作用。(五)有关曲线生物的个体发育一被子植物的个体发育教学目的被子植物种子的形成(A:知道)。种子的萌发过程(A:知道)。植株生长和发育的过程(A:知道)。教学重点种子的形成。教学难点胚的发育教学过程(一)过程图解(二)注意点个体发育的起点:受精卵基细胞与顶细胞的位置:近珠孔侧为基细胞,远珠孔侧为顶细胞胚的发育与胚乳发育的时间顺序:受精卵形成后,休眠一段时间后才开始卵裂最终形成胚;而受精极核不经过休眠就开始有丝分裂,最终形成胚乳。因此胚乳的发育早于胚的发育。有胚乳种子和无胚乳种子:多数双子叶植物,胚乳被胚吸收,营养物质储存在子叶里,从而形成无胚乳种子。多数单子叶植物,胚乳不被胚吸收,从而形成有胚乳种子。(三)应用:胚与胚乳基因型的相互推导二倍体单子叶植物种子中胚与胚乳的基因型的相互推导,基于双受精中两个精子的基因型相同,一个卵细胞与两个极核的基因型相同;胚乳细胞的基因型推胚细胞的基因型第一步找到来自极核的两组相同基因,第二步将之转化为卵细胞的基因(具体操作时只要将每两个相同的字母去掉一个即可),就得到胚乳细胞的基因型。例:(2)由胚细胞的基因型推胚乳细胞的基因型时这一类题与(1)中的情况相比,稍复杂一些;必须首先根据父本、母本基因型确定精子、卵细胞和极核的基因型,然后按上述过程的逆过程进行推导。例:已知母本基因型为AaBb,父本基因型AAbb,已知胚细胞的基因型为AaBb,则胚乳细胞的基因型如何?推导过程如下:上例是比较简单的一种,如果父母本产生的配子种类更多一些,则胚和胚乳的基因型就有多种可能,具体习题略。二高等动物的个体发育教学目的高等动物胚胎发育的大致过程(A:知道)。陆生脊椎动物羊膜出现的意义(A:知道)。高等动物胚胎发育的特点,以及变态发育的概念(A:知道)。教学重点:胚从卵裂、囊胚到原肠胚的发育过程。羊膜出现的意义。教学难点:原肠胚的形成。教学过程(一)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胚胎过程:受精卵→囊胚→原肠胚→幼体发育胚膜(羊膜):保证胚胎发育所需的水环境,增强动物对陆地环境的适应能力胚概念:幼体→性成熟个体后直接发育(爬行类、身体长大发鸟类、哺乳类)生殖器官逐渐成熟育种类身体形态、结构及生活习性的改变变态发育(部分两栖身体长大类、昆虫等)生殖器官逐渐成熟(二)蛙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图解如下图注意点:蛙虽有雌雄抱对,但受精作用为体外受精,在水中完成,抱对可使排卵和排精同步,提高受精率受精卵的分裂特称卵裂,为有丝分裂卵裂过程,细胞只分裂,不生长,因此细胞体积越来越小,为母细胞的一半卵裂是一个耗能过程,能量来自卵黄的分解,因此所含有机物的量越来越少胚胎发育中细胞分化开始于原肠胚期,此前的细胞都具很高的全能性,此后的细胞全能性逐渐降低三个胚层发育方向的记忆:外表感神仙,内消呼肝胰第六章遗传和变异第一节遗传的物质基础一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目的: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C:理解)。教学重点: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教学难点: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教学过程一、DNA是遗传物质(绝大多数生物)(一)研究思路染色体在在遗传中具有重要作用染色体主要是由蛋白质和DNA组成设法把DNA与蛋白质分开,单独地、直接地去观察DNA或蛋白质的作用(二)实验证据(直接证据)(间接证据:生殖过程中,亲子代间染色体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染色体组分中,DNA含量稳定,性质稳定,染色体为其主要载体)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原理:S型菌可使小鼠患败血病死亡格里菲思转化实验(体内转化)R型菌注射小鼠→小鼠不死亡S型菌注射小鼠→小鼠死亡①过程加热杀死的S型菌注射小鼠→小鼠不死亡(S型死菌+R型活菌)注射小鼠→小鼠死亡②结论:S型死菌中含有一种“转化因子”,能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使小鼠致死注射小鼠注射小鼠→DNA+R型菌→目→小鼠死亡①过程:S型菌→蛋白质+R型菌→→小鼠不死亡→多糖+R型菌→→小鼠不死亡②结论:S型菌的DNA才是使R型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4)结论:由上述实验可知:DNA是遗传物质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原理:T2噬菌体(仅由DNA和蛋白质两种成分)侵染细菌后,在自身遗传物质的控制下,利用细菌体内的物质合成T2噬菌体自身的组成成分,从而进行大量繁殖(这种繁殖方式特称为复制)用35S和32P分别标记不同的噬菌体(硫只出现在蛋白质中,磷99%在DNA中)过程用被标记的噬菌体分别侵染细菌在噬菌体大量增殖时,对被标记物质进行测试结果:噬菌体的蛋白质并没有进入细菌内部,进入细菌内部的是噬菌体的DNA结论:DNA是遗传物质【例析1】病毒甲具有RNA甲和蛋白质甲,病毒乙具有RNA乙和蛋白质乙。若将RNA甲和蛋白质乙组成一种病毒丙,再以病毒丙去感染宿主细胞,则细胞中的病毒具有(B)A.RNA甲和蛋白质乙B.RNA甲和蛋白质甲C.RNA乙和蛋白质甲D.RNA乙和蛋白质乙二、RNA是遗传物质(少数病毒):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正常烟草正常烟草RNA→→感染病毒1.过程:烟草花叶病毒→蛋白质→→未感染病毒2.结论:在RNA病毒中,RNA是遗传物质以DNA作为遗传物质的生物:细胞生物(原、真核生物)、DNA病毒。(一般只要是有DNA,就以它为遗传物质)以RNA作为遗传物质的生物:烟草花叶病毒、流感病毒、艾滋病病毒(一般在只有RNA时,才以它为遗传物质)总结: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二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考纲要求1.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Ⅱ):概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理解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能进行相关计算2.基因的概念(Ⅱ):基因和遗传信息的关系及基因的本质3.DNA分子的复制(Ⅱ):概述DNA分子的复制过程教学目的:DNA分子的结构特点(C:理解)。DNA分子复制的过程和意义(C:理解)。教学重点:DNA分子的结构。DNA分子的复制。教学难点:DNA分子的结构特点。DNA分子的复制过程。教学内容(一)DNA分子的结构1.化学基本单位:脱氧核苷酸(四种)组成连接:聚合2.空间结构两条脱氧核苷酸长链反向平行盘旋成双螺旋结构(1)规则的双螺旋结构外侧的基本骨架由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而成,内侧是碱基DNA两条长链间的碱基通过氢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形成碱基对(2)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C-G(A=TC≡G)(3)特点①稳定性:脱氧核糖与磷酸交替排列形成的基本骨架和碱基互补配对的方式不变;碱基对之间的氢键和两条脱氧核糖核苷酸的空间螺旋加强了DNA的稳定性②多样性:一个最短的DNA分子也大约有4000个碱基对,可能的排列方式有44000,排列顺序千变万化,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4n,n是碱基对的数目)③特异性:每个DNA分子中碱基对的特定排列顺序,构成了每个DNA分子的特异性。(二)DNA分子的复制概念:以亲代DNA分子为模板合成子代DNA分子的过程时间:有丝分裂新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基因突变就发生在该期)特点:边解旋边复制,半保留复制条件:模板、原料、酶、能量意义:保持前后代遗传信息的连续性(DNA分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保证复制能够准确进行。)(三)应用细胞生物和非胞生物的核酸、碱基、核苷酸数目:细胞生物依次是2、5、8;非胞生物依次是1、4、4;解旋酶、聚合酶的具体作用:解旋酶作用是通过打开氢键从而使DNA分子解开双螺旋;聚合酶的作用是将上下脱氧核苷酸连接。(此处在脱氧核苷酸中每个脱氧核糖上连一个磷酸、一个碱基;而在DNA分子中每个脱氧核糖上连一个磷酸、一个碱基。)3.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应用:(1)基本工具:①A=TC=G②A1+A2=T1+T2A1=T2A2=T1C1+C2=G1+G2C1=G2C2=G1③A1=Um=T2T1=Am=A2总1+总2=总C1=Gm=G2总1=总2=总m=1/2总G1=Cm=C2具体应用已知某DNA分子中腺嘌呤a个,占全部碱基的b,则胞嘧啶数为:a(1/2b-1)4.DNA半保留复制的应用(1)一个DNA分子复制n代,生成的子代DNA分子的数目为2n个;此公式也适用于噬菌体或细菌的增殖,因为这两者每个个体只含有一个DNA分子。一个DNA分子复制n代,生成的子代DNA分子中含母链(0代DNA分子链)的子代DNA分子占子代DNA分子总数的比例为2/2n;推导过程如下:①无论复制几代,含有母链的始终只有2个DNA分子;②复制n代生成的子代DNA分子总数是2n个2n个一个DNA分子复制n代,要从环境中获得某种脱氧核苷酸或碱基的数目为(2n-1)×X;(X是指一个DNA分子中该种脱氧核苷酸或碱基的数目)推导过程如下:(参上图)2n个1个(2n-1)个n代时所生成的所有DNA可看作原来的1个亲代DNA分子和另外新形成的(2n-1)个DNA组成;新形成的DNA分子与亲代DNA分子完全相同,若原来亲代DNA分子中含某种脱氧核苷酸或碱基的数目为X,则新形成(2n-1)个DNA需从环境中获得某种脱氧核苷酸或碱基的数目为(2n-1)×X三基因的表达考纲要求:理解基因表达过程及相关的计算教学目的染色体、DNA和基因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基因的本质(B:识记)。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和原理(B:识记)。基因控制性状的原理(B:识记)。教学重点:染色体、DNA和基因三者之间的关系和基因的本质。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和原理。教学难点: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和原理。教学内容一、基因概念(一)本质: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DNA上也存在一些没有有遗传效应的片段)(二)与染色体的关系:基因存在于染色体上,呈直线排列,因此其载体是染色体通过复制传递遗传信息(三)功能在后代个体发育中,使遗传信息表达,从而后代表现出与亲代相应的性状二、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场所:细胞核模板:DNA的一条链(有义链)(一)转录原料:游离的核糖核苷酸(四种)产物:RNA(mRNA等,通过核孔到细胞质)场所:细胞质(核糖体)模板:mRNA(二)翻译工具:转运RNA原料:氨基酸产物:蛋白质1.转运RNA结构2.转运RNA与氨基酸的对应关系(1)由于只有61种密码子是对应氨基酸,所以转运RNA也只有61种(2)1种转运RNA对应1种氨基酸;1种氨基酸对应1~6种转运R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