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肥生产废水处理工艺流程初沉池、中和池、二沉池、清水池、浓缩池的设计计算2800字】_第1页
【磷肥生产废水处理工艺流程初沉池、中和池、二沉池、清水池、浓缩池的设计计算2800字】_第2页
【磷肥生产废水处理工艺流程初沉池、中和池、二沉池、清水池、浓缩池的设计计算2800字】_第3页
【磷肥生产废水处理工艺流程初沉池、中和池、二沉池、清水池、浓缩池的设计计算2800字】_第4页
【磷肥生产废水处理工艺流程初沉池、中和池、二沉池、清水池、浓缩池的设计计算2800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磷肥生产废水处理工艺流程初沉池、中和池、二沉池、清水池、浓缩池的设计计算目录TOC\o"1-2"\h\u8186磷肥生产废水处理工艺流程初沉池、中和池、二沉池、清水池、浓缩池的设计计算 1104493.4初沉池 1205713.4.1设计参数 1260473.4.2设计计算 1191933.4.3进水方式 237883.4.4出水方式 3321913.5中和池 47153.5.1设计参数 4149563.5.2设计计算 4189273.6二沉池 561783.6.1设计参数 560263.6.2设计计算 5314223.6.3进水方式 637243.6.4出水方式 6137803.7清水池 718143.7.1设计参数 7124023.7.2设计计算 7178313.8污泥浓缩池 8225573.8.1设计参数 8226963.8.2设计计算 83.4初沉池3.4.1设计参数根据设计规范,本设计采用辐流式沉淀池,具体参数如下:(1)沉淀池数量:1座;(2)表面水力负荷q′=1.5m3/(m2/h);(3)单池设计流量Q=790m³/d=32.9m³/h=0.00914m³/s。(4)沉淀时间t=2.5h;污泥回流比R=50%。3.4.2设计计算3.4.2.1辐流式沉淀池面积(A)A=式中:q—表面水力负荷,m3/(m2/h);Q1—小时流量,m3/h。3.4.2.2沉淀池直径(D)D=4F3.4.2.3实际水面面积(F1)F3.4.2.4实际表面负荷(q’)q=在规定的0.6-1.5m3/(m2/h)内,符合要求。3.4.2.5有效水深(h2)设:水力停留时间(沉淀时间):t=2.5h则:ℎ23.4.2.6沉淀区有效容积(V1)V3.4.2.7初沉池总高度设:池底坡度i=0.05,则圆锥部分高度为ℎ4贮泥斗的高度h5=(r1-r2)tan60°=0.9m。设:超高为h1=0.3m,则池边总高度为H=h1+h2+h3+h4+h5=0.3+3.45+0.3+0.0875+1.73=5.8675m。式中:h1—超高,m;h2—有效水深,m;h3—缓冲层高度,m;h4—污泥区高度,m;h5—污泥斗高度,m。3.4.2.8校核堰负荷径深比Dℎ3.4.3进水方式设计单池污水流量为Q1=790m³/d=32.9m³/h=0.00914m³/s,Q进=(1+R)Q1=(1+0.6)×0.00914=0.05484m³/s。管径D1=300mm,流速v12#调节池的出水进入初沉池,管中流速为0.77m/s。3.4.4出水方式沉淀后,水体通过溢水堰流入出口渠道,通过出口管道进入中和池。3.4.4.1本设计设周边集水槽,单边集水,通过一个总出水口出水(1)集水槽内流量qnq(2)集水槽宽度bb=0.9(k)0.4式中:b—集水槽宽度,m;k—保护系数,1.2~1.5,取k=1.3。b=0.9(1.3×0.00457)0.4=0.12m集水槽深度h2集水槽起点水深:h深=0.75b=0.75×0.12=0.09m。h2=(0.12+0.09)×0.5+0.3=0.405m,故集水槽槽深h2均取0.405m3.4.4.2出水溢流堰设计本设计采用出水三角堰(90º),三角堰顶长0.16m,即三角堰中心距a=0.16m。(1)单池三角堰数量nn=(2)每个三角堰的流量QQ(3)三角堰水深H1H1三角口底部到上游水面的高度H1=0.02mH2O(4)出水堰水头损失水溢出三角堰后跌落0.10m[13],则其水头损失为0.12m。(5)三角堰设计草图见图3图3出水直角三角堰计算草图3.5中和池3.5.1设计参数设计平均日流量:Q=790m³/d=32.9m³/h=0.00914m³/s。设置一座调节池,水力停留时间取T=12h。3.5.2设计计算中和池有效容积式中:V—有效容积(m3);Q—平均设计流量(m3/h);T—水力停留时间(h),设计中取T=12h。m3中和池面积式中:A—水面面积(m2);h—有效水深(m),取h=5m。m2(3)中和池实际尺寸中和池采用长方形调节池,池长L=10m,池宽B=8m,设计中取超高0.6m,则池子总高H=5.6m,池子实际几何尺寸为L×B×H=10m×8m×5.6m。3.6二沉池3.6.1设计参数根据设计规范,本设计采用辐流式沉淀池,具体参数如下:(1)沉淀池数量:1座;(2)表面水力负荷q′=1.5m3/(m2/h);(3)单池设计流量Q=790m³/d=32.9m³/h=0.00914m³/s。(4)沉淀时间t=2.5h;污泥回流比R=50%。3.6.2设计计算3.6.2.1辐流式沉淀池面积(A)A=式中:q—表面水力负荷,m3/(m2/h);Q1—小时流量,m3/h。3.6.2.2沉淀池直径(D)D=4F3.6.2.3实际水面面积(F1)F3.6.2.4实际表面负荷(q’)q=在规定的0.6-1.5m3/(m2/h)内,符合要求。3.6.2.5有效水深(h2)设:水力停留时间(沉淀时间):t=2.5h则:ℎ23.6.2.6沉淀区有效容积(V1)V3.6.2.7二沉池总高度设:池底坡度i=0.05,则圆锥部分高度为ℎ4贮泥斗的高度h5=(r1-r2)tan60°=0.9m。设:超高为h1=0.3m,则池边总高度为H=h1+h2+h3+h4+h5=0.3+3.45+0.3+0.0875+1.73=5.8675m。式中:h1—超高,m;h2—有效水深,m;h3—缓冲层高度,m;h4—污泥区高度,m;h5—污泥斗高度,m。3.6.2.8校核堰负荷径深比Dℎ设:池底坡度i=0.05,3.6.3进水方式设计单池污水流量为Q1=790m³/d=32.9m³/h=0.00914m³/s,Q进=(1+R)Q1=(1+0.6)×0.00914=0.05484m³/s。管径D1=300mm,流速v13.6.4出水方式水体经沉淀后,通过溢水堰,汇入出水渠道,经出水管排入中和池。3.6.4.1本设计设周边集水槽,单边集水,通过一个总出水口出水(1)集水槽内流量qnq(2)集水槽宽度bb=0.9(k)0.4式中:b—集水槽宽度,m;k—保护系数,1.2~1.5,取k=1.3。b=0.9(1.3×0.00457)0.4=0.12m集水槽深度h2集水槽起点水深:h深=0.75b=0.75×0.12=0.09m。h2=(0.12+0.09)×0.5+0.3=0.405m,故集水槽槽深h2均取0.405m3.6.4.2出水溢流堰设计在本设计中,采用出水三角堰(90º),三角堰顶长0.16m,即三角堰中心距a=0.16m。(1)单池三角堰数量nn=(2)每个三角堰的流量QQ(3)三角堰水深H1H1三角口底部到上游水面的高度H1=0.02mH2O(4)出水堰水头损失水溢出三角堰后跌落0.10m,则其水头损失为0.12m。3.7清水池3.7.1设计参数设计一座清水池,设计平均日流量:Q=790m³/d=32.9m³/h=0.00914m³/s。3.7.2设计计算3.7.2.1清水池的有效容积V=k式中:V——清水池的总有效容积,m³;k——经验系数,一般采用10%~20%;Qd——设计供水量,m³/d。V=0.2×790=1583.7.2.2清水池的平面尺寸清水池的面积:A=式中:A—每座清水池的面积,m2;h—清水池的有效水深,m。设计中取h=4m,A=取清水池的宽度B为5m,则清水池的长度L为:L=A则清水池实际有效容积为8×5×4=160m3。清水池超高h1取为0.5m,清水池总高H:H=h1+h=0.5+4=4.5m3.8污泥浓缩池3.8.1设计参数污泥浓缩对象是颗粒间的空隙水,浓缩的目的在于缩小污泥的体积,便于后续污泥处理。设计中一般采用浓缩池处理剩余活性污泥,浓缩前污泥含水率99.2~99.6%,浓缩后含水率97%,采用辐流式浓缩池。曝气池内每日增加的污泥量:75.6792kg/d曝气池每日排出的剩余污泥量Q=式中:Q—曝气池每日排出的剩余污泥量(m3/d);f—0.7;Xr—回流污泥浓度(mg/L)。设计中取Xr=8000mg/L,Q=13.51m3/d=0.56m3/h=0.0000156m3/s3.8.2设计计算3.8.2.1沉淀部分有效面积F=式中:F—沉淀部分有效面积,m³;C—流入浓缩池的剩余污泥浓度,kg/m³,取8kg/m³;G—固体通量[kg/(m2·h)],一般采用1.2~2.5kg/(m2·h);Q—入流剩余污泥流量(m³/h)。设计中取G=1.2kg/(m2•h),F=3.8.2.2沉淀池直径D=式中:D—沉淀池直径,m。设计中取h=4m,D=3.8.2.3浓缩池直径V=QT式中:V—浓缩池的容积,m3;T—浓缩池浓缩时间,h,一般采用12~16h。设计中取T=12h,V=0.56×12=6.72m33.8.2.4浓缩池有效水深ℎ式中:h2—浓缩池有效水深,h。ℎ3.8.2.5浓缩后剩余污泥量式中:Q1—浓缩后剩余污泥量(m³/s);P—浓缩前污泥含水率99.2~99.6%,取99.4%;P0—浓缩后含水率97%。Q1=3.12×10-6m3/s=0.27m3/d3.8.2.6池底高度辐流沉淀池采用重力浓缩,采用中心驱动刮泥机,池底需做成8%的坡度,刮泥机连续转动将污泥推入污泥斗。池底高度式中:h4——池底高度(m);i——池底坡度,一般采用0.08%。h4=0.088m。3.8.2.7污泥斗容积式中:h5—污泥斗高度(m);α—泥斗倾角,为保证排泥顺畅,圆形污泥斗倾角一般采用55°;a—污泥斗上口半径(m);b—污泥斗底部半径(m)。设计中取a=1.25m;b=0.25m,m污泥斗的容积式中:V1—污泥斗容积(m³);h5—污泥斗高度(m)。m3污泥斗中污泥停留时间式中:V1—污泥斗容积(m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