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科学上册1.4常见的碱练习2浙教版(new)_第1页
九年级科学上册1.4常见的碱练习2浙教版(new)_第2页
九年级科学上册1.4常见的碱练习2浙教版(new)_第3页
九年级科学上册1.4常见的碱练习2浙教版(new)_第4页
九年级科学上册1.4常见的碱练习2浙教版(new)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o4常见的碱第1课时碱的化学性质A层础达标.下列物质能够反应,且没有明显现象的是()A.Na2c。3溶液加入澄清石灰水中 B.FezOs加入NaOH溶液中C.稀盐酸滴入Ba(OHH溶液中 D.C02通入澄清石灰水中.下列溶液分别能跟硫酸铜、盐酸、碳酸钠溶液反应,并产生不同现象的是( )A.AgN03 B.Ca(OH)2C.H2S04 D.NaOH.用一种试剂(或试纸)就能一次性把Ca(OH)2、NaCKHCI三种溶液区别开,这种试剂(或试纸)是()A.酚配试液B.硝酸银溶液 C.水D.pH试纸.[2012•广州]碱溶液中都含有0H,因此不同的碱表现出一些共同的性质。下列关于Ba(0H)2性质的描述中不属于碱的共同性质的是()A.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色 B.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水C.能与Na2sO4溶液反应生成BaS(L沉淀 D.能与C0Z反应生成水TOC\o"1-5"\h\z.欲除去NaOH溶液中的NazCOs杂质,可选用下列试剂中的( )A.稀盐酸B.CaCL溶液C.CO?气体D.澄清石灰水.滴有酚酸的氢氧化钢溶液分别与下列各物质恰好完全反应后,溶液仍显红色的是()①Na2sO, ②H2sO, ③K2c。3 ④HCI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2013•南宁]下面是某同学进行碱的化学性质实验时记录的实验现象,其中与事实不相符的是( )A.B.C.D.8.在Ca(OH)2溶液中加入稀盐酸,无明显变化在NaOHA.B.C.D.8.在Ca(OH)2溶液中加入稀盐酸,无明显变化在NaOH溶液中通入CO2气体,有白色沉淀生成在Ca(OH%溶液中加入几滴石蕊溶液,溶液呈蓝色在NaOH溶液中加入CuS04溶液,有蓝色沉淀生成如图1-4-1所示为某学习小组在白色点滴板上进行的有关“碱的氢氧化钙/化学性质”的探究实验。(1)使用白色点滴板进行实验的优点是_(答一点);酚猷试液石就武液翅氧化彷⑵氢氧化钠溶液和氢氧化钙溶液都能使无色的酚猷试液变红,是因为在不同碱的溶液中都含有相同的 离子.9.[2012•河北]如图1一4一2所示,在蒸溜烧瓶内加适量石灰石和稀盐酸,经检验产生的气体充满烧瓶时,将一气球紧套在瓶口,气球逐渐胀大。然后打开弹簧夹,将注射器中的NaOH溶液注入烧瓶并振荡,气球迅速缩小并被吸入烧瓶内。(1)检验产生的气体充满烧瓶的操作是:.⑵气球被吸入烧瓶是由于NaOH溶液与瓶内气体反应,使瓶内气压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O露置在空气中的氢氧化钠溶液易变质生成碳酸钠。(1 )氢氧化钠溶液易变质的原因是一_O⑵取少量已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于试管中,滴入足量稀盐酸后可观察到_ O(3)写出用澄清石灰水检验氢氧化钠是否变质的化学方程式:—_O[2012•荷泽]学习氢氧化钠的性质之后,知道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孙Na\OH',能使无色酚猷试液变红色,某科技小组想进一步探究是哪一种粒子使无色酚献试液变红色。【提出猜想】猜想①:可能是丛0;猜想②:可能是Na+;猜想③:可能是OH」.【实验验证】实验操作实验现象结论①用试管取少量蒸僧水,滴入1〜2滴无色酚曲试液,振荡试管内溶液仍为无色水分子不能使无色酚配试液变红色②用试管取少量氯化钠溶液,滴入1〜2滴无色酚猷试液,振荡③用试管取少量氢氧化钠溶液,滴入1〜2滴无色酚酸试液,振荡【讨论反思】有同学认为猜想①不需要实验验证就可以排除,你认为该同学的理由是— O尽能[2013-永州]氢氧化钻[Co(OH)21受热易分解,能与酸性溶液反应,可作涂料和氢气的干燥剂,制备方法为:①Co+2HCI=CoClz+H2T②CoCIz+ZNaOH-Co(0H)的+2NaCI,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钻与金属铜的化学性质相同 B.氢氧化钻难溶于水气球b弹簧夹气球a空气C.氢氧化钻的化学性质稳定 D.气球b弹簧夹气球a空气化氢气体 署曾[2013•武汉]如图1—4—3所示,装置气密性良好,弹簧夹处于关闭状态。挤压胶头滴管加入液体,一段时间后,打开弹簧夹,能使气球a明显鼓起的是()试管内物质胶头滴管内物质A氢氧化钠固体水B氧化铁稀盐酸C氯化钢溶液稀硫酸D二氧化碳氢氧化钠溶液[2012•义乌]如图1—4—4所示,能正确反映实验过程中相应量变化的是(A.图①:将接近饱和的 硝酸钾溶液缓慢降温B.图②: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钢溶液中加过量稀硫酸C.图③: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加水 D.图④:向一定量的稀硫酸中加入过量的锌[2013•乐山]小明和他的同学在实验室发现上一次实验后忘记塞上瓶塞的氢氧化钠溶液的试剂瓶瓶口周围有一些白色固体.他们怀疑氢氧化钠溶液已经变质,于是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提出问题】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提出猜想】①该氢氧化钠溶液没有变质;②该氢氧化钠溶液部分变质;③该氢氧化钠溶液全部变质.【实验验证】操作现象结论化学方程式(1)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无色酚配溶液无色酚配变红

(2)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讨论】小明同学认为,根据上述实验(1)(2)可推断,猜想②正确.而小张则认为猜想③也可能正确,理由是—于是小王又设计了如下补充实验:(1)取原溶液少量于试管中,逐滴加入BaCL溶液至o静置,分层。⑵取上层清液,向其中加入CuSO,溶液,若有蓝色沉淀产生,则说明氢氧化钠溶液部分变质,

化学方程式:_ _。反之则说明氢氧化钠溶液已经全部变质。【反思】该氢氧化钠溶液变质的原因可能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黄量中,0 1622 44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2012•烟台]在学习酸的性质时,同学们发现实验室的工业盐酸呈色,老师解释说是因为里面含有氯化铁.为测定这瓶工业盐酸中氯化铁的含(假设不含其他杂质),小霞做了如下实验:取20g工业盐酸加入到小烧杯然后向小烧杯中不断滴加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同时用电子pH计不断读取反应时的pH,得出如图1—4—5黄量中,0 1622 44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第2课时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A层础达标.[2012•广州]储存和运输浓盐酸、浓硫酸、氢氧化钠的容器上都应张贴的图标是()A B C D.下列有关物质的名称、俗名、化学式中,三者皆指同一物质的是()A.氧化钙、消石灰、CaO B.氯化氢、盐酸、HCI

C.碳酸钙、熟石灰、CaC03 D.氢氧化钠、烧碱、NaOHTOC\o"1-5"\h\z.氯气(CL)能与水发生如下反应:Cl2+H2O=HCI+HCIO,其中HCIO是一种酸。将CL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反应的生成物有( )A.NaCKH20B.NaCIO、H20C.NaCI、NaCIOD.NaCIxNaCIOxH20.固体NaOH具有以下性质:①白色片状固体;②有腐蚀性;③易吸收水分而潮解; ④易溶于水,溶解放热;⑤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实验室中必须将它密封保存的主要原因是( )A.①② B.①②③C.②③④ D.③⑤.如图1—4—7所示,在烧杯甲中装入蒸播水,滴入2滴酚缺试剂,得到无色溶液。在烧杯乙中装入浓氨水。用一只大烧杯把甲、乙罩在一起。几分钟后,发现甲中的溶液变成红色.对上述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①甲内滴入的酚配要过一会儿才能变色,与乙无关;②大烧杯壁上沾有某种物质,散发出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与甲中的溶液接触,使其变红;③乙中的浓氨水中有肉眼见不到的微粒逸出,有些微粒进入了甲中的溶液,使溶液成分改变,并使溶液变红;④氨水能使酚猷溶液变红.A.①④B.②③C.①②D.③④.对于反应:X+Ca(OH)2=Y4-Cu(OH)2i,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A.该反应类型可能是中和反应 B.X和Y的相对分子质量之差为18C.X可能是CuCL或Fe?(S04)3 D.Y可能是CaCI2或Ca(N03)2.[2012•山西]同学们在学习酸碱的化学性质时构建了如图1—4—8所示知识网络,A、B、C、D是不同类别的无机化合物,“一”表示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化学反应。请回答下列问题:图下列问题:图1—4—8( 1 )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为实验现象为O⑵写出图中一个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3)写出符合反应条件的一种物质C的化学式_.有浓盐酸、氢氧化钠、石灰水三种物质的溶液长期存放在空气中,溶液质量因发生化学变化而减小的物质是,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如图1一4—9所示是稀硫酸与40克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时,溶液的pH随加入溶液的质量勿的变化关系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反应物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溶质克.⑵据图分析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是往溶液中滴加另一种溶液。(3)某同学借助无色酚配试液观察反应进程,则当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为—一时,反应获得的溶液pH恰好为7O段能■一♦.请仔细观察下面溶液的变化并回答问题。(1)A中的试管(填“能”或“不能”)把水加入浓硫酸中.B中溶液变浑浊的原因是_ ⑶把A中试管内试剂改为Mg和稀盐酸,一—(填"会”或“不会”)出现与左下图相同的现象。:氢氧化钠裂溶液,滴有酚酰溶液的氢二氧化钠溶液实验3实验2:氢氧化钠裂溶液,滴有酚酰溶液的氢二氧化钠溶液实验3实验2[2013•南昌]某实验小组开展了如右图有关碱的化学性质的探究活动:(1 )实验1的目的(2)实验2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9(3)实验3中观察到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后,小萍想知道反应后溶液中除NaCI外,是否还含有其他溶质(不考虑酚猷),于是她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一种试剂,从而得出了结论.小萍加入的试剂可能是(4)通过上述实验探究活动,可以总结出碱的化学性质是:①碱能与酸发生中和反应;②(5)准备实验时,小英发现药品室有两瓶未标注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经询问老师得知,这两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别为5%和10%.请你设计实验方案完成对这两瓶溶液的鉴别(仅限以下实验用品:试管、量筒、滴管、酚猷溶液、10%盐酸)。实验步骤预计现象及相应结论一—一为5%的氢氧化钠溶液,另一种为10%

的氢氧化钠溶液.12.某同学为了测定NaCI和MgCL固体混合物中MgCL的质量分数,进行如下实验:将80g固体混合物溶于水配成溶液,平均分成四份,分别加入相同质量分数的NaOH溶液,获得如下实验数据:实验次数1234固体混合物的质量(g)20202020加入NaOH溶液的质量(g)20406080生成沉淀的质量(g)2o9m8o78o7问:(1)表中m的值为;(2)原固体混合物中MgCL的质量分数是多少?(要求写出计算过程)一错误! 第1课时碱的化学性质A县础达标1. (C) 2.(B)3. (D) 4.(C) 5. (D)6. (A) 7. (B)(1)使用白色点滴板进行实验的优点是节约药品(或便于观察) (答一点);(2)氢氧化钠溶液和氢氧化钙溶液都能使无色的酚配试液变红,是因为在不同碱的溶液中都含有相同的一氢氧根(或OH)—离子。(1)检验产生的气体充满烧瓶的操作是: 将燃着的木条放在烧瓶口,木条熄灭,说明气体充满烧瓶.⑵气球被吸入烧瓶是由于NaOH溶液与瓶内气体反应,使瓶内气压_减小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2^011+00:=g技03+也0。(1)氢氧化钠溶液易变质的原因是——氧化钠易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或2NaOH+C02=Na2C034-H20)_o(2) 有气泡生成。(3) Na幽+Ca(OH)z=CaCO、>+2NaOH。11.你认为该同学的理由是无色酚猷试液中含有水分子。段能■相升12. (B) 13. (D) 14.(D)15.操作现象结论化学方程式(1)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无色酚配溶液无色酚配变红溶液显碱性(2)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溶液中存在碳酸根离子(或碳酸钠)Na2C03+2HCI-2NaCI+h2o+co2t理由是—碳酸钠溶液也能使酚配溶液变红(1)取原溶液少量于试管中,逐滴加入BaCI?溶液至_不再产生沉淀静置,分层.(2)_CuS04+2Na0H=Na2s04+Cu(0叽(__。该氢氧化钠溶液变质的原因可能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2Na0H4-C02=Na2C03+H20。16.【解析】根据图中信息可知:与氯化铁反应的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为22g—16g=6g设20g该工业盐酸中氯化铁的质量为x.FeCI34-3NaOH=Fe(OH)3X+3NaCI162.5 120x6gX10%错误!=错误!x=0o8125g该工业盐酸中氯化铁的质量分数为。黑25gX1OO%^4.1%20g【管案】4.1%第2课时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M号础达标1. (D) 2. (D) 3.(D) 4. (D) 5. (D)(D)(1)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为:Fe&+6HCI=2FeCI,+3也0,实验现象为—红色(或红棕色)固体不断溶解,溶液由无色变成黄色一。(2)写出图中一个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a(OH)2+H[S0「=CaS04+2也0(或HCI和任意一种碱)⑶写出符合反应条件的一种物质C的化学式_Na2c(应是可溶性盐,且和Ca(OH)2、HCI反应符合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一石灰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0H)2+C02=CaC0°J+HO。(1)反应物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溶质一克。(2)据图分析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是往氢氧化钠(或NaOH) 溶液中滴加另一种溶液。(3)则当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为—溶液红色刚刚褪去(或“溶液红色刚变无色”、“溶液变无

色”等涉及“变无色”的答案均可:L—时,反应获得的溶液pH恰好为7.(1)A中的试管—不熊—(填“能”或“不能”)把水加入浓硫酸中。B中溶液变浑浊的原因是浓硫酸溶于水放热,溶液温度升高使Ca(OH)2析出.(3)会(11.⑴实验1的目的是碱与指示剂的作用;⑵实验2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Na0H+CuS04=Cu(0H)2J+Na2s0,.;一紫色的石蕊试液(或锌粒等)(4)②一喊能够和某些盐反应(或碱溶液能够和指示剂反应)_;(5)实验步骤预计现象及相应结论取2支洁净的试管,分别加入等体积的两种待测溶液,再分别滴加相同滴数的无红色刚好消失时所滴加稀盐酸的滴数少的—为5%的氢氧化钠溶液,另一种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色酚猷试液,向溶液中滴加10%的稀盐酸,计算红色刚好消失时所滴加稀盐酸的滴数(或用量)12⑴表中勿的值为5.8;(2)【解析】(2)设原固体混合物中MgCL的质量为X。MgCl2+2NaOH=Mg(OH)2M+2NaCI95 58x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