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课件高三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1页
第(1)9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课件高三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2页
第(1)9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课件高三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3页
第(1)9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课件高三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4页
第(1)9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课件高三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核心概念】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219161928袁世凯统治时期军阀割据时期袁世凯就任临时总统释北洋军阀及其统治甲午中日战争后,袁世凯奉命在天津小站编练“新建陆军”,归北洋大臣指挥。新政时,袁任北洋大臣,组建北洋军,北洋军逐渐发展为军阀集团。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第二任临时大总统,标志着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1916年,袁死后北洋军分为直、皖、奉三大派系。1928年,“东北易帜”标志着北洋军阀在全国统治的结束。北洋军阀统治中国的时间是1912-1928年。袁世凯去世东北易帜直系军阀皖系军阀奉系军阀一、民主共和的艰难推进(融合选必1)

维护共和的斗争袁世凯革命党人民主共和破坏捍卫建立专权称帝败亡张勋复辟段祺瑞专制约法、内阁政党二次革命护国运动讨逆运动护法运动议会斗争武装斗争角度1从“社会进步”角度考查北洋军阀时期的宪政运动材料1912年,孙中山签署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民主共和的国家制度和“主权在民”的宪法原则。1913年,第一届国会宪法起草委员会拟订了《中华民国宪法草案》,进一步完善了《临时约法》。但袁世凯将该草案束之高阁,不许交国会讨论通过。1914年,袁世凯解散国会,提出《增修临时约法大纲》,规定新约法采纳了旨在改行大总统集权制的七条原则。同年,以大总统的名义颁布了《中华民国约法》。1919年,皖系军阀段祺瑞炮制了《中华民国宪法草案》。1923年,直系军阀曹锟通过行贿收买国会议员的办法当选为中华民国大总统后,很快制定并公布了一部《中华民国宪法》。段祺瑞重掌北京政府后,下令取消《中华民国宪法》,宣布1912年的临时约法失效,消除国会,并于1925年炮制了又一部《中华民国宪法草案》。——摘编自王仲修《中国宪政的历史、现状及改革》(1)根据材料,归纳北洋军阀时期宪政运动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洋军阀时期宪政运动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1)特点:军人干预宪法的制定;宪法频繁更换;利用宪法实行专制;宪政成为政治权力斗争的附庸。(2)原因: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向近代化迈进,但社会仍处于半殖民地状态;民族资本主义虽有进一步发展,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仍较薄弱;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渐入人心,但人治传统依旧与法治意识淡薄。从“史料实证”角度分析民国初年的政党政治【历史解释】资产阶级革命派维护共和的努力(1)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背景:a.时代背景:南京临时政府的建立;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b.理论来源:法国的启蒙思想。目的: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内容:主权在民、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共和代议制.(2)维护共和的斗争①背景a.外因:外国列强的侵略。b.内因:(政治上)中国各种政治力量争权夺利;(思想上)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国民政治素质较低;(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从“史料实证”角度分析民国初年的政党政治【历史解释】资产阶级革命派维护共和的努力②努力a.反对袁世凯专权的“二次革命”。b.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护国运动”。c.反对张勋复辟的“讨逆运动”。d.反对段祺瑞拒绝恢复国会的护法运动。③影响:a.使民主共和观念渐入人心。b.反对专制、倡行民主成为不可抗拒的潮流。二、选官制度的发展(融合选必1)(一)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依据:孙中山的“五权宪法”理论。2、内容:在官员选拔方面,以考试制度为主,国家建立考试院,主管人才的选拔和任用。完善国家政治制度,建立文官的培养、任用、监察等方面的运行机制。3、意义: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对日后民国文官制度的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释五权宪法五权宪法是孙中山提倡的实行“五权制度”的宪法原则。五权制度即“五权分立”的国家机构的组织原则,将国家的立法、行政、司法、考试、监察这五种治权分别由立法、行政、司法、考试、监察五个机关独立行使,以防止政府之专权;而同时将选举、罢免、创制、复议四种“政权”由人民掌握,实行所谓“权能划分”。二、选官制度的发展(融合选必1)(二)北洋政府时期:选拔官员主要采用考试和甄别两种方式。内因建立1913年颁布了《文官考试法草案》等法案,标志着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

内容《文官考试法草案》规定,民国男子年满21岁者,得应文官考试,即女子不得参加文官考试。考试由政事堂铨叙局负责,分文官高等考试和文官普通考试。

外因内容主要是指对已经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通过检验毕业文凭、调查经历、检查工作成绩、考查学识与工作经验等决定其能否留任。作用是旧人事制度向现代文官制度转变的一个重要措施,用意在于保持行政的连续性与稳定性。二、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一)时间:民国建立至一战结束。(二)原因(条件)内因民国建立扫除了政治上的一些束缚和障碍,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定条件。政府政策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鼓励民间兴办实业。反帝爱国运动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的有力推动(特别是1915年因反对“二十一条”掀起的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外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战,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三)表现1、民族工业得到迅速发展,速度和规模甚至超过以往半个世纪的成绩。2、纺织、面粉等轻工业系统的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3、以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开办的面粉厂、纱厂为代表的一批民族企业迅速壮大起来。(四)结果:一战结束后不久,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又迅速萧条。二、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现学现做】(2021·山东高考)1913—1921年,中国海关税征收额受国际局势影响出现了一定变化。下列各项反映这一时期变化状况的是()

ABCD二、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五)影响1、促进了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增强,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开展。2、促进了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基础(五四运动)。3、为思想解放和社会生活变迁提供了一定的阶级和物质基础。从“史料实证”角度分析民国初期民族工业的发展史料一从19世纪70年代到甲午战争前,民族资本新开设的资本在1万元以上的工矿企业有50余家。……民族工业主要分布在缫丝业、棉纺织业、面粉业、造纸和印刷业、船舶业、机器制造业及采矿业等几个行业部门。——摘编——白寿彝《中国通史》史料二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中国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此次工业化是一次民营资本集体崛起的盛宴,它的主角是以赢利为主要动力的新兴企业家,他们投资的产业主要集中于民生领域,以提供消费类商品为主。面大量广的中小企业是最有活力的主流力量。根据国内学者计算,工业增长率在1912年到1920年间达到13.4%。——摘编自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史料三

迨欧战告终,出口之粉渐少,外粉又复侵销,……销路不加广而输入者日多,国内战祸不已,利率加重,……此后粉业又入盛极而衰时期。——《荣家企业史料》上册(1)根据史料一,概括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2)根据史料二,概括“中国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的特点。(3)根据史料三,简述该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并指出其原因。(1)特点:数量少,规模小;主要以轻纺、加工工业为主,工业体系不完备。(2)特点:以发展轻工业为主(集中在民生领域);以中小民营企业为主;工业增长迅速。(3)状况:一战结束后,民族工业迅速萧条。

原因:一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军阀混战,剥削加重。【唯物史观】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1)促进因素列强侵略瓦解着中国封建经济,客观上为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条件政府鼓励由于时代潮流的冲击和巩固统治的需要,清末“新政”至民国政府都鼓励兴办实业实业救国中国人民反帝爱国热情不断高涨,使“实业救国”具有日益广泛的社会基础,特别是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不断兴起,有力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精神实业家们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支撑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动力和力量源泉与时俱进一些民族工业自身技术的不断革新、合理的经营策略也是其顽强发展的因素从“史料实证”角度分析民国初期民族工业的发展释实业救国“实业救国”论是近代进步思潮之一,“实业救国”是近代社会各阶层实现救亡图存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它最早萌发于鸦片战争时期;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本家和爱国人士纷纷投资设厂,以实际行动践行“实业救国”的主张;在辛亥革命影响下,“实业救国”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与“民主共和”成为当时两大社会思潮。【唯物史观】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2)阻碍因素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近代民族工业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自身因素民族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因而投资和发展方向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领域,重工业基础薄弱,且主要分布在沿海和通商口岸。这种工业结构和地区分布的失衡使民族工业畸形发展,未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政局动荡近代中国政局长期动荡,使民族工业的发展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从“史料实证”角度分析民国初期民族工业的发展三、新旧文化的剧烈碰撞——新文化运动的开展概况1915年9月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民主、科学《新青年》北京大学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蔡元培陈独秀蔡元培鲁迅胡适李大钊主题3从推动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考查新文化运动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关于史料大数据统计所反映的社会思潮进行评述。(14分)(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数据反映了社会思潮由关注西方民主转变为研究社会主义。辛亥革命后,北洋政府统治中国,中国依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民族危机严重,先进中国人继续探索民族救亡道路。材料一数据表明新文化运动时期知识分子对民主的认知由最初的推崇到后期的质疑与批判,反映了由于受民国初年共和乱象、第一次世界、巴黎和会失败等因素影响,中国人对西方社会制度价值观念日益失望。材料二数据表明俄国十月革命后越来越的知识分子主张学习俄国道路,开始关注和研究社会主义,反映了社会主义成为社会思潮的主流。上述数据表明,20世纪初中国知识界经历由推崇资本主义道路到日益失望,转向广泛关注社会主义,探索新的救亡道路。(或者,反映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历史必然性等。)材料一《新青年》中对民主观念类词汇(含民主、民治、德谟克拉西等)评价倾向频度数据卷数正面评价中性评价负面评价合计1915.9—1918.6856331511918.7—1921.4224125584071921.5—1926.795180703978——摘自金观涛、刘青峰《中国近现代观念起源研究和数据库方法》材料二时间报刊总数发表社会主义内容的报刊1918年以前约260近301918—1922年约280约220——据杨奎松、董士伟《近代中国社会主义思潮》统计从“历史解释”角度分析近代前期的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2014·四川文综·14)(15分)历史叙述、历史解释和历史评价是历史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四“中体西用”后来久被指为包庇封建,其实,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3)概括材料四陈旭麓是如何评价“中体西用”的,指出这一评价遵循的原则是什么?(6分)按照这一原则,任选表3中的一种观点进行评价。(4分)事件观点戊戌变法康有为的托古改制思想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不仅没有改变变法的压力,反而加速了变法的失败。辛亥革命如果没有武昌起义爆发,新政将按计划进行,中国最终成为一个君主立宪的资本主义国家。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情绪主义”的产物,导致了各种思想混乱。表3从“历史解释”角度分析近代前期的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3)评价:当时中国封建顽固势力异常强大,“中体西用”为西学的传入创造了条件。

原则:历史评价应把评价对象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进行。戊戌变法:该观点忽视了当时封建顽固势力强大,维新派实力相对弱小的特定历史条件。辛亥革命:该观点忽视了当时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政府的“新政”步入困境,民主革命势力迅速发展的历史现实。新文化运动:该观点忽视了当时的专制统治和复古逆流的社会现实,以及新文化运动知识精英试图把中国引入民众政治轨道的追求。(10分)四、社会生活的移风易俗1、南京临时政府宣布改用阳历。2、颁布剪发辫、易服饰和废止缠足的法律。3、颁布法令,革除“大人”“老爷”等清朝官场的称呼。

从“历史解释”角度分析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史料任何一个特定的民族习俗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总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逐渐改变。……从总的趋势上看,近代中西民俗上的共存、共生、借鉴、趋同和融合,构成民俗变迁的主流。近代民俗变迁在主流趋势上呈现三个重要特点,即移植性、变异性、传承性。——《中国近代民俗变迁及其赋予社会转型的符号意义》分析史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近代民俗变迁在主流趋势上呈现三个重要特点,即移植性、变异性、传承性”。移植性:直接吸收西方习俗文明,如穿西装、喝咖啡、看电影、握手等在中国流行。变异性:中西习俗文明碰撞、融合,如中西合璧的婚礼仪式、中山装等在中国的流行。传承性:保留并传承中国传统习俗文明,如春节中传统习俗的保留。主题2从女性解放角度来考察社会的进步“她”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发明的女性新代词,中国首份妇女画报《解放画报》于1921年7月第13期以后,启用“她”字指代女性和国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结合时代背景,对三幅漫画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加以解读。图1揭露封建社会纲常礼教对妇女的压制,主张妇女冲破封建专制、封建礼教,追求男女平等、人权、民主。图2倡导妇女要谋求经济独立、接受教育、走向社会。图3主张妇女应担负起救亡革命、民族解放的历史使命。北洋军阀时期,中华民族面临内忧外患,救亡与启蒙成为时代主题。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为妇女解放提供了经济条件。五四新文化运动、新文学革命推动思想解放,女性日益觉醒。总之,《解放画报》将妇女问题与社会进步联系在一起,探讨妇女解放,是时代的产物,反映了时代精神,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北洋军阀统治前期(1912-1919年)中国近代化的整体发展政治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统治中国多年的清王朝;中华民国建立,中国产生了新的共和政体;北洋政府对内专制独裁,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孙中山维护共和民主的斗争连遭挫败。经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奖励实业,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侵略,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思想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推动了思想文化革新。同一时期西方社会(19世纪末20世纪初)政治经济思想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走向成熟和完善;由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帝国主义各国争夺殖民地和霸权的斗争日趋激烈,最终导致了一战爆发。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从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科技(如爱迪生与电的应用、量子论的诞生和相对论的创立)与文艺(如印象画派)有了新的发展;社会主义思潮出现了马克思主义和修正主义的分歧,帝国主义时代产生了列宁主义。电气时代(2011·全国卷·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一一九O六年秋天,我到日本去留学……我以为保存国粹的目的,不但要光复旧物;光复之功告成以后,当将满清的政制仪文一一推翻而复于古。不仅复于明,且将复于汉唐;不仅复于汉唐,且将复于三代。总而言之,一切文物制度,凡非汉族的都是要不得的,凡是汉族的都是好的,非与政权同时恢复不可;而同是汉族的之中,别愈吉愈好。——钱玄同:《三十年来我对于满清的态度的变迁》材料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