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万州二中2023-2024学年高三8月月考生物含解析_第1页
重庆市万州二中2023-2024学年高三8月月考生物含解析_第2页
重庆市万州二中2023-2024学年高三8月月考生物含解析_第3页
重庆市万州二中2023-2024学年高三8月月考生物含解析_第4页
重庆市万州二中2023-2024学年高三8月月考生物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万州二中2023-2024年高三上期8月月考

生物试题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把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

2.回答选择题时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回答非选择题时,用0.5

毫米黑色墨迹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

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近期,由“红伞伞,白杆杆,吃完一起躺板板”将致幻毒菇毒蝇伞推向网络热搜,鹅膏蕈碱是毒蝇伞

中所含有的主要致幻毒物之一,它是一种环状八肽(蛋白质)。下列关于毒蝇伞及板(木材)中还原糖、

脂肪、蛋白质(或多肽)和淀粉的鉴定实验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在四个实验中,只有一个实验需要进行水浴加热

B.鉴定用的主要化学试剂依次是:斐林试剂、苏丹HI染液、双缩胭试剂、碘液

C.鉴定还原糖和蛋白质(或多肽)时都使用NaOH和CuSO4溶液,使用方法相同

D.脂肪鉴定实验中,应使用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洗去浮色

【答案】C

【解析】

【分析】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

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

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如淀粉)。(2)蛋白质可与双缩版试剂产生紫色反应。(3)脂肪可用苏丹in染液

鉴定,呈橘黄色。(4)淀粉鉴定利用碘液,产生蓝色。

【详解】A、在四个实验中,只有还原糖的鉴定实验需要进行水浴加热,其他三个实验都不需要加热,A

正确;

B、还原糖、脂肪、蛋白质(或多肽)和淀粉的鉴定实验用到的主要化学试剂依次是:斐林试剂、苏丹IH

染液、双缩胭试剂、碘液,B正确;

C、鉴定可溶性还原性糖和蛋白质,都使用NaOH和CuSO4溶液,前者先混合后使用,后者先加NaOH

溶液,形成碱性环境,后滴加CuSO4溶液,所以使用方法不同,C错误;

D、脂肪可用苏丹川染液鉴定,呈橘黄色,脂肪鉴定实验中,应使用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洗去浮色,D

正确。

故选Co

2.如下图是ATP分子的结构式,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OOo

H

CHCHn

LOOOH

,PP-

/-II

HOH

O①HO②H③)

A.ATP水解的过程常伴随放能反应的发生

B.③脱离ATP后,挟能量可使载体蛋白等分子磷酸化

C.所有生物体都存在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能量供应机制

D.①②③脱离后,ATP剩下的部分成为RNA分子的基本单位之一

【答案】B

【解析】

【分析】NTP的结构式是:A-P〜P〜P。A表示腺昔、T表示三个、P表示磷酸基团、"〜”表示特殊的化

学键。ATP是一种含有特殊的化学键的有机化合物,它的大量化学能就储存在特殊的化学键中。ATP水

解释放能量断裂的是末端的那个特殊的化学键。

【详解】A、ATP水解的过程会释放能量,常伴随吸能反应的发生,A错误;

B、主动运输时,需ATP水解提供能量,③脱离ATP后,挟能量可使载体蛋白等分子磷酸化,引起载体

蛋白空间结构的改变,B正确;

C、ATP和ADP的相互转化,是所有细胞共有的能量供应机制,而病毒不存在,C错误;

D、②③脱离后,ATP剩下的部分为腺喋吟核糖核甘酸,成为RNA分子的基本单位之一,D错误。

故选Bo

3.下列关于实验操作和结果的描述,正确的是()

A.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观察到新鲜黑藻叶片中叶绿体并进行形态观察和计数

B.用浪麝香草酚蓝溶液检测CCh的产生与否,可判断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

C.切碎胡萝卜,加适量水、Si02和CaCCh充分研磨过滤,获得胡萝卜素提取液

D.对洋葱根尖分生区进行染色,应选取甲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液等碱性染料

【答案】D

【解析】

【分析】1、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实验中:(1)检测C02的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或使漠麝

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2)检测酒精的产生:橙色的重铝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

生反应,变成灰绿色。

2、观察洋葱根尖分生组织细胞有丝分裂包括解离T漂洗一染色T制片。

【详解】A、可使用光学显微镜对新鲜黑藻小叶的叶绿体进行形态观察,但不能进行计数,A错误;

B、酵母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都能产生C02,根据C02的产生与否,不可判断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B

错误;

C、胡萝卜素是脂溶性物质,不溶于水,需要用有机溶剂来提取,C错误;

D、染色体易被碱性染料染色,对洋葱根尖分生区进行染色,应选取甲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液等碱性染料,

D正确

故选D。

4.下图为高等植物细胞部分结构的概念图,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细双层膜结构

」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

对植物细胞有支持、保护作用

A.h中喳的形成扩大了其内膜面积,而g中基粒的形成扩大了其内膜面积

B.图中所有的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而d结构是全透的

C图中c结构除了可以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也可进行物质运输

D.图中e呈溶胶状,其中进行着多种化学反应

【答案】A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a是细胞质,b是细胞核,c是细胞膜,d是细胞壁,e是细胞质基质,f是细胞

器,g是叶绿体,h是线粒体。

【详解】A、g是可产生氧气的双层膜结构,为叶绿体,叶绿体中基粒不属于叶绿体内膜结构;h为可产

生二氧化碳的双层膜结构,是线粒体,其内膜向内突出折叠形成崎,扩大了其内膜面积,A错误;

B、所有的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而d细胞壁是全透性的,B正确;

C、图中c可进行细胞间信息的交流,为细胞膜,细胞膜也可进行物质运输,C正确;

D、e为细胞质基质,细胞质基质是由水、无机盐、脂质、糖类、氨基酸和多种醐等组成,其中进行着多

种化学反应,D正确。

故选A»

5.如图是某反射弧的组成示意图(虚线内为神经中枢),据图分析,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A.图中兴奋传导的方向是④③②①

B.图中箭头表示神经冲动传导方向,A、B、C、D四个箭头表示的方向都正确

C.图中表示神经元之间的突触有多个

D.图中表示当④受到刺激而②损伤时,人体能产生感觉

【答案】B

【解析】

【分析】图中①是效应器,②是传出神经,③是传入神经,④是感受器;人体神经调节的方式是反射,

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构成,兴

奋在反射弧上单向传递,兴奋在突触处产生电信号到化学信号再到电信号的转变。

【详解】A、根据图中突触的方向可知,兴奋传导(传递)的方向是④③②①,A正确;

B、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方向是由轴突传递到胞体或树突而不能反向传递,C的方向是错误的,B错误;

C、两个神经元接触的地方形成突触,图中表示神经元之间的突触有5个,C正确;

D、图中当④受到刺激而②损伤时,兴奋能传递到大脑皮层,但不能传到效应器,因此人体不能运动,但

是能产生感觉,D正确。

故选B(.

6.图为大鼠视网膜神经细胞间的突触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Na+

A.谷氨酸从甲膜释放和在突触间隙中的扩散都需要消耗能量

B.谷氨酸与受体结合后使乙膜发生的电位变化是由外负内正转变为外正内负

C.某药物抑制过程③谷氨酸的回收,乙膜持续兴奋,可能会导致谷氨酸受体减少

D.过程①和过程②都体现了细胞质膜具有一定流动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

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

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详解】A、谷氨酸在该题中属于神经递质,从甲膜(突触前膜)释放属于胞吐,需要消耗能量,但在突

触间隙中的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A错误;

B、谷氨酸是兴奋性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后使乙膜发生的电位变化是由外正内负(静息电位)转变为外

负内正(动作电位),B错误;

C、某药物抑制过程③谷氨酸的回收,谷氨酸(神经递质)持续在突触后膜发挥作用,乙膜(突触后膜)

持续兴奋,会持续引起Na+过度内流,突触后神经元细胞渗透压升高,可能导致突触后神经元涨破,谷氨

酸受体减少,C正确;

D、过程①属于胞吐过程,体现了细胞质膜具有一定流动性;但过程②是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

合,体现了细胞质膜信息传递的功能,D错误。

故选C。

7.材料1:研究发现水通过肾小管的速度大大超过了水穿过人工膜(只由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的速度,

蛋白A在肾小管细胞膜中含量丰富。

材料2:科学家将蛋白A结合到由人工膜构成的脂质体上,将其置于低浓度外界溶液中,脂质体迅速膨

胀至破裂。

材料3:科学家把蛋白A基因导入非洲爪蟾的卵母细胞使细胞膜上也具有了蛋白A,置于低浓度的外界溶

液中,非洲爪蟾卵母细胞也会迅速膨胀。

阅读材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材料1说明水分子进出细胞存在自由扩散外的方式

B.材料2导入蛋白A的脂质体通过主动运输吸收水分

C.上述材料表明蛋白A是水分子进出细胞的通道蛋白

D.不同组织细胞膜上通道蛋白的种类和数量不同

【答案】B

【解析】

【分析】过去人们普遍认为,水分子都是通过自由扩散进出细胞的,但后来的研究表明,水分子更多的

是借助细胞膜上的水通道蛋白以协助扩散方式进出细胞的。

【详解】A、人工膜只由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肾小管细胞膜富含蛋白A,且水通过肾小管的速度大大超过

了水穿过人工膜,说明水分子进出细胞存在自由扩散外的方式,A正确;

B、材料2导入蛋白A的脂质体,在低浓度外界溶液中,脂质体能吸水膨胀至破裂,但不消耗能量,所以

是通过协助扩散方式吸收水分,B错误;

C、上述3个材料表明蛋白A是水分子进出细胞的通道蛋白,C正确:

D、不同组织细胞功能有差异,且通道蛋白具有专一性,所以不同组织细胞膜上通道蛋白的种类和数量不

同,D正确。

故选B。

8.科学家将番茄和水稻幼苗分别放入Mg2+和SiO:培养液中进行培养,培养液的起始浓度相同。一段时

间后,培养液中离子的浓度变化如图所示。据图分析,叙述正确的是()

A.番茄吸收SiO:的量多于Mg2+

B.番茄和水稻幼苗的根对Mg2+和SiO:的吸收具有选择性

C.水稻根细胞膜上Mg2+转运蛋白的数量比番茄根细胞膜上的多

D.番茄细胞中的SiO:能释放到培养液中,使培养液中SiO;浓度高于起始浓度

【答案】B

【解析】

【分析】植物细胞吸收水分和离子是两个相对对立的过程,对于番茄来说,吸收的Mg?+多于水对于SiO

产,对于水稻来说相反。

【详解】A、对于番茄来说,Mg2+^llSiO4-4起始浓度相同,但培养液中Mg2+的浓度下降,SiOJ的浓度

升高,说明番茄吸收的Mg2+多于吸水,而吸收SiO/少于吸水,即番茄吸收SiOL的量少于Mg2+,A

错误:

B、番茄和水稻幼苗的根对Mg2+和SiO甲4的吸收速率不同,说明具有选择性,B正确;

C、水稻吸收Mg2+的速率小于吸收SiO4-4的速率,番茄正好相反,说明水稻细胞膜上转运蛋白的数量比

番茄根细胞膜上的少,c正确;

D、番茄培养液中SiO「浓度高于起始浓度,是因为番茄吸收的水多于吸收的SiO1,D错误。

故选B»

9.近两年我国很多地区玉米取得了大丰收,其中丹东的“良玉99号”表现突出,平均亩产高达722.7千

克。为了能快速大面积推广该品种,科研人员在多地开始试种和实验研究,以掌握该玉米在当地的生长

习性。夏季晴朗的一天,实验人员对良玉99号玉米连续观察24小时,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不

正确的是()

植物吸收或释放CO2速率

吸收[dGA

释放Jj木Q%间

c

A.该玉米光合作用从c点开始,到h点结束

B.一天当中玉米体内的有机物d点时最少,h点时最多

C.曲线中ef段的下降原因和gh段下降的原因不相同

D.通过曲线可以判断一天中光照强度和温度对玉米光合作用的影响

【答案】A

【解析】

【分析】图中ab段二氧化碳释放速率逐渐下降是由于夜间低温导致的,be段二氧化碳释放量逐渐增加是

温度逐渐回升导致的,c点后二氧化碳释放量逐渐减少,是由于此时开始进行光合作用,直到h点时光合

作用数量等于呼吸速率,随着光照逐渐减弱,光合速率小于呼吸速率,导致二氧化碳的释放量逐渐增

加,直到j点光合作用停止。

【详解】A、h点时净光合速率为0,此时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相等,h点之后仍可进行光合作用,A错

、口

庆;

B、d点之前,光合速率小于0,有机物的积累一直处于负增长,一天当中玉米体内的有机物d点时最

少;d点到h点,光合速率大于0,有机物的积累表现为正值,到h点,植物体内一天中的有机物积累量

达到最大,B正确;

C、曲线中ef段的下降原因是由于此时高温条件导致气孔关闭,使得作为光合作用原料之一的二氧化碳

吸收减少导致的,而gh段光合速率下降的原因是由于光照强度逐渐减弱引起的,C正确;

D、一天中光照强度和温度是综合变化的,通过曲线判断一天中光照强度和温度对玉米光合作用的综合影

响,D正确。

故选Ao

10.图甲、乙中标注了相关限制酶的酶切位点。下列关于培育转基因大肠杆菌的叙述错误的是()

四环素抗性基因

8a7nHI引物甲Hindffl

r质粕VBC/I•।।

久久Hind,晶]/引物引物

启动承一3节意霉素目的占丙乙,

抗性暴因日时基因Sau3A1

甲乙

A.若通过PCR获取该目的基因,应该选用引物甲和引物丙

B.图中质粒和目的基因构建表达载体,应选用BelI和HindHI剪切

C.若将基因表达载体导入受体细胞中,需选用Ca2+转化法

D.在受体细胞中,氨茉青霉素抗性基因和目的基因可同时表达

【答案】D

【解析】

【分析】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

1、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PCR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

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

基因等。

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方

法有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有效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

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的方法是感受态细胞法。

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1)分子水平上的检测:①检测转基因生物染色体的DNA是否插入目的基

因:DNA分子杂交技术;②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分子杂交技术;③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

译成蛋白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2)个体水平上的鉴定:抗虫鉴定、抗病鉴定、活性鉴定等。

【详解】A、引物是根据目的基因两侧序列获得,需要与目的基因两端互补,故若通过PCR技术大量扩

增该目的基因,应该选用引物甲和引物丙,A正确;

B、图甲中BamHI会破坏两种抗性基因,不能选用,故图乙中目的基因左侧只能选BelI,而质粒上没

有目的基因右侧Sau3A的切点,两者都有HindIII的切点,为了防止目的基因与质粒随意连接,故质粒和

目的基因构建表达载体,应选用BelI和HindIII剪切,B正确;

C、若将基因表达载体导入受体细胞大肠杆菌时,需用钙离子等处理,使其处于易于吸收外源DNA的状

态,C正确;

D、在受体细胞中,插入目的基因时氨若青霉素抗性基因被破坏,不能和目的基因同时表达,D错误。

故选D。

II.图甲表示分泌蛋白的形成过程,其中a、b、c分别代表不同的细胞器,图乙表示该过程中部分结构的

膜面积变化。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图甲图乙

A.图甲中的a、b、c分别是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

B.图乙说明高尔基体与内质网和细胞膜之间没有相互转换

C.图甲中构成分泌蛋白的物质X可能有21种,b的产物没有生物活性

D.图甲、图乙所示变化都能体现生物膜具有流动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1、分析图甲: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一内质网进行

粗加工一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一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一细

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图甲表示分泌蛋白合成分泌的过程,所以a、b、c分别是核糖

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

2、分析图乙:在分泌蛋白质的合成及运输过程中,内质网与高尔基体、高尔基体与细胞膜之间通过囊泡

间接联系,即内质网形成囊泡到达高尔基体并与之融合,高尔基体再形成囊泡到达细胞膜并与之融合,

因此整个过程中内质网膜面积减少,高尔基体膜面积基本不变,细胞膜的膜面积增多。

【详解】A、在分泌蛋白质的合成及运输过程中,内质网与高尔基体、高尔基体与细胞膜之间通过囊泡间

接联系,即内质网形成囊泡到达高尔基体并与之融合,高尔基体再形成囊泡到达细胞膜并与之融合,故

a、b、c分别是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A正确;

B、分泌蛋白合成分泌的过程中,高尔基体接受了来自内质网的囊泡之后,又形成新的囊泡运输到细胞

膜,这样高尔基体的膜面积前后基本没变,图乙说明高尔基体与内质网和细胞膜之间有相互转换,B错

误;

C、图甲中构成分泌蛋白的物质X即氨基酸约有21种,b是内质网,其初加工的产物没有生物活性,

还需要c高尔基体进一步加工,C正确;

D、分泌蛋白合成分泌的过程中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之间通过囊泡运输蛋白质,所以图甲、图乙所

示变化都能体现生物膜具有流动性,D正确。

故选B„

12.野生型拟南芥的叶片是光滑形边缘,研究影响其叶片形状的基因时,发现了6个不同的隐性突变,每

个隐性突变只涉及1个基因。这些突变都能使拟南芥的叶片表现为锯齿状边缘。利用上述突变培育成6个

不同纯合突变体①~⑥,每个突变体只有1种隐性突变。不考虑其他突变,根据表中的杂交实验结果,下列

推断正确的是()

杂交组合子代叶片边缘

①义②光滑形

①X③锯齿状

①X④锯齿状

①X⑤光滑形

②X⑥锯齿状

A.导致①锯齿的突变基因与导致⑥锯齿的突变基因为等位基因

B.③和④的后代与①和②的后代杂交,子代全为叶片边缘光滑形

C.①和②的后代与①和⑤的后代杂交,子代叶片边缘锯齿的概率为1/2或1/4或7/16

D.若②和⑤杂交,子代叶片边缘为光滑形,说明突变体⑤的突变基因与其他突变体突变基因不在同源染

色体上

【答案】C

【解析】

【分析】6个不同突变体均为隐性纯合,可能是同一基因突变形成的,也有可能是不同基因突变形成的。

【详解】A、由于①和②杂交后代为光滑形,说明①和②为非等位基因的隐性突变,而②和⑥杂交后代为

锯齿状,则说明②和⑥是同一基因突变而来,因此①和⑥则为不同的基因突变而来,A错误:

B、①和③后代,①和④后代均为锯齿状,说明①③④为同一种隐性基因突变而来,所以③和④后代应为

锯齿状,①和②的后代为光滑形,所以两者的后代杂交既可能有锯齿状也可能有光滑形,B错误;

C、①和②后代与①和⑤的后代杂交,若②和⑤不为同一隐性突变,且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则子代叶

片边缘锯齿的概率为l/2xl/2=l/4,若②和⑤为同一隐性突变,则其子代叶片边缘锯齿的概率为

1/4+1/4+1/16=7/16,若②和⑤为同一隐性突变,且①和②⑤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连锁基因,则子代叶片边

缘锯齿的概率为l/2xl/2+l/2xl/2=l/2,C正确;

D、若②和⑤杂交,子代叶片边缘为光滑形,可能突变体⑤的突变基因与其他突变体突变基因不在同源染

色体上,也有可能是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D错误。

故选C。

13.图1表示图2中甲种病遗传病L、卜和U3的相关基因电泳图谱,图2表示某家族中两种遗传病的患病

情况,已知甲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100,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2

n图例

M父亲母亲儿子n□正常男性

IILF-r3

1_____O正常女性

•II6□□甲遗传病男

12甲遗传病女

ivdO

甲家族电泳图谱M表示标准乙遗传病男

DNA片段1234

图1图2

A.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病不是显性遗传病

B.IL与“甲病相关基因型一致的概率为100%

C.若lib与IH4生的女儿IV5为乙病患者,则其同时不患甲病的概率为8/33

D.若川4不携带乙病的致病基因,1V3染色体组成为XXY,则山3在减数分裂n后期出错

【答案】c

【解析】

【分析】遗传系谱图中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判断:

(I)确定是否为伴Y染色体遗传:若系谱图中患者全为男性,而且患者后代中男性全为患者,则为伴Y

遗传病;若系谱图中,患者有男有女,则不是伴Y遗传;

(2)确定图谱中遗传病是显性遗传还是隐性遗传:“无中生有”为隐性(无病的双亲,所生的孩子中有患

者),“有中生无”为显性有病的双亲,所生的孩子中有正常的);

(3)确定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位于X染色体上:若子女正常双亲病,且满足父病女必病,子病

母必病,则大概率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若子女正常双亲病,父病女不病或者子病母不病,则一定为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若双亲正常子女病,且满足母病子必病,女病父必病,则大概率为伴X染色体隐性

溃传;若双亲正常子女病,且满足母病子不病或女病父不病,则一定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详解】A、图2中皿2患甲病,双亲不患甲病,说明甲病为隐性病。又根据甲家族的电泳图谱儿子lb有

两种基因即杂合子,若为伴X遗传,男性不会出现杂合子,故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Hh与1山均不

患乙病,但后代患乙病,故乙病不是显性遗传病,A正确;

B、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则患病母亲L为隐性纯合子,父亲12为显性纯合子,则后代IL与甲病

相关基因型一致的概率为100%,B正确;

c、若ni3与UI4生的女儿IV5为乙病患者,则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假设甲病的正常基因和致病基因

分别A/a控制,皿3的基因型为AA为1/3,Aa为2/3,人群中aa为1/100,则a基因频率为1/10,A为9/10,

则人群中AA为81%,Aa为18%,HL表现正常,基因型为AA为9/11,Aa为2/11,M同时不患甲病的

概率为1-2/3X2/11XI/4=32/33,C错误;

D、若IIL不携带乙病的致病基因,则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IV3染色体组成为XXY,因其生病,

则基因型为XbXbY,其父母为XBXb和XBY,其生病原因为母亲UI3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含Xb的姐妹染

色单体未分离,D正确。

故选C。

14.M基因在水稻细胞中能编码毒蛋白,该毒蛋白对雌配子无影响,但是由于某种原因,同株水稻不含M

基因的花粉出现一定比例的死亡。实验小组让基因型为Mm的植株自交,Fi中隐性性状植株所占的比例

为1/8。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上述亲本植株中含m基因的花粉有2/3会死亡

B.基因型为Mm和mm的植株正反交,后代表型比例不同

C.Fi的显性性状个体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4/7

D.B个体自交后代中隐性性状个体所占比例为3/16

【答案】C

【解析】

【分析】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

性;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

地随配子遗传给子代。

【详解】A、根据题意分析可知:M基因编码一种毒性蛋白,对雌配子没有影响,但会导致同株水稻一定

比例的不含该基因的花粉死亡,综合以上可知:B中mm占1/8,雌配子占1/2,则只有雄配子m=l/4才

符合题意,所以最终雌配子M:m=l:1,雄配子M=3/4,m=l/4,M:m=3:1,推测出M:m=l:1/3,

而原来雄配子中M:m=l:1,所以是含m的雄配子中有2/3的花粉致死,A正确;

B、M基因编码一种毒性蛋白,对雌配子无影响,不含M基因的花粉出现一定比例的死亡,Mm作为父

本时会有部分m配子致死,作为母本时m配子不致死,则基因型为Mm和mm的植株正反交,则后代表

型比例不同,B正确;

C、含m的雄配子中有2/3的花粉致死,雌配子M:m=l:1,雄配子M:m=3:1,则Fl,MM:Mm=3:

4,则B的显性性状个体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3/7,C错误;

D、含m的雄配子中有2/3的花粉致死,雌配子M:m=l:1,雄配子M:m=3:1,R基因型即比例为

MM:Mm:mm=3:4:1,则自交后代中mm为1/2x1/8+1/8=3/16,D正确。

故选C。

15.以下哪种因素将不会导致异域物种形成?()

A.被分离的种群小并且发生遗传漂变

B.被隔离的物种与原物种面临不同的选择压

C.不同的基因突变开始区别被分离物种的基因库

D,两物种之间存在广泛的基因流

【答案】D

【解析】

【分析】“异域物种”一词通常指的是某种生物发生了影响环境的改变,而由此在新的环境内形成的新物

利,。这种新的物种可能是由原物种的种群中的个体交配和进化而产生的,也可能是由一群原本不同物种

所繁殖出来的杂交物种。

【详解】A、被分离的种群小并且发生遗传漂变,遗传漂变会导致基因频率发生改变,最终可以导致异域

物种形成,A不符合题意;

B、被隔离的物种与原物种面临不同的选择压,因自然选择导致种群进化方向不同,从而导致基因频率发

生改变,最终可以导致异域物种形成,B不符合题意;

C、不同的基因突变开始区别被分离物种的基因库,不同的基因突变会导致基因频率发生改变,最终可以

导致异域物种形成,C不符合题意;

D、由于地理隔离因素而分隔为两个或若干个相互隔离的群体,由于这些被隔离的群体之间的基因交流大

大减弱或甚至完全停止,从而使各隔离群体之间的遗传差异逐渐增加,通过若干中间阶段(如形成族、

亚种等)而最后达到生殖隔离。这样,原先隔离的群体就形成不同的种。由于在初始分化和生殖隔离完

成阶段各个原群体的分布区不重叠,故名异域物种形成,如果两物种之间存在广泛的基因流,是不会导

致异域物种形成的,D符合题意。

故选D。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

16.气孔是由两个保卫细胞围成的空腔,主要分布在植物叶片表皮。研究者对气孔开闭的条件和机理进行

了相关的研究。

夜晚结束时照光lh照光3h

(1)研究表明可见光会刺激豌豆叶片的气孔开放,在此过程中,淀粉水解为麦芽糖,并进一步转化为苹

果酸进入液泡。据此推测:光照介导细胞液渗透压升高,促进水分进细胞,促进气孔开度的增

加。

(2)研究者分别用拟南芥淀粉酶基因BAM1和BAM2的突变体进行实验,通过显微拍照检测保卫细胞

叶绿体中淀粉粒的总面积(总体积)以及气孔开度,结果见图1。

由图1结果可知,(填“BAM1”或“BAM2”)基因控制的淀粉酶是保卫细胞中催化淀粉水解

的主要酶,判断的依据是。

(3)研究者用野生型拟南芥和蓝光受体突变型为实验材料,照射蓝光后,检测保?细胞淀粉粒面积,结

果如图2所示。

淀18-

粉16-

粒14-

面12-

10-

8-

1111

6-

4-

2-

0-

in)

60(m

45

30

15

光时

照蓝

图2

因是

析其原

,分

生型

于野

体低

突变

发现

量,

粉含

胞淀

药细

物号

测植

步检

进一

相应结

并得到

列实验

行了下

植物进

照下对

正常光

,在

号通路

解的信

淀粉水

介导

蓝光

研究

一步

为进

(4)

果:

中的淀

卫细胞

分解保

效动员

无法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