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文阅读(学生版)-2023年上海十六区高三语文二模试题汇编_第1页
社科文阅读(学生版)-2023年上海十六区高三语文二模试题汇编_第2页
社科文阅读(学生版)-2023年上海十六区高三语文二模试题汇编_第3页
社科文阅读(学生版)-2023年上海十六区高三语文二模试题汇编_第4页
社科文阅读(学生版)-2023年上海十六区高三语文二模试题汇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汇编02社科文阅读(学生版)

卷00:2023年上海市春季高考真题卷

卷01:2023年上海市宝山区高三二模

卷02:2023年上海市虹口区高三二模

卷03:2023年上海市嘉定区高三二模

卷04:2023年上海市金山区高三二模

卷05:2023年上海市闵行区高三二模

卷06:2023年上海市松江区高三二模

卷07:2023年上海市杨浦区高三二模

卷08:2023年上海市长宁区高三二模

卷09:2023年上海市黄浦区高三二模

卷10:2023年上海市静安区高三二模

卷11:2023年上海市崇明区高三二模

卷12:2023年上海市青浦区高三二模

卷13:2023年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三二模

卷14:2023年上海市奉贤区高三二模

卷15:2023年上海市普陀区高三二模

卷16:2023年上海市徐汇区高三二模

卷00:2023年上海市春季高考真题卷

(一)(16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爱犯错的智能体》序®

①本书主角是被称作“智能体”的人(尤其是生物学上的人),暂时称之为人智能体;另一个与之进

行比较的智能体是机器智能体,简称程序体。人是万物之灵,却不能避免犯错,那么遇到同样的问题时,

程序体会犯同样的错吗?

②人智能体犯错,客观上可能是因为面临复杂的环境,主观上则往往可以归结为o为什么

会把画中的美女看成老太太?因为不知道一幅画可以从多个角度看。为什么会对隐藏在背景中的目标物视

而不见?因为没想到画中还会有画。当然,有了积累的相关经验,有了从经验中提取的理性认识,就会降

低犯错的可能。而面对同样的问题,一个具备丰富先验和可靠选择机制的程序体,就不大会犯类似的错误。

③当然,程序体也有不及人智能体的地方。程序体编写的模型都是针对有限前提的,即该模型只在为

它设定的某一类特定环境有效,而人智能体则以他的全部生活和终身经历为其经脸支撑。不过程序体也在

一步步赶上来,更深刻的理论和更先进的技术不断诞生。

④由此可见,人智能体和程序体对事物的认知和处理能力实际上互有短长。

⑤虽然本书并没有正面给出智能或人工智能的定义,但是通过很多生动的例子,作者已经透露了对于

此类问题的一些观点。读者也会注意到,人智能体会做的事情很多,会犯错误的场合也很多,而许多常见

的错误并没有收入书中。为什么?我认为作者想表明,人智能体的智能并不局限于理性思维这样的高级形

式。当下程序体常用的智能公式是:数据T信息T知识T智能(或智慧),从作者罗列的大量视觉、听觉、

触觉、体觉的实例来看,该公式对生物人智能的概括是否有所遗漏呢?另一方面,本书并不认为大脑是生

物智能的唯一产地。

⑥在更广的意义上,人脑是一个复杂结构,各部分各司其职。例如脑干要担负起维持所在人生命的多

种重要责任,包括许多重要的生理功能、条件反射和无条件反射。脑干是一种生命现象,与智能无关,而

脑干模拟功能是人工生命的一部分,它与人工智能有关。如果要用人工智能技术构造一个人工生命,对脑

干功能的模拟是必不可少的。这样,我们意外地得到了一个推论:人工智能模拟的是否不仅仅是智能,而

可能也泛指某种生命现象?但是如果这个观点能够成立,就会产生一个问题:它是否管得太宽了?人工智

能究竟是应该努力的目标,还是应该遵循的方法学?

⑦我在《人工智能》一书的前言中曾提到学界对于人工智能的态度有愚公、智叟两派。愚公派认为总

有一天会把人工智能这座大山完全搬走(到那时机器像人一样聪明),智叟派则认为尽管挖尽之日永不会

来,仍要努力挖山不应懈怠。我愿意站在智叟派一边,认为人工智能既是一种(无止境推进的)目标,更

是一种(应该持之以恒的)方法学。

⑧最后我还想指出,人智能体固然爱犯错,但更能容错。为什么某甲能一眼认出某乙?尽管某乙外表

已与当年初见时很不一样。为什么某丙能解决一个复杂的问题?尽管他从没遇到过类似情况。为什么不同

的程序体被设计来处理不同的智能问题?而人智能体却能处理各种智能问题,尽管他只有一个大脑,其结

构还是固定的。所有这些和人智能体的容错能力关系极大。为公平起见,建议作者在本书出版后再写一本

《能容错的智能体》,至少和本书一样精彩,或者更精彩。

【注】①本文摘编自陆汝铃为张军平著《爱犯错的智能体》一书所作的序,原标题为《智能体和程序体的

对话》。

3.根据文意,在第②段画线处填入合适的内容。

4.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同的程序体能处理不同的问题,在于它们有不同的选择机制。

B.当下程序体常用的智能公式尚未包括对与智能无关的生命现象的研究成果。

C.智叟派认为程序体永远也达不到人类的智能水平。

D.人智能体的容错能力有利于解决一些陌生的、复杂的问题。

5.以下程序体犯的错误中,最有可能归因于“模型都是针对有限前提”的一项是()

A.小洁将自己的证件照上传至某识花小程序,识别结果为“向日葵”。

B.小洁将一段语音转成文字,程序把其中的“辽阔”转成了“寥廓”。

C.校门口的人脸识别机常常分不清长相相似的小洁同学和小明同学。

D.小洁收到语音信息,转成文字后多是乱码,发现是对方语速过快。

6.根据这篇序言对《爱犯错的智能体》一书的介绍,下列事例中不会作为“人智能体犯的错”收入该书的

一项是()

A.敌方难以发现身着迷彩服隐臧在树丛中的战士。

B.小明站在哈哈镜的前面,发现镜中的自己变形了。

C.人们会产生“月亮在地平线上比天上大”的感觉。

D.大货车司机容易误判其侧方行人的位置、移动速度。

7.本篇序言既与该书内容展开对话,也给该书读者以指引。请结合本文的行文思路加以分析。

卷01:2023年上海市宝山区高三二模

(一)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听众的力量

杨贝

①古典时期,早慧的希腊人高度重视听众的力量。希腊人看到了听众在思想交流中的主导作用,悉心

整理出一系列以听众为中心展开沟通的演说经验,是为修辞学。在十六世纪中期出版的《哲学拾珍》丛书

中,有一幅以修辞学为主题的封面版画,画中的修辞学俨然一副女王模样,诗学、法学、历史学、自然哲

学等学科围绕侍立。

②从笛卡儿开始,听众的形象发生变化。从前的听众是有七情六欲的血肉之躯,但在笛卡儿之后,理

性成为听众的唯一属性。人的情感与理性被对立起来,情感因为妨碍理性认知而被贬斥,修辞学所总结的

调动听众力量的方法被贬为混淆视听、蛊惑人心的诡计。笛卡儿以后的人们相信,只要是真理,不论谁来

说,不论以什么方式说,不论说给谁听,效果都是一样的。逻辑才是真理的良配,修辞不过是可有可无的

侍婢。这样一来,曾经贵为三艺、七艺之一的修辞学,在二十世纪初期退出中小学课堂也就不足为奇。

③但“二战”让人们看到理性的真相。爱因斯坦在一次反战演讲中说:“我知道讨论基本的价值判断

是徒劳无望的。比方说,如果有人主张把灭绝人类种族作为目标,其他人很难从理性的基础上驳倒他。”

如果基本的价值判断无从确证,单一真理论很容易成为罪恶的掩护。战后的人们更愿意相信心存怀疑、接

纳不确定之于自由的意义。多元主义凭借包容性取代一元论,却让一个问题变得突出:人类究竟应该如何

协调行动?新修辞学就在尝试回答这个问题。

④“行动”是理解新修辞学的关键。行动视角使得理解思想交流、看待听众的维度更丰富、更立体,

它们着重从事实的角度考察听众力量的产生、作用机制。新修辞学将听众由理性思考的大脑还原为有理性、

有情感的心灵。开篇就对笛卡儿提出挑战、质疑笛卡儿所推崇的理性与推理,作者毫不客气地指出,笛卡

儿“对我们的推理和证明能力的运用范围进行的完全未加证成、毫无根据的限制”,笛卡儿所倡导的理性

与情感的二分法是“对人的能力进行完全人为的、与我们真实的思维过程相悖的区分”。新修辞学看到了

知与行之间的沟壑,认识到“人们可能不依据看起来唯一合理的结论行动,对这一事实感到愤慨的那些哲

学家,不得不补充他们对人性的看法,承认人们拥有与理性的教导相对立的激情与利益”。

⑤行动视角还意味着把言语交流本身视作一种行为。新修辞学多次强调要将言谈视作一种行动。这使

得语词之外的因素被纳入考虑范围。施特劳斯、拉康等人肯定了语言在塑造人类思维、建构自我认知中的

作用,意义不再是以语言为管道进行传输,而是在语言中生长,由言说者与听众共同创造。新修辞学秉持

相同的语言观,新修辞学甚至认为,每一个人就是一个特定的语境,言语、行为、人相互界定。语言的人

身依附性由此变得不言而喻,权威的说服力顺理成章。源自权威的论辩是指某个主张被认同的原因不在于

该主张本身而在于提出这一主张的人,这不符合就事论事的理性议事规则。但基于言语的人身依附性,言

说者的声望事实上的确能促成该主张被认同。在现代法律程序中,证人本身的可信度与他所述证言的可信

度被认为存在必然联系,其原理与权威论辩一致。

⑥新修辞学在听众问题上采取的是现实主义、经验主义的立场,这一立场是修辞学在当代复兴的重要

原因。当然,修辞学在当代社会的复兴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在确定性缺失的现代社会,人们亟需能够处

理或然性问题的理论与方法,这正是修辞学的传统长项。除此之外,视频、直播等即时通信技术的发展,

使单一的文字交流不再是占据主导的交流方式,语调、表情、手势等不被重视的信息传递方式重新变得重

要,作为行为的言语交流广受认同,这些都使得修辞学备受瞩目。在信息茧房、判断极化、认知撕裂的当

代社会,修辞学在维系社会方面的作用尤其值得重视。

3.下列看法不符合新修辞学“行动视角”观念的一项是()

A.言说的意义来自于言说者与听众的共同参与、相互作用.

B.言说者不应该关心语言的逻辑性,而应该重视修辞手法。

C.言说者应该借助技术手段、自我行为举止来增强效果。

D.言说者要调动场景、措辞、听众等因素,赢得听众认同。

4.新修辞学反驳笛卡尔的观点,下列有关他们的基本前提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A.理性不是听众的唯一属性,人的情感与理性并不对立。

B.不能对推理和证明能力的运用范围加以不恰当的限制。

C.事实上人们往往并不依据看起来唯一合理的结论行动。

D.听众兼有理性与情感,而且往往依据情感来采取行动。

5.依据新修辞学的观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表达与交流需要具有“读者意识”。

B.说理既要以理服人,也要以情动人。

C.言说的意义有待读者共同创造完成。

D.说理关注说给谁听而不是如何说理。

6.第⑤段画线句是新修辞学围绕“权威的论辩”展开的论述,请评估这一论述的说服力。

7.如果你是传统逻辑学的支持者,你将如何对“逻辑才是真理的良配,修辞不过是可有可无的侍婢”这一

观点加以辩护?请简述你的辩护要点。

卷02:2023年上海市虹口区高三二模

(-)(15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论Al新闻写作的逻辑特征

①如今,我国人工智能在自动化新闻等新闻生产领域已有所应用。DreamVVriter作为国内首个成功应

用于自动化新闻的写稿机器人,能在一秒钟内完成摘要提取、自动配图、自动剪辑等工作,每年大约写50

万篇稿子。

②新闻报道中的逻辑性与深度是评价新闻表达有效性和可靠性的重要因素,也是衡量思维能力、主体

性的指标之一。选取相同主题的Al报道和人工报道为研究对象,对报道内容的逻辑层级进行编码与测量,

能够得出Al报道的优劣特征以及人工写作的独特价值。

③整体数据表明,Al写作有两个特点。一是逻辑程式固定。AI报道中同类报道语言模板的相似度极高,

所包含的逻辑元素具有一致性,不同报道之间的差别在于概念和数据的替换。天气预报均由时间、地点、

天气、穿衣建议、温馨提示五部分构成,天气为阴晴、多云、风力的简单判断,据此归纳体感舒适度和穿

衣建议。财经报道为基金净值、涨跌趋势、基金介绍,不存在推理。二是逻辑元素有限,每类报道中判断

和推理的种类较少。这与机器人擅长撰写涉及大量数据的结构化稿件有关。

④从上述两个特征来看,AI报道有以下优势。

⑤一是概念正确、基础数据详实,这可阻断逻辑谬误的源头。概念是符号的定义,主要用于消除歧义。

概念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是引起报道逻辑谬误的源头,常源于记者对概念内涵及外延的错误认知。而对于

Al新闻来说,数据库保障了概念的正确性和关联数据的可靠性。在海量的资讯素材中,只要机器学习和程

序逻辑正确,通过规格化、模式化处理,便可精准无误地调取概念,较少出现数据的遗漏、误用等问题。

⑥二是逻辑推理严谨高效。严谨的推理过程是得出可靠性结论的坚实基础,Al的推理过程是在程序的

支配下完成的,写作全程受算法控制,可摒弃冗余信息,甄选相关信息,在固定模板中完成报道。模板的

规定性决定了推理的可控性。而人类报道则受记者的知识背景、价值判断、主观情感等个人因素影响,且

谬误具有迷惑性,极易以一种看似正确的论证过程出现,较难保证逻辑推理的正确。

⑦三是适应人类逻辑习惯。在语料方面,通过拟人的口语化表述做词组和段落之间的联系,这样就可

以针对不同的比赛、不同的分数形成不同的表述。AI报道中出现“三分如雨”“疯狂进攻”“筑起铜墙铁

壁”“掉进失误陷阱”,此类表达还原了运动员的行为轨迹和评委的话语习惯。

⑧Al报道的劣势在于其与其他事件建立联系的能力较弱。这主要体现在类比思维运用上,类比是根据

两种事物有某些相同的属性,推出它们另一些属性也相同。类比的生动表述能创造鲜活的画面,帮助受众

理解陌生文本,并将报道倾向寓于类比对象中。而人工报道中则含有较多类比推理,如等。

@AI报道的劣势还体现为研判和预测的能力较弱。记者呈现新闻是一个结构化组合与观念提炼的过程,

其中包括对事件趋势进行预测。财经报道中的可能和必然判断可提高新闻价值,但更多需要细节描述、理

性判断、归因说明的新闻报道往往难以设计普适的写作模块,对此写稿机器人无能为力,只能依靠人类辅

助完成。

⑩李国杰在《人工智能的三大悖论》中提出:“计算机的运行可以归结为已有符号的形式变换,结论

已经蕴涵在前提中,本质上不产生新知识,不会增进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现阶段,Al的作用为辅助

人类劳动、简化工序,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工程师和新闻从业者。面对Al浪潮,人类需对自身的主体性保持

理性与清晰的认知。

3.根据Al写作特点,以下哪类新闻作品填道合使用写稿机器人?()

A.人物通讯

B.新闻评论

C.新闻消息

D.综合报道

4.依据第⑥段,将下面的内容填写完整。

1■

大前提:严遣的推理过程是得

出可*性结论的整实基.I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匚5I二论:Al报道能,得出可二世,士论

小前提:

5.根据文中对“类比思维”的阐述,请为第⑧段画线处选择合适的例证:()

A.“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B,只有水稻的杂种第二代,才会出现分离现象

C.服务业PMl创新高,连续两月处于扩张区间

D.詹姆斯进攻时,就像过清晨空旷无人的马路

6.对本文内容理解不足做的一项是()

A.Al报道逻辑程式固定不存在推理

B.Al报道可以避免个人情感的影响

C.人工报道的逻辑推理有不可控性

D.人工报道能对事件趋势进行预测

7.学校举办辩题为“AI写作能不能取代新闻工作者”的辩论会。假如你是参赛选手,请选择一方观点,写

一段80字左右的辩词。要求:立场鲜明,语言简要,可适当举例或引用名言。

卷03:2023年上海市嘉定区高三二模

(一)(16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春秋笔法”看似一个语词,却连接着经学、史学、文学、修辞学、新闻学等多个学科,体现了中

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话语模式,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春秋笔法”是中国传统儒家经典

固有的话语模式,发展至今仍活跃在新闻话语、文学话语乃至日常话语中。当我们了解新闻时,不仅仅在

了解事情的真相,还能从事实的叙事中体会到叙述者的价值判断。

②当下学术界,中国话语还远没能达到与中国经济实力相匹配的地位。回归传统,以当代的知识体系

和学术视角对古典重新发掘、梳理、阐释,进而构建中国学术的当代话语,已成为学界有识之士共同努力

的方向。“春秋笔法”的系统研究与阐释,不仅可弥补该领域研究之不足,更为古代文论话语的现代转换

提供尝试性探索,也是克服当前中国文论“失语症”的必然选择,同时有利于建立中国叙事学理论体系。

③建立中国意义上的叙事学体系的呼声越来越强,应声而作的学术著作相继出现,这表明构建中国叙

事学体系的自觉时代已经到来。但是,从总体上看,还是未能摆脱西方叙事理论框架加中国文献资料的写

作模式,而以“春秋笔法”为核心的中国叙事研究则有可能改变这一状况。

④关于“春秋笔法”的研究方法,可以在传统考据学的基础上运用还原批评、阐释学和叙事学等方法。

打通经学、史学与文学间的壁垒,进行踏学科的综合研究。要对“春秋笔法”进行现代意义上的理论阐释,

那么首先就应把“春秋笔法”还原到它产生的起始点上考察它是怎样形成的,具备怎样的功能。“春秋笔

法”并非仅仅是用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修辞手法。从源头上看,“春秋笔法”包含着“写什么”“不写什

么”“怎么写”“写的目的是什么”等内容,涉及到作者在整部作品所要表达或寄托的美刺褒贬、结构安

排等问题。“春秋笔法”所蕴含的''微言大义”是史家、作家之褒贬,在具体书写过程中,经学观念对史

官记史和作家叙事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左右史家和作家的是非判断和价值取向。“春秋笔法”是中国叙

事学有别于西方叙事学的主要范畴和基本特征,在史传和小说叙事中尤为突出。

⑤“春秋笔法”是中国独有的理论范畴,也是中国式话语对世界话语表达方式的贡献。

(摘编自李洲良《春秋笔法研究三题》)

材料二:

①中国小说源于史传。史传之叙事,对后世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春秋笔法”。“春秋笔法”是一种实

录事迹而令褒贬自见的叙事方式。中国小说有文言小说与白话小说两大系统。文言小说直接由史传衍生出

来,其叙事传统继承史传自不待言;白话小说从民间“说话”口头文学演进而成,当生活在史官文化中的

文人雅士成为它的主要创作者的时候,便意味着它也纳入到了史传叙事传统之中。白话小说与文言小说的

最终合流是中国文化所决定的历史发展归宿。

②白话叙述脱胎于口头文学的“说话”,而口头文学叙事方式的特征之一便是主观叙述。所谓主观叙

述,就是叙事者随时都伴随在读者左右,或者诠释情节中疑惑难解的问题;或者提醒要注意某个关键处,

或者把故事所要表达的思想直言不讳地说出来。

③白话小说从主观叙述向客观叙述的转变,是由长篇章回小说来完成的。从历史纵向看,长篇章回小

说对于客观叙述的把握又有一个从不甚纯熟发展到比较纯熟的过程,到《红楼梦》则达到古典小说所能达

到的最高境界。戚蓼生《石头记序》对于《红楼梦》的叙事评论道:如《春秋》之有微词,史家之多曲笔。

④《红楼梦》客观叙述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将叙述者戏剧化。一般客观叙述的小说,在叙述初次登场的

人物时常有一段对这个人物的肖像描写和对他的背景资料的介绍,使人感到叙事者即作者的存在。《红楼

梦》却把这个任务转交给作品中的人物,作品中担当此任的人物便成了一定意义上的叙事者,于是叙事者

与作者分离开来,叙事者的观点并不等于作者的观点,这样作者就更深地隐蔽起来。作者让作品中行动的

人物充任叙述者,由于叙述者并不完全代表作者的观点,所以作品对某个重要人物和事物的叙述,常常不

是一次完成的。综合各人所叙,便是人物的立体影像。

⑤《红楼梦》客观叙述的另一特点是叙述的限知性,限知是相对全知而言,全知就是叙事者无所不知。

这种无所不知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叙述视点的随意转换,二是随意代述角色的隐衷。限知叙述之叙事者

也是有视点的,也可以代述角色的隐衷,不同的是他的叙述视点相对固定,而代述角色的隐衷也有限制,

叙事者不能自由地进入任何角色的内心世界。这种限知性的客观叙述,有效地隐蔽了真正的叙事者——作

者。

⑥《春秋》所开创的直书其事的客观叙述原则,在小说《红楼梦》中得到生动的体现。“春秋笔法”

强调“据事迹实录”,但同时又要在客观叙述中寓以褒贬。实录和褒贬,如何统一在文本中?要义之一是

笔削。“笔”就是录,“削”就是不录。笔与削寄托着作者褒贬,在《红楼梦》中,林黛玉和薛宝钗,作

者到底褒谁贬谁,如果用笔与削的春秋笔法来考量,得出作者之偏爱林黛玉的结论,谅必并不困难。曹雪

芹是怎样表达他的倾向的呢?除了别的手段之外,他用了笔削的手法,他对黛玉的心理活动倾注了大量笔

墨,却基本上不写宝钗的内心隐衷。客观叙述中笔与削大有深意,就“笔”而言,又有一个如何写,也就

是载笔之体的问题。用晦之道,就是载笔的最重要的原则,其要义是直书其事却并不用直笔。

(摘编石昌渝《春秋笔法与〈红楼梦〉的叙事方略》)

材料三:

①“春秋笔法”出自《史记•孔子世家》的记载:“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

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

②“春秋”即我国古代编年体史书《春秋》,相传是孔子根据鲁国史书《春秋》整理而成,记载了鲁

隐公元年(前722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共242年的历史。“笔法”指写作的方法和技巧。孔

子修订《春秋》,行文中暗寓褒贬,其中增一字、减一字都有“微言大义”,故称之为“春秋笔法”。后

指文字简短精练、文笔婉转而隐含褒贬意思的写作手法。

(摘编自"百度汉语"https0∕∕)

3.根据材料一,“春秋笔法”在文中具体指。

4.根据三则材料相关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建立以“春秋笔法”为核心的中国叙事研究,有助于摆脱当下西方叙事理论框架加中国文献资料的叙事

学著作写作模式。

B.要对“春秋笔法”进行现代意义上的理论阐释,对“春秋笔法”的认识就不能仅仅局限于修辞方面。

C.白话小说是从口头文学演进而成,它从主观叙述向客观叙述的转变是通过长篇章回小说来渐进完成的。

D.经学观念对史官和作家的是非判断和价值取向产生深远影响,因此他们所叙述的作品“春秋笔法”特征

尤为突出。

5.材料二的作者想选用论据阐释佐证自己的观点,以下最合适的一项是()

A.《范进中举》描绘范进因科考录取而激动得无法控制、喜极而疯的形象,以大胆的夸张、辛辣的讽刺体

现“春秋笔法”。

B.《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且把闲话休题,只说正话”,表明了叙事者伴随在读者身边,提醒读者注

意作品的主要内容。

C.《促织》作者采用全知叙述,让叙事者自由进入成名、成名妻子、儿子等角色的内心世界,文末“异史

氏日”有“春秋笔法”的特征。

D.《屈原列传》对史实粗笔勾勒,同时融入大量人物细节描绘和大段议论,从笔与削角度考量,暗含了作

者的情感与立场。

6.依据材料二,以《红楼梦》中贾宝玉形象塑造为例,简要分析其“叙述者戏剧化”的特点。

7.阅读三则材料,梳理主要内容,以“春秋笔法”为关键词,撰写一则200字以内的阅读笔记。

卷04:2023年上海市金山区高三二模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安伯托•艾柯在《开放的作品》一书中认为,阐释者、演绎者和作品之间的关系是开放的,这是隐

喻意义上的作品之开放。

②从上来看,一切艺术作品皆是开放的作品。这是因为“在刺激和理解以及它们之间

的相互联系构成的反映活动中,作品的任何一个欣赏者都有自己独特的生存状态,都有自己的受到特殊条

件限制的感受能力,都有自己的特定文化水准、品位、爱好和个人偏见,这样一来,对作品的理解就是按

照个人的特定方向来进展了。”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者所处时代不同,个体的

生活经验不同,知识结构不同,在意识活动中建构的文本形象就会有差异。鲁迅先生也曾经在《读书琐记》

中谈到不同时代不同的林黛玉形象。他说,文学虽然有普遍性,但因读者的体验的不同而有变化。读者倘

没有类似的体脸,它也就失去了效力。譬如我们看《红楼梦》,从文字上推见了林黛玉这一个人,但须排

除了梅博士的“黛玉葬花”照相的先入之见,另外想一个,那么,恐怕会想到剪头发,穿印度绸衫,清瘦,

寂寞的摩登女郎;或者别的什么模样,我不能断定。但试着去和三四十年前出版的《红楼梦图咏》之类里

面的画像比一比罢,一定是截然两样的,那上面所画的,是那时读者的心目中的林黛玉。

③文本的丰富阐释性,还与文本的结构有关。伊瑟尔曾详细阐释了读者的阅读活动,他认为,人们在

阅读活动中成功的交流,将依据文本在何种程度上作为相关物在读者意识中建构自身。阅读活动不是一个

单向的过程。而我们的理论所关注的重心,则是文本与读者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我们可以以此作为出发

点:语言学符号和文本的结构,在读者理解活动的不断激发下发挥其功能,读者的理解活动虽然由本书引

起的,但却不完全受本书的控制。如果文本的构成之物过于清晰,使读者殆无想象之余地,或者其构成之

物过于晦涩,使读者根本无法想象,这两种情况都无法使阅读活动中的双方达成完善的交流。

④真正吸引读者的文本,应该包含一些“未定点”激发读者的想象能力,使他们积极地参与文本意义

的建构活动中。以弗吉尼亚•伍尔芙评论简•奥斯汀的小说为例,来看文本中空白点的保留。她说:

“简•奥斯汀是这样一位感情笃深的女主人,尽管外表上不露痕迹。她激发我们去填充空缺。虽然她所提

供的是一些琐事,但却是一些在读者大脑中延伸并赋予外表上卑琐的生活场景以最为恒久的形式的东西,

一般人们强调的总是人物呀性格呀……而现在对话的反转与扭曲则造成了我们的悬念。我们须将注意力一

半盯着眼前,一半又须想着未来。”文本中的空白,与语言的模糊性有关,它营造了结构上的悬念、突转、

否定以及语义的多重性。譬如,麦尔维尔《白鲸》开篇句子,“叫我以实玛利”。这句话的未定点,刺激

读者作出如下解读:一是“如果你愿意,我可以自称为以实玛利”;二是“我其实不叫以实玛利,但我要

让你叫我这个假名”;三是“我命令你叫我以实玛利”。开篇句子的模糊性,就构成了文本空白点,从而

形成了语义的丰富性。

⑤此外,包含象征结构和象征意义的文本,也是对文本新的反应和解释开放的。很多现代主义作品就

是建立在象征的运用基础上的,显然,这些作品是开放的作品。安伯托•艾柯用作品的“开放性”理论,

对卡夫卡、乔伊斯等现代主义大师的作品进行了充分的阐释。他说:“卡夫卡的作品就是一种开放性的作

品。”确实,在我们阅读卡夫卡的小说时,不能从百科全书所定义的含义上去理解文意,无论是城堡、诉

讼还是等待、酷刑等,都包含着多种不同的解释,可能是生存意义上的,也可能是心理、神学意义上的。

文本的意义不再是唯一的,读者的重复阅读,有助于揭示出新的价值和意义。这也是开放的文本赐予读者

的可贵的精神旅行。

(节选自张屹《赛博空间与文学存在方式的遁变》,有删改)

3.根据文意,在第②段画线处填入合适的内容。

4.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思硼的一项是()»

A.鲁迅先生看到了读者个体的差异造就文本解读不同,不过他强调的是时代的作用。

B.如果文本过于艰涩,读者就会受到极大的挑战,而产生心理受挫感,放弃阅读。

C.含象征结构和意义的文本,营造了结构上的悬念、突转、否定以及语义多重性。

D.读者与文本的互动和交流,造就了阐释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5.下列对作品的“开放性”理解下.F顿的一项是()。

A.“开放性”源自于阅读者自身的独特的生存状态。

B.“开放性”源自于语言学符号和文本的结构对阅读者的不断激发。

C.“开放性”源自于文本空白点的保留激发了阅读者的想象能力。

D.“开放性”源自于阅读者在重复阅读含象征结构和意义的文本时的新反应和新解释。

6.你是否赞成以“阐释的盛宴”作为以上节选文本的标题?请简述理由。

7.请结合你的《红楼梦》阅读体验,在下面两则材料中选择其一,谈谈其中的“未定点”对激发读者想象

力的作用。

材料1

凤姐道:“二十一是薛妹妹的生日,你到底怎么样呢?"贾琏道:“我知道怎么样!你连多少大生日都

料理过了,这会子倒没了主意?”凤姐道:“大生日料理,不过是有一定的则例在那里。如今他这生日,

大又不是,小又不是,所以和你商量。”贾琏听了,低头想了半日道:“你今儿糊涂了。现有比例,那林

妹妹就是例。往年怎么给林妹妹过的,如今也照依给薛妹妹过就是了。凤姐听了,冷笑道:“我难道连这

个也不知道?我原也这么想定了。但昨儿听见老太太说,问起大家的年纪生日来,听见薛大妹妹今年十五

岁,虽不是整生日,也算得将笄之年。老太太说要替他作生日。想来若果真替他作,自然比往年与林妹妹

的不同了。”

——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制灯谜贾政悲谶语

材料2

刚擦着,猛听黛玉直声叫道:“宝玉,宝玉,你好……”说到“好”字,便浑身冷汗,不作声了。紫鹃

等急忙扶住,那汗愈出,身子便渐渐的冷了。

——第九十八回苦绛珠魂归离恨天病神瑛泪洒相思地

卷05:2023年上海市闵行区高三二模

(一)(16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谁害怕人工智能?

冯象

①人工智能带来了一些非常严峻且不可避免的挑战。首要挑战就是导致隐私从人类的日常生活中消失。

那么,我们是否有必要保护这种正在消失的权利?脸书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说,我的客户很乐意把F急私

交给我们,因为我们的服务能给他们带来不可抗拒的便利。这就是人工智能令人害怕之处,它过于便利,

以致我们无法拒绝。

②网络企业平台采用免费或廉价的付费模式,以换取便利和所谓的美好、理想化的社会环境。从本质

上说,网络企业经营模式的基础是对价交易,法律语言表述为交易双方需要付出对价,形成契约。从消费

者购买产品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提交了个人信息,这是必须接受的硬规则,从而获得相应的服务。这些信

息被企业获取,用于建立数据库,再转卖给第三方,或用于开发新产品等其他用途。

③数据所蕴含的巨大价值令业界非常希望将其财产化。可是,若将数据财产化,那数据的原始主人是

谁?难道不是我们每一个人吗?难道数据不是我们的财产吗?若是这样思考,脸书就无法运营了,因为它

需要与几亿人签订合同。因此,数据的财产化是个法律问题,目前无解。虽然不久的将来或会进行立法,

但即使没有立法,数据事实上也已经是财产了,因为它是我们每天进行的无数次交易的标的物,只不过目

前对数据的保护缺少明文规定而已。

④当然,还有一位参与数据收集竞争的主导者,即政府。在拥有发达的互联网产业之后,任何国家的

政府必然深度介入数据的抓取。虽然从传统的隐私角度来说,这或许令人不安,但从产业发展以及政府管

理的角度来说,却可以解决诸多问题。例如,许多传统上难办的案件到了数据时代非常容易。

⑤同时,人工智能使我们忽视原本异常繁琐的程序、调查,不得不接受一些硬规则,这对于法制建设

的影响非常巨大。关于硬规则的定义,可以用生活中一个有趣的现象来解释。中国的马路中间通常都设有

一排铁栏,用于分隔两个车道,它强迫车辆必须在它自己的那条车道里行驶,不得越界。这也可以说明软

规则的失效,即传统法律规定和政策的执行率较低。虽然政府可以选择其他整治交通的措施,但都不如硬

规则方便、廉价。

⑥商家的硬规则是通过智能终端添加到我们身上的,智能手机就是最佳的例子。手机硬规则通过用户

点击“同意”按键进入系统,之后会显示一份字体较小、内容复杂的授权合同,几乎一面倒地将权力给予

了运行商,虽然用户不同意,也可以点取消键。这就是一种单方面为用户制定规则、被迫接受的格式合同。

这令人感到无比害怕和忧虑,因为规则的制定权落入企业手中,这将导致资本力量过于强大。

⑦由于政府部门同样使用智能终端,所以商家制定的规则同样适用于政府部门。从政府的角度来说,

为了避免商家成为其领导者,政府只能比过去更大幅度地介入商业活动,依据市场经济理论,理想的市场

经济是政府只负责一部分的监管、注册和维稳等传统要求,但智能技术导致政府对商业活动的介入空前加

大,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市场经济不得不回归新的计划经济。

⑧硬规则的制定权越来越多地归于商家,这是商家非常乐于见到的结果,因为这将增加利润收益。传

统企业例如洛克菲勒家族的兴起,需经过一两代人的努力,而以扎克伯格为代表的新一代富豪,在短短的

几年中就走完过去需要一个世纪才能走完的积累路程,由此带来的对整个社会的影响是非常惊人的。

⑨当今社会显然已离不开人工智能,可以预见未来更是如此,人类的一些爱好和习惯以及智力所能投

放的领域将被取代。法律也可能被人工智能所改变,一旦机器大规模介入立法,人类将无法理清规则,因

为每部机器都会将规则无限复杂化,其复杂程度就像顶级围棋水平一样远超人类所能理解的范围,只有利

用机器才能与之对抗。这是一个终极挑战,它不仅颠覆了生命的意义,也颠覆了日常生活,它提供的便利

和规则正在温水煮青蛙式地将人类逼至无法反抗的境地。

(选自《文汇讲堂》,有删改)

3.第②段中的“对价交易”在文中的意思是o

4.以下与“硬规则”无关的一项是()

A.客户把隐私交给脸书。B.智能手机的授权合同。

C.马路中间安装铁栅栏。D.政府对商业活动介入。

5.能依据文意做出推断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导致隐私从人类的日常生活中消失,故应反对人工智能。

B.数据蕴含着巨大的商业价值,需要通过立法来将其变为政府财产。

C.商家单方面制定规则导致政府过多介入商业活动,引发市场变化。

D.人工智能已经介入社会多个角落,可以预测其将会逼迫人类反抗。

6.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本文说理特点。

7.结合下面这首Al作的诗,说说你是否认同第⑨段作者提出的观点。

早春

梅花绽放雪未消,红梅妆点早春好。

微风拂面含芳气,春意盎然知多少。

卷06:2023年上海市松江区高三二模

(-)阅读下文,完成第3-6题。(16分)

材料一

①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

②本书所谓经典是广义的用法,包括群经、先秦诸子、几种史书、一些集部:要读懂这些书,特别是

经、子,得懂“小学”,就是文字学,所以《说文解字》等书也是经典的一部分。

③我国经典,未经整理,读起来特别难,一般人往往望而生畏,结果是敬而远之。我们理想中一般人

的经典读本一一有些该是全书,有些只该是选本节本一一应该尽可能地采取他们的结论:一面将本文分段,

仔细地标点,并用白话文作简要的注释。每种读本还得有一篇切实而浅明的白话文导言。这需要见解、学

力和经验,不是一个人一个时期所能成就的。

④顾颉刚先生用浅明的白话文译《尚书》,又用同样的文体写《汉代学术史略》,用意便在这里。这样

办虽然不能教一般人直接亲近经典,却能启发他们的兴趣,引他们到经典的大路上去。这部小书也只是向

这方面努力的工作。如果读者能把它当作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编撰者将自己庆幸,在经典训练上,

尽了他做尖兵的一份儿。可是如果读者念了这部书,便以为已经受到了经典训练,不再想去见识经典,那

就是以筌为鱼,未免辜负编撰者的本心了。

⑤书中各篇的排列,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并照传统的意见将“小学”书放在最前头。各篇的

讨论,尽量采择近人新说;这中间并无编撰者自己的创见,编撰者的工作只是编撰罢了。

(节选自朱自清《〈经典常谈〉序》(1942年),有删减)

材料二

①许多人家的中堂里,供奉着“天地君亲师”的大牌位。天地代表生命的本源。亲是祖先的意思,祖

先是家族的本源。君是政教的本源。人情不能忘本,所以供奉着这些。荀子只称这些为礼的三本:大概是

到了后世才宗教化了的。荀子是儒家大师。儒家所称道的礼,包括政治制度,宗教仪式,社会风俗习惯等

等,却都加以合理的说明。从那“三本说”,可以知道儒家有拿礼来包罗万象的野心,他们认礼为治乱的

根本;这种思想可以叫做礼治主义。

②怎样叫做礼治呢?儒家说初有人的时候,各人有各人的欲望,各人都要满足自己的欲望;没有界限,

没有分际,大家就争起来了。你争我争,社会就乱起来了。那时君师们看了这种情形,就渐渐给定出礼来,

让大家按着贵贱的等级,长幼的次序,各人得着自己该得的一份儿吃的喝的穿的住的,各人也做着自己该

做的一份儿工作。各等人有各等人的界限和分际;若是只顾自己,不管别人,任性儿贪多务得,偷懒图快

活,这种人就得受严厉的制裁,有时候保不住性命。这种礼,教人节制,教人和平,建立起社会的秩序,

可以说是政治制度。

③王道不外乎人情,礼是王道的一部分。按儒家说的是通乎人情的。既通乎人情,自然该诚而不伪了。

但儒家所称道的礼,并不全是实际施行的。有许多只是他们的理想,这种就不一定能通乎人情了。就按那

些实际施行的说,每一个制度、仪式或规矩,固然都有它的需要和意义。但是社会情形变了,人的生活跟

着变;人的喜怒爱恶虽然还是喜怒爱恶,可是对象变了。那些礼惰性却很大,并不跟着变。这就留下了许

许多多遗形物,没有了需要,没有了意义;不近人情的伪礼,只会束缚人。《老子》里攻击礼,说“有了

礼,忠信就差了”;后世有些人攻击礼,说“礼不是为我们定的”;近来大家攻击礼教,说“礼教是吃人的”。

这都是指着那些个伪礼说的。

④关于礼,汉代学者所传习的有三种经和无数的“记”。那三种经是《礼仪》、《礼古经》、《周礼》•《礼

古经》已亡佚,《仪礼》和《周礼》相传都是周公作的。但据近来的研究,这两部书实在是战国时代的产

物。《仪礼》大约是当时实施的礼制,但多半只是士的礼。那些礼是很繁琐的,踵事增华的多,表示诚意

的少,已经不全是通乎人情的了。《仪礼》可以说是宗教仪式和风俗习惯的混合物;《周礼》却是一套理想

的政治制度。那些制度的背景可以看出是战国时代;但组成了整齐的系统,便是著书人的理想了。

(节选自朱自清《经典常谈•三礼第五》,有删减)

3.根据文意,读者阅读《经典常谈•三礼第五》时“以筌为鱼”的做法是:。(2分)

4.对本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说文解字》之所以是经典,是因为它是一部文字学的专著。

B.作者认为适合普通读者的经典读本无所谓是原书全本或节选。

C.中国古代思想家们习惯于用礼来合理地阐释社会治乱的原因。

D.汉学者所传习的《礼仪》《礼古经》《周礼》都成书于战国时。

5.材料一第⑤段中作者说《经典常谈》书中各篇的讨论只是陈述,“并无编撰者自己的创见请以材

料二第③段为例,谈谈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3分)

6.小松要研究“礼治”的相关问题,读了《乡土中国》和《经典常谈》后产生了一些困惑,邀请你和

他一起探究。(8分)

(1)小松觉得,以材料二第②段和下面的文字为例,两书在提到“礼治”概念时,阐释概念的方式

和语言风格各不相同。请你和他一起用表格进行梳理。(3分)

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

确的,只有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地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

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

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的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

-《乡土中国•礼治秩序》

《经典常谈》《乡土中国》

阐释概念的方式具象化描述①______________

语言风格②

(2)小松发现,与“礼治”有关的内容在《乡土中国》“礼治秩序”“无讼”等章节中反复阐述,但

在《经典常谈》中只在“三

礼第五”中出现,这是为什么?请结合两本书的目录谈谈你的看法.(5分)

卷07:2023年上海市杨浦区高三二模

(一)(16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实践传统的式微

陈嘉映

①古人说道行之而成,鲁迅把它翻译成白话文: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以某

种相似的方式来从事一类活动,做的人多了,形成了一个实践传统。艺术、文学、学术、行医、教育、科

学活动,都是这样生长出来的传统。

②我们进入某种行业,也就进入由前人造就的一种传统,从以前的实践者那里学习该怎么做,在这个

传统中了解怎样算是把一件事情做得好。在技术时代之前,无论你最初抱有何等高远的理想,不能深切领

会你所在的传统,就将一事无成。

③当然,传统不只是生长起来,各种传统都充满了传说和虚构,这些虚构成分在传承中又不断由权势

阶层加以塑造。两千年把“三代之治”奉为王道政治的圭臬,但与其说王道是三代的历史总结,不如说是

先秦圣贤用自己的政治理念塑造了三代-“孔子、墨子俱道尧舜,而取舍不同”;此后的岁月中“三代之

治”不断修正,以适应帝王国家、士大夫立场在不同历史处境中的复杂变化。

④我们所了解的各种实践传统是在轴心时代一一形成的。这些传统从来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传统之内

不断产生对传统的批判与反抗,也不断出现传统的重新建构,而到我们这个时代,所有的实践传统都在衰

落乃至瓦解之中。我们不妨从这个角度来反思各个实践传统,艺术、文学、学术,甚至医学、商业、政治。

如在语言的发展和转换那里,“传统的约束力是最为强大的,彼甚至似乎只为个人的创造留下一个非常微

不足道的余地”,但随着文字时代的落幕和图像时代的到来,语言传统也露出了破败的迹象。

⑤近代社会的很多因素促成传统的瓦解-泛商业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反权威等。在思想观念层面上,

不能不提到启蒙运动。启蒙运动对传统的批判不同于传统内部连绵不断的对传统的批判-启蒙运动提出了

与传统相分离的理性观念,因此,它对传统的质疑与批判是整体性的,从根本上动摇了“传统即应当”的

观念。

⑥传统的瓦解给现代社会带来很多困扰。其中突出的一种,就是人们常说的意义流失。不少论者曾指

出意义流失与实践传统衰落之间的密切联系。昆德拉在《身份》里说,在过去的时代里,“生命的意义那

时不是个问题,这种意义自然而然地跟人们在一起,在他们的作坊里,在他们的田野里。每一个职业都创

造出了它的思维方式,它的存在方式。一个医生跟农民想的不一样,一个军人跟一个老师的举止不一样。”

为什么处在实践传统之中,“生命的意义就不是个问题”呢?因为意义不是想出来,不是论证出来的,而

是被感受到的,通过生存和劳作的直接性感受到。在实践活动中,人的整个生存,包括他的德性,跟他的

劳作结合在一起,并通过他的劳作跟一个兴趣-劳作共同体结合在一起。而当传统瓦解,行业转变为职业,

职业要求于个人的,不是他的整个的人,而是他在特定岗位上的效用。个人不再作为整体的人通过他所属

的实践传统与社会相关联,他的性情、德性跟他的“效用”隔离开来,“生活的意义”渐渐成为一件主观

的事情,而一旦意义成了主观的事情,就等于没有意义了。

⑦传统的瓦解固然有可叹之处,但反观近代发展的历史,不难看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工商业的发展,

平民的兴起,这些导致传统衰败的事项,每一项都自有其情理。解放是意义的不确定性一起到来的,职业

化是连同祛魅一起到来的,喜也罢,叹也罢,往者不迫不者不拒是我们不得不采纳的态度。钟爱传统不一

定意味着要努力回到——除却其他种种,至少要考虑到现代化转型的每一步自有它的道理在。而且当人们

把主要精力用于总结传统的美点以图弘扬,所显示的差不多是它已经成为一个死去的传统。一个充满活力

的传统不在于从它那里可以搜求多少美点,而在于它不断赋予传承者以力量,使他们能够以某种独特的方

式来应对现实问题。华夏传统若真有生命力,它就要能让这个传统中人不断创造出优秀的当代诗歌、艺术、

哲思,在各个领域中面对“共同问题”、提出富有特色的方案,它们不必是压倒其他方案的最优方案,却

为人类在地球村能够健康地共同生活所不可或缺。

3.根据第②段画线句概括“实践传统”包含的两个内容。

□□□□、□□□□

4.如果以《乡土中国》为例理解第⑤段中“传统即应当”的观念,下列最合适的一项是()

A.人们在熟人中、熟悉的土地上生活,经验代代相传,只需要保存,不需要思考。

B.人们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随着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公即私是应该的。

C.人们在乡土社会中不使用文字,动作、表情的含义都约定俗成,可以精准使用。

D.人们主动地服膺礼,并不是外在权力使然,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感。

5,下列能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A.实践传统始终处于被修正、被批判、被重建而不是被继承的过程中。

B.实践传统的约束力极其强大,但技术时代的来临彻底解除了约束力。

C.实践传统瓦解的重要因素是启蒙运动对其思想根本性、整体性否定

D.实践传统的瓦解带来意义流失,导致现代社会中人们不再追寻意义。

6.第⑥段中,作者是如何证明“传统的瓦解给现代社会带来意义流失的困扰”的,请对此加以分析。

7.学校记者团开展“我和经典面对面”采访活动,当记者问你“面对复杂的现代社会,像‘大学之道’这

样的历代读书人遵循的实践传统,能给予我们怎样的力量来应对现实问题呢?”请你面对采访镜头,选择

感触最深的一点回答。

附录:

大学之道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

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

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

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

是皆以修身为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