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社会支持与人际关系对心理健康影响探析11000字(论文)】_第1页
【留守儿童社会支持与人际关系对心理健康影响探析11000字(论文)】_第2页
【留守儿童社会支持与人际关系对心理健康影响探析11000字(论文)】_第3页
【留守儿童社会支持与人际关系对心理健康影响探析11000字(论文)】_第4页
【留守儿童社会支持与人际关系对心理健康影响探析11000字(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留守儿童社会支持与人际关系对心理健康影响分析TOC\o"1-3"\h\u138261.引言 154201.1问题的提出 1104281.2研究现状 2188971.3研究目的及实际意义 3180391.3.1研究目的 359531.3.2实际意义 3239042.相关概念界定 4316102.1农村留守儿童的界定 4168902.2心理健康的界定 5300862.3社会支持的界定 5187932.4人际关系的界定 6141043.研究方法思路设计 6213033.1研究对象 6179273.2研究方法 6193023.2.1文献分析法 661773.2.2问卷调查法 7282053.3数据处理 7149324.留守儿童社会支持与人际关系对心理健康影响分析 715104.1留守儿童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影响分析 755504.1.1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 747354.1.2留守儿童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 83204.1.3留守儿童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的回归分析 8147234.1.4留守儿童社会支持各维度对心理健康的回归分析 929644.1.5结果分析 9193334.2留守儿童人际关系对心理健康影响分析 10136264.2.1.留守儿童与监护人的沟通问题 10224474.2.2留守儿童与同龄人的沟通问题 11320054.2.3留守儿童与老师的沟通问题 1193664.2.4留守儿童与社会其他人际沟通问题 12281795.对策与建议 1231801参考文献 141.引言1.1问题的提出随着当今社会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类特殊群体的数量也在不断增长。而较一般儿童而言,留守儿童常常与“问题儿童”紧密相连,更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儿童期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关键期,这一时期对儿童的培养将直接影响着儿童以后的成长与发展。处于这一时期的个体对周遭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显得相对敏感,他们极其需要父母的共同引导。但由于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双方或一方分居两地,无法享受到一般儿童所拥有的深切关怀和人生引导,其内在的情感需要得不到满足,因而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疏导,不仅会影响农村留守儿童自身的身心发展,而且会对社会的和谐稳定产生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必然产物,他们的心理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基本结构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关政策、法规和社会心理在短期内难以改变,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将不可避免地长期存在。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不仅是长期的,而且是复杂的。它是各种影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朱朝蓉(2013)认为,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形成与家庭因素密切相关,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也是儿童适应不良的结果。另一方面,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复杂性也表现在问题的形式和严重性上。研究发现,留守儿童主要是负性情绪体验、负性人格特征和社会适应不良。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其心理问题的解决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规模庞大的左侧发病率高的社会负面效应,孩子的心理问题和要求,我们必须加快改革步伐,完善服务机制,高度重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力争通过社会、学校的共同努力,家庭和留守儿童,他们的自己,尽快缓解留守儿童所引起的社会矛盾的心理问题。由于正常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留守儿童”身心发展尤其是品德心理健康成长方面存在的问题正日益凸显,总之,“留守儿童”与普通儿童相比,在过失,说谎,攻击和破坏行为等方面更加突出一些。这些问题在部分“留守儿童”身上还表现得相当严重,如果不解决和处理好这些问题,势必造成儿童的发展不良,学校的教育质量下降,甚至造成各种社会问题。因此,研究和解决“留守儿童”身上出现的这些心理疾患已迫在眉睫,必须引起我们学校和社会的高度重视!1.2研究现状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并非是我国特有的社会问题,而是具有全球性的问题。它的产生是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必然结果,只要存在农村人口的流动迁移,就可能会打破原有家庭系统的平衡,从而影响儿童的心理发展。在探讨“留守”对儿童心理产生的影响方面,国外研究者普遍认为“留守”对儿童社会化进程及其后期的身心发展是极为不利的(杨国才,朱金磊,2013)。也有研究者认为亲子分离是构成儿童短期痛苦的潜在因素,但在直接造成儿童长期障碍方面具有较少的重要性(RutterM,1971)。当然,也有部分研究者得出相反的结论。菲律宾的一项研究表明,“留守”并没有对儿童的社会化产生任何的负面影响,他们一般能够较好地适应社会,人际关系良好,与父母未外出打工的儿童并无不同(叶敬忠&潘璐,2008)。另外,有研究表明,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有地区差异,印度尼西亚和泰国的留守儿童比菲律宾和越南的留守儿童更有可能出现不良心理(GrahamE&JordanLP,2011)。纵观国外的相关研究,可以看出,国外研究者普遍认为社会支持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关系呈显著正相关。有国外研究者认为,良好的社会支持可以缓解儿童的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反应(BeckerBE&LutharSS,2001;HelsenM&VolleberghW&MeeusW,2000)社会支持泛指个体从社会网络关系中获得的一切支持和帮扶,既包括有形的物质支持,也包括无形的精神支持,且良好的社会支持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农村留守儿童的情感需要,还能提高其心理适应和社会适应能力(ReadingR,2004)众多研究表明,社会支持系统是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Werner(1995)的一项研究表明,与父母的分离对儿童的心理影响并非是致命的,只要儿童能够在新的家庭环境中与一位情感稳定,并能及时满足孩子情感需要的家长形成亲密的依恋关系,就极有可能发展出较高的心理弹性水平;情感关系理论认为,个体生活在一个稳定的社会关系框架之中,并通过与重要他人的交往来满足自己的情感需要。当个体因分离或死亡等种种原因而失去重要他人时,这个社会关系框架也会随之发生转变(TakahashiK,2004)。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可以将国内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的核心归纳为人格特征、社会适应、情绪表现和外显行为四个方面。我国学者主要从四个方面深入探讨了农村留守儿童的人格问题:(1)与一般儿童相比,农村留守儿童会表现更多的负性人格特征(张碧昌等,2015)。(2)对于留守儿童的发展不能仅从消极方面看待,而更应关注其积极的一面。有研究表明,留守儿童与父母分离增强了他们的独立性,处理事情的能力也高于非留守儿童(李想想,李美华,2015)。(3)也有不少学者认为“留守”不是决定儿童形成负性人格特征的决定因素。周永红等人(2014)认为,“留守”只是一个较远端的环境变量,留守状态并不足以直接导致儿童人格特征的改变。卢德平(2007)也认为,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诸如性格和行为偏差不能完全归咎于“留守状态”,非留守儿童也存在相似的问题。(4)留守儿童的人格特征存在性别差异(贺小华,2009)。社会适应不良是农村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问题。国内学者普遍认为,父母外出所造成的家庭教育的缺失,容易引起部分留守儿童人际关系紧张,不敢与人交往,难以融入到群体之中,游离于集体之外。徐礼平等人(2013)认为,留守儿童无论是在心理韧性方面,还是在社会适应方面均不如非留守儿童。黄爱玲(2004)的研究发现,社会适应不良是留守儿童尤为明显的问题,其在该因子的阳性检出率高达58.6%。张德乾(2007)通过对留守中小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发现,留守儿童存在较为严重的交往问题,并强调留守女童在交往问题上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通过对留守儿童在社会适应的内隐问题和外显行为问题的研究,表明留守儿童在社会适应状况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困难,常常表现为沉默寡语,不愿与人交往,性格孤僻,指向内部的自我封闭与指向外部的敌意心理和攻击性行为(吴承红,蔡澄,台区启扬,2005)。当然,也有学者认为留守儿童的总体社会适应能力良好,在家庭适应能力方面还优于非留守儿童(赵付林,2016)。1.3研究目的及实际意义1.3.1研究目的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及特点,探讨社会支持与人际关系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确定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一些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提供科学有效的理论依据。1.3.2实际意义据了解,农村留守儿童在许多地区都面临着许多现实困难,包括教育、社会和心理问题。最突出、最困难、最紧迫的是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如果这些心理问题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就会给留守儿童、他们的家庭乃至整个社会带来不可逆转的负面影响。以往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理论研究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但由于地域、经济、文化的不同,不同地区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在边远农村地区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并在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现状和特点,探讨社会支持和人际关系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关系,确定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留下的重点,充实内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走形式,使教育战略取得丰硕成果,促进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和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留下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2.相关概念界定2.1农村留守儿童的界定虽然我们都认同“农村留守儿童”指的是一方或双方父母外出打工,而他却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但学术界对“留守儿童在农村地区没有形成一个完整而统一的认识”的说法,仍有许多争议。这主要取决于如何界定留守儿童的年龄范围,留守儿童的经验持续多久,是否是父母外出外出的父母之间的差异等等(罗京、王玮、高文斌、2009)。关于留守儿童的年龄范围,罗国奋(2006)指出,留守儿童留下的年龄的定义是一般低于16岁以下,6—14岁,6—16岁,14岁以下和15岁以下。当然,也有研究者定义的儿童年龄范围在农村留守在18岁以下(赵静欣,沈继亮,刘霞,2008)。在对逗留时间的讨论中,大部分条款并没有限制亲子分离的时间,只是与父母分离的时间很长。WuNi(2004)认为,农村留守儿童是农村留守儿童,需要其他亲属或委托人外出照顾父母。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不限制他们的逗留经验。一些学者还定义了时间的长度,吕少青(2005)和郝振等人。(2007)都认为半圈更合适,和叶静中等人(2005)和张丽宏(2006)认为,农民工每年超过4个月可以定义为留守儿童的父母。有的学者甚至认为,探索留守经历的时间没有实质意义。需要强调的是,只要“留守”对孩子们的生活,影响学习,心理和行为,这些孩子都是“留守儿童”(周汉平,2011)。父母外出与父母一方外出的儿童是否不同的问题,多数研究者认为,无论父母都是外来务工人员或一方为农民工,被迫呆在家里,孩子意味着“留守”(2008),但刘志军坚持认为,只有那些自己的父母而农民工留守儿童可以被称为“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概念的分歧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研究者的实际情况所致。许多研究是关于停留在某一特定区域的调查。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制约了父母外出打工的情况有很大差异。根据以上观点和取样的当地实际情况,本研究中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农村地区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每年外出务工4个月以上而被留在农村的家乡,并且交由父母单方或亲戚、他人来抚养、教育和管理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6-15岁)。2.2心理健康的界定心理健康这一概念自提出以来,历经了近一个多世纪的发展,但目前学界对心理健康的定义仍存争议。正如Kaplan,L.(1965)所言,心理健康的概念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要想给其下一个精确的定义是极其困难的,它不仅涵盖了丰富的知识体系,而且包含了人际关系的质量、个体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不过也有学者认为“心理健康”的定义在事实上已达成一致,只是尚未形成一个公认的表述方式。概括而言,学界关于“心理健康”的定义无不体现着“个体内部协调与外部适应相统一的良好状态”之意(刘艳,1996)。国内学者刘华山(2001)认为,心理健康指的是个体处于一种具有生命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的持续的心理状态。陈家麟(2002)认为,心理健康是指在充分发挥个体潜能的外部行为适应能力和内部心理协调相统一时才具有的一种良好状态。根据前人提出的心理健康的评判标准与尺度,2012年出版的国家职业资格培训课程教材《心理咨询师》将心理健康定义为:心理健康是指心理形式协调、内容与现实一致和人格相对稳定的状态。综合以往对心理健康定义的研究,本研究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人的一种个体内部协调与外部适应相统一的相对稳定持久的心理机能状态。根据以上论述和研究实际,本研究把心理健康的标准界定为:能正确认识自我;能在学习和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人际关系良好;心理适应能力良好;人格相对稳定。2.3社会支持的界定由于不同学者关注的领域不同,采用的研究视角和研究对象存在一定的差异,因而对社会支持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有着不尽不同的见解。有国外学者从社会关系和网络的视角对社会支持进行界定,认为社会支持是指个体在与他人、群体及社会之间形成的复杂的社会网络关系中获得的各种支持(LinN&WoelfelMW&LightSC,1985)。我国学者肖水源和杨德森(1987)在对国外学者有关社会支持的论述进行细致分析的基础之上,精辟地将社会支持的内容概括为主观支持和客观支持,并提出了一个独特的维度一一支持利用度。李强(1998)认为社会支持是指一个人从社会联系中获得的有利于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一切帮助和支持。程虹娟等人(2004)从互动关系、社会资源作用和社会行为性质三个角度深入剖析了社会支持的核心内涵。她认为从互动关系的角度来看,社会支持就是一种个体与他人之间的社会交换;从社会资源作用的角度来看,社会支持是指个体应付危急事件的各种潜在资源;从社会行为性质的角度来看,社会支持是个体对他人社会需要的反应。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社会支持是指建立在社会网络基础上的包括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三个维度的社会关系对个体的主观或客观的影响。2.4人际关系的界定人际关系也称\t"/item/%E4%BA%BA%E9%99%85%E4%BA%A4%E5%BE%80/_blank"人际沟通。它是指个体通过一定的语言、文字或肢体动作、表情等表达手段将某种信息传递给其他个体的过程。社会学将人际关系定义为人们在生产或生活活动过程中所建立的一种社会关系。心理学将人际关系定义为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中文常指人与人交往关系的总称,也被称为“人际交往”,包括亲属关系、朋友关系、学友(同学)关系、师生关系、雇佣关系、战友关系、同事及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等。人是社会动物,每个个体均有其独特之思想、背景、态度、个性、行为模式及价值观,然而人际关系对每个人的情绪、生活、工作有很大的影响,甚至对组织气氛、组织沟通、组织运作、组织效率及个人与组织之关系均有极大的影响。3.研究方法思路设计3.1研究对象本研究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对贵州省贵阳市的中小学生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650份,回收问卷598份,回收率为92.0%,剔除无效问卷100份,保留有效问卷498份,有效率为83.3%。其中留守儿童362人,非留守儿童136人。选取其中的留守儿童作为被试对象。3.2研究方法3.2.1文献分析法充分利用学校校图书馆的学术著作、期刊,以及学校馆藏的中外数字资源,深入研读,收集相关资料,并对其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整理,并以此为基础形成本研究的框架与构想。3.2.2问卷调查法采用自编个人基本情况调查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人际关系量表和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对学校年级的中小学生进行调查。3.3数据处理采用统一的指导语,利用学生辅修课时间,在班主任的配合下当堂进行集体施测,并随即收回问卷。所得数据采用SPSS17.0进行分析处理。4.留守儿童社会支持与人际关系对心理健康影响分析4.1留守儿童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影响分析4.1.1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为了解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本研究对被试的心理健康症状人数及比例进行了统计,结果如表4-1所示:表1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描述性统计表均值士标准差检出率检出率排序学习焦虑7.886士3.02857.7%1恐怖倾向4.064士2.60511.1%2过敏倾向5.027士2.03510.7%3冲动倾向2.875士2.2588.7%4对人焦虑4.337士2.2437.4%5孤独倾向3.389士2.1154.0%6总焦虑得分27.785士9.7733.0%从表1可以看出,留守儿童存在心理问题的总检出率为3.0%,从各因子看,发现学习焦虑检出率最高为57.7%,其次为恐怖倾向11.1%、过敏倾向10.7%、冲动倾向8.7%、对人焦虑7.4%、孤独倾向4.0%。4.1.2留守儿童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使用SPSS17.0求取留守儿童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水平间的相关系数,结果(见表2)表明:留守儿童社会支持总分(及其各维度)与心理健康总分(及其各维度)之间均达到极其显著性负相关。表2留守儿童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之间的相关分析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过敏倾向恐怖倾向冲动倾向总焦虑倾向客观支持-0.331**-0.412**-0.349**-0.444**-0.331**-0.471**-0.658**主观支持-0.329**-0.387**-0.386**-0.311**-0.385**-0.349**-0.509**对支持利用度-0.425**-0.484**-0.367**-0.322**-0.241**-0.293**-0.443**社会支持总分-0.458**-0.536**-0.460**-0.414**-0.453**-0.475**-0.622**注:*表示p<0.O5;**表示p<0.01;***表示p<0.001。4.1.3留守儿童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的回归分析相关研究显示,留守儿童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诊断测验得分之间存在着极其显著的负相关,为进一步检验留守儿童社会支持对其心理健康水平的预测效应,我们对社会支持对其心理健康标准化回归系数的显著性做出检验。结果(见表3)表明,留守儿童社会支持水平对心理健康及其各维度均存在极其显著的负向预测效应。表3留守儿童社会支持对其心理健康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路径回归系数tR2社会支持→对人焦虑-0.165-1.413**0.285社会支持→学习焦虑-0.165-8.870**0.207社会支持→过敏倾向-0.165-8.537**0.195社会支持→孤独倾向-0.165-8.925**0.209社会支持→恐怖倾向-0.165-8.518**0.194社会支持→冲动倾向-0.165-9.176**0.219社会支持→总焦虑倾向-0.165-15.042**0.4314.1.4留守儿童社会支持各维度对心理健康的回归分析为进一步探讨留守儿童社会支持各维度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效应,本研究对标准化回归系数的显著性做出检验。结果(见表4)表明,留守儿童社会支持各维度对心理健康均具有极其显著的负向预测效应。表4留守儿童社会支持各维度对心理健康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路径回归系数tR2主观支持→总焦虑倾向-1.229-8.503***0.194客观支持→总焦虑倾向-2.697-10.171***0.256对支持利用度→总焦虑倾向-1.638-13.665***0.3854.1.5结果分析(1)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总体水平正常,个别维度得分偏高。分析调查研究可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的焦虑总平均分为27.785,属于中等偏低的得分,而各分量表平均得分也都在8分以下,表明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处于良好状态,这与国内相关研究结果较为一致。不同的是,本次调查留守儿童学习焦虑的检出率高达57.7%,远远高于国内其他研究所显示的水平。究其原因,可能与研究对象不同有关,本次调查研究中,我们仅选择了小学留守儿童,而其他研究则同时选择了初中留守儿童为研究对象。小学生与初中生相比,在学习上的自主性还很不够,其学习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父母的督促和辅导,而留守儿童多由其他人监护(尤其是爷爷奶奶),在学习上难以得到较好的辅导,进而导致学习上力不从心乃至焦虑的心理。如此看来,我们不仅要加强对小学留守儿童学习的监督力度,更要适时为他们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外部支持,以减轻他们的学习焦虑。此外,本次调查中,心理问题检出率较高的还有恐怖倾向和过敏倾向,也应该引起我们应有的重视。(2)社会支持状态是衣村留守儿重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狈测变量研究发现,社会支持及其各维度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及其各维度之间均呈非常显著的相关,社会支持总分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及其各维度均存在极其显著的预测效应·这一研究结果得到了国内诸多研究的支持。国外研究者也认为,良好的社会支持可以缓解儿童的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反应。可见,社会支持状况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预测作用。于是,怎样建立一个健全的留守儿童社会支持体系,以更好地维护其心理健康,就成了摆在我们而前的一个现实问题了,它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多方而协调一致地解决。作为学校,不仅要随时注意留守儿童的思想动态,长期开展心理健康咨询与辅导工作;还应为留守儿童创设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让其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为其健康成长护航。作为家长,则不能一味用物质来补偿其精神上的需要,应该多与留守子女沟通,以更好地满足其情感需要。作为社会,则应该从宏观上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也有研究者提出要充分发挥农村社区的优势,帮助留守家庭教育、管理留守孩子。当然,我们更需要发挥留守儿童个人的作用,不断增强其自我效能感,提升其建构支持的内在能力。只有这几方而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3)不同来源社会支持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预测效应不同进一步研究还发现,社会支持各维度对留守儿童总焦虑水平均具有极其显著的预测作用,这一研究结论也得到了国内同类研究的支持。可见,除了“客观的、可见的或实际的支持”外“个体对社会支持的主观感受”以及“个体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维护方而也具有重要作用。在社会支持的三个侧而中,“对支持的利用度”预测效应最大,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从客观上给留守儿童提供更多的社会支持,更重要的是要帮助留守儿童学会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支持,以更好地发挥其在维护自身心理健康方而的作用。当然,主观支持的作用也不容忽视,主观支持是“主观的、体验到的情感支持,是个体在社会中受到尊重、被支持、理解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与个体的主观感受密切相关”,在提供给留守儿童各种客观支持的同时,我们还应充分考虑他们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为他们提供各种支持和帮助,使其更容易感受到外部支持的存在;当然,通过归因训练等形式有效提高留守儿童自身对社会支持的感知能力也是很重要的。4.2留守儿童人际关系对心理健康影响分析4.2.1.留守儿童与监护人的沟通问题监护人是与留守儿童接触最亲近的人,承担着留守儿童最基本的生活需要。他们理应是留守儿童最具交际启蒙的引导者。因此,监护人在留守儿童的人际交往方面有无关注直接影响着他们是否有能力健康地跟他人进行交往。遗憾的是,就目前留守儿童与监护人的关系状况来看,这种引导似乎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一方面,监护人作为留守儿童的祖辈或者旁亲对留守儿童的责任更多是停留在物质上,潜意识认为满足留守儿童的吃穿住行就算尽到了责任。祖辈作为孩子的监护主体由于年龄偏大,身体素质差自身教育水平低,对儿童人际沟通能力常常处于漠视状态。即使是父母有一方留在家里也因为承担了过重的家务和田间劳作,少有精力关注孩子沟通心理需求和心理变化。因为父母与子女的联系、沟通减少,亲子关系发生消极变化,留守儿童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自身情绪情感变化无人感知或疏导,导致一些留守儿童不愿意与他人接触或者接触太少,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个性特征。另一方面,大部分留守儿童作为“寄人篱下”的孤独者,在监护人不富有的情况下,他们要负责繁重的家务。过度的与年龄不相符的重负使他们过早失去享受童年的权利,监护人与留守儿童的沟通久而久之演化成畸形的形式。尤其是低年级的留守儿童,他们的性格、自我意识、价值观等还没有完全形成,在引导关爱以及榜样的作用方面尤其缺乏。4.2.2留守儿童与同龄人的沟通问题由于留守儿童需要承担家务重负等原因,他们缺乏与同龄人一起度过的童年时光,随之缺失的是与同龄人的交往实践和技巧。以传统的“人以群分”观点来看,留守儿童明显被动地移出了属于他们的群体,而陷入另一个成长怪圈。留守儿童应该享有的儿童话语权,但在其他正常的儿童面前这个权利似乎成为一种奢侈,因此他们的喜怒哀乐的表达能力很差。这种不平等的心理意识使这原本同龄的两种儿童在沟通上存在障碍。一些留守儿童因为没有父母的保护而变得胆小、懦弱、内向,缺乏自信,缺乏与同伴积极的交流和互动。另外,因为没有父母的约束,他们可能又存在着脾气暴躁、任性、打架斗殴、打骂同学甚至老师、长辈等恶习。一些留守儿童迷恋游戏机,沉溺于网吧,逐渐演变成“问题儿童”。中学留守儿童正处于生理、心理、社会急速发展的时期,他们比小学留守儿童遇到更多的问题与困惑,但由于父母的远离,他们缺少来自家庭的支持与指导,所以面对与同伴的冲突无处可诉,缺乏正确的人际关系处理方法。4.2.3留守儿童与老师的沟通问题留守儿童因其成长环境的不完整,身边缺乏父母作为力量支撑,在学校常受到其他同学甚至老师的歧视。事实上,大部分留守儿童的在心智发展上并没有其他儿童健全,学习能力相对较低,需要老师倾注更多的关注。而这批留守儿童的怯懦、自卑、不自信甚至叛逆的心理都比较重,遇上条件不足的学校和不够耐心的老师,在沟通方面俨然难以达到和谐。许多留守儿童在教师面前总是显得紧张、忧虑、焦躁和不安,一般不主动与教师进行交流,也导致他们学校教育的不充分。而老师方面,有可能爱莫能助,也有可能认为其孺子不可教而放任不管。同时,农村小学师资力量的匮乏以及教师职业教育的不健全,也使得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几乎是一片空白,沟通意识更是无从谈起。4.2.4.留守儿童与社会其他人际沟通问题家庭与学校是引导留守儿童心理走向最关键的渠道,如果两者同时缺乏有效的引导、教育机制,那么他们的心理发展很难得到保证。留守儿童最容易陷入这种教育的尴尬局面,原本就存在人际沟通问题的他们在面临整个社会时,更彰显沟通障碍。一方面,留守儿童的沟通意识尚不健全,在熟悉的亲人、老师、同龄人面前尚不能顺利沟通,在陌生人面前更谈不上从容、大胆面对;另一方面,留守儿童的经验世界相对于正常儿童来说比较狭窄,他们对陌生环境需要一个更漫长的熟悉过程。对涉事甚浅的留守儿童来说,贫乏的交际能力无疑是适应未知社会的绊脚石。5.对策与建议第一,监护人或父母需提高关爱孩子的意识,把留守儿童的心理成长放置到身体成长同样重要的位置。监护人既已承担责任,就应身在其位而谋其功。作为留守儿童的父母,应该对自己的责任有充分的认识,尽量创造与孩子相聚的机会。可以利用节假日把孩子带到城市,给他们体会家庭温暖、父母关爱以及理解父母工作的艰辛,尽可能让他们体会正常家庭的生活。正常的家庭生活氛围是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石,因此,切不可因都是“自家人”而忽视了对孩子的沟通引导,家教永远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步。第二,学校要给予重视,特殊关照。留守儿童是特殊群体,学校应该对留守儿童和其它学生一视同仁,切忌用歧视的眼光对他们。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尊重留守儿童的人格,加强与留守儿童的情感沟通,这样,教育才有针对性,方能对症下药。此外,各学校要多与家长交流,使学校内外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产生合力效应。心理教育教师应对儿童的显性和隐性心理压力进行疏导,帮助留守儿童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教育过程中,要让农民工家长学会与孩子沟通、交流以及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发挥家长对孩子的独特教育功能。专门的心理健康教师不仅要矫正留守儿童的焦虑、自卑等不良心理,更重要的是预防和开展多种活动,引导学生朝着健康方向发展。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发展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人格发展,形成健康的自我概念,从而能以健康的心理面对他人。第三,鼓励留守儿童参与同龄群体活动。尽量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住宿便利,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以对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良好的同伴关系是儿童特殊的信息渠道和参照框架,是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儿童得到情感支持的来源之一,可以满足儿童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因此,构建一个团结的、积极向上的班集体非常重要。要培养同学之间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使学生彼此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减少孩子内心的寂寞和焦虑,减少孩子心理上对外界的排他性。第四,社会各界的关爱与行动。农村社会要建立由共青团、妇联、工会、村委会等组成的农村少年儿童健康发展的教育和监护体系,共同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当前如果加快发展农村第二、第三产业,适当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以提供更多的劳动岗位,可使更多的农民既能增加家庭收入,又能实现就地就业,从源头上减少留守儿童数量。另外,要加强法制建设,净化社会风气,消除影响留守儿童的消极文化,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也给留守儿童提供了进城上学,享受同城里孩子一样的教育机会。总而言之,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