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新乡市2023-2024学年高二1月期末生物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1页
河南省新乡市2023-2024学年高二1月期末生物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2页
河南省新乡市2023-2024学年高二1月期末生物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3页
河南省新乡市2023-2024学年高二1月期末生物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4页
河南省新乡市2023-2024学年高二1月期末生物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新乡市高二期末(上)测试生物学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选择性必修2第1章~第3章。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部分丙型肝炎患者有轻度组织水肿、丙氨酸转氨酶(简称ALT)偏高等症状,肝细胞与甲、乙、丙三种细胞外液的物质交换关系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内环境中每种成分及其含量的相对稳定需要多个器官、系统的共同维持B.细胞外液甲的渗透压相对降低导致丙型肝炎患者出现轻度组织水肿C.给丙型肝炎患者静脉注射的葡萄糖进入肝细胞需要穿过3层生物膜D.细胞外液丙中有大量能够协助机体抵御丙型肝炎病毒的细胞【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可知,肝细胞与甲进行物质交换是双向的,甲是组织液,乙与甲进行物质交换是双向的,乙是血浆,则丙为淋巴(液)。【详解】A、内环境的稳态是指人体内环境中的每种成分以及理化特性都处于动态平衡中,内环境中每种成分及其含量的相对稳定需要多个器官、系统的共同维持,A正确;B、甲是组织液,组织液渗透压相对降低,则组织液中水分减少,不会导致组织水肿,B错误;C、给丙型肝炎患者静脉注射的葡萄糖首先进入血浆,血浆中的葡萄糖进入组织液至少需经过毛细血管壁细胞一层细胞两层生物膜,进入细胞需要穿1层生物膜,故血浆中的葡萄糖进入肝细胞至少需要穿过3层生物膜,C正确;D、丙为淋巴(液),有大量能够协助机体抵御丙型肝炎病毒的细胞,如淋巴细胞,D正确。故选B。2.体温调定点是为调节体温于恒定状态,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预设的一个温度值,正常生理状态下为37℃。由于致热性细胞因子的作用,体温调定点上移,从而引起的体温升高,称为发热。当人体热量流失多于热量补给,造成人体核心区温度降低,并产生寒战等一系列症状时,称为失温。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持续发热在39℃时人体产热量大于散热量B.失温后期人体体温调定点可能会低于37℃C.增添衣物、烤火等行为性调节有利于缓解失温症状D.用湿毛巾擦拭身体利于皮肤散热,可缓解发热症状【答案】A【解析】【分析】无论在寒冷状态还是高温条件,只要体温恒定,产热量等于散热量。例如:在发高烧时,如果病人的体温在继续升高时,人体的产热量大于散热量,如果温度保持不变,则产热量就等于散热量。【详解】A、由于高温持续在39℃,说明机体产热等于散热,A错误;B、由题意“当人体热量流失多于热量补给,造成人体核心区温度降低,并产生寒战等一系列症状时,称为失温”可知,失温会使体温下降,即失温后期人体体温调定点可能会低于37℃,B正确;C、增添衣物、烤火等行为性调节可以减少散热,有利于缓解失温症状,C正确;D、由题意可知,发热是由于致热性细胞因子的作用,体温调定点上移,从而引起的体温升高,所以用湿毛巾擦拭身体利于皮肤散热,可缓解发热症状,D正确。故选A。3.研究者为验证“当神经系统控制心脏活动时,在神经元与心肌细胞之间传递的是化学信号”这一假说,设计并完成了相关实验,过程与结果如表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实验步骤实验过程与结果1刺激蛙的心脏A(具有活性且培养在营养液中)上支配心脏活动的某种神经a,心脏A的跳动加快2从心脏A的营养液中取一些液体注入心脏B(具有活性)的营养液中,心脏B的跳动加快。A.神经a是交感神经,该神经活动占优势时消化腺的分泌活动会减弱B.培养心脏A和心脏B的营养液成分相同,渗透压和pH相同且适宜C.心脏B上应保留支配心脏活动的所有神经以控制实验的无关变量D.神经元与心肌细胞之间可能通过神经递质实现细胞间的信息交流【答案】C【解析】【分析】当人体兴奋时,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表现为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但胃肠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而当人体安静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表现为心跳减慢,支气管收缩,但胃肠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增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同一器官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详解】A、由表可知,神经a兴奋,心脏A的跳动加快,说明a是交感神经,其占优势时消化腺的分泌活动会减弱,A正确;B、由题意可知,培养心脏A和心脏B的营养液成分相同,渗透压和pH属于无关变量,应保持相同且适宜,B正确;C、由题意可知,心脏A需完成相应的反射获得相关化学物质(神经递质),而心脏B可直接利用心脏A产生的神经递质,所以心脏B无需保留相关神经,C错误;D、由表可知,神经元与心肌细胞之间可能通过神经递质实现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所以心脏A的营养液中取的液体注入心脏B(具有活性)的营养液中,心脏B的跳动加快,D正确。故选C。4.植物激素对生长发育的调控具有一定的顺序性,即不同生长发育时期起主导作用的激素不同。下列有关植物发育过程中植物激素含量变化的推测,错误的是()A.种子休眠期赤霉素含量较低,脱落酸含量较高B.在种子萌发早期细胞分裂素含量较高C.处于快速生长期的植物中赤霉素含量较高D.植物衰老后脱落酸和生长素含量开始上升【答案】D【解析】【分析】各种植物激素的作用:(1)赤霉素的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成熟;(2)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分布在根尖);(3)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促进衰老脱落(分布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4)乙烯促进果实成熟;(5)生长素最明显的作用是促进植物生长,但对茎、芽、根生长的促进作用因浓度而异,即生长素具有两重性。【详解】A、种子休眠期赤霉素含量较低,脱落酸含量较高,脱落酸能抑制种子萌发,A正确;B、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所以发育早期,细胞分裂素含量高,B正确;C、快速生长期,生长素的含量升高,促进植物的生长,C正确;D、植物衰老后脱落酸含量开始上升,生长素含量下降,D错误。故选D。5.抗利尿激素(ADH)对水分重吸收的作用机理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垂体渗透压感受器感受到渗透压升高的刺激后,将ADH释放到血液中B.ADH与相应受体结合后会使细胞膜上水通道蛋白数量增加C.水分子可通过两种运输方式进入细胞,其动力均为ATPD.人摄入水的量过多时,下丘脑不分泌ADH,水分子均会被排到体外【答案】B【解析】【分析】当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增强,致使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增强。【详解】A、渗透压感受器位于下丘脑,A错误;B、ADH和受体结合为M蛋白提供的是信号分子cAMP,从而使M蛋白促进②过程,增加膜上水通道的数量,B正确;C、水分子可通过两种运输方式进入细胞,均不消耗能量,C错误;D、人摄入水的量过多时,下丘脑分泌ADH减少,并非不分泌,D错误;故选B。6.中国古代就有人痘接种法,其主要过程:打开天花患者的小脓包,用棉花吸沾一点脓液,并使之干燥……然后放入可能患天花人的鼻子里。被接种者会轻度感染天花,然后痊愈。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脓液”中的天花病毒属于抗原B.“干燥”是为了降低天花病毒的活性C.鼻腔黏膜属于人体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D.被接种者的痊愈过程中主要依靠抗体“作战”【答案】D【解析】【分析】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他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详解】A、天花病毒属于抗原,能够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A正确;B、由题意可知,“干燥……然后放入可能患天花人的鼻子里,被接种者会轻度感染天花”,说明干燥能够降低天花的活性,B正确;C、皮肤和黏膜属于第一道防线,因此鼻子、口腔、气管等的黏膜属于机体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C正确;D、接种者接种后,免疫系统完成对天花病毒的特异性免疫反应(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从而消灭病原体,所以是靠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共同作战,D错误。故选D。7.天山山脉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可见荒漠、草原、森林、高原草甸等群落类型,因天山北坡的年降水量大于南坡的,所以只在北坡生长着茂密的森林。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相比于草原群落,森林群落中的动物更擅长挖洞或快速奔跑B.荒漠中的生物都具有耐旱的特性,植物的叶都呈针状C.群落类型会受水分的影响,但是不会受到温度的影响D.天山不同区域的种群因水分等差异形成群落水平结构【答案】D【解析】【分析】生物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群落中的动植物在垂直方向上有分层现象,水平方向上有镶嵌分布现象;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既有利于充分利用资源,又有利于缓解种间竞争。【详解】A、草原群落障碍物较小,草不像树一样易于提供栖息空间,所以草原群落较森林群落的动物更擅长挖洞或快速奔跑,A错误;B、荒漠植物的叶大多(不是全部)呈针状,减少叶片面积,减少水分的散失,B错误;C、群落类型会受水分的影响,也受到温度的影响,C错误;D、天山不同区域的种群因水分等差异(地理环境引起的差异)形成群落水平结构,D正确。故选D。8.科研人员用标记重捕法调查了某草原上野兔种群的数量变化,绘制了野兔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若T3时野兔种群数量为300只,则其K值可能是600只B.推测T4、T5~T6时野兔的年龄结构分别是增长型、稳定型C.若重捕计数时2只被标记的野兔死亡,则计算结果会偏大D.若气候适宜、食物充足,则野兔的环境容纳量可能会增加【答案】C【解析】【分析】由图可知,T2~T6时间内,种群增长速率先变大,后变小,种群呈“S”形增长。【详解】A、由图可知,T2~T5时间内,种群增长速率先变大,后变小,种群呈“S”形增长,T3时增长速率最大,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2值,若T3时野兔种群数量为300只,则其K值可能是600只,A正确;B、T4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T5~T6种群增长速率等于0,推测T4、T5~T6时野兔的年龄结构分别是增长型、稳定型,B正确;C、标记重捕法的计算公式为种群中个体数=[重捕总数×第一次标记总数]/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由于重捕计数时2只被标记的野兔死亡,不影响标记个体数,所以计算结果不变,C错误;D、环境容纳量由环境条件决定,若气候适宜、食物充足,则野兔的环境容纳量可能会增加,D正确。故选C。9.鸟类迁徙指一年中鸟类随着季节的变化,定期沿相对稳定的路线,在繁殖地和越冬地(或新的觅食地)之间远距离移动的过程。某地大雁越冬种群数量及栖息地数量的分布动态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该地大雁种群的数量变化受到温度等非生物因素的影响B.1990年以前,大雁栖息地数量远远多于其越冬种群数量C.影响种群的数量特征的因素,一般也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D.随着种群数量的增长,种内竞争会加剧,种群增长受到限制【答案】B【解析】【分析】温度通过影响大雁迁徙影响种群的数量变化。由于食物和空间等资源有限,随着种群数量的增长,种内竞争会加剧,种群增长受到限制【详解】A、该地大雁种群的数量变化受到温度等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如温度通过影响大雁迁徙影响种群的数量变化,A正确;B、由图可知,1990年以前,大雁栖息地数量远远少于其越冬种群数量(注意两纵轴的数值),B错误;C、影响种群的数量特征的因素,一般也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如种群密度大则种群数量也大,C正确;D、由于食物和空间等资源有限,随着种群数量的增长,种内竞争会加剧,种群增长受到限制,D正确。故选B。10.在两种不同条件下的培养瓶中培养某种浮游植物,其种群数量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为保证浮游植物的正常生长,培养环境中光照、温度等条件应相同且适宜B.一段时间内,每周更换培养液组的该种浮游植物数量可能会呈“J”形增长C.未更换培养液组在第35天达到K值,之后该浮游植物种群数量会维持在K值附近D.两组中该种浮游植物的数量受营养液更换时间以及生长空间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答案】C【解析】【分析】由图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是否更换培养液,因变量是种群数量变化。【详解】A、浮游植物需要进行光合作用,由图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是否更换培养液,因变量是种群数量变化,为保证浮游植物的正常生长,培养环境中光照、温度等无关变量条件应相同且适宜,A正确;B、一段时间内(达到空间允许的最大种群数量之前),每周更换培养液组(相当于营养和空间充裕)的该种浮游植物数量可能会呈“J”形增长,B正确;C、未更换培养液组在第35天达到K值,之后由于无机盐等消耗,代谢产物积累,会导致该浮游植物种群数量下降,C错误;D、两组中该种浮游植物的数量受营养液更换时间以及生长空间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D正确。故选C。11.某山区林中存在的鸟的种类以及不同鸟类的活动情况如表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群落分层情况鸟的种类活动情况上层大山雀以昆虫为食中层柳莺、画眉鸟等营巢、以昆虫为食下层山鹧鸪、孔雀雉等以灌木和草本植物的叶、芽和种子或昆虫为食A.该山区不同层次中生活的鸟类构成该地的生物群落B.鸟类的垂直分层与其栖息场所及食物类型直接相关C.仅根据表中不同鸟类的活动情况可准确确定其生态位D.表中鸟类均以昆虫为食,所以彼此一定是种间竞争关系【答案】B【解析】【分析】生物群落是指一定区域内全部生物个体的集合。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详解】A、生物群落是指一定区域内全部生物个体的集合,该山区不同层次中生活的鸟类不能构成该地的生物群落,A错误;B、植物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空间,鸟类的垂直分层与其栖息场所及食物类型直接相关,B正确;C、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仅根据表中不同鸟类的活动情况不能准确确定其生态位,C错误;D、表中鸟类均以昆虫为食,但可能捕食的捕食同一种昆虫,彼此之间不一定是种间竞争关系,D错误。故选B。12.某地政府为解决果园大量废弃枝条和落叶污染环境问题,特建设了“生态桥”工程,即将果园废弃枝条和落叶加工成有机肥后施加到果园土壤中,减轻污染的同时提高了果园的产量。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可用记名计算法或目测估计法调查该果园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B.“生态桥”工程加快了该果园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C.“生态桥”工程可能会提高该果园生态系统的能量利用率D.果园废弃枝条和落叶中的能量属于生产者流向分解者的能量【答案】A【解析】【分析】1、与传统农业相比,生态农业的优点有实现对物质再循环利用;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等。2、土壤是无数小动物的家园,常见的小动物有蜘蛛、鼠妇、蜈蚣、马陆、蚯蚓以及多种多样得昆虫等.大多数土壤动物身体微小,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在这类研究时,常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即用一定规格的捕捉器(如采集罐、吸虫器等)进行取样,通过调查样本中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来推测某一区域内土壤动物的丰富度。【详解】A、研究果园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和调查,A错误;B、“生态桥”工程,可以将废弃物加工成有机肥后施加到果园土壤中,有机肥可以被分解者的分解作用,促进了果园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并减少环境污染,B正确;C、“生态桥”工程可能会提高该果园生态系统的能量利用率,因为其将果园废弃枝条和落叶加工成有机肥后施加到果园土壤中,减轻污染的同时提高了果园的产量,C正确;D、果园废弃枝条和落叶中的能量属于生产者流向分解者的能量,D正确。故选A。13.生态系统的维持和发展离不开光的参与,同样,光信息在生态系统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下列与光信息相关的实例、功能以及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A.雌雄萤火虫依赖腹部的荧光相互识别、交尾说明光信息有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B.莴苣种子必须接受一定波长的光信息才能萌发说明光信息影响其生命活动C.利用昆虫的趋光性进行诱杀以提高作物产量体现光信息可控制昆虫的数量D.植物对光能作出反应说明每种植物细胞均含有光合色素,可实现光的转化【答案】D【解析】【分析】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蜘蛛网的振动频率。(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了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等。(3)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如孔雀开屏。【详解】A、雌雄萤火虫依赖腹部的荧光相互识别、交尾,该过程发生在同种生物的雌雄个体之间,说明光信息有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A正确;B、光作为物理信号,刺激莴苣种子萌发,说明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光这种信息传递,B正确;C、利用昆虫的趋光性进行诱杀以提高作物产量,是物理信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体现光信息可控制昆虫的数量,C正确;D、并非所有植物细胞都有光合色素,如植物根尖细胞不含叶绿体,无光合色素,D错误。故选D。14.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通常将可以传播的消息、情报、指令、数据、信号等称为信息。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群之间,以及它们内部都有信息的产生与使用,下列有关信息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A.乌贼逃跑时通过喷墨来遮挡对方视线——通过化学信息调节种间关系B.云杉根的分泌物使玫瑰不能很好地生长——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C.小鸟啄击扑打镜中“小鸟”,警示对方远离——属于行为信息D.黑光灯诱捕趋光性害虫——利用物理信息进行机械防治【答案】D【解析】【分析】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类型:(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颜色、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3)行为信息:是指某些动物通过某些特殊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的某种信息。【详解】A、乌贼逃跑时通过喷墨来遮挡对方视线,主要是影响光线,属于通过物理信息调节种间关系,A错误;B、云杉根的分泌物使玫瑰不能很好地生长,说明信息可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B错误;C、镜前的小鸟啄击扑打镜子中“小鸟”,镜中“小鸟”是光的反射,属于物理信息,C错误;D、利用各种物理因素、人工或器械杀灭害虫的方法均属于物理机械方法,黑光灯诱捕趋光性害虫,利用物理信息进行机械防治,D正确。故选D。15.某水域中具有捕食关系的五种鱼体内汞和铅两种重金属的含量(ng⋅g-1)情况如表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鱼的种类甲乙丙丁戊汞17.861.970.4117.0112.0铅27.334.952.584.375.8A.在五种鱼中,戊所处营养级的总能量最多B.由表可推测,丁和戊可能处于同一营养级C.汞、铅的循环过程和碳、氮等元素的循环过程相似D.重金属沿着食物链逐渐积累,其扩散不具有全球性【答案】B【解析】【分析】生物富集指某些在自然界不能降解或难降解的化学物质,在环境中通过食物链的延长和营养级的增加在生物体内逐级富集,浓度越来越大的现象。许多有机氯杀虫剂和多氯联苯都有明显的生物放大现象。【详解】A、在五种鱼中,甲种鱼重金属含量最少,所处的营养级最低,含有的总能量最多,A错误;B、丁和戊两种鱼体内汞和铅的含量最高且含量相近,营养级最高,可能处于同一营养级,B正确;C、人类活动向环境中排放了很多有害物质,包括一些重金属,如铅、汞等,这些有害物质一进入环境便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但是它们的循环过程却与碳、氮元素的循环过程不同,C错误;D、有害物质如汞等重金属、DDT等物质可以通过大气、水和生物迁移等途径扩散到世界各地,因此,这种现象也是全球性,D错误。故选B。二、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一项或多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得1分,有选错得0分。16.针灸是我国传统医学中治疗某些疾病的方法。实践表明,针灸治疗中,针的粗细能影响治疗效果,用细针和粗针治疗时引起的电位变化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针灸前神经元表现出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这主要与K+外流有关B.针灸前后神经元膜电位发生变化均与协助扩散有关,均需要转运蛋白参与C.用细针进行针灸治疗时Na+通道无法开启,Na+不能内流形成动作电位D.若患者细胞内外K+浓度差越大,则针灸治疗时针适度加粗,效果可能更好【答案】AD【解析】【分析】1、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2、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详解】A、静息电位形成的原因与K+外流有关,A正确;B、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形成和协助扩散有关,但动作电位与静息电位的变化过程中不仅仅只有Na+内流或K+外流,还有其他物质进出细胞,以及Na+-K+泵主动运输吸收钾离子排出钠离子,B错误;C、用细针进行针灸治疗时没有达到阈电位,但不代表Na+通道无法开启,C错误;D、细胞内钾离子浓度增加,外流量增大,所以静息电位增大,需要加大刺激才能产生动作电位,应该选粗针,D正确。故选AD。17.研究发现,肿瘤细胞可通过过量表达PD-L1(正常细胞表面也有)与活化的T细胞表面的PD-1结合,使T细胞产生“错觉”,认为肿瘤细胞是“无害的”,不触发免疫反应,肿瘤细胞获得“自救”,与此同时该过程还能使T细胞的活性降低。基于此,科学家研究出癌症的免疫疗法,其机理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抗体2与肿瘤细胞PD-L1结合有利于消灭肿瘤细胞B.过度阻断PD-1与PD-L1结合,可能会损伤正常细胞C.降低器官移植病人PD-1功能有利于供体器官存活D.患癌症后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功能可能会降低【答案】ABCD【解析】【分析】由题意可知,肿瘤细胞可过量表达PD-L1,通过与T细胞表面的PD-1蛋白特异性结合,从而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详解】A、抗体2与肿瘤细胞PD-L1结合,从而避免T细胞表面的PD-1与肿瘤细胞PD-L1结合,有利于消灭肿瘤细胞,A正确;B、过度阻断PD-1与PD-L1结合,会导致T细胞无法识别正常细胞,从而引起过强的免疫反应,B正确;C、降低器官移植病人PD-1功能,从而抑制免疫功能,有利于供体器官存活,C正确;D、患癌症后,肿瘤细胞的自救过程会使T细胞的活性降低,特异性免疫功能可能会降低,D正确。故选ABCD。18.封海禁渔期的设立能有效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主要是因为()A.封海禁渔控制了物质循环B.增强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C.增加了生态系统中消费者数量D.提高了生态系统营养结构复杂性【答案】BD【解析】【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营养结构就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其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相反的其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弱。【详解】A、大气中的气体没办法通过封海禁渔来控制,所以封海禁渔不能控制了物质循环,A错误;B、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越强,B正确;C、封海禁渔有可能增加消费者的数量,但这与提高生态系统生物稳定性关系不大,C错误;D、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生态系统稳定性就越强,D正确。故选BD19.林窗主要是指森林群落中老龄树死亡或因偶然因素导致成熟阶段优势树种死亡,从而在林冠层造成空窗的现象。研究小组对某自然保护区某林窗内不同阶段的物种组成进行了调查研究,部分结果如表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类型植物物种种类/种0~10年10~20年20~30年30~40年藤本植物3000灌木22110乔木23262010A.研究的0~40年,林窗内物种的发展变化过程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B.林窗内藤本植物和灌木逐渐消失的主要原因是它们在与乔木的竞争中处于劣势C.随着时间的推移,林窗内栖息的动物种类会逐渐增加,食物网会越来越复杂D当林窗区域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定期适量采伐可能会有利于提高物种丰富度【答案】C【解析】【分析】1、群落演替的类型: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2、表格分析:随着时间的推移,藤本层、灌木层和乔木层物种均逐渐减少。【详解】A、研究的0~40年间,最开始时即有众多物种,林窗内物种的发展变化过程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A正确;B、乔木较藤本和灌木高大,林窗内藤本和灌木逐渐消失的主要原因是它们在与乔木的竞争中处于劣势,B正确;C、随着时间的推移,林窗内植物种类减少,植物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空间,所以栖息的动物种类会逐渐减少,食物网越来越简单,C错误;D、当林窗区域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定期适量采伐可保证阳光等充分利用,有利于保护物种多样性,D正确。故选C。20.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部分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每条食物链均以生产者为起点,以不能被捕食的动物为终点B.该食物网中相邻两种生物之间一定存在捕食和种间竞争关系C.鹰的食物有多种,在该食物网中属于第三、四、五营养级D.若蛇的数量减少,则鹰的数量会持续减少,蛙的数量可能会增加【答案】BCD【解析】【分析】图示食物网中,植物为食物网的起点,鹰是食物网的终点,其中鹰占有第三、四、五、六营养级。【详解】A、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它表示的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的写法是:起点是生产者,依次是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终点是最高级别的消费者,中间用箭头连接,箭头总是指向捕食者,A正确;B、该食物网中相邻两种生物之间不一定存在种间竞争关系,如蛇和老鼠,B错误;C、鹰的食物有多种,在该食物网中属于第三、四、五、六营养级,C错误;D、由于鹰的食物来源有多种,若蛇的数量减少,则捕食更多食虫鸟和老鼠,食物链相对变短,可获得更多能量,其数量会增加,蛙由于天敌减少,数量可能会增加,D错误。故选BCD。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21.图1是缩手反射的部分示意图,其中A、B表示神经元上的位点,Ⅰ、Ⅱ表示两个电流表。图2是图1中相应结构放大图,其中数字序号代表结构。回答下列问题:(1)某同学因故导致图中某神经元受损但神经中枢正常,针刺该同学手部神经,该同学有针刺痛感,但在大脑没有控制的情况下,手不能缩回,则受损的是图中_______(填“A”或“B”)位点所在的神经。(2)图2所示结构处的兴奋传递是单向的,原因是_______。神经一肌肉接头类似于图2所示的结构,易受化学因素影响,乙酰胆碱(ACh)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某种箭毒可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却不具有乙酰胆碱的功能,用其处理神经一肌肉接头,容易使肌肉_______(填“收缩”或“松弛”)。(3)利用图1所示离体的结构和相关仪器,验证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以双向传导,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可刺激图中_______(填“A”或“B”)位点,若观察到_______即可验证上述结论。【答案】21.B22.①.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②.松弛23.①.B②.肌肉收缩,Ⅱ发生偏转、但Ⅰ不能发生偏转【解析】【分析】图1中A位点所在的神经元为传入神经、B位点所在的神经元为传出神经。图2表示突触的放大图,其中①-⑥依次表示轴突、突触小泡、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小问1详解】图1中A位点所在的神经元为传入神经、B位点所在的神经元为传出神经,由题意可知,针刺该同学手部神经,该同学有针刺痛感,但在大脑没有控制的情况下,手不能缩回,说明传出神经受损,即B位点所在的神经。【小问2详解】图2所示结构为突出,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故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是单向的。由题意可知,某种箭毒可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却不具有乙酰胆碱的功能,说明该箭毒与乙酰胆碱竞争性结合乙酰胆碱受体,导致乙酰胆碱不能正常发挥作用,肌肉不能兴奋而松弛。【小问3详解】图1中A位点所在的神经元为传入神经、B位点所在的神经元为传出神经,刺激图中B点,若肌肉发生收缩,Ⅱ发生偏转、但Ⅰ不能发生偏转,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以双向传导,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22.消渴症始见于《黄帝内经·奇病论》,名为消渴,是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中医所论消渴,肺热伤津、口渴多饮为上消;胃火炙盛、消谷善饥为中消;肾不摄水、小便频数为下消。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对糖尿病的了解逐步加深,人类的糖尿病分为1、2两种类型,糖尿病的部分致病机理如图所示,其中①代表胰岛素分子。回答下列问题:(1)上消中口渴的症状主要是因为消渴症患者血浆渗透压升高,该刺激传至_______产生渴觉。大量葡萄糖随尿液排出且葡萄糖的氧化分解发生障碍,机体能量供应不足,使中消者消谷善饥;尿液带走大量葡萄糖使机体对水分的重吸收量_______,使下消者小便频数。(2)据图分析,1型糖尿病主要是_______细胞功能减退、分泌胰岛素减少所致。与正常人相比,通常2型糖尿病患者血液中的胰岛素含量偏高,原因可能是_______。尝试从血糖来源或去路角度给2型糖尿病患者提供1条控制血糖的合理建议:_______。(3)1型糖尿病常用的治疗方法是注射胰岛素,根据胰岛素作用时间差别,胰岛素分为短效胰岛素(注射后作用时长约为6小时)和长效胰岛素(注射后作用时长约为14小时)。某实验小组欲设计实验验证上述两种胰岛素的作用时长不同,请利用健康小鼠、1型糖尿病模型小鼠、葡萄糖溶液、生理盐水、两种类型的胰岛素(注射2小时后起作用)等设计实验并预期结果。实验思路:取同种_______(填“健康小鼠”或“1型糖尿病模型小鼠”)若干,随机均分为甲、乙、丙三组,三组均正常喂食,甲组注射适量短效胰岛素,乙组注射_______,丙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分别于注射2小时后6小时内和_______(填相应时间范围)检测三组小鼠的血糖浓度。预期结果:第一次检测甲、乙两组血糖浓度均低于丙组,第二次检测_______。【答案】22.①.大脑皮层②.减少23.①.胰岛B②.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导致胰岛素不能有效降低血糖,高血糖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更多的胰岛素,使患者血液中胰岛素含量偏高③.控制食物中糖类的摄取24.①.1型糖尿病模型小鼠②.长效胰岛素③.14小时内④.乙组第二次检测血糖浓度低于甲、丙组【解析】【分析】参与血糖调节的激素主要有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其中胰岛素能促进血糖的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使得血糖下降。血糖浓度过低时,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促进肝糖原的水解,使血糖浓度升高。【小问1详解】感觉在大脑皮层产生,所以机体在大脑皮层产生渴觉;尿液带走大量葡萄糖,细胞外液的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机体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弱,使下消者小便频数。小问2详解】胰岛素是由胰岛B细胞分泌的,1型糖尿病分泌胰岛素减少是由于胰岛B细胞功能减退、分泌胰岛素减少所致;胰岛素属于激素,需要与受体结合后起作用,给2型糖尿病患者的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导致胰岛素不能有效降低血糖,高血糖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更多的胰岛素,使患者血液中胰岛素含量偏高;给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浓度偏高,患者应注意饮食中糖类的控制,并可适度运动,以降低血糖。【小问3详解】分析题意,本实验目的是设计实验验证上述两种胰岛素的作用时长不同,实验的自变量是胰岛素的类型及处理时间,因变量是血糖浓度,实验设计应遵循对照与单一变量原则,且应选择1型糖尿病模型小鼠进行观察,设计实验如下:取同种1型糖尿病模型小鼠若干,随机均分为甲、乙、丙三组,三组均正常喂食,甲组注射适量短效胰岛素,乙组注射长效胰岛素,丙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根据两种胰岛素作用时间的长度可推知,分别于注射2小时后6小时内和14小时检测三组小鼠的血糖浓度。由于本实验是验证实验,则实验结果是唯一的,故第一次检测甲、乙两组血糖浓度均低于丙组,但14h后甲组短效胰岛素失效,而乙组仍有效果,故乙组第二次检测血糖浓度低于甲、丙组。23.一株水平放置的大豆幼苗培养一段时间后的生长情况如图1所示,其中数字代表伸长区相应的位点。图2表示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大豆幼苗茎(或根)生长的作用情况。图3表示不同浓度生长素对同一植物的顶芽和根部生长的作用情况。回答下列问题:(1)在芽、幼嫩的叶等部位,生长素可由_______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变而来。图1中2处的生长素浓度比1处的更_______(填“高”或“低”)。(2)若测得图1中4处生长素浓度为图2中的2m,则图1中3处生长素浓度范围最可能是图2中的_______。(3)图3中曲线_______代表不同浓度生长素对植物顶芽的作用情况,其中促进或抑制是相对于生长素处于_______浓度时各器官的生长速度而言。图3中曲线①②的不同说明_______。(4)顶芽的发育情况对植物的生长有明显影响,棉农常常会摘掉棉花顶芽以解除顶端优势现象,顶端优势产生的原因是_______。【答案】23.①.色氨酸②.高24.0~m25.①.②②.最低③.根比芽对生长素更敏感,同一生长浓度,对不同器官的效果可能不同26.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侧芽运输,积累在侧芽部位进而抑制了侧芽的生长【解析】【分析】图1中由于受到重力的影响,2处较1处生长素浓度高,4处较3处生长素浓度高;图2中在横轴上方表示促进作用,在横轴下方表示抑制作用,在横轴上表示既不促进、也不抑制;图3中①较②对生长素更敏感,说明①是根、②是芽。【小问1详解】生长素有色氨酸经一系列变化转变而来,图1中由于受到重力的影响,2处较1处生长素浓度高。【小问2详解】若测得图1中4处生长素浓度为图2中的2m,则图1中3处生长素浓度较4处低,且其对茎的促进效果低于4,其范围最可能是图2中的0~m之间。【小问3详解】图3中①较②对生长素更敏感,说明①是根、②是芽,促进或抑制是相对于生长素处于最低浓度时各器官的生长速度而言。图3中曲线①根、②芽的不同说明根比芽对生长素更敏感,同一生长浓度,对不同器官的效果可能不同。【小问4详解】顶端优势是指顶芽优先生长,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其原因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侧芽运输,积累在侧芽部位进而抑制了侧芽的生长,表现出顶端生长占优势的现象。24.一般淡水湖泊水深超过7米时,但是湖底的原生裸地(过去从未生长过植被的地段),其演替为森林大致会经过①浮游植物阶段:该阶段一般只有一些浮萍、满江红等浮游生物在水面活动,其残体沉积到湖底,逐渐使湖底抬高。②沉水植物阶段:该阶段会出现沉水的轮藻属植物。③浮叶根生植物阶段:该阶段水面会出现眼子菜属、睡莲属等浮叶根生植物。④挺水植物阶段:该阶段会出现芦苇、香蒲等挺水植物。⑤湿生草本植物阶段:该阶段会出现湿生草本植物,水基本消失而变为湿地。⑥木本植物阶段:该阶段会出现木本植物,并逐渐演替为森林。回答下列问题:(1)_______是区分不同生物群落的重要特征,也是决定_______最重要的因素。(2)在浮游植物阶段,水面上生长的浮萍、满江红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挺水植物阶段不同的水层中分布着不同的植物,这种结构的意义是_______。(3)水深超过7米的湖泊演替为森林的演替类型属于_______,在演替过程中群落的_______会增多。(4)由于人类的活动,湖泊的面积缩小的速度加快,水生植物向陆生植物演变的时间缩短,由此说明_______。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除了人类活动,还有_______(答出1点)。【答案】24.①.物种组成②.群落性质25.①.种间竞争②.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26.①.初生演替②.物种##物种数27.①.人类活动可以改变演替的速度②.火灾、洪水、严寒等自然因素【解析】【分析】1、群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