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课件】-+课件-【高效课堂精研】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1页
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课件】-+课件-【高效课堂精研】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2页
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课件】-+课件-【高效课堂精研】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3页
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课件】-+课件-【高效课堂精研】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4页
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课件】-+课件-【高效课堂精研】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同家制度与社套治理》

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第

5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课程标准】了解中图古代官员选核方式的更选过程和不同

阶段的特征,知道中央集权下古代中图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意。而

优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北宋参知政事王安石秦国大良造商鞅北魏中书令李冲方)

随事而治第5课

中国否母官员的选抗与管浙江省桐庐分水高级中学王武训【课程标准】了解中国合代官员选技方式的更选过程和不同

阶段的特征,知道中夹集权下台代中国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同家制度与社套治理》

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一

明者因时而变

——

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核1.

无功不受禄——战国时期的官员选拔

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

《战国策

.

蒸策二》选练举贤,任官使能。—

《史记

.

赵世家》见功而与赏,因能而受官。—

《韩非子》有军功者,各以率上受爵。—

《史记

.

商君列传》①

战国时期各国选官的途径和标准是什么?途径:

荐举、军功

标准:

才能、军功②

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发生如此变化的原因?战国形势图属匈奴月西汉西汉时期全图个锁意进取开露扩士的王朝道

城都护将西域纳入了重大同时西汉明力半数顿土划归中国在北方

强的阅数迁国与西汉争战不意最终锁西汉所击败”对西域主要国家则在其活动的大致方位上标由面名并来盖界秦朝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西汉“察举制”西汉是

无其,(是中国酸入http:/Nwbj鲜单夫

余分类制度门类常科岁举,有人数规定、

具体标准孝廉、茂才特科无固定时间,有具体

标准贤良方正、贤

良文学、明经意义:

为两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乐府诗集·杂歌谣辞·后汉桓灵时谣》先考察被举者在乡里的舆论评价、

为官能力,

然后推荐为官或提拔任用。2.

以官来举士——两汉至魏晋南北朝的官员选拔内蒙古和林格尔东汉

墓壁画中的举孝廉图两汉:汉武帝察举制公

卿上品無

寒門下品無

族上上

上中

上下

中上中中中下

下上

下中

下下中正九品一

品二

品三

品四品五

品六

品七

品八

品九

品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曹魏因應時势訂立九品选官标准家世、道德与才能制度评价利于选拔人才;

用人权归中央;

形成累世公卿。士林学门一

品二

品三

品四品五

品六

品→

品八

品九

品官品九品九品中正制官场

官族乡里豪族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

……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

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

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吕思勉《中国制度史》①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度的历史进步性。选官制度:

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1.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2.打破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特权;3.扩大统治基础,提高官员文化素质。4.相对公平公正;②

结合教材,回答隋朝实行科举制的背景?3.学而优则仕——隋唐至明清的官员选拔时期阶段概况隋朝确立隋文帝分科举人;隋炀帝设立进士科(标志形成)。唐朝完善贞观年间增加考试科目,以明经和进士为

武则天创设武举和殿试。宋朝发展考试分乡试、省试和殿试三

;科目减少,进士科为

;考试实行糊名、誊录、锁院等

。元朝恢复时断时续;将儒家经书作为科举考试基本

内容,答题标准以程朱理学的解释为

。明清加强考试分乡试、会试、殿试三

;八股取士;南北卷。清末废除宋

·

《琼林宴》3.学而优则仕——隋唐至明清的官员选拔科举制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①乡试:

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考中者称为举人。②会试:由礼部主持,于乡试次年春天举行,考中者成为贡士。③殿试:

在会试后举行,由皇帝主持,通过者成为进士。进士分三甲:

一甲二名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

赐进士及第等;二甲、三甲均取若干名,分别赐进士出身和同进士出身。范进中举殿试进士头名称状元会试贡士头名称会元乡试举人头名称解元县试、府试童生院试秀才“天子堂”

保和殿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乡试第一称解

元,会试第一称会元。殿试第一称状元。据考证,自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的第一位科

举状元孙伏伽(河北故城县人)开始,到清光绪三十

年(1904年)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河北肃宁县人)

止,在这1283年间,科考的榜数为745榜,共产生了

592名状元(一说504人),

加上其他短命政权选考的

状元以及各代的武状元,中国历史上总计可考的文武

状元为777人。其中,浙江共有状元106人,杭州地区共有状元15

人(包含淳安、建德、桐庐)。就读于分水镇五云山

的状元施肩吾(施东斋),是杭州地区第一位状元。创

心 作物神和利价脚其的形附物喻顺

重惊

燃神性根兆《《《别

;怜的明朝洪武年间的南北榜案洪武三十年(1397年),二月科举录取的五十一人居然全部都是南方人,这引起了众多北方学子的不满,联

名上书,质疑主考官刘三吾等人舞弊、偏袒南方人。结果

朱元璋大怒,下令换人重新阅卷,结果发现呈上来的北方

学子的试卷文理不佳,还带有禁忌之词,进而佐证此次科

举公正无私。但北方学子对复审结果不满,又质疑张信等

复审官得到了刘三吾的授意,故意上呈水平差的卷子,混

淆圣听。朱元璋再次大怒,将相关官员处死、流放,并下

令六月再次考试,自己亲自监考取士,又录取了六十一人,

全部是北方学子,才终于平息这次事件。清朝

1

14个

文状

图陕两一河南

北贵州湖南江西头条@外语那点事浙江西东海

南读书人,最不济。烂诗文,烂如泥。国家本为求才计,谁知道变作了欺人技。

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摇头摆尾,便道

是圣门高第。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

等文章?汉祖唐宗,是哪一朝皇帝?——清·徐灵胎《刺时文》局限:四书五经、八股取士束缚

读书人的思想进士题名碑朝代选官制选拔方式标准选官权西周至春秋世官制世袭血缘奴隶主、贵族春秋战国军功爵制军功大小军功国君、贵族汉代察举制察访荐举品行地方官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品评门第中正官隋唐至清科举制考试才学中央根据表格,概括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趋势。选官方式:

由世袭、推荐到考试,趋向公平、公开、公正。选官标准:

由家世门第演变为学识才学,趋向科学和公平。选官权力:

选官权从地方到中央,体现中央集权加强。选官形式:

从形式多样到八股取士逐渐走向僵化单一。一

明者因时而变——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曾经十分痛恨八股科举(注:明清八股取士,被选拔的都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并为废除科举冲锋陷阵的梁启超,在戊戊

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耳闻目睹日本、欧美等国借鉴科举而实行文官

考试之效用,痛定思痛,于是在1910年感叹道:“此法实我先民千年

前之一大发明也。

……人方拾吾之唾余以自夸耀,我乃惩未流之弊,因噎以废食,其不智抑矣。吾故悍然曰:复科举便!”?废于1905年)谈谈你对科举制度的看法。(注:科举制恩科光籍震萌堂图二年,遣使廉察诸道长吏,得八人莅事公正、惠爱及民,皆降玺书

奖谕。—

《宋史》卷

百六十《选举六》二

知者随事而治——中国古代的官员管理宋太宗上级主管部门对所属官吏在一定任期内施政

效果进行考察。指国家对政府官员的监督、考察及检举。世官制举荐、依

军功授官中国古代官员的考核中国古代官员的监察科举制汉

唐两宋元

清中国古代官员的管理以

以吏

为师

教西周春秋

国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秦内容涵盖了东海郡的行政机构、官吏配备、农业、民政、财政等方面的内容,具体包括:1.地方行政机构的设置和吏员的配备;2.户口数、性别及年龄结构,流民安置;3.提封、侯国邑属国、宿麦田及桑田面积的增减变化;4.钱谷出入。秦汉官员的考核办法主要是上计制。文物介绍:

《集簿》为木牍,长23厘米、宽7厘米,1993年出土于连云港市尹湾汉墓。朝代考核标准考核机构目的发展趋势秦汉上计制(土地人口,财政收入,社会治安)御史参与选贤任能

劝善惩恶

激励上进

巩固统治①考核法规趋完善②考核流程趋严格隋唐品德、才能吏部明清考满、考察;考课(京察

大计)查处贪酷和不作为中央政府皇帝尚害省雷正剂

出命兵部承豐部

吏部1

Kge

Hl1.中国古代的官员考核制度孰行詔令刑部六部

工部表力至三

又示口

在体T

田F

葡督学中害省P3

下省三省将体秦朝中央御史大夫

地方监御史2.中国古代的官员监察制度“典正法度”

“举劾非法”西汉扬州刺史印宗正典客廷

尉太仆卫尉

郎中令

奉常御史大夫丞

相皇帝秦朝政府的组织貌监御史郡守县丞县令郡

乡郡

尉县

尉游微音夫太尉有秩中央三

老汉武帝将京畿以外地区分为十三州部,设刺史,秩六百石。职责是定期巡视所部郡国,以六条监察地方郡守、尉、诸侯相等二千石官和强

宗豪右,六条以外不问。六条包括:强宗豪右田宅逾越制度,以强凌弱,以众暴寡;二千石不奉诏书,不遵守典制,以权谋私,侵渔百姓,聚敛

为奸;二千石不恤疑案,教唆杀人……二千石包庇罪犯,勾结豪强,收受贿赂,损害国家法令。——摘编白《简明中国历史知识手册》根据材料回答:剌史地位如何?侧重于监察哪些方面的内容?地位:

位卑权重、权责明确内容:

强化中央集权中央地方特点秦汉御史大夫(汉)州刺史①以轻制重;②监察机构独立化(专门

化、垂直领导)并日趋完备

;③监察广泛(中央和地方

官员违法及不良行为);④服务于皇权隋唐御史台道(监察区)宋御史台台谏合一路(监察区)通判明督察院监察御史

六科给事中按察使司清督察院按察使司至忠(萧至忠)为御史,而李承嘉为大夫,尝让诸御史曰:“弹事有不咨大夫,可乎?”众不敢对,至忠独曰:“御史,天子耳目也,其所请奏当专

达,若大夫许而后论,即劾大夫者,又谁白哉?”承嘉惭。

——

《新唐书》根据材料回答:唐朝的监察机制有何特点。君主耳目、相对独立、权力制衡2.中国古代的官员监察制度皇帝御前会议中书门下(政事堂)

枢密院

台谏同平章事参知政事

枢密使

枢密副使(宰相)

(执政)

(执政)

(

)行政

军政安抚使司(帅司)中央转运使司(漕司)提点刑狱司(宪司)路提举常平司(仓司)知州(或知府等)府州军监通判知县(或县令)◎北宋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

◎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中央:御史台、台谏合一地方:地方划分路为监察区(四监司)、通判御史中不

知谏院察三司三司使财政县材料一

(明)弘治元年左都御史马文升:“御史为朝廷耳目之官,我朝自洪武、永乐、宣德年间,不分进士、知县、教官皆得除授,但选之甚精,而

授之不苟。”

——摘自《明会要·职官五》材料二“监察官员的选任也不乏中间多有不分贤否,但资格相应得授者,所以未尽得人…明中叶以后,监察机制渐趋衰落和瘫痪,沦为结党营私的工具。

监察官员的选任制度亦遭严重破坏,实际上难以推行,成了一纸空文。”——张国安《论明朝监察官员的选任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