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秦统一多封建民族国家的建立+课堂同步模拟练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1页
第3课++秦统一多封建民族国家的建立+课堂同步模拟练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2页
第3课++秦统一多封建民族国家的建立+课堂同步模拟练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3页
第3课++秦统一多封建民族国家的建立+课堂同步模拟练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4页
第3课++秦统一多封建民族国家的建立+课堂同步模拟练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限时练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一、选择题1.根据如表材料,可以得出的最确切结论是秦朝()《史记·秦始皇本纪》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史记·李斯列传》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汉书·主父偃传》(秦始皇)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柳宗元《封建论》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A.统一天下、疆域辽阔B.建立统一中央集权国家C.以吏为师、刑法严苛D.通过改革确立君主专制2.图1为小篆体十二字砖及其释文。推测它是秦朝文物的主要依据是()A.其内容是对秦朝的歌功颂德B.文字字体及“道毋饥人”信息C.小篆字体及“海内皆臣”信息D.砖的形状及“岁登成熟”信息3.秦朝时始设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由丞相领衔上奏,最后由皇帝裁决施行。朝议制度的设立()A.确保了秦朝的长治久安B.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C.确保了皇帝的专制独裁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4.钱穆先生在《秦汉史》中说到:“秦朝政治措施之重要者,当首推废封建而行郡县。然封建之废,实不始于秦,自春秋以来,西周封建旧制,固已日在崩坏之中,封建制渐崩坏,即郡县制渐推行,二者相因,本属一事,考之《左传》,晋人早有县制”。由此可知()A.秦代之后分封退出历史舞台B.秦郡县制度推行有其历史基础C.作者意在完全否定分封制度D.秦朝开始在全国实行郡县制度5.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中国历史的社会政治形态发展可分为封建、帝制与民治这三大阶段。从封建转帝制是第一次转型,下列表述符合这一转型特征的是()A.由“公天下”转向“家天下”B.专制社会向民主社会转型C.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转型D.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6.柳宗元认为:“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柳宗元肯定分封制的进步作用B.柳宗元极力反对郡县制的实施C.柳宗元肯定了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的意义D.柳宗元认为秦成功之处在于家天下的实行7.“新帝国把全国分为36个郡,它们又被分为更小的单位,下设上千个县和道。通过这种方式,秦在整个中华帝国实现了对所有新征服地区的直接统治。”最能体现材料所述观点的选项是()A.秦朝最早确立皇帝制度B.秦朝确立的政治制度被后世所沿用C.三公九卿组成中央政府D.郡县制的推广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8.如图是秦朝统一文字示意图,下列选项中符合相关史实的是()A.统一的文字字体应为隶书B.加速了秦统一六国的进程C.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交流D.标志着我国文字走向成熟9.下图是某历史兴趣小组检索的历史知识词条,由此可知该小组研究的历史主题是()皇帝制度、三公九卿统一车轨、统一文字颁布法律、编制户籍迁徙豪强、整顿风俗A.秦朝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措施B.秦朝的暴政与秦末农民起义及速亡C.西汉的强盛与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D.秦汉时期的生产力发展与政治变革10.秦朝建立后,修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道路交通网,有咸阳至九原的直道,有向东北直达燕齐、向南直达吴楚地区的驰道。这些道路的修建()A.促进了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B.标志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C.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D.消除了分裂所造成的地区差异11.在云梦秦简中,有许多律文涉及秦国官吏的任免、考核等。如《置吏律》篇,记载了当时官吏的基本要求:忠信敬上,清廉毋谤,举事审当,喜为善行,恭敬多让。据此可知,秦代()A.倡行儒家礼治B.重视官吏品行C.推崇军功爵制D.忽视官吏政绩12.秦朝颁布了名目繁多、分类细密的法律条文。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竹简1000余支,大部分是秦的法律条文和相关解释。据此可知,秦朝()A.重视法制建设B.刑法极其严苛C.社会矛盾尖锐D.实行文化专制13.秦汉政府在以文书命令的形式下达某项行政事务时,往往会明确告诉下级完成期限,这个期限通常被称为“期会”或“会日”。这反映出秦汉时期()A.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不断加剧B.集权统治不断强化C.中枢运行机制存在严重缺陷D.官僚政治受到冲击14.一般认为,秦朝时期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其主要标志是郡县制的确立。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A.血缘为纽带的政治传统被彻底废除B.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C.在中央设立了三公九卿的政治制度D.郡县的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15.吕思勉认为:“废封建,行郡县,事最明白无疑,然尤不宜行之大骤如此。以此见天下事之必以渐进,而躁急者之不足以语于治也。”由此可见,在他看来()A.秦朝废分封,行郡县为错误之举B.实行分封与郡县并行体制势在必行C.制度变革过急不利于国家稳定D.应该令诸侯推私恩分封子弟为列侯16.《史记·秦始皇本纪》:“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材料中“书同文字”措施所起到的作用是①促进文化交流交融②强化君主专制③推动经济发展④增强民族凝聚力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17.自《汉书》开始的各正史都将汉代疆域作为比附和参照的对象,后世统治者也以秦汉郡县管辖的范围为统一基准。这突出反映了()A.后世对疆域治理的重视B.汉代疆域位居历代之首C.秦汉大一统的深远影响D.郡县制度受到后世推崇18.刘宗绪先生认为:“从焚书坑儒到独尊儒术,就推行文教政策而言,秦始皇的失败和汉武帝的成功,给后人许多有益的启示。解决意识形态问题,不能依赖行政强制,更不可迷信暴力手段。”由此可知()A.汉朝统治者更宽厚慈爱B.治理方式影响治理成效C.汉武帝的政策更加高明D.儒学独尊地位得以确立19.司马迁写《史记》,有关战国时期东方六国的史实多有错误,而秦国的历史就相对精确详实,这是由于有关东方六国的史料缺失所致,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可能是()A.东方六国文化相对落后B.秦朝统一焚烧诗书C.百家争鸣导致学术分歧D.秦末战争破坏严重20.秦统一之后,秦始皇多次到各地巡视,并且用刻石方式宣扬自己的显赫业绩,宣称“一家天下,兵不复起”,“人迹所至,无不臣者”。然而就在一次巡途中,随从车辆被刺客掷出的铁锥击中,秦始皇侥幸逃生。后来,又有人在陨石上刻下“始皇帝死而地分”的标语。对该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A.东方六国全都真正臣服于秦始皇B.秦始皇巡视各地,特别关注民生问题C.外表强盛的秦朝,存在着严重的统治危机D.秦朝的统治基础非常稳固21.秦朝统一后,大量原六国贵族心怀灭国之仇,时刻图谋复立;六国百姓也并不习惯秦国的严刑峻法,尤其对秦二世沉重的劳役兵役极为不满。材料表明()A.郡县制难以巩固统一局面B.分封制影响较为深远C.法家思想激化了社会矛盾D.秦亡是多种因素所致22.《史记》中记载:“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由此爆发了()A.陈胜吴广起义B.绿林赤眉起义C.黄巾起义D.黄巢起义23.刘邦部下郦食其曾评价项羽道:“项王有倍约之名,杀义帝之负;于人之功无所记,于人之罪无所忘;战胜而不得其赏,拔城而不得其封。”这反映了项羽战败原因是()A.残暴杀戮部下B.重视提拔下层士兵C.统治政策失当D.缺乏稳固的根据地24.秦汉政府在以文书命令的形式下达某项行政事务时,往往会明确告诉下级完成期限,这个期限通常被称为“期会”或“会日”。这反映出秦汉时期()A.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不断加剧B.官僚政治受到冲击C.中枢运行机制存在严重缺陷D.集权统治不断强化二、非选择题25.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其一生充满争议。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秦王……禁文书而酷刑法者,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为天下笑,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摘自贾谊《过秦论》材料二秦皇负雇(帝位)以断天下,而子弟为庶人。所任将相,李斯、蒙恬,皆功臣良吏也……自法家论之,秦皇为有守。非独刑罚依科也,用人亦然…夫有功者必赏……世以秦皇为严,而不妄诛一吏也……秦制本商鞅,其君亦世守法……非草茅、缙绅所能拟已。——摘自《章太炎全集。太炎文录初编》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贾谊、章太炎对秦始皇的态度及依据。(2)综合上述材料,谈谈评价历史人物应遵循的原则。限时练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答案及解析1.【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书同文字”“定律令”“海内为一”“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可知表格中四则史料分别从文化、法律、疆域和国家制度方面高度评价秦始皇对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贡献,故选B项;《史记·秦始皇本纪》主要是从文化统一的角度评价秦朝,排除A项;《汉书·主父偃传》主要是从国家疆域统一的角度评价秦朝,排除C项;《史记·李斯列传》主要是从法律建设的角度评价秦始皇,排除D项。2.【答案】C【解析】秦朝官方通行的字体是小篆,且秦朝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所以“海内皆臣”的说法是对这一信息的反映,因而推测小篆体十二字砖是秦朝文物的主要依据是小篆字体和“海内皆臣”的信息,故选C项;小篆体十二字砖的内容大致意思是:天下统一安定,天下人都是皇上的臣民,每年都丰收,路上没有饥饿的人,这是对皇帝歌功颂德之语,但是每一个朝代都有可能对皇帝歌功颂德,并不能据此推论出一定是秦朝文物,排除A项;文字字体小篆可以推论出是秦朝通行的字体,但是“道毋饥人”是一种歌功颂德的夸张之词,没法据此推论出一定是秦朝的文物,排除B项;砖的形状没法看出是哪一朝代的,“岁登成熟”也是一个比较常用的歌功颂德之语,也没法看出朝代,排除D项。3.【答案】B【解析】凡遇军国大事,皇帝都命大臣商议,然后由丞相领衔上奏,最后皇帝裁决,这样就使得皇帝的决策是在听取了群臣意见之后做出的,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故选B项;秦朝二世而亡,存在时间很短,所以不能说朝议制度确保了秦朝长治久安,排除A项;朝议制度是在确保皇帝专制独裁的前提下实施的,所以目的是减少决策失误,而不是确保专制独裁,排除C项;朝议制度是中央的官员商议,一般不涉及地方官员,所以不属于加强中央集权的范畴,排除D项。4.【答案】B【解析】据材料“封建制渐崩坏……晋人早有县制”可知,钱穆先生认为,郡县制并不是秦朝开始推行的,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存在,随着分封制的崩溃而逐渐推行,即秦郡县制度推行有其历史基础,故选B项;秦以后也有分封,如汉初的郡国并行制,排除A项;作者强调郡县制随着分封制的崩溃而逐渐推行,没有评价分封制的信息,排除C项;“晋人早有县制”表明春秋时期就已出现郡县制,“开始”说法错误,排除D项。5.【答案】D【解析】据材料“从封建转帝制是第一次转型”,可知唐德刚提到的封建即分封制,帝制即君主专制,因此这一转型的特征为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故选D项;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标志着由“公天下”转向“家天下”,排除A项;辛亥革命后中国才逐渐由专制社会向民主社会转型,排除B项;夏朝建立标志着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转型,排除C项。6.【答案】C【解析】据材料“裂都会而为之郡邑……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可知,柳宗元认为秦朝通过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故选C项;材料“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此其所以为得也”表明柳宗元肯定郡县制的进步作用,而不是分封制,排除A项;“裂都会而为之郡邑……此其所以为得也”表明柳宗元对郡县制的认可,排除B项;“裂都会而为之郡邑……此其所以为得也”说明柳宗元认为秦成功之处在于郡县制的实行,而不是家天下,排除D项。7.【答案】D【解析】据材料“把全国分为36个郡”“下设上千个县和道”“实现了对所有新征服地区的直接统治”可知,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的直接统治,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D项;

嬴政兼采三皇五帝名号,将新王朝的君主定名为皇帝,并通过许多具体规定和礼仪突出皇帝的独尊地位,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政治制度被后世所沿用与“把全国分为36个郡……实现了对所有新征服地区的直接统治”不符,排除B项;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泛指分掌具体事务的诸卿,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8.【答案】C【解析】秦朝统一文字有利于全国各地的经济和文化交流,故选C项;秦朝统一文字,其字体是小篆而不是隶书,排除A项;据“统一文字示意图”可知,其是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文化措施,说明当时秦朝已完成统一,排除B项;甲骨文的出现标志我国文字走向成熟,排除D项。9.【答案】A【解析】皇帝制度、三公九卿是秦朝统治的中央政治制度,统一车轨、统一文字是维护统一所采取的措施,颁布法律、编制户籍是加强对百姓控制的措施,迁徙豪强、整顿风俗,是加强对地方控制、巩固统一的举措,综上所述,这些措施都是秦朝在建立后为维护统一、加强中央集权所采取的措施,故选A项;题干中都是建章立制的举措,与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及其速亡无关,排除B项;统一车轨和文字是秦朝秦始皇时期的统治措施,不是汉武帝时期的措施,排除C项;题干信息都是秦朝加强中央集权和维护统一的措施,而不是体现经济发展与政治变革关系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10.【答案】C【解析】以咸阳为中心的道路交通网,有咸阳至九原的直道,有向东北直达燕齐、向南直达吴楚地区的驰道,意味着秦朝咸阳与各地交通比较方便,所以有利于各地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故选C项;上述道路交通网是秦朝建立后修建的,所以修建道路之前国家就已经从分裂走向统一了,排除A项;秦朝建立标志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而不是秦朝建立后修建的道路交通网标志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排除B项;虽然秦朝修建的道路交通网有利于各地交流,但并不意味着各地已经消除了分裂所造成的地区差异,排除D项。11.【答案】B【解析】秦代官吏的基本要求是忠信敬上,清廉毋谤,举事审当,喜为善行,恭敬多让,说明当时政府重视官吏的品德与言行,故选B项;秦代倡行的是法家思想,而不是儒家礼治,排除A项;题干提到的是秦代对官吏的要求,而不是选拔官员的制度,排除C项;题干提到的是对官吏的基本要求,也就是必须具有的基本素质,而不是关于官员考核的主要内容,排除D项。12.【答案】A【解析】据材料“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竹简1000余支,大部分是秦的法律条文和相关解释”可知,出土竹简大部分是关于法律条文,说明秦朝重视法制,故选A项;材料主旨是出土秦简大部分是关于法律的,但没有涉及具体法律条文内容,不能判断法律是否严苛,排除B项;据所学,法律是规范社会行为的条文,仅以出土众多法律条文的竹简,不能说明社会矛盾尖锐,排除C项;材料竹简的出土与文化专制无关,排除D项。13.【答案】B【解析】材料“明确告诉下级完成期限”是上级对下级严格管理的表现,说明权力向上集中,故选B项;材料中并未提及皇帝或具体大臣,无法得知是否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排除A项;材料无法判断这种机制运行是在中央还是地方,因而无法得知是否是中枢运行机制,排除C项;材料可见通过上级对下级布置工作安排,官僚体制运行有序,并未受到冲击,排除D项。14.【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郡县长官由中央任免,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故选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规定皇位世袭,故血缘为纽带的政治传统未被彻底废除,排除A项;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设立标志着秦朝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排除B项;材料强调地方制度而C项是中央制度,排除C项。15.【答案】C【解析】据材料“废封建,行郡县……以此见天下事之必以渐进,而躁急者之不足以语于治也”可知,材料认为废封建的措施未免操之过急,使得社会缺乏适应的阶段,即吕思勉认为制度变革过急不利于国家稳定,故选C项;材料中吕思勉认为“废封建,行郡县”“尤不宜行之大骤如此”,即操之过急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并没有强调秦朝废分封、行郡县为错误之举,排除A项;材料“废封建,行郡县”“尤不宜行之大骤如此”强调不能操之过急而非势在必行,排除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令诸侯推私恩分封子弟为列侯”是汉武帝时期实行的“推恩令”,与材料“废封建,行郡县,事最明白无疑”不符,排除D项。16.【答案】D【解析】由材料“书同文字”可知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统一了全国的文字,有利于不同地区文化的交流融合,故①正确;强化君主专制通过削弱相权来实现,故②错误;书同文进一步巩固统一,有利于社会进步,推动经济发展,故③正确;书同文能够推动民族融合,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17.【答案】C【解析】据材料“自《汉书》开始的各正史都将汉代疆域作为比附和参照的对象,后世统治者也以秦汉郡县管辖的范围为统一基准”,可知汉代疆域对后世影响深远,故选C项;材料只是提到以秦汉时为参考,并没有看出后世治理疆域方面的重视程度,排除A项;元代疆域最广,排除B项;后世将郡县管辖的范围作为统一基准,而非郡县制度,排除D项。18.【答案】B【解析】据所学秦汉历史可知,秦始皇的焚书坑儒采用行政强制和暴力手段最终导致失败,而汉武帝的独尊儒术用相对温和的方式解决了意识形态问题,最终取得成功,因此二者的对比说明治理方式影响治理成效,故选B项;独尊儒术实质上也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并不能简单概况为“宽厚仁慈”,排除A项;据材料“给后人许多有益的启示”可知,材料意在强调对历史经验和教训的总结与吸取,而非仅仅对秦始皇和汉武帝进行优劣评比,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汉武帝和秦始皇理政的不同,而D项内容仅属于汉武帝时期的表现,不能完整概况材料信息,排除D项。19.【答案】B【解析】结合秦朝焚烧诗书,秦始皇下令将非秦国历史的史书在30天内全部交给官府焚毁,与题干司马迁的记载相吻合,故选B项;东方六国文化相对先进,孔子、老子、荀子、孟子等都是东方代表人物,排除A项;题干提及的是“战国时期东方六国的史实多有错误”,不是“学术分歧”,排除C项;秦末战争破坏的是社会经济,东方六国的史书在秦始皇时期就已经被焚毁,排除D项。20.【答案】C【解析】由材料“用刻石方式宣扬自己的显赫业绩,宣称一家天下,兵不复起”、“随从车辆被刺客掷出的铁锥击中,秦始皇侥幸逃生”可知秦始皇宣称自己统一天下的功绩,但在巡视途中出现刺杀事件,说明当时各地并不是完全臣服于秦的统治,存在着严重的统治危机,故选C项;“真正臣服”与材料现象不符,排除A项;秦始皇巡视是为了宣扬自己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