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政府的言传与传传方式_第1页
论政府的言传与传传方式_第2页
论政府的言传与传传方式_第3页
论政府的言传与传传方式_第4页
论政府的言传与传传方式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政府的言传与传传方式

(一)谣言与公共事件之间的联系1.有关了遗传的含义到目前为止,专家和科学家还没有完全定义陈述,但可以从陈述的发展过程中,以及专家在各种层面上的理解和解释中寻找最狭隘、更真实的观察。在英语中,传言与谣言多用“rumor”表示,美国社会学家特·希布塔尼认为,这是在一群人议论过程中产生的即兴新闻。奥尔波特认为,传言是指提不出任何确切的根据,而人们相互传播的一种特定的消息。罗斯诺认为,传言是指没有得到证实而又无法反驳的信息,往往与重要人物、事件相关。《韦伯斯特英文大字典》指出,传言是一种缺乏真实根据,或未经证实、公众一时难以辨别真伪的闲话、传闻或舆论。我国学者时蓉华在其著作《社会心理学》中指出,“传言是指提不出任何信得过的依据,而人们相互传播的一种特定的信息。”日常生活中,人们很容易将传言和谣言、传说、谎言等词汇混淆,事实上他们有许多共同之处,但相互间仍有一定差别。比如传言与谣言,根据社会心理学的解释,传言是提不出确切的依据,而人们相互传播的一种特定的消息,可能是真的存在也可能是假的;谣言是制造者故意捏造、散布的假消息。2.事件社会区分标准突发公共事件之所以能够让人高度关注,在于它自身所具有的两个特质:一是突发性,事发突然,完全出乎人们意料,给人以强烈的震撼;二是公共性,“公共”二字,既表明事件影响之大,又表明关注者之众。而关注者的多少是区分突发公共事件与一般突发事件的主要标准。在国务院颁布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对“突发公共事件”进行了解释,即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主要分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4类。这些突发的公共事件是社会的一种常态,是我们社会生活中一个组成部分。3.信息公开的原因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社会生活遭到人为或自然力量突如其来的破坏,造成生活环境危机,随之导致人心浮动,于是,惊恐、猜测和忧虑成了主要的社会情绪,社会意识结构失衡。长期以来,一些地方的一些官员或出于政绩的考虑,或出于地方保护的目的,或认为信息公开会导致公众不必要的恐慌,常常人为地“封杀”信息。真实的事件是有巨大的生命力,况且当今网络信息技术和资讯高度发达的时代,人们可以通过网络、手机短信、电话和人际交流等各种途径了解和传播各种消息。对于社会公众而言,当突发公共危机事件时,民众潜意识中的非理性因素受外界及群体影响会加剧膨胀,如果未能通过正常畅通的渠道获知信息,很自然会受到各种传言的暗示,以求能够找到解决或战胜困难的途径,自发地建立非正式沟通渠道,就共同关心的问题聚集在一起,互通情报,交流不安,这时的人们也最容易偏听偏信,使各种传言得以趁虚而入。而各种传言在这些非正式渠道传递过程中,人们会依照自己或群体的习惯、兴趣、希望、担忧、预期、常识、传统以及文化价值观等来进行信息的取舍和细节的再造,导致传言的绵延不绝和变异传播。(二)谣言传播对公共治理的负面影响1.表达利益要求传言的力量有时足以让一件事由黑变白,让公众越来越模糊于事实和真相。表面看起来,突发公共事件中社会的传言是一个公众意见表达的心理过程,是公众对某些社会现象和事件的反应和判断。笔者认为,这只是表象的窥测。公共突发事件中的传言纠缠着许多复杂的社会心态和破坏因素,正在成为侵蚀政府权威和社会秩序、影响公众心理和态度的一股灰色力量。例如,2006年07月在网络上流传的“高州工商局打死刚考上清华的学生”的传言,事件原本并不复杂。网上所指的高考学生名叫蓝海波,是高州市第二中学高三年级学生。6月21日上午,蓝海波与其母亲在高州市城西市场路边摆卖蔬菜,因拒交管理费与市场物业管理人员发生冲突,双方均受伤。经高州市公安局法医鉴定,蓝海波及市场管理人员均为轻微伤。一场不大的冲突到了网上,就成了耸人听闻的“高州工商局打死刚考上清华的学生”事件。恶意的传言变成了谣言。蓝海波在贴文中先是被“打死”,随后又“死而复生”,变成他的“睾丸已经被踩爆、胸骨好像也断裂了”;高校录取工作刚刚开始,考了524分、还没有收到任何大学通知书的蓝海波在造谣者的笔下早已“以优异的成绩被最高学府——清华大学录取”……于是,网民们激动了,愤怒了。在同情、声援这名“被打死”、“被打残”的“清华考生”的同时,声讨、甚至谩骂的“砖头”也砸向了故事中的施暴者。高州工商局等有关部门的形象受到损害,工作受到干扰,当地一些百姓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也受到了影响。2.加强对政府舆论控制下的教作为“社会公器”的媒体要赢得公众的信赖和尊重,就应该把“真实”当作第一要求,用权威性、严肃性和公信力去抢发独家新闻,吸引读者的眼球,对新闻报道真实性的不懈追求,是赢得公信力和尊重的基础。可现实是,当一件公共事件的突然发生时,各级地方政府瞒报是一种习惯做法,或是等待有个明确结论出来了,事情朝好的方面转化了,问题已得到解决至少部分解决了,才将事情公之于众。政府舆论控制下的媒体报道往往是过于谨慎甚至保持沉默,“事故出英雄”、“统一口径”、“报喜不报忧”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这是我们中国媒体长期以来形成的唯上不畏下的惯例和传统,缺乏着一种“社会公器”的独立精神和专业风骨。长此以往,必将失去公众的信任。3.社会公共危机心理学家马斯洛(A.Maslow)在需要层次理论中把安全的需要看作是人的一切需要中的基础性需要。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社会生活遭到人为或自然力量突如其来的破坏,造成社会公共危机,随之导致人心浮动,于是,惊恐、猜测和忧虑成了主要的社会情绪,整个社会和老百姓往往人心惶惶。“SARS”流行期间,医务人员的群体性感染和病情严重患者的死亡不断出现,使得人们生命安全受到威胁,传言四起,不知所措,社会意识结构失衡,个别人极端时甚至会采取一些非理性行为。(三)谣言的传播和影响反映了政府的诚信损失1.共政策不与群众东南角由于历史原因,有些官员习惯自己说了算,关乎突发公共事件的真相和公共政策不与群众商量,不在乎老百姓是否知情、是否赞成。长期以来,有些官员有事不告诉群众、防范群众的做法很普遍,直接侵害了公众的权利和利益。群众不能及时知情,使某些社会矛盾陷入僵局,导致各种传言生生不息。2.保持外部平稳的行动助长传言的蝴蝶效应。“内紧外松”是中国人非常熟悉的词汇,是中国几十年来经常采用的危机传播策略。“所谓‘内紧外松’,是指某些信息只在内部流通让内部紧张行动起来,而对外保密、封锁信息、保持外部平静的氛围。“内”通常指的是组织内、系统内。“外”指的是组织外、系统外的社会。具体表现在,当国内或者国外发生重大事件的时候,以政府为代表的组织内部可能会紧张地开会、磋商并布置行动措施,但广大公众借以获取信息的大众媒体通常会被要求保持沉默,政府也选择沉默。“内紧外松”使大部分没有特殊信息渠道的公众认为事件没有发生。这一危机传播策略曾经被认为在经历了非典事件后得到了“逐步的修正”。3.公开化的信息传播渠道不畅,导致群众党内管理部门出现违规传播的问题对重大灾难事件特别是突发事件,公众历来十分关注,并且因信息不对称而难以清晰判断。如果讳莫如深或者遮遮掩掩,往往事与愿违,适得其反。特别是在当今通讯手段发达,手机短信、互联网等媒体十分活跃的情况下,还容易传播不实消息,引起群众猜测、怀疑和恐慌,使误解和矛盾滋生和蔓延。这时候,如果政府管理部门害怕引起社会骚乱,控制信息发布的正式渠道,封锁消息,导致大众传播渠道不畅或信息匮乏,使人们无法了解真实情况,必然加重社会动荡,传言便成了人们急需获悉真实信息的代用品。长期以来,有些政府管理部门在处理各种公众事务时没有公众至上的服务理念,每逢突发重大公共事件、疫情在当地甚至更多地方产生公共安全震荡时,一些地方政府部门的“常规动作”是“捂盖子”、封锁消息。在他们看来,过多的解释会引起更大范围的社会恐慌,其本意是出于稳定民心,但实践证明效果往往适得其反。4.政府和人民群众之间“高州工商打死刚考上清华的学生”的传言在够快速传播和在网络上蔓延,其根深植于现实社会当中。倘若现实社会中,公正执法是常态,弱小民权得以维护,人们对社会的公正、公平抱有信心,则传言也难有滋生、传播的土壤和条件,也难成气候。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决策失误和招投标中的损失远比纯粹的贪污浪费大得多,对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增长的影响较大,人民群众对这种失误导致的损失意见越来越大。贪污受贿造成的经济损失可能为几万元到几千万元,决策方面的失误损失则有可能是几千万元到几百亿元。一些腐败影响经济生活的效率,特别是行政、司法腐败,容易引发局部和全社会性的不稳定。(四)控制和减少沟通和媒体的传播和影响,建立诚信政府1.建立和完善民主决策制度,为公众决策提供参与保障要规范决策程序,健全决策制度,优化决策环境,强化决策责任。各级政府及其部门制定涉及全局性、长远性和公众性利益的重大行政事项,都必须依据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措施的要求和规定的权限、程序进行决策。要拓宽人民群众参与决策的渠道,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全面推广重大决策事项公示和听证制度,制定重要经济社会决策事项公示办法,对事关全局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决策事项,必须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要强化行政决策责任制,对因违反决策程序和决策失误给国家和群众利益造成重大损失的,必须追究部门主要领导和当事人的责任。同时,要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增加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建立政府与公众对政府有关信息的互动回应机制,提高政府的反应能力和社会回应能力。2.强化“信用”意识,提高政府对社会的凝聚力,这也是政府诚信的重点之一政府信用是整个社会信用系统的核心和支柱。可以说,政府诚信形象是一种能力资源,良好的政府诚信对消解突发公共事件中的传言具有重要作用。首先,政府形象反映的政府信誉、威信是一种精神资源,能激励公众共同应对危机。政府信誉是社会公众对政府的一种良好印象和评价,是政府服务于民,取信于民而树立良好形象的表现。政府信誉的树立,能够促进政府的勤政建设,促使政府系统改进作风,提高政府造福于社会、谋利于人民的能力。政府信誉增强政府组织的内聚力与外张力,必然对政府系统内的全部成员有一种强烈的感召力,激发出士气高昂、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激励公众共同克服突发公共危机事件。其次,政府诚信形象决定的政府影响力、凝聚力和号召力是一种能力资源,它决定了政府政策能否为公众所接受或在多大程度上被接受的一项重要因素,并直接影响着公众对政府政策的心理、行为或行为倾向。所以,有效化解和防范公共突发事件中的各种传言、谣言,要全力推动政府与公众间的良性互动,积极构建信用政府。要从制度建设入手,积极探索建立政府机关及其公务员的信用记录制度,定期对政府机关的政策制定与执行情况进行制度性评估。第一、要建立权力监督体系,严格执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制,加大对失信者的惩处力度;第二、要以法治、民主和公开的方式加强对行政权利的监督和控制政府能力运行;第三、加强公务员素质建设,将诚信作为考察干部的重要参数;第四、建立奖惩制度,将道德约束和法律约束结合起来,运用法律和经济手段保护守信者,惩罚失信者。3.信息公开的必要性面对突如其来的重大灾害、危急事件,如果政府信息不公开、不透明,各种谣言、小道消息就会趁虚而入,扰乱人心,只能造成更大的不稳定。信息公开是保证人民群众在知情前提下实现民主权利的需要。在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知情权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在突发公共事件中,由于事件的不确定性影响已大大超乎事件的本身,对社会运作体系、生命财产安全产生威胁,一般公众很难对这样的危机事件做出全面的分析,大多都会倾向于将处理突发公共事件的主要责任归结到政府管理部门。公开实情并采取有效行动,是政府的基本义务,让公众获得及时的、真实的信息,传言传播的空间就大大缩小了。因此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及时解释和公开相关的突发事件信息将会有利于危机事件向好的方面转化,公众在了解真相后会更多地表现出宽容和理解,这对传言的消解和控制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现代政治学原理也告诉我们:社会的自主能力与信息的公开程度是成正比的。一个社会信息越公开,社会的自主能力和承受能力越强,社会越稳定。4.及时发布突发事件和新闻发布是应对危机的有效手段时下已是信息化时代,信息传播渠道的广阔,信息传播的快速是以往所不能比拟的。在这样的社会环境和条件下,新闻发言制度对于地方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