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问题”说课稿_第1页
“植树问题”说课稿_第2页
“植树问题”说课稿_第3页
“植树问题”说课稿_第4页
“植树问题”说课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植树问题”说课稿“植树问题”说课稿1

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五班级上册“数学广角”的内容,本单元内容由原试验教材四班级下册移来,例3调整为封闭曲线上的植树问题。本单元共有三个例题,例1是直线植树中两端都栽的状况,例2是直线植树中两端都不栽的状况,例3是封闭曲线上植树问题。考虑到教学内容的需要,教学本部分学问时重点就是借助图画方法和“一一对应”“化繁为简”等方法解决问题。植树问题(在封闭的曲线上植树)的问题,人教试验版教材第108页。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同学通过观看、猜想、试验、推理等活动,初步体会植树问题的模型思想;

2、通过画线段图培育同学探究解决问题有效方法的力量;

3、使同学理解并把握“植树问题”的基本解题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存在的“植树问题”的第三种状况:“关于一个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

教学重点:

建立“树的棵树与间隔数”的模型思想。把握封闭图形中“植树问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学会运用图画方法和“一一对应”“化繁为简”“化曲为直”的思想解方法决问题。

教具预备:

课件、直尺、学习纸。

课前预备:

唱歌《幸福拍手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出示我们班同学在《劳技》课上绣的十字绣作品。

老师:同学们,看看这是什么?(十字绣作品)看看是哪些同学绣的?还有许多呢!我们五(2)班的同学真棒呀!告知大家一个好消息:班主任朱老师也很喜爱这些作品,准备把这些作品挂到老师的后墙上。现在朱老师把这个任务交给我和同学们了,大家说说怎样挂好?说说你的想法。

生:……

师:同学们,这个挂作品的事情,和我们数学上的什么学问有点像?(植树问题)能不能用数学学问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老师:今日我们这节课就来讨论在封闭图形中植树的问题。(板书课题:在封闭图形中植树的问题)

(二)充分经受,探究新知

1、大胆猜想,引发冲突。

(1)读一读,说一说。

课件出示例3:张伯伯预备在圆形池塘四周栽树。池塘的周长120m,假如每隔10m栽一棵,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在封闭曲线上植树问题》说课稿

引导同学猎取相关数学信息。让同学读题,然后指名说一说:从题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关心同学弄清晰下列数学信息的含义:

①“每隔10米栽一棵”是什么意思?

使同学明确“每隔10米栽一棵”就是指每两棵树之间的距离都是10米,每两棵树之间的距离也叫间隔长度,也可以说成“两棵树之间的间隔是10米”。

②“池塘的周长120m”是什么意思?(全长)

思索:这种环形植树问题,应当怎样求呢?

提示:在学习前两个例题时,我们用的是什么方法?(化繁为简)

(2)猜一猜,想一想。

让同学依据例题中的信息,猜一猜一共要栽多少棵树苗,老师对同学的猜想不发表评论,引导同学乐观发表自己的看法。

老师:究竟要栽多少棵呢?对不对呢?你准备怎样检验自己的猜想?

引导同学用画线段图的方法进行验证。

(设计意图:关心同学厘清题意,让同学通过猜想答案,引起认知冲突,激发同学连续探究的欲望。)

2、借助操作,探究规律。

(1)初步体验,化繁为简。

老师:我们用一条线段表示120m的小路,每隔10米栽一棵,大家可以用自己喜爱的图案表示树,每隔10米种一棵,每隔10米种一棵,照这样一棵一棵种下去……是不是很麻烦?

老师:为什么觉得很麻烦?

同学:由于120米里面有12个10米,太多了。

老师:也就是说120在这道题中显得数据有点大,因此画图时会比较麻烦。像这样比较简单的问题,我们可以先从简洁一些的状况入手进行讨论。比如,我们可以先选取40米中的一小段讨论。

(2)老师演示,直观感知。

老师演示课件,边演示边说明。

老师:我们选取120米中的40米来讨论,用一条线段表示40米,每隔10米栽一棵,也就是说树的株距是10米。(老师板书)

《在封闭曲线上植树问题》说课稿

老师;大家看一看,我们把这段路平均分成了几段?也就是有几个间隔?栽了几棵树?

引导同学说出40米长的一条路,间隔长度是10米,有4个这样的间隔,可以栽4棵树。

(设计意图:让同学体会简单问题可以从简洁问题入手的解题策略,并通过课件的演示,向同学示范线段图的画法,为同学下面的自主探究作好预备。)

(3)动手操作,初步体验。

让同学分组选择50、60、70、80等米中的圆形池塘,动手画一画,看一看这个池塘边,一共要栽几棵树。并填写表格。

《在封闭曲线上植树问题》说课稿

(4)分组汇报学习成果。

各小组进行作品展现,说说为什么这样画?重点让同学说一说自己的想法:你是怎样画的?为什么这样画?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5)合理推想,感知规律。

老师:虽然这些各组选取的长度不一样,一共要栽的棵数也不一样,但他们所画的线段图特殊是他们的分析和思索方法有相同的地方,你发觉了什么?

引导同学观看,在这些不同的画法中,有一个共同的地方:棵树和间隔数相等。

(6)老师课件出示用“化曲为直”的思想来理解。

老师借助课件演示关心同学进一步直观理解。

《在封闭曲线上植树问题》说课稿

发觉:在封闭图形里植树和只载一端是同一种状况。

(设计意图:同学动手操作,合作沟通。让同学在不断的操作和沟通中,经受了观看、发觉和感受的全过程,学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7)即时巩固,强化规律。

老师:同学们都明白了在封闭图形里植树的状况,树的棵数与间隔数相等,现在老师出几道题考考大家:7个间隔种几棵树?20个间隔种几棵树?9棵树之间有几个间隔?20棵树之间有几个间隔?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小练习,使同学进一步把握在两端都栽的状况下,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3。运用规律,验证例3。

老师:回到例3,张伯伯预备在圆形池塘四周栽树。池塘的周长120m,假如每隔10m栽一棵,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同学列式解答。

同学尝试列式解决问题,老师巡察,有针对性地指导。

全班汇报沟通。

“植树问题”说课稿2

敬重的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这次的说课题目是"植树问题".它是人教版新课程标准试验教材四班级下册"数学广角"中的内容。

一、说教材

大家都知道,数学的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本册支配"植树问题"的目的就是向同学渗透简单问题从简洁入手的思想,为此,本节课我将引导同学完成下列教学目标:

1、学问方面:熟悉不封闭路线上间隔排列中的简洁规律,并能将这种熟悉应用到解决类似的实际问题之中。

2、力量方面:培育同学观看力量、操作力量以及与人合作的力量。

3、情感方面: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中的亲密联系,并对同学进行环保训练。

教学重点:引导同学在观看、操作、沟通中探究并发觉不封闭路线上间隔现象中的简洁规律。

教学难点:引导同学将这种熟悉应用到解决简洁的实际问题之中。

教具预备:课件小树纸板

二、说教法、学法

依据《数学课程标准》中"变注意学问获得的结果为学问获得的过程"的训练理念,我以同学进展为立足点,以自主探究为主线,以求异创新为宗旨,采纳多媒体帮助教学,运用设疑激趣,实际操作等教学方法,引导同学动手操作、观看辨析、自主探究,让同学全面、全程地参加到每个教学环节中。充分调动同学的乐观性,培育同学的自主学习、合作沟通、解决实际问题的力量。

教法:设疑激趣法、实际操作法、直观演示法。

学法:观看辨析法、动手操作法、合作沟通法、自主探究法。

三、说教学过程

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同学是数学学习的仆人,老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沟通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学本课我采纳了"问题探究"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设计了如下教学程序:

1、谈话引入,明确课题。(利用3月12日植树节进行引入,这样既直观又可以对同学进行环保训练。)

2、分组探究,发觉规律。

同学真正的生活阅历应当是他们身边熟识的事物,是能够激发他们感情因素的事物,这样才会让同学真正感爱好,才能够产生共鸣,才易激发探究的欲望,让活动化的数学学习有个坚实的基础。所以我并没有利用教材上的例题,而是创设了一个同学们身边的现实问题情境。"我校方案在一条40米长的小路一旁栽树,每隔5米栽一棵。"然后提出"一共可栽多少棵?"的问题,("可"字体现出植树方法有多种)引导同学根据要求设计出不同的植树方案。

同学的学问起点与学问结构规律起点存在差异,要解决两者之间的冲突,合作是一个良方,生生之间的差异是学习的资源,这种资源应在小组沟通的平台上得到充分的展现和合理的利用。所以在设计植树方案时我让同学分组争论,分工与合作,通过说一说,画一画,贴一贴、数一数来培育同学动手实践及与人合作的力量。

假如说生活阅历是学习的基础,生生间的合作沟通是学习的推动力,那么借助图形关心理解是同学建构学问的一个拐杖。有了这根拐杖,同学们才能走得更稳、更好。

当同学合作完成设计方案后,老师选择三种不同的方案展现在黑板上,然后让同学观看这三种方案,发觉它们的异同点,并说一说。(这一环节利用实物感知,让同学更简单观看出其中的规律。)

通过观看,同学会发觉这样几个相同点:小路的长度,每两棵之间的距离,小路被分成的段数。还有一个不同点:棵数不同,这时候老师就问:为什么不?当同学说到方案不同时,老师再追问一句:哪里不同?这样一步一步地引导同学发觉:

方案一:两端都栽

方案二:只有一端栽

方案三:两端都不栽

接着就引导同学列出算式:

方案一:40÷5=8方案二:40÷5=8方案三:40÷5=8

8+1=98-1=7

下一步就是让同学观看这些算式的异同,他们会发觉,每种方案都有一个相同的算式:40÷5=8

毕竟40÷5=8表示什么意思呢?先让同学们说说自己的理解,然后老师赐予订正并介绍两个新词"间隔"与"间隔数",同时可以借助五指加强同学对这两个词的理解。

通过观看分析得出,这三种方案的间隔数都是8,而方案一种了9棵树,方案二种了8棵树,方案三种了7棵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通过观看,他们会发觉这样一个规律:

两端都栽:棵数=间隔数+1

只有一端栽:棵数=间隔数

两端都不栽:棵数=间隔数-1

3、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为了巩固刚刚发觉的规律,也为后面的练习作铺垫,我又设计了一道例题"为了让孩子们的乐园更美丽,幼儿园准备在20米长的小路旁摆一些花盆,一共需要购买多少盆花?"这道题只告知了路的总长度,留给同学们的思维空间更广,同学们的设计方案也可以更多一些。每两盆间的距离可以是1米、2米、4米、5米、10米、20米;可以只在一旁摆,也可以两旁都摆;可以两端都摆,也可以只在一端摆,还可以两端都不摆。这道题我大胆地放手让同学自己去设计,不管是哪一种状况都应赐予确定和表扬。

4、回归生活,实际运用。

依据上一例题老师可以提示同学,植树问题并不仅仅是植树,就像摆花盆也属于植树问题,我们的身边还有很多类似的问题,让同学举例说一说。老师可以提示,让他们知道挂灯笼、爬楼梯、安装路灯、锯木头、敲钟、排队等都属于植树问题。然后运用今日所学的规律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我用选择和填空的形式向同学们呈现了几道练习题,其中包括:栽树、安装路灯、爬楼梯、锯木头。通过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同学感受到数学学问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使同学深刻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了同学学习数学的爱好。

5、总结。

先让同学谈谈这节课的收获,然后老师小结:我们的身边到处都是数学,只要同学们留心观看就会发觉更多的规律和神秘,就能解决更多的难题。

“植树问题”说课稿3

一、说教材: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四班级下册"数学广角"的内容,教材将植树问题分为几个层次:两端都栽、两端不栽、环形状况以及方阵问题等。其侧重点是:在解决植树问题的过程中,向同学渗透一种在数学学习上、讨论问题上都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化归思想,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同学从中发觉一些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发觉的规律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洁实际问题,同时使同学感悟到应用数学模型解题所带来的便利。本课的教学,并非只是让同学会娴熟解决与植树问题相类似的实际问题,而是把解决植树问题作为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一个学习支点。借助内容的教学进展同学的思维,提高同学肯定的思维力量。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同学学问水平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一)、学问与技能方面:

1.利用同学熟识的生活情境,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同学发觉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2.通过小组合作、沟通,使同学能理解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规律。

3.能够借助图形,利用规律来解决简洁植树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方面:

1.进一步培育同学从实际问题中发觉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力量。

2.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育同学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3.培育同学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沟通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同学喜爱数学的情感,感受日常生活中到处有数学、体验学习胜利的喜悦。

三、说教学重、难点:

引导同学在观看、操作和沟通中探究并发觉间隔数与棵数的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四、说教法、学法:

现代训练论主见,同学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主动建构的过程。因此在本节课我主要采纳"在生活中找间隔----在动手操作中中找方法-----在方法中找规律---在规律中学应用"的教学过程,让同学通过小组合作形式探究方法,使每个同学动脑、动手、合作探究,经受分析、思索、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并通过对媒体的直观演示帮助教学,引导同学意趣激思,以思促学,在创设的生活情境中尝摸索索,形成概念,乐观参加,促进同学全面进展。

五、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我们的手中,还藏着数学学问呢,你们想了解一下吗?

2、伸出你们的右手,张开,数一数,5个手指之间有几个空格?在数学上,我们把这种空格叫做间隔,也就是说,5个手指之间有几个间隔?3个间隔是在几个手指之间?其实这样的数学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通过摇摆手指,创设情境,其实手指问题就和植树问题是一样的道理的。通过动手,观看,激发同学学习的爱好,集中留意力走进新课。)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同学们知道每年的3月12日是什么日子吗?就是我国的植树节。你们知道植树都有什么好处吗?今日我们就一起来讨论植树中的数学问题。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三、探究沟通、解决问题

1.出示例1: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1)、指名读题

(2)、师:理解"两端"是什么意思?指名说一说,然后师实物演示:指一指哪里是这根小棒的两端?

说明:假如把这根米尺看作是这条小路,在小路的两端要种就是在小路的两头要种。

怎么解决?(引导同学用画图的方法来解决,但数据太大,可以化繁为简,先讨论短距离的路上的植树问题的状况)

(3)同学探究短距离路上的植树规律。

①假如路长只有15米,要栽几棵树?假如路长是25米,又要栽几棵树?请你画线段图来看看。(留意看图上有几个间隔和几个间隔点)

②画一画,简洁验证,发觉规律。(填表)

路全长(米)相邻两棵树间的距离间隔(个)棵树(棵)图示

A15

B20

C25

D30

E

发觉了:

a.先种15米,还是每隔5米种一棵,画图种一种,看种了多少棵?比一比,看谁画得快种的好。(板书:3段4棵)

b.跟上面一样,再种20米看一看,这次你又分了几段,种了几棵?(板书:4段5棵)

c.任意选择一段距离再种一种,看这次你又分了几段,种了几棵?从中你发觉了什么?

(板书:2段3棵;4段5棵)

d.你发觉了什么?

小结:你们真了不起,发觉了植树问题中特别重要的一个规律,那就是:

(板书:两端要种:棵树=间隔数+1)

③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a.问:应用这个规律,前面这个问题,能不能解决了?那个答案是正确的?

100÷5=20这里的20指什么?

20+1=21为什么还要+1?

师:通过简洁的例子,发觉了规律,应用这个规律解决了这个简单的问题。以后,再遇到"两端要种"求棵树,知道该怎么做了吗?

(在做题时先引导同学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要求的是需要多少棵树苗,必需要知道有多少个间隔,间隔数加一才是需要的棵数,间隔数是用全程长除以间隔距离,让同学将刚才把握的规律说清晰,通过例题让同学一方面巩固刚发觉的规律,并且说清算理,同时让同学运用自己总结出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使同学体会胜利的喜悦,另一方面熟悉到植树问题的规律不仅仅能解决植树的问题,还能解决生活中许多类似的问题。再利用教材第118页上面的做一做进行强化练习,要求同学在列式之前将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分析清晰,养成同学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这一环节的教学主要是通过猜想法、分析法以及直观演示法把握两端要种的植树规律并运用这一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我也运用了大量的创设情境加强对同学数学思想和解决简单问题力量的培育。)

四、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基础练习:

1.我们身边类似的数学问题。

学校到5路车站一侧植树,每隔5米种一棵,一共种了26棵。从第1棵到最终一棵的距离有多远?

小结:说一说,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像植树问题这样的现象呢?小组同学说说,然后汇报状况。如手指与间隔,栏杆与间隔,站队列,插彩旗,种白菜,围墙柱子,作业本的横线与间隔……

(在同学基本把握了植树问题中两端都种的规律以后我设计了一道巩固反馈练习题,这道题是两端都种的植树问题的逆运算,应运用"全程长=间隔距离*间隔数;间隔数=棵树-1".)

提高练习:

1."六一"庆祝,同学们布置教室,挂了7只红灯笼,每两只红灯笼之间挂2只黄灯笼,你知道同学们一共挂了几只黄灯笼吗?

2.卓老师去某班教室,从一楼开头,每走一层有32个台阶,一共走了96个台阶,你知道卓老师去几楼的教室吗?

(引入生活中的"植树问题"如:上楼梯等问题,这些题目都体现了数学学问生活化和生活化的数学学问。这二题是典型的两端都种植树问题,这一环节我主要是通过练习法让同学将所学到的学问运用的生活中的解决问题中去,努力体现一种"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的价值取向。)

拓展:

一根木头长8米,每2米锯一段。一共要锯几次?(同学独立完成。)

8÷2=4(段)

4—1=3(次)

问:为什么要—1?这种类型的植树问题以后我们会更深化的学习。

(在同学把握了两端不种的植树问题的规律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一道强化练习题,一根木头长8米,每2米锯一段。一共要锯几次?同学自主分析题意,解决问题。这一教学环节虽然不是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但为了使同学的合作探究力量有更进一步的进展,和今后更好的学习植树问题。我做了这样的支配,相信肯定会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五、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今日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通过今日的学习,我们不仅发觉了植树问题中两端要种的规律,而且还学习了一种讨论问题的方法,那就是遇到简单问题先想简洁的。植树中的学问还有许多,我们以后再去学习。

整节课我们努力作到放飞同学思维的翅膀,把数学教学融于千姿百态的生活之中,从同学实际动身,营造一份"天空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佳境,让每一位同学都能成为课堂的仆人,让每一节数学课都

“植树问题”说课稿4

一、说内容:

义务训练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人教版)四班级下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第一课时。

二、说学习目标:

1、让同学经受将实际问题抽象出植树问题模型的过程,把握种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2、会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培育同学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力量。

3、感悟构建数学模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

三、说学习重点:

让同学发觉植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并用发觉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四、说学习方法:

创设情境,激发同学学习数学的爱好,让同学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五、学习过程:

(一)、初步感知间隔的含义

1、导入:

我们已经是四班级的同学了,做操,上体育课都少不了要排队,你会不会派队呢?

现在老师请三位同学到前面根据老师的要排队,谁情愿来?

出示要求:(1)面对老师排成一路纵队

(2)每两位同学之间相隔一米

告知同学:第一个同学到最终一个同学的距离叫队伍的长,两个同学之间的距离叫间隔.

提问:这路纵队长几米?你是怎么知道的?假如我们把刚才的三位同学看成三棵树苗的话,那么三棵树苗之间有几个间隔?你能用线段图表示出来吗?师生共同总结得出结论:排队人数比间隔多一,间隔比人数少一

2、过度语:

其实,这样的数学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

3、再次感悟:

让同学观看自己的左手,相互说说手指与间隔之间的关系。比如:5个手指之间有几个空格?也就是说,5个手指之间有几个间隔?4个间隔是在几个手指之间?

假如我们把五个手指当成五棵小树苗的话,五棵树苗之间应有几个间隔呢?四个间隔在几棵树苗之间呢?你能用一个图表示出来吗?

提问找生回答:假如画了8棵树,他们之间有几个间隔?9棵树之间有几个间隔?那你们再想象一下,假如从头到尾有10棵树,他们之间又会有几个间隔呢?那20棵树呢?

认真观看,你发觉植树棵树和间隔数之间有什么规律呢?(自己先想想,再把你的想法和同桌相互沟通一下)。

4、依据同学的反馈板书:两端要栽时,植树棵数-间隔数+1,间隔数=植树棵树-1。

5、小结:同学们不仅会观看,而且还能发觉其中蕴含的规律,真不错,那就让我们一起进入今日的数学广角运用这些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吧!

(二)、新授

出示例题: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指导同学读题:

1.从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说一说)

2.题目中每隔5米栽一棵是什么意思?

3.题目中有什么地方要提示大家的吗?(两端要栽)

4.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你能自己想方法找到问题答案吗?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借助线段图画一画。

5.沟通。

6.反馈。

(1)请你们两人把你们的方法写到黑板上展现给大家看看,好吗?

(2)同学分别说想法。

7.刚才我们要求路的两端都要栽时,得出植树棵数=间隔数+1,间隔数=植树棵树-1。知道了怎样求路的长度。假如知道了棵数与间隔数,你呢感求出路的长度吗?(培育同学的逆向思维)

假如两端都不栽的状况下,棵树与间隔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还以这道题为例来讨论一下:

(1)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不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2)分小组沟通,也可以借助线段图分析

(3)反馈

(4)展现结果:两端不栽时,植树棵数=间隔数-1,间隔数=植树棵树+1

小结:生活中有很多问题都可以用方法解决,如锯木头,上楼梯,插彩旗,摆花等等

(三)、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1、一根木头长10米,平均分成5段,每锯一段要8分钟,共要花多长时间?

2、王村到李村一共有16根高压电线杆,相邻两根的距离平均是200米。王村到李村大约有多远?

3、每隔6米种一棵树,共种了36棵,从第一棵到最终一棵有多远?

4、从一层到三层共48个台级,如从一层到六层共多少个台级?

5、大路一旁每隔50米有一根电线杆(包括两端)共10根,求路长?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今日我们学习的是与间隔有关的数学问题,在数学上我们统称为植树问题,(板书)植树问题不只在植树当中才有,植树只是其中的一个典型,像锯木头,上楼梯,插彩旗,摆花等现象中都含有植树问题。今日我们学习的植树问题仅仅是两端都栽时和两端都不栽时的状况。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学到一端栽一端不栽和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

(五)反思: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不但注意了同学动手操作力量的培育,同时也让同学感受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的道理。比如:用排队人数与间隔数的关系抽象出植树问题中棵数与间隔之间的关系,既好玩味性又贴近同学的生活。

教材在编写时,都是给出路的长度,求间隔或棵数,但在练习时,许多题都是给出间隔和棵数,求路的长度。如:王村到李村一共有16根高压电线杆,相邻两根的距离平均是200米。

王村到李村大约有多远?练习题3从一层到三层共48个台级,如从一层到六层共多少个台级?由于同学初次接触植树问题,还不能融汇贯穿,所以做起来有些难度。他们不明白从一楼到二楼算一层,许多同学认为楼梯的拐角处也该算一层,后来我在另一个班上课之前就先让同学分成小组,去观看,体验,感受,然后争论,同学经受了这样一个认知过程,就不会消失前面的问题了。

还有一道时钟的问题,五时时钟敲响5下,需要8秒,12时时敲响12下,需要几秒?要想做好这类题,就得让同学明白,需要的时间应当是第一次钟响与其次次钟响间隔的时间。避开上节课消失问题的同时我还针对上节课消失的问题对同学提出质疑,让生生互评或师生互评,重点表扬大部分学得好的同学使每一个同学获得参加的.机会、培育同学探究精神体验胜利的感觉,增加同学的自信念和荣誉感,使他们更加喜爱数学。

“植树问题”说课稿5

本节课教学植树问题中两端都栽的这种状况,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孩子们熟识的、生活中常见的植树问题的实例,探究发觉两端都栽这种状况中植树棵数与间隔数(段数)之间的规律,从而运用所发觉的规律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向孩子渗透有关植树问题的一些思想、方法,借助线段图、化繁为简等手段让同学从中发觉一些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体验学问的形成过程和感悟数学的思想方法。

基于以上目标,我特对本节课作如下设计:

1.以孩子们喜爱的猜谜活动引入和我们形影相随的手。然后通过观看张开的右手,发觉手指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引出间隔数)。再通过预习汇报,让孩子发觉植树问题的几种状况,并且为各种状况取名,明确我们本节课所要探究的植树问题(两端都栽),让我们的学习探究目标明确。

2.探究新知:从例1入手,通过让孩子猜猜一猜活动产生孩子们的探究欲望,毕竟是多少棵?我们能想方法验证吗?启发孩子想到用线段图画一画这一数形结合的方法进行验证。这时老师加以引导:100米长的小路我们始终画下去、一棵一棵地栽下去,会让孩子感到很麻烦、简单,由于100米太长了,那么有更简洁的方法吗?引导、启发孩子选取100米中的一小段进行讨论,这样数据小,画起来就会简洁、便利,便于讨论,让孩子体会到化繁为简的优势。为此给孩子创设小组合作探究的机会,让孩子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学习的主动权,选取自己喜爱的数据进行合作、沟通(在此做引导:选取的数据必需能被5除尽的,也就是没有余数),避开孩子选中有余数、消失一端不能栽的状况。由于各组所讨论的数据不同,消失的结果也不同,经过板书整理,孩子就会很轻松地归纳、推理出其中的规律,让孩子亲身经受猜想、验证、归纳、推理的探究过程。

3.延学中应用所发觉的规律,培育孩子解决实际问题的力量。进行了与例题略有不同的变式,旨在进一步让孩子感悟这一数学思想方法和思维的敏捷性。

“植树问题”说课稿6

一、说教材。

1、剖析教材。

本单元主要是渗透有关植树问题的一些思想方法,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同学从中发觉一些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发觉的规律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洁实际问题。

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是实际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思想方法。植树问题通常是指沿着肯定的路线植树,这条路线的总长度被平均分成了若干段(间隔),由于路线的不同、植树要求的不同,路线被分成的段数(间隔数)和植树的棵数之间的关系就不同。在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问题还许多,比如大路两旁安装路灯、花坛摆花、站队中的方阵等等,它们中的隐蔽着总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问题,我们就把这类题统称为植树问题。

在植树问题中“植树”的路线可以是一条线段,也可以是一条首尾相接的封闭曲线,比如正方形、长方形或圆形等等。即使是关于一条线段的植树问题,也可以有不同的情形,例如两端都要栽,只在一端栽国一端栽,或是两端都不栽。本单元通过一些生活中的事例,让同学依据不同的状况总结出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解决类似的实际问题。

例1是探讨关于一条线段的植树问题并且两端都要栽的状况,例2争论的是两端都不栽树的情形。依据编者的意图,要让同学经受猜想、试验、推理等数学探究的过程,从简洁的状况入手解决简单的问题,让同学选用自己喜爱的方法来探究栽树的棵树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并启发同学透过现象发觉规律,让同学初步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以及这种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教学内容:

人教版学校数学四班级下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中的例1、例2及相应的“做一做”、练习等

3、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同学从实际问题中探究并总结出“棵树=间隔数+1”的关系。

难点:把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问题同化为“植树问题”,并运用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解决这些实际问题

3、课时支配:本课为第一课时。

二、说目标

学问与技能:

1、经受探究日常生活中间隔排列中简洁规律以及类似现象中简洁数学规律的过程,初步熟悉其中的简洁规律,并能将这种熟悉应用到解决简洁实际问题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

2、通过观看、猜想、操作、验证以及与他人沟通等活动,培育同学用数学眼光观看四周事物,用数学的观点分析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意识和力量。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看、猜想、操作、验证以及与他人沟通等方式探究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践活动,培育同学应用所学学问解决实际问题的力量,体会数学和现象生活的亲密联系,并从小养成勤俭节省、合理支配开支的习惯。

三、说学情

同学在学这个内容之前,已经初步积累了一些探究规律的阅历,由于这种规律在日常生活中常见,同学简单在生活中找到相关的原型,因而也比较简单体会到探究规律的乐趣和胜利感。

四、说教法

五、说教学程序

说教学流程:本节课我分四个流程进行教学推动,

一、情境导入

“用以转变和净化我们生存环境的‘植树活动’里面藏着很多数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