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燕歌行并序》课件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1页
【高中语文】《燕歌行并序》课件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2页
【高中语文】《燕歌行并序》课件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3页
【高中语文】《燕歌行并序》课件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4页
【高中语文】《燕歌行并序》课件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课导入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一个峰极,有唐一代诗人名家辈出,如果我问谁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或许答案不尽相同,有人喜欢李白的飘逸,有人喜欢杜甫的沉郁。然而我若问唐代哪位诗人的身份最显达那忍怕就没什么争论了。诗人多是在困厄中磨砺好诗,如果抛开李世民那种写诗的皇帝不论的话,做官的诗人中,最飞黄腾达的就要数

了。他官至西川节度使,封渤海县侯。《旧唐书》评价他说:“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惟适而已。”高适燕歌行并序高适教学目标1、了解高适的生平及其边塞诗,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2、剖析诗歌意象,分析诗歌描绘的画面。3、分析诗歌中环境渲染、对比手法的作用4、剖析诗歌的思想内容,以及其现实批判意义

唐代国力强盛,疆域广阔,内地与边疆各民族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交往密切。边事增加,战争频繁。盛唐文人们多热衷功名,渴望施展才华和抱负。从军边塞、为国立功成为文人求取功名的一种新的出路,而且他们也向往新奇的边疆生活、边塞风光。

盛唐的边塞诗意境高远,格调悲壮,像雄浑的军号,一声声吹的历史都热血沸腾。盛唐的边塞诗人视野开阔,胸怀激荡,充满了磅磺的浪漫气质和一往无前的英雄主义精神。他们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充分体现了盛唐精神,是古代诗坛上绝无仅有的奇葩,是后世诗人可望而不可即的高峰诗歌体裁边塞诗那你知道哪些边塞诗的名句?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边塞诗名句2.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3.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4.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杨炯《从军行》5.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边塞诗一.常用手法:(1)借景抒情,触景生情、情景交融;(2)对比;(3)衬托;(4)象征;(5)比喻;(6)夸张;(7)用典;(8)渲染;(9)虚实结合。二.常见意象:有关景物:烽火、狼烟、孤城、黄沙、雪山、黑山、大漠有关动物:马、雁、鹰等有关地名:轮台、龟兹、楼兰、安西、阴山、瀚海、凉州、边关、玉门关等常见乐器、乐曲:羌笛、胡茄、芦管、鼓、角、折柳曲、梅花落、阳关曲等三.艺术特点:雄浑

雄壮

浑厚

豪放

苍凉

苍劲

境界阔大萧瑟

奇寒

奇丽

辽阔

壮阔

慷慨悲凉

雄奇壮美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质、卢纶等四.代表诗人:目录知人论世二创作背景题目解读诗歌鉴赏三四一一.知人论世高适(704-765)字达夫,世称高常侍,封渤海县侯,世称“高渤海唐代边塞诗派的主要代表,在当时与岑参并称“高岑在边塞诗中他不仅表达了自己的抱负,歌颂了将士的战功,还陈述了边防策略。此外,还揭露了封建军队中将领与战士的矛盾,较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宋人严羽在《沧浪诗话》中以“悲壮”概括高适诗的风格。其作品集为《高常侍集》代表作品有《燕歌行》《别董大》等。二.创作背景张守理时任辅国大将军兼御史大夫,主持北边第契丹的军事,史载他曾隐所部将领的败状,而向朝廷妄奏有克捷之功。所以此诗含有讽刺张守理的意思,具有明确的现实针对性。高适作此诗之前不久,曾怀着豪情壮志到蓟北一带漫游,寻求报效国家的机会。当时,那里正是唐朝与契丹对峙的前沿地区,形势紧张,是用人之地。由于当地军政官僚们堵塞贤路,高适的愿望无法实现,但他对边塞地区状况的了解却更具体、更透彻了。将帅不恤士卒指挥无能,欺君邀赏,高适对此感慨颇深,因写此篇三.题目解读

“燕歌行”,是乐府古题,也就是汉魏乐府音乐中一支曲调的名“燕”是战国时期一个国家的名字。“歌行”是一种诗体,属称。“古体诗”。句数及每句字数无定,音节格律比较自由,易于叙事抒情,一般篇幅较长

“燕歌行”传统题材是写思妇征人的怨旷之情或者渲染边塞苦寒的处境和成卒生活的艰苦,内容多写燕赵边塞之事诗歌序文: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四.诗歌鉴赏

燕歌行(并序)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

xíng

,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chuāng金/伐鼓/下/榆关,旌jīng旆pèi/逶wēi迤yí/碣

jié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chán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féi,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zhù/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jì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yáo/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xūn。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诗歌诵读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诵读该诗。

2.听诗歌朗诵,感受诗歌的感情基调四.诗歌鉴赏序︰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1.小序交代了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小序交代了时间、事件和写作缘由。为整首诗提供了环境背景。2.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事?哪些人?哪些景?事︰人︰景︰战争将军

征人

思妇塞外秋景3.诗歌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战事的?战事的发展顺序:出师——失利——被围——死斗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

,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

,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边烽突起慷慨出师力尽关山轻敌战败被围不归两地相思死斗心愿怀念李广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

,天子非常赐颜色。翻译:唐朝东北边境战事又起,将军离家前去征讨贼寇。将士们本来在战场上就纵横驰骋,天子又破格赐予他们褒奖和恩宠。第一句交代了什么?交代了战争的性质,即卫国战争第二句话写出了什么?运用对偶的手法,写出战士具有的横行天下的豪迈气概,以及皇帝的喜悦与张扬,似褒实贬,为下文的失败埋下了伏笔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军队敲打鼓前往榆关,军中各种旗帜在沿海一带连绵不断。校尉紧急传送羽书飞奔浩潮的沙海,匈奴的侵略战火已经烧到了狼山。描写敲鼓行军有何深意,请分析?此联承接上文,将士们“本重横行”天子又“赐颜色”使得方面士气高涨,另一方面这里金鼓震天、大摇大摆前进的场面,正是将军临战前不可一世骄态的体现,表现了将士们骄傲自大,盲目轻敌,为后文的战败做铺垫请赏析“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①炼字形象传神。一个“飞”字写出了军情危急。“照”,战火把山都照红了,说明战斗的激烈和规模大。②“飞"、“照”使用夸张手法,充分展现了战争的紧迫激越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山川景象萧条延伸到边境的尽头,敌人侵凌来势凶猛犹如狂风聚雨战士在前线厮杀伤亡惨重,将军仍在营帐中观赏美人的歌舞。“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这一句写出了战士们作战时有哪些不利之处?①“萧条”自然条件恶劣;②“凭陵”敌人来势凶猛,战力强;③“风雨”天气之恶劣总结:渲染了战势的危急与战斗条件的恶劣鉴赏“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此处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何效果?运用鲜明的对比,将战士的为国死战和将领的寻欢作乐对照。使作者的爱憎情感更鲜明,充满了对将领的愤怒和讽刺,暗示了兵败的原因。大漠穷秋塞草腓

,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北方沙漠到了深秋尽是枯草,暮色降临孤城,能战的士兵越来越少主帅深受皇帝恩德礼遇,却常常大意轻敌,士兵们尽管竭力奋战仍未解除关山之围。用“大漠”“穷秋”“塞草”“孤城”“落日”“斗兵”六个意象营造怎样的意境?烘托出了士兵们的心境怎样?诗人借助这些意象描绘了一幅深秋时节沙漠塞外百草尽凋枯,孤城一片映落日,战卒越斗越稀少的阴惨景象。营造了边塞荒芜、衰败、凄凉的意境,借景抒情,渲染塞外艰苦的自然环境,烘托出战士们殊死抗战的悲壮气氛和残兵败卒凄凉的心境。答题模板:描绘了……,

营造了……意境,渲染了……氛围你认为唐军战败的原因有哪些?主要原因是什么?环境条件恶劣,敌人凶猛善战,将领与战士的矛盾。其中官兵的矛盾,尤其是官的寻欢作乐,不爱惜士兵是失败的主要原因。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士兵身穿铁甲辛苦守边很久,妻子落泪挂念丈夫远去只能自己啼哭少妇在长安家中恐怕哭断了肠,远征将士驻守北,只能回首故乡。这两句诗运用了哪些手法?①借代、比喻:铁衣代指士兵,玉箸比喻思妇的眼泪,战阵比喻云层。②对比:把征人和思妇放在一起写,更能突出征人思乡、思妇断肠的分离之苦赏析“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一句中“久”字的妙处“久”是“长久”的意思。战士们身穿铁甲辛苦地久戍边疆,家中妻子一定泪如玉箸时时感伤。作者并不是否定出征,而是对造成久戍不归的无能疆将进行了强烈的抨击和批判,深化了主题。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边地动荡不安,难以越过,疆域旷远迷茫是人世间绝无仅有。早午晚三时都杀气腾腾战云弥漫,夜里频传的刁斗声叫人听了胆寒。主要交代了哪些内容?①边疆的荒凉:飘飖那可度,苍茫无所有②战争的酷烈: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你我相看雪白的战刀上血迹斑斑,自古尽忠死节岂是为了功勋受赏你没看见沙场拼杀战斗多么苦;至今仍然怀念西汉时的李广将军。“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这两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运用反问的手法。士兵们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岂是为了取得个人的功勋!他们是何等质朴、善良,何等勇敢,然而又是何等悲壮啊!

诗人的感情包含着悲悯和礼赞,而“岂顾勋”则是有力地讥刺了轻开边衅,冒进贪功的汉将。突出和强调了表达的语气和力度,升华了全诗的主旨。为什么士兵们都“忆李将军”?李将军与诗中的将领有何不同?此处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李广:骁勇善战,足智多谋,身先士卒,不贪功,爱士兵。将领:恃勇轻敌,无勇无谋,远离前线,寻欢作乐,好大喜功,不恤士兵。此句怀古伤今,通过用典和对比,暗含了两层对比:一是奋不顾身在前线冲杀的战士与沉迷歌舞寻欢作乐的将帅对比;二是古代有勇有谋、关爱士兵的李广与今日无德无才、不恤士兵的将帅对比。表达了作者对李将军关爱士卒的赞誉以及如今将领好大喜功、轻劲敌重享乐、不恤士兵的讽刺与批判。本诗描写了唐军士卒慷慨赴边、转战绝域、紧张激烈的战斗情景,高度赞扬了士卒为国立功、奋不顾身的牺牲精神,深切同情士卒久战不归、两地相思的苦闷,同时还揭露了军中官兵对立、苦乐悬殊的事实,抨击了将帅的腐败无能。

情感:抒出征之豪情、惜战士之辛苦、怜思妇之断肠、赞战士之死国、讽将帅之骄逸、盼边地之和平。诗歌主旨写作特色①善于描写边塞风光,渲染战争气氛②运用多重对比,深化作品主题出兵时的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