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1稳态与调节全册各章节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归纳总结_第1页
2022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1稳态与调节全册各章节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归纳总结_第2页
2022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1稳态与调节全册各章节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归纳总结_第3页
2022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1稳态与调节全册各章节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归纳总结_第4页
2022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1稳态与调节全册各章节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归纳总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1稳态与调节知识点总结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2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必备知识..........................................2

第2节内环境的稳态.....................................................8

第2章神经调节............................................................14

第1节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14

第2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18

第3节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22

第4节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30

第5节人脑的高级功能..................................................34

第3章体液调节............................................................38

第1节激素与内分泌系统................................................38

第2节激素调节的过程..................................................43

第3节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关系.......................................50

第4章免疫调节............................................................56

第1节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56

第2节特异性免疫......................................................61

第3节免疫失调........................................................67

第4节免疫学的应用....................................................72

第5章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74

第1节植物生长素......................................................74

第2节其他植物激素....................................................82

第3节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86

第4节环境因素参与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90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必备知识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1.体液

(1)概念:人体内含有大量以①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

体液。

(2)组成及比例

组织液

细胞

血浆

外液

淋巴液等

存在于细胞内,存在于细胞外,

约占2/3约占1/3

2.内环境及其各组分

(1)内环境的概念:由②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作内环境,包

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等。

a.血浆:③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b.组织液:存在于④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又叫组织间隙液。

c.淋巴液:存在于⑤淋巴管中,是淋巴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内环境的作用:机体内细胞生活的⑥直接环境。

名师点拨

(1)血液W体液,血浆W内环境

体液包括细胞外液(内环境)和细胞内液,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

巴液,而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所以血液并不全是体液,血浆只是内环境的一

部分。

(2)体内液体W内环境

一切与外界相通的管腔、囊腔(如呼吸道、消化道、膀胱、子宫等)及与外界相

通的液体(如尿液、泪液、汗液、消化液等)不属于内环境。

(3)内环境是针对多细胞动物的一个概念,单细胞动物以及植物没有所谓的内

环境。

二、细胞外液的成分和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1.细胞外液的组成成分

(1)血浆的主要成分

,----⑦蛋白质:7%~9%

//——⑧无机盐:约1%

女7■血液运输的其他物质:少量

雪-水:约9。%

⑦蛋白质⑧无机盐

(2)组织液、淋巴液、血浆成分的异同点:成分和各成分含量相近,但又不完

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⑨蛋白质o

2.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主要有渗透压、酸碱度、温度三个方面

(1)渗透压:指溶液中⑩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其大小取决于⑪

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⑫无机盐、

蛋白质的含量有关,而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⑬Na+和Cro

(2)酸碱度:正常人的血浆DH为⑭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

稳定,与其中含有的HCO,H2cO3等物质有关。

(3)温度: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⑮蛰工左右。

名师点拨

(1)血浆渗透压与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渗透压大致相等,故0.9%的NaCl

溶液为血浆的等渗溶液,又叫作生理盐水。

(2)Na+主要维持细胞外液的渗透压,K+主要维持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三、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1.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

细胞作为一个开放系统,可以直接与⑯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不断获

取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同时又不断排出代谢产生的废物,从而维持细胞

正常的生命活动。

2.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体内⑰各个系统的参与。

同时,细胞和内环境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细胞不仅依赖于内环境,

也参与了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主题学习一体液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观察下列图示,探究相关问题:

B

(1)图A草履虫和图B中的血细胞生活环境有何不同点?

(2)图B中的血细胞和血管壁细胞的具体内环境分别是什么?

(3)根据图C及所学知识,归纳出血浆、组织液、淋巴液及细胞内液之间的关

系?

(4)尿液、汗液和泪液属于体液吗?

(5)下列物质哪些不是内环境的成分?并说明原因。

①纤维蛋白原②尿素③呼吸酶④消化液⑤血红蛋白⑥胰岛素

答案:提示:(1)个体的血细胞生活在血浆(内环境)中,草履虫直接生活在

外界水环境中。

(2)血管中的白细胞、红细胞等血细胞的具体内环境是血浆;血管壁细胞所处

的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

血浆

|

淋巴液

(4)不属于,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尿液、泪液和汗液既不是细胞内

液也不是细胞外液。<

(5)③④⑤不是内环境成分,③⑤存在于细胞内,④存在于外界环境。

归纳总结

1.细胞外液(内环境)各成分的比较

血浆组织液淋巴液

生活各种血细胞体内绝大多数细胞淋巴细胞

的细

成分①从消化道吸收而来;②从组①血浆透过毛细血管壁①由消化道吸收而

来源织液中回渗而来;③淋巴液在渗出到细胞间形成;②来;②组织液渗入毛

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组织细胞代谢产生细淋巴管形成

化学营养物质、代谢废物、。2、C02与血浆相比,除蛋白质与组织液成分大体

成分等气体、血浆蛋白、激素等含量低外,其他成分大相同

致相同

2.用单、双向箭头判断内环境成分相互转化关系示意图

T>

单衢头I——淋巴液形成:组织液--淋巴液

_1——淋巴液流向:淋巴液一"血浆

双雷头|----组织液一血浆

-I——组织液一^细胞内液

结论甲是细胞内液,乙是组织液,丙是

血浆,丁是淋巴液

3.内环境成分判定

项目成分举例

内环境可以气体成分氧气、二氧化碳等

存在的物质营养成分水、无机盐、氨基酸、葡萄糖、甘油、脂肪酸等

调节成分激素、抗体、组胺等

代谢废物尿素等

内环境不应只存在于细胞内的血红蛋白及与细胞呼吸、复制、转录、翻译有关

存在的物质物质的酶等

与外界相通孔道中消化酶、纤维素等

的物质(包括不能

被吸收的物质)

存在于细胞膜的物载体等

主题学习二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阅读教材P5内容,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1)生理盐水是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这样的溶液所提供的渗透压与

血浆的渗透压相当,称为血浆的等渗溶液。为什么静脉注射时要用0.9%的生理

盐水?如果输液时使用的NaCl溶液的质量分数低于或高于0.9%,将会对细胞造

成怎样的影响?

(2)人体剧烈运动后,会有大量乳酸进入血液,血浆中的pH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为什么?请在图中画出运动前后血浆pH变化曲线。

pH

7.4

开始运动运动停止

(3)组织水肿是指组织间隙液体过多而引起的全身或身体的一部分肿胀的症状。

请结合渗透压的概念及下图所示模型,思考为什么营养不良会导致组织水肿。

血浆一组织液细胞内液

淋巴液

(4)轻微创伤使小腿某处皮下青紫并且局部水肿,请分析水肿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提示:(1)质量分数为0.9%的生理盐水与血浆的渗透压相同,是血浆的

等渗溶液。如果输液时使用的NaCl溶液的质量分数低于或高于0.9%,则会造成

组织细胞吸水或失水,进而影响细胞的形态和功能。

(2)人体剧烈运动时,肌肉产生的大量乳酸进入血液,HCO3可以和产生的乳

酸反应,从而不会引起血浆pH的剧烈变化,将pH维持在7.35〜7.45这个正常

范围内。

(3)营养不良会造成血浆蛋白减少,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对水的吸引力减小,

水分过多地流向组织液,从而造成组织水肿。

(4)毛细血管破裂,部分血液外流,使局部组织液渗透压升高,组织液吸水增

多形成组织水肿。

归纳总结

1.细胞外液的渗透压

(1)决定因素:血浆渗透压主要由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决定,其中细胞外液

渗透压90%以上是由Na+和C厂决定的。

(2)大小:37℃时,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

压。

②[细胞外液中溶♦微粒的数目)------

~~(细胞外液;勺渗透压]-------

(3)影响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因素比较(以血浆为例)

①组织液、淋巴液中蛋白质含量很少,所以营养不良对血浆渗透压的影响较大。

②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浓度比较高,对血浆渗透压的影响比较大,使得血浆渗

透压升高,因此糖尿病患者常常感觉口渴。

2.组织水肿的实质及原因分析

(1)实质:组织液总量增加。

(2)原因分析:渗透压的失衡,即组织液渗透压升高或血浆渗透压降低是组织

水肿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过敏反应: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大,部分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组织液渗透

压升高,组织液吸水造成水肿。

②营养不良:摄入蛋白质不足,导致血浆蛋白含量降低,血浆渗透压降低,从而

导致血浆中的水分大量进入组织液造成水肿。

③毛细淋巴管阻塞:组织液中蛋白质等不能渗入毛细淋巴管而使组织液渗透压升

高,吸水造成水肿。

④局部组织细胞代谢旺盛:细胞代谢产物增加,引起组织液渗透压升高,吸水造

成水肿。

⑤肾小球肾炎:使血浆蛋白随尿液排出体外,血浆渗透压降低,水分大量进入组

织液,造成水肿。

主题学习三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结合初中学过的人体消化、呼吸、

循环、排泄等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Na+、葡萄糖、氨基酸和。2等分别是经过什么途径进入内环境的?

(2)参与维持pH的HCOI/H2cO3是怎样形成的?

(3)体内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如尿素、C02)是通过哪些系统排到体外的?

(4)分析外界环境中的。2进入组织细胞参与有机物氧化分解,至少需要穿过几

层生物膜(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均由单层细胞构成)。

答案:提示:(1)Na+等离子来自食物,不需要经过消化可直接被吸收。葡萄

糖、氨基酸主要来自食物中的糖类和蛋白质。糖类和蛋白质是两类大分子物质,

必须经过消化系统的消化,分解为葡萄糖和氨基酸才能被吸收;小肠内的Na+、

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进入小肠绒毛内的毛细血管中,经过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

各处毛细血管中,再经过物质交换进入组织液和淋巴液中。02从外界空气中获

得,通过呼吸系统进入血液循环系统,经血液循环系统运输到全身各处的毛细血

管,再通过气体交换过程进入组织液和淋巴液。

(2)细胞代谢产生的CO2与结合,形成H2c。3,然后在碳酸酎酶的催化

下发生反应:H2cO3-H++HCO]。

(3)体内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主要通过皮肤分泌汗液、泌尿系统排出尿液以及

呼吸系统的呼气这三条途径排出,其中以泌尿系统和呼吸系统的排泄途径为主。

(4)11层,进肺泡细胞(1层)+出肺泡细胞(1层)+进出毛细血管壁细胞到

达血浆(2层)+进红细胞(1层)+出红细胞(1层)+进出毛细血管壁细胞到达

组织液(2层)+进组织细胞(1层)+进线粒体(2层)。

归纳总结

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

(1)营养物质进入组织细胞

营养物质(如水、小后绒毛壁、|[||循环系统组织处的.

毛细血管壁’

葡萄糖、氨基酸等)浆运输毛细血管,

(细胞内m耐T组织液卜毛细血管望

(2)02进入细胞内被利用

㈤循环系统

呼吸道.肺泡壁、组织处的毛

0、

泡毛细血管壁'液运输细血管

线粒一线粒体膜胞一细胞膜

体内,内毛细血管壁

氧气浓度最高的部位是肺泡。

(3)C02排出体外与。2进入细胞内所经历的途径正好相反。二氧化碳浓度最

高的部位是组织细胞的线粒体。

(4)尿素等代谢废物排出体外

丽羽_毛细血管壁,国却皿壁

而》”嘤分选一项>-

肾小管和集合管

(尿液卜

重吸收

参与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物质交换的系统有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

系统。

第2节内环境的稳态

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1.原因

(1)外因:外界①环境的变化。

(2)内因:体内②细胞代谢活动的进行。

2.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

(1)实验原理

本实验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通过比较自来水、磷酸盐缓冲液、生物材料(肝匀

浆)在加入酸或碱后引起pH的变化,定性说明在一定范围内生物体内液体环境与

缓冲液相似,从而说明生物体pH相对稳定的机制。

(2)方法步骤

将25mL自来水倒入50mL烧杯中,用

③pH计或pH试纸测试起始的pH,并

作记录

一次加一滴0/m“/L的HC1,然后轻轻

一推动。加入5滴后再测pH,测定并记

录一次pH,,至滴入3()滴为止

自来水、

磷酸盐缓充分冲洗烧杯并向其中倒入25mL自来

冲液、生水,汜录起始pH,再如以上操作一滴

物材料(肝一滴加入0.1mol/L的NaOH,测定并记

匀浆)依次录pH

进行实验

充分冲洗烧杯,分别用缓冲液、肝匀

浆代替自来水也复以上步骤,并记录

结果

*[

以④则_为纵坐标,以⑤酸或碱的滴数

为横坐标并记录数据作图

③pH计或pH试纸④pH⑤酸或碱的滴数

(3)实验结论

生物材料类似于⑥缓冲液,加入少量酸或碱不会发生pH的⑦大幅

度变动。人体内环境中也有很多⑧缓冲对,其中最重要的是⑨

HCOI/H2c。3,其次还有HPO:-/H2Poi等。当一定量的酸性或碱性物质进入后,

内环境的pH仍能维持在一定范围内。

3.实例—体温变化

(1)正常情况下,不同人的体温,会因⑩年龄、性别等的不同而存在

微小差异。

(2)同一个人的体温在一日内也有变化,但变化幅度一般不超过⑪」—七。

(3)尽管气温波动范围较大,但健康人的体温始终接近37°C。

4.稳态的概念

正常机体通过⑫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

的⑬相对稳定状态。

二、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及意义

1.内环境稳态调节的基础

(1)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⑭—基

础o

(2)直接相关的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⑮泌尿系统o

2.对稳态调节机制的探究历程

⑯神经系统⑰神经调节3.内环境稳态失调:人体维持稳

态的调节能力是有⑱一定限度的。

4.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1)内环境稳态形成的原因

⑲代谢是由细胞内众多复杂的化学反应组成的,完成这些反应需要⑳.

各种物质和条件o

(2)意义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5.稳态概念的发展

(1)在分子水平上,存在基因表达的稳态、㉑激素分泌的稳态、酶活性

的稳态等。

(2)在细胞水平上,存在㉒细胞的分裂和分化的稳态等。

(3)在器官水平上,存在心脏活动的稳态(血压、心率)、消化腺分泌消化液

的稳态。

(4)在群体水平上,种群数量的变化存在稳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也存在稳

态。

特别提醒内环境稳态W绝对的稳定: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相对稳定状态,即内

环境的各种成分、理化性质在允许的范围内波动,是一种动态的平衡状态。内环

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在内因和外因的干扰下会发生内环境稳态的失调,

如发烧、脱水、高血糖等。

主题学习一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

阅读教材P7探究•实践“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梳理实验思路、实验现

象及原因,回答相关问题:

(1)该实验的结果会出现误差吗?误差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2)实验过程中,在5、6、7三个步骤中出现了三次的“充分冲洗烧杯”,这样

做的目的分别是什么?

(3)该实验中,缓冲液的pH变化为什么与自来水的不同?

(4)根据该实验的原理与结果,尝试对肝匀浆维持pH稳定的机制进行解释。

答案:提示:(1)实验是有误差的。误差产生的原因:①加入酸、碱后不摇动

或摇动不均匀、不彻底。②加入酸、碱后不待其稳定就立即测pH。③肉眼分辨

色度有误差。④试剂配制的浓度或使用的量不准确。⑤烧杯清洗不干净等。

(2)第一次是为了避免酸性物质与碱性物质发生中和反应,使实验现象不明显;

第二次和第三次是为了防止不同的实验材料混合,影响实验效果。

(3)缓冲液加入少量酸或碱后,pH变化不明显,原因是磷酸盐缓冲液中含有

NaH2Po4/Na2HPO4,其中NaH2PO4呈酸性,当加入少量NaOH时,NaH2P04可

以中和OH-;Na2HPO4呈碱性,当加入少量HC1时,Na2HPO4可中和H+。

自来水则不同,加入酸或碱后,pH变化明显。

(4)生物实验材料维持pH稳定的机制:生物材料中含有缓冲对H2PO7/HPO厂、

H2CO3/HCO3等,它们能对酸碱度的变化起缓冲作用。

归纳总结

1.进行该实验应注意的问题

(1)加入酸或碱时,要一滴一滴加入,并严格控制滴数。

(2)冲洗烧杯一定要充分,否则将影响实验结果。

(3)生物材料至少选两种进行实验。

(4)绘制pH变化曲线时一定要用不同颜色的笔或实、虚线标明。

2.血浆pH维持稳态的调节机理

(1)原理:内环境中存在着许多弱酸和弱酸强碱盐组成的缓冲对,如

H2cO3/HCO]、H2PO;/HPOi-等,其作用是结合内环境中过多的酸或碱,以维

持内环境pH的相对稳定。

(2)调节过程(以H2cO3/HCOI缓冲对为例)

①当酸性物质(如乳酸)增加时:

+

C3H6O3amp;+Naamp;+HCO3amp;amp;C3H5O3Naamp;+H2CO3

乳酸amp;amp;amp;amp;乳酸钠amp;碳酸

H2cO3amp;->amp;H20amp;+amp;C02T

不稳定amp;amp;amp;amp;经呼吸系统排出

②当碱性物质(如Na2cO3)增加时:

Na2cO3+H2cO3-2NaHCO3

过多的NaHCOs可由肾脏排出,从而延缓了体内的碱性变化。

主题学习二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及意义

1.体温过高时为什么要采取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的措施?

答案:提示:正常的体温是体内细胞进行各种生化反应最适宜的温度,发高烧时,

各种酶的活性发生变化,代谢紊乱,机体功能异常。发热时机体处于一种明显的

分解代谢过旺的状态,持续高热必定引起器官的功能负荷加重,有可能诱发器官

功能不全或引起组织损伤。对于6个月至4岁的幼儿来说,持续高热容易发生惊

厥,相当数量的患儿由此出现脑损伤,如智力落后、癫痫,因此应注意及时采用

物理方法或服用药物来退烧降温。

2.严重腹泻后,如果只喝水,不补充盐,内环境的渗透压会出现什么变化?这会

带来怎样的后果?

答案:提示:内环境渗透压会降低。当内环境渗透压降低时,内环境中的水将较

多地通过渗透作用进入细胞,造成细胞吸水肿胀,进一步导致细胞代谢和功能紊

乱。严重时人体会出现疲倦、全身不适、恶心、食欲减退、皮下组织肿胀等症状。

3.援藏的技术人员到青藏高原后会出现头痛、乏力、心跳加快甚至血压升高等症

状,为什么?这说明外界环境与内环境稳态之间有什么关系?

答案:提示:高原空气稀薄,大气压和氧分压低,易造成体内缺氧。这说明外界

环境的变化会影响内环境的稳态。若外界环境变化不剧烈,并且机体代偿机制良

好,内环境的波动较小,仍能维持稳态;若外界环境变化剧烈、机体代偿机制不

好,内环境稳态将受到破坏,就会影响身体健康。

4.在夏季炎热的日光下,人长时间工作,体内热量若不能及时散失,会造成中暑。

“中暑”的病人细胞代谢会发生紊乱,试解释其原因。

答案:提示:“中暑”的病人热量不能及时散失,导致体温升高,酶活性降低,

进而引起细胞代谢紊乱。

5.如表是某中年男子血液化验单中的部分数据,分析并探究以下问题:

项目测定值单位参考范围

血清葡萄糖223mg/dL60〜110

甘油三酯247mg/dL50〜200

总胆固醇280mg/dL150〜220

(1)由表中数据可推测该男子可能患有何种疾病?

(2)每种成分的正常参考值是一个范围,这说明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有什么特点?

答案:(1)该男子可能患有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

(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归纳总结

1.维持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网络是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2.内环境稳态调节的基础

(1)图解

皮肤泌尿系统

八养料等

呼吸一肺」---0

空气Bk

系统「泡飞组织液1^-------------组织细胞

尿素

才[(内环境)|co2.

等代谢产物

「一索一淋巴液一।

食伪消化系统

―消化匚残渣J

排遗

(2)直接参与的器官与系统

消化系统营养物质

消化道―消化道毛细血管

呼吸系统肺噎肺毛细血管

泌尿系统大部分

血管->肾脏形成尿液

代谢废物

循环系统由上述内容可看出血液是所有生命活动的中转站,它的成分能充分反

映机体的健康状况

3.内环境稳态失调归纳

(1)理化性质失调:①pH失调一一酸中毒、碱中毒。pH的偏高或偏低均会影响

酶的活性,使细胞代谢紊乱;②渗透压失调(如呕吐等)一一细胞形态、功能异常;

③体温失调一一温度偏高或偏低会影响酶的活性,使细胞代谢紊乱。

(2)内环境中的化学成分含量失衡:①失水过多,可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②血

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可出现组织水肿;③代谢废物含量升高,可导致尿毒症;

④。2缺乏,如缺铁性贫血,可导致乳酸中毒;⑤血浆中Ca2+过低,可出现抽

搐现象;⑥血糖平衡失调一一低血糖、糖尿病等。

第2章神经调节

第1节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

一、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

1.神经系统的组成、位置及其功能

组成位置功能

中枢神脑①大脑颅腔内其中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

经系统枢

脑干有调节②呼吸、③心脏功能的基本活

动中枢

④小脑协调运动,维持身体平衡

下丘脑有⑤住港调节中枢、⑥水平衡调节中

枢与⑦生物节律的控制有关

脊髓椎管内是脑与躯干、内脏之间的联系通路,是调节

运动的⑧低级中枢

外周神脑神经与脑相连,负责管理⑨头面部的感觉和运动

经系统主要分布

在头面部

脊神经与脊髓相负责管理⑩躯干、四肢的感觉和运动

连,主要分

布在躯干、

四肢

2.神经的分类及其功能

传入神经:将接受到的信息传递到②中枢神经系统

一(⑪感觉神经)

神经

(脑神_

经、脊「妪体运动神经:支配⑭妪体运动

神经)

*黑传出诵神经经)-「交感神经:促进心跳

(⑭*士i)⑯加快,支气管

内脏运动神经⑰扩张

(⑮箫申副交感神经:促进巴

二^1[肠的蠕动和⑱消化液

的分泌

⑪感觉神经⑫中枢神经系统⑬运动神经⑭躯体运动⑮自主神

经系统⑯⑰扩张⑱消化液

特别提醒:交感神经的活动比较广泛,副交感神经的活动比较局限。

(1)当人体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

营养物质的吸收,有利于保护机体。

(2)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的活动加强,调动机体许多器官的潜力,

提高适应能力来应付环境的急剧变化,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二、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

1.种类: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主要包括⑲神经元和⑳神经胶质细胞两大

类。

2.神经元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㉑结构和㉒功能的基本单位。

(1)细胞体:神经元的膨大部分,内含㉓细胞核。

(2)树突:通常㉔短而粗,㉕接受信息并将其传导到㉖细胞体o

(3)轴突:㉗长而较细,将信息从㉘细胞体传向㉙其他神经元、肌肉

或腺体。

3.神经胶质细胞

(1)分布:神经胶质细胞广泛分布于神经元之间。

(2)功能:对神经元起㉚辅助作用,具有㉛支史、©保护、©

养和必修复神经元等多种功能;在外周神经系统中,还参与构成神经纤维

表面的心髓鞘o

主题学习一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

1.图中女排运动员正在进行比赛,发出的球被对方及时拦截,请分析:

(1)女排运动员是如何及时获得这些信息的?获得信息后,是如何经过自身处

理并作出准确迅速的反应呢?

(2)女排运动员发球、扣球、拦网主要受神经系统的哪个器官支配?

(3)我们能有意识地控制发球、扣球、拦网等动作,却无法有意识地在一般情

况下控制心跳、呼吸、胃肠蠕动等,这是为什么?

(4)饭后为什么不宜做打排球等剧烈运动?

答案:提示:

(1)女排运动员通过眼、耳等感觉器官获得赛场上的信息,并主要通过神经细

胞组成的神经系统进行信息处理,协同其他组织、器官作出准确迅速的反应。

(2)女排运动员发球、扣球、拦网主要受脑和脊髓支配。

(3)这些动作受躯体运动神经支配,而躯体运动神经受大脑的意识支配;而心

跳、呼吸、胃肠蠕动等由内脏运动神经控制,是不随意的。内脏运动神经又称为

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它们对同一器官的作用通

常是相反的。

(4)饭后做剧烈运动,人会处于兴奋状态,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心跳加快,

支气管扩张,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不利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

物质的吸收。

归纳总结

1.脊髓的功能

(1)反射功能:是调节运动的低级神经中枢,控制无意识的反应,其活动一般

受大脑的控制。

(2)传导功能:可以传导神经冲动,是脑与内脏、躯干之间的联络通路。

2.自主神经系统(内脏运动神经)

(1)特点: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它们的活动不受意识支配。

(2)组成: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

交感神经(兴奋状态时)#8#副交感神经(安静状态时)

支配的器官活动心脏心跳加快心跳减慢

支气管扩张收缩

瞳孔扩张收缩

胃肠抑制蠕动促进蠕动

血管收缩一

联系一般共同分布在同一器官,功能相互拮抗,对立统一

3.判断神经分类的技巧

(1)根据神经连接的中枢分类(与神经的功能无关)

①脑神经:与脑相连,共有12对;

②脊神经:与脊髓相连,共有31对。

(2)根据神经的功能分类(与神经连接的中枢无关)

①传入神经:即感觉神经,将接受的信息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

②传出神经:即运动神经,将中枢神经系统发出的信息传输到相应的器官。传出

神经包括躯体运动神经、内脏运动神经(又称为自主神经系统,含交感神经和副

交感神经)。

主题学习二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

如图为一个完整神经元模式图,请分析图示,并回答问题:

(1)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既能接受信息也能传出信息,

分别靠什么结构完成?能把信息传向哪些结构?

(2)同人体的其他细胞相比,神经元的形态结构有什么特点?这些特点有什么

意义?

(3)在一条神经中是否只有神经元?为什么?

答案:(1)靠树突接受信息并传导到细胞体;靠轴突把信息从细胞体传向其他

神经元、肌肉或腺体。

(2)神经元除了细胞体外,还有很多突起,包括树突和轴突。神经元的这些结

构形态特点与它的生理功能一一接受刺激、产生并传递兴奋(信息)相适应。

(3)不是。在一条神经中,有许多条神经纤维,神经纤维内部是神经元的轴突,

外表套有一层神经胶质细胞参与构成的髓鞘。

归纳总结

1.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

(1)结构示意图

突起

(2)树突与轴突的比较

突起树突轴突

数目一般较多往往一个

形状树枝状,短而粗长而较细

功能传入信息:接受外来的信息,并传出信息:将信息从细胞体传向其他神经

将其传向细胞体元、肌肉或腺体

2.神经元按功能分为三类

(1)传入神经元(感觉神经元):是直接把信息从感受器传递到神经中枢的神

经元。

(2)中间神经元(联络神经元):接受感觉神经元传来的神经冲动,再将冲动

传递到运动神经元,起联络、整合作用的神经元。

(3)传出神经元(运动神经元):负责将神经中枢发出的信息传到肌肉和内分

泌腺,支配效应器的活动的神经元。

3.区分神经纤维、神经末梢与神经

(1)神经纤维:轴突呈纤维状,外表套有一层髓鞘。

(2)神经末梢:是树突和轴突末端的细小分支,遍布全身。

(3)神经:由许多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面包着一层包膜构成一条神经。

第2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一、反射和反射弧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一一反射

反射是指在①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刺激所产生的规律性应

答反应。

2.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一一反射弧

g--------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②兴奋

I-------------传人神经:将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至③神经中枢

后a-------------神经中枢:产生兴奋并对传人的信息进行④夜空喳金

如।

--------------传出神经:将神经中枢的兴奋传至⑤效应器

态------------⑥效应器.对刺激作出应挣

②兴奋③神经中枢④分析和综合

⑤效应器⑥效应器

3.兴奋

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细胞或组织(如神经组织)感受外界刺激后,由⑦

相对静止状态变为⑧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4.反射的大致过程

刺激一感受器一传入神经一神经中枢一传出神经一效应器一产生反应。

提醒:(1)兴奋除了在反射弧中传导,还会在脑与脊髓等中枢神经系统中传导。

(2)反射条件

a.反射弧:只有保持反射弧完整,才能完成反射。反射弧中任何环节在结构、功

能上受损,反射就不能完成。

b.刺激:只有对反射弧中的感受器施加足够强度的刺激,才会发生反射,刺激过弱

反射不会发生。

(3)缩手反射的反射弧由三个神经元(传入神经元、中间神经元、传出神经元)

组成。膝跳反射的反射弧由两个神经元(传入神经元、传出神经元)组成。

二、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

1.非条件反射

(1)概念:出生后无须训练就具有的反射,如缩手反射等。

(2)数量:⑨有限o

2.条件反射

(1)概念:出生后在生活过程中通过⑩学习和训练而形成的反射。

(2)数量:⑪几乎是无限的o

(3)条件反射的建立与消退

a.建立:⑫条件反射是在⑬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

通过⑭学习和⑮训I练而建立的。

b.维持条件:需要⑯非条件刺激的不断强化。

c.消退:条件反射的消退是中枢把原先引起⑰兴奋性效应的信号

转变为产生⑱抑制性效应的信号,对动物来说是一个新的学习过程,

需要⑲大脑皮层的参与。

d.建立意义:条件反射使机体具有更强的⑳预见性、㉑灵活

性和适应性,大大提高了动物应对复杂环境变化的能力。

主题学习一反射与反射弧

仔细观察下列缩手反射示意图,思考并回答问题:

(1)该反射弧中2、4分别代表什么?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

(2)直接刺激反射弧中的传出神经,也会引起效应器发生相应的反应,这是否属

于反射?为什么?

(3)感受器和效应器都是由神经元构成的吗?

(4)针刺手指皮肤时,人会感到疼痛,写出人体接受针刺产生痛觉的过程。

答案:提示:(1)2为传入神经,4为传出神经。判断依据是:传入神经有神经

节;脊髓内与“、”相连的神经元为传入神经。

(2)不属于,反射需要完整的反射弧。

(3)感受器是指感觉神经末梢,并不是完整神经元。效应器包括传出神经末梢和

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也不是神经元。

(4)感受器(手指皮肤)一传入神经一大脑皮层(产生痛觉)。

归纳总结

1.反射弧各部分结构的破坏对功能的影响

反射弧的组成结构的细胞或功能结构破坏对功能的影响

结构部位

感受器感觉神经末梢的特将内、外界刺激的信既无感觉又无效应

殊结构息转变为神经的兴

1感觉神经元将兴奋由感受器传既无感觉又无效应

传入神经入神经中枢

1调节某一特定生理对传入的兴奋进行既无感觉又无效应

神经中枢功能的神经元群分析与综合

1

运动神经元将兴奋由神经中枢只有感觉但无效应

传出神经传至效应器

1

传出神经末梢和它对内、外界刺激作出只有感觉但无效应

效应器所支配的肌肉或腺相应的应答

体等

联系反射弧中任何一个环节中断,反射便不能发生,必须保证反射弧结构

的完整性,才能完成反射活动

2.反射弧中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的判断

DE

(I)根据是否具有神经节(C)判断:有神经节的是传入神经。

(2)根据脊髓灰质内突触结构判断:图示中与“一(”相连的为传入神经,与“•一”

相连的为传出神经。

(3)根据脊髓灰质结构判断:与前角(膨大部分)相连的为传出神经,与后角(狭

窄部分)相连的为传入神经。

主题学习二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

科学家巴甫洛夫进行了关于狗吃食物的实验。狗吃食物时分泌唾液,不给食

物,则不会引起唾液分泌。巴甫洛夫在每次喂食前先摇铃,经过若干次训练后,只

要铃声响起,不给食物,狗也分泌唾液。思考并回答问题:

(1)狗吃食物时分泌唾液属于哪种类型的反射,反射中枢在什么部位?请写出相

关反射弧。

(2)文中“食物”和“铃声”分别属于哪种刺激?

(3)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之间有什么联系?

答案:提示:(1)狗吃食物时分泌唾液属于非条件反射;反射中枢在大脑皮层以

下。食物刺激口腔黏膜及味觉感受器一传入神经一唾液分泌中枢一传出神经一唾

液腺。

(2)食物属于非条件刺激;铃声既属于无关刺激,又属于条件刺激。

(3)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和训练而建立的。

归纳总结

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比较

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

形成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在生活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反射

反射弧特点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完成

神经联系固定、不会消退暂时、会消退

引起反射的刺感受器接受的直接刺激任何无关刺激都可以作为条件反射

激的刺激

第3节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一、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在神经系统中,兴奋是以①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

号也叫②神经冲动0

2.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

(1)神经冲动的产生

+++++++++++++++++++

++++++++++++++++++++

静息电位

未兴奋区兴奋区未兴奋区

++++++------+++++++++

-------+++++------------

-------+++++------------

+++++++++++++++

动作电位

静息电位:③外正内负

机理:④K+外流

动作电位:⑤外负内正

机理:⑥Na+内流

(2)神经冲动的传导

++++++++++-----++++++++

++土-13r

11++++++++++=------++++++++

局部电流

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之间:形成⑦局部电流O

局部电流方向:膜内⑧由兴奋部位f未兴奋部位,膜外⑨由未兴奋部位

f兴奋部位0

原理:局部电流刺激未兴奋部位,膜电位产生“⑩外正内负f外负内正”的

变化。(3)恢复静息电位

兴奋传导

未兴奋部位膜电位产生“⑪外正内负f外负内正”的变化,即产生神经

冲动,将兴奋向两侧传导,中部又恢复静息电位。

3.特点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⑫双向的。

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突触小体: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枝,最后每个小枝末端膨大,呈杯状

或球状,叫作突触小体。

2.神经元之间兴奋传递的结构基础一一突触

(1)突触的模式图

(2)突触的常见类型

b.@轴突一树突型,表示为G)—<—0—C

(3)神经递质

a.神经递质只存在于⑯突触小泡中,在神经元之间传递兴奋,使后一个神

经元发生兴奋或抑制。

b.神经递质起作用后会与受体⑰分开,并迅速@被降解或⑲回收进

细胞,以免⑳持续发挥作用o

3.传递过程

(1)过程:轴突T㉑突触小体一突触小泡一㉒突触前膜T神经递质一

突触间隙一㉓突触后膜(下一个神经元)一神经递质被降解或回收。

(2)信号转换:电信号-㉔化学信号-电信号。

(3)传递特点

a.㉕单向传递:由于神经递质只存于突触小泡中,只能由㉖_塞

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

b.突触延搁:突触处的兴奋传递需要通过化学信号的转换,因此兴奋传递的速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