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过去、现在和未来(周春山)_第1页
地理学过去、现在和未来(周春山)_第2页
地理学过去、现在和未来(周春山)_第3页
地理学过去、现在和未来(周春山)_第4页
地理学过去、现在和未来(周春山)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讲

地理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城市与区域规划系周春山

《地理科学导论》第一页,共130页。2主要内容一、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和研究对象二、地理学的发展历史三、地理学的热点及前沿研究四、地理学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五、地理学的发展趋势第二页,共130页。3一、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和研究对象(一)地理学(二)学科性质和研究核心

(三)学科体系(四)研究方法第三页,共130页。(一)地理学《大英百科全书》:地理学是描述地球表面的科学。德国赫特纳: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上区域差异及其空间上关联的科学。法国白兰士:地理学是关于地方的科学。它研究各国的性质及其潜力,研究与地方差异性相联系的社会多样性。美国哈特向:地理学是描述和理解作为人类世界的地球各地方之间变异特性的科学。4第四页,共130页。(一)地理学国际地理学大会(1980):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吴传钧、郑度等:地理学是研究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科学。高校地理教学指委: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人地系统的结构、功能、动态、地域分异规律及优化调控的科学。55第五页,共130页。(一)地理学从上的定义可以得出地理学的三个特点研究地球表面的空间科学;研究自然与人文的人地系统;研究区域的差异以及关联。6第六页,共130页。(二)学科性质和研究核心7第七页,共130页。六大自然基础学科1数学

2天文学和天体物理3地球科学和空间科学4物理学5化学6生命科学8第八页,共130页。地球科学是以地球系统(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和日地空间)的过程与变化及其相互作用为研究对象的基础学科。主要包括地理学(含土壤学与遥感)、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和空间物理学新的交叉学科(地球系统科学、地球信息科学)等分支学科。9第九页,共130页。GB/T13745-2009《学科分类与代码》于2009年公布实施,分为58个一级学科。排列顺序是:自然科学,代码为110~180;农业科学,代码为210~240;医药科学,代码为310~360;工程与技术科学,代码为410~630;人文与社会科学,代码为710~910。10第十页,共130页。A.自然科学D.工程与技术科学E.人文与社会科学110数学410工程与技术科学基础学科710马克思主义120信息科学与系统科学420测绘科学技术720哲学130力学430材料科学730宗教学140物理学440矿山工程技术740语言学150化学450冶金工程技术750文学160天文学460机械工程760艺术学170地球科学470动力与电气工程770历史学180生物学480能源科学技术780考古学B.农业科学490核科学技术790经济学210农学510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技术810政治学220林学520计算机科学技术820法学230畜牧、兽医科学530化学工程830军事学240水产学540纺织科学技术840社会学​550食品科学技术850民族学C.医药科学560土木建筑工程860新闻学与传播学310基础医学570水利工程870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320临床医学580交通运输工程880教育学330预防医学与卫生学590航空、航天科学技术890体育学340军事医学与特种医学610环境科学技术910统计学350药学620安全科学技术​360中医学与中药学630管理学​11第十一页,共130页。学科目录01哲学

,02经济学

,03法学,

04教育学,

05文学

,06历史学07理学0701数学0702物理学0703化学0704天文学0705地理学

070501自然地理学

070502人文地理学

070503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0706大气科学0707海洋科学0708地球物理学0709地质学0710生物学0711系统科学

12第十二页,共130页。1、学科性质0705地理学070501自然地理学070502人文地理学-070503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地理学主要有人文性、边缘性、综合性、和跨学科性。13第十三页,共130页。142、研究核心中国科学院院士吴传钧: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人地(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地域系统。第十四页,共130页。2、研究核心1)地理环境决定论人类的身心、民族特征、社会组织、文化发展等人文现象受自然环境,特别是气候条件支配的观点。[古希腊]思想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开始注意人(性格、智慧)与气候的关系。18世纪[法]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根据气候修改法律。19世纪中叶[英]历史学家巴克尔——气候是影响国家或民族发展的重要外部因素。15第十五页,共130页。2、研究核心1)地理环境决定论[德]地理学家拉采尔19世纪末《人类地理学》——人和动植物一样是地理环境的产物。[美]地理学家森普尔(拉采尔学生)——夸大和突出地理环境作用,介绍到美国。亨廷顿《文明与气候》——强调气候对人类文明的决定作用。二战后[澳]地理学家泰勒——批评“老式”的决定论,提出“决定行为论”(“有限决定论”)16第十六页,共130页。2、研究核心2)地理环境可能论与环境决定论相对立的一种观点,自然环境仅提供了一系列可能的机会,人类具有相当大的选择自由的观念。[法]维达尔—白兰士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中,人是积极的力量,不能用环境的控制来解释一切人生事实,一定的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各种可供利用的可能性,而生活方式则是决定人类集团选择哪种可能性的基本因素。17第十七页,共130页。2、研究核心2)地理环境可能论[法]历史学家费夫尔1922年《历史学的地理导论》——自然界没有必然性,但到处都存在着可能性,人类作为可能性的主人,才是利用它们的主宰。[法]白吕纳(维达尔学生)1910年《人地学原理》——心理因素是地理事实的源泉,是人与自然的媒介,心理因素随不同社会和时代而变迁,人们可以按心理的动力在同一自然环境内创造出不同的人为事实。[英]斯帕特提出折衷观点(“或然论”)——人类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是对可能性的选择,但由于地理环境的影响,一些可能性的概率大于另一些可能性。18第十八页,共130页。2、研究核心3)地理环境适应论(生态调节论)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存在互相作用的关系——地理学应当研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英]罗士培。一是人群对其周围自然环境的适应。二是居住在一定区域内的人群与其他地理区域之间的关系。[美]巴罗斯1923年将地理学称为“人类生态学”——地理学应致力于研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分析人类活动的分布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生态调节论”)19第十九页,共130页。2、研究核心3)地理环境适应论(生态调节论)19世纪末以来人类学者——在研究中认识到人类分布特性与环境分布特性之间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提出“文化生态学”概念,研究重点亦为人类社会如何协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20世纪50年代以来——生产力发展和人口增长使人类作用于自然环境的力量增强,而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也日益明显。人类生态学于70年代重新兴起,80年代始“协调论”(主张地理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如何协调自然环境与人类文化生活的关系)受到广泛重视。20第二十页,共130页。2、研究核心4)文化景观论地理学应从研究文化景观来分析人地关系——文化景观是地面上可以感觉到的人文现象的形态,人文地理学应该研究这种人类及其劳动所创造的能反映人类集团的文化和经济的景观。拉采尔最先系统阐明文化景观的概念(历史景观)——主张对土地、村落、城镇及道路等进行分类,以便了解其分布、相互联系和历史起源。21第二十一页,共130页。2、研究核心4)文化景观论拉采尔最先系统阐明文化景观的概念(历史景观)——主张对土地、村落、城镇及道路等进行分类,以便了解其分布、相互联系和历史起源。[美]索尔1925年《景观的形态》将文化景观定义——由于人类活动添加在自然景观上的形态。人文地理学的核心是解释文化景观。[美]惠特尔1929年提出“相继占用”概念——地理学不应是研究人类对环境的适应,而是研究一个地区内人类社会占用的历史演变过程。22第二十二页,共130页。2、研究核心5)人地共生论

人类对处理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问题有了新的认识——“共生”美]马什《人和自然:或被人类行动改变了的自然地理》——人类对自然的开发与利用必须谨慎,以保持自然的和谐与平衡。[英]Bennett和Chorley《环境系统》——人类对长时间、大范围和大规模的能流和物流没有能力调节,而只有通过共生来实现人类与自然界的和平共处。[苏]索恰瓦《地理系统学说导论》——阐述了人类与地理环境共生,以及共同创造的思想。23第二十三页,共130页。(三)学科体系24第二十四页,共130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林超/杨吾扬)传统的分类方法125第二十五页,共130页。《理论地理学》(牛文元,1992)传统的分类方法226第二十六页,共130页。《地理科学》(吴传钧,1995)传统的分类方法327第二十七页,共130页。28地理学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第二十八页,共130页。2、目前比较统一的分类方法29地理学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第二十九页,共130页。(1)自然地理学30第三十页,共130页。(1)自然地理学1)概念:研究自然地理环境各种要素及其相互关系,阐明自然地理环境的结构、功能、物质迁移、能量转换、动态演变以及地域分异规律的学科。2)研究对象: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只受到人类间接或轻微影响,而原有自然面貌未发生明显变化的天然环境,和长期受到人类直接影响而使原有自然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人为环境。3)分类:地貌学、气候学、水文学、土壤地理学、植物地理学、动物地理学、冰川学、冻土学、医学地理学等。31第三十一页,共130页。32第三十二页,共130页。33第三十三页,共130页。(2)人文地理学1)概念: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2)研究对象: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3)分类:人口地理学、农业地理学、工业地理学、城市地理学、语言地理学、宗教地理学、旅游地理学、正在地理学、行为地理学等。34第三十四页,共130页。(3)地理信息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或Geo-Informationsystem,GIS)有时又称为“地学信息系统”或“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它是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包括大气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35第三十五页,共130页。36地理信息系统示意图第三十六页,共130页。37三维地理信息系统第三十七页,共130页。地理学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38地理科学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自然地理方向、资源环境方向)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分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方向、测绘工程方向)第三十八页,共130页。新旧专业目录对比旧(2013年前)新(2013年及以后)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地理科学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地理科学(基地班)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科学39第三十九页,共130页。40地理科学大类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城市与区域规划系国土资源与环境学系遥感与地理信息工程系水资源与环境系c2、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资源环境方向)a、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1、城市规划专业(五年制)四个系d、地理信息科学专业(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方向、测绘工程方向)b、地理科学专业六个专业3、水文与水资源工程2、地理科学类c1、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自然地理方向)第四十页,共130页。41(四)研究方法1、传统地理学方法(1)

地图方法地图是地理思想的表现手段。地图是地理学家分析问题的手段。现代地图制作与表现方法的新发展。第四十一页,共130页。1、传统地理学方法1、传统地理学方法(2)地理调查地理调查的意义。现代地理科学中地理调查的新发展。地理调查的基本方式:野外考察、访问调查、意向调查、史籍调查、数据统计调查。42第四十二页,共130页。43第四十三页,共130页。44第四十四页,共130页。45第四十五页,共130页。(四)研究方法2、现代研究手段(1)

遥感地理学中的遥感是指通过传感器接受地表物体的电磁波揭示其性质及变化动态的技术。遥感构成:遥感对象、传感器、电磁波、遥感平台、信息处理与分析系统。46第四十六页,共130页。遥感的工作流程47第四十七页,共130页。遥感图像48第四十八页,共130页。2、现代研究手段2、现代研究手段(2)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为某种目标而建立,在计算机硬软件设备支持下,对有关空间数据按地理坐标或空间位置进行预处理、输入、存贮、查询检索、运算、分析、显示、更新和提供应用的技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构成:地理要素的编码输入、数据的管理和检索、数据处理分析、数据的传输和显示。49第四十九页,共130页。GIS的组成50第五十页,共130页。2、现代研究手段2、现代研究手段(3)全球定位系统全球定位系统(GPS),泛指利用卫星技术,实施提供全球性定位服务的技术。GPS的工作原理51第五十一页,共130页。GPS的定位原理52第五十二页,共130页。GPS设备53第五十三页,共130页。GPS的运用54第五十四页,共130页。2、现代研究手段(4)地理实验和地理模拟地理实验:通过各种不同探测手段,追踪和了解地理过程的规律;将地理过程人为地以不同方式再现,通过实验对比分析,找出其地理规律。其特点是大面积同时定点综合实验,区别于一般的化学、物理实验。地理模拟是地理实验的一种形式。55第五十五页,共130页。地理实验工作框图人工调控试验实验运用实验方案设计对能流、物流及地表过程观察找出问题的原因实际或理论问题适宜模型建立模型建立空间尺度转换区域分析与区域运用56第五十六页,共130页。57一、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和研究对象

二、地理学的发展历史(一)地理学说的出现(二)古代地理学(三)近代地理学

(四)现代地理学第五十七页,共130页。58(一)地理学说的出现1、中国地理学说的出现“地理”一词最早出现于《周易·系辞上》,有“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之句。唐代孔颖达解释说:“天有悬象而成文章,故称文也;地有山川原隰各有条理,故称理也。”我国第一部以“地理”命名的著作为《汉书·地理志》,奠定了传统政区沿革地理学的基础。第五十八页,共130页。59(一)地理学说的出现2、西方地理学说的出现西方最早用“地理”作为书名的著作是公元前二世纪希腊学者埃拉托色尼(Eratosthenes)的著作《地理学概论》,为西方通论地理学的先声。200年后(公元前64至公元20年),希腊另一位学者斯特拉波(Strabon)写了《地理学》,是西方区域地理学的发源。第五十九页,共130页。60“地理学之父”——埃拉托色尼埃拉托色尼(公元前275一前193)生于希腊在非洲北部的殖民地昔勒尼,曾担任亚历山大里亚图书馆馆长一职,是古代希腊著名的哲学家、诗人、天文学家和地理学家。他在地理学和天文学方面的成就:第一,第一个创用了西文“地理学”这个词汇,并用它作为《地理学概论》的书名。第二,用简便方法丈量地球圆周长。第三,编绘新的世界地图。第六十页,共130页。(二)古代地理学

(上古至公元18世纪)61第六十一页,共130页。62(二)古代地理学(上古至公元18世纪)这一时期的地理学是工业革命之前的农牧业社会的产物,特点如下以描述性记载地理知识为主。地理学内部尚未出现学科分化。各国的地理学基本上是在本国封闭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其内容呈现多元化。分为三个时期第六十二页,共130页。631、上古时期(公元前10世纪前后—公元3世纪)以古代中国和古希腊、罗马的成果最著(1)希腊地理学的根基:吸收埃及几何学、两河流域数学方面的成就,奠定西方地理学中的数理传统。主要成就:地理视野由巴尔干半岛、爱琴海扩大到整个地中海及古代西亚、北非,主要人物希罗多德、亚历山大大帝;地圆说与地动说,代表人物毕达哥拉斯:对地球圆周的测量计算,埃拉托色尼;对地表位置的测定(经、纬网格线的创立),希帕库斯;南北五个气候带的划分,亚里士多德。第六十三页,共130页。1、上古时期(2)罗马承袭希腊文化,其文化本质具有轻理论重实际,轻形式重内容的特点。在地理学上地方地理学和交通地理学比较兴盛,地理志方面很有成就,其代表人物为斯特拉波(Strabon)和托勒密(Ptolemy)。托勒密的著作《大综合论》、《地理学指南》(八卷)。64第六十四页,共130页。1、上古时期(3)中国为地理知识的萌芽和积累时期,最早的地理著作是战国时代的《尚书·禹贡》和《管子·地员》。而东汉班固《汉书·地理志》的出现标志着传统地理学的形成。65第六十五页,共130页。662、中古时期(公元4—14世纪)中国、阿拉伯的地理知识和地理思想有长足的进步;欧洲的地理知识和地理思想则出现了停滞和倒退(1)欧洲:公元395年,日尔曼民族入侵,罗马帝国分裂。地中海文化衰落,欧洲进入由基督教文化占统治地位的“黑暗时代”,封建农业制度盛行,地理科学停滞不前。人们除了对欧洲内陆及北海、波罗的海沿海地方所知较前人广泛外,其世界知识仍不出希腊、罗马时代的范围。地图绘制退化,出现了“TO地图”。第六十六页,共130页。2、中古时期当时的欧洲人相信地球是平的,所有陆地分为欧洲、亚洲、非洲三大洲,当中分隔三者的河流或海洋呈拉丁字母“T”状,而所有陆地则被一“O”形大海所包围。(右下图是典型TO地图的最早印刷例子)67第六十七页,共130页。2、中古时期(2)阿拉伯:公元7世纪,穆罕默德创立了伊斯兰教,阿拉伯帝国由此兴起。其版图北达阿尔卑斯山,南止撒哈拉沙漠,西起大西洋,东至印度洋。其主要成就是促进了东西文化交通的联系。古代阿拉伯地理学的成就:气候学921年,巴尔基搜集了阿拉伯旅行者的气候观察,编成了第一本《世界气候图集》;稍后,马克迪西提出将世界分成14个气候区的方案;地貌学11世纪早期,阿维森纳观察中亚山区,提出褶曲抬升山岳的运动和侵蚀切割地形的均变过程。68第六十八页,共130页。2、中古时期(3)中国这个时期在方志、沿革地理、域外地理、自然地理和地图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成就。如法显的《法显传》、玄奘的《大唐西域记》、郦道元的《水经注》、沈括的《梦溪笔谈》等著作。裴秀提出“制图六体”,正确地解决了地图比例尺、方位与距离等问题。69第六十九页,共130页。703、近古时期(15—18世纪)

地理学处于由古代向近代转变的时期。本时期的重大事件是中国的郑和“七下西洋”和西方的地理大发现。社会背景:文艺复兴和资产阶级的兴起使得地中海商业贸易重新活跃,活字印刷术和航海指南针的发明,促使了新的商业航路的开辟。第七十页,共130页。3、近古时期(15—18世纪)地理大发现是指15—17世纪,欧洲航海者开辟东西新航路和“发现”新大陆的通称,它是地理学发展史中的重大事件。71马可波罗(1254—1324)第七十一页,共130页。3、近古时期(15—18世纪)新航路的开辟1487年—1488年,葡萄牙人迪亚士沿非洲西岸航行,到达南端好望角。1497年—1498年,葡萄牙人达·迦马开辟了从大西洋绕非洲大陆南端到印度的航线。1492年—1502年,意大利人哥伦布在西班牙女王的赞助下,先后四次横渡大西洋,发现美洲新大陆,证实了前人有关地圆的学说。

1519年—1522年,西班牙人麦哲伦及其同伴,第一次完成人类环球航行一周的壮举。72第七十二页,共130页。73第七十三页,共130页。74郑和(1371-1433),本姓马,小字三保,回族,云南昆阳(今昆明市晋宁县)人。1405—1433年曾七次下西洋,历时二十八年,航程万余里。在中东方向,郑和船队最远航行到沙特阿拉伯的麦加城;在非洲方向,郑和船队最远航行到莫桑比克的贝拉港;历经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第七十四页,共130页。75第七十五页,共130页。3、近古时期地理大发现的影响:

①扩大了人们的地理认识。地圆说得以证明,更正了过去错误的海陆分布观念,除了南北极和澳洲以外,世界的轮廓大体明白了。②地理大发现期间,成功地在远程航行中运用了罗盘,并精密地测定了经度,技术的改进和数据的积累导致了地图学的革新,出现了G.墨卡托用投影法绘制的地图集,他因此成为第一个将整个地球表面描绘在平面上的人。76第七十六页,共130页。3、近古时期地理大发现的影响:③通过15世纪末到18世纪的地理探险和发现,出现了一些学术价值较高的地理著作。德国B.瓦伦纽斯的《普通地理学》首次将地理学领域区分为专论和通论两大部分,前者描述地区特征,后者揭示全球性法则77第七十七页,共130页。(三)近代地理学

(19世纪—20世纪50年代)78第七十八页,共130页。79(三)近代地理学(19世纪—20世纪50年代)近代地理学是同工商业社会相适应的知识形态。它的特点是以对地球表面各种现象及其关系的解释性描述为主体;其逻辑推理和概念体系渐趋完善;学科日益分化,学派林立。德国为近代地理学的发源地,较早受其影响的是法、英、俄、美等发达国家,然后受影响的是不发达国家,包括中国。第七十九页,共130页。1、近代地理学的奠基者80

洪堡(1769—1859)

李特尔(1779—

1859)第八十页,共130页。1、近代地理学的奠基者洪堡为自然地理学和植物地理学的创始人。他半生游历半生著述,足迹遍欧洲和南北美洲。他的主要著作有两部:

《新大陆热带地区旅行记》(30卷),是新大陆自然、经济和政治的第一部百科全书和拉美北部的第一部区域地理著作;

《宇宙论》,他提出世界年均温等值线图和大陆性概念、以及植物纬向水平地带学说,是地理学的重要理论著作。81第八十一页,共130页。1、近代地理学的奠基者李特尔是近代地理学中人地关系的最早阐发者和人文地理学的创始人。他对区域的开创性见解,集中于19卷的《地学通论》中,该书确定了区域的概念和层次。他还认为地理学的基本概念是差异性中的一致性,从而导出这门学科的两个基本部分:系统地理学和区域地理学。82第八十二页,共130页。2、地理学专业在大学里的确立1874年德国首先在大学里设立具有教授头衔的学者们领导的地理学系,标志着新地理学的开创。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大量设立地理系,地理学开始成为一个职业领域。83第八十三页,共130页。3、地理分支学科的形成与发展近代地理学是继地质学、人类学之后,作为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开始发展的。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出现了各分支学科的分化,在气象学、海洋学、土壤学等独立发展后,一些地理学家强调区域或景观的方向,另一些学者则推行了人文化运动,使地理学的人文分支蓬勃发展。20世纪30年代以后,地理学逐渐向参与经济工作过渡,西方的应用地理学和苏联的建设地理学应运而生。84第八十四页,共130页。3、地理分支学科的形成与发展洪堡:自然地理学、植物地理学;德国F.von李希霍芬、法国E.de马东:自然地理学美国W.M.戴维斯和德国W.彭克分别创立侵蚀轮回学说和山坡平行后退理论,标志着地貌学的建立;奥地利汉恩的《气候学手册》、俄国.沃耶伊科夫的《全球气候及俄国气候》和德国W.P.柯本的世界气候分类,为气候学奠定了基础;85第八十五页,共130页。3、地理分支学科的形成与发展英国A.R.华莱士对世界动物区划的划分为动物地理学奠定了基础;俄国道库恰耶夫的土壤地带性学说等为土壤地理学奠定了基础;李特尔和德国F.拉采尔建立了人文地理学;拉采尔的国家有机体说、英国H.J.麦金德的陆心说和美国I.鲍曼的民族自决论,为政治地理学奠定了基础,等等。86第八十六页,共130页。李希霍芬(F.von)87德国地理学家、地质学家。1833年5月5日生于卡尔斯鲁厄,1905年10月6日卒于柏林。长期从事实地考察,对地理学方法论和自然地理学研究作出重要贡献。1868—1872年间在加利福尼亚银行和上海西商会支助下多次到中国考察旅行,经历了绝大多数省区,调查了地质、矿藏、黄土、海岸性质与构造线分布等。第八十七页,共130页。李希霍芬(F.von)主要成就:1886年出版的《研究旅行指南》,他系统地叙述了野外考察、收集资料和制图等一系列方法;第一次系统地论述了地表形成的过程,对地貌进行了形成过程分类;还研究了土壤形成因素及其类型等。1877—1912年撰写出版的《中国》(5卷,附地图集2卷)一书,是第一部系统阐述中国地质基础和自然地理特征的重要著作,并创立中国黄土风成的理论。他培养出许多地理学家,如斯文·赫定、S.帕萨尔格和O.施吕特尔等,对近代地理学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88第八十八页,共130页。彭克(Penck)89德国地理学家、地质学家。1858年9月25日生于德国的莱比锡,1945年3月7日卒于布拉格。1878年毕业于莱比锡大学地质系,后受F.von李希霍芬影响专攻地理学。致力于自然地理学,特别是地貌学的研究。1906—1926年任柏林大学地理学教授、并兼任由他创立的柏林大学海洋地理研究所首任所长,1917年任柏林大学校长,1910—1930年间曾先后3次任柏林地理学会会长。

第八十九页,共130页。彭克(Penck)主要成就:首创“地表形态学”一词,著有《地表形态学》(1894)一书,探讨了地表形态的起源、形成过程以及各个区域内各相似形态的地理位置与组合情况。研究了阿尔卑斯山冰川周期变化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在其学生E.布吕克纳的协助下,撰成《冰川时期的阿尔卑斯山》(3卷,1901—1909),将阿尔卑斯山的第四纪冰川时期划分为三个间冰期和四个冰期,创立了第四纪冰川地层学。这是他对冰川学和第四纪地质学的重要贡献。90第九十页,共130页。戴维斯(Davis)91美国地理学家、地质学家,美国地理学奠基人。是美国地理学家协会(AAG)的发起人之一,曾任美国地理学家协会主席和美国地质学会(AGI)会长。

1889和1890年,戴维斯先后发表《宾夕法尼亚的河流和河谷》《新泽西北部的河流和河谷》两篇论文,提出侵蚀轮回学说,用发生学观点解释地貌的发生和发展,推动了地貌学的发展,并产生广泛影响。第九十一页,共130页。柯本(Kppen)92德国气象学家。以研究气候分类法和世界气候区划著名于世,1900年提出“柯本气候分类法”,并被广泛采用。重要著作有《气候学》第一卷《普通气候学》(1906),《地质时代的气候》(1924)(和A.L.韦格纳合著),《气候学手册》五卷(1930—1940年分卷出版,和R.盖格尔合编)。此外,还和H.希尔德布兰松等合编《云图》(1890),这是希尔德布兰松等所著《国际云图》的先导。

第九十二页,共130页。93柯本以植被分布为基础,以气温和降水量为指标,将全球气候分为5个主要气候型,每一主要气候型再按降水季节分配、夏热或干旱程度,分成若干副型。第九十三页,共130页。道库恰耶夫(B.B)94俄国自然地理学家、土壤学家。最早提出土壤是在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5种因素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历史自然体的概念,创立成土因素学说;提出土壤剖面研究法和土壤制图方法;以土壤发生学观点进行了土壤分类,并划分出俄国的主要土壤带,建立土壤地带性学说,是土壤地理学的奠基者、土壤发生学派的主要创始人。主要著作有《俄国的黑钙土》(1883)和《关于自然地带学说》(1899)等。第九十四页,共130页。拉采尔95德国人文地理学家。1844年8月30日生于卡尔斯鲁厄,1904年8月9日卒于阿默兰。1886年接替F.von李希霍芬,任莱比锡大学地理学教授。他致力于研究人类迁移、文化借鉴和人地关系,是人文地理学的奠基人之一。

第九十五页,共130页。拉采尔主要成就:《人类地理学》(2卷:1882,1891),第1卷主要探讨各种自然特征对历史发展的影响;第2卷主要论述了人类的分布和迁移。该书全面叙述了人文地理学,并把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应用到人类社会中去。96第九十六页,共130页。拉采尔1897年著《政治地理学》,把国家比作有机体,认为国家是地球表面上具有确定的组织和生命分布的人类集团。强大的国家为了生存必须要有生长的空间。第一个系统说明了文化景观概念,认为文化景观是人类时期的历史面貌的写本,主张对田地、农庄、村落、市镇及道路进行分类,以便了解其分布、现有的相互联系和历史起源。97第九十七页,共130页。麦金德(Mackinder)98麦金德。(1861年—1947)英国地理学家,英国近代地理学的主要奠基人。1904年在英国皇家地理学会(RGS)作题为《历史的地理枢纽》的讲演,提出陆心说(即心脏陆地说)。麦金德是第一个以全球战略观念来分析世界政治力量的人,陆心说曾产生很大的影响。他对推动英国大学地理教育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第九十八页,共130页。4、形成了3种传统和3个学派(1)生态传统与环境学派环境决定论代表人物是德国F.拉采尔,主要著作《人类地理学》、《政治地理学》拉氏学生、美国E.C.森普尔女士在20世纪初系统地阐述了环境对人类的支配作用。另一个美国地理学者E.亨廷顿著有《文明与气候》和《人文地理学》,详述了气候决定论。99第九十九页,共130页。(1)生态传统与环境学派人地相关的可能论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E.维达尔·白兰士及其弟子J.白吕纳。其名言是“环境虽足以影响人类之活动,人类亦有操纵与征服环境之能力”。生态调节论其宣扬者是美国H.H.巴罗斯,他认为地理学应该人文化,成为人类生态学,并是地理学用生态方法参与实际工作的开创者。100第一百页,共130页。1011845年——1918年法国地理学家,法国近代地理学的创建人。

维达尔-白兰士致力于人文地理学和区域地理学研究,认为地理学家的特殊任务是阐述自然和人文条件在空间上的相互关系。提出“可能论”的人地相关论点,认为自然环境提供了许多可能性,而环境的利用取决于人的选择。他坚持地理学研究应该集中在个别区域上,认为地理学家的主要贡献在于划出有用的自然区域或地区。

维达尔-白兰士的地理思想一直受到法国地理学家的推崇,被誉为“维达尔传统”。他长期任教,培养了许多地理学人才,形成具有特色的法国地理学派。

第一百零一页,共130页。4、形成了3种传统和3个学派(2)描述传统与区域学派区域学派的首倡者是德国A.赫特纳,继承者是美国R.哈特向。20世纪初,李希霍芬及其弟子赫特纳提出了地理学的核心应是区域研究。根据赫氏观点,哈特向分别于30年代末和50年代写了《地理学的性质》和《地理学性质的透视》两本专著,认为地理学研究地球表面的地域分异特征,部门地理学是起点、区域地理学是终结。102第一百零二页,共130页。4、形成了3种传统和3个学派(3)综合传统与景观学派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德国O.施吕特尔提出景观学说,认为地理学的中心是对可见景观的研究,景观是一个区域结合的外貌单元,其中“可以感觉到的”具有地域意义的自然和人文现象,共同形成一种独特的结合。20年代中期,美国C.O.索尔发表著名论文《景观的形态》,把景观看作地表的基本单位。他认为景观由两部分叠加构成:自然景观,即一地区在人进入前的原始景观;文化景观,即被人所改造过的景观。103第一百零三页,共130页。(四)现代地理学

(20世纪60年代以来)104第一百零四页,共130页。105(四)现代地理学(20世纪60年代以来)1、理论革命与计量革命主要学派:美国的华盛顿学派、英国的剑桥学派、瑞典的隆德学派。特征:方法论上接受逻辑实证主义的方法论。强调定量研究、模型分析。认为地理学是空间科学。第一百零五页,共130页。(四)现代地理学2、行为革命(1)行为革命的产生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地理学家对逻辑实证主义主导的计量革命重新审视和思考,不少地理学家将注意力转向行为与空间、环境关系的研究。行为革命源自美国,主要代表人物有奥尔逊、哈维、沃尔帕特、哈格斯特朗、段义孚等。106第一百零六页,共130页。2、行为革命(2)地理学中行为的研究从研究内容上看,行为地理研究主要包含两大方面,一是研究人对空间环境的认知,二是研究人的行为与空间环境的关系。前者有认知地图研究、认知过程研究,如格尔德的认知过程模式,段义孚的空间经验等。后者主要包括消费行为地理、区位决策行为、空间移动行为等。107第一百零七页,共130页。(四)现代地理学3、生态思潮(1)产生的背景20世纪70年代是人类对与环境关系的飞跃性认识时期。(2)地理学中的生态思潮人类生态学思想景观生态学研究建设地理学思潮108第一百零八页,共130页。(四)现代地理学4、统一地理学、大地理学思潮钱学森的地理科学思想地理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跨学科的科学,有统一的研究对象即地球表层。但地理学不是一个单一的学科,也不是一个简单的边缘学科,而是跟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并行的一个新的科学技术大部门,是一大科学体系,具有基础理论、应用理论、应用技术三个层次。地理科学思想是中国科学家对现代地理学发展做出的理论贡献,是对地理学更高层次的概括。109第一百零九页,共130页。110二、地理学的发展历史

三、地理学的热点及前沿研究(一)全球变化及区域响应研究(二)自然资源保障和生态环境建设研究(三)区域可持续发展(四)地球信息科学和“数字地球”研究第一百一十页,共130页。111(一)全球变化及区域响应研究全球变化研究是20世纪80年代国际学术界为迎接人类所面临的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而设计和实施的研究计划,是人类历史上最为庞大的超级科学计划。全球变化研究目前由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IHDP)、生物多样性计划(DIVERSITAS)等4个正在执行的研究计划组成,每个计划包含有一系列核心计划和交叉计划。第一百一十一页,共130页。(一)全球变化及区域响应研究研究学科涵盖大气、海洋、地理、地质、地球物理、环境、生物、生态、能源、人口、经济等诸多学科。设计了一系列数据观测与采集系统,主要有:地球观测系统(EOS)、全球气候观测系统(GCOS)、全球海洋观测系统(GOOS)、全球陆地观测系统(GTOS)、全球环境监测系统(GEMS)、全球环境调查系统(GOES)等。全球变化及其区域响应涉及古地理环境演变、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减轻自然灾害、典型区域环境定位研究以及全球环境变化的对策等众多领域。112第一百一十二页,共130页。113(二)自然资源保障和生态环境建设研究水资源、土地资源和生物资源是地球人类家园支撑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源总量有限,并且人口仍在增长,随着经济对自然资源的压力进一步加大,如何保护自然资源,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成为

重大研究课题。研究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之间,不同区域的资源与环境之间,特别是人类活动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揭示自然资源的时空变化规律并评估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环境效应,阐明人类经营活动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其调控机制和对策。第一百一十三页,共130页。114(三)区域可持续发展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了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纲领《21世纪议程》。可持续发展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目标,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手段,而人地关系的协调需要从全球、国家和地区等不同尺度和层次上进行。人口、经济发展、资源、环境和生态等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无不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不同的地域,其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的内涵也不同。区域尺度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是地理学更能发挥优势的领域。第一百一十四页,共130页。115(四)地球信息科学和“数字地球”研究地球信息科学是地球系统科学、空间技术和信息科学等交叉、融合的产物。它以信息流为手段研究地球系统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人流的运动状态和方式。由于地球信息科学的多学科性,它能够为地球系统中许多研究领域的综合、大型地学问题的解决和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以至于全新的研究和解决方案。地球信息科学的形成和发展,标志着信息时代地球科学的研究方向,有着广泛的社会需求。第一百一十五页,共130页。(四)地球信息科学和“数字地球”研究“数字地球”的核心思想是用数字化手段,整体性地研究解决地球问题和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资源。它不仅为地球可视化提供平台,而且为地球科学实验提供一个基本模型框架。利用这个框架,可以重演地球整体各圈层的演变与相互作用的历史、评价现状、预测未来。116第一百一十六页,共130页。117三、地理学的热点及前沿研究

四、地理学发展面临的挑战和主要问题(一)研究对象的复杂性难以精确定量描述(二)人地关系变化速度超过人类辨识与预警能力(三)地球表层系统的模糊性与科学价值精确性的矛盾(四)地理学的多功能与多功能的其它学科的竞争第一百一十七页,共130页。118(一)研究对象的复杂性难以精确定量描述整个地球表层演化过程、规律和特征是无数微观、中观、宏观变量协同、拮抗、伴生、交叉、重叠等等的产物。地球表层系统因子和变量的数目无法确定和计量,由无数因子和变量构成的表层系统精细的结构和功能更难辨识。地球表层系统过程的动态性不只是一个或几个变量或因子的变化,而是无数个变量和无数个因子时时刻刻的变化,其中包括渐变、突变等过程。变化的机制,不同因子和系统层次变化之间的关系、变化的速度、变化的表达等等,都超越现代科学各领域的研究难度。第一百一十八页,共130页。(一)研究对象的复杂性难以精确定量描述地球表层系统是自然系统与人类系统的综合。需要用两种不同的方法、理论去解释和研究。即使地理科学拥有现代各门科学的最新方法,也只能了解、阐明地球表层系统局部的较粗略的问题,深化、精确的研究只能寄希望于未来,逐渐开拓。119第一百一十九页,共130页。120(二)人地关系变化速度超过人类辨识与预警能力人类社会经济、科技越发达,人类系统变化越快,其中人类的价值观、行为模式变化越快,突发性、不确定性越大,未来的变化方向越变幻莫测,其对自然系统的影响与后果也越难把握。地理科学对人地系统变化感应的滞后和对未来预测难度的增加,将是21世纪面临的另一重大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