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_第1页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_第2页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_第3页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_第4页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文化常识1.了解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幼年丧父,大约30岁时开始从事私人讲学。曾出任鲁国中都宰,后升任司空、大司寇。50多岁离开鲁国,带领弟子周游列国。68岁回到鲁国。晚年致力于教育和对古代文献的整理,相传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撰《春秋》。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后世影响:孔子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拓展:天之木铎:让上天都为之骄傲的宣扬教化的人或政教。天帝授予儒圣·孔丘的乐器。木铎有两层含义:其一是以木为舌的大铃,铜质。古代宣布政教法令时,巡行振鸣以引起众人注意;其二是比喻宣扬教化的人。出处:《周礼·天官·小宰》:“徇以木铎。”;《论语·八佾》:“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徇:巡行示众。(回顾:有来招降者,芾杀之以徇。——《宋史▪李芾传》)徇铎,意思是振铎以警众。天之木铎具有着以奏响五音之乐来支配五行的力量,最大程发挥之下,甚至能将世界的一角粉碎,然后重塑为理想中的姿态。木铎,木舌金铃。据说在夏商周时期,一些政要官员在巡视各地的时候,摇动木铎,既以宣达政令,又进行必要的采风。“铎”起源于夏商时期,原本是一种器具以金属为框。其中,以金为丸舌者称“金铎”,以木为丸舌则称“木铎”。金铎为武,在古代用以指军队;木铎为文,指宣扬教化。当时孔子作为天下教师第一人,以木铎自况。之后木铎就用以形容教师。由于孔子弟子遍天下,贤者七十二,当时孔子就被天下之人赞誉为“天之木铎”。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份子。虽中国没有形成以某个宗教为中心的文化,但几乎历朝历代,都繁衍着儒学传统,使之融入我们中华人民的骨血。】2.了解孔子思想: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礼”。①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祭、餮tiè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后继周者,虽百代可知也。”(《论语·学而》)似乎周礼是千秋不变的规范。晋国铸了刑鼎,他尖锐地反对,说:“晋其亡乎,失其度矣。”【拓展:冠——冠(笄)之礼:古时汉族的成丁礼,为男子冠礼,女子笄礼。经书记载,实行于周代。按周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然天子诸侯为早日执掌国政,多提早行礼。传说周文王十二岁而冠,成王十五岁而冠。古代冠礼在宗庙内举行,日期为二月,冠前十天内,受冠者要先卜筮吉日,十日内无吉日,则筮选下一旬的吉日。然后将吉日告知亲友。餮tiè:贪财为饕,贪食为餮。刑鼎:是铸刻法律条文的鼎。“刑”指法律条文。“鼎”指古代三足两耳的炊器或礼器,多用青铜制成。春秋晋国大夫赵鞅和荀寅继郑国子“铸刑书”之后,于公元前513年(周敬王七年),把前执政范宣子制定的成文法全文铸在鼎上公布。史称“刑鼎”。晋国当时是诸侯国,却铸了国家才能有的大鼎,于是一向守礼的孔子就说了这句话。】②孔子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他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合乎“礼”的等级制度。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跏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拓展: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齐景公问孔子如何才能治理好国家。孔子说:“君主要谨守君道,臣子要谨守臣道,父要尽父道,子要尽子道。”景公说:“讲得好呀!假若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即使有粮谷,我能吃得上吗?此问答发生的历史背景据《史记》记载,应该是发生在公元前516年前后,孔子这一年36岁。齐景公于公元前547年-公元前490年在位,姜姓,吕氏,名杵臼,齐灵公之子,齐庄公之弟。孔子适齐,正是齐景公纳卫受鲁,奋发图强的阶段。对于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回答的虽然简洁,但是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理念,也得到了齐景公的高度评价。当时齐国上大夫是齐国历史上有名的政治家晏婴,史称晏子,非常不认同儒家的政治观念,劝说齐景公不要给予孔子封地,也就没有接受孔子的治国理念。“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句话被认为是孔子政治理念的精髓,也是后世儒家被批判的罪证之一。孔子所在的春秋时代,被他视为“礼崩乐坏”的时代,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臣弑君,子弑父的事情在贵族阶层屡见不鲜。孔子一生致力于复周礼,提倡“克已复礼”,倡导的就是亲其亲、长其长,承认社会中等级的存在,每个人都应该拥有自己的权利,同时也必须履行自己的义务。而且在孔子的这种观念中自然也就生成了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兄良弟悌的主张。】③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论语·颜渊》记载:“颜渊问仁。子日:‘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又问“克己复礼”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④在伦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张仁。孔子的“仁”的基本精神是教人根据周礼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他的“仁”一般不包括劳动者。孔子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论语·宪问》)曾子以忠、恕,二字概括“仁”的涵义,是比较接近原意的。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⑤在教育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⑥在品德方面,他主张“宽、耻、信、敏、惠、温、良、恭、俭、让”等。3.了解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十分丰富,主要有仁、义、礼、智、信、忠、孝、悌等。仁:仁爱。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了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深远。义:原指“宜”,即行为合于“礼”。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思想、行为的道德准则。义有君子义与小人义之分,君于义大我,小人义小我。大我,为大众、为社会也;小我,撮伙俪党也,今所谓“哥们儿义气”也。礼:是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属政治与伦理范好,是符合统治阶级整体利益的行为准则。智:同“知”,属孔子的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基本范畴,指知道、了解、见解、知识、聪明、智慧等,主要涉及知的性质、知的来源知的内容、知的效果等几个方面。信:指待人处事诚实不欺、言行-致的态度。孔子将“信”作为“仁”的重要体现,是贤者必备的品德。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认为忠表现为与人交往中的忠诚老实。孝:不仅限于对父母的赡养,更应着重于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认为如果缺乏孝敬之心,赡养父母也就视同于饲养犬马乃不孝。悌:指对兄长的敬爱之情。孔子非常重视悌的品德,其弟子有若根据他的思想,把悌与孝并称,将其视作“为仁之本”。4.了解《论语》《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合称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义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章”指诗文、歌曲的段落。《论语十二章》,即从《学而》《八佾》《里仁》《雍也》《泰伯》《子罕》《颜渊》《卫灵公》《阳货》九篇中选了十二章,包含孔子独白、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等不同形式的内容。体式上:(1)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2)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它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3)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内容上:以教育为主,也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东汉时,《论语》被列为“七经”之一,(七经:《诗》《书》《礼》《易》《春秋》《论语》《孝经》)。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旧注本有《论语注疏》(三国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和宋朱熹的《论语集注》,清刘宝楠《论语正义》,今注本有杨伯峻《论语译注》等。写作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大变革时期。面对这样的乱世,知识分子纷纷思考救国救民、解决社会矛盾的方针、路线。他们各自的想法大不相同,于是形成了不同的学说、流派。除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之外,还出现了道家、墨家、法家等不同的流派。这些流派之间相互批评,展开了激动人心的学术争鸣,“百家争鸣”的局面就此出现。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是“百家争鸣”中最重要的学术流派之一。诵读感悟齐读听读课文,明确字音八佾(yì)文质彬彬(bīn)迩之事父(ěr)譬如(pì)子罕(hǎn)未成一篑(kuì)文本探究【思考1】研读第一章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活动一:解释红字词语并翻译句子①食:动词,吃饭②敏:勤勉③就:看齐;接近;靠近;趋向④而1:表并列 而2:表顺承⑤有道:有才艺或者有道德的人释义: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敏于事而慎于言:状语后置,“于事敏而于言慎”。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安贫 就有道而正焉——乐道活动二:问题探究孔子认为君子“好学的标准是什么”?君子要安贫乐道,克制物欲,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质方面。做到“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排除干扰)、“敏于事而慎于言”(实践锻炼),“就有道而正焉”(虚心请教)才算达到“好学”的要求。2.概括主题。从“好学”的标准出发,讲的是君子日常行为的准则。孔子认为,君子要善于抵制过分的物欲,要尽可能地把精力用于追求理想和真理上。人活着不仅仅为了求得饱暖安逸,还应该有一种对理想的追求精神。通过不断地去接近有道之人来匡正自己。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司马光的《训俭示康》如果节俭就少贪欲,有地位的人如果少贪欲就不被外物役使,可以走正直的路。没有地位的人如果少贪欲就能约束自己,节约费用,避免犯罪,使家室富裕。例子:战国时期,各国纷争。西方秦国力量渐强,打败了战国初年的强国魏国,山东六国都感到恐慌,于是采用了苏秦合纵的政策。洛阳人苏秦,少有大志,努力攻读文献,一心要干出番大事业来。他曾想见周天子,但无人推荐。到秦国见秦惠文王,被客客气气地回绝了。在秦国碰钉子后,还给秦惠文王写信,仍旧不理他。苏秦在秦国住了一年多,盘缠也花光了,只好穿着破旧的衣服回了家。苏秦狼狈的样子回到家后,遭到父亲狠狠地一顿训斥。妻子坐在织布机前,头也不抬,嫂子不给他做饭,一家人不理他。一心想干一番事业的苏秦,决心努力学习兵法,认真揣摩天下大事,日夜苦读。当夜里苦读,累得睁不开眼时,用锥子在大腿上扎一下。甚至把头发扎起来,用绳拴到屋梁上。打瞌睡时头向前一动,头发就痛,来了精神。这样“头悬梁、锥刺股“地苦苦用功一年多,熟读了兵法,把各国的形势揣摩透以后,又出去了。苏秦先到燕国,又到赵、魏、魏、齐、楚六国,向他们大讲联合抗秦的好处,建议成立一个组织,共同对付秦国,这个活动叫“合纵”。公元前333年开会时,他自己当上“纵约长”,同时挂上六国相印。苏秦的奋发行为,告诉人们:要想干成点事业,就不要怕艰苦,不要讲吃、穿等生活条件,正如孔子所说的一样。儒家的特点是积极入世,努力治世,以天下为己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完成这样的大事业,就要具备一种艰苦奋斗的精神,克服困难的勇气。孟子说“天之降大任于斯人也”,就要从各个方面锻炼他、磨练他、考验他。只有不怕苦、不怕累、奋发图强,才能干出大事业来,那种只知养尊处优,不耐艰苦,蜗居到安乐窝里的人,是干不成什么大事的。3.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以具体的行为要求来说理,深刻而平实。小结:君子应重精神轻物质【解读】本章讲的是君子的日常言行的基本要求。孔子认为,作为一个君子,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他在工作方面应当勤劳敏捷,谨慎小心,而且能经常检讨自己,请有道德的人对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不去追求物质享受,不贪图安乐,把注意力放在做有意义的事情上面,追求真理。既有勤奋的精神,又有高明的方法,才可以算作是热爱学习。这是孔子对学生的教诲,也是孔子一生求学精神的真实写照。孔子认为,君子要善于抵制物欲,要尽可能地把精力用于追求理想和真理上。人活着不仅仅为了求得饱暖安逸,还应该有一种对理想的追求精神。有了这样的理想,就不应再沉溺于物质的欲望,要有克制自己的能力,把对物质的追求提升为对真善美的追求,以及精神的独立上来。这样就不会去计较私欲得失,蝇营狗苟,而会敏于事而慎于言,使自己的内心清澄,去接近有道之人来匡正自己。【名家解读】孔子的学说还有一个值得我们注意的地方:人格的重视。孔子不但希望每一个人能够生存,还希望他能够好好地生活。因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在于人有道德的或精神的生活,而禽兽只有生物的或物质的生存。要发展人性,政治家不但要使人民丰衣足食,还要培养他们的人格,使他们都能修身立德。《大学》所说“自天子以至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是孔子一个基本的主张。——萧公权《孔子政治学说的现代意义》【思考2】研读第三章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活动一:解释红字词语并翻译句子①朝、夕: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②闻道:知道、懂得,得知。释义:早晨得知真理,要我当晚死去,都可以。闻①<v>听说;得知。《殽之战》:“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②<v>听见;听到。《木兰诗》:“不闻机杼声,惟闻闻女叹息。”

③<v>报告;上报。《童区寄传》:“愿以闻于官。”④<v>闻名;传扬。《出师表》:“不求闻达于诸侯。”

⑤<n>名声;名誉。《论语》:“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⑥<n>见闻;知识。《屈原列传》:“博闻强志,明于治乱。”活动二:问题探究1.如何理解“朝闻道,夕死可矣”中的“道”?这里的“道”不是一般的“道理”“事理”,而是特指儒家的“仁义之道”。从对待“道”的态度出发,讲明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言简意赅,突显对了解“仁义之道”的重视。小结:执着于真理。这一段话在后世常常被追求真理的人所引用。真理,是每个仁人志士矢志不渝的追求目标,哪怕要付出生命的代价。人类之所以有别于动物,在于人类能认识世界,能掌握自然规律,并能利用掌握的规律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服务,所以“闻道”很重要。领悟了生活的真谛、宇宙中的真理,纵然朝闻夕死,亦会觉得心满意足,不虚此生,否则纵然高寿八百年,不得闻道,亦枉然为人。【思考3】研读第五章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活动一:解释红字词语并翻译句子①贤:形容词用作名词,贤者,有贤德、有才华的人。②齐:与......看齐。③内: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心里。④省:<动>反省;检查。《劝学》:“君子博学而参省乎己。”释义: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活动二:问题探究1.本章中体现的孔子道德修养的方法是什么?见贤思齐。见到强于自己的人,要向他学习,努力向他看齐;见到不如自己的人,要反省自己哪些地方还有欠缺。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完善自己。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通过辩证的分析对待“贤”与“不贤”的态度与做法,点明了人不断前进的方法。小结:君子要善于反省,见贤思齐。省心向善去恶自我反省是道德修养的一种方法,经常反省自己,可以去除心中的杂念,理性地看待自己,快速地改掉自己的缺点,完善自己的道德境界。《论语·为政》篇中提到,曾子每日“三省吾身”,在此孔子又提出了“见贤思齐,见不贤内自省”的修养方法,就是为了说明在一个人完善自己的人格和学问,提高道德修养的过程中,自省的重要作用。在人的一生中,重要的不是你能做出什么伟大功业,而是能否战胜自己。战胜自己,就是促使自己内心向善力量的增长,去除心中的不良念头,塑造和重建自己的人格,而要做到这一点,没有自省是办不到的。自省的方法很多,比如慎独和曾子的三省吾身,这两个方法都注重内在的感悟。而孔子这里提出的方法则是由外而内,避免了独坐枯思可能带来疲倦和迷茫,从而使自省变得生动和活泼起来。据史载,苏轼在年少的时候,他的母亲程氏教他读《后汉书》。当读到《范滂传》的时候,苏轼为范滂母子大义凛然的精神感动,就问自己的母亲说:“如果有一天,我做官成了范滂,那母亲将如何呢?”程氏回答说:“你要是能像范滂一样为国尽忠,我难道不能像范滂的母亲那样吗?”范滂是东汉名士,因清廉正直而得罪权贵。第二次党锢之祸时,十常侍诬陷范滂,下令将他逮捕。许多人劝范滂逃走,不少地方官甚至有意纵放。但是,范滂的母亲却劝他学习李膺,慷慨赴义(“子伏其死而母欢其义,壮矣哉。”)。苏轼母子这番对话,就是典型的见贤思齐。也正因为有这样向善自省的修为,苏轼后来才成为一代贤士。见贤思齐,是寻找一个进德修身的人生榜样;而见不贤内自省,则是找一个反面典型。以正面形象作指引,以反面教材作镜鉴,不失为自我修养的捷径。其实,一个人起点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积极进取的精神;人有缺点或者过失也不可怕,可怕的是满身错误而不知。面对我们自己的种种不足或过失,如果能够正视它、改正它,就没有什么可担忧的了。正如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所说的那样:“追悔可耻的行为就是对生命的拯救。”什么叫追悔,说白了就是正视自己的错误、进行自我反省。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非但不能自省,还自欺欺人,觉得都是别人的过错,自己只是受到了牵连而已。对于这种人而言,他们很难会正视自己的错误,更不希望有人将他的缺点给揭露出来。对于别人的批评,大多会采取文过饰非,一副无所谓的态度,这就像已经发现了堤坝上的裂缝,却不进行修补,只是在上面涂上一点水泥将缝隙掩盖住。从表面上看,堤坝仍是完美无缺的,但在洪水猛烈地冲击下是坚持不了多久的。【思考4】研读第八章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活动一:解释红字词语并翻译句子①譬:比喻,比方②篑:盛土的筐子。③止:停下来④平地:填平洼地⑤覆:v翻;翻转过来。《鸿门宴》:“樊哙覆其盾于地。”回顾:v覆没。《六国论》:“至于颠覆,理固宜然。”释义: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又好比平整土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心继续,还是要自己去干的。”譬①<动>打比方;比喻。《察今》:“譬之若良医,病万变,药亦万变。”

②<动>明白;领悟。《后汉书?鲍永传》:“言之者虽诚,而闻之者未譬。”活动二:问题探究1.本章重点强调了什么道理?从人的主观性的角度出发,强调不论做事还是为人,贵在持之以恒,功亏一篑也好,持之以恒也罢,关键都在于自己。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运用比喻和散句,说理生动自然。小结:君子做事要持之以恒做成任何一件大事,都需要一个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过程。不管是学习也好,修养也罢,抑或是追求成功,除了有明确的目标以外,还要懂得坚持。只有坚持不懈地学习,才能积土成山,最终达于成功。否则,就会前功尽弃,功亏一篑。在本章中,孔子运用“堆土成山”与“填土平地”这两比喻,说明了功亏一篑与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而且,他还一再鼓励自己和学生们,无论是做学问,还是为人处世,都应自觉自愿地坚持下去。如若半途而废,只会前功尽弃,留下终身遗憾。学问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历代智者通过不断追求与探索所得,具有深刻的理论性和永恒价值,学习、理解和把握这些学问,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若想领悟其中的奥妙,就得怀着持久钻研、锲而不舍的精神,方能取得成功。譬如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当年他在研究“哥德巴赫猜想”时,不仅遭受到了无尽的讽刺与挖苦,同时还要忍受着身体上的病痛。但他没有放弃,在狭小的房间里,仅凭着一盏昏暗的煤油灯和一支笔,他坚持了下来。在耗尽了几麻袋的草稿纸后,他最终完成了研究,创造了一个震惊世界的奇迹。不仅在做学问方面如此,对于其他事情也同样适用。愚公为了打开通道,就率领家人进行移山。但这在智叟的眼中,根本就是一件无法完成的任务。可是,愚公却坚守着“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的信念,相信自己坚持下去,定能搬走大山。后来,愚公的精神感动了神明,在他们的帮助下,成功移走了两座大山。与做学问和做事相比,孔子更看重的其实是提高个人修养,他的这个比喻也是强调修身进德,要持之以恒,不可须臾停步。提高修养要比做一件事难得多,也比做学问难得多,因为道德的提高没有止境。漫漫人生路,不知何时才能达于仁境,这种感受很容易让人懈怠。所以,有的人刚刚起步,便因看不到目标放弃了;有人走到半道,因为坚持不住放弃了,真正像孔子那样,修成纯粹美德的没有几人。从这个意义上说,追求仁道的人生路,很像西天取经的唐三藏,途中有何止九九八十一难。不要说心起恶念,即便是一念偏私,也会有损道德。在外人面前做得再好,在暗室心生邪念,也是不道德。通常,大家说起修养来总是轻飘飘的,不知何其难哉。孔子之所以说仁道难修,原因盖在于此。通观《论语》,被他认可达到仁境的,也只有尧、舜、禹、文王、周公数人而已。在强调贵在坚持的同时,孔子的话还有另外的用意。其中“止,吾止也”“进,吾往也”是在提醒我们,是否追求仁道、坚持不懈,主动权完全在自己手里,最根本的还是我们自己,与他人毫无关系。儒家强调“我命在我不由天”,便关注人的这种自主性。贵在坚持的道理很简单,只是能够做到的人少之又少。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人,他们在行动之初,总是雄心勃勃,一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模样。可是,当他们稍遇阻挠之时,其信心就立刻动摇起来,往往会半途而废,令之前的努力全都化为泡影。究其根本,还是因缺乏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决心所致。因此,无论做任何事情,只有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不畏艰苦,才能有所收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只要能够坚持下来,就是成功。小结:学习态度——谨言慎行、追求真理、自我反省、锲而不舍第二课时【思考5】研读第二章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活动一:解释红字词语并翻译句子①而:表假设,如果②如礼何:怎样对待礼呢?如……何:对待……怎么办;把……怎么办释义: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会怎样对待礼制呢?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会如何对待乐制呢?回顾:如(至于)其礼乐,以俟君子。活动二:问题探究1.本章中孔子是如何看待“仁”和“礼”的关系的?礼乐制度的角度出发,点明“仁”的核心价值地位。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现,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强调必须有仁的根本,才能够叫行礼乐。孔子认为仁是礼、乐的基础,礼、乐是仁的表现,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割。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以回环往复的叠句造势,突出“仁”在礼乐中的重要性。小结:阐明仁和礼乐的关系礼、乐的核心与根本是仁,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仁是孔子学说的中心,它来自固有的道德,是礼乐所由之本。礼讲谦让敬人,乐须八音和谐,无相夺伦。一个人没有仁的本质,则无谦让敬人、和谐无夺等美德,即便行礼奏乐,也不具有实质意义。所以,人而不仁,礼对他有什么用?人而不仁,乐对他有什么用?这里即是说不仁之人,是用不了礼乐的。在仁与礼的问题上,孔子的思想很明确:仁礼并重,但仁本礼用,仁先礼局。而历代的统治者却常常有意歪曲孔子的意思,他们只利用儒家的礼,而忽视儒家的仁,把儒家思想变成统治民众、压迫异己的工具。最早看出这个问题的是老子,《老子》三十八章说:“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礼这个东西,是忠信之未落后的产物,失去礼让,则容易发生祸乱。)”所以道家主张废礼。但是废礼能解决问题吗?废了礼,社会就会没有秩序,就会变成无政府状态。孔子认为,问题的根子不在“礼”,而在“失”,所以他不主张废礼,而是强调不失,就是在谨守礼的同时而不失仁(包括老子说的“道”“德”“仁”“义”)这个根本。钱穆先生讲:仁乃人与人间之真情厚意。由此而求表达,于是有礼乐。若人心中无此一番真情厚意,则礼乐无可用。如之何,犹今云拿它怎办,言礼乐将不为之用也。孔子言礼必兼言乐,礼主敬,乐主和。礼不近乐,偏近于拘束。乐不兼礼,偏近于流放。二者兼融,乃可表达人心到一恰好处。礼乐必依凭于器与动作,此皆表达在外者。人心之仁,则蕴蓄在内。若无内心之仁,礼乐都将失去其意义。但无礼乐以为之表达,则吾心之仁亦无落实畅达之所。故仁与礼,一内一外,若相反而相成。钱先生又讲:孔子言礼,重在礼之本,礼之本在仁。孔子之学承自周公。周公制礼,孔子明仁。礼必随时而变,仁则亘古今而一贯更无可变。《论语》所陈,都属通义,可以历世传久而无变。学者读本篇,更当注意于此。【思考6】研读第七章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①士:读书人。②弘毅: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弘,广大。毅,坚强,刚毅。③已:停止。释义: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弘:hóng①<形>大。《问说》:“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ráo)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刘开的《问说》翻译:古代的人虚心采纳善言善事,不挑选事情地问,不挑选人地问,(只要能)求取那有益于自己修养和学业的就可以了。因此,狂妄的普通人的话,圣人(也)采纳它,地位低微的樵夫,古圣先王(也)询问他,舜帝有天子的身份都向平民询问,以(他们的)大智却注意到浅近平常的意见,不是偶然的谦虚,实在是要从多方面听取有益的意见。三代以后,有“学”而没有“问”,朋友间的交往,能做到规劝做好事,不做坏事就不错了,那种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互相请教,勤勉地只是以进修为急务(的人)未多见,(更)何况世俗的人呢?②<动>扩大;光大。《出师表》:“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远大志向的人的志气。【弘毅】抱负远大,意志坚毅。毅:<形>刚毅;坚强;果断。《国殇》:“魂魄毅兮为鬼雄。”

魂魄刚毅不愧鬼中英雄活动二:问题探究1.士毕生追求的目标是什么?从精神状态的角度出发,点明读书人应该具备刚毅的品格,因为只有具备了这种品格才可以接受重任,才能够不不半途而废,才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仁”应该是读书人毕生追求的目标。实现仁道是漫长而艰巨的。作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应当勇于担当时代的重任,坚毅刚强,戮力奋斗。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运用双重否定和反问句的形式,增强语气。小结:士要以“仁”为己任。使命,任重而道远本章中曾子所言,是在我国文化史上影响深远的名言。后世无数的仁人君子,无不以此言激励自己,投身到治国平天下的伟大追求中。要想准确理解这段名言的深刻含义,必须对其中的关键语句进行解读。首先我们要知道,这句话的主语是谁。曾子明确说是士人,那么士人具体指什么样的人呢?在这里,曾子所言的“士”应当是儒家之士,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知识分子。春秋战国时期,士人还只是一个群体,到了后来,士人发展成一个社会阶层。我国古代的社会结构中,一向有“士农工商”四民之说。作为一个人数可观的阶层,士人不治产业。他们以学习儒家理论为工作,以治理国家为己任,进则担任各级官吏,以实现社会大同为终极目标;退则以自己的道德修养教化百姓,影响社会。从孔子的时代起,士人就有着内圣外王的自觉,主动去承担推动国家发展的重任。中国士人阶层的这种精神追求和生活状态与其他社会阶层迥异,这在整个世界上都是绝无仅有的。承担起这样的历史使命,努力实现大同社会的理想,就是儒家所说的“行仁”。从上面的叙述中不难看出,这个使命何等伟大,这个任务何等艰巨。如果没有高尚的道德、杰出的才能,根本担负不起或不配承担这样的重大使命。所以,曾子才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也就是说,曾子认为,士人要有着弘大的襟怀,刚毅的品格,才能推己及人,救人救世,进而兼善天下。行仁的使命是这样的伟大,它已经超越了个人名利的范畴,关乎到国家的安危,社会的兴衰。在传统语境里,能决定国运的唯有上天。所以士人的这种追求,是一种体察和贴近天道的自觉,是一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崇高精神境界与使命意识。实现“仁道”的路途是那样的艰难遥远,“非毅无以致其远”,只有经过不息不止的努力和奋斗,才有可能完成。曾子的这番话,表达了士人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那种坚定信心和决绝勇气。这样的话,孔子曾经说过,孟子也曾说过,但是他们都没有曾子表达得清晰明确。细品本章的内容,我们就会发现,曾子所述之士的品格,正是中国屹立于世界根基所在。尽管曾子已经故去了二千多年,但后世却有无数的仁人志士继承了这种精神,以天下为己任。为了这份坚定的信念,他们宁愿栉风沐雨,就算是为此而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这种精神,已经融入炎黄子孙的血脉里,成为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不竭动力。【思考7】研读第十章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①克己复礼: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②一日:一旦③归:称赞,赞许④目:条目,细则⑤礼:名词作动词,合乎礼⑥事:实践,从事,做。《答司马谏议书》:“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活动二:问题探究1.孔子认为实现“仁”的关键是什么?关键是克己复礼。具体是要“视、听、言、动”都符合礼。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仁”是“礼”的内化和自觉。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明确:以对话的形式,层层深入,说出符合“礼”的具体做法。小结:克己复礼为仁自我约束的重要性“仁”是孔子思想的一个核心。要在生活中行“仁”,按孔子的说法,就要克己复礼,加强自我约束。也就是说,想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净化自己的心灵,约束自我的行为。“仁”是用来实践的,不是把“仁”挂到嘴边就可以做到“仁”了。儒学中的“仁”,从本质上讲是一个内心修养的真功夫,是实实在在的境界,并不是简单抽象的理论。想要做到这一点,非要下苦工夫长期修炼不可,需要耐得住寂寞。古今成大事者,无不具有“仁”的真功夫,他们都能够很好地克制自己的欲望,将精力集中到所从事的事业上,最终才获得了成功。我们都知道人的思想是抽象的,是最难把握和控制的,人们随时都可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念头。欲望太多内心自然无法平静,无法将精力集中到要从事的事情上去。但是,任何事情想要成功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坚定的意志和长期的专注。修德做学问,如果缺乏自我约束力,三心二意,肯定是无法达到“仁”的境界。做事业也是一样,欲望太多、内心浮躁都难以获得成功。因此,我们需要时时刻刻保持清醒,约束自己的行为,不能被一时的利益所迷惑。克己复礼,自我约束,不仅表现在这些大事情上,小事中也是同样。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我们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烦恼。总不能一遇到烦恼就任性使气,与别人争吵,甚至动手吧。那样的话,纵然得到发泄,但却无法解决问题,还会让别人质疑你的修养。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学会约束自己,冷静面对不如意。在与人交往的时候,彼此互相谦让、互相尊重、讲究礼仪,从而激发出人性的光辉。从“礼”出发,就能至“仁”。人性中好的一面是通过接受教育获得的,“礼”也是慢慢培养起来的。没有谁生而知礼,我们从小接受教育才懂得了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哪些行为是对的,哪些又是错的。社会有公众奉行的社会道德,也有法律规范,人们通过对相应规范的学习来约束自我。知“礼”是一个需要逐渐培养的过程,内心修为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可达到的。“礼”并不仅仅是现实生活中我们所谓的“礼貌”,它是一种更高的境界,是人们应该时时刻刻保持的庄严和诚敬。只有内心庄严诚敬了,才可能对自己从事的事业有一种切身的爱,才能全心投入进去,才可能在与人交往中发自内心地处处讲究礼仪,而不会显得虚情假意。否则,即使一时注意了,早晚也会露出马脚。虽然说人通过教育而知“礼”,但是要想达到“仁”的境界,却需要从自我入手。求“仁”在于自己,不是说谁教会我们一种方法,从此以后靠着这个方法就可以达到“仁”了。孔子在教育颜回如何克己复礼,从而达到“仁”的境界时,告诉了他一个入手的方法,就是要他从眼、耳、口、鼻四方面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从外在来规范自己。孔子告诉颜回的只是一个入门的方法,但并不是说靠着孔子的四句箴言就可以达到“仁”的境界了。我们应该从一些小事入手逐步去约束自我,同时注重使内心修为逐步达到庄严、诚敬的境界,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到达孔子所说“仁”境界。也只有如此,才能成就一番事业。小结:仁:礼乐之本——重视仁德、仁以为己任——勇于担当、克己复礼——自我约束【思考8】研读第四章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活动一:解释红字词语并翻译句子①喻:明白,通晓,这里译为“懂得”。君子喻于义:状语后置,“君子于义喻”释义:君子懂得的是道义,小人懂得的是利益。喻①<动>明白。《兰亭集序》:“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总难免要在读前人文章时叹息哀伤,不能明白于心。

②<动>比喻。《寡人之于国也》:“王好战,请以战喻。”

③<动>表达。《淮南子?修务》:“故作书以喻意。”活动二:问题探究1.孔子阐明了君子和小人怎样的义利观?从人的价值标准的角度出发,指出了君子与小人在人生价值和追求上的不同,道德高尚者只需晓以大义,而品质低劣者只能动之以利害。君子于事必辨其是非,小人于事必计其利害。君子建立起了自己的内心标准——义,以此作为自己的行为标准。小人以外在的东西作标准、作参照,并且主要以利来衡量。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通过“君子”与“小人”的对比,强调了“义”对于君子,对于品格的重要性。小结: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本章从义利的角度来区别君子与小人。小人追求个人利益,而君子亦会追求个人利益,但会先考虑所得是否合于义,以义为原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这种义利观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孟子说,鸡叫就起来,孜孜不倦行善的,是舜一类人;鸡叫就起来,孜孜不倦求利的,是跖zhí一类人。要知道舜和跖的区别,没有别的,就在利和善之间。【思考9】研读第六章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活动一:解释红字词语并翻译句子①质:质朴、朴实②文:华美、文采③野:粗野、鄙俗④史:虚饰,浮夸⑤为质彬彬:文质兼备、配合适当的样子。释义:质朴(内容)胜过文采(形式),就会显得粗野简陋;文采胜过质朴,就会显得浮华虚夸。只有文采和质朴配合适当,那才是君子。【思考9】研读第六章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活动二:问题探究1.分析“文”与“质”的辩证关系。从“文”与“质”在君子成才过程中的辩证关系的角度出发,点明文质不可以相胜,就是指它们要均衡,哪个都不能够过多。君子就是要做到“文”与“质”的平衡。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明确清晰,言简意赅。小结:君子的理想人格:文质彬彬。这是孔子的传世名言。它高度概括了文与质的合理互补关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文与质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未经加工的质朴是朴实淳厚的,但容易显得粗野。后天习得的文饰,虽然华丽可观,但易流于虚浮。质朴与文采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是同样重要的,只有文、质双修,才能成为合格的君子。孔子的文质思想经过两千多年的历史实践,成为中国人“君子”形象最为鲜明的写照,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名家解读】君子的修养有两个部分,一是学习“诗书六艺文”;一是躬行实践。在前一方面,他大概可以和其他的人相比,但在后一方面,他也还没有完全成功。关于“君子”必须兼具此两方面,以下这一段话表示得最明白:“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此处的“文”字涵义较广,大致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化教养”,在当时即所谓“礼乐”,但其中也包括了学习诗书六艺之文。“质”则指人的朴实本性。如果人但依其朴实的本性而行,虽然也很好,但不通过文化教养终不免会流于“粗野”(道家的“返璞归真”,魏晋人的“率性而行”即是此一路)。相反地,如果一个人的文化雕琢掩盖了他的朴实本性,那又会流于浮华(其极端则归于虚伪的礼法)。前者的流弊是有内容而无适当的表现形式;后者的毛病则是徒具外表而无内涵。所以孔子才认为真正的“君子”必须在“文”、“质”之间配合得恰到好处。——余英时《儒家“君子”的理想》【思考10】研读第九章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活动一:解释红字词语并翻译句子①知:同“智”②者:……的人释义:有智慧的人不会被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无所畏惧。活动二:问题探究1.孔子认为一个人要达到完美的人格修养,智、仁、勇缺一不可。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用否定和整句的形式,增强气势,简洁明确。小结:君子要有仁、智、勇三德在儒家传统道德中,智、仁、勇是三个重要的范畴,也是仁之精神境界的不同体现,是君子的基本品质。《礼记·中庸》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有智慧的人能将事理看得明白透彻,所以不会迷惑。仁者存公心,去私欲,乐天知命,不患得患失,所以不忧虑。有勇气的人不畏惧困难,见义勇为,所以不惧。(三达德)小结:君子品格:重义轻利、表里如一、三达德【思考11】研读第十一章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活动一:解释红字词语并翻译句子①一言:一个字。回顾:《琵琶行》:“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定语后置,“有一可以终身行之者言乎”。②其:大概,表示推测、估计。③恕:宽恕④于:介词,可以翻译成“给”释义:有什么话是可以终身奉行的吗?”孔子(就回答)说:“那就应该是“宽恕”了吧!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强加给别人。”活动二:问题探究1.怎样正确理解孔子的“恕”的内涵?我们从中可以悟出怎样的为人处世的人生道理?(1)在孔子看来,“恕”这个字是可以终身奉行的,而“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它在根本上与”仁“是相同的,所以常把它看成是”仁“的实践原则。(2)学会互相理解,设身处地地看待问题。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以对话的形式,点出“恕”这一准则,以及具体的做法,明确而详细小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应有仁德之心,表现在待人接物上,最重要的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中国历史上,唐太宗就是一个奉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明君。贞观初年(公元627年),太宗便明确说出自己的君道观念:“朕经常思谋,个人祸患,常非身外之物所致,而是因为人的欲望害了自己。倘若贪于佳肴美味,沉醉歌舞美女,被欲望所带动,国家便会因此废墟,百姓也会大受侵扰。”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夏天,太宗住在低矮潮湿的皇宫里,大臣都劝告他改建。太宗摇头说:“朕富有四海,处理事情都应设身处地。扩建宫殿屋宇,游览观赏池台,老百姓都不会希望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劳苦疲惫之事,怎能强加给百姓呢?”唐太宗如此严格要求自己,各级官吏因此上行下效、劝谨奉公,王公贵族乃至大姓富豪也不敢胡作非为、盘剥细民,人人衣着朴素,民风俭朴。如此数年后,人民不再遇到盗贼,牢房常空空荡荡。从长安到镇南,自山东到东海,都不必担心路上饥荒。史书记载,贞观之社会繁荣稳定到这样的程度,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相反,背弃忠恕之道,一味专营,最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例子也不在少数,唐代酷吏周兴就是自作自受的最好注脚。武则天登上宝座后,担心许多大臣反对自己,她为除掉这些人,稳固帝位,下令开全国告密之风气。于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告密资料如雪片般飞来,这些资料总要有人审查,这样就出现许多残酷的官吏。他们个个残忍,往往不分青红皂白,严刑逼供。犯人招架不住,便胡乱招一些假口供,害死不少人。这些官吏之中,最残酷的就是周兴和来俊臣两个。他们手下养有几百个流氓,专门告密。只要他们认为谁有谋反嫌疑,就派人同时在几个地方告密,并且捏造证据。有个正直的大臣对武则天说,现在下面告发的谋反案件大多是冤假错案,还有人阴谋离间陛下和大臣的关系,不可以不慎重。但是,武则天听不进这种劝告,告密风气越来越盛。就连武则天的亲信,也有被人告发谋反而被杀掉的。有一天,武则天接到告密信,说周兴跟已经处死的某案犯同谋。武则天大吃一惊,立刻下密旨给来俊臣,让他负责这个案件。说来也巧,密旨送达的时候,来俊臣正跟周兴在一起,边吃酒,边议论案件。看完密旨后,来俊臣有些头疼,他知道周兴的为人,是不会轻易招供的。于是,来俊臣不动声色地把密旨放起来,仍然笑着对周兴说:“最近抓住一批犯人,大多不肯老实交代,您看怎么办呢?”周兴拈着胡须,奸笑着说:“这还不容易,我最近就想出一个新办法,拿一个大瓮放在炭火上。谁不肯招认,就把他放在大瓮里烤,还怕他不招?”来俊臣听后,连连称赞说:“好办法,好办法。”他一面说,一面叫公差去搬一口大瓮和一盆炭火到大厅来,把瓮放在火盆上。盆里炭火熊熊,整个大厅的人都禁不住流汗。周兴正在奇怪,来俊臣站起来,拉长脸说:“接皇上密旨,有人告发周兄谋反。你如果不老实招供,只好把你请进这个大瓮。”此时的周兴方知中计,悔之晚矣,只好乖乖招供。据其口供,理应死罪,可是武则天想,周兴毕竟为她出过不少力,再说他是不是真的谋反,令人怀疑,所以就赦免周兴的死罪,把他革职流放到岭南去。但是周兴作恶多端,在流放路上就被人暗杀了。因为武则天的信任,来俊臣胃口愈来愈大,想独掌朝廷大权。他嫌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和女儿太平公主实力大,索性告到他们的头上。可是这次他没能得逞,反对他的人愈来愈多,武则天只好下令将其处死。就这样,两个蓄意害人的人,终究以害自己的结果而告终。与人交往,最重要的莫过于“忠”“恕”二字。“忠”则能得到朋友的信任,“恕”则能处理好与朋友的矛盾、过失。如何贯彻“忠”“恕”二字,行事之前还需要常常扪心自问是否做到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思考12】研读第十二章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活动一:解释红字词语并翻译句子①小子:老师对学生的称呼②夫:那③兴:激发人的感情。诗可以兴。兴,就是通过一种形象的比喻,让人们产生联想,从而理解抽象的事物或道理,这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一种重要方法。这种方法往往可以使复杂变得简单,使抽象变得具体,更容易理解。《诗经》在进行创作时,都是有感而发的,因而每一个字中都饱含感情。读《诗经》的人,自然也能感受到这种感情,并使自己的感情受到熏陶。因而《诗经》起到了影响人们心志的作用,对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古人重视《诗经》的兴发作用,很多人都是受《诗经》的感召,确立了自己的人生志向。④观: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诗可以观。观是“观风俗之得失”。“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诗经》是有感而发的产物,因而必然是对它所诞生的时代的真实反应。我们对前人的生活状况一无所知,要想有所了解,就得获得当时的文献资料。而学习《诗经》,有助于我们了解那个时代,以及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掌握全面的社会历史知识,了解各种各样的风俗民情。这些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以古证今,提高现实观察力,提高洞察人情世态、分辨是非的能力。⑤群:提高人际交往能力。诗可以群。群是使人们聚积起来,也就是说《诗经》具有团结民众的作用。“人心齐,泰山移”,“众人拾柴火焰高”,这些语句无不说明团结的力量是巨大的。任何组织,国家也好,企业也好,甚至一个家庭,都需要有一种向心力,而《诗经》就有形成并增强向心力的作用。《诗经》中有不少篇章,是号召人们团结一致抵御外敌的,即便在今天看来,仍然有一定的号召力。例如,《无衣》篇:“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地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这种团结一心、同仇敌忾的精神与气势,读来让人热血沸腾。⑥怨:讽刺时政。诗可以怨。怨就是不满。不满要表达出来,不能闷在心里,表达的方式多种多样,而诗歌就是其中一种健康而有效的表达方式。有注家说怨是“刺上政”的意思,即是对社会政治以及上级统治者的不满,比如《诗经》中的《硕鼠》、《伐檀》等篇目。但还应该看到,《诗经》中还有其他的不满情绪,因而“怨”并不局限于“刺上政”。比如《采薇》表达的是人民遭受战争痛苦后的不满,《氓》表达的是弃妇的不满……《诗经》的这个社会作用很值得我们借鉴,自身的不满情绪,如果能运用诗歌发泄出来,不仅缓解了自己的积郁,还诞生了一篇具有真情实感的好作品。⑦迩:近。(补充:闻名遐迩,遐:远。)“事父、事君”是从人之大伦上说的。一个人生活在这个社会上,需要扮演各种各样的社会角色,每个人都要明白自己的社会责任,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这就是孔子曾经说过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在其位,各行其是,才能确保整个社会安定有序,而学习《诗经》有助于培养人们的这种精神,在家则孝,在外则忠,忠孝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是其他一切品德的基础,而学习《诗经》就是培养人们这种品德的最佳方法。“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是从知识的获取上说的。古代获取知识的渠道并不像现代这么多,信息也没有现在这么集中,获取起来也没有这么方便。而《诗经》中恰恰收集了各种各样的知识,雅学、地学、博物学、本草学无所不包,为人们获取知识提供了方便。所以孔子特别提倡学《诗》,以诗教,就是为了让弟子们获取这些知识。释义:同学们,为什么不学《诗》呢?学《诗》可以激发热情,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团结群众,可以抒发不满。近则可以用其中的道理事奉父母,远可以事奉君王,还可以多知道些鸟兽草木的名字。活动二:问题探究1.说明孔子认为《诗》的三大功能。一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