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对建构我国古代法律文化的贡献,法理学论文_第1页
董仲舒对建构我国古代法律文化的贡献,法理学论文_第2页
董仲舒对建构我国古代法律文化的贡献,法理学论文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董仲舒对建构我们国家古代法律文化的贡献,法理学论文内容摘要:董仲舒对中国古代法律文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他提出的免除百家,独尊儒术为中国古代法律文化的基本走向奠定了基本原则和思想基础。他的大一统主张为中国法律文化的构成和发展提供了基本价值取向和思维定势。他主张的务德而不务刑的思想确定了中国古代法律文化德主刑辅的基本价值特征。而他在司法实践上的春秋决狱,则实现了礼与法的融合统一,使判例成为重要的法律形式,进而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法律文化。本文关键词语:董仲舒;古代;法律文化;影响;DongZhongshuandtheConstructionofAncientChineseLegalCultureWANGSheng-guoEditorialDepartmentofXuesiyuan,HebeiVocationalCollegeofPoliticsandLawAbstract:DongZhongshusinfluenceonancientChineselegalcultureismultifaceted.TheDestructionofotherschoolsanduniquerespectforConfucianismdoctrineproposedbyhimlaidthebasicprinciplesandideologicalfoundationforthebasictrendofancientChineselegalculture.HisgreatunityadvocateprovidesthebasicvalueorientationandmindsetfortheformationanddevelopmentofChineselegalculture.TheideaofmoralityinsteadofpunishmentthatheadvocateddeterminesthebasicvaluecharacteristicsoftheancientChineselegalcultureGivingprioritytomoralitywhilemakingpunishmentsubsidiary.AndhisideaofChunqiuJueyuinjudicialpracticerealizedtheintegrationandunityofRitualandLaw,makingjudicialcasesanimportantlegalform,andenrichinganddevelopingtheancientChineselegalculture.讲起曾几何时在世界古代法制史独树一帜、绵延中国封建社会2000余年且影响了整个东亚及东南亚各国的立法进程、一度令中国人深感自豪的中华古代法律文化,就不能不联想到一个对中华法律文化的建构产生过深远影响的西汉大思想家董仲舒。董仲舒(前179前104年),西汉时期广川人(今河北省枣强县人,一讲景县人),年幼时好读书,景帝时为博士,武帝时被举为贤良学士。因屡次进献国策,深得武帝嘉许,曾任江都相。一生以向汉武帝刘彻进献免除百家,独尊儒术的基本国策而出名于世。而董仲舒之所以引起世人关注,除了由于他提出的免除百家,独尊儒术被上升为中国历代封建统治者的基本指导思想外,还由于他曾系统阐述了德主刑辅的法律思想并践行了春秋决狱而在中国法律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多年来,学界对董仲舒提出并系统阐述的三纲五常及其影响多有指摘与诟病,而对董仲舒之于中华古代法律文化建构的深远影响与作用却缺乏深切进入讨论。假如我们成认中国古代法律文化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相对稳定以及国家的总体统一发挥过积极作用,我们就不应漠视董仲舒对中华古代法律文化建构的宏大奉献。其间,既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价值取向等宏观层面的,也有详细司法技术等微观层面的。本文将从宏观到微观,深切进入讨论,审慎地研究、汲取华而不实的积极元素和有益因子,以期为在传承中华优秀法律文化的基础上更好地构建现代中国法治文化提供借鉴。一、免除百家,独尊儒术的基本国策董仲舒向汉武帝提交的免除百家,独尊儒术的基本国策,为中华古代法律文化的构成与发展提供了基本原则、奠定了思想基础。文化是制度之母,一国的法律文化是一国的法律制度得以构成、延续和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根基。一般讲来,法律文化是指人们对所在国家或地区的各种法律现象长期构成的较为稳定、具有一定显着特征的各种认识、行为和心理及其各种法律载体的总称,既包括具体表现出国家意志的法律制度、司法制度及其相关的物质层面,也包括人们对以法典为载体的法律的基本原则、基本制度和基本特征所构成的各种思想观念、行为习惯、风俗文化和价值体系等精神行为层面。本文所用的中华古代法律文化是特指古代中国人对以(唐律疏议〕等为主要代表的封建法典、封建法律制度及其法律现象所构成的主要思想观点、行为习惯、社会心理、立法司法理念和基本价值观的总和。法律文化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们的思想心理、行为习惯、生活风俗和价值观等层面的引领、规范、指导、教育等作用也是显而易见、不可或缺的。独具特色的中华古代法律文化不仅为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构成、定型与发展以致整个东亚、东南亚国家的法制进程发挥了重要的价值引领、思想铺垫和文化衬托的作用,而且深深地影响着法律制度所规范的中国古代以及周边国家和地区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和社会心理。中国封建时代以代表立法最高水准的(唐律疏议〕为主干和核心的法律文化,其基本原则、基本制度、基本特征和基本价值取向都是由自汉武帝之后居于思想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的长期引领、浸润、熏陶而逐步定型、发展而来的。而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法律文化所产生的如此重大影响,正是与董仲舒提出的免除百家,独尊儒术经汉武帝首肯上升为基本国策,以及由他系统阐述而构成的三纲五常的封建礼教率先应用于司法密不可分的。汉代以礼入律,魏晋时期以礼统律,隋唐时期则最终完成了礼法融合。主张礼治的儒家思想,经过董仲舒的系统阐述和积极献策开场成为中国历代封建统治者治国理政的指导思想、立法的最高圭臬和基本原则。随后,在这里基础上,中国古代法律文化逐步构成了礼法结合大德小刑德主刑辅的总体格局、基本底色和主要基调。不仅如此,在司法实践上,由于董仲舒初次将儒家(春秋〕等经典视为最高法典引入司法审讯,进行春秋决狱,还开启了用儒家思想指导司法实践的先河。率先以礼入律引礼入法,使之后的中国法律制度实现了礼与法的融合。历代法制从此无不深深打上儒家亲亲尊尊等以崇尚和维护宗法制、家长制为主要特征的家族伦理法的烙印,并相继构成了纲常礼教所派生出的亲亲得相首匿原则准五服以制罪八议官当以及十恶等具有明显维护封建等级特权、封建家长制和封建伦理的法律制度。(唐律疏议〕之所以成为代表中华法系最高水准的封建法典,就在于集中地具体表现出了由董仲舒肇始和热衷的以礼入律引礼入法以礼统律的立法指导思想。有古代中华法系代表作之誉的(唐律疏议〕堪称是董仲舒所主张的三纲五常德主刑辅思想的法典化、制度化,不仅在(名例律〕(相当于总则)里明确将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规定为基本立法原则,而且在整部法典的形式和内容上都充分具体表现出了一准乎礼的基本要求和基本特征,实现了当年董仲舒使贵贱有等,衣服有别,朝廷有位,乡有序,则民有所让而民不敢争1的最初设想。以后历朝历代的法律制度无不以(唐律疏议〕为立法样本,具体表现出出德主刑辅的基本原则和特征(包括同时期的日本、朝鲜、越南、琉球等国也深受其影响)。显然,董仲舒为汉武帝进献免除百家、独尊儒术的基本国策,开启了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伦理化儒家化的先河,为中国古代法律文化的构成与定型提供了基本原则、奠定了思想基础。二、大一统的主张董仲舒的大一统主张为中华法律文化的建构和定型提供了基本价值取向和思维定势。董仲舒生活的汉武帝时期,西汉经过70多年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已得到一定的恢复与发展,国力大大加强,汉初所推行的以无为而治为主要内容的黄老学讲已不再适应现实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作为熟读儒家经典具有修齐治平思想风范的大儒,董仲舒在刚刚官拜江都相之后,先后三次以答问的文章形式回答了汉武帝的三次诏问(聚集起来即成着名的(天人三策〕),提出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春秋大一统,尊王攘夷建立太学,改革人才拔擢制度,反对任子訾选制,以及推明孔氏,抑制百家(后被称为免除百家、独尊儒术)的政治主张。不仅如此,董仲舒还在政治上由秦王朝法令由一统所建立的集权政体遭到启发,结合西周初年统治者所热衷的溥天之下,难道王土;率土之滨,难道王臣(1)的古训以及儒学的天人合一观念,在(天人三策〕中明确提出了大一统的主张。董仲舒在(天道无二〕中指出:天之常道,相反之物也,不得两起,故为之一。一而不二者,天之行也是故君子贱二而贵一2。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制度确实立时期,董仲舒推崇大一统的主张不仅在当时迎合了汉武帝刚刚平定八王之乱、欲将汉初的分封制改为有利于消除地方割据势力、建立君主专制主义的集权政体的郡县制的需要,而且为之后2000多年间中国历代封建统治者颁行统一的法律制度、总体上主张建立集权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而构成延绵千年的中华古代法律文化,提供了较为稳定的内在价值取向和思维定势。中国近代构成了汉代前期司法机构审理各种案件的基本根据,但总体上较为混乱。汉武帝时,法律条款上的混乱和简约使得不少法官审理案件往往无所适从,一些案件的审讯无法令人信服。精通经学的董仲舒首创运用(春秋〕决狱,亲身将(春秋〕的基本精神和事例引入一些案件审讯,使得很多案件迎刃而解,审讯结果令人心服口服。为了推广春秋决狱的经历体验,给司法官员审讯案件提供方便,董仲舒还撰写了(春秋决事比〕10卷。董仲舒引经断狱,博得了汉武帝的高度信任,即便他病老还家,汉武帝还屡次派最高司法官廷尉张汤上门请教,以解决疑难杂案。关于(春秋〕决狱,董仲舒解释讲:(春秋〕之听狱也,必本其事而原其志,志邪者不待成,首恶者特重,本直者其论轻。13这里,董仲舒提出了一个应该坚持的司法基本原则:即要以(春秋〕的精神为最高法典,在审理刑事案件时把犯罪主观动机和犯罪的详细事实结合起来进行考量。应当成认,这种观点在2000多年前相比于古罗马人审理刑事案件交由公民大会由民众敲击铁器来判定能否有罪无疑是一种进步。学术界对董仲舒的这一主张争论甚大。部分学者对首恶者特重,从重惩罚处置首犯不持异议,但对志邪者不待成,以为太多根据动机判罪,这是原心论罪,为酷吏滥施刑罚提供了借口,进而否认了董仲舒的(春秋〕决狱。笔者以为,这种观点只是一种主观臆断,酷吏滥施刑罚更多是本身品质的低劣、职业素养的缺失和整体司法体制的弊端使然,与董仲舒主张的必本其事而原其志,志邪者不待成的断狱原则并没有必然和直接的联络。笔者赞同武树臣先生的观点,以为(春秋〕之听狱也,必本其事而原其志,就是以法律行为和案件事实为根据,并分析判定行为人的主观动机和目的,然后判明案件的性质和情节,据以裁断。这种审讯思想,较之死背法律条文或只看客观事实的做法,无疑是一大进步14。需要肯定的是,董仲舒对中华法律文化的奉献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将(春秋〕引入审理案件的基本原则上,更重要的是,他对自个审理的案件进行了及时的总结和梳理,编辑出(春秋决狱〕232事,为当时司法人员审理案件提供了大量可资断狱的难得珍贵案例。这些经董仲舒编辑、整理和使用的大量案例,使秦代原有的廷行式的判例形式,开场大规模地上升为汉王朝认可的一种新的法律形式判例法(时称决事比)。董仲舒编辑出(春秋决狱〕232事且身体力行使用大量具有典型意义的判例审理案件,不仅为中华法律文化的宝库增添了一种新的具有一定灵敏性的法律形式判例法,有利于补充国家制定法的缺乏与漏洞,有利于克制由国家立法的僵化与滞后带来的诸种弊端,而且在法律价值层面上确认了使用判例的合法性。由董仲舒首创的以大量的案例形式存在的判例法,不仅丰富了中国古代的法律形式,而且为从到地方司法官对案件的处理提供了方便,强化了司法官员在处理案件上的主体责任,有利于防止和避免因缺少法律条文可能造成的法官的司法擅断,具有减轻民众痛苦、缓和社会矛盾的积极意义。结束语董仲舒对中国古代法律文化的建构以及影响是多方面的:在向汉武帝进献免除百家、独尊儒术的国策进而为中华古代法律文化提供了基本原则、奠定了思想基础的同时,还通过自个的阐述为中国古代法律文化确立了德主刑辅以及大一统的基本价值取向和必要的思维定势。不仅如此,董仲舒在司法实践上还首创了春秋决狱的崭新形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