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高考语文文言文综合题附答案解析_第1页
2020-2021高考语文文言文综合题附答案解析_第2页
2020-2021高考语文文言文综合题附答案解析_第3页
2020-2021高考语文文言文综合题附答案解析_第4页
2020-2021高考语文文言文综合题附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高中文言文试题1.阅读下而的文言文,完成各题。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父华,字德辉,成化十七年进士第一。授修撰。弘治中,累官学士、少詹事。华有器度,在讲幄曲最久,孝宗甚眷之。正德初,进礼部左侍郎。以守仁忤刘瑾,出为南京吏部尚书,坐事罢。瑾败,乃复故。华性孝,母年逾百岁卒。华已年七十余、犹寝苫蔬食,上论多之。守仁娠十四月而生祖母梦神人自云中送儿下因名云五岁不能言异人拊之更君守仁乃言年十五访山海诸关时阑出塞,纵观山川形胜。弱冠举乡试,学大进。顾益好言兵,且善射。登弘治十二年进士。授刑部主事。决囚江北,引疾归。起补兵部主事。正德元年冬,刘瑾逮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铳等二十余人。守仁抗章救,理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瑾诛,量移庐陵知县。十一-年八月摧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戡宁王宸濠乱。嘉靖六年,诏守仁总督两广兼巡抚。守仁已病甚,疏乞骸竹,举那阳巡抚林富自代、不俟命竟归。行至南安卒,年五十七。守仁天姿异敏。年十七谒上饶娄谅,与论珠子格物大指。还家,日端坐,讲读《五经》,不苟言笑。游九华归,筑室阳明洞中。泛滥二氏学,数年无所得。谪龙场,穷荒无书,日绎旧闻。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喟然日:“道在是矣。"遂笃信不疑。其为教,专以致良知为主。谓宋周、程二子后,惟象山陆氏简易直捷,有以接孟氏之传。而珠子《集注》《或问》之类,乃中年未定之说。学者翕然从之,世遂有“阳明学”云。(节选自《明史•王守仁传》,有删改)【注释】讲握:指天子、太子听讲官进讲之处。(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守仁娠十四月而生/祖母梦神人自云中送儿下/因名/云五岁不能言/异人拊之/更名守仁/乃言/年十五/访山海诸关/B.守仁娠十四月而生/祖母梦神人自云中送儿下/因名/云五岁不能言/异人拊之更名/守仁乃言/年十五/访山海诸关/C.守仁娠十四月而生/祖母梦神人自云中送儿下/因名云/五岁不能言/异人拊之/更名守仁/乃言/年十五/访山海诸关/D.守仁娠十四月而生/祖母梦神人自云中送儿下/因名云/五岁不能言/异人拊之更名/守仁乃言/年十五/访山海诸关/(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礼部,中国古代官署之一,掌管五礼之仪制及学校贡举之法,长官称礼部尚书。B.弱冠,古代男子十八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到二十岁,故称"弱冠C.乡试,古代科举考试之一,由各地主持考试,一般在八月举行,又称"秋闱"。D.擢,提升官职,此外"授""除""拜”均可表示授予官职,“迁”则指官职调动。(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华德才兼备,深受世人好评。他曾考中状元,担任学士等职,深受孝宗眷顾,年逾古稀,仍能依制为母守孝,受到士人赞美。B.王守仁不畏权贵,惨遭廷杖贬谪。他为了营救被刘瑾逮捕的戴铳等人,直言上奏,却惨遭杖责,被贬离京,担任南京吏部尚书。C.王守仁因俗化导,深受百姓爱戴。他担任贵州龙场驿丞时根据当地习俗教化引导百姓,夷人十分欢喜,纷纷伐木造屋供其居住。D.王守仁勤奋刻苦,开创阳明心学。他探求程朱理学,数年也无收获,居蛮荒无书籍,仍终日研究旧有知识,求之于心格物致知。(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华性孝,母年逾百岁卒。华已年七十余,犹寝苫蔬食,士论多之。②守仁已病甚,疏乞骸计,举耶阳巡抚林富自代,不俟命竟归。【答案】⑴CBB(4)①王华生性孝顺,母亲年龄超过一百岁去世。王华已经七十多岁,仍然睡在草席上,以蔬菜为食物,士人评论赞美他。②王守仁不久病得很重,上疏请求退休,举荐邮阳巡抚林皇代替自己,未等待诏命下达就还乡了。【解析】【分析】(1)本句找出句中名词代词,"守仁""祖母""神人""云""异人""之”"山海诸关”等,然后根据语法和句意进行排除。AB项,”名〃是名词作动词,命名,取名,宾语是“云〃,故应在“云”后断开,排除AB两项:D项,“异人拊之",主语是“异人〃,谓语是“拊",宾语是"之",主谓宾俱全,结构完整,且“更名”的宾语是"守仁",故应在"之"和"更名”之间断开,排除D项。故选C。B项,"弱冠,古代男子十八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到二十岁,故称,弱冠’”错误,应该是二十岁,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故选BoB项,"王守仁不畏权贵,惨遭廷杖贬谪。他为了营救被刘瑾逮捕的戴铳等人,直言上奏,却惨遭杖责,被贬离京,担任南京吏部尚书”错误,选项将王华和王守仁的事件掺杂到一起,第一段说“以守仁忤刘瑾,出为南京吏部尚书",这里"出为南京吏部尚书”应是王华;第二段说"刘瑾逮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铳等二十余人。守仁抗章救,理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王守仁直言上奏,应是被贬谪到贵州,担任贵州龙场驿丞。故选(4)①中,"逾〃,超过;"卒",去世:"犹",仍然;"糅苫蔬食",睡在草席上,以蔬菜为食物:“论",评论,"多",赞美:"之",代词,代王华。②中,“甚",厉害;"疏",上疏:“乞骸行”,请求退休:"举",推举,举荐:“自代”,宾语前置句,应为"代自",代替自己;"俟",等候,等待:"归",回乡。故答案为:⑴C;(2)B:(3)B;⑷①王华生性孝顺,母亲年龄超过一百岁去世。王华已经七十多岁,仍然睡在草席上,以蔬菜为食物,士人评论赞美他。②王守仁不久病得很重,上疏请求退休,举荐那阳巡抚林皇代替自己,未等待诏命下达就还乡了。【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要根据常见的句首句尾语气词、句式、修辞、意思进行断句。本题可以根据句中动词、虚词、句子结构,抓住关键词,然后根据语意进行断句。(2)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3)本题考查把握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此类题目要梳理原文内容,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把各个选项与原文内容进行细致比对,逐个排除。(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句翻译首先要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重点字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语法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2.阅读下而的文字,完成下而小题。李光弼,营州柳城人。父楷洛本契丹酋长武后时入朝累官左羽林大将军封蓟郡公吐蕃寇河源楷洛率精兵击走之师还卒于道赠营州都督谥口忠烈。光弼严毅沉果,有大略,幼善骑射。起家左卫亲府左郎将,室正左清道率,兼安北都护。例袭父封。以破吐蕃、吐谷浑功,选云麾将军。朔方行度使安思顺表为副,爱其粒,欲以子妻之。安禄山反,郭子仪荐其能,诏遢御史大夫,持节河东节度副大使,或云中太守。光弼以朔方兵五千出上门,东救常山,次真定,常山团练子弟执贼将安思义降。郡为战区,特资注蔽野,光弼酹而哭之,出为贼幽闭者,厚恤其家。渣关失守,玄宗聿蜀,人心惊骇。肃宗理兵干灵武,授光弼户部尚书,兼太原尹、北京留守。光弼以景城、河间兵五千入太原。前此,节度使王承业军政不修,侍御史崔众主兵太原,侮易承业,光弼闻之素不平。至是,诏众以兵付光弼。众素狂易,见光弼长揖,不即付兵,光弼怒,收系之。会使者至,挂众御史中丞。光弼臼:“众有罪,已前系,今但斩侍御史。若使者宣诏。亦斩中圣。”使者内诏不敢出,乃斩叁以徇,威震三军。至德二载,思明、希德将兵十万攻光弼,时锐兵悉赴朔方,而麾下卒不满万。众议培城以守,光弼口:“城环四十里,贼至治之,徒疲吾人.”乃彻民屋为摞石车,车二百人挽之。石所及辄数十人死,贼伤十二。思明为飞楼车,障以木悔,筑上山临城,光弼遣人宜地颓之。思明宴城下,倡优居台上新指天子,光弼遣人隧地禽之。思明大骇,徙牙帐远去,军中皆视地后行。又潜沟营地,将汉其军,乃里约降。至期,遣裨校出,若送款者,思明大悦。俄而贼数千没于堑,城上鼓噪,突骑出乘之俘斩万计。思明畏败,乃去,留希德攻太原。光弼出敢死士搏贼,斩首七万级,希德委资粮遁走。初,贼至,光弼设公幄城隅以止息,经府门不顾。困解,阅三昔乃归私寝。后与九节度I制安庆绪于相州,大战邺西,败之。光弼与诸将议:“思明勒兵魏州,欲以怠我,不如起军逼之,彼惩嘉山之败,不放轻出,则庆绪可禽。”观军容使鱼朝恩固谓不可。既而思明来援,光弼拒贼,战尤力,杀略大当。诸将惊溃,各引归,所在剽掠,独光弼整众还太原。帝焚诸将罪,以光弼兼幽州大都督府长史。未几,为天下兵马副元帅。(节选自《新唐书•李光弼传》)(注)铸:腐烂的尸体。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父楷洛/本契丹酋长/武后时入朝累官/左羽林大将军封蓟郡公/吐蕃寇河源/楷洛率精兵击走之/师还/卒于道/赠营州都督/谥日忠烈/B.父楷洛本契丹酋长/武后时入朝/累官左羽林大将军/封蓟郡公/吐蕃寇河源/楷洛率精兵击/走之师/还卒于道/赠营州都督/谥曰忠烈/C.父楷洛本契丹酋长/武后时人朝累官/左羽林大将军/封蓟郡公/吐蕃寇河源/楷洛率精兵击/走之/师还/卒于道/赠营州都督/谥曰忠烈/D.父楷洛/本契丹酋长/武后时入朝/累官左羽林大将军/封蓟郡公/吐蕃寇河源/楷洛率精兵击走之/师还/卒于道/赠营州都督/谥日忠烈/(2)下列对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爱其也,欲以子妻之材:通"才",才华。妻:用作动词,给......做妻子。B.使者内诏不敢出,乃斩会以徇内:通"纳”,收纳。众:作状语,当众。C.光弼遣人宏地颈之穴:用作动词,挖洞穴。颓:使动用法,使……倒塌。D.将沉其军,乃阳约降 沉:使动用法,使......沉陷。PII:假装,表面上。(3)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俄袭父封俄:过了不久A.俄袭父封俄:过了不久B.玄宗聿蜀幸:皇帝亲临C.贼伤十二 十二:十分之二 D.帝彭诸将罪 贷:严惩(4)下列句子的句式与其他三句不一样的一项是()A.出为贼幽闭者 B.肃宗理兵于灵武 C.障以木悔 D.光弼设公幄城隅以止息(5)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A.累迁,指多次升迁,连续升迁,迁,指官职变动,后文的进、摄、兼、拜等皆是此意。大多数用于晚辈对长辈。B.长揖:古代汉族的交际礼仪风俗,见面时拱手自上而至极下,大多数用于晚辈对长辈。C.年号:从秦始皇开始历代帝王用以纪年的名号,词意吉瑞隽永,如建隆、永平、至德。D.牙帐:古代官署的大门上有猛兽利牙的图案,所以称官署为牙,牙帐指将帅所居营帐.(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光弼少善骑射,有谋略。他得到朔方节度使安思顺和当朝重臣郭子仪的赏识,后曾担任户部尚书、天下兵马副元帅。B.李光弼能征善战。至德二年,史思明等人前来攻城。此时敌众我寡,李光弼力排众议,灵活地运用战术,击退了敌人。C.李光弼为国钉敌,忘我无私。在叛军围城之时,他就算经过自己家口也不看一眼:在用困解除后,过了三晚才回家。D.李光弼领兵有方。相州一城,战况惨烈。敌人一路劫掠,只有李光弼带领部队拼力抗战,最后整治军队回到了太原。(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光弼以朔方兵五千出上门,东救常山,次真定,常山团练子弟执贼将安思义降。②侍御史崔众主兵太原,侮易承业,光弼闻之素不平。③思明勒兵魏州,欲以怠我,不如起军逼之,彼惩嘉山之败,不敢轻出,则庆绪可禽。【答案】(1)DBDADD(7)①李光弼率朔方军队五千人从上门出兵,向东援救常山,驻扎在真定,常山团练兵抓住叛军将领安思义归降。②侍御史崔众主持太原军务,崔众经常欺凌、轻慢王承业,李光弱听说这件事,向来为此不平。③史思明陈兵于魏州,是想让我军懈怠,我们不如起军逼近他。他忌惮于嘉山之败,不敢轻意出兵,那么安庆绪就可擒获了。【解析】【分析】(1)“累官左羽林大将军”的意思是"多次升官至左朝林将军”,所以中间不能断开,“累"前断句,排除选项AC,“楷洛率精兵击走之〃的意思是"李楷洛率精兵打跑了入侵的吐蕃人”,所以中间不能断开,"之"后断句,“师还"的意思为"班师回来的路上“,中间不能断开,“还"后断句,排除选项B,故选D,句子翻译:他的父亲李楷洛曾是契丹的酋长。在武则天做皇后时,李楷洛入朝为官,多次升官至左朝林将军,封为蓟郡公。吐蕃入侵河源,李楷洛率精兵打跑了入侵的吐蕃人,班师回来的路上,去世了。皇帝追赠了他营州都督,谥号为忠烈。B项,“众:作状语,当众”错误,应该为“众:人名,指崔众B错误。故选B.D项,“贷:严惩”错误,应该为“贷:宽恕"。成语有"严惩不贷"。D错误。故选D。A项,被动句,“为”表被动,句子意思为:释放那些被叛军关押的人。B项,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肃宗于灵武理兵”,句子翻译:肃宗在灵武统领军队。C项,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以木幔障",句子翻译:用木板遮挡。D项,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光弼(于)城隅设公幄以止息“,句子翻译:李光弼在城中一角安置营帐来休息。故选A。A项,"摄、兼、拜等皆是此意”错误,摄、兼、拜都不表官职变动,摄,代理。兼,兼任。拜,授予。B项,“大多数用于晚辈对长辈〃错误,长揖,上古时开始流行,不分长幼尊卑都可用,但多数用于平辈之间。C项,"年号:从秦始皇开始历代帝王用以纪年的名号"错误,年号:汉武帝时首创。D项,正确。故选D。D项,"敌人一路劫掠”错误,由原文"诸将惊溃,各引归,所在剽掠,独光弼整众还太原”可知,劫掠的是溃逃的其他官兵,而不是“敌人"。D错误。故选D。(7)赋分点:①东:向东。次:驻扎。执:抓住。②主:主持。侮易:经常欺凌、轻慢。素:向来。③勒兵:陈兵。怠:懈怠。惩:忌惮。禽:擒获。故答案为:⑴D:⑵B:⑶D:⑷A:⑸D:(6)D:⑺①李光弼率朔方军队五千人从上门出兵,向东援救常山,驻扎在真定,常山团练兵抓住叛军将领安思义归降。②侍御史崔众主持太原军务,崔众经常欺凌、轻慢王承业,李光弱听说这件事,向来为此不平。③史思明陈兵于魏州,是想让我军懈怠,我们不如起军逼近他。他忌惮于嘉山之败,不敢轻意出兵,那么安庆绪就可擒获了。【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要根据常见的句首句尾语气词、句式、修辞、意思进行断句。本题可以根据句中动词、虚词、句子结构,抓住关键词,然后根据语意进行断句。(2)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句中的含义的能力。答题时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把实词放回到句中理解,通则对,不通则错。其他方法有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等。(3)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式的辨析能力。解答本题,可结合着常见的文言文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固定句式等)分析判断。(5)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6)本题考查把握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此类题目要梳理原文内容,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把各个选项与原文内容进行细致比对,逐个排除。(7)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句翻译首先要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重点字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语法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附参考译文】李光弼是营州柳城人。他的父亲李楷洛曾是契丹的酋长。在武则天做皇后时,李楷洛入朝为官,多次升官至左朝林将军,封为蓟郡公。吐蕃入侵河源,李楷洛率精兵打跑了入侵的吐蕃人,班师回来的路上,去世了。皇帝追赠了他营州都督,谥号为忠烈。李光弼为个严谨刚毅,沉稳果决,有大谋略,年幼即擅长骑马射箭。李光弼从左卫亲府左郎将做起,多次升迁至左清道率,兼任安北都护。不久,就承袭了父亲的封号。因为其打败吐蕃。吐谷浑的功劳,升迁云麾将军。朔方节度使安思顺上表任命李光弼为副手,喜爱他的才干,想将女儿嫁给他。安禄山反叛了,郭子仪推存他的才能,皇帝诏令其代理御史大夫,持符节任河东行度副大使,兼任云中太守。李光弼率朔方军队五千人从上门出兵,向东援救常山,驻扎在真定,常山团练兵抓住叛军将领安思义归降。常山郡是当时的战场,死尸遍地,李光弼祭奠哭悼他们,释放那些被叛军关押的人,给他们家送去丰厚的慰问品。潼关失守了,玄宗驾临蜀地,百姓人心惊恐。肃宗在灵武统领军队,授予李光弼户部尚书之职,兼任太原尹、北京留守。李光弼率领景城、河间兵马五千进入太原。这之前,节度使王承业不治理军务,侍御史崔众主持太原军务,崔众经常欺凌、轻慢王承业,李光弼听说这件事,向来为此不平。到这时,皇帝下诏书命今崔众把军队交付李光弼。崔众一贯狂做看不起他人,见到李光弼只是长揖而已,没有马上交出军队,李光弼很生气,将他抓住关押起来。恰好朝廷使者到了,授予崔众御史中丞。李光弼说:"崔众有罪,此前已关押,现在只杀付御史。如果使者宣读皇帝的任命诏书,也要杀了新任命的御史中丞。"使者收起诏书不敢拿出来,于是李光弼杀了崔众示众,威震三军。至德二年,史思明、蔡希德率高秀岩、牛廷蛇带领十万军队攻打李光弼。当时,精锐军队全部开赴朔方,李光弼手下兵士不到一万人,众人建议加高城增来防守,李光弼说:城墙周围四十里,叛军到了再整修它,白白地使我们的兵士和百姓疲顿。于是拆毁民屋造摞石车,摞石车由四百人拉动,发射的石头砸到之处常数十人死伤,结果十分之二的叛军被砸死砸伤。史思明造飞楼车,用木板遮挡,在靠近城墙的地方筑上山,李光弼派人挖地洞使上山倒塌。史思明在城墙下欢宴,歌女戏子在观台上戏辱奚落天子,李光弼派人挖地道抓获了他们。史思明非常惊恐,将主帅的营帐移走,远远离开,军队都选择地势纷纷后撤。李光弼又暗中在敌军营地边挖出深沟,预谋使敌军陷入其中,就假装约定投降。到约定时间,派遣副校将出城,好像送财物投降的人,史思明非常高兴。不久,叛军数千人陷入深沟中,城上守军擂鼓呐喊,冲锋陷阵的精锐骑兵出城追逐敌军,俘虏、杀死敌人按万计算。史思明害怕失败,就率军离开了,只留下蔡希德进攻太原。李光弼派出敢死队与敌军搏击,杀敌七万人,蔡希德丢下粮草物资逃跑了。当初,叛军刚到,李光弼在城中一角安置营帐来休息,经过府门不看一眼。围困解除后,过了三晚才回家。后来李光弼与九节度使将安庆绪闱困在相州,大战邺西,击败他。李光弼与众将商议说:"史思明陈兵于魏州,是想让我军懈怠,我们不知起军逼近他。他忌惮于嘉山之败,不敢轻意出兵,那么安庆绪就可擒获了。”观军容使鱼朝恩坚持认为不可。不久史思明来救援,李光弼抵抗敌军,战斗特别尽力,杀戮掳掠敌军与自身伤亡大致相当。众将惊慌溃散,各自率军败退,到处抢劫掠夺,只有李光弼整治军队回到太原。皇帝宽恕了众将的罪责,任命李光弼兼任幽州大都督府长史。不久,任天下兵马副元帅。.阅读下而的材料,完成小题。材料一: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材料二: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材料三: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1)“出则弟"句中"弟"的意思是,"则以学文"中的“文"指的是。(2)请从材料二、三中任选一则,谈淡你对“仁”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答案】(1)顺从和敬爱兄长:《诗》《书》《礼》《乐》等传统文化经典(能答出“文化经典”即可)(2)示例:宁愿牺牲自己的生命,以成就自己的仁德;宁愿抛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正义。杀身成仁,这是儒学所主张的基本道德准则,对后世产生了深刻影响。自古以来,它就激励着如谭嗣同、瞿秋白等一大批仁人志士为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解析】【分析】(1)“弟”,结合语境出外要敬爱师长分析,“悌”的古字。弟弟尊敬顺从兄长。“文",结合就用来学习文化知识分析,译为《诗》《书》《礼》《乐》等传统文化经典。(2)结合材料二内容分析,"仁”是做人的最高原则。虽然生命对每个人来讲都是十分宝贵的,但还有比生命更可宝贵的,那就是"仁"。"杀身成仁”,就是要人们在生死关头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仁的品德。自古至今,它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为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抛头颅泗热血,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结合材料三内容分析,称之为仁的人,一定是自己要站稳,也要让别人站稳,自己要腾达,也要让别人腾达。只有从自己身边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乐于助人,这才是可能通往仁的路。譬的意思为比喻,打比方。对后世的影响可以结合一些仁人志士的事迹来写。故答案为:(1)顺从和敬爱兄长《诗》《书》《礼》《乐》等传统文化经典(能答出“文化经典"即可)⑵示例:宁愿牺牲自己的生命,以成就自己的仁德;宁愿抛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正义。杀身成仁,这是儒学所主张的基本道德准则,对后世产生了深刻影响。自古以来,它就激励着如谭嗣同、瞿秋白等一大批仁人志士为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能力。把握文章内容,一定要通读全文,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和主题,在此基础上根据题目要求回归文章,找到相应的答题区域,仔细阅读,根据题目要求提取相关的内容答题。(2)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这需要整体理解原文内容,仔细对照作答。理解文章内容,要把握时间、人物、事件以及文中人物的观点态度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参考译文】孔子说:"小孩子在父母跟前要孝顺,出外要敬爱师长,说话要谨慎,言而有信,和所有人都友爱相处,亲近那些具有仁爱之心的人.做到这些以后,如果还有剩余的精力,就用来学习文化知识。”孔子说:“志士仁人决不为了自己的享受做出损害仁义的事情,而是宁可牺牲自己也也要恪守仁义的原则”。孔子说:“仁德的人,自己想站得住首先使别人也能站得住,自己做到通达事理首先要使别人也通达事理。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游仲鸿,字子正,果之南充人。淳熙二年进士第。李昌图总蜀赋,辟汆买官,奇其才,曰:“吾董饷积年,惟得一士。"昌图召入,首荐之,擢四川制置司干办公事。叙州董蛮犯犍为境,宪将合兵讨之。仲鸿请行。诘其衅端,以州负马直也,乃使人谕蛮臼厂'归俘则还马直,不然大兵至矣。"蛮听命,仲鸿受其降而归。知中江县,总领杨辅撒置幕下。时关外营用凡万四千顷,亩仅输七升。仲滤建议,请以兵之当汰者授之田,存赤籍,迟以数年,汰者众,耕者多,则横敛一切之赋可次第以减。辅然之。赵汝愚在枢密,谓仲鸿直谅多闻,访以蜀中利病。光宗以疾久不朝重华宫,仲鸿遗汝愚书,曰:“大臣事君之道,苟利社稷,死生以之。既不死,曷不去?”汝愚既拜右丞相,以仲鸿久游其门,辟嫌不用。初,汝愚之定策也,知阁韩件胄颇有劳,望节钺,汝愚不与。件胄方居中用事,恚甚。汝愚迹已危。汝愚以淮东、西总赋枳弊,奏道仲鸿核实。仲鸿曰:"丞相之势已孤,不忧此而顾忧彼耶?”改监登闻鼓院以行。监察御史胡绒希件同意,诬汝愚久蓄邪心,谓朝士中有推其宗派,指仲鸿也。初欲直书仲鸿名同台张孝伯见之臼书其名则'富矣凡阿附宰相本冀官爵此人沉埋六院且二年心迹可察卒不书其名吴曦叛,宣抚司幕官薛级访仲渡于果山,仲鸿对之泣,指案上一编书示级臼广开禧丁卯正月游某死。”谓家人曰厂‘曦逼吾死,即填其日。”宣抚使程松巳大弃其师遁。松至,仲鸿谓级曰:“宣威[注]肯留,则吾以积奉二万缗犒兵,护宣威之成都。"松不顾而去。未几,哦诛。乞休致。卒,年七十八。[注]宣威:指程松。(选自《宋史•游仲鸿传》,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初/欲直书仲鸿名/同台张孝伯见之曰/书其名则窜矣/凡阿附宰相本冀/官爵此人/沉埋六院且二年/心迹可察/卒不书其名/B.初/欲直书仲鸿名/同台张孝伯见之曰/书其名则窜矣/凡阿附宰相本冀/官爵此人/沉埋六院且二年心迹/可察/卒不书其名/C.初/欲直书仲鸿名/同台张孝伯见之曰/书其名则窜矣/凡阿附宰相/本冀官爵/此人沉埋六院且二年心迹/可察/卒不书其名/D.初/欲直书仲鸿名/同台张孝伯见之臼/书其名则窜矣/凡阿附宰相/本冀官爵/此人沉埋六院且二年/心迹可察/卒不书其名/(2)下列对文中加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檄:古代官方用以征召、晓谕、声讨的文书。文中指的是用檄文征召。B.辟嫌:指官场回避。在不同朝代内容也有所不同,有地区回避、亲属回避、科场回避等。C.W钺:符节和斧钺。古代将K钺授予将帅,作为加重权力的标志。D.登闻鼓:为畅通言路,古代统治者在朝堂外悬鼓,专供官员击鼓上闻,到朝堂陈述谏■(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游仲渡被人赏识,获得信任。他考中进士,开始做官,李昌图征召他任职,认为他是个人才,并推荐给朝廷。赵汝愚赞赏他,后来还向他咨询政事。B.游仲鸿恪尽职守,富有才智。董蛮进扰犍为,他请求前往,使董蛮投降;他在杨辅手下任职,就营田问题向杨辅提出合理的建议,得到杨辅认同。C.游仲鸿担忧别人,遭到打压。他与赵汝愚长期交往,在赵汝愚危急之时予以提醒;赵汝愚曾经得罪韩佣胄,韩院由仗势打击报复,说赵汝愚和游仲鸿搞宗派。D.游仲渡忠于朝廷,痛恨叛贼。吴曦反叛,他对前来拜访他的薛级以及家人表示要誓死效忠朝廷,并对薛级说,如果程松留下抗击叛贼,他要用积蓄犒赏士兵。(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诘其衅端,以州负马直也,乃使人谕蛮日:“归俘则还马直,不然大兵至矣。"②大臣事君之道,苟利社稷,死生以之。既不死,曷不去?【答案】(1)DDC(4)①询问引起争端的缘由,是州里拖欠买马的钱,于是派人告诉董蛮说:“放回俘虏就偿还买马的钱,不然大军就来了。”②大臣侍奉君主的原则(就是),如果有利于国家,生死随它。既然不能死,为什么不辞官?【解析】【分析】(1)“冀”是希望的意思,宾语为“官爵","官爵”后要断开,排除A项、B项。"可察"的主语为"心迹",结合句意内容分析,排除C项。句意:开始想直接写游仲鸿的名宇,同台张孝伯见了说:“写了他的名字就要贬官。凡是阿附宰相的,本来是希望求官爵,这个人埋没六院将近两年,心迹可见。”最终没有写他的名字。故选D。D项,"专供官员击鼓上闻"错误。古代统治者在朝堂外悬鼓,让官民击鼓上闻,以陈述冤屈,或者陈述谏议,称为“登闻鼓"。故选D。C项,“韩倔胄仗势打击报复,说赵汝愚和游仲鸿搞宗派”错,结合文本内容"监察御史胡绒希倔胄意,诬汝愚久蓄邪心,谓朝士中有推其宗派,指仲鸿也''分析可知,说汝愚与游仲鸿搞宗派的是胡绒。故选C。(4)本题①“诘",询问:"其",代词,指这件事:"端",缘由:"以",连词,因为;"直",通“值",价值;“乃",连词,于是;“归”,使动,使......回来:"至",至八②"事”,侍奉;"之",助词,的:"道",原则;“苟",如果:“之",代词,它;"既",既然:"曷",通“盍",为什么。故答案为:⑴D:(2)D:(3)C;⑷①询问引起争端的缘由,是州里拖欠买马的钱,于是派人告诉董蛮说:"放回俘虏就偿还买马的钱,不然大军就来了。”②大臣侍奉君主的原则(就是),如果有利于国家,生死随它。既然不能死,为什么不辞官?【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是翻译的另一种形式,如果不能翻译则采用文字标志断句和语法断句。一般来说名词代词常作主语或者宾语,因此出现名词或代词就在此前或后断句,还有就是出现的一些虚词,表示语气常句尾,可在此后断句,如果是发语词,常在句首,可在此前断句。(2)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能力。重要的文化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行,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3)此题考查综合分析的能力。综合分析题,需要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对选项逐一排查,设误常常有时间与发生的事与原文不同,人和事不同,地和事不同,学生在这些方面要注意:在选项中也可考查某些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参考译文】游仲鸿宇子正,果州南充人。淳照二年者中进士。李昌图总领蜀地赋税,(游仲禧)被征召担任买粮官,(李昌图)认为他的才能杰出,说:“我负责粮饷多年,只得到一个人才。”李昌图被召入朝廷,首先推荐游仲禧,提拔为四川制置司干办公事。叙州董蛮侵犯犍为边境,究司准备联兵讨伐他们,游仲鸿请求前往。询问这件事争端的起因,是因为州里拖欠买马的钱,于是派人告诉董蛮说:“放回俘虏就偿还买马的钱,不然大军就来了。”蛮人听从命令,游仲鸿接受蛮人投降而返回。担任中江县知县,总领杨辅发文征召安排在幕府下。当时关外营田共有一万四千顷,每亩只收七升粮。游仲潮建议,请求分田给应当淘汰的士兵,保留兵籍,等几年后,淘汰的多了,耕田的多了,那么强行征收的一切赋税可以依次减少。杨辅赞同他的建议。赵汝愚在枢密院,认为游仲鸿正直诚实见识广,向他询问蜀地的利弊。光宗因病很久没到重华宫上朝,游仲鸿给赵汝愚写信,说:“大臣事奉君主的原则,如果有利于国家,生死随它。既然不能死,为什么不辞官?”赵汝愚担任右丞相后,因为游仲鸿长期往来在他的门下,避嫌不使用。当初,赵汝患决定策略时,知阁韩院胄很有功劳,希望掌管军事,赵汝愚不同意。韩院由正在朝廷中得势,很生气。赵汝愚已有危险的迹象。赵汝愚因港东、淮西总领赋税积累很多弊端,上奏派游仲鸿去核实。游仲鸿说:“丞相的势力已经孤单,不担忧这个方而却反而担忧那个方面吗?”改为监登闻鼓院处罚。监察御史胡绒迎合韩佣青的意思,诬陷赵汝愚藏邪心,说朝官中有人推知他的宗派,是游仲鸿。开始想直接写游仲鸿的名宇,同台张孝伯见了说:“写了他的名字就要贬宜。凡是阿附宰相的,本来是希望求官爵,这个人埋没六院将近两年,心迹可见。"最终没有写他的名字。吴曦反叛,宣抚司幕官薛级到采山拜访游仲鸿,游仲禧对他哭泣,指着案桌上一部书给薛级看并说:“开禧丁卯正月游某死去。”对家人说:“吴曦追我死,就填那天的日子。”宣抚使程松己经差不多全部抛弃他的军队逃跑。程松到了果州,游仲鸿对薛敏说:“宣威肯留下来,那么我用积蓄的二万缗钱犒赏士兵,护送宣威到成都。”程松不理会而离去。不久,吴曦被杀。请求退休去世,年七十八岁。5.阅读下文,完成各题。陈丞相平者,阳武户乡人也。少时家贫,好读书。里中社,平为,分肉食甚均。父老曰:“善,陈孺子之为宰!"平日广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陈涉起而王陈,使周力略定魏地。立魏咎为魏王,与秦军相攻于临济。陈平从少年往事魏王咎于临济。魏王以为太仆。说魏王不听,人或谗之,陈平亡去。久之,项羽略地至河上陈平往归之,从入破秦。陈平惧诛,乃封其金与印,使使归项王,而平身间行仗剑亡。平遂至修武降汉。其后,楚急攻,绝汉甬道,围汉王于荣阳城。久之,汉王患之,请割荣阳以西以和,项王不听。汉王谓陈平日:“天下纷纷,何时定乎?"陈平曰:“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爵之,重之,士亦以此不附。顾楚有可乱者,彼项王竹鲤之臣亚父、钟离味、龙且、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问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汉王以为然,乃出黄金四万斤,与陈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陈平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昧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欲与汉为一,以火氏而分王其地。项羽果意不信钟离等。项王既疑之,使使至汉汉王为太牢具举进见楚使。详惊臼严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其进楚使。楚使归,具以报项王。项王果大疑亚父。(自选自《史记•陈丞相世家》)【注释】①宰:主持割肉的人。②恶草具:粗劣的饭食。(1)写出下列加下划线词在句中的意思。①陈涉起而王陈②使便归项王(内心)(2)为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①大王诚能出追数万斤金()A.放弃B.捐税C捐赠D.收集②项羽果意不信钟离等()A.满意B.意外C.意图D.怀疑(3)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4)用“/〃为文中画线部分断句。使使至汉汉王为太牢具举进见楚使。(5)概述陈平的离间计谋的实施过程。(6)分析陈平的人物形象。【答案】(1)称王:使者(2)A:D(3)到了论功行赏、授爵封邑时,他却又十分看重(总舍不得给),士人因此又不愿归附他。(4)使使至汉/汉王为太牢具/举进/见楚使。(5)第一步,向汉王索要很多黄金,在楚军中放手进行离间活动后,便在众将中扬言:钟离味等人作为项王的将领,功劳很多,但始终不能划地封王,他们想和汉王联合起来,消灭项王,瓜分他的土地,各自为王。使项王怀疑钟离昧等人。第二步,汉王让人备下丰盛的酒宴端进去。见到楚王的使者,汉王就佯装吃惊地说:“我还以为是亚父的使者,原来竟是楚王的使者!“又让人把酒肴端走,换上粗劣的饭菜端给楚王的使者。楚王使者回去以后,把这些情况统统禀告给项王。使项王怀疑亚父。(6)陈平是一个为人公正、贪生怕死、足智多谋的谋士形象。通过写分肉及陈平的言行可分析出陈平为人公正:通过写魏王不信任重视陈平,被挤兑逃跑,害怕项王的强暴逃跑,写出了他的贪生怕死:由对项王实行离间计体现它足智多谋。【解析】【分析】(1)陈涉起而王陈,王,名词作动词,称王;使使归项王(内心),使,名词,使者。(2)“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翻译为:大王您如果能舍得拿出几万斤黄金;”项羽果意不信钟离等”翻译为:项羽听了,果然心怀猜忌,不再信任钟离昧等人。故本题选AD。(3)本题翻译赋分点有:至于,到了这时候:行功爵邑,按功劳行赏、授爵封邑;重,意动用法,看重:以此,因此:附,依附。(4)本题“使使至汉”省略了主语"项王"。"汉王为太牢”主语为“汉王”和前面的主语又不一致,前面断开翻译为汉王准备太牢,"太牢"为名词中间不断开,故太牢后面断,“具举”和"进见楚使"主语一直又省略主语,故中间断。(5)作答本类题型,首先根据题干,去文章中划定答题区间,由“陈平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味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欲与汉为一,以火项氏而分王其地。项羽果意不信钟离味等。项王既疑之,使使至汉。汉王为太牢具,举进。见楚使,详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顶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进楚使。楚使归,具以报项王。项王果大疑亚父。”学生翻译总结即可。(6)由“里中社,平为,分肉食甚均。父老日:‘善,陈孺子之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说魏王不听,人或谗之,陈平亡去。久之,项羽略地至河上陈平往归之,从入破秦。陈平惧诛,乃封其金与印,使使归项王,而平身间行仗剑亡。”、“陈平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学生进行分析即可。故答案为:⑴称王使者(2)A;D⑶到了论功行赏、授爵封邑时,他却又十分看重(总舍不得给),士人因此又不愿归附他。⑷使使至汉/汉王为太牢具/举进/见楚使。⑸第一步,向汉王索要很多黄金,在楚军中放手进行离间活动后,便在众将中扬言:钟离味等人作为项王的将领,功劳很多,但始终不能划地封王,他们想和汉王联合起来,消灭项王,瓜分他的土地,各自为王。使项王怀疑钟离昧等人。第二步,汉王让人备下丰盛的酒宴端进去。见到楚王的使者,汉王就佯装吃惊地说:“我还以为是亚父的使者,原来竟是楚王的使者!”又让人把酒肴端走,换上粗劣的饭菜端给楚王的使者。楚王使者回去以后,把这些情况统统禀告给项王。使项王怀疑亚父。⑹陈平是一个为人公正、贪生伯死、足智多谋的谋士形象。通过写分肉及陈平的言行可分析出陈平为人公正:通过写魏王不信任重视陈平,被挤兑逃跑,害怕项王的强暴逃跑,写出了他的贪生怕死:由对项王实行离间计体现它足智多谋。【点评】(1)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句中的含义的能力。答题时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把实词放回到句中理解,通则对,不通则错。其他方法有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等。(2)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枳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3)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4)此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常用虚词是标志。(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6)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命题主要着眼于与主要人物相关的事件、言行等。选项设计特点多是先概括人物某方面的品质、特点,再结合材料中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参考译文】宰相陈平,是阳武县户牖乡人。年轻时家中贫穷,喜欢读书。乡里社日,陈平当主持,把肉分得很均匀。父老乡亲们说:"好啊,陈家的孩子做主持!"陈平说:"唉呀,假使让我掌管天下,我也会像分肉这样啊!”陈胜起兵在陈县称王之后,派周市攻占平定了魏地,立畿咎为魏王,在这以前陈平和一些年轻人到临济投奔魂王咎。陈平向魏王进言,魏王不听,有的人又说他的坏话,陈平就逃离了那里。过了多时,项羽攻占上地到黄河边上,陈平前往投奔项羽,跟随项羽入关攻破秦国。陈平害怕被杀,便封好顶王赏给他的黄金和官印,派人送还项王,自己单身拿着宝剑抄小路逃走。陈平于是到修武投降汉军。后来,楚军加紧进攻,截断了汉军的运粮甬道,把汉王围困在荥阳城。日子一长,汉王忧虑起来,请求割让荥阳以西的地区来与楚讲和。项王不答应。汉王对陈平说:“天下乱纷纷的,什么时候才能安定呢?”陈平说:"项王为人,谦恭有礼爱护他人,具有清廉节操、喜欢礼仪的士人多去归附他。到了论功行赏、授爵封邑时,他却又十分看重,总舍不得给,士人因此又不愿归附他。但是楚军方而存在着可以致乱的因素,那项王身边正直的臣子像亚父范增、钟离味、龙且、周殷之类,只不过几个人罢了。大王您如果能舍得拿出几万斤黄金,用来施行反间计,离间楚国的君臣,使他们产生怀疑之心,项王为人猜忌多疑,听信谗言,他们内部定会互相残杀。汉军可趁机发兵攻打他们,击败楚军是一定的了。"汉王认为陈平说得对,于是拿出黄金四万斤给陈平,听凭他支配,不过问支出情况。陈平用了很多黄金在楚军中放手进行离间活动后,便在众将中扬言:钟离味等人作为项王的将领,功劳很多,但始终不能划地封王,他们想和汉王联合起来,消灭项王,瓜分他的上地,各自为王。项羽听了,果然心怀猜忌,不再信任钟离昧等人。在怀疑上钟离昧等人以后,项王派遣使者到汉军那里。汉王让人备下丰盛的酒宴端进去。见到楚王的使者,汉王就佯装吃惊地说:“我还以为是亚父的使者,原来竟是楚王的使者!“又让人把酒肴端走,换上粗劣的饭菜端给楚王的使者。楚王使者回去以后,把这些情况统统禀告给项王。项王果然对亚父大起疑心。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荷或字文若,颍川颍阴人,少有才名。南阳何瞅见或而异之,曰:"王佐才也。"中平六年,举孝廉。董卓之乱,弃官归乡里。比至冀州,袁绍待或以上宾之礼。或每怀匡佐之义,度绍终不能定大业,乃去绍从操。操与语大悦,曰:"吾子房也。”兴平元年,操东击陶谦,使或守甄城。会张邈、陈宫以兖州反操,而潜迎吕布。邈使人谴魂臼:“吕将军来助曹使君击陶谦,宜亟供军实。"或知邈有变,即勒兵设备,故邈计不行。陶谦死,操欲遂取徐州,还定吕布。或谏日:"皆高祖保关中,光武据河内,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将军本以兖州首事,故能平定山东,此实天下之要地也。宜急分讨,使虏不得西顾,乘其间而收熟麦,约食蓄谷,以资一举,则吕布不足破也。“操于是大收熟麦,复与布战,兖州遂平。建安元年,献帝自河东还洛阳,操议欲奉迎车驾,徙都于许。众多以山东未定,未可卒制。或乃劝操日:“昔晋文公纳周爽王而诸侯景从汉高祖为义帝与素而天下归心自天子蒙尘将军首唱义兵徒以山东扰乱未遑远赴虽御难于外乃心无不在王室因此时奉主上以从人望,秉至公以服天下,扶弘义以致英俊。”操从之。操保官渡,虽胜而军粮方尽,书与或议,或报曰:“公以十分居一之众,画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进,已半年矣。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操乃坚壁持之。遂以奇兵破绍。十七年,董昭等欲共进操爵国公,九银备物,密以访或。虚日:"曹公本兴义兵,以匡振汉朝,虽勋庸崇著,犹乘忠贞之节。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事遂寝。操心不能平。会南征孙权,表请或劳军于谯,帝从之。至濡须,或病留寿春,操馈之食,发视,乃空器也,于是饮药而卒。帝哀惜之,祖日为之废乐。盗臼敬侯。明年,操遂称魏公云。(节选自《后汉书•荀残传》)(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昔晋文公纳周褒王/而诸侯景从/汉高祖为义帝缩素/而天下归心/自天子蒙尘/将军首唱义兵/徒以山东扰乱未遑/远赴/虽御难于外/乃心无不在王室B.昔晋文公纳周爽王/而诸侯景从汉高祖/为义帝编素/而天下归心/自天子蒙尘/将军首唱义兵/徒以山东扰乱/未遑远赴/虽御难于外/乃心无不在王室C.昔晋文公纳周爽王/而诸侯景从汉高祖/为义帝编素/而天下归心/自天子蒙尘/将军首唱义兵/徒以山东扰乱未遑/远赴/虽御难于外/乃心无不在王室D.昔晋文公纳周褒王/而诸侯景从/汉高祖为义帝编素/而天下归心/自天子蒙尘/将军首唱义兵/徒以山东扰乱/未遑远赴/虽御难于外/乃心无不在王室(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举孝廉,是汉朝的一种由下向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是察举制的主要科目之一,孝廉即“至孝至廉”之人,“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B.兖州,我国古"九州”之一.包括今山东、河北、河南等部分地区。《尚书•禹贡》称:大禹治水,划天下之地为冀、兖、青、徐、雍等九州。C.九锡,即“九赐〃,指天子赐给有殊勋的诸侯、大臣九种器用之物,代表最高礼遇。古代一些权臣常接受“九锡",后来该词成了篡逆的代称。D.祖日,其中“祖”是饯行的一种隆重仪式,祭路神后,在路上设宴为人送行。《荆轲刺秦王》中"既祖”的"祖”与本文中的“祖”意思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荀或少有才名,深得众人赏识。南阳何跃称他有“王佐之才”:袁绍对他敬重有加;投奔曹操后,曹操称他是张良一样的策士谋臣。B.荀我勇决果毅,善于把握局势。他识破张邈的阴谋,整军防备,避免了变乱发生;官渡之战,他提出合理建议,使曹操出奇兵打败袁绍。C.荀残工于谋略,颇有远见卓识。他建议曹操先稳固自己的根本;又向曹操献计,把皇帝迎到许都,为“挟天子令诸侯”打下了基础。D.荀或清高正直,事主保持忠行。他以大义阻谏曹操进爵国公,为自己埋下灾祸:他在病中收到曹操送的“空器”,于是饮药而死。(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乘其间而收熟麦,约食蓄谷,以资一举,则吕布不足破也。②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答案】(1)DDC(4)①(我们应该)乘机收割成熟的麦子,节食蓄粮,以助军事行动,那么吕布不难击败。②敌人的底细已经清楚,敌人的气势也已经枯竭,局而必将有所变化,这正是使用奇谋的良机,不可错失良机啊!【解析】【分析】(1)本题中,“昔晋文公纳周裒王/而诸侯景从/汉高祖为义帝缩素/而天下归心/自天子蒙尘/将军首唱义兵/徒以山东扰乱/未遑远赴/虽御难于外/乃心无不在王室",意思是“晋文公曾接纳周裂王而使得诸侯们如影随形,汉高祖为义帝戴孝而使得天下人心尽归。自从天子遭难,将军首举义兵,只是因为山东纷扰混乱,没有顾得上接驾,虽然在外平定祸乱,但心里却无时不在挂念着王室"昔晋文公纳周襄王”和“汉高祖为义帝缩素”句式一致,之前之后断开,排除BC:“徒以山东扰乱”是原因,“未遑远赴”是结果,之间断开,排除AC。故选D,D项,”《荆轲刺秦王》中‘既祖’的,祖’与本文中的‘祖‘意思相同"错误,"祖日",为死者设祭奠之日,“祖",祭祀;"既祖”,古人出门举行的祭祀路神,“祖”,饯行的一种隆重仪式,祭路神后,在路上设宴为人送行。故选D.C项,"又向曹操献计,把皇帝迎到许都,为‘挟天子令诸侯‘打下了基础”错误,根据第三段“因此时奉主上以从人望,乘至公以服天下,扶弘义以致英俊”,可知,荀或“趁此时奉迎主上以顺应万民心愿,执最大的公正来使天下信服,扶持大义来网罗英才〃,而不是"为‘挟天子令诸侯'打下了基础”。故选C。(4)本题①中,“乘",乘机;“蓄〃,积蓄:"破",击败。②中,"见〃,同“现”,显现:"奇、指出人意外、变幻莫测的策略、计谋:"坚壁",坚固壁垒;“持”,对抗。故答案为:⑴D:(2)D:(3)C:⑷①(我们应该)乘机收割成熟的麦子,门食蓄粮,以助军事行动,那么吕布不难击败。②敌人的底细已经清楚,敌人的气势也已经枯竭,局面必将有所变化,这正是使用奇谋的良机,不可错失良机啊!【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语段断句,需要在通读文意的基础上,对不能断开的字词要研窕前后语句的含义及联系,看看断在哪里语意才能明白,句子前后的联系往往都有标志可寻,只要抓住了这些标志,就可以轻松断句,同时,需要掌握语句的大意,即可得出答案。(2)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答题时,应根据平时课内对文化常识的知识积累与不断复习,结合着具体语境分析,然后做出判断。(3)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4)此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参考译文】荀或(yu)宇文若,颍川颖阴人,青少年就凭才识出名。南阳人何歌见到荀或认为他奇异不凡,说:“这是帝王的辅佐之才啊。"中平六年,被推举为孝廉。堇卓作乱时,弃官回到家乡。等荀或到了冀州,袁绍用贵宾的礼遇对待荀或。荀或每每有匡正之心。估计袁绍最终不能成就大事,就离开袁绍投奔曹操。曹操和他交谈后大喜,说:“你是我的张良啊。"兴平元年,曹操东击陶谦,派荀或守甄城。赶上张邈、陈宫据兖州反曹操,而暗地迎接吕布。张邈派人欺骗荀或说:“吕将军来帮助曹使君打陶谦,应赶紧供应他军需物资。”荀或知道张邈有变,就整顿军队做好防备,因此张邈的计谋不能得逞。陶谦死,曹操想马上攻取徐州,回兵后平定吕布。荀或劝谏说:“以前高祖占据关中,光武帝占据河内,都是先巩固根本,以控制天下。将军本以兖州为根本,所以能平定山东,这实在是天下的要地啊!应立即分兵讨伐,使敌寇不能西顾,乘机收割成熟的麦子,节食蓄粮,以助军事行动,则吕布不难击败。”曹操于是大力抢收成熟的麦子,又和吕布交战,兖州于是被平定。建安元年,献帝从河东回到洛阳,曹操打算迎接车驾,迁都到许昌。众人大多认为不可仓促行事。荀或于是鼓动曹操说:“晋文公曾接纳周爽王而使得诸侯们如影随形,汉高祖为义帝戴孝而使得天下人心尽归。自从天子遭难,将军首举义兵,只是因为山东纷扰混乱,没有顾得上接驾,虽然在外平定祸乱,但心里却无时不在挂念着王室。趁此时奉迎主上以顺应万民心愿,执最大的公正来使天下信服,扶持大义来网罗英才。"曹操听从了他的意见。曹操守官渡,虽然得胜但军粮就要吃完,写信与荀或商议,荀或回信说:"情形败露,声势衰竭,一定会有转机,这是使用非常之计的时候,不可错失良机。”曹操于是坚守壁垒和袁绍相持。终于用奇兵打败袁绍。建安十七年,堇昭等人要联名推戴曹操晋封国公,赐予九锡仪仗器物,秘密地征询荀戏的意见。荀或说:“曹公本是发动义兵,以振兴汉朝,虽然功勋卓著,还保持忠贞之节。君子爱人要合于道德,不应该这样。"事情就这么搁置下来。曹操心里难以平静。等到南征孙权,曹操上表请荀或到谯郡劳军,皇帝答应了他。到了濡须,荀或因病留在寿春,曹操赠送他食物,打开一看,却是空盒,于是荀或服毒而死。皇帝为他难过痛惜,祭祀之日因此而不奏乐。谥为敬候。第二年,曹操终于晋封魏公。.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一)凡国有三制,有制人者,有为人之所制者,有不能制人,人亦不能制者。何以知其然?德盛义尊,而不好加名于人■:人众兵强,而不以其国造难生患。天下有大事,而好以其国后。如此者,制人者也。德不盛,义不尊,而好加名于人:人不众,兵不强,而好以其国造难生患;恃与国,幸名利。如此者,人之所制也。人进亦进,人退亦退:人劳亦劳,人佚亦佚,进退劳佚,与人相胥①,如此者,不能制人,人亦不能制也。爱人甚而不能利也,憎人甚而不能害也。故先王贵当,贵周。周者不出于口,不见于色:一龙一蛇,一日五化之谓周。故先王不以一过二,先王不独举,不擅功。先王不约束,不结纽②。约束则解,结纽则绝。故亲不在约束、结纽。先王不货交,不列地,以为天下。天下不可改也,而可以鞭维使也。时也,利也,士③为之也。余目不明,余耳不聪,是以能继天子之容④。官职亦然。R±者得天,义者得人。既时且义,故能得天与人。先王不以勇猛为边竟,则边竟安。边竟安则邻国亲,邻国亲则举当矣。(取材于《管子》)【注释】①胥:从。②结纽:与别国结成同党、缔结联盟。③士:事。④容:指天子圣德。(-)随①以汉东诸侯叛楚。冬,楚斗敕於英②帅师伐随,取成而还。君子曰:"随之见伐,不量力也。量力而动,其过鲜矣。善败由己,而由人乎哉?《诗》曰:不夙夜,谓行多露。宋爽公欲合诸侯,臧文仲闻之,曰:“以欲从人,则可:以人从欲,鲜济。〃二十一年春,宋人为鹿上之盟,以求诸侯于楚。楚人许之。公子目夷日:"小国争盟,祸也。宋其亡乎,幸而后败。”秋,诸侯会宋公于盂。子鱼日:"祸其在此乎!君欲已甚,其何以堪之?”于是楚执宋公以伐宋。冬,会于薄以释之。子鱼曰:"祸犹未也,未足以惩君。”(取材于《左传》)【注释】①随:国名。②斗敕於英:人名。(1)下列对句中加下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恃旦国,幸名利与:结交 B.人伐亦佚佚:安逸C.故先王贵当,贵周周:周密 D.以为天下以为:认为(2)下列各组句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则边竟安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随之见伐 哀吾生之须臾C.宋甚亡乎 其皆出于此乎 D.会王薄以释之而君幸王赵王(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德盛义尊,而不好加名于人有的国家德义尊盛,却不喜欢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他国.如此者,人之所制也如果是这样的话,就是人制造出来的灾难C.故先王不以一过二,先王不独举,不擅功所以先王不夸大其词把一说成超过二,不独自蛮干,不独自占有功绩D.善败由己,而由人乎哉成败是由自己,难道是由别人吗(4)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①时者得天,义者得人。既时且义,故能得天与人②君欲已甚,其何以堪之(5)依据短文(一)管子关于“三制”的论说,推断短文(二)"楚人许之”的意图。(6)请结合短文(一)解释孔子这么说的理由。孔子在《论语》中称赞管仲:“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①,如其仁。"又说:"管仲相桓公,箱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注释】①如其仁:就是仁。【答案】(1)DDB(4)答案示例:①合于天时能得到天的帮助,合于正义能得到人的拥护。既合天时又合正义,这样就能把天时与正义的力量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②国君的欲望太过分了,别人怎么受得了。(5)答案示例:楚人深谙管子”制国〃之道,强大的楚国答应宋人为鹿上之盟的意图是:“以其国后"而“后发制人”。首先,从后文“执宋公以伐宋”的果断行动来看,“许之”是为了"制人";其次,公子目夷的评论指出小国争盟必将带来灾祸,也从反面道出楚人"许之”的背后意图。(6)答案示例:孔子的说法,不仅肯定了管仲的功绩,更在于肯定了管仲作为相国帮助桓公称箱的方法,那就是行仁,惠民利民。这个做法也体现在了管子的治国理念中,阐述三制也好,提醒先王不独举,不擅功也好,强调举当也好,都是一种仁义的做法,仁又是贯穿孔子思想的核心,故行仁的管子能够得到孔子如此的赞赏。【解析】【分析】(1)D选项,“以为:认为"错误,以为,以之为的省略,以此来治理。译文为:以此来治理天下。故选D。A选项,两个"则"都是"副词","那么”的意思。B选项,两个"之"都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翻译。C选项,两个"其"都是"副词”,都表揣测,大概。D选项,第一个“于",介词,“在"的意思。第二个"于",介词,表被动,"被"的意思。故选DoB选项,“如果是这样的话"和"制造”错误,如此:像这样的国家;制:被控制:译文为:像这样的国家,必然被他国控制。故选B。(4)赋分点:①时,合于天时;义,合于正义;且,又。②欲,欲望:甚,过分;何以,宾语前置,以何:堪,忍受。(5)此题要求结合材料分析,“楚人许之”的意图,结合“天下有大事,而好以其国后。如此者,制人者也”等内容可知强大的楚国答应宋人为鹿上之盟的意图是:"以其国后''而"后发制人”。根据后文楚人的做法可以推测:“秋,诸侯会宋公于盂”“于是楚执宋公以伐宋"。也可以根据目夷目夷的话反而论证:公子目夷日:"小国争盟,祸也。宋其亡乎”。(6)"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这两句话的意思分别为:“孔子说:’齐桓公多次、联合统一了诸侯,并不凭借战争,这是管仲的力量。这是仁,这是仁管仲作了齐桓公的相国,使其称霸于诸侯,天下的人都听命于他,现在的人们都能得到他的恩赐.”孔子这么说的理由可以结合材料一中“三制”以及"不独举,不擅功”等内容概括得出。故答案为:⑴D:⑵D:⑶B:⑷①合于天时能得到天的帮助,合于正义能得到人的拥护。既合天时又合正义,这样就能把天时与正义的力量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②国君的欲望太过分了,别人怎么受得了。⑸楚人深谙管子“制国”之道,强大的楚国答应宋人为鹿上之盟的意图是:“以其国后”而“后发制人”。首先,从后文"执宋公以伐宋"的果断行动来看,“许之”是为了"制人":其次,公子目夷的评论指出小国争盟必将带来灾祸,也从反而道出楚人“许之”的背后意图。⑹孔子的说法,不仅肯定了管仲的功绩,更在于肯定了管仲作为相国帮助桓公称霸的方法,那就是行仁,惠民利民。这个做法也体现在了管子的治国理念中,阐述三制也好,提醒先王不独举,不擅功也好,强调举当也好,都是一种仁义的做法,仁又是贯穿孔子思想的核心,故行仁的管子能够得到孔子如此的赞赏。【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中重点词语意义的能力。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⑵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的文言词汇积累,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解释。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虚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⑶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的文言词汇积累,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解释。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虚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⑷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⑸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⑹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和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答题的方向,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析,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孔子在《论语》中称赞管仲:“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又说:“管仲相桓公,箱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孔子的说法,不仅肯定了管仲的功绩,更在于肯定了管仲作为相国帮助桓公称新的方法,那就是行仁,惠民利民。这个做法也体现在了管子的治国理念中,阐述三制也好,提醒先王不独举,不擅功也好,强调举当也好,都是一种仁义的做法,仁又是贯穿孔子思想的核心,故行仁的管子能够得到孔子如此的赞赏。【参考译文】(-)大凡国家之间有三种控制关系,或控制他国,或被他国控制,或不能控制他国也不被他国控制。怎么知道是这样子呢?有的国家德义尊盛,却不喜欢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他国;国家人口众多、兵力强盛,却不凭借本国的实力去(故意)制造危难、引发祸乱:一旦天下发生大的事变,喜欢让自己的国家跟随他国之后(行事而不当头领)。这样的国家,必然能够控制他国。有的国家德义不尊盛,却喜欢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他国:人口不多、兵力不强盛,却喜欢让自己的国家成为危难祸乱的制造者;依仗同盟,心存侥幸,措取名利。这样的国家,必然被他国控制。他国前进,本国也前进,他国后退,本国也后退;他国劳作,本国也劳作,他国安逸,本国也安逸;前进、后退、劳作、安逸,与他国相从。这样的国家,不能控制他国,他国也不能控制自己。非常喜欢一个人,也不能随便给他利益;非常憎恨一个人,也不能无故加害于他。所以古代圣王处事贵在得当,贵在周密。所谓周密,就是话不轻易说出口,情不贸然形于色,就像是龙和蛇,一天之内有五次变化,让人无从猜透。所以,古代先王不夸大其词,不把一说成超过二,不独自蛮干,不独自占有功绩。古代圣王不结成同党,不缔结联盟。同党总会分解,联盟总会断绝,所以关系亲密不在于结党、联盟。古代圣王也不用财货进行邦交、不用割让上地以示交好来治理天下。天下各国的格局虽不可改变,但可以用威势武力来统治驾驭。符合天时,符合正义,这是必须去做的事情。其他的事情,眼睛不去看,耳朵不去听,以此来承继天子的圣德。官吏处理事情也应该这样。符合天时,是说得到天的帮助,符合正义,是说得到人的拥护。既合天时又合正义,这样就把天与人的力量都掌握了。古代圣王是不用武力解决边境问题的,这样边境就会安定。边境安定,邻国相处就能和睦。邻国相处和睦,做起事情来就会适宜得当。(取材于《管子》)(二)随国率领汉水以东的诸侯国背叛楚国。冬,楚国的斗毅於英率领军队攻打随国,取得胜利并与随国签订合约后班师回国。君子说:"随国被讨伐,是自己不自量力啊。度量自己的力量后再行动,它的过失就少了。成败是由自己,难道是由别人吗?《诗》里说‘哪里是不早点赶路,我是怕路上露水太多。宋爽公准备会合诸侯。臧文仲听到后说道:"以自己的欲望去服从别人,可以;强迫别人服从自己的意愿,则很少能成功。”鲁僖公二十一年春,宋国人和诸侯举行鹿上之盟,要求归附楚国的诸侯敬奉自己为盟主,楚人答应了。公子目夷说:“小国争当盟主,灾祸啊。宋恐怕会亡国!如果战败了而不灭亡,那是幸运了。”秋,诸侯和宋爽公在盂会盟。子鱼说:“祸患恐怕就在这里吧!国君的欲望太过分了,别人怎么受得了?”在这次盟会上,楚国抓住宋爽公并攻打宋国。冬,诸侯在薄地相会,(楚国)释放了宋爽公。子鱼说:“祸患还没有完结啊,还不足以惩罚国君。”(取材于《左传》)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刘肃,字才卿,威州活水人。金兴定二年词赋进士。尝为尚书省令史。时有盗内藏官罗及珠,盗不时得,逮系货珠牙偿及藏吏,诬服者十一人。刑部议皆置极刑,肃执之日:“盗无正赃,杀之冤。“金主怒。有近侍夜见肃具道其旨肃臼辨析冤狱我职也惜一己而戕十一人之命可乎明日诣省辨愈力右司郎中张天纲臼:"吾为汝具奏辨析之。”奏入,金主悟,囚得不死。调新蔡令。先时,县新民以牛多寡为差,民匿不耕。肃至,命树密繁者不加赋,民遂殷富。濒淮民有窜入宋境,籍为兵而优其粮,间有归者,颇艰于衣食,时出怨言曰:“不如渡港告者以谋叛论,肃日:"淮限宋境,一水耳,果欲叛,不难往也,口虽言而心无实,准律当杖八十。”奏可。继擢户部主事。金亡,依东平严实,辟行尚书省左司员外郎,又改行军万户府经历。东平岁赋丝根,复输缩十万两、色绢万匹,民不能堪,肃赞实奏罢之。世祖居潜邸以肃为邢州安抚使,肃兴铁冶及行楮币,公私赖焉。中统元年,擢真定宣抚使。时中统新钞行,罢银钞不用。真定以银钞交通于外者,凡八千余贯,公私附然,莫知所措。肃建三策:一曰仍用旧钞,二日新旧兼用,三日官以新钞如数易旧钞。中书从其第三策,遂降钞五十万贯。二年,授左三部尚书,官曹典宪,多所议定。未几,兼商议中书省事。三年,致仕,给半俸。四年,卒,年七十六。肃性舒缓,有执守。尝集诸家《易》说,曰《读易备忘》。后累赠推忠赞治功臣、荣禄大夫、上柱国、大司徒、邢国公,谥文献。(节选自《元史•列传第四十七》)(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有近侍夜见肃/具道其旨/肃曰/辨析冤狱/我职也惜一己/而戕十一人之命/可乎/明日/诣省辨愈力/B.有近侍夜见/肃具道其旨/肃曰/辨析冤狱/我职也/惜一己而戕十一人之命/可乎/明日/诣省辨愈力/C.有近侍夜见肃/具道其旨/肃曰/辨析冤狱/我职也/惜一己而戕十一人之命/可乎/明日/诣省辨愈力/D.有近侍夜见肃/具道其旨/肃曰辨析/冤狱/我职也/惜一己而戕十一人之命/可乎/明日/诣省辨愈力/(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牙伶,原指牙齿咬合,引申为买卖双方居中说合的经纪人,又称牙子、市价。B.潜邸,特指以太子身份继位的皇帝登基之前居住的宅第,登基后改称“东宫”。C.楮币,元代发行的纸币,因用楮树皮造成的纸制成而得名,后亦泛指一般纸币。D.赠,追赠,古代皇帝为已去世的宜员及其亲属加封色•爵或荣誉称号,以示恩典°(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刘肃公正执法,敢于坚持己见。他任尚书省令史时反对杀掉无辜者,任新蔡县令时反对杀掉偶发抱怨者:以上两次他直接上奏皇帝,使相关人等得以保全。B.刘肃体恤民生,心系百姓疾苦。东平每年缴纳蚕丝白银,又需缴纳丝绵十万两、染色绢布一万匹,百姓不能承受,刘肃辅佐帮助严实上奏皇帝罢停此事。C.刘肃治才出众,善于化解难题。任邢州安抚使时,公私均得以获利:任真定宣抚使时,化解了换钞难题;任左三部尚书时,参议制定了很多典章制度。D.刘肃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