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学期末复习资料全_第1页
现代教育学期末复习资料全_第2页
现代教育学期末复习资料全_第3页
现代教育学期末复习资料全_第4页
现代教育学期末复习资料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6.《现代教育学》期末复习资料导论《学记》;夸美纽斯和《大教学论》;赫尔巴特和《普通教育学》;实验教育学及代表人物;实用主义教育学及代表人物;教育学的历史发展的阶段及其特征;现代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一、现代教育的本质教育起源论的各种观点;教育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特征;现代教育本质的理解;现代教育的属性;现代教育功能划分;现代教育价值的划分。二、现代教育目的教育目的、素质教育等概念;现代教育目的的结构;现代教育目确立的影响因素;现代教育目的的分类;个体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的基本观点及评价;我国现阶段教育方针的表述;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正确认识和处理"五育"之间的关系;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比较;运用教育目的有关原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三、现代教育与人的发展人的发展、遗传、环境、个性发展等概念;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及教育适应措施;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现代教育在人的个性发展中的作用;学校教育的特点;运用教育与人的关系原理分析问题。四、现代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教育与社会关系的几种主要理论〔独立论、教育万能论、人力资本理论;现代教育的社会制约性的含义;生产力对现代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经济、政治制度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文化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现代教育的经济功能和政治功能;现代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含义及其表现;运用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相关原理分析解决现实问题。五、现代教师与学生教师、终身教育、教师角色、教师专业发展、发展性教师评价、师生关系的含义;现代教师的职业特点;现代教师的素质;现代教师角色的转换和定位;现代教师专业发展的实施;学生的属性、学生的地位;几种不同的学生观;现代学生的基本特性;现代师生关系的内容、类型与特点。六、现代课程课程;课程的类型;课程计划、课程标准、课程目标的含义;现代课程理论的三大派别;现代课程的类型;影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因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创新;运用课程改革的相关理念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七、现代教学教学、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的概念;现代教学的主要流派;现代教学过程的本质;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几对关系;现代教学过程的规律;启发诱导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的含义及基本要求;现代教学方法的分类;国外几种主要的教学模式;国内的几种主要教学模式;教学组织形式的历史发展;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教学评价的功能及几种典型的教学评价;现代教学评价的改革。八、现代德育德育的概念;现代德育观几种界说和再认识;现代德育过程的本质;现代德育活动的基本环节;现代德育的任务、内容与主要途径;现代德育过程的特点;现代德育的方法。九、现代班主任工作班主任工作的开展。绪论部分1、《学记》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教育学专著,已初步具备了"教育学的雏形"。《学记》辑于《礼记》之中,作者不祥,一般认为是孟子的学生乐正克所作。从正反两个方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以简约的语言、生动的比喻,系统地阐发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务,教育、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等。提出了以下教育原则:教学相长;豫时逊摩;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长善救失;广交朋友。2、夸美纽斯和《大教学论》在独立形态的教育学形成的过程中,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夸美纽斯一生写了大量有关教育学的著作,其中《大教学论》是近代最早的一部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教育学巨著。在这本著作中,他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建立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学校教育制度,论证了班级授课制,规定了广泛的教学内容,提出了教学的便利性、彻底性、简明性与迅捷性的原则,高度评价了教师的职业,强调了教师的作用。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一书中贯穿了他的"泛智教育"思想,探讨了"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夸美纽斯对教育学的创立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闪耀着追求科学的火花,是近代独立形态的教育学的开端。3、赫尔巴特和《普通教育学》教育学真正成为一门学科,标志性的事件是1806年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的出版。赫尔巴特继康德后被任命为德国哥尼斯堡大学哲学和教育学讲座教授,是近代著名的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被世人公认为"现代教育学之父"及"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之所以被认为是教育学学科形成的标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首先,赫尔巴特明确表示教育学要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就必须形成教育的基本概念和独立的教育思想。其次,赫尔巴特以心理学、伦理学为基础,应用一系列概念,建构了相对完整、独立的教育学体系,形成了赫尔巴特独有的教育学话语体系和研究典范。4、实验教育学及代表人物代表人物和代表作:梅伊曼:《实验教育学纲要》拉伊:《实验教学》主要观点第一,反对概念思辨的教育学,认为它对检验教育方法的优劣毫无用途。第二,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应用于教育研究,从而使教育研究真正"科学化"。第三,把教育实验分为:问题假设——根据假设制定实验计划及实验——将实验结果应用于实际,以证明其正确性。第四,差别教育实验和心理实验,认为教育实验是在真正的学校环境和教学实践中进行。第五,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心理的发展,用实验数据作为改革学制、课程和教学方法的依据。实验教育学所强调的定量研究成为20世纪教育学研究的一个基本范式。实用主义教育学及代表人物代表人物和代表作: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和《经验与教育》克伯屈:《设计教学法》主要观点第一,"教育即生活",教育的过程和生活的过程是合一的,而不是为将来的某种生活做准备。第二,"教育即个人经验的增长",教育在于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增长自己的经验,这是教育的最终目的。第三,教育是生活,是个人经验的增长过程,学校是一个雏形社会,学生的学校学习就是一个社会成长的过程。第四,打破学科中心的课程体系,学校课程要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第五,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中心,教师只是学生成长的帮助者。第六,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儿童的创造性的发挥,提倡让儿童在学习的过程中独立探讨、发现。6、现代教育学的对象关于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有教育现象、教育事实、教育问题和教育规律等认识。首先,"教育现象"中只有被关注的、具有研究价值的部分才是研究对象,而不是笼统认为教育现象都是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其次,"教育规律"是教育学研究的目的,而不是现代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再次,"教育事实"也不是教育学的研对象,即只有哪些被认为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事实才作为研究对象。总之,现代的教育学研究所关注的更多的是教育中的实际问题,它的研究对象不是教育而是教育问题,而且是已经意识到的现代性的教育问题。7、教育学的历史发展的阶段及其特征..㈠前教育学阶段前教育学阶段的基本特征第一,对教育的认识有一定的概括和总结,但这种概括和总结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第二,对教育的论述已经不少,但这些论述还散见在哲学、伦理等著作中,还没有形成教育学的话语体系。㈡独立形态的教育学阶段这一时期期又可分为两个阶段:雏形阶段、形成阶段1.教育学雏形时期代表人物和代表作:〔英国培根:《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英国洛克:《教育漫话》;〔法国卢梭:《爱弥儿——论教育》;〔瑞士裴斯泰洛齐:《林哈德与葛笃德》在这些著作中,作者力图系统论述教育问题,这些著作为教育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2.教育学学科形成时期教育学学科形成的标志——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的问世。㈢教育学的多样化发展阶段㈣现代教育学的形成现代教育学的基本特征首先,教育学理论基础的现代化,即以现代的多学科理论为基础来建构教育学。其次,教育学理论系统化和多元化,教育学学科体系日趋完善,形成了所谓的"教育科学群落"。最后,教育学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即出现了"元教育学理论"——对教育学本身的反思与研究的理论。..第一章现代教育的本质1、教育起源论的各种观点..观点1:教育的神话起源论这种观点认为,教育跟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东方有:中国的盘古开天创世、女娲补天救世传说;西方有:上帝创世、诺亚方舟济人的神话故事。评价:在人类之初,人类对自然与自身的认识有限,知识总体水平比较低,因而这种教育起源的观点是缺乏科学根据的。观点2:教育的生物起源论这种观点是把人类教育的起源归结于动物的本能行为,归结于天生的生物行为,认为教育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生物现象而非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教育过程是按生物学规律进行的本能的传授活动。这种观点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利托尔诺以及英国教育学者沛西·能。评价:看到了人类教育与动物界类似教育行为之间的相似性,否定了教育的神话起源说,其开创性值得肯定。但是,它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没能区分出人类教育行为与动物类行为之间的差别。观点3:教育的心理起源论孟禄: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评价:这种观点把模仿作为教育的途径之一,有一定的可取之处。但是,把全部教育都归于无意识状态下产生的模仿行为,从而把有意识的和在意识支配下产生的目的性行为排除在教育之外,这就走向了极端。观点4:教育的劳动起源论恩格斯: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是教育产生的基础。评价:这种观点认识到了推动人类教育起源的直接动因是劳动过程中人们传递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实际社会需要,它克服了教育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在教育社会属性上的认识缺陷,承认"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一个人,人是教育的产物"的观点,看到了社会性是教育起源的关键问题。观点5:教育的生活起源论杜威:教育是促进儿童通过主动活动去经验一切并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所以,教育自然是在生活中提出的。评价:教育的生活起源论看到了教育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认识到了教育源于生活,要求教育与生活融合,强调教育的情景性、经验性、真切性,重视教育实践的作用,赋予了教育以生活的活力。但是,就教育本身的历史起源而言,教育的起源跟教育和生活的关系是两个不同的问题,而教育生活起源论却未将二者加以区分,当然也无法正确回答教育的起源问题。..2、教育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特征..㈠原始社会的教育原始社会教育的基本特征第一,生产力水平低下,教育具有原始性。第二,教育与宗教等活动联系密切,教育具有宗教性。第三,教育对象没有等级的区分,教育无阶级性。㈡古代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教育的基本特征第一,出现了学校教育,学校教育与非学校教育并存;其中学校教育的目标比较狭窄,多为学为仕官、学为僧侣。第二,学校教育为统治阶级服务,教育性质具有明显的阶级性。第三,以伦理道德、宗教经典为主要教育内容,教育内容比较封闭。第四,教育方法比较呆板、机械,主要是单纯的知识传授,强迫性的道德灌输;允许教育中的体罚手段。第五,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获得了逐步的科学教育认识。㈢现代社会的教育现代社会教育的特征第一,现代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日趋紧密;第二,现代教育的普及性与专门性日趋结合;第三,现代教育形式更加多样化;第四,现代教育具有商品性;第五,科学性与人文性融合;第六,现代教育具有发展性;第七,现代教育具有民主性;第八,现代教育具有主体性;第九,民族性与国际性日益结合;第十,现代教育的生态意识在增强。..3、现代教育本质的理解教育的本质:现代教育的本质在于,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并通过育人活动,从而实现自然人与社会人的统一。教育的特征:教育的根本的特征在"育人",其"育人"的支撑点是教育者的主观要求与受教者的客观水平的矛盾、生物实体与社会实体的矛盾。4、现代教育的属性第一,教育的永恒性。人类教育随人类出现而产生,只要人类存在,人类的教育就得以存在。第二,教育的生产性。教育的生产性是指教育从来就是生产性活动,它是关于人类智能与人类文化的再生产活动。第三,教育的历史性。教育的历史性是指每一具体历史时期的教育有跟其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表现,不同时期的教育有其不同的历史形态、特征。第四,教育的继承性。教育总是在继承过去有益经验的基础上得以推陈出新,不断发展。第五,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一方面教育自身要受当时特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政治经济制度和法律道德的制约;另一方面教育又表现出一定的独立性,体现出教育自身的规律性,特别是在关于客观事物的教育内容、教育的方法手段、教学过程的认识规律等方面,教育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第六,教育的长期性。教育的长期性是指无论从一个教育活动的完成,还是一个个体的教育生长,其时间周期都比较长,"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就是这个道理。同时,教育的长期性还具有其超前性、迟效性。第七,教育的民族性。教育的民族性即指教育都是在具体的民族或国家中进行的,无论是在思想还是在制度上,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方法手段等方面都有其民族性的特征,特别表现在运用民族语言教学、传授本民族的文化知识等方面。5、现代教育功能划分从作用的对象看:教育功能可以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前者是指教育具有影响个体发展、培养人的功能;后者是指教育具有影响社会发展、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作用。从作用呈现的形式看:教育功能分为显形功能和隐性功能——前者是指依照教育目的,教育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之相符合的结果;后者是指伴随显性教育功能所出现的非预期性功能,如教育复制了现有的社会关系、再现了社会的不平等。从作用呈现的方向看:教育功能可以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前者是指教育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后者是指教育亦指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教育功能的描述:把人类积累的知识、经验传授给新一代,促进其身心发展,使其成为适合社会需要的人,保障和推动社会的发展。教育功能的体现:政治功能——服务于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经济功能——培养经济发展所需人才;文化功能——传递和发展文化;发展个性的功能——使人的智力和体力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概括起来看:第一,教育的基本功能——影响人的发展。第二,教育的扩展功能——影响社会的发展。6、现代教育价值的划分:教育的内外价值论、教育的知识价值论、教育的文化价值论等教育的内外价值论布鲁巴克强调教育对人文修养的作用,认为"内在教育价值是具有本身所固有的价值,不是因为教育相对于另外某些事物有用处,而是因为它本身就具有好的价值"。杜威则认为教育价值就是教育对现实社会和人的生活所带来的益处,外在价值是依赖教育去达到另一种价值所产生出来的,是因为教育对某种事物有用处。教育的知识价值论斯宾塞、巴格莱、怀特海等人从教育所包含事物知识的价值来划分,强调全部教育活动都是借助于知识的传授来实现的。斯宾塞认为任何一种知识的获得都有两种价值,一是知识的价值,一是训练的价值。知识的价值在于指导人的行为,训练的价值在于对学生的思维的培养和人格的训练。巴格莱强调科学知识的教育价值,肯定人类文化遗产的教育价值,以及强调教育目的必须有社会文化价值。教育的文化价值论教育学家施普朗格用"文化"这一基本的范畴来统合个人与社会、自我与历史、主观精神与客观精神的多重关系,个人是文化生命的关键。教育就是一种文化活动,教育目的就在于将包含于文化中的各种客观的价值<如生理的、经济的、审美的、理智的、宗教的>输入儿童经验中,以完成他的整个的、有效能的、自乐的人格。显然,强调教育的人格陶冶价值是教育价值的核心,教育具有促进人的精神生活发展的作用,教育在于培养社会文化的继承人。第二章现代教育目的1、教育目的: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人才的总要求,是培养人才的规格与标准,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对教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指导作用。2、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的教育,其终极目标是以个体素质和全民素质的提高为基础的人的现代化,即在发展个性的基础上,促进人的现代化,以增强个人适应社会的生存能力和改造社会的创造能力。3、现代教育目的的结构第一层次国家的人才培养规格目的。它是国家对教育所要造就个体在质量规格上的总的规定和对教育培养的个体在从事社会职业时的各种基本素质的规定。第二层次学校培养目标。由于各类型学校的性质及各个教育层次中的需求和任务是不同的,学校教育要因校制宜。第三层次课程目标。这是微观层次的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具体化的培养目标,它具有很强的操作性。课程是为实现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通过上述多个层次的、逐层向下的结构,把总方向的教育方针、总体的教育目的贯彻到学校,贯彻到课程、教材,贯彻到课堂,从而在具体措施上保证教育目的的实现。4、现代教育目确立的影响因素〔一生产力的影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制约教育目的的最终决定因素。教育目的的提出必然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而且一定的生产力总是要根据自己的发展水平,对劳动者的培养提出自己的要求。〔二生产关系的影响生产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政治和思想关系对教育目的的规定起着决定性的影响,教育目的必定由一定条件下的物质生活需要或物质经济利益所决定。〔三受教育者身心的制约要考虑受教育者的身心特点〔如顺序性和阶段性、稳定性和可变性、发展速度的不均匀性和个别差异性和受教育者的自身发展的需要〔如不同环境、不同时代下的心理需求和心理动机。5、现代教育目的的分类..1.以制定教育目的的主体为依据进行的分类〔1外在教育目的和内在教育目的外在教育目的作为主体的社会既定的教育目的,是一种通过合法化形式〔法律法规、政策文件而表现出来的教育目的〔正规的教育目的。内在教育目的作为个体的教育过程中当事人的目的〔非正规的目的,由于它的表现形式是内隐的,不明晰的,故称为"内隐的教育目的"。〔2指令性教育目的和指导性教育目的指令性教育目的指立法与执政部门、执政党等制定主体以法定文献的形式规定的一定社会的受教育者的质量和规格,它带有强制性。指导性教育目的那些不拥有政治权力的部门和团体制定的,它不具有法律的强制性,只能是指导性的教育目的。2.以不同的理论基础与价值倾向为标准的分类〔1个体本位论个人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个人价值为中心,应主要根据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精神性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2社会本位论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社会价值为中心,应主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3生活本位论3.以教育目的的存在方式为标准的分类"应然"的教育目的概念:教育目的制定主体以成文的、合乎规范的形式所规定并表述的教育目的,其特点是理论化、概念化、理想化、权威性、统一性等。"实然"的教育目的概念:指教育过程的当事人在理论层面进行理解、贯彻、执行的教育目的,其特点是大众性、可操作性、具体化。..6、个体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的基本观点及评价〔1个人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个人价值为中心,应主要根据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精神性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这种观点的理论:首先,人生来就具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的职能就在于使这种本能不受影响地得到完善和最理想的发展;其次,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的价值。<2>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社会价值为中心,应主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这种观点的理论:首先,个人的一切发展依赖于社会;其次,教育的一切活动都应服从和服务于社会;再次,以对社会功能的好坏来作为教育结果的评价标准。分析上述两种观点都有合理的一面,也都有片面过激的一面。个人本位论者强调个体的个性化,认为教育应着力于增进个体的价值和能动性。一般说来,社会活力与社会的进步和繁荣有赖于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能动性与创造性;但也应看到能动性与随意性、创造性与破坏性的区别,看到个性跟社会整体利益和社会进步趋势可能是一致的,也可能是不一致的。"如果不加限制地抽象笼统地提倡人的个性化,有可能驱使人们无节制地追逐个人的利益,使个人自身丧失主体性,沦为个人需要和利益的奴隶。"社会本位论者强调个体的社会化,这无疑是有道理的,任何社会为了保持社会的稳定、延续和繁荣,都会对其社会成员的发展作出一定的规范,使它们认同社会普遍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但也应看到,以社会规范个性跟压制个性是不同的,培养个体的整体意识跟把个体消融于整体之中是不同的,对社会的凝聚力跟对社会的消极适应是不同的。社会本位论恰恰忽视了这些差别,他们主张的社会化不是跟个性化统一的社会化,而是非个性化的社会化。从根本和普遍的意义上讲,其实并没有必要把人的个性化跟人的社会化割裂开来和对立起来,而应使二者尽可能达到某种统一,当然,这种统一应该是历史的具体的统一,而不是超历史的、抽象的和一成不变的统一。7、我国现阶段教育方针的表述1978年以来,1995年《中华人民XX国教育法》:"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8、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1>坚持教育目的的社会主义方向。"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体现,我国的教育目的是为维护社会主义利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服务的,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我国教育的社会性质,保证了我国教育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2>"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总要求《中华人民XX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3>"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教育质量标准。它明确了我国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新型建设者。<4>注重全民族素质的提高。这是我国当今社会发展赋予教育的根本宗旨,也是我国当代教育的重要使命。9、正确认识和处理"五育"之间的关系1.正确认识五育之间的关系一方面,"五育"之间不能替代,因为各育之间是相对独立的,有区别的,各育都有自己特定的内容、内涵、任务和功能,对学生的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另一方面,"五育"之间又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互相促进的。所以,应坚持"五育"并举的原则,防止重此轻彼的现象。2.处理五育之间的关系五育中的各育都包含对学生的身、心两方面的和谐发展,还包含着对人的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的要求。在教育实践中我们要考虑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性和整体性,要把各育结合起来,使它们在全面发展中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促进。10、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比较..第一,教育价值观不同。应试教育深受传统教育的继承性价值观影响;素质教育则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为取向,是教育的外部价值和内部价值的辨证统一体。第二,教育内容不同。应试教育的内容以应试和升学为中心来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内容;素质教育则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以完整的素质结构为核心设置课程。第三,教育方法不同。应试教育是"授之以鱼"方法,重视灌输,以注入式讲授为主;素质教育主张"授之以渔",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四,教育评价不同。应试教育以考分为尺度来评价学生,以学生的考分和升学率为标准来评价老师;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求全面提高教育质量。..11、运用教育目的有关原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第三章现代教育与人的发展1、人的发展、遗传、环境、个性发展等概念人的发展包括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身体的发展是指机体的各种组织系统<骨骼、肌肉、循环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等>的发育及其机能的增长,是人的生理方面的发展。心理的发展是指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的发展,是人的精神方面的发展。人的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是紧密联系的,生理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心理的发展影响着生理的发展。遗传是子代从父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方面的特征。环境是围绕在个体周围的并对个体自发地产生影响的外部世界,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三个方面。个性是人性在个体上的具体表现。它既反映人的共同性,也反映其差别性。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及教育适应措施1.发展的顺序性2.发展的阶段性3.发展的差异性4.发展的不均衡性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对教育的制约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循序渐进地促进人的发展。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不均衡性,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3、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一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首先,教育对象的生理结构与机能是由其父母的遗传物质<DNA>决定的。对于后代,无论其身体形态结构,还是内在功能,都是由其父母遗传物质决定的。其次,遗传素质是非获得性素质,是一种基因的本能遗传现象。最后,遗传成熟机制制约着个体发展的顺序、速度。〔二环境及其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自然环境与人的发展包括人的出生地的自然条件、所处的地理位置等,人的人类学特征多为自然环境所规定的。社会环境与人的发展包括各种社会因素及其构成的复杂关系,以及其变迁带来的教育影响与对人发展的影响等。家庭环境与人的发展家庭是以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特殊单位,既是生产单位,又是生活单位,同时又是教育单位。家庭教育具有启蒙性、血缘性、亲子性、陶冶性等多种特点;家庭对个体身心发展的意义是重大的。家庭中的许多因素影响家庭教育的结果,如父母的教育背景和职业,父母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家庭的气氛、物质条件等等都影响着儿童的身心发展。4、现代教育在人的个性发展中的作用现代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性的发展。教育通过对人的道德、智力、能力的培养而提高人对自我的认识,提高人的主体性。现代教育促进人的个体特征的发展。教育帮助个体充分开发内在潜力并充分地发展自己的特长。现代教育促进人的个体价值的实现。教育使人意识到生命的存在并努力追求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教育赋予人创造生命价值的信心与力量。5、学校教育的特点: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选择性;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专门性;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基础性。..<1>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目的性主要原因表现在在以下方面学校教育的目的与社会主导性的要求比较一致学校教育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影响在基本目的上是比较一致的学校教育的目的比较稳定<2>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系统性系统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是计划性。第二是组织性。第三是协调性。第四是全面性。<3>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选择性选择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对教育培养目标的选择对教育内容的选择对教育的方式、方法和手段的选择<4>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专门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培养人是学校教育的根本职能学校教育设有系统和完整的专门课程学校教育主要是通过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来进行的<5>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基础性学校教育的基础性主要表现在基础教育、普通教育和通识教育中,为人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具有"定调"乃至"定性"的意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做人..6、运用教育与人的关系原理分析问题第四章现代教育与社会的发展1、教育与社会关系的几种主要理论〔独立论、教育万能论、人力资本理论一、教育独立论代表人物:蔡元培主要观点:他认为,教育是一种发展个性、培养人才的工作,有着自己的规律,必须经过长期的积累才能见效。他主张教育事业应当完全交于教育家去办,保有独立的地位,毫不受各派政党和各派宗教的影响。内容:第一,经费独立,专款专用。第二,行政独立,专管教育的机构不能附属于政府部门之下,要有懂得教育的人充任,不能因政局而变动。第三,思想独立,不必依从某种信仰或观念。第四,内容独立,能自由编辑、自由出版、自由采用教科书。第五,以传教为主的人,不得参与教育事业。评价:蔡元培关于教育脱离政治、脱离政党的主张,是一种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但反映了资产阶级民主派要求摆脱军阀政府对教育的控制,希望按照教育规律办好教育事业的美好愿望;他的关于教育脱离宗教的主张,更含有反对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革命意义。二、教育万能论代表人物:法国唯物主义思想家克劳德·阿德里安·爱尔维修观点:爱尔维修反对天赋观念,认为人在智力上生来都是平等的,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遗传素质不存在差别,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仅仅是教育造成的,人的性格、气质和精神都是教育的结果。爱尔维修夸大教育的作用,还表现在他坚持通过教育改变社会的主张,他坚信,通过教育扫除封建迷信和偏见,发展人的理性,形成"健全的道德",就可以改变社会现状,建立起"合理的"社会制度。三、人力资本理论概念:人力资本理论是西方经济学中关于人力资本的形成、作用和收益的理论。其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与其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人力资本是相对于物质资本而言的,它也是一种生产要素资本,对生产起促进作用,是经济增长之源泉,并且和物质资本相比,在现代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更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更大。代表人物: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W.舒尔茨等观点:a人力资本理论的倡导者,非常重视教育投资的的作用,认为教育不但是一种消费,也是一种投资活动,教育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生产的经济效益。b在各种人力投资形式中,教育投资是最有价值的。c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投资活动,对个人而言,个人接受教育就可以增加知识和学习技能,提高个人收入回报;d就社会而言,教育为社会培养人才,提高其生产力,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评价:人力资本理论,加深了人们对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的认识。在这一理论和经济发展需要的双重刺激下,教育的经济主义思潮获得了极大的张力。2、现代教育的社会制约性的含义现代教育作为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其发展必然会受到社会中其他因素,如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文化、科技、人口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对此,我们称之为现代教育的社会制约性。3、生产力对现代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提供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任何社会办教育都必须以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为基础,必须以现实生产力发展水平所能提供的物质条件为前提。提出教育发展的需求。在生产力发展给教育提供一定的物质条件的同时,也对教育事业的规模和速度产生提出需求,要求它的发展与之相适应。一般说来,生产力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公共教育经费在整个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也高。反之则较低。<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但人才培养的规格或标准如何,以及需要建构怎样的教育结构来培养这种规格的人才等问题,并不是完全由教育本身来决定的,从根本上说,这是由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三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首先,生产力的发展所带来的科学知识的不断积累和发展,为学校教学内容的丰富和完善、为学校课程设置的调整提供了可能的客观条件;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又要求教育培养出来的人能够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状况,能够掌握生产上所需要的知识和技术,这又为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课程设置的调整提出了客观要求;第三,由于不同时代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不同,各个时代使用的生产工具不同,生产力发展对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也就不同,因此,学校的课程门类、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也各不相同;〔四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教育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与发展学校的物资设备、教学实验仪器以及组织管理所使用的某些工具和技术手段,不但反映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而且都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的提高而逐步获得提高。此外,教学组织形式的演变也受制于生产力的发展。政治、经济制度对现代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一>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人类社会的发展史表明,政治上、经济上的统治者同时也是教育上的统治者,统治阶级总是依靠其掌握的政治、经济权力,从而掌握着教育的领导权。一方面,他们通过国家政权颁布法律、政策、法令,规定办学宗旨、方针,以强制的手段监督执行,并通过派遣和任免教育行政人员等有效手段掌握教育的领导权;另一方面,他们还利用经济的力量来掌握教育的领导权,他们控制着教育经费,通过国家拨款和个人捐献等办法,实际上左右着教育的发展;此外,统治阶级还利用其统治思想作为指导来编写或审定教科书、教学参考书和各种课外读物等,以保证思想上的统治地位。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不仅决定什么人、哪个阶级掌握领导权,而且也决定由哪些人分享各种权力和权利。<三>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教育目的的性质指的是教育要培养为什么样阶级利益服务的人的问题。在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下,统治阶级掌握着教育的领导权,决定着哪些人享有受教育的权利,这也就必然制约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另外,教育上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受教育者要具备什么思想品德和政治方向,以及为实现教育目的而选择什么样的政治、哲学、道德的教育内容,都是由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管理体制教育的管理体制直接受制于社会关系。在教育的发展历史上,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历来决定着不同的教育管理体制。5、文化对现代教育的影响和制约〔一文化水平影响教育发展水平古代社会人类对整个自然界、社会所知甚少,教育的发展水平也就停留在以原始宗教教义为主要内容的发展层面上。近代社会自然科学初步发展,教育发展水平处于科学教育起步阶段。现代社会推崇科学,反思科学,教育发展水平处于以对科学的理性反思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发展阶段。〔二文化传统制约教育活动过程文化传统是一定区域、一定社会生活共同体中,人们在文化活动过程中,通过历史的积淀而形成的特征。文化传统具有超稳定性和多层次性。超稳定性是指文化传统一般不是轻易随社会发展的变化而变化的;多层次性是指文化传统渗透在人们社会活动的各个层面上,从表层的风俗习惯到深层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价值体系影响约着教育发展的轨迹;思维方式和知识经验影响着教育的全过程。语言符号作为文化传统传承的条件与工具也深深影响着教育活动。这几个部分相互协调、配合,生成了不同的教育体系。此外,由于文化传统不同,即使是同样发展水平和同样社会制度的国家,其教育活动实施也存在一定差异。〔三文化变迁影响教育发展变革6、现代教育的经济功能〔一现代教育能有效提高劳动生产率现代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正是通过将知识形态的生产力世代传递下去,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把隐藏在劳动者内在的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从而推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经济增长。〔二现代教育能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可能性现代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社会再生产主要依靠劳动力再生产而实现,而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因素是教育和训练。事实证明教育是促使经济腾飞的根本。〔三现代教育能促进经济发展的全球化而这些措施的具体落实又需要依靠受过良好教育的高素质公民和良好的社会环境,所以经济发展的全球化对现代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7、现代教育的政治功能〔一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通过教育培养具有一定政治素质的社会公民,是教育维系社会政治稳定的一个突出表现。社会统治阶级总是要通过教育造就公民,使其具有政府或执政党所需求的政治理想与信念,而教育则可以使公民的民主意识、民主观念得以养成。所以,教育的发展及其国民素质的提高是实现社会政治民主化的重要前提与保证。〔二教育有助于政治信息的加工与传播国家的政治主张、见解等政治信息要为广大民众所熟悉、掌握,并得到支持,必须加强政治信息的广泛传播。〔三教育有助于世界政治求同存异共同发展教育作为传播文明的重要手段,在讲究资源共享,强调通过国际沟通与合作,加强全世界各民族之间的交流、理解,以及相互尊重、认可或保留彼此的文化意识等方面,将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四教育在社会流动中的作用8、现代教育相对独立性的含义及表现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涵盖两个层面。一是教育的相对性——是指教育依靠一定的条件而存在,并随着一定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二是教育的独立性——是指在一定的社会领域,教育具有自己的问题领域与观念系统及由此而衍生的一系列特有的运行机制、运行规律,使其带有一定的不可替代性。表现:一、教育是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实践活动;二、教育是一种具有历史继承性的社会实践活动;三、教育具有跟社会发展进程不相适应的一面。9、用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原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第五章现代教师与学生教师:是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需要以自己的知识、智慧和思想品德向青年一代传播人类知识财富和思想意识,并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专业人员。教师角色:是指教师在跟学校课程有关的关系中所表现的一种身份并由此而规定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的总和。终身教育:的基本含义就是指人在其一生的不同发展阶段都要接受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就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发展性教师评价是指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未来发展为目标的一种教师评价制度。它是一种双向的教师评价过程,建立在评价双方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和谐的气氛贯穿评价过程的始终。而且,它不是指某种单一的评价方式,而是一系列促进教师成长和发展的评价理念和评价方式的总称。师生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交往过程中所发生的联系。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一定社会关系在教育中的反映。2、现代教师的职业特点:复杂性;再创性和重组性;示范性和多样性;迟效性和长效性;情感性和理智性;个体性和群体性。3、现代教师的素质a.职业道德:厚德;b.知识基础:博智〔专业智能,通识智慧;c.教学能力:教育技术,教育智慧,教学仪态;d.身心素质:健康的身心4、现代教师角色的转换:终身教育的要求;网络时代教师权威的消解;知识观的变迁;我国新课程改革的需要。〔P130现代教师角色定位: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研究者;由独白者转变为对话者;由课程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发展的主体;由学生学习的评判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P133>5、现代教师专业发展的实施〔P137完善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是基础环节;加强教师培训师客观要求;发展性教师评价是保障机制;教育行动研究是有效途径。6、学生的属性第一,学生是三种属性的统一。学生是自然人与社会人的统一;学生是教育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学生发展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第二,学生是发展中的人。首先,学生是人——具有能动性,有思想,有情感;其次,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具有不成熟性,有较大发展潜力,具有独立性与依赖性的双重性特点。7、学生的地位..◆教师中心论代表人物:赫尔巴特主要观点:教师主导教育过程。教师熟悉教育内容、了解学生身心,完全有资格、有能力主宰教育过程。◆学生中心论代表人物:杜威主要观点:学生对自己最了解〔教师不完全了解,最好的教育、教学是由学生自己作主,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助手,儿童是教育中的太阳。..8几种不同的学生观〔P143a外塑论b内发论9、现代学生的基本特征:学生是主体性的人〔特征: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学生是发展性的人〔理解:人是一种非特定化、未完成的存在物,人就意味着生成,永远在发展的过程中。美国著名哲学家赫舍尔<A.J.Heschel>说:"对动物而言,世界就是它现在的样子;对人来说,这是一个正在被创造的世界,而做人就意味着处在旅途中。";学生是完整性的人〔所谓"生命的整体性","是指人的生命是多层次、多方面的整合体。生命有多方面的需要: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物质的、精神的、行为的,认知的、价值的、信仰的。任何一种活动,人都是以一个完整的生命体的方式参与和投入,而不是局部的、孤立的、某一方面的参与和投入。";学生是个性化的人〔个性是指个体在生理素质和心理特征的基础上,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社会环境和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在身心、才智、德行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比较稳固而持久的特征的总和。学生的差异不仅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最终的追求目标。。〔P14510、现代师生关系的内容:教育关系;心理关系;伦理关系。〔P150>类型:命令—服从型师生关系;放任—自流型师生关系;民主—参与型师生关系。特点:民主平等性、会理互惠性、合作对话性。现代师生关系的特点:民主平等互惠互利合作对话第六章现代课程课程在学校教育环境中,旨在使学生获得的、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性经验体系。课程类型类型是指有共同特征的事物的种类,对课程类型的划分是课程分类学所回答的问题。所谓课程分类学,是指把学校各类课程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使之规范化、系列化的理论,旨在为揭示课程的本质以及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提供理论和技术上的指导。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它是教材编写、教学实施、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课程计划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颁发的,用以指导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文件,它体现了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是编订各科教学大纲和编写教材的基本依据,是课程实施、评价和管理的基本准则。课程计划主要内容包括课程设置、课程顺序、课时分配等。课程目标是指通过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某一时间内产生性质不同和程度不同的变化结果。2、现代课程理论的三大派别:知识中心课程理论〔斯宾塞的实质主义课程理论、赫尔巴特的主知主义课程理论、布鲁诺的学科结构课程理论;学习者中心课程理论〔杜威的儿童中心课程论、罗杰斯的人本主义课程论;社会中心课程理论〔康茨、拉格、布拉梅尔德〔P169>3、现代课程的类型:以教育目标为标准的课程类型〔德育课程、智育课程、体育课程、美育课程、劳动技术教育课程;以知识性质为标准的课程类型〔科目本位课程、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从课程决策层次划分的课程类型<三级课程体系: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以影响学生的方式为依据〔正规课程、潜在课程、悬缺课程4、影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因素..外部因素即当代社会发展特点对新课程的影响;内部因素即教育发展的内部矛盾。〔一知识经济时代的机遇与挑战a知识经济必将引起整个教育体系全方位的深刻变革,它必将对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产生全面影响。〔1对基础教育课程培养目标的影响知识经济时代对人的素质的要求集中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2对基础教育课程内容的影响知识经济背景下的知识具有其特殊性,它分为四类:事实知识〔know—what原理规律知识〔know—why技能知识〔know—how人力知识〔know—who〔3对基础教育课程教学观的影响知识经济时代,基础教育课程的教学强调以人为本,重视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对话教学、理解教学、反思教学。〔4对基础教育课程评价观的影响基础教育课程评价需要由选拔式评价向发展性评价转变。〔二我国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素质教育实施中遇到了一些困难,致使素质教育的实效并不明显。"十五"期间明确提出了"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要求。〔三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自身发展完善的需要〔义务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代发展的需求不能完全适应;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课程内容存在着"繁、难、偏、旧"的状况;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以反映现代科技与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社会实际和学生经验;学生死记硬背与题海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业成绩和甄别、选拔功能;课程管理强调统一,致使课程难以适应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5、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总体目标: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具体目标:〔1改变课程目标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和科目过多、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跟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教学实践改进的功能。〔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模式,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6、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创新〔1课程目标的创新:价值取向的创新、表述方式的创新、具体内容的创新;〔2课程设置的创新:新课程的均衡性、新课程的综合性、新课程的选择性;〔3课程标准的创新:指导思想的创新、表述方式的创新、价值取向的创新;〔4教学方式的创新:注重探究教学、提倡合作学习、关注体验性教学、走向自主创新学习;〔5课程评价的创新:发展性的学生评价体系的建构、发展性的教师评价体系、发展性的学校评价体系;〔6课程政策的创新。7、运用课程改革的相关理论分析问题第七章现代教学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和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基础上,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围绕某一主题形成的稳定而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模型及其具体操作的实践活动方式。教学评价是指根据一定的客观标准,以搜集相关信息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师生的教学活动及其效果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现代教学的主要流派..〔1行为主义教学理论——程序教学理论代表人物:巴甫洛夫、华生、桑代克和斯金纳等理论基础:操作性条件作用学说、强化理论〔2认知主义教学理论—认知结构教学理论代表人物:布鲁纳、奥苏贝尔理论基础:认知主义心理学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教学原则:动机原则、机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教学方法:发现法〔3人本主义教学理论—非指导性教学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理论基础:人本主义心理学教学目标:培养个性充分发展的人..3.现代教学过程的本质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具体而言,就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强调了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结合或统一,即教师教和学生学是同一活动的两个方面,是辩证统一的。明确了教师教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的主体地位。指出了教学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功能。教学过程中应该处理好的几对关系: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掌握知识与培养思想品德的关系;掌握知识与提高能力的关系;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关系。现代教育过程的规律教学过程的规律,就是指反映在教学过程中的那些客观的、必然的和普遍性的联系。教学过程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与促进的规律;教与学相互协调与作用的规律;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的规律。启发诱导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因材施教原则的含义与要求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对象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要求: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特长;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施以不同的教育;应将因材施教与统一要求结合起来。启发诱导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要求: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求知欲;引导学生"自求自得"〔思维;发扬教学民主,注重相互启发。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要求教学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传授和学习基本知识,并引导学生运用所获得的知识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加强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教学〔讲;增强教学的实践性,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练;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7、现代教育方法分类:一般教学方法〔讨论法、发现法、学导式法、讲授法、实践法;发展专项能力的教学方法〔发展思维能力的方法、发展记忆能力的方法、发展社会智能的方法发展和培养个性的方法8、国内外几种主要的教学方式:发现教学模式、掌握学习教学模式、暗示教学模式、范例教学模式〔国外活动教学模式、尝试教学法教学模式、有指导的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国内9、教学组织形式的历史发展:个别教学、班级授课制、道尔顿制、文纳特卡制、分组教学制、特朗普制10、教学工作的几个基本环节: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考查与评定11、教学评价的功能及几种类型的评价功能:导向功能、诊断功能、反馈激励功能、发展性功能教学评价: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学业成就评价12、现代教学评价改革在评价目标上,更加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在评价主体上,注重学生参与评价,强调被评价者与评价者之间的互动。在评价内容上,更加重视纵横两维度的全方位评价。第八章现代德育1、现代德育即教育者根据现代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一定的现代社会的政治、思想、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其品德内部矛盾运动,以使其养成与现代民主政治、市场经济以及现代法制等现代社会相契合、所期望的品德的教育活动。2、现代德育过程的本质:现代德育是由道德认知教育、道德情感教育、道德行为教育组成的有机人格教育整体。一般说,这个过程由一个矛盾、两个转化、三个要素构成。德育过程的一个矛盾指在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目的,运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以社会道德规范去影响受教育者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社会道德规范要求〔应有的与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基础〔现有的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构成了学生品德发展的动力,促进了受教育者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的发展。德育过程的两个转化即内化与外化。内化指教育者引导受教育者把一定社会的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自己的道德信念的过程。外化则是指教育者如何引导受教育者通过自身的道德实践将道德信念转化为道德行为的过程。这两个方面的有机结合,互相渗透,构成完整的德育过程。德育过程的三个要素可概括为教育者、受教育者与德育活动。3、现代几种德育的界说及再认识..〔一认知派观点:人的品德取决于道德知识的掌握和信念、智慧以及动机等因素的形成。代表人物及其观点: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及知识";皮亚杰提出儿童道德发展的四个阶段论:自我中心阶段、权威阶段、可逆阶段、公正阶段。科尔伯格认为,道德判断或道德的认知因素乃是道德及其发展的核心因素。德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道德判断、道德认知能力的发展。启示:德育不能背离受教育者道德认知规律。〔二行为派观点:人的品德说到底是我们所有的道德行为方式的总和和各种行为习惯系统的最终产物。道德认识未必能导致道德行为,只有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才能指望出现良好的品德。因此,行为派主张重视行为方式的训练和行为习惯的培养。代表人物及观点:戴蒙<W.Damon>和考贝<A.Colby>认为:人们基于道德判断的道德行为少之又少,更多的道德行为则是基于多年生活经验所形成的固定化的自动化的习惯。班杜拉〔A.Bandru的观察学习理论模仿的作用——攻击反应实验〔一结论:模仿是学生向社会学习,形成某种道德行为方式的重要途径。榜样的作用——攻击反应实验〔二结论:榜样具有一种替代性的作用。榜样在儿童道德行为方式的形成和改变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启示:德育要重视良好行为习惯的训练,在德育过程中,特别要重视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教育者本人要以身作则,为人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