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单元素养检测卷(三)课件_第1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单元素养检测卷(三)课件_第2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单元素养检测卷(三)课件_第3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单元素养检测卷(三)课件_第4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单元素养检测卷(三)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单元素养检测卷(三)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文学批评是引导人们去追求一种更有意义、更有价值和更有情趣的人生,也就是引导人们努力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这就需要文学批评家有更高的美学素质、人文修养和优秀的审美能力,并且敢于做一种价值判断,对那些艺术质量差、价值观有问题的文学作品,要敢于批评,敢于亮剑。美国文学评论家韦勒克说:“价值问题置之不顾的话,我们就无法理解和分析任何艺术作品。”文学批评的一个很重要功能,就在于具有否定意义,也就是去伪存真,为比较优秀的作品留存余地,这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文学史上那些优秀的批评家之所以优秀,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敢于裁断,敢于批评,他们走在公众前面,对公众的阅读发挥指导作用。

当代文学批评为什么缺乏公信力?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批评没有价值判断,或缺少价值判断。而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又有两个,一是批评家本身就没有价值判断的能力。由于学养有限,趣味不高,视野狭隘,很少阅读国内外文学经典,所以,一看当下作品满眼都是经典,处处都是大师。更有甚者,价值错位,思想混乱,没有基本的审美趣味,无法承担起引领健康阅读的职责。二是批评家陷于人情伦理,甚至金钱伦理的漩涡而无法自拔。他们明明知道作品很差,但由于人情的因素,或者有了金钱介入,就违心地唱赞歌。这类批评家,确实是需要反省的。一个批评家,应该坚持自己的审美趣味和价值判断,能够对作品进行严谨细致的分析并正确地评价。

对此,美国批评家威尔逊说,从历史的和生平的角度出发,在演绎文学作品时,不论探求多么全面彻底,我们都必须准备尝试评估,而且还必须能够识别优劣,分辨一流与二流。否则就根本不是撰写文学批评,而仅仅是文学文本里反映的社会史或政治史,或者着眼于过去时代的心理个案记录。“评估”“识别优劣”,是一个文学批评家的最根本素质和起码的专业精神。如果没有价值判断,就不是合格的批评家。(摘编自杨光祖《没有价值判断,就不是合格的文学批评》)

材料二:文学批评如何重拾公信力?这是当下文学批评界应该思考的问题。而从批评的素养、观念、语言入手,可能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批评家的素养是很多作家都关注的问题,这表现在批评家的真诚上。有的批评家过于“自信”,经常用一些“大词”对作品进行判断,动不动就“里程碑”“史诗性”“开创性”等。有的“专业批评家”喜欢出席名目繁多的作品研讨会,不太读作品就理直气壮地发言。有的只要不符合自己的审美趣味就不满意,或以某种不变的观念去衡量所有的作品。这就是因为缺乏一种批评的真诚。真正的文学批评,是通过分享人类内在的精神生活,来表明自己的存在,是通过对作家想象力的呈现,来阐明文学作为生命世界所蕴含的秘密,并表达批评家作为审美个体的独立。作家和批评家就像铁路路基上面两条并行的铁轨,它们都有自己的延伸,都有各自的负载,它们虽然永远也不会重叠,但共同承载着文学这个列车。

与批评主体素养密切相关的是批评观念。素养是观念的表现形态,对话是一种重要的观念。以对话形式展开文学批评是一种独特的文体。其表层特征是言说者与受话者的语言交流,深层内涵则是言说者与受话者的审美旨趣、表达方式、价值观念的互动。优秀的批评家是批评活动中对话情境的成功构建者,他必须具有平等意识,才能有效地进入作品人物与作家的内心世界,才能引领读者进入一个新的审美天地,才能使自己的批评穿过文字抵达历史、现实或人性的高度。这并不意味着批评家可以放弃自身的学术品格、价值判断和社会使命,而是要发挥批评主体的人格力量,遵循文学批评发展的规律,保持独立的审美判断和理性思辨精神,不断超越个体的局限,使文学批评呈现出不可替代的魅力。否则批评者就无法进入作家与作品深处,也无法拨开笼罩在读者心头的疑惑,对话也就成为空话。

而对话能否很好开展,批评语言是关键。批评语言是批评观念传递的媒介。批评语言的优劣,直接关系着批评观念的表达。要把读者“看得懂、信得过”作为文学批评的基本准则,通过鲜活、生动、有情的语言把深刻的道理讲清楚,让读者从中引发一种情感共鸣,从而在自觉不自觉中接受其中的“道理”。那些优秀的文学批评总是通俗、清晰、灵动,让人产生情感共鸣的。比如钱锺书这样评说南宋诗人的忧国情怀:“……对祖国的忆念是留在情感和灵魂里的,不比记生字、记数目、记事实等偏于理智的记忆。后面的一种是死记忆,好比在石头上雕的字,随你凿得多么深,年代久了,总要模糊消灭;前面的一种是活记忆,好比在树上刻的字,那棵树愈长愈大,它身上的字迹也就愈长愈牢。”还有许多这样能让人“感动”的批评家,比如鲁迅、李健吾、宗白华、朱自清、朱光潜、傅雷、汪曾祺等。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批评语言也是一种批评观念。(摘编自明飞龙、王园园《从“人的文学”到“人的文学批评”》)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学批评家如果不具备良好的美学素质、人文修养和优秀

的审美能力,无法引发读者共鸣,文学批评工作就无从开

始。B.批评家自身缺乏价值判断的能力,或受到人情、金钱因素

干扰,缺乏起码的专业精神,导致当代文学批评缺乏公信

力。C.具有并敢于坚持自己的审美趣味,对作品的优劣做出细致

分析和正确的判断,是一个合格文学批评家所应具备的C

素质。D.真正的文学批评通过引导人们探求文学世界的秘密,来表

达批评家作为审美个体的独立性,这也体现了批评家的

真诚。【解析】A项,“文学批评家如果……就……”,表述过于绝对。B项,强加因果,选项中所说的原因是当代文学批评“没有价值判断,或缺少价值判断”的原因。D项,属于逻辑混乱,该句将“文学批评”“审美个体的独立性”“批评家的真诚”生硬融合。根据材料二第二段“真正的文学批评,是通过分享人类内在的精神生活,来表明自己的存在,是通过对作家想象力的呈现,来阐明文学作为生命世界所蕴含的秘密,并表达批评家作为审美个体的独立”可知。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作家普遍关注批评家的素养问题,对那些“不是举之上

天,就是按之入地”的缺乏真诚态度的批评,往往置若

罔闻。B.批评家的平等意识是文学批评拥有不可替代魅力的必要条

件,但这并不意味着批评家要放弃作为审美个体的独立

性。C.批评家要进入作家与作品深处,才能进行有效对话;自以

为是的批评家是不可能在批评实践中成功建构对话情境的。AD.优秀的文学批评应该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地讲“道理”,让

读者在不知不觉中产生情感共鸣,自然而然接受其中的

道理。【解析】“……往往置若罔闻”表述错误,材料二第二段只是说批评家的素养是很多作家都关注的问题,却并没有提出“对那些‘不是举之上天,就是按之入地’的缺乏真诚态度的批评,往往置若罔闻”。属于无中生有。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

是(

)(3分)A.文学评论大家茅盾先生尝试运用各种视角来表达对作家和

文本的认识,社会学、历史学和文学理论的元素都在他的

文字里有所体现。B.俄国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对果戈理《与友人书简选》一书

提出批评,指出“书里散发出来的不是真理,而是对死亡

的病态的恐惧”。BC.2021年2月2日吉尼斯世界纪录官方微博发文,宣布李子柒

刷新了“中文频道最多订阅量”纪录,人民日报点赞李子柒

活出了中国人的精彩和自信。D.文学批评家李健吾说过:“批评之所以成为一种独立的艺

术,不在自己具有术语水准一类的零碎,而在于具有一个

富丽的人性存在。”【解析】材料一最后一段说“评估”“识别优劣”,是一个文学批评家的最根本素质和起码的专业精神。如果没有价值判断,就不是合格的批评家。其观点是:文学批评要敢于进行价值判断,没有价值判断,就不是合格的文学批评。A项,只是强调茅盾进行文学评论的方法,缺少价值判断。B项,“别林斯基对果戈理《与友人书简选》一书提出批评”属于价值判断。C项,微博发文不属于文学评论,也没有价值判断。D项,李健吾的话只是表明批评家是独立的审美个体,没有价值判断。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主要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答:示例:①论证结构清晰,逻辑严密。采用总分式论证结构,以问句开头,引出论题,接下来分别从批评的素养、观念、语言三个方面提出解决途径。②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第二段运用对比论证,将批评家错误和正确的做法进行对比,论述了批评家真诚的重要性。运用举例论证,以钱锺书评说南宋诗人的语句为例,论述批评语言要通俗、清晰、灵动。比喻论证,将作家和批评家比成两条并行的铁轨,来论证批评家作为审美个体的独立性。【解析】首先,论证结构清晰,逻辑严密。采用总分式论证结构,开头以“文学批评如何重拾公信力?”这样的问句开头,引出论题,接下来第二段说“批评家的素养是很多作家都关注的问题,这表现在批评家的真诚上”,第三段说“与批评主体素养密切相关的是批评观念”,第四段说“而对话能否很好开展,批评语言是关键”,分别从批评的素养、观念、语言三个方面提出解决途径。其次,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第二段先是运用对比论证,说到有的批评家过于“自信”,有的只要不符合自己的审美趣味就不满意,或以某种不变的观念去衡量所有的作品。这就是因为缺乏一种批评的真诚。将批评家错误和正确的做法进行对比,论述了批评家真诚的重要性。此外还有运用举例论证,“比如钱锺书这样评说南宋诗人的忧国情怀”,以钱锺书评说南宋诗人的语句为例,论述批评语言要通俗、清晰、灵动。最后还有比喻论证,“作家和批评家就像铁路路基上面两条并行的铁轨,它们都有自己的延伸,都有各自的负载,它们虽然永远也不会重叠,但共同承载着文学这个列车”。将作家和批评家比成两条并行的铁轨,来论证批评家作为审美个体的独立性。

5.当下,文学批评应如何建立与作家、读者间的良性关系?请结合材料提出几点建议。(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①文学批评要敢于进行价值判断,对读者的阅读发挥指导作用。②提升批评主体素质,对待作品和作家要真诚。③在批评中努力构建与作家、读者平等的对话情境,也要保持人格独立。④把读者“看得懂、信得过”作为批评的基本准则,批评语言要通俗、清晰、灵动。【解析】首先,根据材料一最后一段“‘评估’‘识别优劣’,是一个文学批评家的最根本素质和起码的专业精神。如果没有价值判断,就不是合格的批评家”可以概括出文学批评要敢于进行价值判断,对读者的阅读发挥指导作用。其次,根据材料二第二段“批评家的素养是很多作家都关注的问题,这表现在批评家的真诚上”“这就是因为缺乏一种批评的真诚”,可以概括出要提升批评主体素质,对待作品和作家要真诚。接着,根据材料二第三段“与批评主体素养密切相关的是批评观念。素养是观念的表现形态,对话是一种重要的观念”概括出要在批评中努力构建与作家、读者平等的对话情境,也要保持人格独立。最后,根据材料二最后一段,“要把读者‘看得懂、信得过’作为文学批评的基本准则,通过鲜活、生动、有情的语言把深刻的道理讲清楚,让读者从中引发一种情感共鸣,从而在自觉不自觉中接受其中的‘道理’。那些优秀的文学批评总是通俗、清晰、灵动,让人产生情感共鸣的”概括出要把读者“看得懂、信得过”作为批评的基本准则,批评语言要通俗、清晰、灵动。(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名楼赋韦野

久慕昆明风景秀丽的大观楼,一向无缘相识;更慕雄踞洞庭的千古名胜岳阳楼,也难得相见。说来幸运,一次偶然的边疆之行,多年的愿望得以实现。我从南盘江畔归来的头一天,就兴冲冲饱览了大观楼的风姿。游兴未尽,忽又至洞庭到岳阳楼探胜,登楼远眺,一览无余。老天也真作美,两次观光江南名楼,均是艳阳高照,晴空万里,和风助兴,引人浮想联翩,遐思不已。

大观楼幽雅壮美,不愧为春城的名胜,滇池的奇绝。登楼环顾,五百里滇池尽收眼底,池水浩渺,一片黛绿青碧,帆影掠过,如在诗意盎然的画中。在楼前近华浦中荡舟,水如明镜,亭榭似蜃楼,船绕竹丛、月桥、佛塔、亭台,似在翠羽丹霞之下,仿佛“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的四时景色涌进心胸,顿觉如置身温暖的怀抱,畅饮着甘洌醇厚的美酒。此楼从康熙三十五年建成后,即成为昆明西城的名胜。多少骚人雅士常在此聚会宴游,多半是吟风弄月,歌功颂德。直到乾隆年间,才有寒士孙髯,出类拔萃、卓尔不群,以豪迈的气概、酣畅的文笔、精巧的构思、严谨的对仗,傲然写出一副海内闻名的“古今第一长联”,上下两联竟达一百八十字,赫然震惊文坛。于是,大观楼威望倍增,名贯天下。“闻者莫不兴起,冀一登临为快。”我在楼前石阶上默诵楹联数遍,不禁心潮滚滚。

如果说大观楼给予我的感受,归纳起来仅仅是一副古今第一长联而使它名声益振,像南天蓝空的巨星引人无不向往,那么,看罢岳阳楼之后,我这种“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感受,似乎更加突出而不可泯灭了。

你看,岳阳楼雄踞城西,面临洞庭,登楼遥望,水波浩渺,“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我乘舟赴君山,一路自有与滇池不同之美感。洞庭之水的壮伟,磅礴的气势,广阔、雄浑的境界和绚丽多姿的景色自不必赘言。但回首仰望岳阳楼,和在滇池回眸大观楼,不免有大同小异之感。二楼同样临湖耸立,俯瞰水面,视野无碍;均是木质结构,典型的中国古建筑式的巨檐画栋。这些平常景象,在我国许多楼宇、寺庙里都是可以看到的。可是,为什么这两座并不富丽堂皇的楼却有那么大的名声呢?究其缘由,不在于外形的巧装打扮、位置的奇特险峻、建筑的高矮大小,而在于它们深邃的内涵,以及它们给人展示的精神与气质。阿房宫可谓富丽堂皇,千古绝有,“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五步一楼,十步一阁”,但这是搜刮民脂民膏、挥霍无度之果。刘禹锡曾居住过的简陋的房屋,虽然满是苔痕草色,还时常受凄风苦雨的侵袭,却美名在外,只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而大观楼、岳阳楼也凭一联一文显其精神与气质。《岳阳楼记》是范仲淹应朋友滕子京所邀而作。此记虽有忠君之言,但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给人以启迪。试想,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时代,“古仁人”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进亦忧,退亦忧”,是何等不易啊!我想,这里络绎不绝的游者,大多并非为古建筑而来吧。同样,我在大观楼前看到的情景也无不如此。“海内长联第一佳者”,不仅完美地描绘了大观楼前的景物,而且从云南历史写起,有力地抨击整个封建制度,让人洞察生活的底蕴,触摸时代的脉搏。虽然“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他们费尽移山心力,但“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孙髯更尖锐指出“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而他们所赢得的,只不过是“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历史不正是如此吗?范仲淹虽然登斯楼“宠辱偕忘”,也难免宦海浮沉,但其精神必定长留人间。千古雄文垂壁,古今第一长联悬门,这是我们民族的自豪和骄傲。虽遭历史战火的毁坏,却不绝于世,可见其精神所在。若不是范仲淹的名篇在此,若不是孙髯翁的奇对在此,恐难有千里迢迢而来的游者。自然,名楼的湖光也美,山色也美,水花也美,但这些绝不是名楼之美,更不是名楼的风骨!它们的真正的美,是先贤为永葆它们的生命和青春而赋予它们的博大的胸襟和深邃的内涵,让你看后可纵贯古今,悟出做人应恪守与追求的信念。

名楼为人增志才是真正的名楼。贫莫贫于无志,贱莫贱于无才。愿徒有空名而无益于人的楼阁,也可从岳阳、大观的络绎不断的敬仰者中悟出些什么,也谱一曲传世的绝唱。(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章开篇写“偶然的边疆之行”“老天也真作美”,表面上是

说自己很幸运,实则表达自己对名楼的喜爱与仰慕之情。B.文章引用“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概写自己观览到的大观楼的美景,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C.文章第5段“可是”之后的问句,概括了作者游览大观楼和

岳阳楼的总体感受,又自然转入论述两楼的精神与风骨。D.文章写游客“大多并非为古建筑而来”,既是作者的猜想,

也是作者的希望,希望游客观赏名楼,更要感悟名楼真正

的美。B【解析】B项曲解文意,“概写自己观览到的大观楼的美景”错误,据原文“仿佛‘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的四时景色涌进心胸”,可知不是真正“观览到的”,是作者的主观感受,并非眼前之景。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章题为“赋”,铺陈叙事,笔法灵活,并综合运用了多种

表达方式,使得文章既不乏诗意的语言,又有散文“形散

而神聚”的特点。B.文章详写大观楼而略写岳阳楼,主要是因为《岳阳楼记》

名扬天下,不知道岳阳楼的中国人很少;同时文章的目的

不在于介绍岳阳楼。BC.文章引用了很多大家熟知的名句,例如“山不在高,有仙

则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等,既可以引发读者的联

想,又能增强文章的文化底蕴。D.文章语言雅俗共赏,极富特色,多用四字句、对偶句、排

比句,整散结合,读来朗朗上口,形象地刻画出“名楼”

之美。【解析】B项,强加因果,“文章详写大观楼而略写岳阳楼,主要是因为《岳阳楼记》名扬天下,不知道岳阳楼的中国人很少”错误,略写岳阳楼并不是因为岳阳楼的名气大,据原文“回首仰望岳阳楼,和在滇池回眸大观楼,不免有大同小异之感”,可知作者觉得岳阳楼和大观楼“大同小异”,加上写作意图不在于凸显岳阳楼,自然就略写了。8.本文前半部分先写大观楼后写岳阳楼,而后半部分则先写岳阳楼后写大观楼,对此你如何理解?(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前半部分先写大观楼后写岳阳楼,是根据作者游览时间的先后顺序;后半部分先写岳阳楼后写大观楼,既交代了作者“更慕”岳阳楼的原因,也更凸显了岳阳楼的精神与气质,暗示文章主旨。9.本文运用的表达方式主要是记叙和议论,请结合作品简析二者的关系。(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文章前半部分以记叙为主,写游览大观楼和岳阳楼的所见所感;后半部分以议论为主,阐述岳阳楼和大观楼的精神,并指出名楼必须有内涵。②记叙为议论服务,是议论的基础,记叙大观楼和岳阳楼是为分析名楼的精神服务的;议论是记叙的升华,是记叙的目的,描写大观楼和岳阳楼,意在阐明名楼应具有精神与风骨;记叙和议论相互依存,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乾道四年,通判建康府。寻知潭州兼湖南安抚。盗连起湖湘,弃疾悉讨平之。遂奏疏曰:“夫民为国本,而贪吏迫使为盗。欲望陛下深思致盗之由,讲求弭盗之术,无徒恃平盗之兵。申饬州县,以惠养元元为意,有违法贪冒者,使诸司各扬其职,无徒按举小吏以应故事,自为文过之地。”诏奖谕之。

复奏疏乞创飞虎军。诏委以规画,乃度马殷营垒故基,起盖砦栅,招步军二千人,马军五百人,傔人在外,战马铁甲皆备。先以缗钱五万于广西买马五百匹,诏广西安抚司岁带买三十匹。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经度费巨万计,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如期落成,开陈本末,绘图缴进,上遂释然。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

差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时江右大饥,诏任责荒政。始至,榜通衢曰:“闭籴者配,强籴者斩。”次令尽出公家官钱、银器,召官吏、儒生、商贾、市民各举有干实者,量借钱物,逮其责领运籴,不取子钱,期终月至城下发粜,于是连樯而至,其直自减,民赖以济。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曰:“均为赤子,皆王民也。”即以米舟十之三予信。帝嘉之,进一秩。

弃疾豪爽尚气节,识拔英俊,所交多海内知名士。弃疾尝同朱熹游武夷山,赋《九曲棹歌》。熹殁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选自《宋史·辛弃疾传》,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熹殁/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

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B.熹殁/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

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C.熹殁/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

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D.熹殁/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

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A【解析】“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的意思是,他的学生和旧时的朋友甚至没有为他送葬的,其中“至”是副词,强调“无送葬者”,故“至”后不应断开,据此可排除B、C两项。“孰谓公死”意思是谁说你已经死了,句意、结构均完整;“名”做“垂”的宾语,“垂万世名”即声名流传久远,语意完整。故应在“孰谓”前断开,排除D项。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建康,今南京市的古称。与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

亭》中的“建康”不同。B.奏疏,古代臣子向皇帝递交的奏折,可用来报告工作、

歌功颂德、议礼论学、陈政要、言兵事等。C.缗钱,可以指用绳穿连成串的钱,在汉代也可以作为计

算税课的单位。后泛指税金。AD.长短句,文中指词。词是一种韵文文体,萌芽于南

朝,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代。

【解析】A项错误,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的“

建康”也指南京。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辛弃疾关注民生。他在担任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期

间,上书皇帝,希望皇帝告诫州县以仁爱百姓为本,惩

处违法贪赃者。B.辛弃疾忠于国事。他奉命筹建飞虎军时,藏起御前金字

牌,最终建成飞虎营栅栏,再陈奏事情的本末,画图进

献,消除了皇上的疑虑。C.辛弃疾注重大局。他任江西安抚使时,成功赈灾;信州C

太守谢源明不顾幕僚和下属们的反对向辛弃疾求助,辛弃

疾将十分之三的米船给了信州。D.辛弃疾很有文才。辛弃疾曾经和朱熹一起在武夷山游玩,

写下《九曲棹歌》;他的词悲壮激烈,有《稼轩集》流

传于世。【解析】C项,“信州太守谢源明不顾幕僚和下属们的反对向辛弃疾求助”错误,应是辛弃疾不顾幕僚和下属们的反对救助信州。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欲望陛下深思致盗之由,讲求弭盗之术,无徒恃平盗之

兵。(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希望陛下深入思考产生盗贼的缘由,探求消弭盗贼的方法,不要只是依靠平定盗贼的军队。

当时枢密院有不赞同这件事的人,屡次阻挠,(但)

辛弃疾行动更加尽力,最终不能改变。14.辛弃疾为解决江右的饥荒具体实行了哪些措施?请简要说明。(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张榜通告,整治粮食买卖秩序。②官府提供买粮资金,不收取利息。③推选出合适人选,负责运输买粮。(每点1分)【参考译文】

辛弃疾字幼安,是齐地历城人。乾道四年,辛弃疾任建康府通判。(他)不久任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湖湘地区接连兴起盗贼,辛弃疾全部将他们讨伐平定。于是他上书说:“百姓是国家的根本,而贪污的官吏迫使他们成为盗贼。希望陛下深入思考产生盗贼的缘由,探求消弭盗贼的方法,不要只是依靠平定盗贼的军队。告诫州县,以加恩抚养百姓为本,有违法贪图财利的人,让有关部门各自运用职权处理,不要只检查举发小官小吏来应付了事,为自己掩饰过错。”皇上下诏嘉奖他。(辛弃疾)又上书请求创建飞虎军。皇上下诏委任辛弃疾进行筹划,于是他测量马殷兵营的旧址,修建寨栅,招收步兵两千人,骑兵五百人,侍卫守在营外,战马铁甲都备齐。辛弃疾先用五万缗钱在广西买了五百匹马,诏令广西安抚司每年代买三十匹。当时枢密院有不赞同这件事的人,屡次阻挠,(但)辛弃疾行动更加尽力,最终不能改变。经营调度耗费数以万计,辛弃疾善于调解周旋,事情都办理得很快。议论的人用搜刮民财的罪名奏告,皇上降下御前金字牌,让辛弃疾立即停止。辛弃疾接受后把金字牌藏了起来,出去责成监督办理的人,限期一个月将飞虎营栅栏建成,违期按军法处置。飞虎营栅栏如期建成后,辛弃疾向朝廷陈述事情经过,画图进献,皇上终于消除了疑虑。飞虎军建成,有力地镇守一方土地成为长江沿岸各军中最强的一支军队。辛弃疾被差遣任隆兴府知府兼江西安抚使。当时江右发生大饥荒,皇上下诏命令他负责救济饥荒的政务。他刚到灾区,就在大街上张榜宣布:“不让买粮的发配,强行买粮的斩首。”然后命令拿出公家全部的官钱、银器,召集官吏、儒生、商人、市民各自推举出正直诚实的人,酌量借给他们钱财物品,等到他们负责运输买粮时,不收利息,限期月末到城下发售粮食,于是运粮船接连到来,粮价自动降低,百姓靠此得到接济。当时信州太守谢源明请求拨米相助,幕僚和下属们不同意,辛弃疾说:“我们都是上天的子民,都是帝王的百姓。”他就把十分之三的米船给了信州。皇上嘉奖他,(让他)进一级官阶。

辛弃疾为人豪爽,崇尚气节,能赏识和提拔有才能的人,所结交的多是海内知名人士。辛弃疾曾经和朱熹游武夷山,写下了《九曲棹歌》。朱熹去世时,(他的学说被打为)伪学禁令正严厉,他的学生和旧时的朋友甚至没有为他送葬的。辛弃疾写祭文去吊唁他说:“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辛弃疾平时擅长写词,他的词悲壮激烈,有《稼轩集》流传于世。(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岁晏行①(节选)〔唐〕杜甫岁云暮矣多北风,潇湘洞庭白雪中。渔父天寒网罟冻,莫徭②射雁鸣桑弓。去年米贵阙军食,今年米贱大伤农。高马达官厌酒肉,此辈杼柚③茅茨空。

【注】①此诗写于大历三年(768),此时五十七岁的杜甫携家人

从夔州出三峡来到岳州。②莫徭:少数民族。③杼柚:织布机

上的两个主要部件。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第一联上句承接题目“岁晏行”,点明时令,描写出一年

将尽、北风呼啸的景象。B.第一联下句“潇湘洞庭”点明诗人行经之地,潇湘和洞庭

都飘着雪花,气氛悲凉惨淡。C.第二联通过想象,虚写渔父在天寒地冻时捕鱼、莫徭人

无奈射雁,表现百姓生活的艰难。D.第三联通过对比写百姓生活困顿,去年米价上涨、军粮

不足,今年粮食丰收,但米贱伤农。C【解析】C项,“通过想象,虚写……”错误,第二联直写眼前情景,渔父的渔网被冻结而捕不成鱼,莫徭人出于无奈而射雁,既表现了百姓生活之艰难也流露出诗人的怜悯之情。16.诗歌的第四联与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的“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都表现了当时怎样的现实?表达

了诗人怎样的情感?(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句都将统治者的骄奢淫逸和劳动者的悲凉处境进行

对比,概括了封建社会两种阶级的对立和人民生活在水深火

热中的情形。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的愤恨和对劳动人民的同

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道,刘义隆草率

出兵,意图像汉朝大将霍去病那样建立“____________”的功

业,最终却落得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的后果,词人在

对孙权和刘裕进行赞扬的同时也对刘义隆进行了无情的批判(2)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的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令人叹为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观止。(3)曹操在《短歌行》中既是运用比喻又是运用典故的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近日,一份穿越时空的病历引发关注,这份病历是由中国现代妇产科泰斗林巧稚先生在1946年手书的。病历共有5页,一半中文,一半英文,两相对照,①一丝不苟。不论是中文还是英文部分,书写都端庄工整,内容都简明扼要,一目了然。网友直呼从中感受到了奇妙与震撼。

透过珍藏至今的病历,便不难理解先生卓越的人生履历。②见微知著,小小病历上的工整字迹,不仅透露着先生“学霸”的气质,更折射出先生做人做事的认真态度。③无独有偶,前段时间,钱学森字迹如印刷、得分近乎完美的试卷亦引得惊呼,也写照了这位“中国航天之父”的工整人生。

先生们从工整的人生态度中,同样能看到对国家赤胆忠诚、对事业无私奉献、对他人仁爱宽容的品格和情怀。在《悼念林巧稚大夫》一文中,冰心是这样形容林巧稚的:“她是一团火焰,一块磁石。她的‘为人民服务’的一生,是极其丰满充实地度过的。她从来不想到自己,她把自己所有的技术和感情,都贡献倾注给了她周围一切的人。”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先生工整的态度能够④力透纸背,跨越岁月阻隔,给今天的我们直抵人心的力量和启迪。而对此敬意的表达莫过于传承,莫过于每个人在一笔一画、一点一滴中写就自己的人生态度。18.加点成语的用法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解析】③无独有偶:虽然罕见,但是不只一个,还有一个可以成对,多用于贬义。此处用于引出钱学森字迹的工整,褒贬不当。④力透纸背:形容书法遒劲有力,也形容文章深刻有力。此处用来形容态度对人的影响,对象不当。①一丝不苟: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形容办事认真。此处形容林巧稚先生手书病例的认真,使用正确。②见微知著:见到C一点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发展趋向或问题的实质。此处说通过一本小小的病例可以理解先生的卓越人生履历,使用正确。故选C。19.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

是(

)(3分)A.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B.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C.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D.雷霆乍惊,宫车过也。D【解析】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林巧稚先生”比作“火焰”“磁石”。D.比喻,把秦始皇车驾经过的动静比作雷霆突然滚滚而过的声音气势。A.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扪参历井”是夸张。B.运用了借代、拟人的修辞手法。作者以“绿”代替叶,以“红”代替花,以“肥”“瘦”形容人的词语形容海棠,“绿肥红瘦”一句,反映出了词人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C.运用典故,表现了诗人对被贬被害的朋友的怀念和久别回乡恍若隔世之感。故选D。20.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画线句有两处语病,第一处,中途易辙,“先生们从工整的人生态度中”还没有说完,下一句就另起话题,可以改为“从先生们工整的人生态度中”;第二处,“能看到对国家……”成分残缺,“对国家”前缺少代词“其”。

从先生们工整的人生态度中,同样能看到其对国家赤胆忠诚、对事业无私奉献、对他人仁爱宽容的品格和情怀。(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上海华东师大有位学者,写了一本《历史文化的全息图像——论〈红楼梦〉》,其中谈到《红楼梦》对中国历史具有开天辟地的界分性:“也即是说,所谓中国历史,就文化意味而言,可简明扼要地划分为《红楼梦》之前的历史和《红楼梦》之后的历史。”“《红楼梦》问世,既标记着对以往历史(帝王将相的历史)的颠覆,又标记着一种人文精神的崛起。”

著名的作家王蒙做过《红楼梦》评点。他在评点本的《序》中说:“《红楼梦》令你觉得汉语汉字真是无与伦比。它似乎已经把汉语汉字汉文学的可能性用尽了,把我们的文化写完了。”“《红楼梦》①_________________。人生经验,社会经验,感情经验,政治经验,艺术经验,无所不备。《红楼梦》就是人生。”“几乎是,你的一切经历经验喜怒哀乐都能从《红楼梦》里找到参照,找到解释,找到依托,也找到心心相印的共振。”“《红楼梦》②__________________。读一部《红楼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