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_第1页
2022年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_第2页
2022年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_第3页
2022年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_第4页
2022年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22年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七下期末语文试卷名句默写。(1)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周敦颐爱莲说)(2) ,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3) 不畏浮云遮望眼, 。(王安石登飞来峰)(4) ,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5) 有约不来过夜半, 。(赵师秀约客)(6) 杨花榆荚无才思, 。(韩愈晚春)(7) ,关山度若飞。(木兰诗)(8) 斯是陋室, 。(刘禹锡陋室铭)(9) 杜甫的望岳中“ , 。”两句让我们看到了他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根据拼音写汉字。斑ln( ) jn持( ) bng( )溅 取d( )解释下列加点字。(1) 但当涉猎(2) 宜乎众矣(3)

2、 但微颔之(4) 棹数小舟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岳云鹏的表演幽默搞笑,每每使大人们忍俊不禁,孩子们更是笑得前俯后仰。B欢乐的暑假生活即将过去,开学的日子即将不期而至。C奶奶的旧相册里有几张罕见的照片,照片背后隐藏着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D“雷锋”这个名字家喻户晓,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要学习和发扬伟大的“雷锋精神”。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我们接触了社会,开阔了视野。B为防止不再发生类似的伤害事故,政教处采取了很多措施。C具有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是一个人事业成败的关键。D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就是各种文明不断交流、融合的过程。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

3、杜牧,字牧之,唐代诗人、文学家,与李白并称“大李杜”。B木兰诗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C河中石兽的作者是纪昀,字晓岚,清代学者、文学家。著有阅微草堂笔记,参加编撰四库全书。D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下列对名著骆驼祥子有关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骆驼祥子叙写了旧北京人力车夫的辛酸故事,小说大量使用北京口语,还有一些关于老北京风土人情的描写,是现代白话小说的经典作品。B祥子最终也没能拥有一辆自己的洋车:第一次买的车被侦探敲诈去了,第二次买车的钱被大兵抢走,第三次买的车安葬虎妞时卖掉了。C老舍通过祥子命运的变化,无情地批判了祥子所处的那个社会它不

4、让好人有路。D小说中除主人公祥子外,还写了其他各色人物,如残忍霸道的车主刘四、大胆泼辣而有点变态的虎妞、一步步走向毁灭的贫苦女孩小福子等。阅读海底两万里选段,回答问题。 凶猛的大鲨鱼甩动着有力的尾鳍,朝采珠人直扑过来;采珠人往旁边一闪,躲开了鲨鱼的大口,但未能躲过它的尾巴。鲨鱼尾巴猛力扫到他的胸部,他一下子便倒了下去。 这场面只是瞬间的事。鲨鱼掉转头来,翻转身子,正准备把采珠人拦腰咬断。突然间,我便觉得蹲在我身旁的霍地站直身子,举着匕首,朝那大怪物直扑过去,与它展开了顽强的搏斗。(1) 横线处应填写的人物是 ,从选段中你可以看出他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2) 请结合全书说一说,在海底探险旅行时他

5、们还遇到了什么险情?(写一个即可)阅读下面文字,分别回答问题。夜雪白居易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注】写作此诗时,诗人谪居(古代官吏被贬官降职到边远外地居住)江州。(1) 全诗从哪些感官角度暗示了“夜雪”之大?(2) 诗歌第三、四句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归钺传归有光 归钺,早丧母,父娶后妻,生子,由是失爱。家贫,母即喋喋罪过钺,父大怒逐之。钺数困,匍匐道中。比归,母又复杖之,屡濒于死。钺依依户外,俯首窃泪下,邻人莫不怜也。 父卒,母与其子居,钺贩盐市中,时私其弟,问母饮食,致甘鲜焉。后大饥,母不能自活。钺往涕泣奉迎。母内自

6、惭,从之。钺得食,先予母、弟,而己有饥色。奉母终身怡然。既老且死,终不言其后母事也。(节选自归氏二贤传选文有改动)【注】归钺(yu):人名。依依:依恋的样子。致:送达。奉迎:迎接。(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i 由是失爱ii 钺数困iii 母又复杖之iv 奉母终身怡然(2) 下列各句中的“之”与“母又复杖之”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睨之久而不去B何陋之有C以我酌油知之D当求之于上流(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俯首窃泪下,邻人莫不怜也。(4) 归钺的哪些孝行让人感动?请根据选文第二段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现代文阅读,回答问题。石崖上的枣树刘成章 那是陕北的一座高峻石崖,

7、陡峭得不能再陡峭了,齐上齐下,刀削的一般,笔直地立在那儿;崖上又极少有土,极少有草,却不知在何年何月,就在那半崖上,在一条看不大清楚的石缝间,突兀地生了一棵枣树。枣树生长在那儿,没有什么养料和水分,可它偏偏悖乎常理,长得健壮而蓬勃。每到八九月间,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枣儿缀满那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彩色瀑布。 年年金秋到,这一树枣子总是红得诱人,装饰着好大一片天空。挑筐的走过,扛锄的走过,都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城里人颠簸着汽车前来旅游,猛地看见了,也顿时兴奋起来,跃下车,结果呢,也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他们口腔里分泌着唾液,每一条神经都被挑逗得打着颤颤,却都无可奈何。

8、石崖下有个石雕加工工地,工地上汇集了来自好几个县的能工巧匠,有老汉也有年轻后生。他们雕成的和正雕着的石狮子,一个个生动可爱,摆得到处都是。这些民间艺术家们,如处近水楼台,当然更想摘那树好枣子。据说,他们中间的一个小后生,臂力过人,他曾运足了气,把一块石子儿硬是扔到枣树上,不过也仅仅打下两三颗枣子而已。“这枣真成了王母娘娘的蟠桃了!”他瞅着那枣树咒骂。而那枣树,望着气急败坏的小伙子,好像故意气他似的,摇了三摇。 一棵枣树,爽了那么多人的眼,打动了那么多人的心,又扫了那么多人的兴,使有的人在离开的路上还要对它念念想想,思思谋谋。人们无从弄清它的背景,更无从弄清它是轻佻还是贵气。 那年亲眼看见这棵枣

9、树的时候,我也忍不住停下脚步,仰起了脖子。与我同行的朋友说:“光瞅有什么用!要是真想尝尝,咱们哪天有了空儿,从山后爬到那崖上去。”后来我们真的去了。绕来绕去地足足走了有七八里山路,才算近距离地看见了枣树。也许由于特别兴奋,也许是枣子的映照,我俩的脸都红得像一片霞了。那枣树真让我们很想欢呼几声。崖上风很大,阳光也很充足,风和阳光一年年地透过了它粗糙的树皮和枝叶,为它储满了诱人的生命力,因而果实又大又艳,宝石一般。虽然那树上的每颗枣子我们都看得清清楚楚,但是那儿的地势太险峻了,我们依然无法再向它挪近一步,只得一步一回头地悻悻离开。 好多年之后,当我不由得又想起那棵枣树的时候,终于不再悻悻了,那是因

10、为我重读了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古老民歌所创造的情境,和那棵枣树所引发的情境不是一样的吗? 想到这一层,我忽然感到我的生命颤栗起来,抖落了些许的俗气。你看,那棵枣树是那么美好,那么诱人,却总是难以触到,总是让人企慕;它总是撩逗着你,召唤着你,却又总是远离着你;它是美人,美人如花隔云端。它结的是一树实实在在的枣,但它给人们带来的却是诗的境界、浪漫的情怀、美学的情景。它让我想起钱钟书先生所命名的“企慕情境”,令人久久回味。(1) 文中记叙了人们有关枣树的哪三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2) 文章第段中画线句有何妙处?请从修辞的

11、角度加以赏析。(3) 文章第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 通读全文,你认为“悬崖上的枣树”带给作者怎样的感悟?按要求写作。 独立收拾自己的房间,是一种长大;为刚刚下班回家的父母沏上一壶热茶,是一种长大;把堵在盲道上的自行车搬开,是一种长大长大意味着学会承担责任,长大意味着学会感恩回报,长大意味着学会为他人着想 请以“那一刻,我长大了”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写出真情实感;不少于 600 字;文章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地名、人名;不得套作,不得抄袭。答案1. 【答案】(1) 濯清涟而不妖(2) 山重水复疑无路(3) 自缘身在最高层(4) 烟笼寒水月笼沙(5) 闲敲棋子落灯花(6)

12、惟解漫天作雪飞(7) 万里赴戎机(8) 惟吾德馨(9)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解析】(1) 注意“濯”“涟”的写法。(2) 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积累。是一般性默写填空。完成时,注意书写。比如,不要将“疑”误写成“凝”。(3) 方法一:古诗文名句的默写,要想不失分,关键在于平时强化记忆,做到“三不”;不漏字、不添字、不写错别字。方法二:本题考查记忆性古诗默写和理解性古诗默写。(4) 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默写诗文句子,易写错字,平时背诵时要熟读熟记,要理解诗句中每个字的含义,要根据语境仔细判断,注意书写,不要笔误。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

13、庭花。(5) 本题属于基础题,也是各地中考语文必考题。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赏析。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歌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句,三是答题时不能写错别字。(6) 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默写诗文句子,易写错字,平时背诵时要熟读熟记,要理解诗句中每个字的含义,注意书写,不要笔误。附原诗: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7) 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句子。平时背诵时要熟读熟记,要理解诗句中每个字的含义,要根据语境仔细判断,注意书写,不要笔误。(8)

14、 考查名句默写,注意惟不要写错。(9) 考查理解性默写,对诗歌有全面的理解,结合后半部分题目,不难得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2. 【答案】斓;矜;迸;缔【解析】考查字形,注意斓、矜字不要写错。3. 【答案】(1) 只(2) 应该(3) 点头(4) 划船【解析】(1) 本题考查文言词义。实词与虚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含义。另外,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比如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尽量做到解释准确、恰当。但:只。(2) 宜:应该。(3) 颔:点头。(4) 棹:划船,句意是(于是)划着几只小船

15、。4.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成语的正确理解和应用。判断成语使用是否恰当,不仅要知道其含义,还要了解其用法和情感色彩,并结合语境进行判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是 B 项,不期而至:事先没有约定而意外到来。开学的日子是原来就知道的,用不期而至不合适。5.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常见的语病类型的分析。结合以上病句类型,A 属于句式杂糅,应去掉“通过”或“让”;B 项否定不当,去掉“不”;C 项一面与两面错误,把“成败”改为“成功”。6.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杜牧与李商隐并称为“小李杜”,因此 A 选项有误。7.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对名著的阅读。祥子买的车

16、,第一次买的车被大兵抢走了,第二次买车的钱被侦探敲诈去了。因此 B 项不对。8. 【答案】(1) 尼摩;勇敢、富有正义感。(2) 土著人围攻、冰山封路、章鱼袭击、北冰洋大风暴(写一个即可)【解析】(1) 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基本情况的掌握。这就要求学生平时阅读时,对名著的作者、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有一个清晰的了解。选文出自海底两万里第二卷第三章一颗价值千万的珍珠,当到达印度半岛南端的锡兰岛,阿龙纳斯接受尼摩船长的建议,步行到海底采珠场。忽然,有条巨鲨向采珠人扑来。尼摩船长手拿短刀,挺身跟鲨鱼搏斗。在尼摩船长被鲨鱼的巨大躯体所压倒,危在旦夕时,尼德兰迅

17、速投出利叉,击中鲨鱼的心脏。船长救起那个穷苦的采珠人,又从自己口袋里取岀一包珍珠送给他。由此可知横线处填尼摩。由前文所写鲨鱼的凶猛,以及后文“霍地站直身子,举着匕首,朝那大怪物直扑过去,与它展开了顽强的搏斗”,可知尼摩勇敢,富有正义感。(2) 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基本情况的掌握。这就要求学生平时阅读时,对名著的作者、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有一个清晰的了解。作答此题需要学生调动平时的阅读积累,回忆相关情节。如土著人围攻,“鹦鹉螺号”潜艇到达加里曼丹附近时,由于食品告缺,阿龙纳斯等三人上岸寻找蔬菜和野味。他们打死了几头野猪,采摘了不少水果。正当他们在沙滩上

18、架起篝火准备烤肉时,突然受到土著人的袭击。他们慌忙逃进小艇,驶向停泊在海中的潜艇。可是土著人乘上木筏,紧追不舍。即使教授他们爬上潜艇,下了底舱,土著人仍然围着潜艇,不肯散去。第二天一早,潜艇开舱换气时,土著人纷纷爬上船,触碰到通了电的栏杆后惊叫着退缩了回去。冰山封路,当潜艇驶到南极时,一块冰山翻倒砸到了潜艇,潜艇一时找不到出路,陷入冰山封路的困境。他们的船封在冰层下面,船员面临压死或窒息的危险。尼摩船长一面鼓舞着大家,一面想方设法带大家脱险。他们轮流用铁镐凿底部厚 10 米的冰盖,又用开水喷射,将潜艇拉到挖好的大坑里,灌满储水舱,增加潜艇的重量,压碎了底部最后两米的冰层,终于脱困。章鱼袭击,在

19、大西洋留卡斯群岛附近的海域,“鹦鹉螺号”遭到章鱼的袭击。“鹦鹉螺号”被迫浮出海面,众人在尼摩船长的带领下,用斧子刀叉和章鱼展开血战。战斗中一名船员惨死,尼德兰也遭遇危险,幸为尼摩船长所救。经过持续一刻钟的战斗,终于打败了章鱼。9. 【答案】(1) 触觉,视觉,听觉。(2) 以声衬静,抒发了诗人谪居江州时心情的孤寂。【解析】(1)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的理解,作答此题需先弄懂诗意。本诗翻译过来是:夜卧枕被如冰,不由让我很惊讶,又看见窗户被白雪泛出的光照亮。夜深的时候就知道雪下得很大,是因为不时地能听到雪把竹枝压折的声音。由此可知“衾枕冷”是触觉,“复见窗户明”是视觉,“时闻折竹声”是听觉。(2)

20、本题考查诗歌的写景艺术手法,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字分析。“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这两句,诗人选取“折竹”这一细节,衬托出“重”字。通过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判断雪很大,而且雪势有增无减。诗人的感觉确实细致非常。“折竹声”与“夜深”而“时闻”,显示出雪夜的宁静。以有声衬无声,使全诗的画面静中有动、清新淡雅,真切地呈现出一个万籁俱寂、银装素裹的清宁世界。10. 【答案】(1) i 这、此。ii 屡次,多次。iii 用木杖打。iv 的样子(2) B(3) (归钺)低着头偷偷地流泪,邻居没有不怜悯他的。(4) 询问关心后母饮食;给后母送食物;灾荒年迎接后母;忍饿让出食物给后母。【解

21、析】(1) i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翻译。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是:这,此。ii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翻译。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数:屡次,多次。iii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翻译。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杖:名词活用作动词,用木杖打。iv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翻译。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然:的样子。(2) 虚词“之”的常见用法:1、结构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2、结构助词,表示修饰关系。3、结构助词,用在

22、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4、音节助词,虚用,无所指。5、代词,代替人或事物。6、代词,这、那。7、动词,往、到。本题 ACD 中“之”字用法一样,均做代词,他(它);B 项“之”字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因此选 B 项。(3) 本题主要考点是对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翻译时候注意:“窃”、“泪”、“怜”等字的正确意思。(4)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要点的归纳能力。答题时候注意结合原文内容,本题答案在文章的第二段,答案可概括为:关心后母送食物;灾荒年接后母;忍饿让食物给后母;侍奉后母始终很

23、高兴;从不说后母不好。参考译文: 归钺,早年丧母,父亲又娶了后妻,生个儿子,归钺从此失去父爱。家中贫穷,后妻就没完没了说归钺的过错,父亲大怒,赶走他。归钺屡次遭到困扰,反映上爬行。等到回家,继母又用棍子打,屡次近于打死。归钺在门外留恋不舍,想进屋又不敢,低着头偷偷地流泪的时候,邻居没有不怜悯他的。 父亲死去,后母只和他亲儿子居住,归钺就在集市上卖盐,时常偷偷地见他的弟弟,询问继母的饮食,送给他们甘甜鲜美的食物。后来发生严重饥荒,继母不能养活自己,孝子前去,流泪哭泣恭敬地接她。继母内心自感惭愧,终于跟随归钺去了。归钺有了食物先给继母弟弟,而自己有挨饿的脸色。他很高兴地侍奉继母一直到死。归钺一直到

24、已老将死,始终不说后母的事。11. 【答案】(1) 路过的人们,对枣兴叹;民间艺术家们想要摘枣,年轻后生扔石打枣;我们攀崖摘枣,结果悻悻离开。(2)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满树冠的枣比作彩色的瀑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枣儿的色彩和数量之多,突出了枣树健壮而蓬勃(或生机勃勃、生命力旺盛)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与赞美之情。(3) 第段写出了不同的人们见到枣子的相同的表现,用侧面描写突出了金秋到来时枣子的美好和诱人;为下文年轻后生扔石打枣和我们攀崖摘枣作铺垫。(4) “悬崖上的枣树”代表着美好、诱人的事物;它虽然远离你,让你触摸不到,但却总在召唤着你,让你企慕;它给人们带来的是诗的境界、浪漫的情怀、

25、美学的情景。【解析】(1) 本题考查的是故事情节概括。可先划分出情节的各个阶段,再进行概括,筛选出文中的关键词语或自己概括来填空。如第段可以概括出路过的人们,对枣兴叹;第段写民间艺术家们想要摘枣和年轻后生扔石打枣;第段写我们攀崖摘枣,结果悻悻离开。(2) 本题是对句子赏析的考查。“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枣儿缀满那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彩色瀑布”运用了典型的比喻的修辞手法,通过描绘枣儿的色彩和数量来突出枣树健壮而蓬勃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在答作用时,除了答出生动形象地描写出枣树的状态外,还要答出人物对枣树的情感。这两点不能遗漏其一。(3) 考查第段的作用,要考虑到

26、语段在文章位置上的意义。语段正好是文章的中间,所以在结构上就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枣树的“健壮而蓬勃”,为下文年轻后生扔石打枣和我们攀星摘枣的情节蓄势。内容上,写出了不同的人们见到枣子的相同的表现,这是对枣子的侧面描写。分点来答。(4) 要审好题干,问的是“悬崖上的枣树带给作者怎样的感悟”,而不是问这简文章给你的感悟。所以要从文章中找寻答案。如可提取最后一段“你看,那棵枣树是那么美好,那么诱人,却总是难以触到,总是让人企慕;它总是撩逗着你,召唤着你,却又总是远离着你;它是美人,美人如花隔云端。它结的是一树实实在在的枣;但它给人们带来的却是诗的境界、浪漫的情怀、美学的情景”等句分析,即可整理出正确答案。12. 【答案】那一刻,我长大了 人的一生都在成长中度过,或许是长高了;或许是有主张了;或许是明理了;或许是成熟了。有时候仅仅是一句话,一个动作,一幅画面,都能让人长大。在那一刻,我长大了。 那是一个温和的夏日,没有太阳的烘烤;没有雷公的响鸣;没有知了的喧器。没有一切大自然的干扰,偌大的广场凉风习习,蔚蓝的天空衬托出一片宁静,片片貌似轻纱的白云把天空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